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语文课堂中已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课堂中已学生为主体

发布时间:2020-12-25 18:53:50

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许多不同的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鲜明对比的教学情景:中国教师表情严肃的站在讲台前,下面是正襟危坐的学生在听课;外国教师上课往往表情丰富甚至有些滑稽,学生更是活跃激动,不断发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是这样:中国学生成绩高了,但创新意识弱,往往唯书唯师,外国学生则喜欢大胆质疑,相信自我。这也能反映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一点差别。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问题。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中国传统的教学不外乎是老师讲,学生听。其存在弊端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材的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重理论认识,轻实践环节。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提出要赋予学生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那么,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呢?我们认为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和领路人,创设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作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厌学、怕学、课堂上不敢发言,又如何自主发展,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外,还要作到: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多一份关爱;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的精神,不要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也不要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如在教学中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时,教师不指明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发言代表一个学习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尊重学友。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学友发表见解时,同组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校对时,训练学生作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三.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因此,要努力将强调结果变为强调过程,将提高学生素质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但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阻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一是教者主动传授和学生被动学习,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轻评价学习过程,重评价学习结果,阻碍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评价;三是纠正错误形式单一,影响学生形成自查、自纠的能力。因此,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哪些课堂教学结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呢?1、学导式,即以引导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于学生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于教师是引导自学,帮助解难。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课。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来自学呢?教师首先揭示自学目标,(即:弄清楚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教给自学方法,(阅读、归纳、讨论、总结);给予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将学生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加以归类,在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组织自由辩论时,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在辩论中评价自己或别人思维的正误,要求学生独立表述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并要求学生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这样既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多项交流,取长补短,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实验探究发现式,即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如:《研究氯气的性质》时,教师提供几瓶氯气,由学生先讨论探究其性质的程序,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学生自己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获得规律。这样,由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的规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用实验方法去探究,而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3、迁移式,即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如:学习《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然后提出讨论问题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哪些离子?它们之间能发生怎样的反应?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其实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教师再出提问题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麽写?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写法,师生再进行辨析并找出正确的写法,最后找出写离子反应的规律。这样就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自主迁移,不仅不感到困难,而且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上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还应注意个体差异。学生能力层次有高有低,接受速度有快有慢,这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求上要特别注意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目标,分层要求,以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提问和作业要求、作业量等方面,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各种类型学生的思维都得以活跃,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迷信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学生们无论多有创意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就被老师否定。在注重创新的时代,教师既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又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我能行,充分展现自我,教师要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只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教师就不要去教;凡是学生自己会做的,就要充分让学生自己做,教师不要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要替他说。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努力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生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并会运用的方法,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重视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1、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在课堂上把学习任务一布置,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有个别学校的领导、老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比较片面,教学评价时把教师少说话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导致教师上课时不敢说话,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也不管什么教学对象,很少给学生提示和指导,都要求学生自己去理解概念,自己去发现规律和探索方法,致使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困难,教学效率不高。有的老师说,课改最重要的经验和收获是:以前是学生跟着老师走,现在是老师跟着学生走。其实,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如果教师放弃了主导作用,成为课堂的一个旁观者,实际上就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自主式学习不是口号和形式,而是学生内心里具有自主学习的品质。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担当好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些适合合作讨论的教学中,发现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合作讨论几个问题,一下子课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的小组讨论内容可能早已偏离主题,有些组可能只是形式上围成圈,实际上还是各看各的,甚至有的学生羞于跟别人交流,唯恐说错了被人笑话。讨论结束后教师只指明正确的结论,而没有及时给出各组在活动中的中肯评价,对于一些组的不同结论也不进行辨析或拨正。显然这样的合作学习课学生以后肯定不愿上。上述案例中这些所谓的自主学习形式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迷失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

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记得我在上课时,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侯,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起来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总之,方法很多,主要的还是要我们多去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品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知识能力。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理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核心素养的教学除了重视听说读写教学外,还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会与更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实践
1.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要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且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将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太过于枯燥,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知识、思维能力两个教学目标,就知识目标而言,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乌”和“鸟”这两个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宝库,给这两个字加偏旁部首,让这两个字变为更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中提到的喝水的方法外,你还能够想到其他的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口交际能力。
2.科学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通过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收集到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相对于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的将语文知识和视频或者是图片资料融合,使得语文知识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对这些知识吸收的更快,印象更加的深刻,并且能够灵活的将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李时珍》这篇文章的时候,课本在设计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通过阅读整篇文章不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李时珍的形象,不能够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一些动画或者是视频的方式,将李时珍采集草药的照片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李时珍其人。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图片资料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会更加的对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望。总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逐渐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跟自主性。
二、充分合理接受学生的发言并加以理解,加以阐释,给以正确的引导。
三、让学生提出问题,班上其它同学跟老师积极参与。

5.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但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思想,
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激励学生自我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的各种需要,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保护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为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并时时把微笑的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到课堂上,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二、给足学生活动时间
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交流、表达的效率,使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一提倡,二鼓励,三引导”。通过老师的提倡和鼓励,使学生从“敢问”起步,逐步过渡到“会问”、“善问”。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抓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从“看似矛盾,又是合情合理”处质疑;还可以从课文的语言运用、内容的中心、标点符号的运用、课文的前后联系上质疑。在学生想知道处、易出错处、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地引导他们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鼓励学生充分地进行辩论,在辩论中逐步统一观点,统一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四、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调动他们积极进取的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适度灵活
每节课最好有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基础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提问分出层次
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回答某一层次的问题,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难度大些的问题,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对其他同学也有所启发。这样会使全体同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设计自主性作业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难度、量度上分等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以激发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对学生反馈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作业分别进行评价,即对学生的要求不按一个标准,对完成作业的时间要求也有松有紧。对错误较多的同学,待他们弄懂纠正后再予评论,使他们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由“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6.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课堂上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要培养学生的评价技巧。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里?”“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让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体现得更好。

7. 怎样在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教学发展趋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主旨,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首要任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吸收知识。教师不应该只侧重自己怎样教,把枯燥的知识强塞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学生怎样学,教师应适当引导,让学生主动求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一、主体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主体思想既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具有自主、自由、思考的个体,教师不能把教学作为一项任务,要把教学作为帮助和引导学生来进行,把这种方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挥其学习能力,始终保持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让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学生课堂上还是被动接受知识,如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从不愿意学,不想学到愿意学,主动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在被教师规定在条条框框中,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了解自身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课本内容,要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理解其中的本质,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消化理解,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自身为辅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发挥主体地位
1.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就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学生一旦对其产生兴趣,充满热情,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田园诗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美丽的荷兰田园风景图,碧绿的草原,金色的晚霞。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荷兰田园美景以及作者内心对荷兰风光的赞美与向往。教师适当引导,再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主体地位。此外,导入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这一方法经常被教师所忽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刚开始上课时,一个有效的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适当引领和辅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方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错了也没关系。教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指引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自主地获取信息,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懂得因材施教,例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急着给他解答,而是给予引导和启发,提出一些问题来反问他,让他先来回答我们的问题,你会发现当你还没有问完时,学生自己就会明白,知道怎么做了。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中会不停地思考、摸索,自己悟出答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于教师的灵活施教,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加以改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确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好方法。
3.生生互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解《卖火材的小女孩》一课时,可以让每4~6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自由讨论进行小组评比,最终选出优秀小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优秀只有一个小组,但是其他小组也锻炼了合作意识,而小组长更是锻炼了和组员之间彼此的配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有很多,要灵活运用,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教师都应该往这方向努力,不应该一味地投入在课本教材里,被教材牵着鼻子。任何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都需要和学生之间的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完善自身,不断地提高,达到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8.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二、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中的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等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学习,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是学生喜乐闻见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在教学中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1、运用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有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不仅可以提高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让学生觉得你很有本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嫩绿的芽儿》这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芽儿,花儿,果儿让学生看,学生一看这美丽的图画,就唧唧喳喳说起来,兴趣立刻激发起来,不少同学高兴地说:“这幅真美,真漂亮”。我看看学生的兴趣很高,赶紧就说我们今天来学习 《嫩绿的芽儿》,你们说这三小节的顺序能否颠倒?他们齐声回答“不能”。“为什么不能?”我追问道。他们很快从黑板上知道了答案,是按照植物的生长的规律来写的。 2、从质疑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嫩绿的芽儿》时,我画了芽儿,花儿,果儿,问他们这些画的漂亮吗?有学生说漂亮,有学生说不漂亮。我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看法。说不漂亮的学生认为:颜色都是一样的,没有能显示出各自的特征。那应该给它们绘上什么颜色呢?他们有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聪明的学生就从诗当中找到答案,分别是嫩绿、淡白、深红。为什么不用其他颜色呢?我有追问道。他们就开始思考这三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了。这么一来,这首诗就很轻松地被他们攻克了。 3、从作业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做有效的练习,激发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笼统的“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从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入手,让学生爱写作业,而不是把完成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要改变一种观念认为只有书面作业才是作业。 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9.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学校校本教研的主题是“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夯实有效教学,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中要尊重主体,面向全体,讲求实效,持之以恒。以孩子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培养发展中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促进学生内涵的发展,培养幸福学生。在参加校本学习中,听了赵校长的精彩讲座,通过和各位老师的交流和研讨,纵观各地教学模式,明确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 加强预习(自学)
课前预习有三大好处:首先,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第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抓住重点,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第三,通过长期的预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可以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在前一天或课前几分钟。

要“先学后教”。教师要简明扼要的提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学习时间,完成自测题。
自学有三个特点: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主体式:目标任务三维主体式,任务落实到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二、 注重互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交流感悟,加强质疑释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探索问题,积极思维,讨论问题,寻求结论,解决问题,力求突破。教师启发点拨,辨疑解难,启发发现,启迪思维,引导迁移,鼓励创新,,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易混,易错,易漏点进行有效的讲解。“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 一)、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三种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在互动学习中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合作关系,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教师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 二)、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有效地开展高互动学习,保证“互动学习”在实践中取得较高的效率,在互动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互动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没有独立思考的互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互动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互动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应是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互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独立思考是互动的基础,引导有深度地独立思考和探究是进行互动的基础,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动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2、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
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互动中得出的知识、方法、结论,都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一个人会不会“听”是有很大区别的,那种时刻想说而不愿听别人讲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倾听”的快乐,更体会不到“倾听”所带来的收获。此外,这种少数人在“互动”中独霸课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信息的多向交流、破坏“互动”的氛围,而且最终也将影响合作学习整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仅是互动学习中必要的习惯养成,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必要步骤。因此在互动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已的观点,养成会说的习惯;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 三)、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时机的选择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时机,真正让互
动学习体现其价值,而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那么教师如何准确把握互动的时机呢?1、在需要探究时进行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进行互动。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新难点需要处理时。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进行互动,这时的互动学习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进行互动。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互动学习的有效时机。
( 四)、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多元性
在互动学习中,评价内容和形式应体现出多元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创新与发现,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因此评价时应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个性。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互动的价值,组织开展好师生互动,真正使互动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 、 注重训练(作业 检测 实验)
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课堂上尽力完成学习任务。向每天要质量,对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要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找相关学生个别辅导,每星期的周末必须对部分学生一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内容,比如:“课堂练习必须题、基本背诵内容、基本公式规律、课内知识点的积累等”。重视学困生,让学生建立互帮小组。训练要扎实有效、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四、 注重总结与反思
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交流本节课的 学习体会,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总结,如成功、存在的问题。撰写错题集等。
五 、 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
经过不断地实验研究,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但不模式化。 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思俱进。总会找到恰当的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变重教轻学,转变为教学并重,变系统传授为启发指导,让学生爱学、乐学、成长、快乐。

10.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讲究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目标是行为的趋向,甚至是人们行动的内驱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要想高效、快捷,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指导。长期以来,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对学习目标一片茫然,不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行为趋向。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学期初,先让学生对全册内容有个明确的认识。如学第一册时,告诉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要学会汉语拼音,学会160个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朗读课文,学会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等。这样,让学生对整册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使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单元学习时,让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有个明确的认识。如学第一册的第一部分;汉语拼音时,告诉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要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学会拼读、直呼音节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对本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同样道理,在每篇课文学习前,每一课时学习前,也都要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

告诉学生目标,让学生对学习目标不个整体、阶段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前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在学习后形成清晰的复习网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究兴趣激发的广泛和恒定性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认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但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因此,都是应当用环境(教育亦是环境之一)来培养发展,使学生具有广泛而比较浓厚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理解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组词可以做个动作来表演;可以用方言说说,可以结合插图讲讲,也右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想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要使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儿童内部语言沿未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过多的说和讲,不但不容易做到,反而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兴趣。而朗读,可以依靠大声的语言组织内部的思维,又能保持稳定的注意力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好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右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读字、词、句,读课文,读作文等。

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让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度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讲究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要过河,必须具备游泳、搭桥、划船、探路等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同样,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去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要讲究方法的多样性。例如识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学会汉字2500个左右,要掌握这些字,必须让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有些字,可以通过与熟字相比较的方法记。如“贝”、“跑”、“惊”等字可与熟字“见”、“包”、“京”等进行比较;有些字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熟部件自己分析,如“么”、“它”、“呆”等。进入二年级,学生认识了形声字,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其构字特点来记住。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学习例如,有些课文,几个段落的叙述结构相似,这们的课文,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由扶到放的方法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第三册的26课《小壁虎借尾巴》,第三至五节讲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三部分叙述的结构相似。教学时,本人先重点指导学生学第三节,学第四节时,先把第三节的学习方法简洁归纳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学习第四节,第五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堂中已学生为主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