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教師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哪些解決這些問題有何思路
第一,教學經驗不足
第二,不能很好融入學生,讓學生產生懼怕感
第三,有些教師看起來很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接受不了
第四,很能會覺得小學教學內容枯燥,簡單
㈡ 關於公立小學教師的問題
公立小學的教師還是很不容易當的,當然如果你的學歷足夠好,你足夠優秀,通過考試就可以了。
㈢ 小學教師資格證問題
參照2019上半年山東省中小學教師資格面試公告:
(一)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戶籍、就讀學校(限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或居住地在山東省的中國公民。
(二)報考幼兒園、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報考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報考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及以上學歷,並應當具有相當助理工程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中級及以上工人技術等級。
符合相應學歷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3年級(含)以上在讀學生(指普通高校全日制在讀3年級及以上專科、本科學生;在讀專升本本科生、研究生。其中,初中入學的「3+4」本科生,「三二連讀」和「五年一貫制」專科生的年級按轉段高等教育後即注冊高等教育學籍後起算)、應屆畢業生可憑在校學籍證明報考,其他在讀生不能報考。
(三)參加國家統一的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各科成績均合格且在有效期內。
從公告中可以看到,山東省教師資格面試報名需要專科生在大學三年級才能報考。
㈣ 目前中小學教師隊伍存在哪些問題有何建議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當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已影響到千千萬教師的教育教學態度,危及到當前整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和今後教育發展的方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職稱評聘問題疊現。一名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高低,直接關乎其面子,影響到收入,所以追求專業技術職務上的晉升,是每一位正常教師樂此不彼的追求。但當前學校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的數量是嚴格按教師數、學校類型等嚴格設置高、中、初級崗位數。理論上,這種政策是合情合理的,可實際上,因當前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老、中、青教師在數量上呈倒「金字塔」形狀,隊伍結構與職稱設定比例非常不吻合,且教師的專業技術崗位說是聘,其實聘上就下不來,現實是一堆老同志站在崗內,一群中青年教師只能眼巴巴地朝崗眺望,而這部分中青年教師又是當下教育的中堅力量,其即便有突出的專業水平,一流的工作業績,也只能在一年又一年崗位職數細微的變化中掰著手指等待,工作積極性在下降,開拓創造性在衰退,人甚而變得此許狂燥。更那堪,職稱評審中因少數人的打招呼、遞條子和評委綜合素質的參差不齊,讓原本應該公平公正的審判變得有失公允。也因此,開評前一些老師雞飛狗跳般地找著八字打不上一撇的人,敗壞了風氣,禍害了他人。
㈤ 小學數學教師平時在計算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及對策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主。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可見,新課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作為改革重點之一。因此不斷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探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的數學探究和合作活動卻存在著一些盲目與困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暴露了對新理念解讀有偏差,甚至走進了誤區,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在探究學習中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學習成了強加給學生的行為過程。
2、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活動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由於一些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弱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而不進行監控,有的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探究活動時不敢指導,怕戴上「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師即使指導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時機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學習的行為過程,忽視思維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結構的材料,然後提出問題、描述探究的步驟,最後讓學生運用這些材料探究。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的確動手做了,結論也順利得出了。但是這樣的動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數學探究呢?有些學生從頭到尾都很開心,參與熱情很高,可學生所獲得的只是表面上的東西,數學課不是讓學生開開心心就算了。
通過思考,我認為教師在設計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探究學習氛圍。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記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師給我布置的一個任務,在全區上一節公開課。活動主題是:「老教材,體現新理念」,課題是《圓錐的體積》。接到任務時,我非常高興,同時也感到有壓力。高興的是,又有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有壓力、是怎樣才能上好這節公開課呢?既要有新意,又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在這之前我聽了好幾節《圓錐的體積》的公開課。教學設計都很常規化,那就是先認識圓錐,再通過出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得出是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最後通過做實驗,從圓錐里裝沙向圓柱里倒,三次剛好倒滿,從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思路的教學設計都大同小異。我在研讀教材時,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般在教學這節課時,都能順利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麼突然要去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根本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這篇文章作者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就解決了我思考的這個問題,這是我先前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驚奇,驚奇的是怎麼會有這么聰明的教師,雖然我不記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師的獨特創意。想到這里,我心裡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師設計的環節去上這節公開課,感覺好象有抄襲之嫌。但又想,把優秀教師的成果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師學習的表現。所以最後借用了那位教師所設計的環節,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圓錐的體積》教學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麼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回答說: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學生觀察後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圖如下:
由於前面的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是1/2的關系,也有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像猜想是1/3的關系,還有的學生猜想是1/4的關系,到底是1/2的關系,1/3的關系,還是1/4的關系呢?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給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來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慾。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理的猜測佔有適當的位置。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剛才我說的《圓錐體的體積》這節課的設計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通過這個案例讓我思考了很多,特別是探究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探究學習中,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去探究,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不明白怎麼回事,心甘情願的跟教師的思路走。這讓我想起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賣拐」,教師是賣拐人,學生充當了買拐人的角色。
2、教師的合理的「導」、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生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的探究都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不斷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構建成知識網路。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感悟領會靈活運用,引導學生不斷總結思維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思維經驗,使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合理的「導」是學生探究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前不久,校區研討課中,我校黃輝老師上了一節《三角形內角和》,這節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很成功,很好的體現了教師「導」的關鍵性作用。首先教師課件出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創設三者爭論誰的內角和大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再讓學生猜測三角形誰的內角和大?到底誰的猜測對呢?先用實際測量來驗證一下。由於測量工具有誤差或測量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得到的結果是三角形內角和大約是180度。老師再問:除了測量,你還有別的辦法來驗證一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嗎?學生想到了撕拼、折疊的方法。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接著教師追問一句:同學們,你們看到了180度,聯想到了什麼呢?同學回答說:看到180度,我們想到了180度組成的是一條直線。就是教師的這一追問,讓學生把新知和舊知產生了聯系,從而在撕拼和折疊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辦法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拼或者折疊成為一條直線,從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如果沒有教師的這一追問,我想學生根本就沒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兒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過撕拼或折疊,但是學生仍然無法有意識的去撕拼或折疊成一條直線,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度。
還記得我曾經在武漢市優質課比賽中聽過的三節數學課,課題都是《圓的周長》,三節課都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系?通過直觀,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系。那麼,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有兩節課是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再讓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從而得出,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但是,從邏輯思維的角度,我要問:為什麼就一定要去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呢?為什麼一定要去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呢?作為教師,我有這樣的疑惑。那麼我們的學生肯定也有這樣的疑問,只是沒有膽量提出質疑而已。而在另外一節課中,教師合理的「導」,正解決了這樣一個疑問。教師也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什麼有關系?學生通過直觀,猜想到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入表格。教師問:那麼圓的周長和直徑到底有怎麼的關系呢?教師說明,在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時,一般是研究它們的「和的關系、差的關系、乘積的關系和相除的倍數關系」這四種。然後讓學生通過計算器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規律。而在計算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時,得出了一定的規律:即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研究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存在著倍數關系。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探究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數學,教師要合理地「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
3、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時間。
探究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所以在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台。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作保證。有時,我們看到有很多探究學習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雖然給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但是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往往草草收場,這樣就必然會降低探究學習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因此,教學中如果要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應該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理智選擇。只有正確地理解探究性教學,才能更好地發揮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簡單談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思考。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巧妙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並且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張開想像的翅膀,去發現、去探索,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和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開展學習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優越性。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但是,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怎樣的問題適宜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言堂」怎樣處理,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如何起到調控作用?下面我就談談這幾個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1、合作過程的隨意性。組內成員的合作實質是貌合神離,學生各抒己見,卻聽不到同伴的聲音。因此,很難達成一致的見解。最後,組內代表發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學的想法。這樣的合作,從形式上看熱鬧非凡,但是,從實際效果考慮,卻很難讓人贊同。由此看來合作學習,應該有合作的計劃和步驟、有明確的分工、有一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合作學習也應該有一定的合作規則。
2、選擇問題的隨意性,忽視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問題。
什麼問題該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只有當個體遇到沒有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會有強烈的與人合作的願望,才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的見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數學課堂上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很有必要討論的問題卻少之又少。大多數討論的問題,是教師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設置的。只是讓學生有一個可以說、可以聊的話題而已。如,有些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班級中舉手的學生有很多,但是,老師完全無視一雙雙高舉的小手,堅持要求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像這樣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費時間,還能收到什麼成效呢?課程實施以來,不少教師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是用「新」與「舊」的方法來評價,即一節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否貫穿於整節課中。由於受到這種思想的誤導,結果有的教師就把不需要合作學習的問題也非要學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麼問題都合作學習,也不能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讓教師簡單傳授了。
3、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人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在教師提出問題後,馬上組織 「 小組討論 」 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與此相對照,更為恰當的作法是首先讓學生獨立解題,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時才依據觀點的不同進行分組,並以此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和辯論,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沒有處理小組合作與學生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個別學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只是當聽眾。另一種情況是你說我說、大家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造成課堂秩序極為混亂。合作學習只有形式上的小組活動,沒有實質的合作;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只聽或看一位好學生的操作或發言,沒有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間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教師怎樣才能處理好小組合作與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優點,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讓大家共享所產生的效益遠比一個所謂的好學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是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就是傾聽別人的見解,要聽懂別人說的重點、難點以及解題的方法與思路,聽的時候還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與自己的是否一致,從而改進、吸收。二是學會分享。當別人的見解和我不一樣的時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確,當他的方法比我還要好的時候,我就吸收過來為我所用,這就分享了別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成果。這正如肖伯納說:「如果兩個人一人一個蘋果,互相交換仍然是一人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一人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則變成了一人兩種思想。」同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四人小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則每個人都學習到四種方法,還可以選擇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強激勵機制。對於後進生,我們要打開他的話盒子,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用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再用積極、肯定、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使他們樹立信心,大膽發言。
5、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沒有進行及時調控
在學生合作學習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進行及時調控,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但是當前合作學習教師調控不當的幾種表現:
1 、低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為標准,代替學生的理解。如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幾分鍾後提問學生,見沒人回答,老師就認為沒有學生理解了,結果就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
2 、過早提示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矛盾,使學生對矛盾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層面上。如「長方形面積計算」這一節教學中,老師經過拿出長 5 厘米 寬 3 厘米 的紙板推導出它的面積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著老師提出問題: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何關系?老師不是採用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採取自問自答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停留在低層面上。
當然,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還存在其他的誤區,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對策,對這些誤區亮起紅燈。使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使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挖掘個體學習的潛能,使學生在互補促進。
㈥ 關於做一名小學老師的問題
小學教師要求是全能的多面手,什麼都知道一些,不過並不很深入的,也就是說小學老師要求的是個雜家,需具備職業道德,基礎知識 大學以上文憑。不是說小學的知識好就能當小學老師的,現在的老師一般都是大學畢業後分到小學,中專、職高等已經是不合格學歷了,這些學歷是不能到小學任教的,最起碼語文數學,政治,地理歷史,英語是及格,你上高中可報文科,考大學報師范類院校,還要考試拿到教師資格證,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還要喜歡唱歌畫畫……以後還要到小學去實習,看老教師怎樣教課,備課,批改作業,帶班,組織學生活動,小學老師很辛苦的,一行字都在學習、進修。無論如何,我覺得你還是要刻苦學習,
㈦ 小學教師工作之餘要反思哪些問題
「做一名好老師」是許多老師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的目標。自踏入教育這個崗位以來,我始終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以「師德」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當一名好老師」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在思想上,愛國愛黨,積極上進。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參加政治學習,認真學習了黨章,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我認真學習胡錦濤主席《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並思考「我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實踐三個代表的思想」,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先身先之率,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教師人格魅力的構建》等文章,努力使學生、家長能接受我、喜歡我。今年又值新課程改革,為了適應新形式,我認真拜讀了《在新課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課改的浪潮所淹沒。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師表形象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因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個人身上最美的東西,針對社會這一大氣候和學生這一小氣候我把學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wmjy.net。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性較強,樂於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我還注重文化學習,參加了「小學教育」的本科進修。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學上,敬業愛崗,嚴謹治教。
把學生教好,讓學生成功,是每位教師最大的心願、最高的榮譽。作為一名校本課程教師,最緊迫的問題是具有新的教學理念,刻苦鑽研如何把花木文化與校本課程達到有機的融合,從而顯現出我校的校本特色。在備課中,力圖體現校本課程的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體驗性,把語文、數學、科學、美術課、音樂等整合進校本課程,圍繞「花木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教學目標,有的課堂讓學生觀察寫話,品析優美的文章,有的課堂讓學生想像繪畫,有的課堂讓學生歌唱,欣賞名曲。在低年級嘗試讓學生通過觀察、調查等開展探究性學習。現在對於課程改革環境下的教師,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要根據學校與地方的實際,拓展學生學習資源。我注重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通過把本地的花木文化資源與網路資源相結合,進行教學資源的重組,盡量使課堂教學效果優化。所以孩子們還是比較喜歡上校本課的。
對於課程改革環境下的教師,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教師擁有自來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機會認真學習,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及教學管理水平。在校內,虛心、主動地向吳建平、謝小忠學習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向丁歸根和張永苗老師請教自然、科學知識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嚴謹。抓住學校安排外出聽課的機會,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及時消化,吸取別人的精華,在自己的教學中為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平時向書本學習、向身邊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總之,在這一學年中,我不僅在業務能力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時工作中出現需改進的地方也較多,如理論知識不夠,論文精品意識不強;電腦知識長進不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努力。
三.在分管工作上,服從安排,積極主動
在每周18節課的情況下,要安排好自己的條線工作,的確有時感到力不從心。但在校領導指引、支持下,學科常規性競賽在各位老師的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開展這。分管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進行合理計劃,實施過程抓落實,及時反思小結,期末總結。這學期為了扎實地推進新課程,教導處安排了綜合實踐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盡量抽出時間,按照計劃,落實調研工作,及時與教師探討、交流。教師教學競賽學能積極的配合上課教師作好賽前准備工作,能幫助教師修改論文案例的。學生學科競賽也能盡自己的力量,進行輔導。
我們的學校無論是環境還是領導、教師都給人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團結的好感,所以在這樣的集體中工作雖然有時任務較重,但心理上還是比較輕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較主動,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為學校的建設獻出微弱的力量。平時能及時把工作情況、問題、困難向領導請示、匯報。同志之間能做到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溝通。
四.提高素養,加強計劃落實
在各位領導和教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在這學期本人綜合實踐案例《走近綠萍的漂浮人生》獲武進區一等獎,曾被區教研室推薦進行《綜合實踐探究性學習》培訓講座,使我校的綜合實踐的開展經驗在武進區得到一定的推廣。
但是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課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斷的加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素養。在條線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學計劃、科學落實、科學評價學生和教師,如何作好條線管理,這些還需不斷地努力。希望大家對本人進行嚴格地監督,作出批評指正。
㈧ 小學教師流失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哪些解決這些問題有何思路
一、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失現狀分析
目前,網路就農村大學生比重日益下降,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通過網路的調查顯示,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是造成農村大學生減少的根本原因,而農民窮,無錢供養孩子上學;農村窮,教育條件(硬體)太差,教學質量上不去;農業窮,教師待遇太差,基本沒有發展前途,留不住好教師,教學質量極其差。
1.顯性狀態流失。顯性狀態流失就是指原本從事教學的合格教師直接流出教育界,從事與教育無關聯的職業,或從農村教育領域流向城市及發達地區從教。顯性狀態流失造成農村教師流失嚴重,骨幹力量不穩定。由於受農村工資待遇低和生活條件差等原因,特別是受市場經濟影響,我國多年來一直存在「骨幹名師向東南飛,鄉村教師往城市擠」的現象,教師隊伍中主幹力量不穩定,教學骨幹連年大量流失,農村中小學成為向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城市輸送優質師資的基地。中國現有1 000多萬中小學教師中,農村地區教師佔80%。為了解農村教師隊伍情況,教育部師范司委託江漢大學對全國22個省區的農村教師隊伍現狀進行調研。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在年齡、學歷構成、職業認同感等方面都存在嚴峻的現實問題。
流失嚴重,「初三班主任一年全流失」課題組成員、江漢大學教育學院劉平秀在武漢一所初中學校了解到,1998年後該校就未曾進過一位師范專業畢業教師。「2002年時初三班主任全部流失,之後連續三年語文教研組長流失,三年共流失教師11人。」課題組發現,教師逐級向上流動,鄉鎮向縣城流動,縣城向省城流動。據西寧市教師繼續教育中心統計,西寧市連續三年向社會招聘教師,招來的大部分是各州、縣的教學骨幹教師。調查發現,一般小學、中心小學、一般中學2004年比2005、2003年流失多,中心中學教師流失人數逐年減少,2004—2005年各學校流失人數都在降低。
2.中間狀態流失。中間狀態流失是指那些拿工資而不上班的人員。這種流失對象是套取國家工資而不工作的不勞而獲者。這些人往往有著深厚的社會關系和權力背景,他們依靠其親屬的權勢掛名在教
育單位,不上班照拿錢。中間狀態流失的
比例之高,令人擔憂。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小學中十分普遍,而此現象也進一步的催生了隱性狀態的流失。
3.隱性狀態流失。隱性狀態流失是指一部分教師雖然留在教學領域,但心思不在教學工作上,「在其位,不謀其政」,端著「鐵飯碗」,抱著「做天和尚撞天鍾」的態度,渾渾噩噩地熬日子現象。這種流失最終導致了教師在工作中主次錯位、不努力工作和混日子的嚴重後果。這種流失對象盡管留在教師崗位上,但不謀求對工作的盡職盡責,沒有追蹤本學科的發展動向,沒有更新知識的意識,不能給學生傳授新知識,不願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3],與其說在工作,倒不如說是在誤人子弟。這種現象的直接後果,就是教學質量下降,使教育無法達到其培養人才的目的。
二、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失的動因探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理性人都是「利己主義者」。他們所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個人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盡管社會一直把教師奉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並作為「利他主義者」的典範來進行贊譽和宣揚,但是教師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他除了在社會公眾中具有楷模性外,他還是一個社會自然人。
1.教師的行為受成本與收益最大化的影響。教師職業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及綜合素質,更具備較高的人力資本儲備,因而每位從業人員必須預付一定的「成本」,其中包括直接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每一位教師從業人員必須接受教育所花費的成本,即從小開始學習一直到工作時所花費的一切費用,再加上工作期間的生活費等其他直接的開銷,其中不包括在讀書期間所放棄的機會成本。間接成本就是在學習和工作期間,因從事教師職業所放棄的機會成本,也就是他不從事教師行業而從事其他行業所應獲得效益。
我們假設農村教師對收益的期望值是轉自http://www.ZhaZhi.comW,實現收益期望值的機會值是V,教師實際的收益是Y,我們對下面可能存在的三種情況進行分析:
(1)當Y>W + V 時,會留下任教,勤懇工作。(2)當Y< W+V 時,會放棄教師的職業,另尋他就。(3)當Y= W-V 時,會進行逆向選擇,存在著隱性狀態流失和道德風險。
第二種情況我們可稱作顯性狀態的流失,當其實際收益小於其成本時,任何人都會放棄其目前的工作而另尋他就;當實際收益小於預期收益時,就職者則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顯性流失在收益上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其一,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和城市教師收入相比明顯偏低;其二,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和當地
高收入行業相比也偏低。當成本一定的情況下,收益高的地方總是人們所嚮往的。而教
師職業高昂的投資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兩者之間的不協調,特別是實際收益小於預期收益,這是農村骨幹教師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種情況是隱性狀態的流失,隱性狀態流失是一種「雞肋」現象。所謂「雞肋」現象就是指現在仍然在教師崗位但不努力工作的部分教師心理現象。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現在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一方面對教師行業的工資、福利與高工作量心存不滿;另一方面他們深深地被教師的職業固定、養老保障、有閑暇假日等優惠條件所吸引,而對教師職業依依不捨,處於一種「留下不甘心,離去不忍心」的徬徨狀態,出現「雞肋」現象。因為他們既不滿教師的收入和高強度的工作,又不敢冒險離開工作崗位,所以他們就抱著「混日子」的心態來對待工作。這類教師的工作態度會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我們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學習狀況的調查獲知,教師的不盡責和對學生不負責的態度是農村學生學習激情不高、輟學率高的重要原因。從社會經濟角度而言,這些人使社會付出的教育成本,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這些人沒有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到應有的貢獻,沒有為國家未來的人才儲備做好培養工作,在應受到道德譴責的同時,管理部門也應採取相應的措施。
「成本與收益不符」違背了人力資本與收益相等的基本原則,這是導致農村中小學教師供給不足和職業倦怠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保證教師與其人力資本相符的收益,適度滿足教師不斷增加的需要,實現效用最大化,才能留住教師,使教師產生安全感、自信心和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師的行為受個人偏好效用最大化影響。由於資源存在著稀缺性,人們總要通過成本收益核算,選擇能為自己帶來最大效用的行動方案。教師作為消費者,要想自己的效用達到最大化,必然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因此教師只能在收入一定的條件下選擇最優的商品組合。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對效用的偏好不僅僅體現在其收益上,而更多地體現在其他方面的偏好,例如,個人對生活條件的偏好,社會的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等。
按照序數效用論中消費可能線和收入—消費曲線對消費者均衡的理論分析,圖1中有兩條無差異曲線I1和I2,每條線表示購買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給個人帶來的滿足程度是相同的。如圖1: 其中,X軸線表示個人生活開支,而Y軸線表示個人對生活條件的偏好,社會的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等(假設這些是可以用貨幣衡量)。對於農村中小
學教師而言,其初始的消費可能線,即預算線為A1B1,表示教師收入的約束線。在E1點達到效用的最大化。
㈨ 新小學教師會面臨哪些困難,該怎麼解決
從專業知識、課堂教學來看,新教師的視野開闊,知識面豐富,對外界的反應敏銳。
但教育的理論修養卻顯得根基淺薄,甚至是空白。從新教師隊伍來看,一部分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通過教師資格的考試而進入教師隊伍,由於是通過短期速成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兩門入門課的知識,在知識結構的廣度和深度上,明顯有著缺陷。表現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上,教學設計上缺少一種自覺的教育理論思想的支撐,教學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或反映。
指導教師的任職資格、指導教師的選聘程序、指導教師的任務、指導教師的工作要求和指導教師的政策保障等幾個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從而保證了對新教師進行個別化、跟蹤式、診斷性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