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水裡有什麼》教學設計
水裡有微生物、水生動植物和雜質。
❷ 小學科學:《動物都需要水嗎》教案設計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❸ 小學科學教案:《比較水的多少》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❹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水是什麼樣的》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❺ 小學三年級科學:《比較水的多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命脈,在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水.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和動手實驗,進一步認識水,從而體會到水與每種生物都息息相關,增強節水意識,自覺保護水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本課是結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較液體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覺有時會出現錯覺,所以為了精確地測量就需要藉助一些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教材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從形狀不同而且裝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少」,用比較的方法入手,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實驗方案、運用各種材料進行驗證比較、搜集整理事實、思考加工得出結論,最後交流研究成果的過程;其次是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多少的玻璃儀器之一,在以後的科學課上要經常用到.教材用圖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學知識: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的,認識毫升.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於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關鍵: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事都十分好奇,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對實際操作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事物感知較強,還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在科學探究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科學的樂趣.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科學思維的培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課件、實驗材料、實驗記錄表等;並積極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活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比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組合作法: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意識,共同完成科學探究的任務.
3、師生交流法:通過師生的互動,加深對比較水的多少的認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對比觀察法:對事物變化的前後進行對比觀察,並描述、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從而形成新的科學問題.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老師給大家准備了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還是一樣多?你知道嗎?並簡單說說理由.
自評:這種猜測實際上就是科學思維的培養,猜測的正確與否,需要用科學實驗來證實.以此來引出這節課實驗的重要性.通過創設各種探究情景,引導學生產生問題而形成具體的探究任務來進行科學形象思維的訓練.
2、進行科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1)討論比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問:要比較這兩個瓶子中哪個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觀察行不行呢?你認為可以用什麼辦法呢?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不要只局限於一種方法.並進行學生討論交流.再匯報:你們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需要用到什麼工具呢?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方法:倒入同樣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數;用秤比重量……)
自評:在科學思維的培養中,討論是一種很直接、很有效的啟迪方式.
(2)學生比較水的多少.
剛才我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都可以來比較水的多少,下面就請大家自主選擇一種辦法來比較兩個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時,老師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過程中不要將水倒出來,保證比較的准確度,把你們的比較結果記錄下來.
自評: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中,記錄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事,很多靈感或習慣都是在點滴的記錄中逐步培養的.
3、引導學生使用量筒比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們已經比較出來兩個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麼其中一個瓶子里的水比另一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樣來描述呢?學生匯報.為了精確地測量水的多少,需要藉助專用測量水的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
(2)認識和使用量筒.
現在我們來觀察量筒,比一比誰的發現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們在觀察使用時要注意什麼?(輕拿輕放)
小結:量筒壁上有刻度,這刻的單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在我們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測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問:你們認為在讀數據時,視線應怎樣?出示:(讀數示意圖)視線應與量筒上的刻度與液面相平.
講述:很多同學一定想馬上使用量筒來測量水的多少了,現在就請各小組用量筒分別測出三個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探究記錄紙上.各組匯報測量結果.
自評:科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科學儀器,儀器的介入增加了驗證的准確性,正確使用儀器有利於思維空間的拓展.
4、練習測量50毫升的水.
5、小結延伸.
今天我們就怎樣比較水的多少進行了研究,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新的問題嗎?在生活中,大多數液體的包裝材料上都標有具體多少毫升的數據,請大家注意觀察.
❻ 小學科學:《植物怎樣「喝水」》教案
可是,我發現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里,是是怎麼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麼,你們見過的根是什麼樣的嗎? 3、學生匯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 相關:◇ 植物怎樣喝水 >>詳細◇ 探索活動:植物怎樣喝水 >>詳細◇ 探索活動:植物怎樣喝水 >>詳細◇ [大班]大班主題活動計劃: >>詳細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後利用莖輸送水分,並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知識:經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學會周密思考。 情感:體會到植物也和人一樣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領,意識到搞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認真的態度,體驗合作交流的落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後利用莖輸送水分。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教具准備:植物的根、小量筒、紅水、食用鹽、小刀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探究 一、導入問題: 1、同學們,我們校園里種了很多花草、樹木、工人師傅經常給它們澆水。可是,我發現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里,是是怎麼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麼,你們見過的根是什麼樣的嗎? 3、學生匯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學們說的樣子呢?還有沒有其他特點,老師這里准備了很多新採集的植物的根,現在分發給大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植物的根是一樣的嗎?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並把觀察結果記錄在書上表格里。 2、分發材料,分組觀察記錄。 3、匯報與交流。 4、歸納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樣的,有的根主根粗,側根細(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細差不多(叫須根)。根也有共同點:根都很長、很多,根的尖端長有許多白色絨毛(叫根毛)。 5、提問: (1)根很多、很長,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麼好處? (2)根毛壁薄,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麼好處? 6、從根的特點上看,根具備「喝水」條件,但根長在土壤里,我們看不見,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設計實驗 1、怎樣設計實驗才能證明根能「喝水」呢? 2、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你為什麼這樣設計? (2)哪一種方法既科學又簡單? (3)選擇什麼樣的植物做實驗? (4)選擇什麼樣的內器裝水便於觀察? (5)怎樣知道試管內的水有沒有減少? (6)怎樣才能防止水不從其他地方散發(蒸發)掉? (7)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讓我們能看見水是否進入植物體內? 4、各小組領取實驗材料,並製作實驗裝置。 5、預測一下:試管里的水將會怎樣變化?可能會看到哪些現象? 四、課外探究 因為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所以請大家把裝置放在教室窗檯上,定時觀察,並認真做好記錄。下節課繼續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證明 一、 引入問題。 1、 上節課,同學們做的實驗結果什麼樣的? 2、 學生匯報和交流(邊展示邊說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莖、葉脈里都有紅水) 3、 這些現象能證明什麼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輸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學生作出推測。 二、觀察探究 1、你認為莖可能有什麼樣的構造? 2、學生猜測 3、莖裡面到底有沒有大家推測的構造呢?下一步該怎麼辦? 4、學生匯報與交流。 5、我們發現有兩種切法:橫切和縱切。 6、學生分小組活動:切開莖,並仔細觀察。 7、討論:這些構造可能有什麼作用? 三、歸納小結: 1、根據我們的研究,討論總結: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2、匯報和交流。 3、將獲得的結論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4、給自己塗「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需要「喝水」。需要營養,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想一想:我們以後該怎樣對待校園里的花草樹木?
❼ 小學科學《它們能吸水嗎》的教案
一、課題: 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它們吸水嗎?」
二、執教者及所屬學校:錢俊 武大二附小
三、教材分析及處理:
作為「材料」單元的一部分,這節課主要研究材料的吸水能力。教材中設計了以下四項教學活動:1、通過簡單的對比實驗觀察、描述和比較金屬、塑料、木頭、紙的吸水能力;2、藉助放大鏡,運用折、揉、撕等方法觀察紙的特點;3、了解中國古代造紙的過程;4、自己動手造一張再生紙。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科學探究學習的特點,我對教材作了如下處理:
一、以「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與什麼有關」作為探究活動的主題,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和比較紙、木頭、金屬、塑料的吸水能力,發現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產生「為什麼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的問題並提出假設,之後增加一組對四種材料的結構進行觀察的活動,發現紙、木頭等容易吸水的材料表面有很多縫隙,材料的吸水能力與材料的結構有關;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觀察紙的特點,認識到紙是由很細小的纖維疊加壓制而成的,正是這種結構方式,使紙的纖維之間有很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滲透水分,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材料的特性是與它們的構造相關聯的;最後,讓學生思考古代造紙採用什麼原料,現代造紙採用什麼原料,使學生意識到造紙要用富含纖維的物體作原料,廢紙可以循環利用。
二、根據教學重點,對教學活動作出相應的取捨。這節課共有多個教學活動,要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把所有教學活動充分地展開是不太現實的,根據「材料的吸水能力與什麼有關」這個探究的主題,我對教學活動做了如下取捨:把收集證據,驗證材料的吸水能力與材料的結構有關的探究過程作為整節課教學的重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觀察比較各種材料的結構;對於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等探究過程作了弱化處理。例如觀察、比較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這個教學活動,教材要求學生按照吸水能力給四種材料排列順序,這就需要讓學生分析比較吸水能力時如何控制變數。我將這個教學活動作為提出 「材料的吸水能力與什麼有關」這一科學問題的情境,由教師直接提供大小、形狀幾乎相同的材料讓學生比較,只要求學生按照容易吸水和不容易吸水給四種材料分類。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結構有關;
紙是由纖維組成的,有很多縫隙,所以容易吸水。
2.過程與方法:做簡單對比實驗比較材料的吸水能力;
藉助放大鏡等簡單工具觀察比較材料的結構;
能用合適的詞語描述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
意識到廢紙可以循環利用。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收集證據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結構有關。
六、教學准備:
為每個組准備:大小、形狀、厚薄盡量相同的紙片、金屬片、塑料片和木片;稀釋過的紅墨水,滴管;餐巾紙、素描紙,放大鏡;泡好的紙漿,塑料杯、筷子、棉布,毛巾。
教師准備:介紹古代造紙過程的光碟,實物投影儀。
七、教學過程
一、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結構之間的關系。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提問: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塑料片、紙片、木片,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學生作出猜測
3.學生制定研究方案
4.匯報並討論:怎樣控制往每種材料上滴的水一樣多呢?
5.學生分組觀察比較幾種材料的吸水能力,教師巡視指導。
6.匯報交流:在實驗中觀察到什麼現象?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紙和木頭上的水到哪裡去了?
7.提出科學問題:你們認為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二)交流討論,作出假設
(三)觀察比較,驗證猜測
1.分組使用放大鏡觀察比較幾種材料的特點。
2.匯報交流:通過觀察,你們有什麼發現?
(四)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小結:紙片、木片等容易吸水的材料都有許多縫隙,金屬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幾乎沒有縫隙,材料的吸水能力與材料的結構有關。
二、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紙的結構,研究其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問:紙有許多縫隙,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紙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
2.觀察活動:把紙撕開,使用放大鏡觀察它們裡面的結構。
3.匯報交流:你們有什麼發現?
4.小結:紙是由很多細小的纖維組成的,纖維之間有空隙,所以容易吸水。
三、了解造紙要用富含纖維的物體做原料,意識到廢紙可以循環利用。
1.提問:紙是由纖維組成的,那古人選擇什麼作為造紙的原料呢?為什麼用這些東西作為造紙的原料呢?
2.播放古代造紙過程的視頻,介紹古代造紙的過程。
3.討論:現在人們用來造紙的原料有哪些?廢紙能作為造紙的原料嗎?
4.演示:用廢紙製造再生紙。
5.學生觀察造出的再生紙。
6.提問: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用過的廢紙?
板書設計: 4.它們吸水嗎?
紙片 面積大、吸水快 有縫隙,纖維
容易吸水
木片 面積較大,吸水較慢 有縫隙
金屬片 幾乎不吸水 無縫隙
不易吸水
塑料片 幾乎不吸水 無縫隙
結論: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結構有關。
❽ 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比較水的多少》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課題 《比較水的多少》是科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課 作者及工作單位 北海市合浦縣廉州小學 莫逢禮 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搖籃,地球上一切生物也離不開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命脈,在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水。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和動手實驗,進一步認識水,從而體會到水與每種生物都息息相關,增強節約用水意識,自覺保護水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針對學生對什麼事都十分好奇,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對實際操作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事物感知較強,還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在科學探究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科學的樂趣。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2、科學知識: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的,認識毫升。 3、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於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4、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法,並通過實驗驗證、合作交流等方法正確地比較水的多少。 教學難點:使學生學會利用所掌握的液體特性知識,設計方案並通過實驗證明來比較水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