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連一連》怎麼寫 目標:1、培養初步的分類能力 2、對分類
設計意圖:"分類"是數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要運用。比如:超市裡物品的擺放、圖書館里的圖書的擺放、家中整理房間等等都要運用到有關的分類知識。新《綱要》中指出要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並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和重要性。為了將枯燥、邏輯性較強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淺顯易懂,並能融入孩子們感興趣的操作活動中去,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熟悉的火車為活動題材,將"為貨運火車裝運貨物"的游戲貫穿始終。活動中,讓孩子們主動探索、嘗試操作,在玩、試、想、做、議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有關分類的經驗。從而發展幼兒的合作、協商、操作能力,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有趣性。活動目標:1、鼓勵幼兒嘗試探索"分類裝貨物"的方法。2、發展幼兒的合作、協商能力和傾聽能力。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活動准備:1、知識准備:幼兒對火車已有初步的感性認識。2、材料准備:16塊火車外形的底板(15塊小的,1塊大的),各種貨物卡片,各種圖形片;碟片一張。活動過程:一、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1、觀看CD,讓幼兒觀察、了解火車分為客運火車和貨運火車兩種。"小朋友,看,我們來到了哪兒?"2、"五一勞動節剛過,裝運貨物的工人叔叔們又開始繁忙地工作了,他們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忙,一起裝運貨物。"二、操作活動。1、幼兒分組合作,第一次嘗試裝運貨物。(為一節車廂的火車裝運貨物)(1)請幼兒觀察認識各種物品,初步感性認識"分類"。(2)請幼兒嘗試裝運貨物,並為車廂設計標記。活動要求:幼兒四人一組,分配角色,協商討論選出小組負責人及操作結果匯報員。(要求每組幼兒全部完成任務,重點指導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任務,體驗成功的喜悅)(3)匯報操作結果。2、第二次嘗試裝運貨物。(為兩、三節車廂的火車裝運貨物)(1)幼兒嘗試裝運貨物,並為每節車廂設計標記。活動要求:首先完成兩節車廂的操作任務,在驗貨認可之後將列車放回貨場後方能操作三節車廂的操作。(兩節車廂的操作是滿足能力中等幼兒的需求,三節車廂的操作是為能力強的幼兒提供提高能力機會。)(2)請個別幼兒講一講:你們是怎樣擺放的?3、幼兒集體合作裝運貨物。(將具體的實物操作卡片換成抽象的圖形卡片)(1)出示一列大火車。"現在,我們要把這些木材分別運送給三位客人。第一位客人,他要紅色的木材;第二位客人,他要圓形的木材;第三位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請你們想一想,該怎樣擺放這些木材?"(2)請幼兒自己檢驗"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三、活動延伸。1、小結集體操作情況,發現交集分類的現象,為下次活動打基礎。2、幼兒開著火車出活動室,結束活動。活動反思:這些圖形是幼兒平時經常接觸的圖形,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要求幼兒通過比較分辨出每組圖形的不同之處並進行分類,總的來說,孩子的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幼兒對分類沒有困難,只有稍部分幼兒還不能自行做好圖形標記。活動後,我們都覺得可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難度,讓孩子按物體的兩個特徵進行分類。
❷ 去哪裡下小學三年級數學一對一教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全套全冊教案,共7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教案第一單元測第一課時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
❸ 數學教案 認識數字14 14以內的點數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4以內的數量,認識數字4知道它能表示物體的數量。
2、引導幼兒學習按物體大小的差異進行4以內數的排序。
3、要求幼兒能聽清老師的指示語,並能按指示語活動。
活動准備:
實物卡片1—4,貼絨大數卡1—4。
活動過程
一、復習對數字1,2,3的認識。
1、拍手數數游戲:
師: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來玩一個游戲:現在我們一起來玩看數拍手的游戲。數字是幾就拍幾下手,聽好口令:預備—拍!拍完後說說:數字幾,我拍了幾下。
2、聽聽老師拍了幾下,在拿出相應的數字。
師:現在老師來拍鈴鼓,你們仔細聽,數一數,看看老師拍了幾下,然後再找出相應的數字。
二、感知4以內的數量。
1、黑板上出示實物卡片:
師:黑板上有什麼?它們各有幾只?集體點數驗證4數量的實物卡。請一個朋友按動物數量多少給它們排隊,想一想,誰排在最前面。
師:誰能幫助這些小動物來排排對,看看你會把誰排在最前面,你用的是什麼方法來給它們排隊的?
三、認識數字4。
1、出示1—4的數卡。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你們都認得那些數字,這些數字裡面哪些是我們沒有學的?它是幾?它是什麼樣子的?
師:4像一面小紅旗。
2、為實物匹配數卡,知道數字能表示物體的數量。
師:請小朋友給小動物找數字朋友,小動物有幾個就送幾的數字朋友,一邊送一邊說:幾只XX,送數字幾給你做朋友。
師:4除了表示4隻猴子一外,還可以表示什麼?(數字4還可以表示4個蘋果,4個橘子等)。
四、幼兒操作活動。
1、請給每個數字找實物卡做朋友,找對了就送給它,看誰找的對,說的好。
2、活動評價。
❹ 誰有小學數學面試的歷年優秀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利用對於數字的直觀感受,結合長度和人民幣的單位,認識一些小數的含義,知道十分之幾可以寫成小數,並能根據十分之幾寫出相應的小數;認識小數各個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獲得小數初步認識的過程中,感受十分之幾和一位小數間的聯系,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比較、分析、抽象、歸納等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長度與人民幣與小數關系的認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一位小數的含義。
2.難點: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麗麗有一個自己的小書房,今天她約了好朋友想自己去商場買一張合適的書桌。他需要的書桌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圖片,說說書桌面的長和寬。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5分米是幾分之幾米?為什麼是5 /10米?4分米是幾分之幾米?為什麼?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一位小數。
師生活動1: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時出示1米的紙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幾米?(引導學生說出1分米,師板書)所以5分米就是這樣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這樣的4份,也就是4/10米。(邊板書)5/10,還可以寫成這樣的形式:0.5
你以前見過這樣的數嗎?這樣的數叫――(板書:小數的初步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小數,看誰先和小數交上朋友。
0.5讀作:零點五,0.5米就表示5/10米。0.4米呢?它表示什麼?
2.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
師生活動2(創設情境):麗麗和小紅選完書桌後又選了三樣學慣用品(出示商品圖片)
營業員正好在為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單位標價。你能和營業員一起來正確標價嗎?
(四人一組討論)
6角用元作單位是多少元?
為什麼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麼想的?3元5角呢?
板書:1元2角 1.2元 1.2讀作一點二
3元5角 3.5元 3.5讀作三點五
誰來讀一讀這幾個小數?
小結:幾元幾角分成兩部分,幾元和幾角,先把幾角表示成「零點幾元」,再和幾元合起來就是幾點幾元。
3.認識整數和小數。
(1)出示:說一說下面各數中哪些是整數,哪些是小數?
7、0.6、1.8、38、0、1、45.2
(2)引導學生說一說:0.5、0.4、1.2、3.5的整數部分是什麼,小數部分是什麼?
師:那這些小數該怎麼寫呢?讓我們動手試試。
(三)鞏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用分數和小數表示出塗色部分,再讓學生匯報答案,並說說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頁「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數軸,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把誰看作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個小格表示幾分之幾,也就是零點幾?
學生獨立思考,回答教師提問後,完成填空,教師巡視,注意收集錯誤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頁「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先試著用小數表示課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價格,再在小組內交流。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本課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課下完成練習題。
❺ 急求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幾個數學教學案例的反思與啟示
程廣文1 宋乃慶2
(1. 泉州師范學院 教務處,福建 泉州 362000;2. 西南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重慶 北碚 400715)
「案例是教學理論的故鄉。」〔1〕這個觀點從兩個方面得來:第一,教學理論應該是一種「形而下」的理論,教學理論是為教學實踐服務的,離開了這個前提的「理論」不能稱之為「教學理論」;第二,教學理論來源於教學實踐,實踐是教學理論的唯一來源,而案例則是數學教學實踐的摹寫,摹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把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教育學問題突出出來,以便更清楚地認識問題本質。不難明白,這兩個方面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結果。以下四個案例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反映了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層次上的特徵,同時也從一定的角度提出了研究者關於這四個階段的觀點和思考。我們對它們進行反思,目的在於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舒爾曼說過,「案例並非是簡單地對一個教學事件的報告,稱其為案例是因為在於提出一項理論主張……」〔2〕四個案例中有三個是從數學課堂第一線收集來的,另一個則來自課堂實錄。這些案例雖然是個別的,但是它們所反映出的數學教學特徵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說只要走進數學課堂就可以看到案例中的情境。
一、教學主體: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而忘卻學生的存在
案例1:「分式」概念教學
〔開始上課之前〕
T:〔板書〕根據題目意思列出代數式:
甲2小時做x個零件,乙每小時比甲少做6個零件。
1. 乙每小時做 個零件;
2. 甲乙合作小時共做 個零件;
3. 甲用m小時可做 個零件;
4. 甲做60個零件需 小時;
5. 甲乙合作y個零件需 小時。
§ 9.1 分式
例1 x取什麼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2)。
〔開始上課〕
T:我們看填空題。(全班一起回答。)
(1)x-6;(2);(3)mx;
(4);(5)。
T:觀察這五個答案,上述五個答案中(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
S1:(4)、(5)中有分數線。
T:中也有分數線。
S2:分母中含有字母。
T:對了,主要是分母含有字母。
T:像這樣的式子,我們叫做分式。
(板書:分式定義)。
T:在課堂本子上,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S:(開始做作業)
(註:T表示教師;S表示學生;Sk表示第K個學生;S表示全班學生。)
這節課主要是對分式概念進行教學。在教學進行之前,教師精心地設計了一個工程問題為分式教學進行鋪墊。這個鋪墊對分式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鋪墊後的教學有兩個關鍵之處:第一是教師的提問,「T:觀察這五個答案,上述五個答案中(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第二是教師對S2的回答「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後繼處理(教學)。而恰恰在這兩個關鍵之處教師都「忘記了學生」。例如,教師的第一個提問,試圖讓學生從「(1)x-6;(2);(3)mx;(4);
(5)」這樣五個代數式中區別出分式來,但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中已經「不由自主」地區別了,說(4)、(5)「與前三個答案有什麼不一樣」,這樣提出問題使得提問的價值大為降低。首先要求學生從形式上辨別出「分式」,並且是採取比較的方式,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出發點非常好,但是作為以區別分式為出發點的比較應讓學生自己採用分類的方法區別開來。換句話說,如果教師讓學生先觀察這五個代數式然後進行分類緊接著做比較從而讓學生把分式的根本特徵概括出來,這樣分式概念的教學前的鋪墊就發揮了充分作用。把本該由學生思考的東西卻由教師代為思考了,那麼教師為誰而教?學生在哪裡?其次,在實際教學中,當S2把教師希望提的問題的答案「分母中含有字母」說出之後,教師立即給出分式的定義並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學生知道了教師的問題的答案並不意味著大部分學生都清楚了問題所在。更何況,還不能真正清楚S2的答案是否表明S2對問題的認識,從S1的回答足以看出這一點,更不能斷定整個班級的其他60多個學生的情況了。此處,足見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已經「迫不及待」等候著學生的答案了,似乎顯得教師提出問題就是為了這個答案而已,而忘記了作為教學過程的目的在於使得全班學生都達到理解和認同。
二、教學內容:數學教學中以數學操作代替數學理解
案例2:「表達式」例題教學
例:已知x=,y=3-2t,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
教師這樣開始教學:題目要求我們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那麼,第一步,我們可以從式子x=中得到(1+t)x=1-t。整理,得t(1+x)=1-x。從中求出t,得t=。第二步,將這個t=代入y=3-2t中,得y=3-2×。整理,得y=。這樣這個題目就算講解完了。
上述數學解題教學,教師是直接「講解」「數學理解的表達形式」,而不是「講解」「數學理解」本身。這種形式的教學是一種「數學操作」,是一種操作性教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是具有生成意義的,沒有生成意義的教學充其量算是一種「訓練」。不可否認,數學教學首要的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但是知識的掌握並非絕對地要通過「訓練」方式才能掌握,何況數學是思而至知的學問,它的學習和掌握需要理解,沒有理解的「訓練」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獲得數學知識。如果教師從問題的結論開始和學生一起分析,從什麼是「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這一問題開始,讓學生對這句話的數學語義理解了,學生就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途徑。懂了「用含x的表達式表示y」就可以理解「x=」和「y=3-2t」,進而理解「t=」,問題也就解決了。
三、教學方式:數學課堂上出現形式化教學
案例3:「三角形中位線」課錄節選〔3〕
T:同學們,今天上第36節課——三角形的中位線(邊講邊板書,學生記在作業本上)。1. 什麼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教師板書學生記。)請同學們先看書,再齊讀。(全班齊讀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師在黑板上畫△ABC,如圖1)
圖1
T:請指出△ABC的中位線。
S1:在AB上找到中點D,在AC上找到中點E,連接DE。DE就是△ABC的中位線。
T:同學們,S1說得對嗎?
S(齊答):對!
T:三角形的中位線是直線,是射線,還是線段呢?請S2回答。
S2:線段。
T:是一條什麼樣的線段?
S2:是一條連接三角形兩邊的中點的線段。
T:講得好。三角形的中位線是一條線段,它的兩個端點是三角形兩邊的中點。除了DE,還有哪些線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線呢?請S3回答。
S3:有。還有BC的中點與其他任一邊上的中點的連線。
(師在圖1上作EF,DF。)
T:對了,DF、EF也是三角形的中位線。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55頁上的第一行,這里說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的中線不同,請問:不同在哪裡?(見S4舉手。)請S4回答。
S4:中線是連接三角形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的中點的線段。
T:對了,雖然它們都是線段,但它們連接的點不同。中位線是連接兩邊中點的線段,而中線是連接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的中點的線段。(邊畫圖2,邊說明。)
圖2
這是一節概念課教學。如果說概念的認知順序是先「過程」再「對象」的話,那麼在這節課中,「中位線」概念的教學順序則只有「對象」沒有「過程」。概念的認知順序需要有過程性,原因在於「概念在過程階段表現為一系列的固定步驟,具有操作性,相對直觀,容易仿效學會」。〔4〕從教學片段看,教學僅僅停留在「對象」——中位線的定義上,而缺乏「過程」。關於中位線定義,教師教學有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讀」,讓學生「讀」中位線的定義,在教學中教師提出「什麼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並且「教師板書學生記」,然後「請同學們先看書,再齊讀」,「全班齊讀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時教師「在黑板上畫」;第二個階段是「識」,讓學生根據「讀」來識別三角形中哪條線段是中位線,在教學中教師「請S2指出△ABC的中位線」;第三個階段是「辨」,讓學生根據「讀」和「識」的結果和感受辨別中位線和中線的區別,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提出「三角形的中位線是直線,是射線,還是線段呢」和「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55頁上的第一行,這里說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的中線不同,請問不同在哪裡」。教學停留在中位線定義的文字上,沒有從中位線的形成著手,也沒有把中位線在幾何中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清楚。三角形中位線在幾何題證明中中點的作用最大,教學中若強調中點比強調定義的文字和形式更節約時間也更能把重點突出出來,教學還更清晰。
四、教學結果:對數學理解中的自動化行為缺乏教育學反思
案例4:「有理數運算」應用題教學
例:一批麵粉10包,每包標准重量為25 kg,通過稱量,發現這10包與標准線位置的差如下表:
袋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與標准線位置差
+1
-0.5
-1.5
+0.75
-0.25
+1.5
-1
+0.5
0
+0.5
求這批麵粉的總重量。
教師的講解如下。
解:求代數和
(+1)+(-0.5)+(-1.5)+(0.75)+(-0.25)+(+1.5)+(-1)+(+0.5)+0+(+0.5)=1,我們可以求得總重量就是:
25×10+1=251(kg)。
這是一節初中一年級數學課中的一部分。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整道題的求解無懈可擊。但是在實際課堂上這里有兩個地方教師沒有向學生交代清楚:第一是例題中表格里的正負號的意義。正號表示超過標准重量的意思,(+1)就是表示超出標准重量1 kg,也就是這包麵粉的重量為26 kg;負號表示低於標准重量的意思,(-1)就表示低於標准重量1 kg,也就是這包麵粉重量為24 kg。這也能加深學生對正負數的概念的理解,並且是結合實際意義進行理解。所以,這個解釋很重要。第二是例題講解中對「25×10+1=251(kg)」中「25×10」的理解。「25×10」是一個抽象的算式,25 kg是一個觀念中的重量,因此教師應該把這一點向初一的學生講解清楚,而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做到。本人在課堂上就抽了三個學生詢問了一下,沒有學生知道這是為什麼。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求在該學科上有一定專業化程度的人進行教學工作。教師的學科專業化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是十分明確的,沒有一定的相對於所教學的內容而言層次較高的知識做准備的教師是無法在這個層次上進行該學科的教學的,數學教學尤為如此。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數學的理解就越具有高度的自動化,從而使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不理解,甚至不理解學生。例如,我們常常聽到一線的教師這樣說,我講得最清楚不過了,他就是聽不懂,他就是做不來題目。同一個數學問題,對教師理解起來容易,但對學生理解起來太難;在教師看來是那樣的顯而易見,但對學生來說卻很艱難。所以很多時候還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好好反思一下。
注釋:
〔1〕顧泠沅:《教學任務的變革》,《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10期。
〔2〕Shulman,L.S. Just in case:Reflections on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In J.Colbert,K.Trimble,& P.Desberg(Eds.),The case for ecation:Contemporary approaches for using case methods,(P11). Boston:Allyn & Bacon,1996.
〔3〕宋陽、王夢榮等:《初中數學優秀教案課堂實錄選評》,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106頁。
〔4〕李士錡:《PME:數學教育心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頁。
(責任編輯:李 冰)
❻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教案
四年級下數學教案
第一單元 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小數的意義(第2-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
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及意義,會正確讀寫小數。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及意義。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 生活中的小數
(事先布置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價格用到小數外,還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小數。
結合樹上的例子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在每個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麼,由此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意義的興趣。
二、 小數的意義
1、 自學小數的意義(看書第3頁)
2、 小組交流
3、 匯報:出示正方形,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數表示是0.1;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數表示是0.01。
4、 以1米為例結合具體的數量理解小數
把一米長的線段平均分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數表示是0.1米;把這條線段平均分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數表示是0.01米。
5、 歸納小數的意義
通過學生的討論歸納出小數的意義。
三、 小數部分的數位及讀寫:
1、小數部分的數位及數位間的進率
先復習整數部分的數位,再介紹小數部分的數位,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小數點右邊的第一位是十分位;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小數點右邊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數是千分之幾,小數點右邊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計數器的各位上撥3個珠子,說一說各表示多少,體會數位間的進率。
2、小數的讀寫
讓學生試讀,注意提醒學生小數部分的讀法與整數部分不同。
3、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
對照計數器寫出小數,並讀一讀,說出各數位上的數表示什麼。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
四、 數學游戲:通過數和形的對應,加深對各數位間關系的理解。
五、 作業:
第5頁1-4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千 百 十 個 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 • 分 分 分 數位
位 位 位
整數部分 小數點 小數部分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測量活動(第6-7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及意義。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尺子。
[教學過程]
一、測量活動:
讓學生分組測量本班教室內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長度,然後討論這些長度用「米」作單位怎樣表示。在討論把幾分米或幾厘米寫成以米作單位時,可以先寫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數,再寫成小數。當學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後,可進一步問學生如果門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樣用米為單位表示呢?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可以用小數表示測量結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寫第6頁的表格,左邊已經有測量結果,只要把測量結果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右邊要求學生自己選擇物品,先測量它們的長和寬,再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
三、試一試:
第1題:將幾克改寫成以千克為單位,其方法是一樣的。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交流,這樣改寫的原因。
第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結果,如曲別針的長度是2厘米5毫米,再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小數。
四、作業:
第7頁練一練
[板書設計]
測量活動
填一填中的表格 試一試中的題目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比大小(一)(第8-9頁)
[教學目標]
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嘗試比較
創設少年演講比賽的情境,比較兩個同學的得分誰的高一些。
1、 小組討論:9.87和9.90哪個數大,並說明自己是怎樣想的。
2、 匯報:通過全班的討論明確,從數位來考慮,兩個數的整數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
二、多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張華比李明表現好,但不能得10分」讓學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明確張華的分數在9.90和10之間。
讓學生自己確定一個分數,然後將三個人的分數按順序排列。
全班交流、歸納出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三、練一練
第1題:先讓學生在直線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從直線圖上很容易看出結果,體會到直線右邊的數一定比左邊的數大。
第4題:這個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位值制的理解。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幾分鍾,再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數學游戲:
這個游戲有利於增進學生對小數相對大小的具體感受。不要求學生用小數減法計算出准確結果。
五、作業
練一練 第9頁 2、3
[板書設計]
比大小
教學掛圖 練一練中的題目
比大小的方法: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比大小(二)(第10-11頁)
[教學目標]
通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分數大小」的活動,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學重、難點]
歸納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學過程]
一、探索小數的性質
1、塗一塗、比一比
讓學生在第10頁的方格圖上塗出0.2和 0.20,學生初步感受到這兩個小數一樣大。
2、比較、歸納:
讓學生自己在第2題的兩幅圖中塗出相等的兩部分,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在全班交流時,通過多個實例,就可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規律。對於這一規律,只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清楚即可。
3、 舉例說明:
讓學生用實際情境說明兩個小數的相等,如0.2元表示2角,0.20元表示2角0分,顯然二者是相等的。
二、試一試: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2題:自己選擇一個小數,再寫出兩個和他相等的小數。通過交流,加深對小數性質的理解。
三、練一練:
第1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2題:寫出在指定的兩個數之間的三個不同的小數。這道題的答案可以是多樣的。
第3題:方格里只填一個數字,答案是多樣的,鼓勵學生填出多種答案,但不要求所有同學填出所有答案。
[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題1、2的方格圖 練一練中的題目
小數的性質: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練習一(第12-13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數位間的進率。
2、 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小數數位間的進率、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1題:找出小數在直線上的位置,寫出直線上的點所表示的小數,加深學生對小數的理解,體會數與形的結合。
第2題:首先讓學生明確航模比賽時,哪一架飛機模型飛行的時間越長,成績就越好。
第3題:讓學生看清楚是什麼單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先化成十進分數再化成小數,也可以直接化為小數。
第4題: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單位,不容易比較,讓學生先改寫成相同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第5題:答案是多樣的,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
第6題:引導學生觀察前5排數的規律,容易發現每一排的第一個數和最後一個數都是0.1,其他的數是怎樣得到的?
數學游戲:通過組數游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各個數位的意義,建立小數數位的概念,鞏固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同時,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將體會不確定現象的特點。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小數的加減(第14-15頁)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
2、 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估算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探索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
2、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設歌手大獎賽的情境,提出了「誰表現比較好」的問題。教學時首先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的分」「綜合素質得分」是什麼意思,怎樣判斷誰的表現好呢?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人們一般是將專業分和綜合素質分加起來進行判斷的。
二、探索計算方法
1、根據題目列式,估算結果。
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後,先估算結果。
2、探索計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學生用豎式計算,並討論「為什麼小數點要對齊」,通過討論使學生體會到只要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就能對齊,然後就和整數加減法的道理一樣了。
3、研究問題2,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獨立解決,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法。
三、試一試
第1題:要注意提醒學生把得數末尾的0去掉。
第2題:在列豎式計算時,給被減數小數部分添上兩個0,計算時不容易發生錯誤。
四、練一練:
第2題:先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對所有的學生不必提出統一要求,有的學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學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
第3題:讓學生指出錯在哪裡、什麼原因,並進行改正。
第4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會估算的作用。
[板書設計]
小數的加減
題1:小數加法豎式 題2:小數減法豎式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購物小票(第16-17頁)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進行小數的加減混合計算,並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
2、 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正確進行小數的加減混合計算,並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
2、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設核對購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
1、先讓學生說說小票上每一項表示什麼意思。
2、討論如何核對找回來的錢對不對的問題。
3、列式計算,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
二、試一試
第1題:引導學生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計算簡便。第2小題:可以引導學生把兩個減數相加,再從被減數中減去,這樣計算比較簡便。
第2題:先鼓勵學生估算,再精算。在計算兩個麵包多少錢時,由於還沒有學小數乘法,可以用加法計算。
三、練一練
第3題:第(2)題,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在這個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和與第三邊相比誰大。
第4題:可以把圍成圖形的每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有的邊的長度沒有直接給出,可以先把它算出來。
第5題:首先幫助學生看懂題意,然後放手讓學生嘗試,並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嘗試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推理,以幫助學生更快地解決問題。
[板書設計]
購物小票
題1: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試一試:小數加減的簡算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練習二(第18-19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 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和簡便計算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和簡便計算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1題:
計算時可以以「億平方千米」為單位。
第4題:
在比較車身高和車身長時,可以讓學生求出高多少或長多少。在解答第(2)題時,由於兩輛車的前燈道前輪都是0.72米,可以不計算他,只要把後兩個數相加的和進行比較即可。
第6題:
在解答每一個問題時,先讓學生估計,再進行實際計算。
第7題:
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來想問題,雖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來沒有衣架高,但還要考慮到臂長。
第二單元 認識圖形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走進鄉村(第20-21頁)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了解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教學重、難點]
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了解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看書地20頁「走進鄉村」的畫面,讓學生從圖畫中找一找自己認識的平面圖形,一方面鼓勵學生從生活的空間中「發現」圖形;另一方面為圖形分類做准備。
二、分一分:
1、小組活動:把找出的圖形進行分類。
2、匯報:分類的方法和標准。
3、對找到的四邊形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的標准。
4、分類後,找出同一類圖形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定義。
三、畫一畫:
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畫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在畫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圖形的特點,體會這些圖形的特徵。
四、填一填:
通過這一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板書設計]
走進鄉村
圖形的分類: 平行四邊形:
梯形: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實踐活動(第22-23頁)
[教學目標]
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三角形的穩定性,認識這些特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三角形的穩定性,認識這些特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硬紙條和圖釘。
[教學過程]
一、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過實際操作,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沿兩個對角一拉,就變形了,他具有不穩定性。把三角形的任意兩條邊對拉,圖形不改變形狀,他具有穩定性。
二、生活中的運用
第2題: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自己舉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3題: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並解釋為什麼「現在可以坐了」。
三、練一練:
第1題:通過「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學生體會到已學過的圖形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親自剪一刀,再說說是怎樣剪的。
第2題:第(1)題,讓學生實際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第(2)題,可以讓學生畫直線進行分割,除右邊一個圖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拼成的。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動手做(第24-2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做」,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會用三角板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紙上能畫出指定邊和這條邊上高的長度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教學重、難點]
1、會用三角板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紙上能畫出指定邊和這條邊上高的長度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三角板。平行四邊形圖片、剪刀。
[教學過程]
一、動手做:
1、小組活動:把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紙板,做成一張盡可能大的長方形,該怎麼辦?
2、小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導總結:認識到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明確平行四邊形兩種高的畫法。
二、認識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邊形的高認識梯形和三角形的高。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三、試一試:
第1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高。
第2題:通過圖示,指導學生怎樣用三角板畫高,並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畫高的過程。
四、練一練:
第1題:使學生體會到邊和高的對應關系,畫出邊a上的高,就要從對著的邊a的頂點到邊a作垂直線段。
第2題:畫出邊a上的高,就要畫出與邊a相對的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垂直線段。
第3題:藉助方格紙,學生將發現幾個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三角形的大小不同,但從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一樣長的,所以它們的高相等。
第4題:通過在方格紙上畫指定尺寸的圖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邊和高的相應關系,同時體會到邊和高的長度決定了圖形的大小。
畫圖示讓學生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畫,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要先畫指定長度的邊和高,再畫其它的邊。
五、實踐活動:通過用七巧板拼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使學生加深對三種圖形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三角形的分類(第27-29頁)
[教學目標]
通過分類活動,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一類三角形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一類三角形的特點。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剪下附頁1中的圖3。
[教學過程]
一、分一分
1、小組活動;把附頁1中的圖3中的三角形進行分類。
2、匯報:分類的標准和方法。可以按角來分,可以按邊來分。
二、按角分類:
1、觀察第一類三角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
2、觀察第二類三角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觀察第三類三角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三、按邊分類:
1、觀察這類三角形的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每個三角形中都有兩條邊相等,這樣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並介紹各部分的名稱。
2、引導學生發現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這樣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四、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辨認各種三角形。
第2題:通過「猜三角形游戲」讓學生體會到看到一個銳角,不能決定是一個銳角三角形,必須三個角都是銳角才是銳角三角形。
第4題:根據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的活動,學生得到啟發,把梯形進行分類。
五、實踐活動:
第1題:將長方形的紙,剪成兩個直角三角形。
第2題:用長方形紙,怎樣剪出一個等腰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動手剪。
第3題:當學生發現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就會推出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相等。
第4題:用正方形的紙,剪成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分類
按角分類: 按邊分類: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三角形的內角和(第30-32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測量、撕拼、折疊等方法,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的度數和等於180º。
2、 已知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會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
[教學重、難點]
1、 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的度數和等於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會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幾個形狀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質疑
教材第30頁創設的情境,激發探索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問題:怎樣得到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
大多數學生會想到測量角度。
2、小組活動:測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並記錄在第30頁的表格中。
3、匯報測量結果和得到的結論。
發現大小、形狀不同的每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的度數和都接近180º。
4、進一步探索: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是否正好等於180º呢?
小組活動探索方法。
5、得出結論。
三、試一試:
已知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運用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和是180º,求出第3個角的度數。
四、練一練
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º,判斷題中的三個三角形說的對嗎?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內角和
測量三個角的度數求和: 結論: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第33-34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算一算等實驗活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應用發現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教學重、難點]
1、探索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應用發現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教學准備] 學生、老師准備幾個形狀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出示情境圖,問:從郵局到杏雲村那條路最近?你是怎樣想的?
生:走路線a最近。因為……
師:在生活中人們都願意走近路。在這幅圖中,郵局、清泉村和杏雲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組成一個三角形,從圖中和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同學們都認為路線a最近,路線b加上路線c一定比路線a遠。那麼,是不是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的和一定比第三邊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組活動:在填一填中畫幾個三角形,量出它們的邊長,再比一比,填入表格中。書上有一個範例,可先討論一下,再做。
2、匯報: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練一練:第1題:判斷每一豎行三條線段能否擺成三角形。
第2題:組織學生用小棒擺一擺,並填入表中。
第4題:如果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那麼第三條邊可能是多長?有多個答案,第三邊只要大於3厘米小於13厘米即可。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板書設計]
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填一填: 結論: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數學欣賞(第35-36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欣賞圖案,體會圖形排列的規律,感受圖形的美。
2、 會利用基本圖形的平移,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欣賞圖案,體會圖形排列的規律,感受圖形的美。
2、 會利用基本圖形的平移,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
[教學過程]
一、 圖案欣賞。
1、 欣賞書中提供的圖案和學生自己收集的圖案。
2、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案的特點。
二、 活動1:
指導學生設計圖案,先製作基本圖形,再把基本圖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圖案,再塗上顏色。
三、 活動2:
先讓學生觀察這些基本圖形是怎樣得到的,然後選擇其中一個設計美麗的花邊。
四、 活動3:
讓學生獨立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再組織全部展覽。
第 課時:
[教學內容] 數圖形中的學問(第37-38頁)
[教學目標]
體會到按一定規律去數,可以做到不重不漏,發展有序思維。
[教學重、難點]
體會到按一定規律去數,可以做到不重不漏,發展有序思維。
[教學過程]
一、小貓圖案中有幾個三角形。
讓學生自己去數,並說說是按什麼樣的順序數的。
二、數人像圖中的正方形
讓學生嘗試自己數,再小組交流,數的方法。可以先數出小正方形有5個,中正方形有5個,大正方形有1個,共11個。
做試一試:數長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個長方形。
三、練一練:
第3題:由一個小平行四邊形組成的就是中間的1個;由兩個小平行四邊形組成的有4個;由3個小平行四邊形組成的有2個;由4個小平行四邊形組成的有4個;由6個小平行四邊形組成的有4個;由9個小平行四邊形組成的有1個;共有16個。
第4題:這是一道思考題,引導學生從有序的數,到找出規律。
四、數學游戲:
有2個圓盤移動3次;有3個圓盤移動7次;有4個圓盤移動15次;有5個圓盤移動31次。
❼ 求小學數學一對一輔導教案
現在的老師是沒有什麼教案的,備課都少,都是跟著課本去照讀的多!已經不像以前了,想教好小孩,要自己用心去跟著學習才行的!
❽ 蒙氏數棒教案與數字的配對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
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
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
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