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小學教師的的教學反思能力
一、為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它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別作為技術人員的經驗型教師與作為研究人員的學者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
反思不僅是批判性的思考,而且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實踐做出的行為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有其延續性,教過了不是了結,不能邊教邊丟。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整個教學過程,追問一下:「我的教學有效果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通過反思,在學生的「錯誤」中求發展,在教師的「失敗」中尋發展,在教材的「局限」上尋發展。反思是教師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師只有全面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才能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審視、修正原始經驗,在強化、否定的思維加工中,經驗得到了提煉與升華,從而轉變為一種目標明確並有先進理念支撐的實踐行為,讓自己從一名「教書匠」轉變為「科研型」教師,甚至「學者型教師」。
目前,我們所進行的教學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後反思三個階段。課前反思即是對課程標准及教材的解讀和對教學設計的初步設想,因而它具有預期性,能讓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課中反思即及時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它具有調控性,有助於教師課堂控制和應變能力的提高;課後反思具有深刻性,讓教學經驗理性化,有利於教師總結和評價能力的提升。
通常這種反思我們可以通過評課,做教學案例、寫教學手記等方式來進行。說到反思,許多教師便認為是寫寫教學札記,實際上做教學案例、評課也是一種反思。評課包括自評或他評,具體內容可以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角度進行。評課有益於教師悟出個中滋味,獲益匪淺。寫教後札記更多是重在分析、總結,不僅要記錄下成功與失敗,而且還要寫進自己的感悟,補充意見,使其成為今後教學的借鑒。教學案例是課改中出現的新名詞。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實踐中不斷反思,通過一些具體的教學片段或剖析或對比,說明一些道理,讓教師具體地領悟到怎樣做,更能符合新理念。這樣,教學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學理論也就會隨之得到一定程度的豐富。
二、「教學反思」思什麼?
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學;別人如何教、如何學;如何在教中學、學中教的問題。教師要反思的內容很多,但以下幾方面是反思的重點。
反思成功得意之處。如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的師生對答、學生爭論等;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這些可供以後教學時參考,有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的功效。
反思失誤之處。側重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之處,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等等。對他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教學時的借鑒,同時找到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設計」的新方案。
反思學生見解。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猶如智慧的火花,不僅能啟發同伴,對教師的教學也有開拓思維的良好作用。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都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反思學生的問題和建議。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必然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個別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還有一些是富有創新性的。可能有的問題一時難以解答,教師就應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問題,並及時反思,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對症下葯。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時,還關注了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和體現了教學民主意識。還有對於學生的教學建議也應該做必要的記錄和反思。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發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三、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一)選准反思對象
「教學反思」的主要對象有:回顧反思、記錄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觀摩反思同事的教學行為和理念,參與集體交流研討,診斷自己或同事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反思公開發表的課堂實錄(課例)意圖、理念,對比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別人成果的可資借鑒之處。
(二)熟悉反思過程
反思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也有人以經驗學習理論為基礎,將教師反思分為以下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在此過程中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
(三)明確反思方式
1.內省式反思,即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反思,可通過反思日記、課後備課、成長自傳等方式完成。
2.學習式反思,即通過理論學習或通過與理論對照進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過與他人交流來進行反思,可用觀察交流、學生反饋、專家會診和微格教學等方法。觀摩交流,即教師之間相互觀摩,根據交流觀摩的實際情景,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反饋,即教師通過從學生那裡了解到的自己教學效果情況,分析提出改進措施,使之達到學生期望的效果。專家會診,即專業研究人員、學校領導、同行教師定期對教師教學行為會診,從中發現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並通過共同研究來解決問題。微格教學,即以少數學生、教師或專家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並把教學過程製成錄像,課後反復觀看交流,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4.研究式反思,即通過教學研究來進行反思。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問法。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回答完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出現理解分歧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怎樣的策略與措施更有效」,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學診斷法。「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法或小組「頭腦風暴」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4.交流對話法。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讀、教材處理、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等方面遇到的疑點與困惑,請大家幫助分析、診斷、反思,並集思廣益提出解決辦法。這樣合作反思、聯合攻關,可達到相互啟發、資源共享、共同成長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
6.觀摩分析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以後教這一課時,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提高。
7.總結記錄法。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訓練,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敗得失的原因何在?還有什麼困惑?等等。把這些想清楚,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8、質疑法。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人們認識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領會接受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內在價值需要不斷質疑才會有新的發現,有發現才會有努力,有努力才會有發展。建議教師進行這樣的反思:「這樣做對嗎?」「這樣合理嗎?」「這是最佳方案嗎?」
9、對比法。過去的經歷對我們來說雖不可回,但我們可以通過反思它的對立面來堅定我們今後面對這類問題的態度,「用另一種方法會怎樣?」「我先這樣做會怎樣?」這樣的反思並非事後諸葛,它暗示著我們下一次類似經歷,該怎樣去做。
10、因果法。事物處於普遍聯系的狀態之中,事物的發展都有其過去和未來,找出過去經歷的因果關系,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把握將要發展的方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我這樣教會出現什麼結果?」教師經過這樣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覺性一定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1、歸納法。教學經驗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下零星地存在與我們的記憶之中甚至於記憶之外,而一旦我們將它們聯系起來,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這些經驗就會顯現出一般規律了。「我這些成功有相同之處嗎?」「我堅持這樣做會怎樣呢?」經過這樣的歸納反思,找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12、換位法。橫看成嶺側成峰。人的認識受自我經歷的局限,會使自己的認識產生偏離,這樣容易產生沖突,「如果我是學生會怎樣想?」「如果我教會怎樣設計?」經常進行這樣的移位換情反思,對於形成互助平等、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是大有裨益的。
(五)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反思、重構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基本看法的過程。讓教師真正意識到並切身體驗到反思對其專業發展的作用,對於督促教師自覺進行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自身也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創造良好的反思氛圍,養成自覺反思的好習慣。
四、「教學反思」只是課後才做的事情嗎?
其實不然,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教學反思」不單單是教學經驗、教訓的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就一節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只是課後才做的事。課前反思可以明確目標,加強自覺實踐;課中反思可以調控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課後反思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一句話,時時是反思之時,處處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一)從文體結構上,我們建議把「教學反思」看成「一事一議」的實用性議論文。其寫作結構可以概括為「教學實例——得失(成敗)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點,應詳寫,盡量寫出深刻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來說,首先敘述具體的教學活動(應簡略些),接著分析在這一活動中自己的成敗得失之處,最後針對成敗得失,結合新課程、新理念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從寫作內容上看,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選擇話題來寫「教學反思」:
1.寫成功之處。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把他們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地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時的參照物。
3.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5.寫「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本節課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何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術;解題的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B. 小學教師資格證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
(一)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根據教學的基本流程,教學反思可以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1.教學前反思
教學前反思是教師在課前思考如何組織教材,課堂中應重視的內容,具體實 施方法,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等。還要在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 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需要教給學生哪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所設計的活動 哪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哪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等等。
2.教學中反思
教學中反思即課堂反思,也叫調控性反思。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應變能 力,反應要快,要及時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 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和調整,不可大修大改。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保證課堂教學順利而有效的進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 佳。
3.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反思是指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後,對自己已經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教學後反思也是目前最廣泛的反思形式。教學後反思可以使教師直 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教學後反思有利於培養教師的思路和分析能力、鑽研與創新精神,有利於提高教師的 教學水平。
(二)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
根據反思的主體,教學反思可以分為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的反思,自我反思源於反思主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它是反思的最主要形式和最高境界。
2.集體反恩
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
(三)縱向反思和橫向反思
根據反思對象,反思可以分為縱向反思、橫向反思。
1.縱向反思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進行整合思考。
2.橫向反思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
(四)理論反思和經驗反思
根據教學理論深淺程度,教學反思可以分為理論反思和經驗反思。
理論反思是指通過理論學習或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對照進行的反思,它是對教學的宏觀反思。經驗反思是指總結個人教學經驗的反思,它是對教學的微觀反思。
C. 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有哪些反思和啟示
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反思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因為課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過課堂來實施的,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正是切中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追求有效教學,同樣要探索教師的有效教學反思。用問題引發自己的課後思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一問: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獲怎樣。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實效。「我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備課時當然要思考,課後的思考更有特殊意義。調研中我們發現,教師備課時制定的目標大多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現為三種傾向:一是資料型,目標大多依賴於教學參考資料,未作思考,直接抄錄教參;二是經驗型,依賴於自我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可能思考得還不深入,甚至有差距;三是套路式,每堂課都有一個知識與基礎、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式主義,大而無當。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制定具體的、貼切的「這一課」的目標,課堂圍繞目標實施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收獲、有發展
D. 小學教師個人工作反思
工作反思
也就是工作總結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
我們首先要總結的是
一個學期下來
我、我們的質量是否完成
作為小學教師
特別是一些鄉鎮地方的老師
在評比不不激烈的情況下
我們保證了質量嗎?
總結過去
,改進未來
】
教書育人
你辛苦了
E. 小學教師工作之餘要反思哪些問題
「做一名好老師」是許多老師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的目標。自踏入教育這個崗位以來,我始終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以「師德」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當一名好老師」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在思想上,愛國愛黨,積極上進。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參加政治學習,認真學習了黨章,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我認真學習胡錦濤主席《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並思考「我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實踐三個代表的思想」,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先身先之率,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教師人格魅力的構建》等文章,努力使學生、家長能接受我、喜歡我。今年又值新課程改革,為了適應新形式,我認真拜讀了《在新課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課改的浪潮所淹沒。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師表形象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因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個人身上最美的東西,針對社會這一大氣候和學生這一小氣候我把學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wmjy.net。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性較強,樂於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我還注重文化學習,參加了「小學教育」的本科進修。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學上,敬業愛崗,嚴謹治教。
把學生教好,讓學生成功,是每位教師最大的心願、最高的榮譽。作為一名校本課程教師,最緊迫的問題是具有新的教學理念,刻苦鑽研如何把花木文化與校本課程達到有機的融合,從而顯現出我校的校本特色。在備課中,力圖體現校本課程的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體驗性,把語文、數學、科學、美術課、音樂等整合進校本課程,圍繞「花木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教學目標,有的課堂讓學生觀察寫話,品析優美的文章,有的課堂讓學生想像繪畫,有的課堂讓學生歌唱,欣賞名曲。在低年級嘗試讓學生通過觀察、調查等開展探究性學習。現在對於課程改革環境下的教師,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要根據學校與地方的實際,拓展學生學習資源。我注重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通過把本地的花木文化資源與網路資源相結合,進行教學資源的重組,盡量使課堂教學效果優化。所以孩子們還是比較喜歡上校本課的。
對於課程改革環境下的教師,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教師擁有自來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機會認真學習,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及教學管理水平。在校內,虛心、主動地向吳建平、謝小忠學習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向丁歸根和張永苗老師請教自然、科學知識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嚴謹。抓住學校安排外出聽課的機會,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及時消化,吸取別人的精華,在自己的教學中為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平時向書本學習、向身邊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總之,在這一學年中,我不僅在業務能力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時工作中出現需改進的地方也較多,如理論知識不夠,論文精品意識不強;電腦知識長進不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努力。
三.在分管工作上,服從安排,積極主動
在每周18節課的情況下,要安排好自己的條線工作,的確有時感到力不從心。但在校領導指引、支持下,學科常規性競賽在各位老師的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開展這。分管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進行合理計劃,實施過程抓落實,及時反思小結,期末總結。這學期為了扎實地推進新課程,教導處安排了綜合實踐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盡量抽出時間,按照計劃,落實調研工作,及時與教師探討、交流。教師教學競賽學能積極的配合上課教師作好賽前准備工作,能幫助教師修改論文案例的。學生學科競賽也能盡自己的力量,進行輔導。
我們的學校無論是環境還是領導、教師都給人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團結的好感,所以在這樣的集體中工作雖然有時任務較重,但心理上還是比較輕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較主動,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為學校的建設獻出微弱的力量。平時能及時把工作情況、問題、困難向領導請示、匯報。同志之間能做到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溝通。
四.提高素養,加強計劃落實
在各位領導和教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在這學期本人綜合實踐案例《走近綠萍的漂浮人生》獲武進區一等獎,曾被區教研室推薦進行《綜合實踐探究性學習》培訓講座,使我校的綜合實踐的開展經驗在武進區得到一定的推廣。
但是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課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斷的加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素養。在條線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學計劃、科學落實、科學評價學生和教師,如何作好條線管理,這些還需不斷地努力。希望大家對本人進行嚴格地監督,作出批評指正。
F. 小學老師教學反思
小學英語教學反思: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嘗試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與學的途徑、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引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並進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主動參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為的,價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進入一種自主的學習境界,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融自己的主見於主動發展中。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蘊涵的新理念。為了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創設情境,引人入勝。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於色彩鮮明,動感性強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課堂上應充分發揮媒體課件的作用,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如:《荷葉圓圓》一課,課的開始,媒體呈現「碧綠的荷塘」的背景圖,同時伴隨著優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會兒荷塘里跑來一群小夥伴,伴隨著青蛙的呱呱叫聲,學生的情趣更被這生動活潑的畫面所吸引。人人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把自己的感想告訴大家。有的說,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多美啊;有的說,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多可愛啊;有的說,小蜻蜓展開翅膀的樣子多像一架小飛機。學生情緒十分高漲,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⑵、巧設疑問,激發求知。古人雲,學起於思,源於疑。巧妙的疑問,扣人心弦的懸念設置,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問題是思維的向導,只有把問題設計得巧妙,學生才會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在問題的設計上花點心思。如講《稱象》一課,我這樣設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稱嗎?課文里介紹稱象有幾種辦法?哪種辦法好呢?我話音剛落,學生就迫切地尋找答案。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訴別人。學生們很認真地研讀課文後,答案也就隨著誕生了:課文里介紹了三種稱象的辦法,只有曹沖稱象的辦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創造性。學生在把答案告訴別人的同時,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個過程,學生的學習勁頭足,興趣濃。 ⑶體現民主,語言激勵。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民產、平等、和諧的關系,才能提高學生學習主人翁的意識。因此,教師應創設情境,重視語言激勵,給每一個學生朝代到台上來「試一試」「做做小老師」的機會,採取只要「試一試」就會得到一顆智慧星的激勵手段。如:「語文園地大」里的「我會讀」這一欄目,要求學生認讀「團結、街道、勇敢、尊重」等12個詞語,目的是積累詞語、鞏固生字。教學一開始,教師用充滿神秘感的語氣說:「同學們,今天老師讓你們也來當當小老師,到台上來把你認識的詞語帶著大家讀一讀;同時,我們還要比一比,看看哪個小老師當得最好、認識的詞語最多,就給他一顆智慧星。」教師的話剛說完,同學們個個像戰士一樣,進入備戰狀態。有的藉助課後生字表,學習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問老師;有的同桌互相幫忙,目的都是想當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師。整個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習效益大大提高。
二、小組合作學習,發揮集體力量。當今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而競爭的成敗往往取決於人們的合作。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今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時下,小組合作學習正是進行素質教育,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體現。這種學習方式為每個學生創設了表現自我的寬松氛圍,使學生的思維顯示出積極的狀態,能較大程度地發揮集體互助力量。一位學生的發言往往會引發其他幾位同學的思維火花,促使小組各成員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從而達到對問題的較全面、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語言課堂上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探討、研究的空間。根據一年級的年段學習目標特點:重點是識字、寫字。而大修訂後的一年級語言教材,全冊要求認識550個常用字,識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識字效果,課堂上我鼓勵學生用已經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學習生字,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識字,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如:《兩只小獅子》一課,要求認識的字有咬、洋、呑、獅、苦、靠、撲等。學生通過分小組合作學習,探索識記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換偏旁認記「咬、洋」;有的從編兒歌法認記「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個天」)有的用組合法認記「獅、苦、靠、撲」等等。同學之間通過互助互補,既發揮了個人潛能,又培養集體、團體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實踐中,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機會。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民主、愉悅。可見,合理地、適時地、適當地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更能讓學生在相互啟發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識、提高能力。
三、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舊模式教學中,學生自身存在的種種消極心理,如膽怯、從眾、自卑等,會影響學生的創新活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激發探索精神,首先,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讓標新求異的作法取代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另外,教師要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氛圍。實踐表明,和諧、民主的氛圍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使學生思維活躍,從而敢想、敢說、敢做、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勇於大膽創新,這樣有利於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願望和性格。語文教學實踐性很強,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都離不開學生主體的感受,因而,要努力營造一個可以讓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為此,我經常讓學生就一個問題從多方面、多角度談出自己的看法,標新求異,克服從眾。在課本78面口語交際——「續講故事」教學中,教師事先將課本插圖製成動畫課件,並將之呈現在學生眼前,並配樂解說:哇!今天天氣真好。小兔高高興興去散步,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來……為學生營造了積極思維的空間。教師不失時機啟發,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來你會幹些什麼呢?聰明的A同學第一個站起來說:我是一隻小松鼠,我急急忙忙地向它跑去,是要告訴它一個好消息……A學生剛把故事編完,B學生說:我是一隻小松鼠,我急急忙忙跑去找白兔要告訴他一個壞消息……C學生說:小松鼠急急忙忙向白兔走來,是要請白兔幫一個忙…… 課堂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開,不為一種答案而滿足。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入情入境地進行口語交際,潛能也得到充分展示,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創新意識。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各種競爭日益激烈,只有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在小學語言學習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G. 簡述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
現在的教育是讓家長頭疼的一件事情,小學的教育應該多在於學校,而少讓家長參與,家長只是給予輔助性的作用
H. 求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反思日記
.. 我給你個建議,你先從網上搜搜,小學教師的 一般教學感受,然後你綜合下,也就是復制粘貼下,加上你自己的一點點理解。到時候就會變成一篇很不錯的。。。
I.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如何寫工作反思
教師該怎樣寫反思:
1、 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
2、 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
3、 綜合分析——寫教、學
教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上課——寫教學反思」的基本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綜合分析。本內容幼兒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應用如何?兒童的主動性有沒有得到發揮?提問的效度怎樣?理答和追問的方式、兒童的學習方式有效嗎?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效果怎樣?幼兒的學習出現困難嗎?幼兒學到了什麼?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
4、 找准要點——寫特點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個特色,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
5、 捕捉靈感——寫遐想
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或隨機生成,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給活動帶來勃勃生機。課堂上的一些開放性提問能打開幼兒想像的門窗,展現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語、幽默問答,探究性的發現、競賽性的游戲、展示性的表現或隨機生成的問題能夠拓展幼兒思維的空間,幫助幼兒遷移經驗,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
6、 深度反思——寫建議
在教完每堂課、組織完活動後,教師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堂課的得與失,學習材料的提供、活動環境的支持、組織的方式方法,教學重點的把握、難點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長點或者遺留點,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和幼兒反饋出的信息,寫寫「修改建議」,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或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重點考慮某個環節應該怎樣處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確問題,尋找對策,使自我反思達到一定的深度。
J. 如何開展農村小學教師教學反思工作
月結,用身心去感悟課堂教學的思想的尊嚴和樂趣、教學行為與教學效果,說到底、教育敘事。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我們的忠告與期望,而是對自己研究的記錄與提示;圍繞課例與問題解決的個人研究過程與成果,分析自己跟學生的相互關系中的問題;只反思不試驗,所以對自己的靈感,可以從課堂教學事件入手、不盲動的教育思維品質、不盲信,就如特級教師於永正所講的那樣、周覽,賦予自己不迷茫,反思就無效,從小問題中尋找最關鍵的因素、科學性就沒有保障、教學課例。教學反思能夠使教師從習以為常的教學慣性與惰性中超脫而出:把自己的困惑。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有一句名言、不盲從:「教育是靈魂的回頭,加以研究並探索解決的辦法:「如果一個教師每天都能用一小時來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懈怠,是教學研究的內容之一,把大問題細化為幾個小問題,反思的准確性,不要想想就拉倒一會就忘記,那他就已經取得了一半的成功」農村教師的教學反思,思索自己的教育觀念,抓住成功或失敗之處,這個過程就是教師的科研過程——教學論文的出處。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在隨波逐流的時勢中獨樹一幟,他不能成為全國特級教師可以由我負責」、寫完就拉倒。是對教學所遭遇問題與困難的積極應對,所以教學反思不要想完就拉倒,就是教學論文。光反思不改進;可以結合所教學課,那麼五年後,這就是教育隨筆,是頓悟的藝術」。教學反思的前提是自己的行動、做法寫下來、期末歸納的慣習,之所以需寫下來記載於教案上不是應付檢查,在於發揚反思中發現的經驗——行動是反思的結果,反思的目的在於改進反思中發現的問題、設想的及時紀錄很關鍵、思考,應形成日看,從中找原因。「誰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課的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