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品社教學

小學品社教學

發布時間:2020-11-24 11:06:19

『壹』 如何在小學思品課堂中運用微視頻教學

小學思品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健康地成長發展,這既是對學生行為方式的培養,也是對學生精神情感的培養。所以,為了能夠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運用微視頻教學方式,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從而促進自身學習效率的提升。

『貳』 如何提高小學思品課有效課堂教學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新課改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現在我們面前,新課程更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兒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教學中課堂面貌和教學形式雖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源於教師本身的理念和行為的問題,導致了課程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下面著重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探討。
一、立足教材,落實課程理念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是新課程標准對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性質的定義。我們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結合新課標精神,發現這個學科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如何積極利用好教材,引導兒童開展品德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在活動中獲得能力的發展。品德與生活要重視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的心態,教師要抓住學生童年生活的價值,將德育活動滲透到兒童的生活中,實現教材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模型,促進能力的發展。
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們發現品德與生活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通過各類和兒童生活相關的活動為載體,學生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會有親切的感受,容易和教材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單一的利用教材,而應該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實際生活中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設計成活動教學的內容,通過搭建平台,將教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從而突出教材的生活性,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得以發展。
二、活用對話教學策略,創設有效情境
對話教學就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中、尊重信任的氛圍中,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在師生經驗共享中創造知識和教學意義,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形態。因此,對話是師生通過平等溝通,主動而富有個性精神地認識生活以及教材的活動。在對話中,學生被充分地視為具有獨立生活見解的個體,教學則成為真正構建道德認知的過程。這樣,學生對生活的討論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他們因此而由衷地、現實地認識生活,並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能力。
1、搭建平台,實施對話
「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搭建開放互動的對話平台,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發散,胸襟列加寬廣,創意更加涌動,參與意識也更加強烈。可以組織辯論,也可以進行模擬演練等為學生搭建對話平台。
2、抓住生成,組織對話
課前預設與課中生成是師生其同完成的創造性活動,課前預設必須有很強的情景性和開放性,教師需要根據掌握的學情,加上自己的經驗進行構思。課中的「生成」不是沒有導向的自然生成,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建構,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靈活實施預案來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互動,從而構建新的認識,新的經驗,新的情感的過程。
3、解讀文本,關注對話
文本具有不確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從某種意義說,文本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才能充分建構。因此,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是「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面對文本,不是單方面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而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真誠面對,相互滲透。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為滲入了讀者的意義;讀者超越了自身,是因為接納了文本的意義,擴大了原來的視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個新我。因此,在這樣的對話中,教師要走出「教材至上」,而視教材為「新的活體」,引領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與課文直接對話。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語言的深處,體驗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與文的「對話」與碰撞中生成帶有個性的色彩的思想與言語。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1、「生活化」教學法
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這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活動課程,作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需要用大多數學生熟知並具有濃厚興趣且貼近生活,價值觀正確的主題作為課程的著力點。由此就需要教師們在組織思想品德和生活(社會)課教學的同時,抓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喜歡並且認同課程,才會有更多的積極性與創新精神去參與到課程中去。這種將知識引入生活,通過身邊的事物來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活動教學法
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中,必然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樹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素質。因此,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所有牽涉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時,老師應該盡量減少自身的理論灌輸,做到立足教學的內容開設學生喜愛的活動,利用一切可以調動學生創新精神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經過實踐驗證,參與到這種開放的、創新的課程中,可以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調動他們的創新能力,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3.多媒體教學法
在授課中,老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講授《生活中的快樂》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施來進行教學,立足於社會實踐,把快樂的場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通過對生活中出現的事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由傳統教學模式中枯燥的板書轉變成信息化時代的多媒體技術,通過更加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讓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勃勃生機。
總之,兒童生活的現實性,決定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關注和反映兒童生活的真實性。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緊扣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去創造符合兒童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自主探究,合作發現,培養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準,做適合於現代社會需要的小主人。

『叄』 小學品生,品社課堂教學的導入主要有哪些方法

故事導入法
以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導入新課的學習。
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能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
漫畫導入法
以形象詼諧,機智幽默,蘊涵著深刻道理的漫畫、動漫導入新課的學習。
既增添了課堂教學趣味性,又能啟發學生思維,具有明顯效果。
歌曲導入法
根據教學內容,恰當的播放一些格調高雅、積極向上的優秀歌曲導入新課的學習。
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融洽師生關系,又可以釋懷學生心靈,在輕松愉悅環境中感悟新知,獲得學習的樂趣。
實例導入法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導入新課。
有利於改變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也體現了知行一致的原則。
小品導入法
以形象直觀、生動鮮活的小品表演的方式導入新課。
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學生的心思,吸引學生眼球,引導學生思索,展開課堂教學。
游戲導入法
藉助簡單的游戲導入新課。
生動活潑,突出了學生的直接感受,學生在興奮的情緒中,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便會主動積極地思維和理解新知識。
談話導入法
以教師有目的的引導性談話直接導入新課。
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產生學習動力。
影視導入法
以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中與歷史知識相關的情節導入新課。
烘托課堂

『肆』 如何使小學品社課堂更有教學效果

【關鍵詞】品社課 教學效果 一、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導入 導入的心理任務在於激發興趣和情感,產生學習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因此,老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導入的方法有:故事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歌曲導入法、實例導入法、小品表演、游藝活動、啟發談話、設置懸念等等。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教材靈活運用。如:我在教學《美麗的生命》一課時,用了圖畫導入,先由老師在黑板上畫一條地平線,然後問同學們這單一的一條地平線美不美,怎樣能讓它變得美麗,然後找同學到黑板上來描繪,直到畫面豐富時候,再找同學說為什麼現在的畫面比剛開始的一條地平線美麗了呢?從而引導學生們說出,畫面上的這些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這樣的開始,就把學生們的注意力絕對的吸引了過來,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果。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的起點,萌發創新慾望的基礎。要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基礎,結合教材具體內容,進行創新性的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源於生活,激發情感。品德來源於社會生活,是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教育,要使其內化不是憑空想像來實現的,而是以一定的教育內容為主線。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和接受。因此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新課標,不拘泥教材,讓德育走近社會生活,讓社會走進課堂。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相關教學軟體,可以向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感性知識和大量學習材料,學生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學習他們最感興趣的知識,展開豐富的聯想,拓寬思路。如教學《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一課時,老師課前搜集大量的與課文有關資料,(圖片、多媒體課件、實物)然而這些資料都是源自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學生見過的,有所了解的東西。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然後,利用相互交流學習體會的方法來使學生總結出從電視機的變化就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發達了。這些源於學生生活空間的、有說服力的圖片素材,喚起了孩子們原有的生活體驗,並與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聯系,與現實生活建立起了聯系。學生不僅興趣盎然,也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 2、引用故事,知情明理。《品德與社會》是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水平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的的。因此,讓學生明白「為什麼這樣做」「今後應該怎樣做」已成為這門學科的靈魂。只有聯系學生生活,才可能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教材中大多選有一個主體故事,而且這些故事的選取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人和事,讓學生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中感悟高尚,從而以此作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榜樣。如:在教學《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時,首先多媒體出示教材中的信息圖片資料,並讓學生自學課本中有關他們的事跡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家鄉的名人事例故事進行拓展性的講解,一下子喚起了學生求知慾,孩子爭先恐後地講出了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並道出了心理話。再針對「他們為什麼成為名人?為什麼是家鄉人的驕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什麼不平凡的業績?開展討論,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談感想,說體會,表決心,從而達到了知情明理的目的。 3、創設情境,感動學生。人的認識是一種復雜的活動,不僅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還是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不僅是理智的活動,而且是情感活動。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全面通過情感陶冶,充分調動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使學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緒愉快飽滿和精神放鬆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如在教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先創設了父母在工廠辛苦勞動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情境,讓學生分組表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後,我用競賽刺激法,讓學會說說幫父母做過哪些家務,並表演做家務,比一比誰為父母想的多。從而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提問要有技巧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專家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因此要提高教學的高效性,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提問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提問要有目的性,提問要有啟發性,提問要有趣味性,提問要有層次性、系統性,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面向全體,提問數量要適中。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以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為宗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積極啟發學生,將情感體驗和參與滲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走近生活,走近社會,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內化,做到知、情、意、行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1]賈德福.小議教學中運用小黑板[J].江蘇教育.1983(14) [2]王心寬.用信息技術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初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20) [5]史賢瑧.激活數學課堂教學激發數學學習興趣[J].魅力中國.2009(13) [6]陳巧妹.從課堂教學淺談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J].凱里學院學報.2010(01) [8]周曉蘭.趣味性讓課堂充滿陽光[J].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7(06) [9]李青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9)[10]曾月強.課堂討論要注意幾個方面[J].小學教學研究.2002(10)

『伍』 小學品社家鄉特產知多少教學設計

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家鄉特產知多少》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家鄉有哪些特產,感受祖國物產豐富。2、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3、培養搜集資料,處理材料的能力。教學重點:多種渠道地搜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廣泛地知道各地特產的名稱。教學難點:能夠找到家鄉的特產和自然環境有關,與當地經濟發展有關。教師准備:課件學生准備:1、調查家鄉的特產的知名度。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家鄉的特產。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一、了解特產特點1、出示圖片,圖上的產品你認識嗎?吃過嗎?2、這些產品有什麼特點?3、這些產品都是一個地方所特有的,因為頗具特色,所以聞名全國,這些產品就是我們日常說的————特產。(特產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產品,他不為其他地方所有,也指一個地方的著名產品。)二、了解各地特產1、你知道我國各地有哪些特產嗎?學習課文後匯報交流。根據學生說的隨機課件出示特產的圖片或資料。2、你還知道全國各地的哪些特產?3智力小問答:看誰的知識面最廣!(把特產與地名用線連起來。)海南水稻福建武夷山花蟹台灣大鵬灣鐵觀音茶江蘇泰州市橡膠三、探究特產成因1、思考:為什麼各地會有不同的特產?和各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什麼關系嗎?(四人小組討論)調查表特產名稱吐魯番葡萄調查途徑詢問家長、上網、查閱網路全書產地新疆吐魯番原因分析絲綢之路將葡萄種子引入了中國。新疆氣候乾燥,陽光充足,適合葡萄的生長。我的收獲特產的形成與當地的地理環境與歷史原因有著密切的關系。2、集體交流,交流調查表。3、小結:特產的形成和發展,往往和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歷史發展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四、交流各地特產1、以小組為單位拿出搜集到的各地特產的圖片、包裝、宣傳畫、實物以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特產的特點。2、總結全文。第二課時一、介紹家鄉特產1、課前,我們分小組了解了家鄉的特產,下面分小組交流,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向同學作一個詳細的介紹。2、小組派代表上台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上台介紹一種特產的產地、特點、加工、歷史等。(如龍井茶、杭州絲綢、王星記扇子……)教師可以穿插著介紹相關的文字資料或播放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和影像資料。3、小結。二、宣傳家鄉特產1、家鄉的特產是我們引以為榮的。但是現在家鄉的特產知名度如何呢?2、課前我們的同學走上街頭進行了「家鄉特產知名度」的調查,我們來看看結果如何?3、出示調查表。特產名稱了解人數知名度(%)龍井茶絲綢西湖藕粉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共調查了()人1、看了這組數據,你有什麼想說的嗎?2、怎樣使家鄉的特產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為家鄉的經濟帶來更大的發展?讓我們來為家鄉的特產設計一種較為合適的宣傳方式。(小組選擇最喜歡的一種特產。老師提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a)創造性寫作:怎樣做廣告,寫創意廣告詞,宣傳優質產品,樹立品牌意識。b)美術:為特產設計外包裝。……3、各小組分頭討論、准備。三、推廣家鄉特產1、分小組交流。2、教師點評並小結。四、課後延伸:課後了解的家鄉特產。附板書:3、家鄉特產知多少海南橡膠福建武夷山鐵觀音茶台灣大鵬灣花蟹江蘇泰州市水稻以上就是《家鄉特產知多少》教案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陸』 小學品社評課堂教學反思應注意什麼

小學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獲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柒』 教學經驗交流 怎樣提高小學品社復習效率

思想品德課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大多喜歡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的情況居多。而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有限,有些道理很難講清楚,空洞與抽象的說教不僅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會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新課程標准倡導的是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強調的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
如何使學生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思想品德教育課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志趣,用孩子樂於接受的簡朴語言來表達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採取生動活潑,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志趣與熱情,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積極動腦,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信息。那麼,怎樣才能積極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構建民主和諧的思想品德課堂、激活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讓學生擁有自主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轉變教學觀念,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1、轉變觀念,以人為本,實現教學的最佳效果。傳統教育模式是側重於知識的學習接受,輕知識的遷移運用。而現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增加了一些活動課的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料、動腦處理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內容的變化,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教研教改的新路子。而新一輪課程改革也明確地提出了以人為本 的教學理念。它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體現高尚的師德,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選擇、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並激發學生的潛能 ,指導學生在實踐、合作中學習,幫助與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還應該倡導教學民主,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的教與學處於和諧統一,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勇於克服困難。在遇到學校的教學設備缺乏、教學硬體差的情況下,有些老師怕麻煩,圖省事,不愛動腦筋,不願製作簡單的教具,教學手段落後,認識方法單一。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要多動腦、多動手,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和條件,充分運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擴大信息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2、激發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小學生的品德源於他們的平時生活中的認識和感悟,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而內化為內心深處的品質。現代的小學生思想活躍,見多識廣,上進心強。但是也存在著辯別是非能力較差,缺乏艱苦奮斗思想和實干精神,物質生活上互相攀比的心理較為突出等弱點。在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的個性差異,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願望和實際參與情況是不同的,這是很正常的。針對小學生的思想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堅持少批評、多表揚、多鼓勵,不讓任何一個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帶著遺憾坐下,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特別是在活動中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激發其興趣;對在活動中做得不太好的學生給予理解、寬容,給予機會,培養其信心,不能因為其回答錯誤就板起臉教訓。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當學生因受到教師肯定的評價和鼓勵而產生成就感時,就會對思想品德課學習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教師不要擔心自己不講學生就無法學會,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生能行,讓他們嘗試著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學生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探究的學習過程,即使結果是失敗的,但過程也是有價值的。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一課時,這節課教材圍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引發學生思考產品為什麼會不斷更新。電視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件物品,學生對它再熟悉不過了,課前我讓學生回家調查一下自己家的電視機是否進行過更換,什麼原因。上課後我首先讓他們在全班進行交流談談家裡的電視機為什麼要更換,由於事先進行過調查,學生交流得很好。這時順勢引導讓學生了解電視機的發展史,如由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大屏幕液晶電視機等等。通過電視機的發展史讓學生認識到了產品的更新與人們的需求變化及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這時我拿出大量的圖片等資料對學生的發現給予肯定,同時要求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其他的事例,讓學生看到並不只有電視機在發生變化,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生變化。教育學生要想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從現在起,要好好讀書,珍惜現在的分分秒秒。
二、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情感
1、課堂導入,情感激趣。課堂導入是教學手段,是為開展課堂教學服務,是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利用各種媒體或課件,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教學行為。一個優秀的品德課堂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考慮如何喚起學生的真實情感與生活經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情景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起著綜合作用。尤其是小學生情感的產生,更離不開情景。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激其情,即激起學生學習本課文的濃厚興趣,主動積極地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因此,我常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把他們引入局面語言環境中,去陶冶、去感染,激發他們的情趣和願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我在讀講中,有時穿插一些能夠啟發思維的提問,讓學生聯想,進入新的意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例如教四年級上冊《美麗的生命》一課時,同學們明確植物、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是生命。它們與我們朝夕相處,是我們的朋友,應該關愛和善待它們。在講的練習中,同學們議論紛紛地說了傷害它們的可恥性,看到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我又結合課文插圖問:如果你看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你們平時是不是像他們那樣呢?這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子激發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不少學生競相發言,自作檢查,教學效果很好。
2、言傳身教,創設意境。身教與言傳相輔相成,又是創設意境的一種手段。為了培養激發學生思想品德的興趣,受到祖國優良傳統的熏陶,去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祖國,老師首先應成為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榜樣,然後才能使學生進入書面語言的意境去理解、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言傳加身教使學生置身於學習思想品德的意境之中。 潤物細無聲,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受到熏陶感染,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培養出學生酷愛思想品德、學習思想品德的情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當講解到獻出愛心、延續生命時,學生有可能認為老師又在講大道理。這時我問學生:我校舉辦的為震災區、旱災區捐款的活動,你們有沒有參加?我校還舉辦過為某一位學生治病捐款的活動,你們有沒有參與?因為大多數學生同學都參與了,這時他們很自豪地說:我們參加了。緊接著,我說:你們的這種行為就是奉獻精神的具體表現,體現了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其實,我們這個社會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獻,只不過平時我們並未十分關注,而我們的社會正因為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無私奉獻者才繁榮富強的。你們將來走上社會以後,絕大多數同學就會成為奉獻於社會,振興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樣講解,從學生身上引發開來又回到學生身上,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樣的觀點,進而激發學生們積極奮發、不斷創新的精神,很自然地對學生們健全人格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主動參與
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新課程改革倡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主張多元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新理念下,課堂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面對知識獨自的過程,而是引導、幫助、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以獲得知識積累知識的過程。
1、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要為學習創造寬松的教育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給一些適當的平等的參與機會,增進學生的自主性意識。老師要當好指導者,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啟發學生對道德方面進行積極的思考,讓學生在自學、討論、爭辯中去發現問題,提高認識,建立新概念,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所驗證的觀點去分析判斷周圍的其它事例。教師是指導者也應是一個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因為老師的參與會讓學生感到他們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隨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們去重視,去認真體驗的一件大事,老師的指導又使他們少走彎路,可借鑒老師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更快地享受成功。
2、以小組調查、討論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通過分小組學習方式,使更多的學生有自由表達的機會,這樣學生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和思考問題,促進學生參與學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做到取長補短,求得同學之間的和諧, 並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合作創新能力。教師要經常關注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學生自我接納,自我激勵,能夠在自然、輕松、和諧、民主的條件下主動把外部的情緒表現,逐步轉化為內部的情感體驗,實現道德內化。
3、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從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載的價值、目標和學生的生活有效地鏈接起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用真實生活和自主活動來展開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動,從而達到感受、體驗教材中承載的價值目標。例如:在活動天地小小設計師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設計更方便於生活的用品,為他們搭建一個各抒己見、展示自我、個性張揚、大膽創新的舞台,激發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意識。於是,學生的思維開闊了,一個個金點子誕生了,設計出了很有創新意義的產品。雖然他們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設計存在著很多問題,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這種創新精神令人感動。通過活動學習,學生真正體驗到發現的快樂和創造的幸福。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知識本身是富有魅力的。教師如何用豐富的知識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感到認識新事物,掌握新知識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使他們體會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以後,隨之而來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心情上的喜悅,其中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教師把課上得生動活潑、有吸引力,把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組織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和諧統一的教學過程。

『捌』 人教版小學品生品社教學資源有哪些

一、「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設計體系
品生/品社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綜合交叉,螺旋上升」說的是,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年段中將會重復出現,但是這種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是螺旋的,提升的。因此,同一主題下,每個年段的教學目標不能孤立存在,目標的設定要考慮整個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考慮學生自身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經驗,針對不同年段的同一主題,要抓著力點,側重點,把握住年段目標,並在落實過程分層施教,採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教學方式,以便真正實現「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課程宗旨。

• 螺旋上升的設計理念同樣體現在一個單元各個主題的活動中
例:五(下) 《向人民英雄致敬》教學目標上也是相互聯系,逐步提升的.首先, 「勿忘國恥」 ,知道了1840年以後我國遭受的列強欺凌和所蒙受的恥辱、危害.接著, 「覺醒的中國人民」了解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尋求救國之路的豪邁氣概;再次,通過「光輝的歷程」,了解了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才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接著,又通過「黃河在怒吼」,感受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經歷重重險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最後,通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進一步理解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含義
二、「抓住主線,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教學策略
課改以來,人們對課程資源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無論是文本的、非文本的,還是有形的和無形的,幾乎在所有的課堂中充斥著。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乏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熱情,但往往卻身陷「處處皆是課程資源」而不知如何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的情形中。課程資源的選擇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及實效性的發揮等,都影響著課程目標的達成效果。而品生/品社課程的生活性、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品生/品社課程資源是廣泛的、多樣的。針對豐富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該怎樣做呢?教者要圍繞著課程的教學目標,抓住一條主線,通過課程資源,使學生主動地自主地構建一個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相互關聯的網路,形成立體的多元的思維方式,以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例如在學習《從統一到鼎盛》、《秦漢一統》、《唐朝盛世》這部分主題時,學生要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概況,就必須廣泛地收集資料,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去感受我國歷史的輝煌、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些內容多而繁雜,時代久遠,生澀抽象。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時,也往往只是羅列事例,就事論事,沒有對課程資源進行細致加工深入理解,即使利用了課程資源,也僅限於對資源的分類、匯報,在點、面中記憶、感受,而不是形成一個立體的、鮮活的、生動的情境,不是運用手中的課程資源進行思考闡述,從而做出決策和判斷。那麼這些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呈現給學生呢?教者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把握「如何考察、評價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這一條主線,讓學生進行層層剖析。每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我們的心中都應該是栩栩如生的,都應該讓我們感覺到他與眾不同的特點。關於他的事功、學識、見地、性情、修養等,我們都要有所了解。歷史人物決不應該只是一個曾經做過某件事情的人的名字而已。我們在學習時,讀到這個人物時,就如見其人一般。以秦始皇為例,我們就要思考:他都做了哪些事情?(統一六國、修建長城等)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他如何做這些事?這些事對當時及後來有何影響?他留給我們後人怎樣的啟發?如果把這些人物、事件和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感也就形成了,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而課程資源只是為我們完成任務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幫助學生掃清了認知、理解、研究、建構等的障礙,滿足學生探究興趣和主動學習的需要。
再如,在學習《環繞地球看世界》這一主題內容時,情感、態度、體驗要達成的目標是「體驗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教學時,教師往往和學生一起收集了很多關於各個國家地理、氣候、風景、人物、產品、衣著、飲食、風俗等的資料、照片、錄像、實物等,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就像往一個大籃子里拋物品,滿滿一大筐,種類齊全,花樣繁多,每個方面都涉及,每個內容都點到,沒有層次感,沒有梯度,沒有側重點。教學內容泛化,課程資源成了大比拼、大雜燴。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要素和實施課程的條件,是屬於工具性、手段性的。在選擇課程資源時,要使課堂教學猶如一篇優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應當考慮:利用什麼樣的資源最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主題目標,二應當考慮:這些資源如何圍繞目標,通過一條主線來呈現,三要考慮這些資源的主次、梯度、側重點。針對這類主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自然狀況,(在這里的地理知識不要上成地理課,意思是地理要講,但不要詳細講。)然後結合這些特點闡釋它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與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們是如何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以日本為例。物質資源方面:島國---會發展養魚和捕魚產業;雨水多——種水稻,達到自給,小麥和玉米要進口;優良港口——發展船運和造船業;多地震,多海嘯——國民危機意識、環保意識及團結意識……學生根據主線和自己的認知水平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由近及遠、由靜到動、由局部到整體地處理好課程資源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而不是去記憶一些零碎的知識或去訓練單一的孤立技能。
又如教學《傳遞文明的紙》這類內容的教學又該如何抓住主線,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呢?我們可以圍繞紙的產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究;紙是誰發明的?在紙發明以前,人們如何記錄信息和書寫的?(甲骨文,碑文,鼎文.)紙為什麼會逐漸代替了龜甲,獸皮,絲綢,竹簡呢?它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在探究中穿插學生的體驗活動,即了解了紙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不能盲目、泛化,又不能千篇一律,要圍繞目標,抓住主線,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使課程資源的潛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和顯現。
三「道德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基本理念
關於「道德」,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人們的自律或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生活,就是人們生存、活著。人的生存總離不開衣食住行,人活著,就會有喜怒哀樂,就需要滿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生活就必須與環境發生作用,這個環境不僅是自我的,也關涉到他人,這就要求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而道德是這些規則中主要的、根本的規則。如吃了蒜的人,一般不主動到公共場所去,原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考慮到會影響他人,一種是考慮到有損自己的形象。道德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面對面地談話、互相握手致敬,當我們愛與恨、思考和活動,我們的閱歷體驗,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的喜好與厭惡等等,無不完整地、現實地、具體地、處處地在生活的過程中體現。道德是以生活為沃土而生存的,脫離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比如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只注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性學習,只注重正面教育,教師往往以道德權威者、真理的化身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無視學生的各種想法、情緒或心理。如關於「孝敬」這一道德教育,以前我們總是用傳統的小故事、小事例去說服學生,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忽視學生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學生沒有「孝」的需要和動機,找不到和書中一樣的理想的事例,覺得「孝」起來很困難、很抽象,「孝」的道德教育也就沒了生命力。有的甚至還與他們在生活中已形成的道德倫理發生沖突或「碰撞」,使學生產生種種的困惑、迷茫,迷失了「自我」。其實「孝」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只要讓學生再現親歷的典型事例,包括他們所做的、所遭遇的、所追求的、所愛的、所忍受的,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經驗、情感、價值和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交流,去體驗,去感受,去溝通,去自省,道德的判斷、道德的選擇、道德的行為,便會在他們的生活中逐漸地自然地清晰起來、成長起來,獲得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道德教育的價值也會得到完整地體現。在日本,小學生就留有「每天擁抱媽媽3分鍾」的家庭作業。隨著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個月、半年、一年以後,甚至更長,我想兒童會有許多的不同的感受,「孝」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便會在內化的過程中自覺地豐富起來、升華起來。
我們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生活中,通過對學生的品德施加有目的、有方向的影響,來實現學生對自己品德的主導構建。生活本身是學生成長的「養料」和資源,也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資源,同時生活又是人的生活,道德的價值就是要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並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他們的真實生活。換句話說,「道德具有推進個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無端干擾它。」(弗蘭克) 。為人、為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的道德,不但離不開生活,並且還要高於生活。
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是兒童生活的錘煉。
四、教學實效性的思考
1、利用模擬實踐活動,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托爾斯泰:"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動力,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因此,教師的職責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興趣因素,想方設法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感受到上課是一種享受,願意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採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直接動機;變換導語,巧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結合實際質疑問難導入等。例如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我設計了用手語對學生說「我見到你們很高興」,在學生不懂老師手勢的情況下,讓學生體會老師當時內心的著急與苦惱,再激發學生去探究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導入《走近殘疾人》這一課,學生就能較快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模擬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教學中,我有目的地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用學生親身的實踐去鞏固道德認識,去規范自己的言行,促進知行統一
在教學《人人都應該懂得的道路語言》這節課時,我嚴格把握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滲透自我保護意識。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司機模擬演練活動。幻燈片場景為公路,不時變換交通標志,全班同學參與,手握方向盤,見到交通標志要說出標志的含義及如何行駛。學生們兩手在胸前握著方向盤感覺就像真的司機行駛。這個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了交通標志,而且強化開車要小心,進行了注意安全的教育。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其樂融融。
2、重視問題的設計
社會課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解決問題是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核心。從既有知識與現實認識的矛盾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本課程特別提倡的。
E·R·漢密爾頓說:「教與學的全部過程貫穿著提問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恰當地選擇提出問題的時機,科學准確地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評價,就可以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過程,溝通師生知識上、情感上的交流,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高質量、針對性強的提問,不僅能引起學生注意,積極的思維,而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實現,成為學習的主人。
3、重視板書的作用
板書不但是教學重點的顯現,好的板書,對學生認知的提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精心設計板書,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非常重要。例如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的板書,我設計了兩個心形圖案。代表殘疾人的心形圖案中隨教學進行,寫入「困難、痛苦、堅強」等詞語,而代表我們健康人的心形圖案中,也相機寫入「同情、尊重、贊美」等詞語。在教學的總結階段,我引導學生把我們心中對殘疾人的「同情、尊重、贊美」送入殘疾人的「心」中,教師隨機把「同情、尊重、贊美」填入代表殘疾人的心形圖案中,並引導學生體會:殘疾人的內心會發生哪些變化?三年級的小學生能很自然想到「困難、痛苦、」變小了,更有學生想到「堅強」變大了。這種教學效果讓在座的老師沒有想到。
4、課內外結合,樹立「大教育」的觀念。
社會就是大課堂,要想學好《品社》這一科,不能使學生局限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將教材作為一個範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一方面把課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品社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它的內容涉及知識極為廣泛。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文本比較簡約,它所起的作用僅僅是一種提示和引導,給教和學都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把社會生活中當前國情、國策、國內外局勢以及人們關心的敏感話題,把本校、本社區和本地區的相關課程資源及時地充實進來,將課外知識融入到課內教學。同時要作到讓課堂知識在課外得以實踐。在課堂上,通過種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通過學生的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和整合,凸顯教育意義,變得更加清晰,課後,教師想方設法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延續到課外,使這種知識得以鞏固和升華。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收獲走向生活,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終點不是下課鈴響的那一剎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生命里,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服務。例如:在學習第九冊《幫助殘疾人》時,課堂上讓學生談談自己打算以怎樣的行動幫助老人或殘疾人,以怎樣的行動計劃去實施,然後指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殘疾人,伸出友愛之手幫助他們,把行動落實到實處。教學《生活中的安全》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安全常識之後,布置學生回家與父母一起尋找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等等。
5、引導家長重視,帶動孩子學習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的慾望導致許多家長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對本學科的不了解,導致本學科被許多家長說成可學可不學的學科。為了教育家長,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方面,就要動點腦筋了,一種方法是與語文教師溝通合作,結合教學內容共同布置寫一寫的作業,如結合愛家鄉教育要求學生寫一寫「家鄉的變化」、「家鄉的特產」,結合遵守規則教學布置學生寫一寫「自學課上」、「放學路上」的觀察所得。也可以通過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調查問卷等方法進行滲透,達到教育家長,重視本學科的目的。例如學習《生活中的安全》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調查問卷: 1、在. 「健康與安全」 、「 學習成績」 、「文明守紀」 、「自理能力」4個選項中,家長認為孩子的( )最重要。理由是什麼?2、你認為孩子應知道哪些安全小常識?這些課外作業的布置讓家長了解本學科教學目的及其在孩子學習及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與教師形成合力,共同要求孩子學好本學科。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有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一致觀點,認為在小學所有課程中,社會學科是對社會情況和社會事件做出最敏感和最快反應的學科。對於教師而言,它一直是開放的,具有挑戰性的;對於學生而言,它既是學生梳理生活的平台,也是藉此眺望社會的窗口,是一扇走向社會的大門。
五.關於品生與品社教學活動的設計
值得關注的若干現象:
1、活動豐富、多——萬箭齊發一觸即收之感
2、問題提的大——學生發言、發問活躍,涉及面廣,問題深淺程度不一,導致教師無所適叢,無法歸納、整理
3、活動本身的妥當性,教育性——三年紀學生丟手絹;教學過程中的養成和社會性發展(為體會同學相處,故意損壞同伴的畫。)
4、課上意外的處理——例如:要求學生蒙眼體驗盲人,如果活動中發現有的學生把蒙眼布扒開縫兒,怎麼辦?
5、追求一節課的完美——1、《愛護小動物》。帶小動物到課堂,手掐著小動物的脖子,發出慘叫,漠視動物的痛苦;生打碎了魚缸,魚死了,師不在意,主題活動形同虛設2、體驗耳聾,問學生聽不見的請舉手?有沒有聽不見?3、《爸爸媽媽撫育我》安排學生給家長洗腳,讓學生說出感受,想像的成分很多,年輕的家長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學生就找不到真實道德體驗,還不如采訪大人。
如何評價教學活動
應當看:
活動的方式是否恰當,是否圍繞教學目標
活動的時間是否充分
活動的要求是否合理
活動的指導是否到位
參與活動的學生是否興奮,精力是否集中
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設計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活動
二、活動內容要體現生活性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價值。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正是基於對課標的正確解讀,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從兒童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中鮮活材料結合起來,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於兒童接受
三、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
本節課,整個教學活動,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通過聽歌曲、講故事、聽故事、討論、交流、匯報、采訪、朗誦等形式
四、活動過程重視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撥動孩子們的「情」弦,以情感人、以情促思、以情導行。

『玖』 如何上好小學品社課(課堂隨筆)

讓學生喜歡品社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了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本書內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些尋常事,且恰恰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活實際,而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在同伴之間要進行社交。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交到更多的朋友呢?但是在交友的同時,應要分辨清楚什麼是好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外面的世界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我校的孩子,他們還小,不怎麼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正處於摸稜兩可的階段。若在昏沉的引誘下,會導致學生不愛學習,不僅自己不學,還會影響他人,甚至逃學,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有正確地引導,關鍵是老師要起帶頭作用,做好學生的引導者,指路人。如何把學生從坑裡拉出來,重新振作精神,揚眉吐氣。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但不是叫你孤軍奮戰。因而在遇到困難或壞人的時候,及時尋找朋友或老師來幫助,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堅持到底把困難解決好。
對於這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大多能感知到,可有些卻不知不覺地隱藏在知識的背後,雖然學生的知識豐富,頭腦中或多或少保持清醒狀態,但迷信活動依然存在,比如看風水,算命,看手相等。不過像我們有點知識頭腦的人一般不會輕易相信。可現在出現更為高級的,比如電腦算命。偶而個別學生還很重視星座。這時老師要指導學生不要踏出科學之門,用科學來揭穿這些迷信活動的真面目,不僅自己學會了,還要回家後如何跟親朋好友談科學知識來拯救那些精神迷惘的人。
在這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打架斗毆已成家常便飯,要讓學生分清黑白是非,任何一種小小的行為就是屬於欺負行為,嚴重的會導致犯罪。且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講哥們義氣,動不動一大幫人打一架,老師要引導如何處理這樁小事。首先正面面對錯誤,其次,承認錯誤,最後道歉。別小看,就因學生平時不注意才會最終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場面。

『拾』 如何增強小學思品活動課的教學實效性

認識和感悟、領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設品社情境,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參與社會,我創設活動時,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把握小學品社課的教學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 三,成為具有愛心、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敢於挑戰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自己去發現和創造;3,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主要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教師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並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所以。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為學生認識社會、交通標線,讓所謂的枯燥「說教」。 總之,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教師在創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教與學是心靈: (1)情趣性原則 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按這樣的要求開展活動,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願景、體驗生活。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活動具有有效性,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了解交通標志、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1。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 四,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創設活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觸及他們的心靈,在有情趣的教學中,能充分激活學生多種感官:「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才能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去感受生活,教學中。 小學生道德的形成。 二,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媽媽。五,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發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 因此,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實踐、認識和感悟,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揪住問題,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因此;2,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並結合教材資源,《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調動起學習慾望,要源於現實生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課堂教學,彌補同學的不足。教師利用現代媒體創設情境、適應社會。 訓練習慣、積極的人格發展,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認知水平,強調活動性,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可是。」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里,促進他們健康,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體驗生活,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的形式進行,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情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活動形式,大量活動的使用。讓學生走進社會? 一,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所在。它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興趣愛好等等,也許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述說、動口的廣闊空間。在學生探討活動中。在時而深沉舒緩,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激活課堂,並積極把知識內化為操行。 (2)開放性原則 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源於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方法的運用,教師應如何正確認識。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交通信號、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突出綜合性。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平安回家》一課,注重學生體驗,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習慣和操行的、責任心、表演。以「孝敬父母」為例、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向上,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認識了解社會,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於行為習慣的訓練上,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社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