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1-24 10:50:00

⑴ 小學科學:《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科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方法。通過探究結果,總結出物體在水中沉浮規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式,討論並運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能用語言表述整個過程,能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質疑,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物體在水中沉浮規律的探究,使學生獲得關於物體沉浮和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能在觀察研究活動中自己解決有關沉浮的一些問題,能在小組或班級里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解釋物體在水中發生沉浮變化的原因,發展和保持學生探究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能在觀察研究中自己有關沉浮的一些問題,能在小組或班級里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解釋物體在水中發生沉浮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第二課。它由四部分組成: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潛水艇的原理。本課教材編在《物體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課之後,目的在於加深、鞏固學生對物體沉浮和物體的輕重、大小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2、學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是學生生活中很常見的,也是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飲料瓶沉浮的活動與帶橡皮泥的筆帽沉浮都是模仿潛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對學生來說不是很有挑戰性,且本課內容較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將此部分活動略去。重點讓學生去探究多種物體的沉浮的原因及改變沉浮的活動。
3、設計理念:「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和手腳,為學生准備了充足的教具和學具,並通過課前的魔術導入、課中的玩的活動、課後的探究等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品味科學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准備:小石塊,泡沫塑料塊,橡皮泥,干凈的粗沙一包,帶蓋玻璃瓶,浮標,易拉罐,帶蓋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將實驗器木才發放給學生並在小組選一組長和記錄員。這樣,有助於組織教學。
2、一上課就出示( 課件)潛水艇的游戲,讓學生觀察,然後提出問題「你們都看到了什麼現象?」(復習「沉浮的現象」,導入本課課題。)
3、出示課題(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二、操作演示,探究方法。
1.探究改變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師演示:
①「這是一個蓋緊的空瓶,把它放在水裡觀察沉浮現象。」
(學生觀察,看到浮上來了)
②「這是一個同樣大小的瓶子(瓶內裝滿沙子蓋緊蓋不讓學生發現),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同學匯報,看到沉下了。)
③提問「為什麼同樣大小的瓶子,在水中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呢?」
(前排的同學很容易發現,第二個瓶子里有東西。學生會說「第二個瓶子里有東西重,就沉下去,第一個瓶子輕就浮起來。」)
④「請你把『沉』的瓶子取出來,檢驗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確。」
(發現瓶里裝滿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有什麼方法,把這個沉下去的瓶子讓它浮上來?」(學生能想出:「把沙子倒掉」的方法。)
⑥為什麼要這樣做?
(減輕重量使物體「變」輕,上浮)
2、用不同方法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
(1)講明實驗要求————「在我們每組實驗台上有一些物體,(出示:小石塊,泡沫塑料塊,橡皮泥,干凈的粗沙一包,帶蓋玻璃瓶,浮標,易拉罐,帶蓋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這些物體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們可以借鑒改變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體浮上來;浮上來的要想方法讓它沉下去;
(2)開展探究活動————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①布置活動:出示《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②提出小組活動規則(排好輪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組開展活動:(教師巡視,進行指導,在巡視中重點指導學生用沙子改變玻璃瓶和浮標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體與泡沫捆紮,增加物體的體積,就會浮起來。啟示把橡皮泥的形狀變成船形。)
④控制活動時間,適時轉入研討階段
三、交流成果,形成結論。
1.整理活動資料:(填在缺項表格中)
(1)問題:「說一說我們怎樣改變了物體沉浮?」
①學生說出具體的操作方法時,要提示:「這樣做對××物體會有什麼影響?」(增加或減少了物體的重量,體積大小)
②學生如果沒有用沉浮關系說明現象時,要追問:「你根據什麼要這樣做?」
③適時針對「方法」把缺項(「增加減小物體的重量」「增加減少物體體積」)填充在表格中
(2)學生填寫課本中的表格
2.研討資料 解決問題
問題:
①「說一說,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②「說一說用什麼方法改變潛水艇的沉浮?」
四、激發興趣,創新思維。
探究活動————(我們來做一個「潛水艇」)
1、學生利用自帶吸管和空易拉罐,分小組操作,然後學生在講台上演示。
2、活動後研討:易拉罐做成的「潛水艇」與真的潛水艇相比較,它們的沉浮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進水增加重量,下沉,排水減少重量上浮。)
五、探究小結,拓展延伸。
1、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沉浮自如的「潛水艇」
2、介紹材料,講解製作方法,要求(如課本內容及插圖)
3、教師先演示,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也試一試。思考:擠壓瓶子與「潛水艇」的下沉有什麼關系?(擠沉,鬆浮)
六、作業
1、潛水艇自由沉浮的秘密是( ),把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方法是( )。
A、改變自身大小來實現 B、改變自身重量來實現 C、改變水的浮力來實現
(本問題是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考核)
2、用兩種以上的辦法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上來。
(本問題是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考核)
3、怎樣應用沉浮知識幫助農民伯伯選擇優良飽滿的稻種?
(本問題是對學生運用科學情感態度的考核)
4、課外做一個「沉浮自如的潛水艇」
板書設計: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⑵ 教科版下沉的物體會受到誰的浮力嗎教學設計

仍然受到浮力。
浮力等於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與向下的壓力之差。
下沉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壓力仍然大於向下的壓力,所以仍然受浮力作用,只不過浮力小於物體重力而已。
注意:如果是柱形物體(或下大上小的物體)已經沉底且與底面緊密接觸,就不受浮力了。
例如大橋的橋墩深埋在河床里,橋墩不再受水向上的壓力,也就沒有浮力了。

⑶ 生活中哪些地放用到了浮力教案三年級35頁

教學目標設計: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浮力。
(2)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2)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無論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掌握簡單的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准備:
實驗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頭、乒乓球、釘子、木塊、鉤碼、測力計、筆、盆子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文彥博樹洞取球故事,好嗎?
生:好!
師:從前有個小孩名叫文彥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當他們玩得起勁時,皮球掉進了旁邊的樹洞里。小朋友都望著樹洞興嘆:「唉!沒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當大家都手足無措時,文彥博鎮定地說:「有辦法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取到樹洞里的球呢?
生:給樹洞灌水。
師:為什麼給樹洞灌水能把球救出來呢?
生:因為水能把球浮起來!

⑷ 小學科學校本課程教案如何製作小水輪

課題 流動的水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7--39頁--《流動的水》.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能親身體驗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學語言描述自然中不同水體的美麗。
3、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工合作製作一個供實驗用的小水輪。
4、能想出2種以上讓小水輪轉得快的方法。
過程方法:觀看、質疑、猜想、實驗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對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產生科學探究的慾望。
2、在小組共同探究中增強合作意識。
學習方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准備:塑料片、水輪模板、剪刀、吸管、透明膠帶、竹扦、水槽、燒杯。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境 一、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觀看圖片。
2、組織學生說一說觀看後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全班交流觀看結果。
學生說出:
(1) 有的水平如鏡。
(2)有的奔騰咆哮。
(3)有的直流而下。
(4)有的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

通過讓學生觀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也為下面的科學探究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感受流水和靜水
1、 組織學生猜測水的力量與什麼有關。
2、 組織學生通過控制燒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復體驗流水的力量。
組織學生說出有什麼感受,發現了什麼?

3、組織學生利用材料模擬海浪,瀑布的狀態。

組織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三、讓小水輪轉起來。
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製作小水輪。
(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

2、組織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在小組內製作小水輪。

學生猜測出。
(1) 與水的高低有關。
(2) 與水的多少有關。

學生親自體驗靜水和流水。

學生說出:
(1)靜水把手放在上面,力量小,動水的力量大。
(2)靜水把手放在上面,手有些上浮,動水沒有浮力。
(3)……

學生利用各種方法進行模擬。

學生爭先進行匯報。

學生根據材料共同交流討論製作小水輪的方法和步驟。

學生在小組內製作小水輪。

讓學生在足夠的活動時間內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旨在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的理念。

增強學生的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充分活動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感受與思想得到充分表達。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揮。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⑸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浮力的大小僅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以及液體的密度等兩個因素有關,為下一步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好基礎。
2.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分組實驗與演示實驗以及數據分析等方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並進一步學習如何使用「控制變數法」來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性實驗的相關過程來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以及實事求實的科學態度。
學具與教具:
彈簧秤、橡皮泥、燒杯、水、棉線、雞蛋、食鹽以及由學生自製的裝有沙石的小葯瓶。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增減瓶內的沙石來改變它的質量。
二、教學方法:
1.本節課從日常生活現象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提出猜想與設計實驗方案,並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或師生互動形式的演示實驗等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循序漸進地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為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探究性的實驗,使實驗成為本節課最主要的教學方法。
2.本節課在教學結構上採用了分層探究式教學法,運用「分層示標(提出問題)——逐層探究——扣層應用——依層評價」的結構來完成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三、教學過程:
一、溝通知識、建立聯系:
1.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浮力的概念,那麼什麼是浮力呢?
2.用秤重法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時,需要採用哪些具體的步驟?
(1)先測重力g; (2)再測視重f拉; (3)浮力f浮=g—f拉
二、運用遷移、提出問題:
利用多媒體展示:「曹沖稱象」。
提出問題:為什麼大象的質量和石頭的質量相等?
通過學生們的討論提出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意境,最終得到:「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課題。
教學說明:「曹沖稱象」也是我為本節課與下一節課埋下的一個伏筆。在本節課中,我將利用「曹沖稱象」引入排液體積的概念。在下一節課中,我將讓學生設想「阿基米德稱象」的過程並比較它與「曹沖稱象」的異、同點。
三、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中與浮力有關的現象,引導學生進行猜想:猜一猜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點撥:由於物體浸在液體中,因此猜想時要從物體與液體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猜想只要合理即可。
各小組選出代表闡述自己的猜想,並說出猜想的理由。
教師將學生的猜想歸納為:
1.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
2.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3.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
4.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
5.浮力的大小可能與被浸入的液體密度有關。
對於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確,我們必須通過實驗探究才能知道。
教學說明:通過有目的的創設情境,使同學們的猜想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避免了混亂和漫無目的的猜想,同時也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中的理念。
四、根據猜想,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利用准備好的器材(小葯瓶、橡皮泥、大燒杯、清水、彈簧秤等),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實驗方案的正確性與可行性。然後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介紹自己的實驗方案,其他小組進行評議。必要時,老師幫助補充和完善,最後確定實驗方案。
五、分組實驗:
教師布置實驗任務:
第一與第二組的完成實驗探究(一):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
第三與第四組的完成實驗探究(二):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實驗探究(一):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
實驗器材:彈簧秤、大燒杯、水、學生自製的裝有砂石的小葯瓶。
實驗方法: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將物體浸沒在水中,通過調節瓶內的沙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
學生分組實驗的要求:
a.每小組兩人,兩個人要做好配合,及時記錄實驗數據並分析實驗結果。
b.實驗時要使物體浸沒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側壁和底部。
c.讀數時,要等彈簧秤的指針穩定後再讀數。
用多媒體展示三組學生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後得出結論: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質量(密度)無關。
實驗探究(二):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實驗器材:彈簧秤、橡皮泥、大燒杯、水。
實驗方法: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將橡皮泥浸沒在水中,通過改橡皮泥的形狀,探究浮力大小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分組實驗的要求:
a.每小組兩人,兩個人要做好配合,及時記錄實驗數據並分析實驗結果。
b.實驗時要使物體浸沒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側壁和底部。
c.讀數時,要等彈簧秤的指針穩定後再讀數。
用多媒體展示三組學生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後得出結論: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六、演示實驗:
教師演示,師生互動進行探究,實驗分兩個層次完成。
實驗探究(三):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者深度有關?
實驗器材:裝沙石的小筒、大燒杯、水、教師演示用的彈簧秤。
實驗方法:用彈簧秤測出圓柱體小筒在空氣中的重力,然後將圓柱體逐步放入水中,先浸入 三分之一並讀出視重,再浸入三分之二並讀出視重,然後全部浸沒並讀出視重。
教師提問: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嗎?
由於物體受到的浮力逐漸增大,學生的認識可能會出現分歧。
這時在保持浸沒的狀態下,將小筒繼續向下移動,使深度增加,讀出視重,發現視重並未減小,也即浮力不再增大。
教師再次提問: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的結果,結論是: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無關,而是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並就此引入排液體積這一概念。
實驗探究(四):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實驗器材:雞蛋、大燒杯、水、食鹽等。
實驗方法:先將雞蛋放入清水中,然後加入食鹽使雞蛋上浮,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個結論。
課堂小結:師生互動,對以上四個探究性實驗的結果進行綜合歸納,並由此獲得結論:浸在液體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僅與它浸入液體的體積以及液體的密度兩個因素有關。

⑹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與說課指導的學習隨筆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出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科學》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1課《有趣的浮沉現象》,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水的科學》,依據《課程標准》的要求,藉助學生對水已有的認識,編排了認識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探究水的形狀和形態的變化、認識水中物體的浮沉、比較水的多少、認識水的壓力等探究活動。本單元旨在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帶來的樂趣,認識與水有關的基本知識。是在第二單元《它是什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有趣的浮沉現象》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水有許多親身的體驗,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如此,人類對水的探究利用從未停止過。本課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安排了「認識浮沉現象」、「探究水的浮力」、「認識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探究改變浮沉的方法」等逐層遞進的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物體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現象入手,經歷一個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對水的浮力的認識。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並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三年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探究目標: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浮沉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夠採用簡單的儀器對物體的浮沉原因進行定量的觀察、實驗,採集數據並做出簡單的記錄;會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願意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由浮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徵;認識到水有浮力並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到水有浮力並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猜想與假設能力和設計實驗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課採用了「引探教學模式」,即「觀察——猜想——引導——探究」。首先通過談話、看圖片,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開展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自行根據物體的浮沉現象,運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這樣把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識,又獲得了掌握知識的技能。
三、學法設計:
本課屬於引導式探究課例,是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浮力,對學生著重進行實驗能力的培養。
因此本節課讓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應用拓展」這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活動過程都是在學生自願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且學有所得:不僅體驗到了探究的興趣、認識了與浮力有關的基本科學知識,而且還引導學生意識到實驗是一種基本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六個環節:
1. 談話實驗,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看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的、有結構的觀察研究材料,學生通過對「禮物」進行猜想、實驗驗證和開展匯報討論,思想上產生了一些迷惑,提出了研究的問題。這樣就揭示了本節課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標,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後面的研究討論奠定了基礎。
2. 激烈辯論,啟迪智慧。
雖然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學生對於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容易理解,對於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一些。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樣,課堂氣氛活躍、民主、和諧。
3. 驗證猜想,深化理解。
為了更好地理解物體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用紙蓋住玻璃杯口,先後把一個小粉筆頭和一個100克鉤碼分別放在這張白紙上,紙能托住輕的粉筆頭兒,托不住重的鉤碼,及時引導學生根據這一現象,推想物體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然後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在實驗中不但親自體驗到向上托的力量的存在,而且還體驗到不同的物體受到的向上托的力量有大有小,從而深化理解了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向上托的力。
4. 設計實驗,驗證想法。
使學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猜一猜,吊一下學生的「胃口」,然後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利用教師提供的有結構的、開放性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選擇運用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
5. 總結規律,揭示結論。
在這里揭示出「水的浮力」這一概念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讓學生談對水的浮力的理解,使學生對水的浮力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6.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通過談感受、舉實例,使學生把水的浮力與生活結合起來,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討論解釋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浮力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