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放的小學數學課堂怎樣開放
封閉的、僵化的數學課堂教學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不到發揮。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從教學內容、教學問題及教學活動二方而予以開放,才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一、教學內容的開放
數學遠離生活是目前教材的一大弊端,然而不少教師卻非常尊重教材,恨不得將教材「復制」「粘貼」到學生的頭腦中。教學內容的封閉,學生學得寡然無味,所以,教學內容應該從封閉走向開放,師生都應是教材的創作者,教學過程也應成為教學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好地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出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才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近感。
如一位教師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而積和體積計算後,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內容:鴻發制箱公司最近要設計一種新規格的硬紙箱,你能設計出最好的方案嗎?由學生白行為公司設計方案滿足了學生展示白我的心理需要,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使學生積極投入這一富有意義的實踐探索活動,學生在整個方案設計活動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充滿數學,數學實在有用,而這,源於教學內容的開放。
二、教學問題的開放
問題是數學心臟,問題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問題能給學生的思維以動力。然而,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些簡單的封閉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牽入教師預設的「圈內」,表而上課堂上氣氛熱烈,實際上思維含金量極低,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教學問題空間的開放就成了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而積和體積後,不少教師都會出這樣的題目:一個長方體紙箱,長、寬、高分別是4分米、3分米、2分米,這個紙箱的表而積和體積各是多少?相對來說,這類習題就比較封閉,它只需要學生套用長方體表而積和體積計算就能很快算出答案,而且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應該說這類題目對鞏固有關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是有一定幫助的。然而,數學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雙基」,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種精神的培養決不是套用公式機械解題所能實現的。為此,可這樣設計:設計一種新紙箱,要求正好能裝24個棱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體盒,並選擇一種最佳方案。這道題所涉及的問題是開放的,它要求學生必須沖破常規思路的束縛,改變原來固有的思維定勢,充分展開聯想,發揮想像,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探究學習活動。
三、教學活動的開放
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白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與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
首先是白主活動。同樣以「設計新紙箱」為例來闡述。為了讓處於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設計方案中來,為了讓學生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自在地設計,可對學生說:「在你們桌上放著幾袋小方塊,你可以利用小方塊幫著設計,如果你覺得不必用小方塊的,當然也可以。」這樣,就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能讓學生自主探索。於是課堂上呈現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學生用小方塊搭、拼;有的拿著筆在紙上畫示意圖;還有的學生將24分解成二個整數相乘的形式在設計……如此教學,學生的活動是白主開放的,白主開放的活動是鮮活生動、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的創造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也能得到發揮和展示。
其次是探究活動。如果學生所接觸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確定無疑的、不存在任何對立與沖突的「客觀真理」,學生在經歷了教學過程後,只是熟悉了一些現存的結論並形成對這些結論確信無疑的心向,那麼,這種教學的功能就沒有達到對個性的發展與解放。讓學生進行探宄活動,就是要讓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去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發現了知識的規律,創造性地解決了問題,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可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最後是合作活動。由於班級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由於學習內容的開放,由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師讓學生在獨立白主基礎上進行合作,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交流討論的機會,能滿足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學生互動,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而,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白然及人類社會的必須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可以這樣說,開放的數學課堂教學,正引導著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既能向學生提出智慧的挑戰,又能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㈡ 小學開放式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哪個更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而中國的教育發展問題自孔子辦學以來,教育者們都一直在探討和研究這一問題。而中國古代以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為主。隨著考試制度的融入,教學的目的之一又增加了考試分數的標准,這就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發展與否,最終又體現在教育活動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課堂教學。那麼課堂教學的效率是否高效,就成為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問題了。而打造高效課堂就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去探索和實踐的問題。由於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決定了高效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可變性。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終身發展為導向、為學生終身發展是高效課堂教學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課堂教學就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以學生為主」,「以學習為主」,「以學力為主」的高效課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和教師都在不斷的努力探索改革道路,同時也希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來提高課堂效率,學校為了使我們實驗教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和運用高效課堂的理念,曾分批派遣實驗教師去其他兄弟學校觀摩學習,收獲不匪,效果顯而易見。
我認為,高效課堂的要點我最初以為無非就是以下簡短的六個字,即 「自主型,開放式」,而經過一年的課堂體驗,才真正明白課改的真正核心所在。下面我將一一分析,正確與否,請予指正。
1. 課堂主體性的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均為老師講台講,學生下面聽。教師成為一節課的主要演員了,這種講課模式自有學校教育之日就一直使用。當然,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將老師所掌握的知識系統的,全面的講解給學生。但是,在老師講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學生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是否其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思考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課堂效率無法提高,而課改的目標,就是改變課堂中學生的地位,過去的課堂主體是教師,而課改後的課堂主體是學生。課改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應是主導地位。教師則要從原來的「主演」轉變角色為「導演」。即現在是學生講解問題,教師從旁指導。角色的轉變將學生推向講台,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會主動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總結答案,解決問題。而且會考慮怎樣在課堂中向其他同學去展示並解釋這些問題,這樣學生會主導查閱課本和資料。主動去總結知識點,這樣其實就像老師備課一樣,也記憶和總結了重點和難點。而由於學生成為了教育教學的主體,他們更容易去集中注意力,去討論和探究,去補充和完善。這樣課堂也活躍起來了,知識點也掌握了,學生也願意主動去思考問題了。同時學生的勇氣和語言組織能力也有所提高了。課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而教師的主導地位轉變為引導地位,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這樣的課堂真正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課堂,老師退出了展示的舞台。把舞台真正讓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導演作用」。
2. 座位編排和小組劃分的變化。傳統課堂上座位編排和小組劃分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成績高低劃分編排座位。二是以身高來劃分小組和編排座位,三是按整體班級紀律考慮來劃分小組編排座位。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的會照顧不到一部分或個別學生。坐在後邊的學生或周圍沒有優秀學生自然會有消極情緒,產生厭學思想,這樣就在課堂教學中就很容易照顧不到他們。而高效課堂就打破了常規的座位編排方法和小組劃分模式。將各小組圍起來。面對面坐。這樣就打破了前後座的限制。每個學生都是小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因為周圍都是黑板,學生隨時可以站起來就近展示。小組中的優差生平均分配。優生帶差生。這樣便可幫助同學共同提高了!
3. 預習很重要,練習是保證。傳統教學一般為學生課上聽老師講,下課寫作業。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就不能體現,有被動學習。而高效課堂因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上課必須由學生展示和講解內容。為了將展示做到更好,必須課前通過預習做足充分准備,那麼預習的地位便重要很多。而在學生展示完後,馬上進行練習。這可以做到趁熱打鐵,鞏固所學知識,課堂效率也就體現出來了。這也大大減輕了學生課後作業的壓力。
4、參與展示的學生多,機會多,能讓更多的孩子得到鍛煉。同時也便於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5、按導學案來分組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分組展示,體現了展示內容和展示形式的多樣性,同樣,學生經常黑板展示,學生的書寫水平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和提高。
高效課堂要以教學內容為主導。高效課堂教學並不是教學內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難」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特點的基礎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以「精講多練」方式落實教學重點,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發展熟練的基本技能。課堂上學生可以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才能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效果。我認為提高高效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設計好教學方案。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知識水平,能力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層次的題型。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氛圍。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只有這種氛圍才能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創造性意識,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在這和諧氛圍中教師才能聽到學生對於本學科學習的建議,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來改善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高效起來。(3)當堂檢測要精講細練。練習的目的有三個: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學習成果;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教學內容。在講解時要做到」精講」:重點點播,難點突破,不要拖泥帶水。
高效課堂改變了我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原有的教學思路,使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更加有特色。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可以說高效課堂挑戰了學生更挑戰了教師。
1、挑戰學生的學習習慣。
剛開始高效課堂實行的時候,孩子們很茫然,摸不到頭去。孩子們習慣了過去的學習方式顯得很棘手,有些不適應。高效課堂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從過去的「聽」要變成到現在的「說」和「論」,從被動到主動這種質上的根本轉變。
2、挑戰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過去的孩子們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多也只是有個同桌,課堂環境很靜,而高效課堂卻把孩子們分成一小組一小組的,每個成員已經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了,而是這個團隊的一份子。高效課堂提倡小組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自己的任務給這個團隊帶來榮譽。各小組學習要有規律,成員之間互相平等,不排擠差生,要是這個團隊有很大的進步,小組之間各成員的團結合作至關重要。俗話說:「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斷,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團。」想斷都難啊!這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無論何時團結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3、挑戰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效課堂提倡學生主動預習,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知識的創新。小組團隊在一起對於一個問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探討,一人一個看法,一人一個主意加在一起解決問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謂「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高效課堂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知識創新的平台。
上述所講高效課堂給學生帶來的挑戰,現在傳統的教學變了,學生「變」了,當然教師也不能原地踏不走了也要跟著改變了。其實高效課堂不但挑戰了學生,更挑戰了教師。
1、挑戰教師的抉擇,傳統與高效選擇哪一個?
其實在高效課堂實施時,教師也很茫然,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培養出不少人才,為什麼還要實行高效課堂呢?在教師的心中難免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在很多地方的學校里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孩子們的課桌雖然拉到了一起了,但是教還是以前的教法。也就是說從表面上看,形式上是高效的,其實本質上還是沒有變化,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在老師的心目中,他們還未能接受新的教育模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有可能他們也努力了,但是還是未能走出傳統教育的陰影。那麼面對傳統和高效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我們不能全盤的就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必定傳統教學方法也有可取之處。我覺得高效課堂意在「高效」,如何對待傳統?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者相結合,實為高效。
2、挑戰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高效課堂中會發生令教師出乎意料的事情,在小組加分過程中孩子們是很在乎分數的,這組加了,那組沒加,孩子們叫喊著。稍微處理的不當,課堂頓時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了。這就考察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了。在獎勵過程中,可以組長自己加分也可以換種獎勵的方法可靈活多變。
3、挑戰教師的組織能力。
高效課堂在小組的成立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時候差生會受到成員的排擠,一不注意甚至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並不是高效課堂的目的所在。高效課堂本著讓每個學生都學好的原則,告訴老師一個道理,組建好小組是高效課堂成功的首要任務。可見教師的組織能力何等重要!
4、挑戰教師的教育智慧。
高效課堂要取得高效,還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充分的展示教育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突發問題時,教師需急中生智完美的解決問題,這樣高效課堂才能真正的高效,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贊同。
因此高效課堂挑戰的不僅是學生,更是挑戰教師,我認為只要師生協力共同努力定能達到高效!
以上是我對於高效課堂的一些淺見,而在理解高效課堂模式時,是還有一些疑問沒有解決的。就此提出希望指點。
1. 座位編排方面。圍成一圈的座位編排方式雖然便於學生交流,但在學生自習時,紀律問題就無法保證,難免會有說話,玩鬧現象,分散注意力!
2. 高效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在高效課堂中,學生預習和課上展示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說白了就是考試內容,而像具有美感和趣味性的科目,他們的美感和趣味性就會大打折扣,專家老師曾這樣講過:這種教學模式叫做「放養式」,是指讓學生自由的學習和思考。但很難聞到知識的香氣,只是必須要吃,不是因為知識有味才吃的。而我則認為,最好的是在放養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聞到知識的香氣,培養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的去吸收,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像文科性的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美感和興趣,讓他們不是為考試而學,而是真正因喜歡而學。這樣做效果是否會好些?而興趣是什麼?不是課本上那些沒有生氣的文字和重難點。而是他們希望從老師或其它方面獲得書本上沒有的具有美感的和趣味性的知識。那麼這就需要考慮在高效課堂中怎樣去協調這些問題了!
3. 展示環節,在展示過程中,在台上展示的只有個別同學。而大部分同學還必須在台下聽,這樣是否能保證這部分同學也能理解這些知識。而展示同學除需要展示的問題外,其它問題是否也能學會?這些問題都學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去探索,去解決。
總之,這次的高效課堂實驗然我收獲頗豐,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幫助很大,我也要結合本班具體情況來進行研究,所以課改之路還是很漫長的。最後我用幾句話來總結我的感受:
七律 談課改
課改路遙需求索,殊途同歸為學生,一江修水流不盡,半山青草促前行。而今登壇祭孔子,後世定留改革名。江南長袖能起舞,江北亦可繪丹青。要識廬山真面目,絕知此事需躬行。
㈢ 淺議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開放性教學課堂
讓教學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都足夠開放教學課堂的開放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教學的時間開放性。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平常的教學課堂上要注意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有更多的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時間,讓學生們自主地去探究知識。比如,教師可以積極採用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堂以外有更多的時間合作學習知識。
㈣ 小學數學教學什麼才是有效的開放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㈤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的開放式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明顯的三點不足:其一,教學內容孤立,沒有統一在一個整體系統中進行教學,造成許多學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結論,特別是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所採用的問題通常只有唯一的答案或唯一的解題方法,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思維變得僵化,變成固定的模式;其二,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往往是教師復習舊知,導入新知,學生練習,歸納總結,整個過程都由教師單打獨奏,學生不能積極參與互動,得不到啟發學生智力的作用;其三,傳統數學教學,活動內容平泛,活動形式單一,活動主體是教師,學生純屬聽眾,學生很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由於這些因素,致使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們在新課堂中採用的開放式教學能克服這些不足。變傳統的「封閉式」學習為「開放式」學習,其主要思想是學生的數學活動和內容必須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實用性,能使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聯系生活實踐達到既掌握數學知識,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開放教學過程能活躍課堂學習氛圍,經常變換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步驟,寓教於樂中,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以及對數學的情感,達到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目的。
但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式下,有的老師誤認為開放式教學就是讓學生自由處理學習的內容,學習過程也是毫無步驟和目的的活動,學生滿教室跑,看起來氣氛十分活躍,實質收不到效果。下面,我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地進行開放式教學談點體會:
一、採用「開放式」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放式教學的內容是用一般化和多樣化的問題來表現在教學中,採用的問題是既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又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來選擇的,它不同於採用「常規」問題,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必須考慮下面兩個條件:
(一)問題必須適合於學生
1、問題中必須包含有學生熟悉的東西;
2、學生對所研究的內容感興趣;
3、學生有解決問題的需要;
4、應用已有的知識足以解決問題;
5、有真實感;
6、問題有足夠的變通性,以致能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作出各種變化;
7、學生感到問題有難度,但經過努力能夠達到;
8、解答後學生有一種「成功」的喜悅;
9、解答後學生渴望解答另外的問題。
如:六年二期內容《復習列方程解應題》,採用與同學交朋友方式進行自我介紹,在自我介紹中所設計的問題是老師的年齡、體重、興趣:散步(相遇問題),跳繩;愛好:養魚(求魚池的周長和面積)、存錢(求利息)……,然後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調查他的家庭成員的身高、體重或興趣愛好。在題中涉及整數、小數和分數包括百分數,運算包括四則運算,知識所轄代數和幾何初步知識。這樣與實踐生活相聯的問題能使學生懂得數學的實用性,並對數學產生興趣。
(二)問題必須與數學思維有關
1、問題要從較高的數學觀點出發,進行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
2、為了形成抽象的概念,數學活動必須把日常生活情境或具體事物數學化,也就是所謂的「生活數學化」;
3、解答後,經過思考能產生新問題,並得出一般或特殊的規律。
二、開放教學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思維過程、內容、程度都有很大的關系。開放式教學的過程,即就是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的討論、觀察、思維等活動,最後獲得結論。在開放式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被看成一種特殊的教學研究活動,它包括如下幾個環節:
(一)初步探索:學生開始進行研究時,通常是嘗試性的通過辨認問題,以找出解決問題各種可能的線索。
(二)孕育:這是在研究過程中的暫時間歇,經過孕育,可能出現新的思想、觀點。
(三)系統探索:深思熟慮後,獲得了可能達到結果的線索,根據這一線索,收集資料並加以整理,並猜想出結果。
(四)檢驗猜想:檢驗解題思路是否對各種情況都適用,從而修正或證實猜想的正確性。
(五)解釋或證明:通過個別例子試驗進一步研究為什麼猜想成立,找出證明的依據。
(六)重新組織: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通過重新組織使問題明朗化,看看能否用新的方法簡化問題,使它更加系統化、一般化。
(七)總結:最後把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系統總結,書面或口頭的形式把整個研究系統地表達出來。
雖然數學研究從名義上比開放式教學難得多,但兩者都有某種相似性,過程是一樣的,只是程度的差別,教學實踐表明,恰當的「數學研究」式的實踐活動在發展能力和思維上起著重大的作用,開放式教學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進行這種研究活動的機會和條件。
三、開放數學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活動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經驗到數學理論的抽象過程,以及從數學理論到現實世界的具體化過程。在開放教學中,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中的材料把數學知識呈現給學生,就是「數學生活化」,力求學生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由於學生所進行的數學活動和他們的需要緊密相連,因而感到趣味,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專心致志的思考。通過糾正錯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牢固掌握。另一方面:教師希望學生能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來理解與拓寬內容。但是,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是根據主觀判斷來進行的,課堂教學計劃往往只能為某一類或另一類學生而設計,而且有時為了追求課堂的高效或是公開課時追求盡可能的所謂的「完美」而不站在學生的長遠發展的角度設計問題。這樣的教學對學生不是開放,甚至可以說對學生是不公平的。
比如,前段時間我聽一位教師在講三年級的《可能性是大小》時,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摸球,其中活動一是讓學生在摸球過程中發現「哪種球的數量多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就大」這樣一個規律,教師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張活動記錄表,表上在「我發現的規律」一欄寫到「在這個摸球過程中,黃球有( )個,摸到了( )次,白球有( )個,摸到了( )次。( )球的數量多,摸到的次也( );( )球的數量少,摸到的次數也( )。我發現:摸到某種球的可能性與這種球的( )有關,( )越多,可能性越大,( )越少,可能性( )。」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後,全班交流時各組代表的發言千篇一律,都是按照老師的設計回答的。這樣的結果雖然有效,但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達到其所謂的教學目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這樣無形中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陷入了教師的既定框架中。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我發現的規律」一欄什麼都不要提示,讓孩子們自由總結,這樣不更能放飛孩子的思維嗎?
在開放式教學中,教師不一定嚴格地跟隨內容的發展固定教學的進程,而是根據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控制教學進程,而是根據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控制中取得進步時,教師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力,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數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有新的發現時,教師要靈活地處理。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開放實質就是指學生按照自己興趣和能力學習教學內容。
總之,開放式數學教學是通過問題(包括數學問題、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等),讓學生探索,發現結論,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容,發展數學思維。盡管開放式教學比一般的教學費時間,但它在發展學生數學思維上卻節約了大量時間,它通過改善教學過程,在更多的時間展現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數學綜合能力。
㈥ 如何為小學生創造開放的教學空間
如何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實踐?近年來,我們以「自主探究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為突破口,走出封閉、單一的課堂,創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個性發展。
一、開放的課堂為師生共同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的氣氛
我的美術教育工作實踐經驗雖不足,但從中也體會到,教師掌握人際關系的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及在校行為等均有直接關系。教師必須能夠以最大的熱情和愛心對待所有從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學中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在兒童稚嫩的心裡最看重教師對他的態度,教師的愛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兒童的學習動力常產生於對教師的眷戀。兒童常因喜歡老師願意參加美術活動,因為喜歡老師而變得守紀律和聽話,他們願意積極配合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學中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師與學生的接近度直接影響情感交流,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的縮短,以及師生面對面機會的增多可以增進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因此,教師應該經常置身於學生中間,利用自己和學生的空間接近度,促使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更積極主動,因為教師的靠近會被學生看作是對他們的喜愛、贊同和友好。教師如果習慣走在學生中間講課,與他們一起動手實踐,以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份參與活動之中,就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和諧溫暖的氣氛,也會提高教師的作用和加深教師的影響。
在教學中,教師的姿勢、動作受個人風格、氣質的影響。反映在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情況是教師的姿態親切、謙和,對兒童的行為舉止以手勢、眼神來暗示,以面部表情來表示贊同和反對,這比嚴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來說,微笑可以造成一種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和學習成績的作用。在自由活動的課堂上,教師的姿勢和動作更不拘形式,在與學生的接觸中,一對一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兒童通常更喜歡接觸,它勝於口頭或目光交流。接觸是課堂交流的一個自然部分。
教師上課時的著裝和儀表應質朴大方、整潔素雅,避免慵懶或過於修飾。教師的外表舉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學生歡迎和尊敬,便於與學生接近和交流。
開放性教育還十分注重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藝術創作。能夠尊重自己內在價值的教師也會十分尊重學生,對於兒童的創造給予保護和鼓勵。兒童們年齡雖小也都有自尊,教學中只有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意圖,才能恰當地提出建議和給予合適的幫助。教師應避免以個人的好惡進行作業評價,為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使自己眼界開闊、知識淵博,掌握多元文化藝術知識,只有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幫助各色各樣的學生發展自己。
二、開放的課堂為學生創設自由生動活潑的學習空間使學生自主發展
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有計劃地巧妙設疑,置疑,創設問題情景, 為學生創設自由生動活潑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教師共同面對問題情景,解決問題,成為講授者,表演者,創造者. 美術教學也必須在一種氛圍中,一種文化中才可能進行.如果學生由頭至尾都不能走進你的思路,那麼美術教學就難以繼續下去。
我在上《各式各樣的民居》一課時,我扮演成導游,讓學生跟著我一起遊玩全中國(播放有關視頻),看完後,問學生:大家玩得開心嗎?為什麼?大家都會一起回答:「開心!」你喜歡那種民居?有的喜歡客家圍屋,因為造型是圓圓的,很特別,有的喜歡蒙古包,因為造型也很特別像一個黃金包子一樣,還有的喜歡窯洞,因為也很特別,沒有想到在山洞裡也可以住人,等等。除了豐富的圖像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還有在背景音樂中他們已經感受到各式各樣的民居背後的文化氣息,這樣就可以基本達到教學的目的了。
三、開放的課堂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表現形式空間提高學生創作能力
時代的發展,新的課程觀為21世紀的美術教育,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拓展和組織形式上提供廣泛的空間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術教學的表現形式上突出了選擇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表現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閃光點,都能獲得成功。如在《各式各樣的民居》的教學中,我把色彩、造型、特色重點,讓他們自由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民居,說說原因,這樣學生畫起來就自然把重要的東西表現出來了,同時也可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因此,開放性、選擇性的學習給每一個學生創設了成功的機會和希望。
四、開放的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在教學中我通過電腦網路、收集資料、參觀訪問等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大量接觸美術作品,拓展其藝術視野,吸收時代信息和多元美術的藝術觀念,印發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思想的深度。在《古老的交通工具》這一課,我給學生布置了課前作業:發動同學收集有關轎子、馬車等地的資料--照片、圖片、畫冊、郵票等。那天上課前,我剛跨進教室,彷彿時光倒流到古代,他們紛紛遞過來找來的資料,有圖片的、有文字的,他們有的相互交流,還有的學生迫不及待的向我呈現他找的花轎有多漂亮。看著們那快樂的神情,我知道他們這一課有許多內容畫了。通過網路、圖書等手段,孩子們不僅找到了有關資料,也找到了學習的快樂,豐富了知識,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都躍躍欲試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現自己最感興趣的畫面。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拓展學生的視,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情,增強了熱愛祖國的意識。
五、開放的課堂為學生創設自由評價自我表現的舞台培養學生能力
激勵性評價是教學中的藝術,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是有感情,需要的,從上第一堂課開始,他們就需要從教師那裡得到尊重,友愛,溫暖,情誼和教誨。當這種情感得到滿足後,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課.這是教師經常運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上會有一定差異,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學生的美術作品,更不能用「畫得像不像」來衡量學生的作品。在教學中,畫得特別好的學生,最大期望莫過於得到教師恰如其分地評價和鼓勵;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的莫過於受到教師的挖苦和冷落。遇到上述情況,正確的做法應是:該表揚時就實事求是地給予表揚,並提出新的期望,鼓勵其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畫得差的要表現他的「閃光點」,表揚你「想法好」,「用色大膽」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創作,從而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每個人的審美觀點不同,對美術作品的評價結論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課前給孩子評價自我,可以相互借鑒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審美等方面的能力,並且學生在互動中學會了寬容還能經常聽到「他畫的比以前進步了」,「他的顏色塗得好」,「我要學……
因此,只有創造開放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的空間,課堂才會因此而多彩並充滿活力。
㈦ 美國小學課程教學的開放表現在什麼方面
一、性教育課程
在美國,各州教育法令都有規定,在公立學校進行性知識教育以前,學校必須有正式書面的家長信告知家長,家長有權利決定讓其子女參加或不參加,也就是說學校徵得家長同意後,方可進行性教育課程。
美國性教育教學並不統一,一般有專業授課,課時以一周一節到兩節不等。其教學內容也因各州而有所不同,一般以美國學校健康聯合會頒布的性教育課程大綱為主,該大綱將小學性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幼兒園小學三年級的低幼兒童性教育,第二階段是四到六年級學生的性教育。兩個階段在教學知識上的偏重點有所不同。
在小學低年級,性教育以愛護、保護孩子為出發點。而在小學高年級中,專門的性教育課會男女分班進行,採取的形式很多,有錄像、圖片及老師的講解。
㈧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的開放式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賦於我們的使命。如何培養?我覺得主陣地在課堂,通過實踐發現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下面我就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放來談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材觀的開放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名話提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此在使用現行教材的過程中,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充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例如,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擴大例題的思維空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等等。
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教材上有現成的例題進行教學。我在教學時,書上例題沒有照搬使用,而是自己重新設計成:植樹節六1班和四1班小同學一起栽84棵小樹,兩班人數相等,……,兩班同學各栽多少棵?
教學時,先讓學生說說兩班各栽了多少棵?學生一般是把它們平均分的,也就是兩班各栽42棵。在學生感到成功太順利時,教師點一下,平均分合理嗎?學生覺得這不合理,然後師生討論得出應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分配,再由學生自己確定按( )比( )分配,並把它填在橫線上,成為一個例題進行教學。
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師重新設計例題,而且不是一下子給學生一個完整的例題,這樣擴大了例題的思維空間,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思考題,結果是事半功倍,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深感到教師教材觀的開放是多麼的重要。
二、角色觀的開放
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徹底轉變角色的觀念,廢除居高臨下主宰課堂的局面,樹立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意識,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那麼怎樣操作呢?我覺得一要讓學生大膽質疑,二要給學生機會去探索。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問題意識是產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問題意識強,大腦就會處於高度的敏感狀態。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善於疑問。
問題提出來了,還是由學生自己去解決。盡管他們發現的是前人早已發現的知識和規律,但是他們的發現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興趣、愛好上的,不僅知識掌握的更為牢固,而且在學習中提高了學習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發給學生帶有方格的平行四邊形紙和其它的工具。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說說「我想知道……」,針對學生提出的重點問題,即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對學生說:「今天老師要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動腦,相互合作,來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看,每個四人小組都有一張畫有正方形格子的平行四邊形紙片,每個小方格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另外還有剪刀,三角板等工具,看哪個小組能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本課的嘗試操作是針對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知識水平設計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從數方格比較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寬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實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教學中,我大膽地放手,設計讓學生操作這一環節,旨在激發學生探索慾望。學生可用數方格求平行四邊形面積,也可跳離數方格的框框,直接利用所給工具,在已有知識上,發揮小組的智慧,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