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的核心因素,是學習動力的源泉,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學生學習的強化劑和學好數學的保證。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要條件。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我們教師應該採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設置問題法
這種方法多用於較長的對話或敘述性較強的文章中,先讓學生合上書,老師運用body language(抑揚頓挫的聲音,豐富的面部表情,配上適度的動作、手勢)先簡單介紹一下教學內容,然後根據講授的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讓學生帶著問題收看錄像或聽課文錄音,這成疑會引起學生極濃那興趣,從而調動各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設計教案時,教師必須周密考慮討論什麼,其議題須與即將學習的課文所涉及的內容緊密聯系。設問式導入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如果所設疑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能使學生圍繞所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學就能順利進行,課堂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二、教學設計中運用各種導入法激發學生興趣
1.標題導入法教師自擬學生感興趣的標題,讓學生圍繞這個標題說幾句話,也可以與同桌進行討論。此方法基本上可以把時間全部交給了學生,真正體現了新課堂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這一理念。
2、故事導入法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愛聽、愛讀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化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建立在積極活躍的基礎上,這樣可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3、表演導入法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一邊介紹,一邊表演,通過老師的形體語言幫助學生領悟新授內容。當然,表演當中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這樣他們會更加情緒高漲。
4、游戲導入法這種方法充分利用學生好勝、榮譽感強的特點,上課開始時,先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做游戲,再導入對新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fast/slow這對反義詞時,先讓學生玩一個「Vocabulary Power」這個游戲,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看看哪個小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講出最多以往學過的反義詞,如:big/small;tall/short;fat/thin等。這樣既讓學生溫習了舊單詞,又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從而為講授新的反義詞奠定了基礎。做游戲是課堂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方法,最受學生的歡迎,如何使學在做游戲的同時學到知識,在樂中學是我們大家都特別關注的。
5、英文、歌曲導入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聽力課,在前面的幾分鍾放悅耳的英文歌曲,讓學生感受一下與中文歌曲截然不同的音樂。有的學生躍躍欲試,很希望自己能唱上一曲。這樣就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好英語的慾望,更重要的是它放鬆了學生的身心,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了釋放,讓學生的心飛起來,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電影、電視導入法
此方法較其它方法有直觀性和生動性,更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上課前,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奧運會的實況錄像,同時配以奧運會的主題歌曲,把學生帶入奧運會現場,為課文教學作好良好的鋪墊。
還有我們最常使用的直物導入和圖片導入法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導入引用的好能夠引領學生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去品味;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去詢問、去發現、去欣賞。我們想要的就是讓學生去詢問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什麼;讓學生去發現問題、發現真理、發現自己(能力和才華);讓學生去欣賞知識的奧妙、知識的奇妙、知識的美妙。只有通過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讓學生知識更豐富,學習更聰明、人格更高尚。教師才能在學生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得到成長。
三、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具體來說,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三種含義:速度,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結果,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或取得的成績;體驗,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感受。
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
四、教學有效性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理論。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③「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④「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教學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潛力,只要給以適當的外部條件,就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潛能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一理論認為人在各個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理論揭示了學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學習中具有一定的潛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一闡述為本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及教學模式提供了實質性理論支撐。
"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在說明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並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就要確定兒童的發展水平。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或是藉助於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兒童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這一思想對正確理解教育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五、研究教學有效性的背景與意義
1、課改以來數學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1).三維目標的割裂:其一,「游離」於知識、技能之外的過程、方法,為活動而活動。其二,「貼標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三,只關注知識的授受和技能的訓練。(2).教學內容的泛化:學科味不濃,教材受到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充分被挖掘出來。(3).教學活動的外化:「自主」變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卻無實質;探究有形無實。(4).教學層次的低下: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並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5).預設生成的沖突:一是出現不負責任的沒有預設的課堂,二是出現沒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課堂。
2、理想的數學教學不把考試作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夠經得住應有的考試。即不為分數卻能贏得分數。實現「教得有效、考得滿意、學得快樂。」
3、課堂教學六個層面:魅力課堂——優質課堂——高效課堂——有效教學——低效課堂——無效課堂——負效課堂。
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定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並准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突出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每一節課都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學科感悟。三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四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五要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的生成,從而既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養的效果。
七、克服低效、無效與負效
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
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學科感悟。
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的生成
Ⅱ 關於《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一、來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源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1、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Ⅲ 《如何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通過這個周期的學習,我更加認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具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學生考慮,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生。
首先,要抓住教學關鍵,分析教材,突出重點,明確目標 設計要能深入淺出地把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表達清楚。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材是新課標的重要載體,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於教材,如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這會使上課產生沉悶的氣氛。事實上,教學內容主要來源於教材,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根據重點,可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有所加工。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畫龍點睛的教學環節,能開發學生智力,使課具備生動性,形象性。因此教師應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的教學對象,靈活設計教學環節。 其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抓住起點 分析學生學習新知與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關系,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時,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設問,讓學生在熟悉舊知識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層次設問中逐步過渡到新問題,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貼近學生的需要,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和方式,突出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新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老師要正確理解自身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地位,做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才能抓准教學的真實起點。 最後,要培養能力,提倡合作 「政治無差生」,是我一直的理念。在課堂教學的每個基本步驟中應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相信他們有能力完成。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自己討論,設計要面向全體,提倡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力量能促進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的形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合作學習中要樹立課堂教學交往觀,教學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往實現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摸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教育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Ⅳ 如何優化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室、校園,而且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上課時把完成任務的經過、感想告訴大家。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種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時,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從兒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發掘出課程的寶貴資源。
三、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創設情境。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想像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情感的沖突,情感的激盪,情感的升華。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比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先設計一些線索:杭州—台灣、杭州醫院—台灣醫院、小錢—台灣青年、小錢在病床上等待—台灣在地震、小錢在病床上等待—台灣青年在( )情況下捐獻骨髓,然後把這些線索交給學生,學生初讀課文時潛伏下海峽兩岸血肉相連的情感。課後,我還送給學生一副對聯:日月潭碧波凝翠台灣骨肉日日思歸盼統一 揚子江熱浪含情大陸同胞天天翹首望團圓,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因此,教師要善於挽起和誘發學生對情感的體驗,逐步培養學生善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去熱愛祖國。
四、讓學生參與實踐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無止境的認識世界。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循序過程。它遇到好的環境,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會退到原來的狀況,甚至相反。同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課程,它與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有所不同的是,課程在內容上更接近生活,貼近社會,以學生自身生活為出發點,通過課堂上構建一個活動,來模擬生活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培養,情操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因此,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當然,還需注意的是,實踐活動的安排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無論是搜集材料、製作、還是考察,教師都要有布置、有展覽、有表揚,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要把空間留給學生,要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
Ⅵ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來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1、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Ⅶ 小學英語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有效性涉及到哪些方面
新課程強調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該使學生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生成的。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學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對象。然而,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並非教學內容,而取決於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學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認知智慧增值。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教師要觀念轉變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優化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最優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教師業務、理論、實踐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教學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時間長短,對原來教材的理解去按經驗教學,認為傳授完知識,就完成了任務。而應該通過課堂教學,認真關注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會不會學」,用這樣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
二、組織教學要有嚴謹性
所謂組織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緒、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組織教學而應貫徹教學的始終。其嚴謹性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師對所授課程要有嚴謹的態度。即每次課前認真備課,保證授課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正確性。第二,對教學過程要嚴密組織,做到周密思考、張弛有致、緊湊有序。第三,教師對教育對象要嚴格管理。從上課起立的站姿,課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問題、操作練習等,都要嚴格要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把問題推給班主任,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學習方式
我國基礎教育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因此,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為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通過調查、信息搜集及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政治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的新型倫理關系。其次,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還要學會贊賞他們的付出所表現出來的微小的變化及對教科書的大膽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幾點,筆者還認為,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應該做到這樣幾點: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幾點,既是「傳道、授業、解惑」有效性教學必不可少的內涵,又是一名教師綜合實力的反映。具備這樣幾點,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錘百煉
Ⅷ 如何從教學設計入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買本書參考一下吧!
Ⅸ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想真正改變傳統課堂,使學生愛學、樂學,首先要做的就是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引導學生,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活動雖然強調教師的教,但是最終的效果體現在學生的學中。以前,教師的教學沒有針對性,採用的多是字詞句的多遍強調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思想的講授,這種教學方法過於落後。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處於一種被動學習之中,課堂乏味,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讓學生在課堂中處於主體位置,學生來做課堂的主人,變被動的知識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對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是事半功倍的。
2.教師要加強自我學習
語文所涉及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還涉及政史地、物理、化學等各科知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在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課文中的知識更好、更精確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
3.運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科技的更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遍現象,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相應發生變化。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上課。
多媒體的使用,使語文課堂的講授變得更加生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網路資源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網路上選取相應的圖片、聲音和視頻,做成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所要講授的知識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給學生予以展示。尤其是一些科普性比較強的課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相對於別的文章類型來說,科普類的課文增加了其理解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再結合課文中的文字介紹,給學生更為直觀的印象,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更為容易,也減小了教師教學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