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要敘述一個教學案例說說教師怎樣運用感知規律組織教學
專題一第二講:對我最有啟發的案例
周 婧(4306240104) 發表於 2007-12-26 20:28:35
地址: http://acad.cersp.com/article/2243070.dhtml
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
《找規律》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四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間的規律,初步學會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用數學的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及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漸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准備:每小組若干小棒、圓片、三角形、正方形及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認識排列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排列嗎?(沒有人會回答)
排隊你們了解嗎?(了解)
我們班出早操的時候是怎麼排的?(按照由矮到高,從前往後)
對了,排隊要有個順序,排列跟排隊差不多,只是換了一種說法。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種直觀的了解,目的——引出間隔排列,做好鋪墊)
2 認識間隔排列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兩種相同的物體(小棒和圓片)一些出來你排成一列,可以怎樣排?
觀察學生可能的情況:
談話:你的排成的情況很多,有一種比較簡單而且很有規律我們來看看
一個圓片一個小棒然後再小棒圓片,「照這樣排列,下一個是?」
談話:「誰來說說老師是怎麼排列的?」
師生總結出
像這樣兩種物體一個隔著一個的排列,我們叫做兩種物體間隔排列。(板書:兩種物體間隔排列)
談話:同學們你們現在用三角形和正方形也來個間隔排列,行嗎?
一個學生上來演示,此時引導學生觀察排前面的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正方形。
時間允許的話來個游戲班級豎排間隔大排列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簡單的游戲中自己去發現規律,可以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
談話:現在你們都了解什麼是間隔排列了嗎?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找一找這些間隔排列的事物在數量上存在的規律。
(板書:找規律)
二、尋找規律,感知規律
出示情境圖
1、提問:看一看,這幅圖上有哪些間隔排列的物體?
學生回答1:有。兔子和蘑菇。(板書:兔子 蘑菇)
學生回答2:木樁和籬笆。(板書:木樁 籬笆)
學生回答3:夾子和手帕。(板書:夾子 手帕)
2、學生獨立完成書上的數一數數量的題目(例題1的(1)(2)(3))
學生匯報
提問:你發現什麼規律?在小組里說說。
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得出:
兔子比蘑菇多1個
夾子比手帕多1個
木樁比籬笆多1個
設計意圖:自主學習,經歷數一數、看一看、比一比的探索過程,能使學生初步感知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排列有規律,數量相差1。全班交流可以使學生同時分享探索的成果,體驗成功的樂趣。
追問:為什麼兔子,夾子,木樁都多1?
(相機提示:這些物體在排列上有什麼特點?)
這里的引導破費周折,不過根據學生的不同靈活處理
我們先來看看兔子和蘑菇的排列,為什麼兔子比蘑菇多1?
學生的回答會有兔子夾著蘑菇啊,開頭是兔子等的部分答對的說法給予肯定,最終引導學生發現兩端物體相同...... (板書:兩端物體相同)
3、你能把這三組物體在數量上的關系,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嗎?
4、教師小結。
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如果兩端的物體相同,那麼排在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
( 板書:兩端物體 中間物體)
三、自主操作,驗證規律
我們做試驗來驗證一下。
提出實驗要求:
用小棒表示兩端物體,用圓片表示中間物體,間隔排列,擺成一行。
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片的個數,看看有什麼關系。
學生操作
說說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
追問:為什麼兩端小棒的根數比圓片的個數多1?
四、聯系生活,找出實例
1你還能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事物嗎?互相說一說。
2展示課件生活中的例子及應用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師談話:尋找到規律還不夠,關鍵是我們要會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基礎題目:
(1)馬路一邊有25根電線桿,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一共有多少個廣告牌?
提問:你是怎麼想的? 數量大的間隔排列,學生感受到規律的重要應用
相機填空:兩端的物體是( ),中間的物體是( ),( )比()多1個。
(2)這根繩子被打了6個結,這根繩子被分成了多少段?
你是怎麼想的?
(3)出示:110米跨欄,10個欄中間有多少個欄間?
2、提高題目:
(1)書上想想做做第二題: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幾段?
如果要鋸成6段,需要鋸幾次?
學生列式解答。
指名回答,追問:你是怎麼想的?
(木料的段數是兩端物體,鋸的次數相當於中間物體。)
教師提問:比一比鋸的次數與段數,發現了什麼規律?
(2)出示問題三:河堤的一邊栽了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指名回答,追問:你是怎麼想的? (之前把本題與西湖的美景桃柳夾岸的風景一同介紹給學生美的享受)
(3)出示問題四:沿圓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答案較多引導學生 ---小組討論,證明你的想法。
學生展示自己的理解
師小結,點明原因:
:對比聯系:
師:前面發現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而在圓周上,它們為什麼又是相等的呢?
(課件演示:把直線轉化成圓周,兩端的物體重合)
3、時間允許的話學生設計一個間隔排列的美化設計
設計意圖:來源於生活的一個個有趣的、實際的、熟悉的問題,能學生感到親切,樂意探索。層次分明,典型齊全的習題,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具有同樣規律的事物很多,運用「規律」可以解決許多生活問題。在探索問題中使學生掌握從局部觀察找到規律,類推及全部事物;從簡單的熟知的事物入手,受到啟示,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未知的問題的方法;在變式中引導學生准確把握規律;創設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求異思維,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六、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找到了什麼規律?你能說一說嗎?
教師結語:
這節課我們通過用眼睛觀察,動手操作,動腦筋思考。尋找到了規律、我們要遵循規律,更重要的是合理地運用規律、創造性地使用規律,讓規律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教後反思:
本次教學研究課的希望做到學習方式轉變和加強有效學習。轉變學習方式主要是從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這三方面轉變。
一、小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滲透探究性學習呢?
我覺得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滲透探究性學習。
第一:巧設質疑,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意識。
1、導入精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
2、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充滿問題的情境,課堂教學的學習內容、呈現方式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然後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主動探究,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促使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3、巧設質疑,創設探究情境。
「質疑」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前提。「質疑」引入課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一般來說,「質疑」主要設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明確探究方向即可。
第二、在探究、發現知識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1、自主探索,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自主探索要讓學生根據自己得生活體驗或已有的知識背景去探索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單純在於數學知識的掌握,而在於數學方法的掌握與情感體驗的獲得;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再創造」的體驗,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新知的過程,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2. 孩子數學成績太差怎麼辦,總是不及格
到美希教育做一下感統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