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情況使用何種教學模式,效果如何,成功案例等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經驗交流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小學課堂教學不斷地改革,經過對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感到新課程、新理念、有新的感受、對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本人有以下考慮:
一、課堂上老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學中要鼓勵學生 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與老師 合作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變管理者為組織者。過去的教學方法都是課堂上教師佔主要地位,對班級紀律、班級教學活動,都有教師一人操作,都是由教師自主管理。現在教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去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探究學習活動,此效果對課堂教學比較有效。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變主導者為引導者。過去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說前半句學生說下半句,以使教學比較板。現在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一些問題、一些教學內容有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學習去想辦法解決,這樣使課堂教學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變傳播者為合作者。課堂上生與生之間互相合作,師與生之間互相合作,把學習內容進行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二、在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過去的課堂教學,是以教科書中的條件與問題為標准,教師講學生聽,來解決書本上的問題,遇到疑難問題,只有教師一遍又一遍為學生講解,去解問題的思路。對做錯的題目,教師直接判錯,再去給學生反復講解,隨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本人在課堂教學中總結出這樣幾句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①問題讓學生提②疑難讓學生解③思路讓學生講④錯誤讓學生析。
三、在課堂上,要靈活地使用教材。
過去的數學課,在教學設計上按教材內容,死板地進行設計,千篇一律,教學的開始、復習導入,接著學習新課、課堂練習、課堂作業、就學課堂總結。每課都是這樣,時間長了水學生都明白了每課什麼時間要干什麼。教學過程,按教學模式去生搬硬套,以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模式化。
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新理念進入了課堂,我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也發生了變化,做到了教學設計開放化,根據教學內容,去設計教學活動,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上活動化,也就是靈活機動、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感到新穎、學不完的新鮮事,做不完的新鮮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總之,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本班同學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
2. 如何評價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反饋案例
雖然新一輪課堂改革已開展了七個年頭,
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也在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中努力地探索、學習了七年,
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現象濤聲依舊仍然存在。試問,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個有著不同的個性;有著不同的心理;有著不同的愛好;有著不同夢想的學生;而他們在課堂中又隨時出現許多末能預料的想法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瞬間,該如何去決策?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做才使得數學課堂教學做到有效評價呢?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為新課程強調,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種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實踐。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打破以往那種陳舊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與眾不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恰當評價和鼓勵,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解答問題時,讓學生互相參與,誰來回答他(她)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樣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並讓他們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問學困生時,我還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並常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
如:你再想一想好嗎?你的學習態度好,也很積極,老師很喜歡你,你也很棒!讓我們都來幫幫他(她),等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表現得也不錯。還有讓學生討論問題時,我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主動走下講台,對他們進行個別引導,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而又調皮的學生,這樣做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而且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班中的一員,以此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被動者,即老師怎麼說,學生就怎麼做,而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挖掘出來,因此許多學生也失去了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慾望和享受創造後的無比喜悅之情,因此本人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很重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如:我在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考慮到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徵已有所了解,所以課堂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程序,不是先安排學生按課本上的數據去計算,而是讓學生找出教室內長方形的物體,並且讓學生自由組合,動手測量長方形物體的長與寬及收集數據,然後經小組討論後,再計算出結果。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新知識形成了獨特體驗,真正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一直以來,學生都認為數學知識枯燥無味,大部分老師也認為數學課堂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認為:主要是數學的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的缺乏,俗話說:生活是智慧與知識之源泉,數學課堂教學如果完全脫離了生活,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顯然感到枯燥無味和厭倦。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創設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而農村學校教學設備不太建全,而在校園中玩玻璃球比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了,所以我教三年級《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就把玻璃球當做教具,告訴學生游戲的規則:在口袋中裝有紅、黃兩種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學生每次摸1個球,摸出以後,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還要把每次摸到的顏色球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在《摸球記錄表》里,然後分別統計摸到紅、黃球的次數,並填入《摸球結果統計表》中。這樣,不管尖子生或學困生,他們都興趣十足並帶著一種輕松自如,頗有興趣的心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他們兩人一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這樣也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也非常不錯。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數學,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學效果。
教學法專家不是說過:評課堂教學方法不能只考慮教師怎麼教,而要時時想著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願望,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主要看教學效果如何。要看教師的教學是否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達到了教學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我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做到有效評價也離不開我以上所述的三個觀點吧?
3.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裡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帶了家裡的台秤。當我這邊萬事具備時,領導打電話來了,說上級領導要檢查的資料很多,就不聽課了,我心裡有一絲的失落,轉念一想,就當作有領導在場,於是我精神飽滿走進課堂,前面半節課進展順利,一切按照預設進行:(一)建立1千克=1000克,我們以前學習質量單位「克」,關於克,你知道什麼?能舉例子說明嗎?我手裡的這塊磚頭大約有多重?猜測,驗證,於是引導出1000克可以用一個更大的單位1千克來表示。(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備好的1千克裝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飲料,4塊約重1千克肥皂,讓學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質量。緊接著讓學生舉例身邊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三)拓展延伸:對身邊的物品的質量能做出估計。我說:近段時間你們有稱過的體重請舉手?舉手只有兩個事先稱過的同學。(幸虧稱了兩位同學的體重,要不今天的課就唱不下去了,我心裡暗自慶幸)我們做一個猜體重的游戲。我先叫最瘦的小楊起來,讓大家猜一猜他的體重,每當一位同學說出一個數字時,小楊就做出相應的反應:輕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了他是26千克為止,學生興趣盎然。我說:現在請出我們班的重量級的人物大葉同學,大家來猜一猜他的體重。(本來,我打算以班級最重和最輕同學為參照物,然後在最後的環節讓大家猜一猜自己的體重。)誰知我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就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說,「他那麼胖,起碼有50千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就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有3個小揚那麼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大葉的面紅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管你們屁事。底下的同學鬨堂大笑,有的還幸災樂禍地說:快去減肥吧,……你到底吃什麼成這副德行呀……此時學生的興趣轉到了大葉的「胖」上,場面失控了。我的頭一下子大了,心裡想幸虧領導沒來,要不怎樣收場,於是我氣急敗壞在講台桌上用力地一拍,「要笑,是吧。請他上來。讓他笑個夠。」學生見我大怒,藏起了臉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繼續游戲,不過,我和學生都沒有開始時的興致,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讓這節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裡?想起大葉憤怒的表情,學生的鬨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兩點是我該好好反思:
一、預設不充分。課前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案,更重要的是備學生,這個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拋到腦後了。只想舉兩個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調節氣氛,又讓其他人在預設好的范圍里猜測自己的體重。可我忽略了平時有些同學經常拿肥胖嘲笑大葉的,「肥胖」已成為他的「痛」。我的無意正中他們的「有意」。如果我平時多了解學生,還會拿他做例子?還會失敗嗎?課堂猶如戰場,我作為一個每天都要上戰場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備怎能打贏戰斗呢?
二、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我是想盡辦法引回預設的軌道,還是將錯就錯?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
事後我想: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不防這樣設計: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道德的。(我的弦外之音應該讓大部分同學明白自己的過錯。)這時,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標准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首先人的體重與什麼有關?學生通過討論,選擇對象,測量有關數據。最後得出計算人的標准體重一般公式。通過上面的活動悟出:任何一種物品的質量都有一定的范圍,即它們的「標准體重」。接著出示:1、連一連
一頭牛 200千克 一個梨 9千克
小明 35千克 一個西瓜 50克
一隻雞 1千克 一袋大米 50千 克
通過上面例子讓學生比較,初步明白這些物品符合實際情況的質量范圍,為積極參與下一題競猜物品的質量提供依據。
2、誰是競猜小能手 。(事先在卡紙上畫各種食品和動物)
游戲開始,我宣布競猜規則:競猜者要說出此物品最重和最輕是多少,由老師和其他同學當裁判,優勝者拿走該物品。(卡片)
如:一個西瓜重( ),要求學生說出,最小的西瓜可能是多少千克,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千克。
這樣的設計由開始的節外生枝,到最後學生積極參與競猜物品的質量。也許可以掀起一個高潮。
想到這里,我心情不再低落了,事先稱了幾個體重比較標準的同學。預備兩種方案在第二節課(另一班)實施,結果這個班的學生根本沒有出現上面的情況,猜體重的游戲開展的熱火朝天。把我帶來台秤派上用場,用來驗證他們猜測結果。最後有的猜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質量。正是我昨天晚上所期待的結果。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天,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老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預設各種可能性。因為它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教師根據的不同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一念之間,靈感產生了,一個好方案瞬間誕生。師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樂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煙,留下無奈和遺憾。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4.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參考文獻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民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09-05-03 | 添加評論
0
簡單愛愛愛愛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信息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信息,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信息。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信息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新課程改革已經歷了五年多了,教師按照新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積極地投身到課堂教學的探索之中,使數學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讓數學教學更顯精彩。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頓時,滿教室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中的學困生則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有的小組意見不一致,但在討論時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不同意見的同學,而是爭吵不休。討論幾分鍾之後,反饋交流自己的意見,學生紛紛舉起小手一個勁叫:「老師,我!我!我!」待老師叫了一個同學,另外同學則唉聲嘆氣,在一部分學生的唉聲嘆氣中,指名的同學開始發言了:「我是……」
「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沒等這同學說完,另一個學生在下面大聲叫嚷著。
「我也有不同意見,我是……」另外的學生也叫了起來。經這幾個同學一鬧,下面學生把各自的方法紛紛說開了。整個教室亂哄哄一片。像剛才的例子我還碰到過多次,因而我就想:這樣的教學有效嗎?
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鬧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而缺少傾聽的過程,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們的課堂現在普遍呈現出的現象就是:「熱熱鬧鬧」愛說話,愛表達的學生多。但在活躍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傾聽。傾聽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還能使我們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那麼,我們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讓學生正確表現自己,學會傾聽呢?下面簡單談一談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
一、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會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它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不斷提高與完善的。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四點來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⒈ 聽辨法。
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學生用手勢表示「對」與「錯」。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鞏固練習中,我讓學生認真聽,仔細判斷,看誰的耳朵靈:「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圖形是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的圖形是長方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四邊是平形四邊形。」通過這些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學生必須認真聽才能正確的判斷。這在無形中,就加強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⒉ 聽演算法。
計算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每天堅持3分鍾的口算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口算練習中,我不但進行視算練習,還時常穿插聽算練習。這樣既改變了單調的練習模式,又有利於激發練習的興趣,同時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聽力。通過聽算,使學生明白,我們不但要學會算,更要注意聽,只有聽清楚,才能算正確。
⒊ 聽說法。
低段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是在游戲中學習,在教學完有餘數的除法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
師:我們接下來做一個對口令的游戲,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對得又對又快,但不能重復。老師報一個余數是1,你能說出一個等於它的算式嗎?
生1:15÷2=7……1 生2:10÷3=3……1 生3:25÷8=3……1 ……
師:說得真多。下面余數是3。
生1:15÷4=3……3 生2:27÷6=4……3 生3:33÷5=6……3 ……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只有認真地傾聽別人的答題之後,才不致於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這樣還促使學生不斷地思索還有別的答案嗎?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還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同時,能使學生靜下來耐心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⒋ 轉述概括法。
「學會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發言要用心,要細心。另一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因而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轉述概括別人的發言,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如在小組合作交流時,要求每個學生發言時,先說出前面發言同學說的內容,並對聽來的內容進行評價,然後再講清自己的觀點。這樣讓學生轉述別人的發言,逐步學會抓住別人講話的精髓,達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從中得到啟發,達到觸類旁通,學會傾聽。
另外,老師每次布置作業時,只說一遍,要求學生認真聽。然後請聽得不夠專心的同學轉述一次。如還不清楚,再請一位同學轉述。
這樣要求學生轉述顯然很費時,但對於傾聽能力的培養卻很有幫助。只要我們從低段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對今後的課堂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舍的花時間。
二、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善聽」。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一些習慣的累積。要發展學生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呢?
⒈ 講明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是一種有意識、主動的聽。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發育並不成熟,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靠硬性灌輸,應在和諧的氣氛中滲透。在教學時,我總是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強調: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聽是尊重別人,聽懂別人的意思。說要大膽,聽要用心;我們不僅敢說,還要會聽,這樣才是一個好學生。當然,要讓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明白,要靠我們教師耐心的引導,利用平時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讓學生從體驗中領悟傾聽的重要性。
⒉ 意識傾聽的長期性。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認真聽,更是一種好品質,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它的養成非一日之功。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不穩定,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傾聽這就顯得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逐步加以細心培養。在平時教學中,我主要要求學生把話聽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來培養傾聽習慣。不管某個學生回答得「對」還是「錯」,我都教育學生,讓別人把話講完,才舉手發表自己不同的一見解,這才是對別人尊重的表現。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發言時,被別人打斷,你會怎麼想?讓學生設身處地為發言者著想,尊重發言者。要求學生能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即使對他人的發言有意見,也得等別人把話講完以後再發表意見。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表達慾望,又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其間還有反復,但我們只要持久有序,長期堅持,是可以實現的。
⒊ 發揮教師的示範性。
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是教師的任務。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①聽懂學生的心聲。
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無論孩子們的發言是對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吞吐吐,都要專心地聽,偶爾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對待學生發言,首先要看到他的閃光點,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勵為主、批評為輔。
②適時恰當地評價學生。
小學生的情緒色彩很濃,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常常由於興奮,不聽同學發言而大聲說話。這時,我就馬上對那些能傾聽別人發言並積極舉手或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瞧,XXX今天聽得多認真呀!」「大家看,XXX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XXX真厲害,一下子就能聽出同學發言的主要意思。」這樣,既表揚了認真聽的學生,又給其他同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過以上的嘗試,現在我班學生已逐步養成了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且能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對數學也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使我進一步明確課堂上自主不等於隨意。在提倡個性張揚的現代教育理念下,「尊重、民主、平等」是其中的核心,學會傾聽也正是建立在這理念之上的。只有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才能聽懂別人的意思,達到交流的目的。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善聽」、「多思」。
5.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
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
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6.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比例的基本性質》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44頁的例4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 使學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養成愛動腦、愛思考的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什麼叫做比例?什麼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
二.新授課。
1.出示例4 :把左邊的三角形按比例縮小得到右邊的三角形。
4㎝
2㎝
6㎝ 3㎝
你能根據圖中數據,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嗎?
各小組討論,然後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寫出幾組不同的比例。
2. 介紹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介紹比例的「項」以及「前項」「後項」的含義。
3 : 6 = 2 : 4
外項
內項
提問:你能說出其它及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所寫出的不同的比例,放手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思考。體會到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時做內項也可以同時做外項;體會到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相等。
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這些比例有什麼規律?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有這樣的規律呢?請同學們再寫出一些比例,驗證一下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在這些比例中也同樣存在。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發現的這一規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
。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質,並讓學生說一說。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板書: =),請說一說外項和內項。
提問:在這個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積有是什麼關系?
為什麼交叉相乘的積相等。(根據比例基本性質)
4.教學「試一試」。
先讓學生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並說出所組成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分別是幾,再分別計算外項的積和內項的積,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做「練一練」。
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再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判斷四個數能否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這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相應的判斷;也可以把者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數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發現,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四.達標檢測: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沒組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組成比例的寫出比例式。
6:9=9:12 0.6:0.2= :
: =6:4 0.6:0.2= :
(2)、下面各組的四個數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
2、3、4、5 、 、 、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那些收獲和體會呢?
六.布置作業。
練習十第2、3、4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5頁的例5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練習十的5~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使學生在解比例的過程中,理解比例與方程的聯系和區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1. 提問:什麼叫比例的基本性質?
2.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 =X﹕4=1﹕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後一題里的x 嗎?
3. 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
二. 教學新課。
1. 出示例5.李明在電腦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後照片的長是13.5厘米,寬是多少厘米?
提問:題中「按比例放大」是什麼意思?
使學生明白了所謂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圖形中的各部分線段都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也就是說,放大前後相關線段的厘米數是可以組成不同比例的。
請同學們試試看,可以組成哪些比例?
放大後的寬不知道,我們可以用什麼表示?
請同學們列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你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嗎?
讓學生嘗試解答,提醒列比例前要先寫設語。
解:設放大後照片的寬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第一步計算依據是什麼?
6X=54
X=
答:放大後照片的寬是厘米。
解答後教師說明:【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2教學「試一試」。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追問學生解題時的思考過程。
三. 鞏固練習。
1. 做「練一練」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適當的追問學生思考過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質在解比例過程中的作用。
2. 做「思考題」
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然後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楚「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的含義,使學生明白:所謂「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就是說「兩個外項的乘積是1」。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推知「兩個內項的積也是1」。所以另一個內項應該是的倒數.
四.達標檢測:
(1)填空
1)( )叫做解比例。
2)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根據比例的( )可求出另一個未知項。
3)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1.8和0.6,這個比例兩個外項的積是( )
4)把、0.5、20%、再配上一個數組成比例,這個數是()。
(2)、解比例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六. 布置作業。
課本練習十第6、7、8三題。
7. 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例,論述應該怎樣進行教學。試卷問題,在線等,求大神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准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塗黑。錯塗、多塗或未塗均無分。
1.下列數學學科的哪項特點決定了數學證明過程的嚴密性和數學結論的精確性?
A.抽象性 B.邏輯性
C.語言的精確性 D.應用的廣泛性
2.在下列各項能力中,哪項是小學數學教學培養的核心?
A.正確的四則運算能力 B.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C.初步的空間觀念 D.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作為科學的數學,其主要目的是
A.發展學生智能 B.發展學生的技能
C.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
4.《筆算數學》的作者是
A.狄考文和鄒立文 B.狄考文和劉徽
C.鄒立文和祖沖之 D.劉徽和祖沖之
5.學生學習了a(b+c)=ab+ac後,得出a÷(b+c)=a÷b+a÷c的結果,這屬於
A.垂直遷移 B.水平遷移
C.逆向遷移 D.負遷移
6.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兒童出現邏輯思維和零散的可逆性是在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7.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叫做
A.順向遷移 B.逆向遷移
C.垂直遷移 D.水平遷移
8.9+4=?學生很快地得出13,「湊十」的中間過程已簡約,這說明其智力技能的形成處於
A.活動定向階段 B.出聲的外部語言活動階段
C.不出聲的外部語言階段 D.內部語言活動階段
9.如果把概念的形成作為發現學習,那麼概念的同化就是
A.有意義學習 B.機械學習
C.接受學習 D.嘗試學習
10.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
A.主體 B.客體
C.主導 D.輔助者
11.「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一精闢的論述載於
A.《論語》 B.《中庸》
C.《大學》 D.《學記》
12.在教學中,倡導「兒童中心論」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爾巴特
C.凱洛夫 D.布魯納
13.測試被試在受教育之前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潛能,從而估計其今後發展的可能的考評是
A.形成性考評 B.預示性考評
C.總結性考評 D.診斷性考評
14.認識了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10倍,從而想到,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值就縮小到它的十分之一,這種思維屬於
A.類比 B.聯想
C.歸納 D.實驗
15.對某個事物的性質、現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維方式是
A.推理 B.歸納
C.判斷 D.概念
16.在認識事物過程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質屬性或特徵,舍棄其非本質屬性或特徵的思維方法是
A.概括 B.抽象
C.比較 D.歸納
17.一個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尋求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是
A.動機 B.需要
C.興趣 D.情感
18.百分數與百分比屬於
A.同一關系 B.包含關系
C.並列關系 D.交叉關系
19.要求學生知道圖形的一般性質的教學要求屬於
A.直觀認識 B.初步認識
C.認識 D.掌握
20.觀察力、記憶力屬於人的
A.身體素質 B.心理素質
C.文化素質 D.科學素質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塗黑。錯塗、多塗、少塗或未塗均無分。
21.下列屬於初等數學時期成果的有
A.開始嘗試對命題的證明
B.引入了函數概念
C.歐幾里得寫了《幾何原本》
D.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E.《周髀算經》中已有勾股定理的記載
22.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主要有
A.直線式 B.階梯式
C.單一式 D.圓周式
E.綜合式
23.思維發生和發展所經歷的階段包括
A.直觀行動思維 B.具體形象思維
C.創造性思維 D.抽象邏輯思維
E.再造性思維
24.奧蘇伯爾根據學習內容對學習進行的分類中包括
A.有意義學習 B.機械學習
C.接受學習 D.發現學習
E.創造性學習
25.概念的形成一般適合於學習
A.上位概念 B.下位概念
C.原始概念 D.起始概念
E.復雜概念
26.概念同化的方式有
A.類屬同化 B.總括同化
C.並列同化 D.概念形成
E.交叉同化
27.數學教學中,小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培養目標有
A.獨立性 B.操作性
C.主動性 D.創造性
E.發展性
28.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正在實現根本性的轉變,主要表現為
A.由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
B.從只重學習結果到既重視結果又重視過程
C.從只研究教法到既重視教法又重視學法
D.從重知識到重經驗
E.從重過程到重結果
29.選擇小學數學課外活動的內容時,要注意的方面有
A.實踐性 B.趣味性
C.綜合性 D.活動性
E.創造性
30.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單一課可分為
A.准備課 B.新授課
C.練習課 D.復習課
E.作業講解課
31.數學評價的特點有
A.規定性 B.系統性
C.綜合性 D.靈活性
E.功利性
32.數學思維的結構主要有
A.數學思維的材料和結果 B.數學思維基本方法
C.數學思維基本形式 D.數學思維的品質
E.數學思維的評價
33.下列思維形式屬於直覺思維的是
A.直覺 B.靈感
C.判斷 D.想像
E.推理
34.小學階段學生良好的習慣主要有
A.專心聽講 B.認真閱讀
C.認真審題 D.獨立思考
E.認真做作業
35.數學概念的分類標准主要有
A.分類應詳盡無遺 B.分類應當按級進行
C.各個屬概念應相互補充 D.各個屬概念應相互排斥
E.分類必須以同一個標准為依據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36.範例學習方法
37.操作技能
38.學習情感
39.數學命題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0.簡述小學數學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41.簡述當前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形式。
42.簡述杜威的課堂教學結構。
43.以長方體為例,簡述小學階段對畫圖的要求。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4.試述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45.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例,論述如何進行計算的算理教學。
六、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共13分)
46.以「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為例,說明小學生學習直觀幾何的基本途徑。
8.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9.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典型案例分析 速求啊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說一說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 是指什麼?正方體里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么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後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製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 對面有相同的梁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 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製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通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通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系。通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
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通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
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經過多位同學敘述,他們便發現某些同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所敘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結論不完全正確。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用充分的事實來說話,資料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某些典型的錯誤觀點可以進行討論,推翻,說出問題的結果和原來預測的不同點(區別),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通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學需改進之處:
教師進一步做好「六認真」工作,提高教學能力,掌控好學生上課時的氣氛,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典型問題,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得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十」字型人才。
10. 小學數學案例的創新性成果要求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反思
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人們在學習、生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數據,對現象、事實作出全面的、規律性的描述和分析,並以此為依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統計是課程標准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動方式資源,我們應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學會一些統計的知識。以下我將對《統計》一課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統計同學們喜歡吃的水果
師:過幾天我們要迎來小學的第一個「六一」兒童節了,我們准備召開一個聯歡會,老師想為大家買一些水果。可是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買什麼好呢?
生1:可以用舉手的方法來決定買什麼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歡什麼水果,就買什麼水果。
師:你喜歡什麼水果?生紛紛舉手說自己喜歡的水果。
師:大家喜歡的水果有這么多,怎麼辦?請小組討論
生匯報:用統計的方法,看同學們喜歡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兩種,就買那兩種。
師:好,就用這種方法進行統計。下面大家依次上來,用准備好的星星貼在你喜歡的水果的圖片上。
學生上台用星星貼在自己喜歡的水果的圖片上。
師:你們看哪兩種水果最多人喜歡?這下你們知道買什麼水果嗎?(生齊聲說)
師:那我們就買這2種水果。生活中用統計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剛才我們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買水果」的問題。今後你們可以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買水果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由於學生喜歡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買2種水果,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水果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種水果。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買哪2種水果。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體會與反思: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買水果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水果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買什麼好呢?」、「怎麼辦?」,讓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於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麼好呢?」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標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讓學生學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仲裁者,課堂的控制者,而是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學生平等相處的夥伴。當探究進程中出現一系列問題時,教師不急於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學生,放手讓學生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當學生投入到自己樂於探究的活動中,非常樂於用自己的方法來自主探索知識時,就能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