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大班科學秘密地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敘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後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教學目標:
1.能藉助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並能把讀後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經過30年的觀察研究,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秘密,創作了著名的《昆蟲記》。
九十多年前,有一個科學家在觀察世界地圖時發現了一個大秘密,一個地球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看看是個什麼秘密。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自讀自悟。
出示自學要求:
(1)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新詞
呈現凹進端詳叩開起源資料靜謐寧靜
大陸漂移 精神大振 枉費心機 浩如煙海
①自由讀、指讀、齊讀。
②理解詞語意思。
(2)提問: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3)介紹魏格納。
三、集體交流,品讀感悟
1.年僅32歲的魏格納,引起了地質界的震動,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成為一顆耀眼的科學新星。魏格納提出的假說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4自然段,並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把相關的句子用「——」劃出。
(1)出示句子:
「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應的突出部分。」
「結果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吻合在一起。」
重點研究第一句
①「這兩個地方」指的是哪兩個地方?「吻合」什麼意思?
②我們看地圖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③「不可思議」什麼意思?為什麼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間隔著遼闊的大西洋,距離相差 6500千米,八桿子打不到邊的2個地方卻能如此緊密的吻合在一起,這是多少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啊!讀——(引讀第一句)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他不斷念叨著,讀——魏格納此時欣喜若狂,大聲喊著——
④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魏格納有了更多驚人的發現,齊讀2,3句。請同學對照地圖,看看是否如同書上所描寫的那樣。
(2)你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有了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想像一下,當年魏格納有了一次比一次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驚喜)從那些地方我們感受到了魏格納的驚喜。
出示:
「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細端詳著美洲和非洲大陸形狀上的不同點。」
「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
①請同學自由練習,把魏格納的驚喜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②指讀,引讀當魏格納無意中發現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竟然是這樣不可思議的吻合,魏格納——(引讀第一句)於是他——(引讀第二句)當魏格納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時,魏格納——(引讀第三句)
(3)偉大的發現總不會輕易現出他的真面目,年輕的魏格納為什麼會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呢?(仔細觀察)
你從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納的認真,一絲不苟?
(4)僅僅會觀察還是不夠的,我們更要學會從觀察中敢於思考、探究。看到這些驚人的發現,魏格納的腦海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它們的海岸線才會驚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經過反復實踐才能成為真理,為了證實這一奇想,魏格納都做了些什麼工作?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學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議是什麼?「也曾有人提起過」,說明了什麼?
(2)在大科學家的勸阻下,魏格納是怎樣做的?那些詞語看出考證工作的艱難?(浩如煙海)解釋這個詞語,經過魏格納將近2年時間不懈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魏格納終於找到了證據。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中龍既見於巴西東部,也見於非洲西南部,
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四、回歸整體,遷移升華
1.仔細觀察,敢於思考,反復求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過課文的學習,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2.是啊,只要我們學會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就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獲。
五、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將文中的好詞好句摘錄下來。
2.感興趣的話再去收集資料,了解更多知識。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仔細觀察
敢於思考
反復求證
㈡ 幼兒大班科學《小學什麼樣》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能夠關注小學環境及小學生活動的主要方面,進而提高實地參觀的願望。 2、學慣用語言表達自己對畫面的理解. 活動准備:掛圖第3號《美麗的小學》。 活動過程: 一、看看小學。 1、小朋友和豆豆、莉莉一樣,在快要上小學的時候有好多擔心,都想知道小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在參觀小學之前先來看一張圖片。 2、教師出示圖片,這里有一幅小學的圖片,它會讓我們知道小學里的一些情況。 二、美麗的小學。 1、指出左下圖,提問這是小學的什麼地方?是怎麼樣的?從這里看到的樓底是做什麼用的?樓房前面有什麼? 2、小學生在什麼地方鍛煉身體?那裡會有些什麼? 3、小學生在什麼地方大小便?和幼兒園有什麼區別?告訴幼兒,小學的廁所有男女之分。 三、小學里的人。 1、小學里有些什麼人?他們每天在做些什麼? 2、揭示左上圖,這是什麼地方?有誰?在做什麼? 3、揭示左中圖,這是什麼地方?誰和誰在一起?在做什麼? 四、真想看看小學。 1、我們從圖片上知道了小學是怎麼樣的,小學到底是什麼樣的,以後我們有機會去參觀一下小學就知道了。 2、說一說,參觀是你最想看的和最想知道的事情是什麼?
㈢ 大班科學活動設計教案神奇的太陽花
【目標預設】:
1.嘗試運用橫線、豎線、斜線表現太陽花的光芒。
2.樂意製作太陽花來回幫助小動物變暖。
3.感受答不同形式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重點、難點】:
嘗試運用橫線、豎線、斜線表現太陽花的光芒。
【設計思路】:
根據小班幼兒的美術教育目標,前期在區域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畫過一些簡單的線條,幼兒在畫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畫的線條不直,不能和點連接起來,而且非常短。所以依據美術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確立為:嘗試運用橫線、豎線、斜線表現太陽花的光芒。
【教學過程】:
1、引出興趣——師:聽到哭聲問幼兒:咦,誰在哭呀?(告訴幼兒小動物在哭)——討論:小動物這么冷,它們為什麼哭呀?(引導幼兒一起問問,小動物告訴幼兒它們很冷)們該怎麼幫助它們呢?
——小結:寶寶們想的辦法真好,都能讓小動物變暖,老師知道有一種神奇的太陽花它也能讓小動物變暖。
㈣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為什麼
大班科學活動:《讓物體站起來》教案 活動目標: 1.在不斷操作中,發現、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2.能夠及時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協作、商量的能力。 3.在活動中感受動手記錄、合作探索的樂趣。 活動准備: 1.知識儲備:提前引導幼兒觀察需要協助才能站立的現象與實例。 2.物品准備:書、紙、瓶、吸管、積木、玩具、果凍盒、夾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簽、橡皮泥等,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物品,區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來1.啟發幼兒通過猜測、操作驗證的方式,將可以站起來與不能站起來的物品進行分類。 (1)猜測。 你認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來?哪些不能?(吸管、竹簽等不能自己站起來,瓶子、書、積木等能自己站起來)(2)操作驗證。 請你來試一試,你猜得對不對。 2.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有的東西可以站起來,有的卻不能呢?(鼓勵幼兒大膽交流自己的猜測)二、幼兒再次玩物品,發現讓物體站起來的各種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1.讓竹簽站起來,並掌握記錄的方法。 (1)教師出示竹簽,請幼兒想辦法讓其站起來。 怎樣能讓竹簽站起來?(用橡皮泥做一個底座、插在沙子里、用書夾住等)(2)幼兒操作實驗。 請你試一試,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實驗結果,討論記錄方法。 你是用什麼方法讓竹簽站起來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那我們怎樣才能在很長時間以後還能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方法呢?(把我們做的留著、我們把它畫下來等)2.豐富材料,進行操作,發現、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更多方法。 教師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添加盒子、瓶蓋、沙子、橡皮泥等輔助材料,請幼兒選擇一種不能獨自站立的物體,想辦法使其站起來。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並用簡單繪圖的方式進行記錄。 3.通過交流,使幼兒感受到方法的多樣性。 操作完畢,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幼兒的記錄表,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表用完整連貫的語言大膽交流自己的操作結果。 三、幼兒分組協商、合作,想多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並進行記錄1.幼兒四人一組,分工合作,想各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 現在請同組的四個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選一位小朋友負責記錄實驗結果,而且一會兒還要進行介紹。 2.各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進行集體交流。 四、通過討論生活中的支撐現象,拓展幼兒的思維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可以站起來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撐才能站起來的現象?(相框後面有支架才能站起來、我們班的雲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來、肢體殘疾人要靠拐杖站起來、自行車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五、延伸活動1.將活動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學探索區,便於幼兒進行操作。並將幼兒的記錄表進行展示,提高幼兒記錄的能力。 2.家園合作: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尋找生活中需要支撐才能站住的實例,開拓幼兒思維,並收集更多材料豐富活動區,引導幼兒進一步操作探索 大班科學教案:溶解的秘密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幼兒對沖劑類葯物放入水中後會發生溶解現象產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像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設計了這幾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於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於水,在觀察、比較和探究的過程中了解物質的溶解現象。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知道有的物體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有關。 3、通過實驗活動,激發幼兒觀察事物變化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並用的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感知溶解的特性。 難點:知道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有關。 【活動准備】 1、教師准備一隻玻璃杯、鵝卵石。 2、幼兒實驗用具、用品:每個幼兒三隻透明杯、一隻食用匙; 每組三種實驗材料,分別為面糖、砂糖、方糖;每組一盆溫開水、一盆涼開水。 3、袋裝果珍、泡騰片。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1、觀察引導,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一顆鵝卵石,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麼變化。 (2)請幼兒思考:鵝卵石在水中沒發生什麼變化,那麼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二、基礎部分: 1、組織幼兒觀察了解實驗用品。 (1)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放著什麼實驗用具和用品? (2)請幼兒觀察:碗內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麼樣子(形狀),什麼顏色,什麼滋味?(豐富詞彙:結晶體、固體、粉末狀)。 2、開始做實驗。 實驗一:猜想並記錄:誰不見了 (1)老師:這些材料要和水來作游戲,先請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們放進水裡,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2)幼兒猜想並記錄。 (3)展示幼兒記錄,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實驗並記錄:到底誰不見了. (1)老師:小朋友的說法各有不同,到底誰猜對了誰猜錯了呢?我們還是做個實驗試試對吧。在做實驗前,我想請你們把這些材料都放進杯子中,進行充分的攪拌之後,先別忙著記,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然後,在你的小記錄本後面,把這種有趣的現象畫出來。 (2)讓幼兒從上述三種食品中各取少許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導幼兒觀察:不攪拌飲料,看看有什麼變化?(提示:顏色怎樣,滋味如何?)用食匙攪拌後,又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觀察哪種糖化的快。 (4)指導幼兒做記錄,那種糖化的快。 (5)幼兒拿記錄本講述自己發現的現象 (6) 幼兒將自己配製的飲料喝完,請每組一名幼兒講解實驗結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麼形狀的,最慢的呢? 教師小結:一些物質放進水中會不見,這種現象叫溶解,可溶於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體的溶解與水的形狀、大小有關。 實驗二: (1)讓幼兒取一種糖放入兩個碗中,一個加涼水,一個加溫水。引導幼兒觀察,那個碗里的糖化的快。 (2)請幼兒做實驗記錄,並請幼兒講解自己的試驗結果。 教師小結:可溶於與水的物品,在溫水中比在涼水中溶化得快。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有關。 3、引導幼兒舉一反三。 (1)教師提問:還有什麼食品也是用開水沖泡溶解後飲用的? 幼兒將泡騰、果珍倒入水中攪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出現的現象,引導幼兒舉一反三。 (2)教師提問:媽媽燒菜時用哪些東西使菜更有滋味?(鹽、味精、調味品) (3)教師提問:媽媽平時做家務時還使用哪些會溶解的東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師小結: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生變化。有的原來是固體狀或粉末狀的東西,遇到水就會改變它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東西的特點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活動延伸】 生活經驗拓展:請幼兒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還能夠溶解在水裡?請幼兒回家嘗試,與同伴交流分享經驗。 教學反思:這節活動課中幼兒經歷了從猜想、實驗、記錄,到討論和交流的基本環節,注重了幼兒的主動參與和主動探索,讓孩子在自己的動手操作試驗中驗證猜想的結果,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種現象讓幼兒探索的興趣始終積極高漲,孩子們自始至終都積極投入,積極地進行猜想,主動地投入實驗,認真地記錄自己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了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在實驗中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瞭然看到溶解的過�
㈤ 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教案有哪些
【活動設計思路】: 《綱要》中提出,關於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接觸體驗、表達感受和交流過程中知道探索的樂趣。水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了,它無處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對水更是喜愛,又恰好遇上這炎炎夏日,於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歡的"水"設計了這...個活動。利用感官教學、直觀教學、實踐體驗、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系統地認識了水。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會想到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麼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裡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雲朵,當雲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雲朵,當雲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雲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於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還有其它形態,是什麼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麼變成水的呢?(准備水的三態,讓孩子觀察與思考)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麼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麼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准備:准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範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麼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麼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㈥ 幼兒園大班教案「會飛的風箏」設計意圖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334/sort0639/down-12147.html
大班學習活動:會飛的風箏
設計意圖:
「柏老師,我們搬新家了,住到臨江佳苑樓,爸爸說 我可以天天在江邊放風箏了。」我班的小不點恆煜抬著興奮的小臉對我說。「噢!是嘛,祝賀你!」我的話音剛落,航航接上來說:「我的家也住在臨江佳苑,我也可以天天放風箏。」其他的孩子都羨慕地圍了過來問這問那。
第二天,恆煜把他的大風箏帶來了,在孩子們的簇擁下,我們一起在幼兒園的操場上放起了風箏。可是一個難題出現了:「為什麼這只風箏飛不起來呢?」
帶著孩子們生成的問題,我們班的孩子展開了激勵的討
論,積極的探索。於是就產生了今天的活動《會飛的風箏》,通過活動來豐富幼兒對風箏的相關經驗。
活動目的:1、通過對放風箏記錄卡的交流、統計,讓幼兒了解風箏飛上天與風、材料、技能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