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作文教學的意義是什麼我現在正在寫論
第一部分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12.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避免模式化,鼓勵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關於識字與寫字與漢語拼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關於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還應注意學主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主。 3.關於寫作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
⑵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範文起哪些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範文分兩類,一是學生的好作文,二是老師的下水文。推薦你月讀以下內容: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一個不愛寫作的教師是教不出愛作文的學生的。」確實,教師的寫作對學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教師下水文寫在學生前,在作文指導中會起到引路作用
這種做法適用於一些新新文體或較為陌生的題目,學生會覺得這些題目離自己較遠,無從下筆,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寫出下水文,向學生介紹自己的立意、選材、構思等情況,學生會深受啟發,也會激發他們的寫作靈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下水文與學生同步,在寫作中起促進作用
進行一些常見文體較為熟悉的題目的寫作時,學生往往會出現掉以輕心,應付了事的情緒,這個時候教師的下水文可以與學生同步進行,限定時間,評出優劣,既比寫作速度又比寫作質量,既有師生之間的較量,也有學生之間的比較。
(三)教師下水文寫在學生後,在講評中起總結作用
在每次作文中,總有一起同學的語言生動逼真,或構思巧妙新穎,或開頭引人入勝,或結尾含蓄雋永……,這些優點如果融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因此,作文批改中,盡量摘取學生作文中的可取之處,匯集到一處,充實上自己的內容,寫成一篇較為成功的範文,在評講時宣讀給學生聽,並要求學生把這篇文章與自己的進行對比,從而學習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就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本次作文的寫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總之,要想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教師下水文的作用不可忽視。
⑶ 淺談如何有效設計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意義學習
淺議如何進行初中作文分層教學作文在初中語文中考試卷中佔有「半壁江山「,可謂是作文寫得好,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初中學生的作文寫作尤其是初一作文寫作主要是建立在小學作文的模仿寫作基礎上上,雖有一定的寫作基礎和朦朧的寫作意識,但是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要想讓學生盡快擺脫小學時的幼稚模仿模式,建立自己的成熟寫作模式,從而真正會寫作文,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淺見:首先,對學生進行歸類,並根據學生現有的作文水平以及所處類別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分類的依據多種多樣,根據學生興趣的有無可以分為有興趣的和沒興趣的,有興趣的還可以分出興趣較高的和興趣較低的;根據學生的知識面寬窄可以分為知識面寬廣型、知識面狹窄型;根據學生的書寫的水平可以分為美觀、工整、基本工整、潦草:根據學生對於作文題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分為透徹型和膚淺型;根據學生對於文章的結構的把握上可分為寫作結構完整型、結構不完整型;根據作文內容的充實程度可以分為內容充實型和內容空洞型等等。對學生分出類別以後,一定要與學生溝通,既要讓學生明確自己所處類別的培養目標,又要打消學生「我是不是不好的學生」「老師是不是不想看我的作文」等等顧慮。我對於我班學生在開學時就採取在不做任何輔助講解的情況,布置一篇作文,根據學生的最真實作文水平進行分類。然後以此進行作文指導。當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分類也不是越多越好,分類的標准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針對性;既不可為了達成分類這種形式而進行分類,走形式;也不要讓分類的標准過於模糊,將不同問題類型的學生放在一類,降低教學的針對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對待學生的第一篇作文,給每一個學生進行准確定位,確定類別,並根據學生在以後的表現適時做出調整。其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指導,重在提出改進意見,定期進行檢測並及時反饋。在確定好學生的作文大致水平之後,就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比如對於知識面比較狹窄的同學就要鼓勵他多讀文章多積累;對於書寫較差的學生可以要求每天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字,爭取潦草的寫到基本工整,基本工整的寫到工整,工整的寫到美觀;對於文題理解不透徹的學生可以多出一些題目,讓他研讀,訓練理解,培養能力;對於結構寫不完整的可以讓他看一看一些典型的首尾呼應的文章,以增強對於文章的整體概念;對於文章內容空洞的同學自然要建議他首先是多積累素材,其次是要善於運用手中的素材。例如關於作文的細部處理上,我的教學心得是文字與情感上的「簡單——復雜」的辯證處理上,細節描寫是要把「簡單的語言復雜化」,就是在細節上詳細描寫,不惜筆墨;情感上的處理應做到「把復雜的情感簡單化」,即是用簡單的語言把復雜的情感表示出來,盡量使用短句,情感表達要清晰、語句要簡短。在進行了指導並提出改進意見後就要結合學生的後續習作情況進行具體講評,根據學生每一次作文的情況製作一個記錄薄,將學生每次的進步和存在情況進行記錄並結合學生的作文及時給與反饋,爭取做到擯棄缺點,固化優點。還可以結合期中期末的考試對學生的作文水平進行階段性檢測,並根據檢測的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改進或是努力地方向。需要提醒的是講評時要注意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切忌挖苦諷刺。再次,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適時調整學生的類別,讓學生始終都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生作文水平的進步也是不斷表現出來的。當學生能有效完成前一階段的培養目標不再適合原有類別的培養目標時,就需要對學生及時進行調整培養類別,使學生自始至終都有明確的階段性努力目標。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水平的評價可以藉助於大型階段性考試的檢測結果,如期中、期末考試。這樣的考試對於學生作文水平的檢測可能更科學、更合理、更准確。也可以根據每周的作文情況進行總結判斷,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整。但是最好不要頻繁的調動,以免適得其反。 有關潭州教育的問題,可以使用以下服務:向TA提問
⑷ 小學作文教學「教什麼」
經常有老師感嘆,作文太難教了:不知道教什麼,不知道怎麼教。發出這樣感嘆的老師,不在少數。
作文到底該教什麼?
我想,還是回到寫作主體——學生本身。和孩子們聊聊,你會發現,他們怕作文的原因總是大同小異: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怎麼寫。其實,還有一點孩子說不出來:為什麼要寫作文?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文課,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有三個:第一,為什麼寫?第二,寫什麼?第三,怎麼寫?
前兩個問題關涉寫作動機和寫作內容,第三個問題,則關涉寫作技法。
第一個問題,涉及到作文的本質,太宏大,限於篇幅,此處不作闡述——而且是作文教學中比「教什麼」更重要的問題。而一旦寫作動機問題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自然也迎刃而解。因此,怎麼寫,就成了最核心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課,實際上在做著兩件事。
一是,老師常常告訴孩子們一系列的名詞術語,什麼「豬肚」、「豹尾」,什麼「結尾十法」、「開頭十法」,什麼「詳略得當」、「中心明確」……老師空對空地講了一堆概念,然後,一撒手——你們自己去寫吧!
二是,老師使出渾身解數,創設一個情境,開展一項活動,讓孩子們經歷或疑惑、或興奮、或吃驚、或激動的種種情感體驗,然後,一撒手——你們把這個過程寫下來吧!
第一種做法,猶如游泳教練不讓孩子們下水,在岸上大講游泳知識,完後,讓學游泳的人自己去撲騰——結果,怎麼也學不會游泳。
第二種做法,是教練千方百計地游說、宣傳游泳是多麼有意思,並把學游泳者帶到水池邊,激起游泳的慾望,於是,一撒手,盡情游吧——結果,還是學不會。
並非危言聳聽。當下的作文教學,確實存在著這兩種現象。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出路何在?
還是回到「兒童寫作」這一本體上來。我們面對的是兒童,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善於用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來表現喜怒哀樂,卻缺乏用文字來表達喜怒哀樂的實踐經驗。因此,如果任由孩子們憑感覺去寫,肯定寫不好。這就需要教師做具體的寫作技法上的指導。如何指導?就寫作本身進行指導。
寫作是什麼?是一種用文字元號表達思想的過程。這是一個動態的,由一系列行為組成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要對這個過程進行分解、指導,進而讓我們的兒童切實地掌握寫作技法,用比較貼切的語言,比較准確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觀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就很重視對寫作行為進行分解,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寫作。
日本三年級有一個調查作文項目,他們的教材中,有如下的字樣——
「我們周圍有很蟲,仔細觀察這些蟲可以發現十分奇怪有趣的事。找一種我們周圍的蟲,用放大鏡、尺等工具進行調查、研究,然後把觀察的事物寫成文章」,這是作文的內容。
接著,教材詳細地指導觀察筆記的寫法——
「作記錄時要注意以下的事項:觀察的日期、星期、天氣、氣溫;蟲的身體特徵(形狀、顏色、大小、構造等);蟲的行動方式:叫聲、吃的方法食物等;你認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這其實是教給學生怎麼做觀察筆記。還要查閱資料,「如有疑問,自己一下有關的詞典、網路全書之類的書。」接下來就是寫文章。文章怎麼寫?「把圖表等放到文章裡面去,寫得別人容易懂;把書中寫到的和觀察到的與自己所想到的作比較,要寫的每一項內容要加一個小標題。」有一個叫山田君的學生,根據這個習作指導,做了西瓜蟲的觀察筆記,他的文章小標題有「調查日期、抓到的場所、身體的特徵、西瓜蟲的生活方式」。有了這樣的細致的觀察筆記的指導,學生今後寫觀察作文,就知道了怎麼觀察、怎麼把觀察到的呈現出來。作文教學,就是要教給孩子們寫作的程序性知識。
什麼是程序性知識?比如一個工人,到流水線上操作,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第三步要做什麼,這就是程序性的知識。他知道這些知識,他就成為一個合格的員工。寫作文同樣也要一些程序性的知識,這些程序性的知識並不是告訴孩子們這一篇作文要怎麼寫,而是要教給他們這一類作文怎麼寫。
人教社七冊有寫童話的單元,將童話故事的主體部分展開寫具體,這是這次習作訓練的重點。孩子們往往知道這樣的習作知識,但卻缺乏這樣的能力——其實是不知道怎麼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程序。怎麼辦?給孩子們搭建「腳手架」吧。於是,我用《巨人的花園》情節圖,來幫助孩子們建構寫作的程序性知識。
第一次,以《巨人的花園》為例子,呈現三段式文章的結構,讓孩子們明
白,童話故事要一步一步寫完整。寫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有了這兩次情節圖的直觀展示,孩子們對怎樣把故事寫完整,怎樣將重點部分展開寫,就有了理性認識。這樣,童話寫作的程序性知識,就得到了滲透。
作文教什麼?教作文的程序性知識。所幸的是,中國台灣的作家王鼎鈞先生,早有了這樣的認識。王先生寫出了《作文三書》洋洋三本作文指導叢書,此書,設若中國的語文老師人手一部,則作文教學的面貌,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⑸ 小學作文教學的幾個原則
一、互動性原則
所謂互動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設計必須注意教學雙方的互動作用,真正體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教學理念。
作文教學評價的成效首先取決於教學中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體現這一原則,關鍵是要抓住「善教」與"樂學"。李鎮西老師在《花開的聲音》一書中曾這樣寫道:「當我抱著全班同學的作文做到教室時,有同學歡呼起來:『啊,評講作文?太好了!』『我最喜歡作文了!』…….評獎的作文是《禮物》。照例是『佳作亮相』,『片斷欣賞』等欄目,同學們一一上台朗讀他們的作文,我不時加以畫龍點睛的評價,我詼諧的語言不時引起學生們愉快的笑聲。像往常的任何一堂語文課一樣,教室里洋溢著和諧而輕松的氣氛』」。從這一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以其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愛學、樂學,以"寓教於樂"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思,有所得,並最終形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他從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出發,啟發學生的興趣、自覺、主動等主體性因素。他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文本的魅力和自身的教學魅力,做到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最佳配合,善教與樂學的和諧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學生和客觀世界這三個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這三個基本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
二、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既體現在評價方式上,也體現在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因此,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自評、他評、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用口頭或書面的呈現方式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1.鼓勵學生自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眾所周知,作文不單是一種寫作技巧的操練,更多的則是一種寫作個體心路歷程的自我展示,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和感悟。當學生能跳出自己的習作,對自己的習作給予客觀的評價時,學生的習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如在進行《春天的發現》這篇習作的評價時,我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的習作好在哪兒,不足之處是什麼,使部分學生能客觀的進行自我評價,認識到自己習作的優、缺點,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自我評價的喜悅。
2.採用同學間互評,激起學生的寫作樂趣
以往作文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了同學與同學間的相互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採用同學間互評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同學們有更多的交流與學習機會,每一次的習作後,我都會讓學生將同學的作文帶回家,細細品讀,給予評價。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對寫作充滿了樂趣。
3.教師評價,讓學生獲得進步的動力與勇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影響很大。因此,我用簡短的語言給予熱情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愉悅。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一條好的評語不僅能幫助學生分析作文的得失,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一位寫作水平一般的同學寫了《春天的發現》一文後,我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文章通過冬春季節樹乾的一些變化,小燕子的歸來,寫出了春天的蹤跡,春天也在你的眼睛裡呢!從你的文章中,老師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學生看到評語後,跑到我面前,說了一聲「謝謝老師」。
三、激勵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一開始,在同學間互評環節,同學們往往以挑毛病,找缺點為主,使被評價的學生感到很難堪。面對這種情況,我注意加強了對學生的引導,如在《春天的發現》一文的互評時,一個學生在評價中這樣寫道:「你寫的這篇作文太糟糕了,簡直是驢頭不對馬嘴。前面的部分還好,後面越寫越糟糕。唉!」我讓此生將習作中的精彩片斷讀給全班學生聽,及時引導學生說:「你們發現他習作的優點了嗎?咱們先評價他的優點,再幫他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嗎?」接著有同學評價說:「他這篇習作通過春天的植物來寫春天的發現,角度選得很好,對於春天天空的描寫也很出色。」通過指導,同學們對互相評價的認識提高了,知道評價同學的習作時要先找對方的優點,用正面評價去鼓勵同學進行文字創作,再對對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希望。現在同學們不僅學會了寫作評語,還能根據同學的評價修改自己的習作。
四、促進性原則
所謂促進性原則,是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包括身心發展兩方面的發展。
由於學生的內因不一樣,對佔有教育資源的能力也不相同,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習結果上的不平等。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面對全體學生,彌補差異,使結果大致相同。為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避免簡單的、孤立的、靜止的價值判斷發生在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的學生身上。當然,對於部分"潛力生"來說,我們不可能通過一二次教學評價活動就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而要先從優化他們的心態開始入手,既先承認他們的能力差異,然後再擴大到對他們的評價范圍。
我們認為,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不斷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之充滿自信和自強。我曾模仿李鎮西老師的做法,讓那些恐懼寫作的學生在作文講評課上,朗讀自己最得意的作文片斷,從而使他們克服了自己的「作文恐懼症」。我們正是通過為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把他們的內在潛力挖掘出來,使他們產生成就感,並獲得平時很少得到的成功的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指導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一些語文成績好,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我的要求就相應的在章法和文筆上「嚴」一些,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誘導他們對於一些作文的技術問題或技巧問題,去做比較深入的思考,以尋求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重要的是,讓學生從評語中受到啟發,從而產生思索的沖動和再創作的慾望;而對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的習作就相應的「松」一些。針對習作者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評語內容,從而使評語具有了針對性和指導意義。對學生作文的書面評價,要具體明確,有針對性。在發現學生的習作行文不通順時,不能光寫個「語句不通順」完事,而應具體指出語病根源。只有這樣,小評語才能發揮大作用。譬如,學生的《小螞蟻》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春天到了,小螞蟻從冬眠中醒過來,開始安靜的工作。」我讀後,認為學生能張開想像的翅膀,值得肯定。文中說到的螞蟻冬眠,只是學生不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我在寫作文評語時,沒有使用簡單評判式的肯定或否定語氣,而是使用了建設性、商討性的語氣。如:①你能查一下資料,看看螞蟻是如何冬眠的嗎?②想一想,這句話是否可以再修改一下?③你認為本文採用什麼順序比較好呢?這些小評語使用了商討性的語氣,既指出了不當之處,又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他們的不足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在作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只要遵循教學原則的客觀規律,不斷地改進評價的方式方法,就能更有效地去評價學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有使學生在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才能讓他們不斷地獲得前進的動力與勇氣。
⑹ 小學作文教學大致步驟
具體也可以參照一些相關的,一些說明書或一些擔任相應的教案,一般情況下都有相應說明的。
⑺ 小學作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積累豐富的作文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許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版的權原因是他們腦子有一個豐富的材料庫,寫起文章來,就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同學們要寫好作文,也必須花大力氣積累作文材料。
關於具體的學習方法及教學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672271294
⑻ 小學作文教學的意義是什麼
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⑼ 小學作文教學有什麼原則
愛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的知識和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的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格,最要緊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於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與感覺,人必須對從屬於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於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及社會有合適的關系。人類任何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只有在某些原則的指導下,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眾所周知,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它可以看作是評價學生語文素質的客觀標志。一般情況下,老師都重視作文教學的選材和寫作指導,而忽略了評價在作文教學中的指導作用。筆者認為,要妥善地處理作文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各項要求之間的關系,保證教學質量,應在作文評價方面遵循如下基本教學原則:
一、互動性原則
所謂互動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設計必須注意教學雙方的互動作用,真正體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教學理念。
作文教學評價的成效首先取決於教學中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體現這一原則,關鍵是要抓住「善教」與"樂學"。李鎮西老師在《花開的聲音》一書中曾這樣寫道:「當我抱著全班同學的作文做到教室時,有同學歡呼起來:『啊,評講作文?太好了!』『我最喜歡作文了!』…….評獎的作文是《禮物》。照例是『佳作亮相』,『片斷欣賞』等欄目,同學們一一上台朗讀他們的作文,我不時加以畫龍點睛的評價,我詼諧的語言不時引起學生們愉快的笑聲。像往常的任何一堂語文課一樣,教室里洋溢著和諧而輕松的氣氛』」。從這一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以其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愛學、樂學,以"寓教於樂"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思,有所得,並最終形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他從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出發,啟發學生的興趣、自覺、主動等主體性因素。他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文本的魅力和自身的教學魅力,做到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最佳配合,善教與樂學的和諧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學生和客觀世界這三個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這三個基本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
二、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既體現在評價方式上,也體現在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因此,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自評、他評、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用口頭或書面的呈現方式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1.鼓勵學生自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眾所周知,作文不單是一種寫作技巧的操練,更多的則是一種寫作個體心路歷程的自我展示,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和感悟。當學生能跳出自己的習作,對自己的習作給予客觀的評價時,學生的習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如在進行《春天的發現》這篇習作的評價時,我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的習作好在哪兒,不足之處是什麼,使部分學生能客觀的進行自我評價,認識到自己習作的優、缺點,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自我評價的喜悅。
2.採用同學間互評,激起學生的寫作樂趣
以往作文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了同學與同學間的相互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採用同學間互評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同學們有更多的交流與學習機會,每一次的習作後,我都會讓學生將同學的作文帶回家,細細品讀,給予評價。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對寫作充滿了樂趣。
3.教師評價,讓學生獲得進步的動力與勇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影響很大。因此,我用簡短的語言給予熱情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愉悅。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一條好的評語不僅能幫助學生分析作文的得失,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一位寫作水平一般的同學寫了《春天的發現》一文後,我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文章通過冬春季節樹乾的一些變化,小燕子的歸來,寫出了春天的蹤跡,春天也在你的眼睛裡呢!從你的文章中,老師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學生看到評語後,跑到我面前,說了一聲「謝謝老師」。
三、激勵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一開始,在同學間互評環節,同學們往往以挑毛病,找缺點為主,使被評價的學生感到很難堪。面對這種情況,我注意加強了對學生的引導,如在《春天的發現》一文的互評時,一個學生在評價中這樣寫道:「你寫的這篇作文太糟糕了,簡直是驢頭不對馬嘴。前面的部分還好,後面越寫越糟糕。唉!」我讓此生將習作中的精彩片斷讀給全班學生聽,及時引導學生說:「你們發現他習作的優點了嗎?咱們先評價他的優點,再幫他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嗎?」接著有同學評價說:「他這篇習作通過春天的植物來寫春天的發現,角度選得很好,對於春天天空的描寫也很出色。」通過指導,同學們對互相評價的認識提高了,知道評價同學的習作時要先找對方的優點,用正面評價去鼓勵同學進行文字創作,再對對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希望。現在同學們不僅學會了寫作評語,還能根據同學的評價修改自己的習作。
四、促進性原則
所謂促進性原則,是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包括身心發展兩方面的發展。
由於學生的內因不一樣,對佔有教育資源的能力也不相同,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習結果上的不平等。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面對全體學生,彌補差異,使結果大致相同。為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避免簡單的、孤立的、靜止的價值判斷發生在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的學生身上。當然,對於部分"潛力生"來說,我們不可能通過一二次教學評價活動就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而要先從優化他們的心態開始入手,既先承認他們的能力差異,然後再擴大到對他們的評價范圍。
我們認為,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不斷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之充滿自信和自強。我曾模仿李鎮西老師的做法,讓那些恐懼寫作的學生在作文講評課上,朗讀自己最得意的作文片斷,從而使他們克服了自己的「作文恐懼症」。我們正是通過為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把他們的內在潛力挖掘出來,使他們產生成就感,並獲得平時很少得到的成功的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指導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一些語文成績好,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我的要求就相應的在章法和文筆上「嚴」一些,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誘導他們對於一些作文的技術問題或技巧問題,去做比較深入的思考,以尋求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重要的是,讓學生從評語中受到啟發,從而產生思索的沖動和再創作的慾望;而對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的習作就相應的「松」一些。針對習作者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評語內容,從而使評語具有了針對性和指導意義。對學生作文的書面評價,要具體明確,有針對性。在發現學生的習作行文不通順時,不能光寫個「語句不通順」完事,而應具體指出語病根源。只有這樣,小評語才能發揮大作用。譬如,學生的《小螞蟻》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春天到了,小螞蟻從冬眠中醒過來,開始安靜的工作。」我讀後,認為學生能張開想像的翅膀,值得肯定。文中說到的螞蟻冬眠,只是學生不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我在寫作文評語時,沒有使用簡單評判式的肯定或否定語氣,而是使用了建設性、商討性的語氣。如:①你能查一下資料,看看螞蟻是如何冬眠的嗎?②想一想,這句話是否可以再修改一下?③你認為本文採用什麼順序比較好呢?這些小評語使用了商討性的語氣,既指出了不當之處,又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他們的不足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在作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只要遵循教學原則的客觀規律,不斷地改進評價的方式方法,就能更有效地去評價學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有使學生在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才能讓他們不斷地獲得前進的動力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