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的教學反思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Ⅱ 小學二年級數學 1米有多上 教學反思 博客
1、《長度單位》對於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於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這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
2、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像能力。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它讓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所以讓學生更好的參與估測有助於對長度的把握。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測量體驗長度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3、我覺得一節好的課堂,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Ⅲ 三年級數學 能通過嗎 教學反思
能通過嗎
教抄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人民幣的單位及溫度的單位.
2.能對長度單位等作初步估計.
3.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對長度單位等作估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1、口答:
(1)量比較短的物體,通常用()作單位.
(2)量一量,我們的數學書長大約是()厘米,寬大約是()厘米.
2、讓學生量一量黑板的長度.
3、老師拿出一把米尺,學生量,學生發現認識到量黑板等長的物體的長度時,用長的尺子比較方便.直接說出:我們把這把尺子的長度叫做米尺.
4、讓學生小組觀察認識認識米尺.觀察米尺上有什麼?總結:米尺上也有刻度線、米尺上也有數字、每兩個數字之間的間隔都是一樣的、還是和學生尺子一樣把零刻度線作為起點.
揭示:我們把這統一把尺子的長度叫做一米,長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Ⅳ 三年級數學上 能通過嗎 教學反思
能通過嗎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人民幣的單位及版溫度的單位.
2.能對長度單權位等作初步估計.
3.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對長度單位等作估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1、口答:
(1)量比較短的物體,通常用()作單位.
(2)量一量,我們的數學書長大約是()厘米,寬大約是()厘米.
2、讓學生量一量黑板的長度.
3、老師拿出一把米尺,學生量,學生發現認識到量黑板等長的物體的長度時,用長的尺子比較方便.直接說出:我們把這把尺子的長度叫做米尺.
4、讓學生小組觀察認識認識米尺.觀察米尺上有什麼?總結:米尺上也有刻度線、米尺上也有數字、每兩個數字之間的間隔都是一樣的、還是和學生尺子一樣把零刻度線作為起點.
揭示:我們把這統一把尺子的長度叫做一米,長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Ⅳ 新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米和千米之間的關系。學生是在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後認識「千米」的,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體驗,才能更好地感知我們的數學,運用好我們的數學,特別是像「千米」這種抽象又難理解的長度。備課時,我想通過實踐活動完成本課教學活動。我計劃讓學生在「手拉手」活動中體驗1米、10米、100米分別有多長,從而推理1000米有多長;再實際走一走,感受實際長度。 因此,我將本課分成了3大部分。
一、復習導入。
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讓學生用手勢比劃,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過的長度的單位的空間觀念。接著提問如果要表示從你的老家到晉江的距離需要選用什麼單位呢?學生思考著好像選用這些長度單位都不行,於是引入新課。
二、體驗感知。
(1)手拉手活動:讓學生思考並到操場上手拉手體驗,從小到大、循序漸進,讓學生的行為與思維一步步靠近我們需要的大數。
1、一個同學把手張開大約1米長,那需要幾個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約10米長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
3、多少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夠100米長?
4、 沿著100米長的路線走10圈就是1000米,還可以表示成1千米。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學生通過走一走體驗到千米真的很長。
1、讓學生沿著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幾步?
2、10米需要走幾步?100米呢?1000米呢?
3、下課時間可以去操場上來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時間。
這里學生通過體驗,在原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之上充分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同時對生活中米與千米的運用才會靈活。
三、生活中的運用與單位互換。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學生學完後還不能夠理解千米的實際意義導致生活中運用錯誤、單位呼喚錯誤,因此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義。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張開的手大約長1米這種學生容易直觀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數學知識必須讓學生感受、體驗,不能嫌麻煩,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學生在做題就不能靈活運用好知識。從這里,我更進一步體會到,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讓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才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