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美術敘述式教案

小學美術敘述式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05 03:53:27

Ⅰ 簡述美術欣賞三種類型敘述方式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後,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關心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indexquote]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制訂,為探討美術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要求和作用,研究活動的方式和學習領域,促進美術教育質量的提高,在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和重要意義。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的階段目標,分別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價、綜合·探索作為美術教育的四個學習領域,為了提高美術欣賞課的認識及其質量,今天就美術欣賞課的基本要素(美術欣賞的地位、作用、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討論、基本方法,教學設計及其常規要求)進行一些探討,供大家討論、研討。

一、美術欣賞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內容一般有三個方面,即藝術知識技能、藝術表現、藝術欣賞。而目前我國的中小學藝術課的基本現狀是,一方面只注重於知識技能的教學,藝術欣賞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環節,甚至有些經濟不發達,邊遠落後地區基本上是個空白,特別是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校。另一方面教師素質和教學設備等原因,教學中確實存在不少困難,一是教師的美術教育理論不夠系統,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二是必備的欣賞教學設備(幻燈片、掛圖、音像資料等)缺乏,無法進行欣賞課教學,三是美術欣賞教學不被重視,教學研究不可能擺到應有的位置。

根據上述情況,加強美術欣賞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修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完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體系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充分認識美術欣賞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有助於我們重視美術欣賞課,提高欣賞教學的質量,通過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外的優秀作品,繼承和發揚中外優秀傳統文化,共享人類社會的藝術資源。

美術欣賞應在藝術教育中有什麼地位、作用,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提高認識,明確其地位和作用。

1、美術欣賞是美術教育(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美術欣賞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中外優秀作品的專門欣賞,另外二種是隨堂欣賞和參觀欣賞。

從美術欣賞的要求來看,我們要通過欣賞課,讓學生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的美,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況。逐步提高對作品的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①美術欣賞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美術欣賞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欣賞者(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了重新構建,它把欣賞者潛在創造性充分發動起來,欣賞者動員著自身種種內在儲備來進行創造。即根據自己的經歷、學識、個性、想像力、情感傾向去改造,創造審美形象,使美術的審美對象帶上了獨特的個性創造力印記。(千萬個欣賞者走進同一美術館,蘊藏著千萬個不同的藝術形象)。

②美術欣賞能有效地培養欣賞者的自立性。

由於欣賞者在生活經驗與性格氣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也有高低之別,特別是各自對藝術作品的心理期待,因而,在美術欣賞中對藝術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受便不能不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我國古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流傳"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魯迅:同是欣賞《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閨秘事……。"美術欣賞並不是人雲亦雲的事情,任何一個欣賞者相對創作者及其他欣賞者來說,自主性都表現得十分鮮明。

③美術欣賞能有效地培養欣賞者的想像力。

想像是藝術的生命,離開想像,藝術就難以生存。人們常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畫處皆成妙境""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就是藝術的"空白"和"不確定性"的表現。可以說是對欣賞者想像力的一種召喚和等待,它召喚著欣賞者運用想像力對藝術作品留下的空白進行填補,對藝術作品所存在的不確定性進行確定,而欣賞者想像力的這種充分施展,恰恰又是藝術欣賞活動使人獲得審美愉悅體驗的主要原因,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2、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藝術教育心理)

當人們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不會由然而生一種美好的心情。對於這種美好的心理,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過"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炫"。可見,人的心理活動與藝術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加強美術心理研究是當今藝術教育研究的一個趨勢。

心理發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的心理連續變化的過程,不僅是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不僅指向前推進的變化,也包含衰退消亡的變化。狹義的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換句話說,也就是指個體對客觀現實反映活動的擴大、改善和提高的過程。這里所講的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指狹義的心理發展,即在小學階段、中學階段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

小學階段又稱童年期或學齡初期,是指六七歲到十二三歲時期,這個時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兒童從這個時期起步,進入學校這一新的生活環境,開始了以學習為主的活動,因此,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比學前兒童有了明顯的發展,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小學生的思維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小學的四年級前後(約10-11歲),是思維發展的轉折期。

②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不穩定。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雖然經幼兒期顯得含蓄了,但仍然比較外露,也比較容易表現出來,容易產生激情,心境持續時間不太長。小學生的情感不穩定,容易變化。他們不善於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感,常表現出欣喜若狂或痛哭流涕的情緒狀態。但隨著年齡增長,情感的穩定性不斷增強。同時,由於入學後生活內容豐富了,因此,情感的內容也不斷豐富、深刻。

③小學生意志行動的目的較具體,自製力較差。低年級學生的行動目的是比較具體的,也比較短,中高、年級學生則逐漸學會自覺提出比較遠大的行動目的,但還不穩定。低年級學生的自製力比較差,易沖動,易受別人的影響,中、高年級學生的意志力有了發展,意志行動的主動性、獨立性、堅持性都有所加強。但是,在整個小學階段,還不善於控制自己。

④小學生進入學校後,自我意識在學前階段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加速發展的現象。總的趨勢是兩頭快中間慢,一年級到三年級為第一上升期,三年級到五年級為平穩期,五年級到六年級為第二上升期。

3、發揮美術欣賞教學的審美教育的作用。

①欣賞教學與審美教育

所謂欣賞是通過作品中介形成作者與欣賞者的對話。欣賞也可以說是欣賞者通過作品參與創作的過程,欣賞不僅僅代表單純的美感享受。作為帶有創造性質的欣賞活動的契機,正是這種感動喚醒了欣賞者的審美感覺,並進一步提高了審美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欣賞不單純美的享受,而是一種審美意識的再創造。
欣賞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雖然很多人並不認為圍繞著名畫和名作的觀賞能夠創造什麼東西。但欣賞好的作品完全可以達到審美意識的再創造,如果欣賞一幅作品僅限於從自身角度發問而不與作者的創作動機相連,那麼非但無法產生對話,連理解都很困難,所以欣賞有時甚至要採取從完全相反角度來觀察的方法才能奏效。例如,當我們為自然界的美妙風景所感動並萌發出表現慾望時,我們已能體會在與風景的對話中,描繪風景的畫家在內心所具有的創作心態了。

在描繪作品時,不管是畫家還是中小學生,一般都是不斷糾正自己的構思,不斷修改筆下的作品的,他總是將眼前與筆下的風景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內心不斷地與對象(風景和作品)進行對話,通過這樣的對話,作者的審美意識不斷得到訓練,並逐漸接近更高層次的審美要求。當代著名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在其頗具影響的《與風景對話》一書中曾寫道:"在與無聲的風景的對話中,默默地認准自己的路……我不願失去一顆純潔的心,一顆把美看作樸素的生命而感動的心。"在這本書中東山魁夷真切地表達了一個畫家對美的理解。

因此無論是欣賞還是表現,其本質都是相類似的,即再造審美意識,可以說它們是達到同一目的的二個兩方面。表現運用的是畫筆或雕刻刀,直接與素材接觸,在手腦的配合過程中鍛煉並提高審美意識。欣賞雖然沒有上述的具體活動,但在與各類作品的接觸過程中,自身的審美意識被喚醒,同時產生更高審美水平的追求。可以說這二者的基礎都是審美意識與作品,但實質上卻是自然觀、文化觀與人生觀的真實投射。

②欣賞教學與思想教育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美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主講,存在著一種"異化現象"。就是說,在中小學美術教育實踐過程中,由於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得當,教師素質不高等原因,美術教育往往易於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徵,既沒突出美術的特點,又沒突出中小學教育的特點,以至於它從實質上講已不能算是名副其實的中小學美術教育。

一方面,中小學美術教育缺少藝術的特點。就整個教育范圍而言,中小學美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一現象具體反映在人們對於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或"智",藝術教育因而主要成為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另一方面,中小學美術教育缺少中小學教育的特點,普通教育不普通。中小學的藝術教育是普通和普及的藝術教育,而不是專業和職業的藝術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學要求、教師素質等方面,都與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中小學藝術教育朝專業藝術教育看齊的傾向。我們把這種傾向叫做"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專業化"。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德育化問題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我們想說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中小學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美術教育等同於或附屬於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於樂"就是把美術完全當做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美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入到了德育的軌道。

[NextPage]

美國藝術教育家加登納在考察了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後,寫了《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一文,該文在對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進行比較時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樣,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並追求某種美學的目的。參加藝術活動被認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發積極的動機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藝術作品和藝術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這方面做得怎樣。在美國,藝術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的目的都不明顯。事實上,如果有人說藝術作品或藝術教育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服務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明白是怎麼回事。對藝術會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們也不以為然。事實上,美國人習慣於把藝術視而不見自我表現、創造力、自發性和個人變異的源泉,而不是那種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從加登納的這種對比中不難看出,中美兩國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目的確實存在著圈套的差異。應該說,像美國人那樣對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持完全漠視或不以為然的態度是不對的,是具有一定消極影響的。藝術不能簡單從屬於政治,但也不可能脫離政治。而像我們這樣,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視為中小學藝術教育主要甚至惟一目的,並明確加以強調,也是值得斟酌的。

因此,我們對中小學藝術教育德育化問題提出異議,並不是否定在德育范疇內通過藝術形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這不是針對德育藝術化而言的,而是針對藝術教育德育化而言的,即不贊成把整個藝術教育納入德育范疇,把藝術教育僅僅作為德育的一條途徑,或把藝術教育等同於德育的做法。

我們引用一位美術特級教育所寫的關於一堂《革命歷史畫》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革命歷史畫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本欣賞專題集中選擇了《血衣》、《地道戰》、《蔣家王朝的覆滅》、《開國大典》等四幅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經典作品。《血衣》是對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戰》反映了中國人民同日本帝國主義的頑強斗爭;《蔣家王朝的覆滅》表現了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徹底垮台的偉大史實;《開國大典》體現了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共慶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宏偉場面與喜慶場面和昂揚振奮的精神與熱情。四幅巨作連起來欣賞,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統性,能以較完整的歷史進程,生動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受到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體會到新中國來之不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繼承革命傳統,致力四化建設。"

看了這段"教學指導思想",也許更多的人會毫不猶豫地認定這是一堂思想品德課,而不是藝術欣賞課。應該說,這堂課如果是一堂採用繪畫欣賞的形式來進行的思想品德課,而不是以繪畫欣賞為內容的美術課,無疑將是一堂十分優秀的課。

如果按照上述"教學指導思想"的思路來上這堂課,即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集中到挖掘四幅美術作品的思想內容上來,四幅美術作品僅僅是作為一堂思想品德課的直觀的畫面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因而從"使學生受到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堂課可能是很成功的。嚴格來講它並不是一堂美術欣賞課,而是一堂思想品德課。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上這堂課,即從分析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入手,從分析藝術形式如何表達內容入手,讓學生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藝術作品上,教師聯系這四幅畫重點分析繪畫形式的各種要素是如何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場面的,比如,作品是怎樣通過色彩的冷暖、光線的明暗、線條的粗細、位置的主次等變化,來塑造人物、景物、環境並體現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的(《血衣》的悲壯、《地道戰》的勇猛、《開國大典》的宏偉)。這樣,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就很好地統一了起來,既讓學生真正地欣賞了藝術,也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了解革命歷史,盡管了革命歷史並不是這堂課所刻意追求的。顯然,這堂課是一堂地地道道的藝術欣賞課。

應該說,真正的美術教育是作為一種審美的教育,而不是作為一種道德的教育而產生德育效應的。藝術教育的德育效應,主要還不是直接從藝術作品的思想政治內容中獲得,而必須是通過審美教育這個核心環節,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悟來獲得。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的發揮,並不依賴於直接向學生灌輸道德信條、政治目標,而首先是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的審美情感等到培養和發展,審美情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學生的審美趣味變得純潔、審美能力獲得提高。健康的審美趣味,又為高尚的道德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和條件,"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並且最後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

真正的藝術教育(或叫藝術化的美術教育)與德育化的藝術教育,在德育功能的發揮上,是有著明顯區別的。

首先藝術化的美術教育,注重讓學生對藝術本身的領悟,通過對藝術形式與藝術內容之間相互關系的把握來理解藝術的思想內涵,從而獲得德育效果;德育化的藝術教育,則注重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所描繪的內容,把藝術作品僅僅看做是一種有利於表現德育內容的直觀教具。

其次,藝術化的美術教育,重在以情動人,較少作語言講解,講解的內容主要是藝術審美方面的,德育效果的獲得主要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長久的;德育化的藝術教育,則重在以理服人,作較多的語言講解,講解的內容主要是藝術作品的政治思想意義,德育效果的獲得和保持很可能都是即時性的。

再次,藝術化的美術教育,主要教學生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丑,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從而使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美好;德育化的藝術教育,則主要是通過藝術作品所提供的具體場景,教學生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從上述幾點區別中我們不難感到,德育化的藝術教育實際上已經更多地是屬於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藝術教育。

③美術欣賞德育滲透的優勢

小學美術欣賞課它有著豐富的教學形式,以豐富的形式對小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發揮美術欣賞課的優勢,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有著特殊的優越性。

⑴形象性

直觀形象的內容有機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⑵靈活性

美術創作的廣泛(自然、人物、歷史等)題材的廣泛和欣賞手段的多樣性。

⑶趣味性

藝術欣賞課上,學生對古代的藝術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是時又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課,教師擺出了瓷器、紫砂壺、刺綉織品、紅木雕刻工藝品,講述了有關知識後再讓學生仔細欣賞,使學生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燦爛多彩的,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⑷適時性

教學時機的安排和選擇

4、美術教師素質的作用

美術教師的勞動與美術家的勞動,同樣都是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的勞動,是復雜而具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美術教師不同於美術家的是他不但可以創造出美術作品,更主要的是與其他教師共同培養國家未來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美術教師的工作是傳遞人類的美術文化,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美術文化素質和為培養未來的美術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啟蒙者。美術人才的早期發現、扶植、培養與美術教師的關系極大。美術教師的工作又是塑造人的工作,是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具備現代優秀人格品質的神聖工作。

①具有合格學歷的文化基礎知識。

美術教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神聖事業。文化基礎知識是美術教師職業必備的文化修養的重要方面。合格學歷或同等學歷的文化基礎知識,是從事教育和美術教學工作的文化基礎,也是美術教師進一步自學、進修的文化基礎,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是美術教師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教師在兒童的眼中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知識寶庫"。因此,教師具有的知識面愈廣博、愈豐富愈好。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美術與環境、文化、社會、宗教、政治、經濟等關系密切。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不了解文化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對美術的理解便不會很深。僅以高中美術欣賞課本中涉及的作品為例,就需要有歷史、地理、宗教、文學、社會學、美學、哲學、民俗學等方面的知識,更不必提美術自身的理論知識了。不具備這些知識,便無法講授中國古代雕塑、建築、繪畫和工藝美術;不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無法啟動小學生對海洋、星空進行想像的創作;不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無法引發學生創作有關環保、人口、未來等宣傳畫構思的靈感,無法讓學生理解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作為人文主義旗幟的社會意義;沒有中西文化知識,無法做好中西美術的比較;沒有文化學、美學、藝術哲學的知識,不了解歐洲文化,便不可能理解現代派作品等等。豐富的文化知識,是教師自身理解美術的基礎,更是從事學科教學的底蘊。

②具有豐富的美術專業知識

美術教材內容範圍廣博,涉及美術四大門類的各個方面。這本身就要求美術教師對授課的理論知識要精通。精通才能正確地講授理論概念、技法知識、名詞術語。何況美術教師所接觸的學生來自各式各樣的家庭,他們可能在本學科領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美術教師一般應能給予正確的回答。美術學習不同於數學的學習,在數學課上,學生不會提出遠遠超出其學習范圍的更深奧的難題。而在美術課上,學生對美術作品隨時一個發問,就可能是高深的美學理論或藝術創作的理論。例如,學生見到一張抽象派的畫,就可能問"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的也是畫嗎?"為什麼那樣畫?"對當代先鋒藝術學生會有更多不解的問題,回答學生們對行動藝術、波普藝術,解釋室內堆放一堆廢物之類現成品藝術的問題,解釋用布將德國國會大廈包起來,用繩子將樹林是的樹一棵棵連起來之類的作品,不僅需要教師精通美術發展史,還要懂得藝術哲學,尤其現代藝術哲學,不然無法為學生們解惑。隨著中小學美術欣賞課的增多和高中美術欣賞必修課的開設,美術教師要勝任教學,就得有美術史論、美學的扎實基礎。

③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

理論講述的技能

准確、生動、迅速的演示技能

"一專多能"形成多方面的美術能力。"多能"是博學、博會,對教材的各種藝術形式、手法、主題及歷史背景,及其相關知識都能勝任。

④具有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美術教師要具備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既要了解普通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更要掌握美術學科教育教學理論。這是美術教師理論知識結構的重要方面。美術教師的教育科學理論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教學規律,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師本人的教學經驗也才能獲得升華,使經驗上升為理論。

Ⅱ 什麼是中國式的敘事方式

中國式敘事在風格和方法上體現出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中國敘事以各部分非同質性、非同位性,以及部分之間存在的聯結性或對比性的關系,形成結構張力;二是以視角的流動貫通,形成整體性思維特點;三是依靠對話和行動,並藉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選擇,在暗示和聯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中的時間結構,說話情景的貢獻在於以連續的現場感來控制敘事時所延續的時間。這是說作家企圖濃縮並定位時間的流動,不論故事有多長,至少在表面上必須讓讀者有種在一定時間內嘎然而止的完整感。事實上,中國古典小說敘事文體的結構被認為是『間隙』的與西方18及19世紀小說具有『連貫結構』的特質對照。雖然在最基本的層面而言,中西方的敘事文體均是以前後連續的時序出現,中國古典小說卻經常避免將各事件順序發展,而喜好將各事件重疊,或將事件與非事件並敘,以強調它們之間平等的重要性,也因此反映了人生同時存在的經驗。

中國古典的敘事文體與中國哲學一般,將存在以不斷流動、變化、往復的方式構思。-。但是強電連續流動的『整體性』使得中國古典敘事文體去除了明顯的方向感而產生了一種『靜止』的印象.想中把意義蘊含於其間。這些都與我們的民族思維方式是一致的。
中西方的敘事風格有較大的差異。如在時間順序的排列上,中國的習慣是"年、月、日",而西方的習慣是"日、月、年"。不同的順序代表著不同的意義,這說明中西方的第一關注點不同,所反映的思維方式及特質也不相同。中國人的思維是統觀性的,以大觀小;而西方人的思維是分析性的,以小觀大。由此也影響了中西方的敘事文學,影響了文學作品的時間和運作方式。西方的敘事重倒敘,從一人一事開始,倒敘著介紹原因,必要時再加以補敘。而中國的敘事則重寓敘,即寓言式的敘事,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數,用大時空來包容小時空。當然中國也有採用倒敘、補敘法的作品,好的編年體史書都採用此種方式,原因是為了不至於讓時間將事件切割得太過零碎。敘事的開頭關系著全局,中國文學習慣用大時空、大價值來定位。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而且這精髓已融入了你的血液中,讓你習而不察。再比如說到結構主義,西方講求的是結構之技,而在中國講求的是結構之道,意在筆先。中國的結構有自己的智慧,結構一詞先是動詞,後是帶有動詞性的名詞。結構具有動態性,是人與天地之道的契約。結構之技受結構之道的解釋和制約。
中國敘事是自有格局,自有體系,是一種典型的大文化敘事模式。西方的敘事理論,尤其是以形式和結構的「數學化」分析為特徵的西方現代敘事學,不太適合中國傳統的敘事經驗,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中國古代長期以來佔主導地位的文學形式是詩而不是小說和戲劇,此外則是散文(包括先秦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散文)。第二,中國的敘事藝術若以西方的範式看,其出現是非常晚的,像某些論者所指出的:「中國的敘事藝術傳統似乎比許多民族尤其是以希臘、羅馬文化為源頭的西方傳統要弱得多。在中國,成熟的敘事藝術如史詩式的長篇敘事文學、具有完整情節的戲劇都出現得很晚……事實上,中國早期的敘事傳統是以更加理性、更加實用的「史」的形式發展的,因而作為想像和虛構的藝術的敘事文學的發展則相對滯後了。」「中國的敘事藝術真正有了重大發展的時期是宋元以後的近古時期,最重要的標志是自元雜劇以來走向成熟的戲劇敘事和元末明初從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白話小說.第三,中國傳統的敘事正是一種大敘事,它應該在「人猿相揖別」時就產生了,它是中國民族講述經驗、生產意義、生產民族個體和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途徑。

Ⅲ 什麼是敘述式導語

這種類型的導語用足夠生動的情節來講述故事,使讀者能夠產生如同他們親身目擊事件的現場感。

敘述式寫作,使用小說的所有技巧,包括對話、情景描寫和懸念設置。

Ⅳ 什麼是目錄式敘述

目錄式敘述實際上有那麼些想總-分的敘述方式,主要目的是讓看的人版能夠清晰的知道你要敘述權的中心。就像這樣的:敘述成功的必要條件
一:成功需要勤奮......(添加論據)
二:成功需要堅持不懈......(添加論據)
三:......
那這樣的前面的一 、二、 三就屬於目錄,這樣的敘述方式就是目錄式敘述。主要的一點還是體現中心 。
希望對你幫助

Ⅳ 請問前進式敘述和後退式敘述的鏡頭組合特點和敘事特點分別是什麼

(一) 前進式(順序式)
即敘述由遠到近,鏡頭景別由大到小的敘事方式。這種方式是根據人們了解事物的心理重點和觀察事物的視覺重點,將觀眾注意力逐漸從環境引向重點、興趣點,順序展開一個動作或事件過程。
這是一種符合人們感知事物習慣的平鋪直敘的表述句型,因為我們對於事物的觀察、體驗通常都是遵循從外到內、由表及裡、由遠到近,循序漸進的一般的規律。
對於動作連續來說,前進式的方式是先用全景建立動作的總體形態,再用中、近景來強調動作的細節和它實際的價值;
對於事件來說,先用全景建立總體的環境概貌,再用中、近景把注意力引向具體物體,突出細節。
這樣的敘事方式使觀眾能夠逐步有層次地清楚地了解事實和事件的發展。前進式是敘事剪輯中最常見的表現最直接的句型。
(二) 後退式(懸念式)
敘述由近到遠,景別由小到大的敘事方式。這是一種比前進式敘述更容易吸引人的變異方式,視覺刺激較強,懸念性強。
從剪輯形式看,一般用小景別強調興趣點、精彩點或者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採用後退式,可以以有力的開始鏡頭將觀眾帶入敘事氛圍中,這一手段在電視片、廣告片的編輯中被經常使用。
倒退式敘述還可以製造懸念,利用局部鏡頭的不明確性,引發觀眾的期待心理,然後再出現整個環境,作為對懸念的解釋。

Ⅵ 體育考編教學設計是表格式的好,還是敘述式的好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回是對已答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Ⅶ 綠野仙蹤的敘述方式運用了什麼式

採用了倒敘的敘述方式。

Ⅷ 敘述式導語和概括式導語的區別是什麼呀,我不會看,求講解。

概括式的不就是很簡練的,能概括意思的。敘述式的一般會介紹一下

Ⅸ 敘述式導語

敘述式導語,就是用摘錄或綜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簡明扼要地寫出來。
【示例】
浦東上南六村樓頂水箱壞 樓下多戶居民遭殃
2011-05-11 11:41
來源:新民網 記者:左妍 新民網編輯:龔蓮
導語:今天早晨6時,家住浦東上南六村2號503室的方女士還在睡夢中,突然被一陣敲門聲驚醒,「頂樓水箱壞了,水漏到3樓了!」方女士從床上跳起,發現自家客廳天花板正「嘩嘩」地下著雨,地板上已水漫金山。原來,今天凌晨4時,2號樓頂樓水箱的浮球壞了,3-6樓居民家中不同程度進水。

【什麼是導語?】
導語是消息開頭用來提示新聞要點和精華,發揮導讀作用的段落。
導語的的形式主要有: 敘述式、描寫式、提問式、結論式、號召式。另外還有摘要式、評論式、綜合式、解釋式等等。

Ⅹ 一種回憶式的敘述的電影是什麼敘述方式

如果開始是現在進行時,而中間大部分敘述過去式的事情,而最後沒有結尾,就是倒敘.
如果開始是現在進行時,而中間大部分敘述過去式的事情,但也有穿插現在時的事物,就是插敘.

閱讀全文

與小學美術敘述式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