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級下冊語文將相和的作文300字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次,秦王寫信給趙王說願拿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趙王就派藺相如帶璧前往秦國。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發現他根本沒有換璧的誠意,便派人將璧送回了趙國,秦王的陰謀未能得逞。藺相如因完壁歸趙而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讓藺相如隨行,並讓大將軍廉頗帶軍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澠池會見了秦王,他要趙王鼓瑟。藺相如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以生命為代價逼秦王擊缶。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 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給藺相如下不了台。但藺相如始終避而躲之,並對手下解釋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逼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從此以後,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2. 五年級下冊語文將相和主要講了什麼事情
本篇課文是根據司復馬遷《史記》制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3. 五年級下冊 將相和
《將相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禦、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並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2.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3)質疑問難,教師巡視、點撥。
4.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6.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
(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7.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1,發揮想像,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人。
8.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習「澠池之會」。
(五)課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後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麼,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①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討論、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並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果:秦王沒佔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②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語言:「請您為趙王擊缶。」;「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麼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秦王讓趙王為他擊缶,並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
(秦王擊缶後,不敢拿趙王怎麼樣,是因為廉頗大將軍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於是將相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①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②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點撥:
①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生矛盾。
經過:藺相如處處迴避、忍辱退讓。
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②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③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為什麼?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為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迴避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麼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說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後,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像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像、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為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迴避他,並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改過。)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擴展
1.通過學習,你了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你更喜歡誰?為什麼?
(藺相如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詳細說出因果聯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二)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藺相如、廉頗的什麼品質?
(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採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採取堅決斗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部矛盾採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麼聯系?
(討論、交流、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後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後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於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三)總結、擴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布置作業
1.形近字組詞:
2.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感想。
(可根據將相的高尚品質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將相學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那麼,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於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發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要作為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教學時間
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1、教師的指導要短
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麼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麼「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2、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
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鍾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
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為什麼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書、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才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
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為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4.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作業本》R版18課《將相和》第五題答案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
5.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將相和》原文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本文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課文用將相和命題,既包含了是講兩人之間從合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內容,又暗點了文官武將團結一致治理國家的故事主題。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將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質
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趙王:知人善任,能聽取意見的人。
負荊請罪的故事發生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至今在邯鄲市區內還有一條廉頗巷的保留街道。
將相和-網路
6. 五年級上冊語文6課將相和如排板書
一、板書設計:
二、課文主題思想
本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內活動為線索,容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反映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神,同時還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7.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書18課將相和的主題是什麼
答:當然是由完璧歸趙——黽(打不出,找個字代替)池之會——從而引發的廉頗負荊請罪。本文圍繞藺相如寫。
8. 五年級下冊18課《將相和》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
9. 五年級下冊語文將相和廉頗給藺相如請罪信小練筆
廉頗背著荊條跪在藺相如家門口。藺相如出來了。廉頗說;『』版請理解我。因為權您的職位比我高,所以我很妒忌,才說的那些氣話。請你原諒。『』藺相如說;『』我擔待不起,快起來吧!『』廉頗說;『』好吧。『』廉頗起來了,藺相如說;『讓我們忘記過去,結拜成兄弟!一起保衛趙國!振興趙國!''廉頗說;』好!讓我們一起保衛趙國!振興趙國!』』廉頗和藺相如一起進了屋。
10. 五年級下冊語文十八課將相和縮寫350字不要說的內容
戰國時期,秦國常常進攻別的國
家。
有一次,秦王為了得到一件寶貝
——和氏璧,
就給趙王專寫了一封信,
想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知道了,就屬趕緊召集大臣來
商議。大家都說秦王就騙璧,不能
上當,可又怕他派兵來進攻。在這
時,藺相如說:
『我願意去』
。
藺相如見了秦王,說要舉行一個
隆重的典禮,接著回到住處,讓手
下帶著和氏璧先抄小路回國了。
到了典禮那天,秦王只好讓藺相
如平平安安的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
立了功,當上了大夫。
過了幾年,
秦王約趙王在澠池
會見。
在會上,
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
並叫人記錄下來。
秦王在藺相如威
脅下只好也擊了一下缶,
藺相如也
讓人記了下來,
只好讓他們趙國去
了,
藺相如又立了功,
當上了上卿,
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
但藺相如的幾
句話讓他羞愧不已。他脫下戰袍,
披上荊條,
在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
從此,他們倆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