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寫教案時,我最困惑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
2001年全國范圍內進行了數學課程改革,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台以及新教材的推廣實施,以往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的學科,自然率先經受著這場教育改革浪潮的洗禮,如何讓今天的課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份實在,讓我們的學生得到真正的提升,仍然有不少現象值得我們研究和商榷,下面談談自己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困惑。
困惑一、演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能促進「學困生」的發展嗎?
「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改革理念之一,考慮到給孩子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選擇,以發展個性化,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發展的一種途徑。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道計算題,可以出現三、四種演算法,甚至更多。這時,成績好的學生是自己領悟出了幾種演算法,然而,不少學生也因此看花了眼、無所適從。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優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才得出了一種最優的方法,方法其實簡單得很,有那麼一點「脫褲放屁」的味道。比如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最優化的是「(長+寬)× 2」方法。而檢查練習時你會發現,還有一些「學困生」會選擇用四條邊加起來的方法來進行計算,對他們來說最復雜的卻是他們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所以,我們教師不應該一味的強調最優化的方法。演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如何能夠促進「學困生」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