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哪幾個問題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2.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新的教學理念是什麼
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1、數學課程生活化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以學生從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並注意與學生已經了解和學生過的教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通過自主活動理解教學知識,建構數學知識結構。
2、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
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己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就是「再創造」。必須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
3、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是此次課改的核心理念。
4、教師要轉變教學的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文化。
5、評價的根本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評價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教學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2)基於新課程理念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擴展閱讀: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
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4.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
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准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准多樣化等等。
這些都為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它要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管理體制的教育機構與部門進行柔性設計與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學實踐的彈性教學與彈性管理模式,主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社會政策法規體系與輿論氛圍,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3. 新課程理念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些什麼問題
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徹底改變了教師教學理念,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個體學習統一天下的局面,真正讓學生從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當中體驗數學。雖然在新課改影響下,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從主客觀方面考慮,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重設計,輕實際。新課改教材,非常重視提供豐富的情境素材供學生學習,在素材選擇上強調數學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題材涉及古今中外,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堂的情境設計也很重視,但是往往創設的情境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興趣不高,效果不明顯。如《四則混合運算》教學片段:
師:國慶節到了,老師去商場買新衣服,第一種4套共460元;第二種每套120元。哪種款式的衣服便宜?便宜多少元?
學生口答算式:120-140÷4
師:誰能說一說這道題的運算順序?並計算。
本案例中,教師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習;理解運算順序;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但是創設生活情境,應當尊重生活規律。這樣學生熟悉的情境中才會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隨意更改事實;情境與生活不符,學生是否會產生「原來數學是編造出來」 的感覺呢?課後有的學生就說:「商場里的衣服都是標單價的。看把衣服換成是「買鉛筆」、「買乒乓球」等。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
二是重灌輸,輕啟發。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然而受舊的傳統教學觀念的約束和影響,對新課改下的教學方式還不適應,仍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平時不善於學習現代教育思想,他們認為只要把學生教會就行了,學習理論又浪費時間等。因此,在教學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單一」的授課模式。比如:「厘米的認識」一節教學中,教師採用一講到底的方法。首先講述厘米的感念;接著講述讓學生機械地感受1厘米的長度,然後在老師的啟發下量物體的長度;(從0刻度開始)。應該說,這里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述是不錯的,全面的。但問題是教師滿足於讓知識由本身的嘴巴「流淌」出來,而不是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參與、主動思索。學生純屬充當知識容器,消極地接受知識,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取消。
三是重教材,輕創新。教師忠實地執行教材,教材上怎麼寫,教師就怎麼講,即使發現教材的內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處理。多數教師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的傳聲筒,他們視教材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無遺漏、毫不越位地傳授教材內容視為課堂教學目的,使教材成為禁錮學生自由創造、大膽創新的枷鎖。
作為新課改之弄潮兒的當代教師在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避免上述問題呢?筆者認為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所以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情境,能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生活中學數學。在教學中,要根據同年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及不同教材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才能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思維的發展。
一是創設故事情景。小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尤其是對童話故事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創設學生周邊的故事和童話故事,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教學《可愛的校園》一課可以採用互動教學策略。在書本圖畫情境導入,讓每個孩子在觀察圖中的各種動物和觀察教室的各種擺設,學生不知不覺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後,教者讓學生互相提問題,互相解答,要求學生把題說完整,在互動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提問題意識和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又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教師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教師再加以點撥,學生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數學知識。
二是創設游戲情景。愛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目的還沒有明確,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他們的慾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所以在課堂上創設游戲情景,則可以滿足他們的慾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是創設生活情景。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並且能夠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了學生平常無意識的觀察、感受以外,有意識的生活體驗的積累也很必要。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多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情景,讓學生
4. 如何做好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新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數學教育已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小學數學教師角色的新理念1、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教育不僅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和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文精神的培養相協調。而我們原來的有些教育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職能應該做相應的改變,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雙基"是我們的特長,但"雙基"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數學運算的熟練和邏輯推理的嚴謹"雖然是雙基的兩個基本點,但歸納、猜想、創新的思維方式,廣闊的數學視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應該是"新雙基"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2、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活動,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數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准等。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3、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首先,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為一種責任,使"終身學習"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其次,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並通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按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二、小學數學教師應更新觀念1、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首先,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第三,教師要認識到:"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師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工具庫。教學模式應是:知識,素質,創新能力的三維教學模式。2、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由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組成。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真線化前沿結構。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人,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為了適應教學,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分自己的實踐知識。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它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三、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1、教師要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新的課程標准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用處不大的,而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一些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有著廣泛應用的,而且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麼,增加了什麼?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提前拔高。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麼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要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切不可因應試是否需要作棄取。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2、教師要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課程標准中,已將計算器的應用引入教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進入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腳本,能使用常見的數學教學軟體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有能力在網路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等。在助學方面: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幾何圖形變化規律,創設動畫情境等。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數學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師還要能指導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繁雜的計算,節省計算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四、在備課中體現新的理念1.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素材。由於教材編寫具有時代性,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據那個年代學生的條件及當時社會對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編寫的內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時期的使用。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好的教材經若干年也會滯後的。因此,我們手中的教材有些編排順序、准備題、例題、呈現方式及例題的情境已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了。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在基本不改變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同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為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會樂於參與,他們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例如改變例題的敘述情節,省編義務教材第七冊第43頁的歸總應用題是先通過准備題總結出「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式,然後出示例題。這樣的課,用以前的眼光來看是無可非議的,就現在來講邏輯思維也是很好的。但我們所教的孩子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3小時抽水420噸,5小時抽水多少噸已不會感興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師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們班55人一分鍾共做多少題」?根據你自己的做題情況編一道數學題。學生四人或兩人小組討論片刻,爭相回答。有的學生說:「我一分鍾做了20道題。照這樣的效率,估計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題。」有的說:「我兩分鍾做了30道題。估計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題。」再讓他們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由於這道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實建構的,所以對例題的結構、數量關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學生很容易掌握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2.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句話揭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最佳的呈現形式。因為,教材的編寫往往是根據知識的結構展示其發生、形成、發展的順序。而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適應教材中的呈現順序及呈現方式。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根據學生原有知識、生活經驗和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改變了教材內容中的呈現方式。把用一個實物、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表示的單位"1"與用多個物體為整體表示的單位"1"的內容相對比,同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據自己的能力在小組的協助下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經歷主動探究「分數的意義」的過程,建立分數的概念。並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3.改變新課的導入方式。現行教材中的准備題,是為新知學習鋪路搭橋。其內容一般是與本節課新知識密切相關的舊知識,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進入新知境界。然而,從新的教學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縮小了探索空間。加之,教材中的例題在提供答案的同時,也提供了思考過程,在出示例題的同時,就有怎樣想,它既約束了教師的思維,又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隨著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由知識傳授為主轉向個性、才能的發展為主,導入階段的目標也應隨之由為知識學習作準備為主轉向情感誘導為主;由關注知識技能領域向關注發展性領域轉變。因而,強化情景創設功能,讓學生體會今天學的數學就在身邊,形成探索的慾望,是導入階段的方向。我們備課時在關注新課導入方式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數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學」中,可在有陽光的日子帶著學生去室外,用桿高與影長的關系,測量樹高、旗桿和周圍的物體。教學「比例尺」時,可讓學生根據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畫在紙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建築物。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這樣符合學生積極探索的心理需求。五、在課堂中體現新理念1.創設沒有精神壓抑的學習環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一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這一過程創設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1)轉變教師的角色。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探索過程。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人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友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心理輕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產生愉悅的求知慾望,無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例如,在學生討論、爭議不休時,我們可以說:「能讓老師發表一下意見嗎?」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商量」的口氣,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又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沒有精神壓抑的、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同時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2)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誠於衷而行於外,應滿腔熱情、精神飽滿地出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以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恰當地組織教學。教師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個問題導語,一個個環節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話語,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從而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2.創設開放式的教學過程。由於開放式教學過程能給每個學生提供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開放式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教師要盡量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有思維空間。例如,我在「分數的意義」教學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課前讓學生自己准備學習材料(學生們准備材料特別充分,有的自畫10個小紅旗,有的畫6隻小動物,有的畫12個三角形,畫8個小圓片,畫9個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個大圓,長方形、正方形紙、鉛筆、蛋糕、小棒、小正方塊等等),通過讓學生自己准備學習材料,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有了心理准備。實踐活動中選擇的素材又是他們自己所熟悉的、喜歡的。課一開始,通過兩三分鍾對學生的了解:「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了解哪些知識?」「用你們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數嗎?」要求每位同學至少分一種材料,並把你的成果在小組中交流,在交流中說出操作的思維過程。在小組合作交流後(約5分鍾),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到前面與全班同學們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在交流,爭議中解決問題。如有一位學生在演示把6支鉛筆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這時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質疑:「為什麼和都可以?」另一位學生馬上站出來說:「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隻鉛筆,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隻鉛筆。」交流時,台上學生講,台下學生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正。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交流中,學生體驗了求得同一種結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中經歷豐富的(交流合作、成功、興趣、愉悅)情感體驗。3.設計不同層次的開放性練習題。為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使全體學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或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機會的開放性練習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例如,我在教學「統計初步知識」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周圍事物了解的情況設計一張統計表。」這時,同學們積極地動起來了,有的自己獨立設計;有的兩、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數據。有的設計了「四(1)班財產統計表」、有的設計了「四(1)班教學用具統計表」、有的設計了「四年級各班人數統計表」「四(1)班各組人數統計表」「中山路小學各年級統計表」「某小組家庭住址統計表」「某小區人數統計表」「四(1)班數學成績統計表」「近一周天氣變化情況統計表」等等。這樣設計的開放性練習,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又如,請你用長24cm,寬12cm的鐵板,為客戶設計一個高3cm的無蓋鐵盒。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設計了不同規格的鐵盒。在交流中講出自己的設計意圖。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興趣。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們教師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出很多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練習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5.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有哪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學生是數學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展,以及運算、空間觀念、統計、解決問題等數學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健康和諧的發展;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的結果,更要關注課堂教學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
6. 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
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1、數學課程生活化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以學生從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並注意與學生已經了解和學生過的教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通過自主活動理解教學知識,建構數學知識結構。
2、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
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己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就是「再創造」。必須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
3、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是此次課改的核心理念。
4、教師要轉變教學的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文化。
5、評價的根本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評價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教學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7.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發揮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價值
課程改革正在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很多教師都自覺地將數學課程標准提倡的教學理念落實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把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這對於培養和造就一代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然而,無論是資深專家的課程標准解讀,還是一線教師的課改經驗推廣,或者是此起彼伏的觀摩課、展示課、研究課等等,或多或少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忽視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
鏡頭之一:數學成了「缺德」課
一堂內容為低年級「統計」的觀摩課,教師預設的教學重點是以一代二。上課伊始,教師安排了一個四人小組的夾彈子比賽。不知是學生過於緊張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到了規定時間,每個小組夾的彈子個數還是很少,在已畫好格子的學習紙上不能體現出以一代二的優勢。可能是這種情況在試教中從未出現,執教教師「靈機一動」:「大家表現很好,老師給每組加上×個……」。全體聽課者嘩然……
眾所周知,統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尊重事實,強調用數據說話。如果按自己的意願任意篡改原始素材,那麼統計結果就含有「水分」。在當今社會輿論大喊「打假」聲中,教師如此應變,筆者認為已失去了統計教學的價值,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統計觀念也非常不利。
鏡頭之二:德育成了數學教學的花瓶
一堂「解決問題」的公開課,教師用課件投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一群小朋友在植樹,顯示「種柳樹24棵」,畫外音「是楊樹的4倍」,要求學生編題並列式計算。由於情境創設得好,學生學得非常主動,連還未學過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也分析得頭頭是道,真正實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這一目標。小結時教師問:「從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回答說要選擇有用的信息,編的題條件和問題要有聯系,解答時要仔細審題,正確計算等,該說的都說完了,教師還在追問,學生面面相覷,聽課者也不知教師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教師見問不出什麼,只好自己說:「我們還要像畫中的小朋友一樣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為綠化家鄉、綠化祖國出一份力。」原來上課前兩天剛好是3月12日植樹節……
應該說這位教師具有良好的育人意願,然而把德育當做數學教學的點綴,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把數學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倒了學生的胃口,導致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的下降。
小學生的道德是在與人交往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數學課堂作為學生在校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對其進行德育責無旁貸。那麼,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顯性資源
W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課前讓學生查一查有關圓周率的資料,使學生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是中國人,比西方國家要早幾百年。課堂上教師再補充祖沖之父子刻苦學習的故事,介紹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樹立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中國數學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本中多處出現介紹中國數學發展的歷史,涉及數學家、數學名著成就、方法等內容,並以習題、旁註、注釋等多種形式出現。教師應結合教材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和數學成果。每一項數學成果都是一部動人的史話,學生在聽「故事」中不但能學知識、長思想,還能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教材的隱性資源
盡管數學知識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蘊含了許多德育因素與機會。對於教師來說,關鍵不是數學教學中缺少德育內容,而是缺少發現、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為之,不難找到讓學生進行道德修養的途徑。
小學教材里,自然數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二十以內、百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認識,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數的范圍從小到大,由近及遠,但是都跟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的很多數據,本身就來自道德行為,用不著教師過多解釋,學生就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像這樣的隱性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使之成為學生道德修養的途徑。認的數較小時,可以讓學生調查一星期中父母為自己盛飯幾次,自己又為父母盛了幾次等。認的數大了,可以收集一些家庭、家鄉或者整個國家現在和過去經濟建設方面的數據,在對比中體驗今天生活的美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隱性資源,定能使數學教學發揮出更大的育人價值。
三、開發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
數學來源於實踐,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活教材,也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尋找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內容,創設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
由於近期凸顯的能源危機,使節約用電成為經常性的話題。然而,不管教師三令五申,教室「長明燈」現象總是不能杜絕。為此,S老師設計了「浪費知多少」的數學綜合活動課,要求計算全校每年浪費的電有多少。該教師首先讓學生討論要求出這個結果應知道哪些條件。學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時間亮燈(開吊扇)算浪費,一盞電燈(一個吊扇)亮(開)一小時要用多少電,一個教室有幾盞燈(幾個吊扇),全校有幾個教室等。學生自願組合,分別調查不同年級的教室每天不該亮燈(開吊扇)的時間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學去查詢怎樣計算一盞日光燈(一個吊扇)一小時要用幾千瓦電,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關的數據。課堂上,當計算結果出來後,學生都大聲驚叫。這時,不需教師說什麼,學生早已意識到人離燈熄(扇停)的重要性,紛紛表示要向全校同學倡議,有的學生還指出老師也要做到,因為有時候辦公室也有「長明燈」現象……
傳統的數學課程不大注意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的聯系,對數學應用的處理總留有人為編造的痕跡。本堂課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了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通過數學知識的運用這一載體,對學生有效地進行了節約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利用學生學習中的錯誤資源
數學具有精確性和嚴密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言必有據、一絲不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然而,學習中發生各種各樣的錯誤總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師要改變以往對待錯誤像對待「敵人」一樣的態度,應把學生犯錯的過程看成嘗試和創新的過程,要把錯誤視為一種生成性的資源,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因「題」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並讓其折射出德育的光芒。
針對學生解答應用題時計算錯誤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教師甲採取的措施是:批評—訂正—加大練習量—再錯誤—再批評……不但學生厭煩,教師也筋疲力盡,而且搞得師生關系非常緊張。教師乙認為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雖然急在心裡,但沒表露出來,而是尋找教學的契機。教師乙編了這樣一道題:校衛生室為給每個教室消毒,特意購買了2400克「消毒原液」。按照說明,這種原液必須配置成0.4%的稀釋液才能噴灑,否則影響人體健康。經過計算,全校各室噴灑一次需20千克葯水,購買的原液能噴灑幾次?有些學生在第一步乘法計算時移錯了小數點,結果為2400÷(20000×0.4%)=2400÷800=3(次);有的不注意把單位名稱轉化為相同的,結果為2400÷(20×0.4%)=2400÷0.08=30000(次)。結果相差如此遙遠,引起了學生的思索,最後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但教師並未因此罷手,讓學生想像:如果校醫按這些同學的計算結果去噴灑,會出現什麼後果?學生紛紛回答要麼把人毒死,要麼毫無消毒效果。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明白了:認真細致的工作,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的表現,粗心馬虎會無意中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對待犯錯的學生要寬容,但對待錯誤本身決不能放過。不合格的作業,哪怕只是一個錯字、一個小數點也要強調訂正,因為實際工作中點滴差錯都有可能給國家、人民造成很大損失。從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敢於正視錯誤、勇於改正錯誤的優良品德。
五、利用教師自身的獨特資源
教師作為最易被學生模仿的對象,言談行為所表露的道德性格和價值觀對學生影響是深遠的。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師首先要有嚴謹、負責的態度。如進行概念教學時,運用數學語言要完整、精練、確切;板演要有條有理,書寫規范,如避免「圓」和「園」等的混用。教師以自己的言行時時事事給學生做出嚴謹求實的表率,讓學生體驗嚴謹務實的作風和深鑽細研的科學態度。
好的數學教師,一定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因為他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教會了學生做人。教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的准備,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心裡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8.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
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改革。作為一名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我認為我們工作的主陣地是在課堂,工作的核心應是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課堂教學應不斷向數學課堂標准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目標邁進。老師們也都知道,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所以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如何在把握新課標理念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課程改革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課改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我在教學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四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時,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說一說」,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形說出它們的名稱,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數一數」,在數的過程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條邊和4個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過程中,得出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擺一擺」,請學生用小棒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以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通過上面「說一說」、「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擺一擺」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口說、手動、腦想、眼看,調動各種器官協同活動,使學生在親身操作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抽象概括。這樣,不僅學會知識,還學會了如何獲取知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益。
同時,這里的「說一說」、「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擺一擺」等操作活動,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智力游戲,很有誘惑力。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游戲教學,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知識,能使學生身心愉悅,精神振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教材直接給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新教材要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因此學生要主動參與到動手操作中,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自己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這樣在今後的應用中才能靈活。教材不斷地變革,我們的教學觀念也相應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實踐證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觀念不解決,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學方法,使用起來也會 "走樣 "。我們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符合現代教學觀的嶄新體系,努力做到「五個轉變」和確立「四種教學觀」。
「五個轉變」是指:①由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②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法;③由局限於課堂的封閉教學轉變為課堂內外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④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既傳授知識,又發展能力的教學;⑤由教學方法的「一刀切」轉變為因材施教。
「四種教學觀」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確立如下四種觀念:①整體觀。即是用整體觀點指導課堂教學,從整體上進行數學教學改革,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各種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等)的積極性,使它合理組合,和諧發展,實現課堂教學整體優化;②重學觀。就是要求教者重視學法指導,積極地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③發展觀。不但要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更重要的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④愉快觀。要把愉快因素帶進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獲取知識。
二、教學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和能力訓練的具體要求,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途徑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目標制定明確,便能發揮如下功能:對指引師生的教與學,有定向功能;對教改程序的有效進行,有控制功能;對知識與能力的雙向發展,有協調功能;對減輕學生因題海戰術而盲目訓練所造成的負擔,有效率功能;對教改工作的科學評價和管理,有競爭功能;對統一標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穩定功能。
由此可見,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應制定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注意根據教材內容定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項的達標要求。例如教學第四冊《認識角》的第二課時時,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①基礎知識方面:結合生活情景,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不同的角,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通過「找一找」、「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動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②基本能力方面: 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判斷直角、銳角和鈍角,能從給出的圖案中准確地找到直角、銳角和鈍角; 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覺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並且把這些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各項要求組成一個整體,做到在教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個方面得到協調發展,全面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科學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制約學法,並給課堂教學效率帶來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合理。在教學中我採用最多的是課前預習法,課前預習可以分層進行,有能力的預習後,掌握方法可以做練習題,稍差一點的要把有關概念或公式先記住,第二天教師再講解時把不會的在質疑,這種方法我感覺不錯。
此外,導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戲法、情景法、遷移法、故事法、比較法等。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課堂導入是上好一節課的良好開端。良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數學教學中要將各種教法進行最佳組合,做到靈活多樣、富有情趣,具有實效,並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教者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科學化,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措施。傳統的數學教學,從概念到概念,教師單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勢必影響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提高。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多媒體教學體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因為它合理地繼承了傳統的教學媒體(如課本、教師課堂語言、板書、卡片、小黑板等),恰當地引進了現代化教學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電視、磁性黑板、電腦圖象等),使二者綜合設計、有機結合,既能准確地傳導信息,又能及時地反饋調節,構成優化組合的媒體群。
這樣能使學生視、聽觸角同時並用,吸收率高,獲得的知識靈活、扎實,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北師大教材第四冊《角的認識》第一課時時,我設計了找角、摸角、折角、畫角、玩角五個環節,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特別是在畫角這一環節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我首先利用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演示前,教師提出「注意觀察畫角時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最後畫什麼?」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電腦演示步驟。由於是電腦來畫,學生注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後教師再在黑板上畫角,進一步明確畫角的步驟,滲透角的形成,最後讓學生獨立畫角。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了解知識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不僅掌握了畫角的方法,而且數學課堂也是動靜交融,充滿了勃勃生機。
五、師生關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學氛圍是師生關系民主化的體現。在學習面前,人人平等。在學校,老師成了學生最親近的人,一般來說,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也就喜歡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謂 "親其師,信其道 "。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要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對他們要多鼓勵,從而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要及時幫助他們彌補數學知識上的缺陷,使他們有了對學習數學的勝任感,才能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善於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幽默的語言,熱情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比如在一節混合運算課上,一個學生口算題的後面莫名其妙的加上了單位名稱「元」,我笑著說:你是不是就想買東西吃呀?結果學生們會心地笑了。相信這樣和諧的氣氛會比嚴厲的指責取得的效果好的多。如某學生獨立完成了一道思考題,我會說:「你講得太好了,和老師想得一樣。」如一性格內向的孩子,終於舉手發言了,我會說:「你的聲音真好聽,真希望以後能經常聽到你的聲音。」再次,教師應以精深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巧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
六、基本訓練序列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條成功的經驗是加強雙基(基礎知識教學、基本能力訓練),什麼時候加強雙基,教學質量就高;什麼時候削弱雙基,教學質量就下降。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應注意如下問題:①首先應確定哪些是基本訓練的內容,然後根據各年級的教學要求,由淺入深地安排,形成一個符合小學數學特點和兒童特點的基本訓練序列;②訓練的時間多長,數量多少,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最好的訓練效果;③習題的編排應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大容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悅;④應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精心選編習題。例如:為引人新課,選編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題、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從而實現訓練目標。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教學觀念現代化、教學目標明確化、教學方法科學化、教學手段多樣化等方面優化的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其實現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歸根到底是要樹立起 "終身學習 "的理念,教師要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於實踐,敢於創新,才能勝任二十一世紀賦予我們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