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吟誦對古詩教學到底有沒有意義
古詩《春曉》活動目標: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景象,喜愛春色;.初步學習按古詩節律吟誦.活動准備:畫有古詩中景象的圖片一幅,多媒體教學課件。活動過程:(一)復習古詩《清明》,請全體幼兒一起朗誦1-2遍。(二)談話活動,引出話題。1.小朋友有沒有記得《清明》這首詩中所描寫的是什麼季節啊?(春天)2.對了,春天到了,那你們有沒有和爸爸媽媽出去遊玩的時候,發現春天帶來的變化呢?(幼兒自由回答)(三)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副畫,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在畫上看到了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2.地上和河裡的花瓣是怎麼來的呢?它怎麼會落下來的啊?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回答。教師小結:這是因為,在春天的一個晚上,下了一場雨,到了早晨的時候,樹上的很多花瓣就飄落了下來。當時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詩人,看到了這些景象,他就寫下了這樣兩句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請幼兒一起跟教師跟讀兩遍。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讓我們來聽聽看這首詩到底是怎麼寫的。(教師播放課件)(四)教師朗誦,並幫助幼兒理解古詩。1.小朋友們都知道這首詩叫什麼啊?(春曉)2.教師講解詩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當詩人醒來後,聽到了外面都是小鳥的叫聲。詩人想:昨天又是風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來。於是他就想到要寫一首詩,古人寫詩常常能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把一件事說清楚。3.下面請小朋友們聽老師來讀一遍。教師朗誦第一遍。4.教師朗誦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聯想詩人所寫的景象。(五)幼兒學習朗誦。1.古詩中有的詞語有很多意思,所以我們小朋友在朗誦時要慢一點,音要拖的長一點,別人才能聽的懂。2.幼兒師范朗誦詩3-4遍(可採用多種形式,如分組朗誦等)(六)活動延伸請幼兒把在家學會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聽,鼓勵幼兒相互學習,並要求幼兒回家後把今天學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在家還可以學一些古詩。參考資料: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活動評析:《春曉》對於某些幼兒來說,已經在家裡和家人學習過了,因此比較熟悉,但是絕大多數幼兒並不理解古詩內容,所以在本堂課的教授中,重點讓幼兒在理解中學習,而不是單純的灌輸,幼兒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也比較濃厚,所以課堂氛圍比較好。
❷ 關於學習生活的古詩 要經典有意義 容易寫成作文的
一、積累古詩文是為了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
當前語文教學中,每位老師都很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可許多老師都覺得之所以要積累:一是課標中規定要積累,二是要考試。正因為要考試,所以才要積累。這樣一來古詩文的積累功利色彩濃厚,而這功利又掩蓋了古詩文積累的實質。那麼古詩文積累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因此古詩文積累的目的就應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詩文積累放在「培養學生基本語文素養」這個大背景下考察,古詩文積累的最終目的就應是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學習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積蓄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一來古詩文積累的目的意義自然就明確了,而其基本任務就是背上優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學核心就應是引導學生鑒賞體驗古詩文所描寫的意境,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
二、古詩文積累應是一種文化傳承
優秀的古詩文都是中華智慧的結晶,都堪稱藝術經典。古詩文的積累不是外顯的實用,而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里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這一段話明白的告訴我們「閱讀經典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積累古詩文同閱讀經典一樣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里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那麼什麼是「無用之用」呢?比如說:有些人不怕千辛萬苦,千里迢迢到泰山去看日出,或者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馬俑,到海邊去看海。這些在專講實用的看來,他們乾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是那股傻勁兒令人佩服。可是他們從泰山下來,從海邊返轉,胸襟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目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自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葉聖陶語)古詩文的積累就好比帶學生到泰山看日出,到海邊去看海,讓學生擴大胸襟,開闊眼界,去體驗一種新的精神,一種新的境界。比如讀了鄭板橋的《竹石》,不僅體會到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更領悟到了作者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從而堅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個像竹子那樣認定目標能經受住任何生活磨練的人。這不僅是古詩文的積累,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這就是古詩文積累的無用之用。
三、古詩文積累更應立足感悟和體驗
那麼古詩文積累怎麼才能達到這種「無用之用」呢?古詩文是一種特殊的體裁樣式,古人大都通過詩歌來描述一種意境,通過這一意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寄託自己的情思,抒發自己的志向。或詠物,或言志,或描寫山水,或抒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不一而足。但無一例外,都是通過事、景、物等來創造意境,表情達意。而這就要靠讀者細細揣摩,慢慢體會。通過朗讀、感悟,才能體會詩歌的意境,才能達到「無用之用」。而簡單識記是不能達到此目的,因此教學中要採取以下一些策略。
1、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古詩文積累中存在著一種不良的傾向,那就是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以應付考試。積累時缺乏主動性、自覺性,為了積累而積累。教學的效果不甚理想,學生背的苦,老師督促難。針對這一傾向,教學中我們就應注意改變積累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要是最原始的動力。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研究人本身具有的七種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中得出結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積累中我們應通過範例,引導學生挖掘詩歌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溶入詩歌所描寫的情境中,去實現或滿足自我的需要。從而在學習生活中,能主動地去探索積累優秀的古詩文,達到課標所規定的要求。
2、變短期發展為立足長遠。在古詩文積累中,有一部分老師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兩年內就讓學生背上全部要背的古詩文。因此便打著積累的幌子,讓學生生吞活剝大量的古詩,人為加重學生的負擔。這是教學的一種短視行為。這樣的積累不能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反而像列·符·贊可夫所說:「逐字死記課文的傾向,不僅損害他們對課文意思的理解,而且一經養成習慣,就會對他們小學畢業後在較高年級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古詩文的積累不僅要記住古詩文,而更「應是學生自己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是一種生氣勃勃的創造,是藉助語言對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觀,通過讀、思、悟、議、誦等環節,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情境,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對詩歌進行再創造,比如改寫、擴寫、反思、辯論。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做好准備。
3、變即興所為為有機指導。新課標規定學生1—6年級積累優秀的古詩文160篇(段),而附錄中僅推薦了70篇。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古詩文都是老師即興所為,想到什麼就積累什麼,缺乏計劃性,缺少針對性。因此在古詩文積累中,老師要加強指導,定期向學生推薦積累的篇目。同時,老師通過古詩文閱讀欣賞課,古詩文交流等活動組織學生閱讀理解古文,保證古詩文積累的效果。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詩歌星光燦爛。它不僅傳承民族的歷史,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閱讀積累優秀的古詩文,不僅是了解民族的歷史,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文化傳播者肩負的責任。
❸ 求文化底蘊深厚 ,現實意義強的800字作文 。
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涵著數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像一杯陳年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像一枚磁石,凝聚著民族的英魂。而那一個個璀璨的名字:李白、杜甫、蘇軾……帶給人多少綿長的記憶和深深的震撼啊!正因為如此,小學語文課本選擇了許多優秀詩篇,首首膾炙人口,其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體味古代文豪的人生情懷,從而提高文化底蘊,增強審美鑒賞能力。
然而,實際的古詩教學卻難以達到這樣的初衷。由於古詩的時空跨度大,閱歷尚淺的學生很難與詩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造成理解上的難度。
音畫結合,體味詩情
著名特級教師王松舟老師說:「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感悟詩歌美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是古詩教學的重點。我們發現很多時候學生能說出詩歌蘊藏的或悲或喜,或愛或恨的情感,但就是不能讀出這種情味來。究其原因在於學生的理解更多來源於教師的講解,缺乏自我的體驗,不能悟其情,又怎能讀出情來?
教學李賀的《馬詩》時,引導學生自讀想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畫面,很多學生談到畫面的美麗,卻感受不到畫面的清冷大氣。這時,多媒體課件可展示這樣一幅畫面:一輪如鉤的冷月斜掛在淡藍的天幕上,清冽的月光傾瀉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上,沙漠泛著銀色的光澤……幽遠凄清的音樂響起,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畫面的清冷,對全文的基調也有了一定的把握。結合背景資料,他們對詩人的心情也有了多種解讀:既有渴望建功立業的急切,又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還有對現實桎梏自己的憤懣。我鼓勵他們把不同的體驗送入詩句,讀出詩味,品出詩情。於是,在清冷的基調上,出現了三種版本的朗讀,而這,正是我們應當珍視的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北師大教材附有與教材同步的光碟,光碟里有專業人士的范讀,標准流暢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恰到好處的停頓,准確傳神地表達出古詩的情感,如適時用以指導朗讀,能讓學生細心體味出詩的平仄、聲韻、節奏,激起情感的涌動,更好地讀出情意,讀出詩味。
資源整合,領悟詩蘊
傳統的古詩教學一般一節課就學一首詩,鬆弛的教學進度、狹小的教學容量,既不利於學生積累古詩,又不利於學生領悟詩蘊。
「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惟有「積」之深厚,才有「發」之噴薄。《課程標准》提倡小學生積累古詩,並規定了背誦篇目。基於這些,我們在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收集與所教詩歌有關聯的詩,進行資源整合,拓展學習內容,深入體會以教材詩歌為代表的同一主題詩歌蘊藏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古詩,提高文化底蘊。
如前面所提到在教學《示兒》一詩時,就以愛國情感為主線,整合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臨安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愛國詩篇,有利於學生體會詩人們深沉的愛國情感。
在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杜甫聽到官軍收復薊北「喜欲狂」的原因,我用多媒體出示了杜甫在戰亂時期的三首代表作:《春望》、《石壕吏》、《月夜》,引導學生體會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給杜甫一家帶來的深重災難,明白了正是由於戰亂造成的悲苦太多,才有戰亂平息之後一反常態的「喜欲狂」啊!詩歌的意蘊得以開掘,詩人的情懷得以剖露。
又如在教學《暮江吟》時,可以「月」這一母線為主題,整合多首相似的古詩詞資源,進行較為開放的古詩教學,引導學生「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地欣賞古詩。如收集李白的《古朗月行》、蘇軾的《水調歌頭》、張繼的《楓橋夜泊》等詩詞,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積累,還讓學生明白同樣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之中會被賦予不同的意蘊,「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課後布置學生「收集寫月的詩詞,理解詩人的情感」,將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將古詩的整合引向了更廣闊的時空,長此訓練,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必將得到極大提高。
有人說,如果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我想說,如果古詩教學是一幅靈動的畫,那麼多媒體就是一支畫龍點睛的筆。它輔得「精」輔得「巧」,把古詩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我們充分並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手段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時,它必將成為清風活水,讓我們的古詩教學異彩紛呈!
❹ 怎樣才能學好小學五年級語文
語文學習主要是培養自學能力。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根據老師具體指導的路徑,學會自己去走。關於學習語文,這里給你一些思路:
1、自己提前預習課文。如自查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閱讀課文,找到重點,提出疑難,根據課前的「學習重點」提示和課後的「思考練習」進行思考。要養成好的習慣,不翻字典不看書,不動筆墨不看書。
2、自己主動去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對每篇課文中涉及的有關字詞句式、語法修辭,要注意有心積累,存心記憶,用心感悟。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就必有收獲。
3、應主動涉獵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來拓寬閱讀量,擴展知識內容。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自己的閱讀效率。提高閱讀效率可以通過《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練習。
4、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以及老師提出的要點,自己試著分析理解課文。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寫作技巧,欣賞文章的行文構思,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
5、練習,特別是思考性較強的練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好方法。可運用比較異同或歸類整理的方式學會自己寫作業,不斷提高整體認識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能力。
❺ 小學生怎樣學好語文有什麼好方法
怎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學習語文?這一直是小學語文老師探究的問題,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學好小學語文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參考。
一、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
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
重點是培養兩個習慣:一個是課後復習的習慣。教師應該針對各學習環節的不同特點給學生適量布置聽、說、讀、寫、背方面的作業,形式上要盡量做到游戲式、趣味化,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自己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不懂就問,在復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另一個是階段復習的習慣。從時間安排上,可以當天鞏固新知識,每周進行小結,每月進行階段性總結,期中期末進行全面系統的學期復習;從內容上看,每課知識及時回顧,每單元進行知識梳理,每章節進行知識歸納總結,必須把相關知識串聯在一起,描繪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達到對知識和方法的整體把握。
❻ 怎樣學好語文
學好語文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給大家一些學好語文的方法吧:
1、循序漸進。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
每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仔細的讀幾篇文章;一個學期讀幾本名著,做幾本讀書筆記,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辨證關系,把記憶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質疑問難,最終解決問題。
3、自求自得。就是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
4、博研結合。堅持博研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
5、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紅樓夢》語雲: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如果只局限於課堂是學不好的。
❼ 古詩新唱 什麼意思
古詩新唱是教學的一種方案,指的是利用現代音樂語言,為古詩詞配樂並得以傳唱,即古詩新唱。
古詩新唱教學時,教師教授學生韻律,並引導學生將古詩詞套入韻律中進行「吟唱」,基於古詩詞本身具有韻腳,其以吟唱形式體現出來。
教師可通過學習古詩詞歌曲,探索「古詩新唱」的系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創造,突出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熏陶學生的情操,讓每一位學生的藝術素質得到充分培養與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藝術素質。
孩子們也會在吟唱歌曲中得到民族精神的培育,人文素養的提升音樂能力的提高,生命的可持續發展。
(7)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意義擴展閱讀
古詩新唱的意義:
一、賦予小學音樂教學文化底蘊
古詩詞作為激盪在傳統文化之河中的璀璨明珠,蘊含傳統文化精髓,將其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在一起,以「古詩新唱」形式展示出來,具有賦予小學音樂教學文化底蘊的積極意義,使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得以升華,助力學生掌握更多德育知識,達到提高音樂教學綜合質量的目的。
二、豐富小學音樂教學模式
採用「古詩新唱」教學模式,將古詩詞與音樂知識融合在一起,具有豐富小學音樂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可以吸引學生參與到音樂教學進程中,使師生得以攜手創設優質音樂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