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首先明確三級目標:教學目標、學科(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
一、不同歷史階段的數學教學目標
A、建國初—60年代
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強「雙基」教學
B、60年代中——70年代末
不僅要加強雙基,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加強雙基,培養能力
C、80年代初——80年代末
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D、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時發展
E、21世紀初始
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從這樣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目標的認識一直在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教育目標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提高要求,這是時代的反映,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課程目標與課堂目標的分析
我們要注意的是上面所列舉的目標指的是不同歷史階段的數學教學(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指學完這一門課程應該達到的目標,而並不是在學習這門課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達到課程目標中所規定的目標,更不是每一節課都要達到的目標。這里有一個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一個一般與特殊的區別,雖然整體目標是由一節一節課的課時目標累加起來而達到的,但決非每一節課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准確制定和把握每節課時目標,才能最終完成課程的目標。
在現實教學實踐中,會有一些小學數學課可以做到面面俱到——「魚與熊掌兼得」,如既強調過程又注意結果,但多數的課只能做到要麼得「魚」、要麼得「掌」,之所以兩者只能得一,除了一些主觀因素(比如教師本身)以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時間。課堂教學時間是一常量(40分鍾),真正讓學生經歷與體驗,真正讓學生獨立思考,真正讓學生交流與合作,要實現任何教學目標,時間是一個保證要素。如果我們既要強調過程讓學生體驗充分,又要讓學生落實「雙基」,往往是行不通的。事實上,有經驗的教師往往不是在一節課上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兩個方面。
三、准確制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
對於數學教學目標,我們要有一個整體觀念,一方面要認識到數學教育的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大目標,是通過一節一節課的教學,一個一個單元的教學,一個一個知識領域的教學,一個一個年級的教學目標組合起來完成的。另一方面,每節課都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的一部分,即每一節課是對整體目標達成作出某一方面的貢獻。如有一些課可能貢獻「過程」,另一些課可能貢獻「結果」。從整體上看,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但在涉及到一節課時,可能會在教學目標上有所側重,這節課可能會強調過程、強調經歷、強調體驗,這樣的課常常是探索性比較強的課;而另一些課,可能在目標上更側重知識與技能的練習與鞏固,或者是注重學習某種數學思想、方法。
學生的學習也一樣,各種學習方法都有自己的獨特作用,學生學習需要經歷各種方式。這節課在強調過程上更加側重一些,更加重視一些,學生就會對結論從多角度、多層次、多種感覺上去理解,對結論產生的理解會更深透一些,而下一節課可能是「雙基」的落實做得更好一些,這就可能會對結論掌握的更加牢固,技能更加熟練,但總體上說,學生的「營養均衡」,這就達到了數學教學的課程目標。
我們在制定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時,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終身「受用」的因素,如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熱情、學會學習、相互尊重、誠實待人等等。同時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新課標中,用來闡述目標的動詞有二大類:一類是用「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目標動詞;另一類是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這兩類動詞著手,我們可以把課分成兩類:一類更側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另一類更側重過程性目標的實現。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更側重」,事實上任何一節課都會有知識與技能目標以及過程目標兩個方面,這兩類目標從理論上說是辯證統一的,在一個單元或更長的一個教學時段內也是沒有沖突的,但在一節課中有時會有矛盾,因此我們在考慮課時目標時,應注意「更側重」,否則就可能會出現兩類目標都不能很好達到的現象。
在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常常有許多想法非常好,目標十分豐富,但當進入課堂真正與學生交流時,就會發現很多設想只有在「理論」上可以實行,實際上難以達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學會用「更側重」的方法確定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B. 小學數學怎樣制定有效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教學要開展目標教學,首先須制定教學目標,制定出一套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實施目標教學上的前提和根本保證。有了目標,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才能達到有機的統一,才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必然會發揮積極作用。制定不出准確的教學目標,就會直接影響目標教學的開展,更談不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傳統教學雖有明確的目標要求,但一般卻比較籠統模糊,無法檢驗測試,所以能恰當地制定教學目標是目標教學成功的基礎。制定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我以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必須對《小學數學教學大綱》進行全面的學習,掌握大綱精神,因為小學各冊內容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邏輯性相當強,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由感性到理性不斷發展的精神編制。只有掌握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才有正確的依據。其次,要深入鑽研教材,領會教材安排意圖,對每一單元、每一課時,每一練習中的各個題目,進行深入細致的鑽研教材。對基本知識,重點,難點,和關鍵等,做到心中有數,講課時要注意每一個細節問題。還要熟悉自己所教的班級,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作必要的調查,搞清「尖子」生到什麼程度,「差生」差到何等地步,中等學生占幾分之幾,這樣就便於確定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的實際。既防止制定的教學目標太多或太大。又避免制定教學目標學生輕而易舉達標,浪費課堂時間。
在掌握大綱精神,深入鑽研教材,了解教學對象,學習目標分類理論,這是制定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基礎,要制定編排單元及課時教學目標,我認為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去深入考慮。
一、系統性
制定的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與教材的程度一致。
二、科學性
制定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不違背教學理論,不違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制定目標使用的語言要通俗、嚴謹。防止隨意拓寬教材,盲目擴大,提高加深范圍。要符合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小學生年齡的特點。
三、准確性
要准確的把握好知識點,技能訓練的要求。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把握大綱的尺度;把握認識與識別的區別;把握「簡單應用」,「復雜應用」和「綜合應用」的程度,語言要簡單明了、准確,如能寫出,能講出,能看出,能判斷出,能會找、比較、掌握、運用、計算等詞語,再仔細推敲後,在制出合乎教材內容、實際,而又准確、具體的目標。
四、可行性
制定的教學目標要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的能力。要面向全班學生。這樣才能體現教學活動中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這樣才能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在一起,融匯成一體。並且還要做到講中有練,練中有講,講一點,學一點,練一點,會一點。一邊講授,一邊鞏固,減少了差生,提高了質量,緊追目標,步步上升,當堂學,當堂練,當堂作業,當堂完成,當堂目標當堂實現,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
五、可測性
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到教與學兩個方面的要求,便於課堂教學實施,落實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信息,更換教法。及時矯正教學中的缺陷,彌補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總之,每節課目標的制定的成功,都能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促成良性循環,使高中差生的成績懸殊不大,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C.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
一、熟知目標 明確方向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大腦,對教學內容起著支配作用,對課堂效果起著檢驗作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就失去了方向,教學組織就會混亂。因此,教師在課前要對教學目標了如指掌:三維目標是什麼,教學重難點是什麼,這些目標將在哪些教學活動中得到實現。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確目標的層次性,即分清基礎性目標與提高性目標及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在《分數除法三》中,基礎性目標為:能找出數量關系,根據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分數除法的問題;提高性目標為:能正確列式解決分數乘、除法的實際問題。二者是遞進的關系,只有在基礎性目標實現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提高性目標的探究。
二、層層推進 強化基礎性目標
基礎性目標往往歸屬於「四基」內容,即基本經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常是教學的重點,必須進行強化,才能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打好基礎,為突破難點做好知識儲備。而一些老師往往認為基礎性的知識太簡單,不下功夫學生也能懂,不如多花些時間探究難點,這其實是個本末倒置性質的教學誤區。基礎不扎實,大部分學生很難聯系「四基」來解決新問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分數除法三》教學中,先利用已有知識復習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再改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讓學生嘗試解題,最後在交流中明確分數乘、除法的解題方法一樣,只是求數量關系中的積用乘法,求其中一個因數用除法。在由扶到放的引導方式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成功的體驗。層層推進,逐步達成基礎性目標,突出教學重點。
三、注重目標實施的整體觀
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目標之間沒有嚴格的分界線,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整體上體現教學目標的有機整體性,可以從四個方面把握:1、教學整體結構突出層次性,如《分數除法三》中,先復習分數乘法應用題,再學習分數除法應用題,然後把二者進行比較,最後到綜合應用,層層推進。2、注重提問的邏輯性,從是什麼、為什麼到怎麼樣,讓學生在緊湊的思維中把知識學透徹,完善認知結構。3、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與形式的多樣性,做到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結合內容將動手操作、口頭表達與書寫融合在一起。4、充分發揮過渡語的的銜接作用。圍繞目標,通過引導語和每個環節的及時小結將整個教學結構連成有機體。同時要關注學生的交流,自然地用學生的回答完成過渡。
圍繞目標而設計,緊抓目標來教學,熟記目標於心中,有的放矢,在優化教學目標中提高課堂效率,值得我們不斷研究。
D.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不僅體現國家和社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而且是教師備課和上課需要明確的首要問題。它決定著一個學期、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起著小學數學教學的導向作用。要優化小學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教師需要把握住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要全面
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基礎知識方面的目標和要求,還要考慮結合本節課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結合本節的內容進行哪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新課程觀念將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與態度並行提出,形成5個立體空間的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目標是一個整體,緊密結合,互相支撐。這就要求教師在鑽研教材設計教案時,不僅要考慮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哪些能力需要發展,還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去經歷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學習與掌握科學的方法。初此以外,教師更要思考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會形成什麼樣的健康情感;會增強什麼樣的良好態度;會產生什麼樣的正確價值觀。如此三維全面有機結合,才能構成一節課完整的教學目標。另外,三維目標不是並列的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一個整體。三者是在同一過程中同時實現的,正所謂認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輔相成,認知過程同時必有情感參與,情感過程必有認知作為基礎,而認知與情感都是在同一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而在表述教學目標時,不主張並列式分述,而主張融合式分述,力爭做到既全面、具體,又准確、簡潔。
2、教學目標要適當
這是優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方面。教學目標和要求過高或過低,或主次分不清楚,都不利於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1)要根據「課程標准」和所教教材的地位、前後編排的順序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提出適當的目標和要求。
(2)教學目標和要求要符合兒童認知的規律和發展水平
兒童的一個重要的認知規律是從動作、感知—表象—概念、規律,而且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的認知水平。例如,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的水平還比較低。教學應用題時,主要是通過操作、直觀來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不宜教給學生抽象概括的術語和解題公式。
(3)教學目標和要求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育心理規律適當劃分層次。
據教育心理學研究,知識的學習基本上是按照以下的順序進行的:理解、保持和應用。而小學數學的學習就是這樣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同練習緊密聯系著的。因此在劃分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層次時既要符合教育心理規律,又要考慮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課程標准」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分為了解、理解、掌握、靈活應用四個層次,對過程性目標的要求分為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
(1)教學目標和要求注意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兒童由於先天、環境、教育等方面條件的不同,在能、性格和興趣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表現在數學的學習上,不僅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計算和解題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師在擬定教學目標和要求時,要有彈性,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備課時要精心制定每一節課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層次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各個層次的目標,教師圍繞三個層次目標進行教學。
E.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如何確定
教學目標是備課和上課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它決定著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起著教學導向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教學目標?我個人認為要從以下幾個地方去做:
一. 確定教學目標
首先緊扣大綱和教材制定目標。大綱和教材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因些必須認真學習教學大綱,依據教學大綱,深入研究教材,准確把握知識系統和每單元的教學任務,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圍繞學習內容,全面化理解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辦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各項目與具體學習內容有機的整合,這既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同時也是課堂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
其次把握尺度。學生現有的水平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起點,對於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不能忽視。因此,在制定目標時,應准確把握教學要求的尺度,從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的教學目標,既不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違背教學中的量力性原則,又不能降低教學要求。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實施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了合理的教學目標後,在實施的過程中,就必須講究方法。
(一)出示目標。 出示目標是目標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亮標方法,能正確進行學習導向,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向既定目標挺進。亮目標可採用以下方法:
1. 直接了當 通過教師簡單的談話直接了當地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人人明白本堂課要學什麼,達到什麼要求。
2. 分步出示 鑒於學生對目標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通過分步到位有層次展示目標,並對出示的第幾個具體目標作必需的解釋。
3. 畫龍點睛 在教學基本結束進行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發現知識規律,出示學習目標。
(二)合理駕御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能否真正落實,還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觀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亮點和切入點。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學會傾聽 ,即時應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這時教師要善於傾聽,善於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問題,通過課中捕捉學生的信息,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輕松地解決課中出現的各種可能。例如我在教學認識整時,小朋友已經有了看時間的經驗了,很多學生能讀出整時,這時就可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能告訴大家嗎?」假如學生讀出了鍾面時間,由於超越了老師預想,而被一句「是嗎?你真聰明!」的話巧妙擱置,那課堂教學的生成價值也就截然不同。教師要學會傾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學生身上,要學會及時作出合適的應答(包括評價、追問、啟發、判斷、組織等)通過多向交往作用,推進教學進程。
2、學會整合,順勢調整
在交流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來自學生的信息大多處於原生狀態,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這就需要老師自始至終研究學生,「選擇」學生的創新信息,加以匯集、豐富,形成更為綜合、完善的新認識,並引出新的開放性問題,引領學生把教學過程向更高水平推進。如教學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採用先讓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發現和疑問「為什麼會有內外圈?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麼造出來的?量角器為什麼是半圓的?量角器是怎麼量角的?90°為什麼只出現一次?」這些問題中我重點選擇了最後一個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導學生發現半圈的度數是180°,順勢解答了第三個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去發現1°,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讀出各種角的度數,在讀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爭議來學習內圈和外圈,確定測量方法,最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測量,歸納方法。教學中有效的選擇了學生生成的問題,同時加以整合提煉。
3、學會等待,彈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間,空間是生成的前提條件。生成需要時間,時間是生成的必要條件。彈性控制就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留有時間和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等待中,把握節奏,當教師的時間掌握與學生的整體思維速度吻合時,學生的生成達到教師的預設要求。例如在課件出示統計表,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學生計算的方法算出總人數:8+9=17(人)而用數數的方法算出總人數是14人。為什麼算出的總人數比實際人數多出了3人呢?我便以此為契機,生成探究性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研究研究,學生一開始很迷惑,討論了一會兒後,學生就有了許多精彩的看法,從探究中學會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落實目標
F.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不僅體現國家和社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而且是教師備課和上課需要明確的首要問題。它決定著一個學期、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起著小學數學教學的導向作用。要優化小學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教師需要把握住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要全面
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基礎知識方面的目標和要求,還要考慮結合本節課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結合本節的內容進行哪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新課程觀念將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與態度並行提出,形成5個立體空間的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目標是一個整體,緊密結合,互相支撐。這就要求教師在鑽研教材設計教案時,不僅要考慮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哪些能力需要發展,還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去經歷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學習與掌握科學的方法。初此以外,教師更要思考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會形成什麼樣的健康情感;會增強什麼樣的良好態度;會產生什麼樣的正確價值觀。如此三維全面有機結合,才能構成一節課完整的教學目標。另外,三維目標不是並列的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一個整體。三者是在同一過程中同時實現的,正所謂認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輔相成,認知過程同時必有情感參與,情感過程必有認知作為基礎,而認知與情感都是在同一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而在表述教學目標時,不主張並列式分述,而主張融合式分述,力爭做到既全面、具體,又准確、簡潔。
2、教學目標要適當
這是優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方面。教學目標和要求過高或過低,或主次分不清楚,都不利於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1)要根據「課程標准」和所教教材的地位、前後編排的順序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提出適當的目標和要求。
例如,有教師在教學「數的整除」單元時,根據教材與學生情況,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單元教參中規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外,還定出了以下幾條關於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的教學目標和方法。
①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能力。通過除公約數、倍數;偶數、奇數、質數、合數、質因數;約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質數、互質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幾組要領的教學,引導學生分組加以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②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學質數和合數,先按教材給1,5,9,,11,12等五個數,要求學生分別找出它們的約數,然後引導學生按照每一個數含有約數個數的多少分類,在此基礎上,分別抽象出每一類中各數的約數的共同特點,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③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從一節課來說,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方法,理解算理,將所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學9加幾第一課時,主要要求學生能掌握湊十的方法,正確計算出9加幾的得數。由於是第一課時,不宜要求學生計算速度,更不宜讓孩子們比賽看誰算的快。不然的話,會使學困生心理緊張,本來能做對的也會做錯。
(2)教學目標和要求要符合兒童認知的規律和發展水平
兒童的一個重要的認知規律是從動作、感知—表象—概念、規律,而且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的認知水平。例如,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的水平還比較低。教學應用題時,主要是通過操作、直觀來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不宜教給學生抽象概括的術語和解題公式。
(3)教學目標和要求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育心理規律適當劃分層次。
據教育心理學研究,知識的學習基本上是按照以下的順序進行的:理解、保持和應用。而小學數學的學習就是這樣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同練習緊密聯系著的。因此在劃分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層次時既要符合教育心理規律,又要考慮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課程標准」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分為了解、理解、掌握、靈活應用四個層次,對過程性目標的要求分為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
(4) 教學目標和要求注意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兒童由於先天、環境、教育等方面條件的不同,在能、性格和興趣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表現在數學的學習上,不僅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計算和解題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師在擬定教學目標和要求時,要有彈性,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備課時要精心制定每一節課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層次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各個層次的目標,教師圍繞三個層次目標進行教學。例如,「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教學目標可以分四個層次:
①使學生理解兩位數進位加法的演算法,掌握「個位滿10向十位進1」。
②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試題。
③通過知識遷移和在計算中尋找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比較、類比推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④通過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對學生進行愛思考的教育。
很顯然,①②是全體學生必須掌握的目標;③是針對較好學生提出的;④則是各層次學生不同程度共同追求的目標。
G. 怎樣寫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在前言部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在課程目標部分規定了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由四方面組成,即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態度離不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渠道,已經成為老師們的共識。但是怎樣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整體教學目標呢?「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老師們都比較重視,一般來說,不僅能定出具體的目標,而且在教學中實施,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多元化整體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下面我想講一個一位青年教師找我備課過程中的小故事:
這位老師備課的內容是《標准》新教材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認識鍾表」。一開始就興致勃勃地給我講了她打算利用多媒體教學,作了很多「課件」,展示了各種各樣的鍾表,鍾表的指針可以活動的,非常精製,來教給學生認識鍾表。我不忍心地打斷了她的發言,問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她很坦率地說:「胡老師,我還沒寫呢?不過,我知道要讓學生認識整點和幾點半。」我又問她;「你知道《標准》中規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嗎?」青年教師回答說:「知道,那我再安排一些數學游戲和思考題吧,但是,要完成四方面的教學目標,一節課的時間不夠啊!」這時,我們又打開課本,課本中在認識鍾表這一部分,安排了「小明的一天」,呈現了代表了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起床、上學路上,在課堂上,午餐、課外活動、睡覺六幅情境圖及鍾面上表示的時刻。這就說明我們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認識鍾表。我問她:「你們班有同學認識鍾表嗎?」她說:「一半以上都認識,」那就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了。怎樣激發學生體會認識鍾表的必要性呢?青年教師有了好主意,她說:「我把課件中的鍾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間內的鍾,學校大廳牆上的鍾,火車站門前的鍾……,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體會到認識鍾表會給生活帶來很大方便,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這是幾時」。在全班交流時,我要請同學說一說你是怎樣看出這是6時,這是7時半。」我情不止禁地說:「這樣學生不僅能認識6時、7時半,就可以類推到7時、8時、……12時;8時半、9時半、……12時半,使學生初步接觸抽象、概括、推理等數學思想」。我們倆越說越興奮,青年教師說:「我還想聯系我們班學生生活的實際,他們正好上午8時上課,11時半放學,下午2時上課,3時半放學,讓學生在自己學具鍾面上撥一撥。」我也出了一個主意「在最後你可以讓學生撥7時半,再問一問學生早上7時半一般你在干什麼(一般在上學路上),晚上7時半一般你在干什麼(一般隨父母看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青年教師接著說:「我還可以利用課本上最後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太陽大約幾時升起,幾時落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我們互相啟發,不知不覺夜幕降臨,青年教師告辭了,她高興地說:「我知道怎樣備課了,您能不能明天來聽我這節課」。我欣然答應,第二天,我如約走進課堂,青年教師顯得很輕松,同學們非常積極,課堂氣氛十分愉悅。下課了,青年教師走到我跟前,告訴我,時間一點也不緊,我知道怎樣制定和實施多元化教學目標了。她高興地把我送出校門外,我走在路上,心裡想:我們老師只要充分認識到實現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在備課時要有實現整體目標這根弦,就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挖掘各方面的教學資源,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H. 小學數學教研組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建議以教研組為單位搞圍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微型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