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在計算路程問題時怎樣區分速度差與速度和
速度差就是用快的速度減去慢的速度的差,就是快的減慢的(適用於追及問題,也就是同向)
如乙速為36公里/時,甲速為30公里/時,則甲與乙的速度差=乙速-甲速=36-30=6公里/時
速度和就是快的速度與慢的速度的和,就是兩個速度值的和(適用於相遇問題,也就是相向)
如乙速為36公里/時,甲速為30公里/時,則甲與乙的速度和=甲速+乙速=36+30=66公里/時
相遇問題: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追擊問題:快的與慢的的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時間
B. 行程問題是小學幾年級的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未來的教育,倡導開放式學習,把學習的地點擴展到社會、網路;倡導探索式學習,積極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倡導合作式學習,通過共享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倡導多學科之間的整合、相互應用。未來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圍繞一個問題,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探究活動,去收集相關的資料,並解決實際問題。結合這兩個方面,我依據維果茨基的支架理論,應用美國JAVA互動教學軟體,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實踐《行程問題》第一課時的學習。
《行程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54~59頁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前幾冊教材中已經學習過了有關速度、時間、路程之間數量關系的應用題。但是以前學習的這種應用題,都是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從這部分教材開始,將要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這里以相遇問題為主,研究兩個物體在運動中的《行程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54~59頁的教學內容。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兩個物體運動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有方向問題,出發地點問題,還有時間問題。學生要全部掌握這些是比較困難的。本冊教材的重點是教學兩個物體相向運動的應用題。
因此,特製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
2、解決問題目標: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確解答求路程的應用題。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創設師生互動情境,在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以及樂於合作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學重點:相遇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相遇」「相向而行」「速度和」的含義。
課前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單個物體運動的數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C. 小學6年級,求什麼是速度什麼是時間什麼是路程(舉例說明)
淺談小學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
摘要:應用題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題,是學生最難理解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生的認識規律,正確地遵循應用的教學規律,讓學生學得輕松,易掌握,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互相轉換。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抽象思維,在此教學上應用了舉出了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應用題,並從認識到理解。通過認識概括數量關系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從具體到抽象,數量關系帶有一定的抽象,抽象的程度越高,應用題的適用范圍也就越廣,學生理解越難,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培養學生的辯析能力。多種形式的應用題基本訓練,既是解應用題的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不僅能充實學生的應用題知識,提搞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解題能力,同時也鍛煉他們的思維,幫助了學生提高了辯析能力、分析方法,使他們的思維更靈活。有效的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 應用題 教學 規律
應用題的內容來自於生活,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個別教師埋怨學生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不強,常常苦於不知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題意,遇到一些數學術語時總是比較含糊地給學生解釋。這樣,就造成學生們難以理解題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時不會類推進行思考解答。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正確地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樣既可讓學生學得輕松、易掌握,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這幾年數學教學中是如何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談一談個人的做法。
一、規律一:通過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抽象思維。
大家都知道,應用題的內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實際生活的,但在內容敘述的語言上又與生活中的常用語有所區別,這樣就給學生在理解題意上帶來很大的阻力,特別是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因為農村孩子的生活語言普遍是貫用鄉語。要攻破這一難題,教師在教學中要付以藝術性地引導學生弄清題中出現的新的數學語言,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義,並能用生活中的語言或已學到過的數學語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數學語言,在此基礎上學會准確地使用,並逐漸使它成為日常用語中的一部分,實現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記得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第三冊「乘法應用題」的課時,發現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數學語言去幫助理解新出現的數學術語。結果一課下來,教師既辛苦又沒有效果。根據這一情況,我便向這位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而在之後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對於二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乘法應用題,那些生僻的數學語言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教師在授新課前的復習十分重要,如這一節課就應要復習與之相應的基礎知識——乘法的初步認識。在「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章節里,學生已理解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的含義。那麼,在學乘法應用題前先把這一知識點復習好,然後出示例題並提出問題讓小組討論:題中哪個數量是表示「相同加數」。學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麼,乘法中的「相同加數」這個數量在應用題的條件中有特徵可判斷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不宜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而應多出示幾道,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逐漸總結出判斷方法。其實,通過這樣一系列判斷練習,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的情況:這個「相同加數」在乘法應用題的條件中常一些語言出現,為了使學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練習時我們還可以進行以下練習操作,再用語言表述:
1、舉例(並在黑板畫出圖或是電腦投影)
幾個小朋友在田地里種蓖麻,每行種了5棵,種了4行。
讓學生認真觀察圖中內容,數一數圖畫里每一行分別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數是否一樣多?之後再讓學生說出:每行種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書)拿出幾本數學教科書,讓學生看看書本後面的標價是否一樣後說出:每本數學教科書的價格是5元。
通過類似以上的練習,多做幾道不同的習題,讓學生互相討論、表術,這樣對表示「相同加數」的語言、「每份有(是)幾」的說法學生就有了具體的認識,並由認識轉入到理解。最後師生一起探究乘法應用題也就輕松多了。
二、規律二:認識和概括數量關系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
我們知道數學應用題里都含有一定的數量關系,而數量關系都是帶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應用題的適用范圍也就越廣;而越抽象的數量關系也是越難理解的。要使學生對數量關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引導中必須密切要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心理學告訴了我,讓我認識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而抽象邏輯思維有待於在學習中發展和提高。對於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概念更是從白紙一張起逐漸積累的,早期掌握的數學概念大部分是比較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學中按照應用題的文字敘述形式給學生概括出怎樣的應用題用加法、減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應該在教學時選擇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為應用題的內容,在指導他們解題時也要盡量利用直觀教具或創設情景使他們能夠用實物或看圖進行數一數、擺一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在腦中形成表象,使題目的內容成為他們可以感知的。這樣,解一題就學會一點知識,逐漸積累起一些經驗。再從具體的題目、具體的數量中發現一些帶有共同特徵的東西,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讓學生自己嘗試概括出一些數量關系,例如:我在教學「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時,先讓學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時、每分鍾、每秒)所走路的長度」,「時間是指一共走了幾小時(幾天、幾分鍾、幾秒)」,「路程是指在這幾小時里(幾天里、幾分鍾里、幾秒里)一共走了多長路」。然後,我便藉助線段圖,並在線段圖畫出小車模擬行駛的過程,先表示行駛第一分鍾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著表示行駛第二分鍾、第三分鍾……通過小車模擬行駛,找出每一個時間段里的速度、時間與路程三者間的關系,最後總結出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總結出關系式後,學生的認識還是不深的,為此,我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里,還要有一定數量的相關習題,先讓學生指出各習題里哪個數量是「速度」、哪個數量是「時間」、哪句話是指「路程」的,然後讓學生說說已知「速度」和「時間」怎樣求路程,最後才讓學生動手計算、寫答。這樣通過說、練的訓練,學生既掌握好了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說理辨析能力。
三、規律三:多種形式的應用題基本訓練,既是解應用題的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
有經驗的教師應有這樣的同感,多種形式的應用題的基本訓練,不僅能充實學生的應用題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題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幫助學生提高辨析能力、學習分析方法等,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活躍。因此,在應用題教學中,把握好練習這一關是非常重要的,在應用題的基本訓練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幾種形式:
1.解答應用題訓練。
在應用題的基本訓練中,我認為解答應用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是通過解答應用題來實現的。下面就思維訓練舉個例子:
「商店原來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發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有餃子粉多少千克?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應用題,這就要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在訓練中,可以根據以往的知識理解出,找學生出等量關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設為未知數Ⅹ,學生代入數字。這樣學生理解怎樣列出方程。同時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列算式。這樣類型的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也得到了一個提高;而不同的思維方法就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條件與問題搭配的訓練。
這個訓練我一般是出示題目後,要求學生先進行連線搭配,再進行列式計算、寫答。經過具體的解答,學生對條件與問題的搭配有了一個自我檢查過程。通過這樣的訓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辨析能力。
3.補充條件或問題的訓練。
給出一個條件和問題(或兩個條件)要求學生補充另一個條件(或問題),使之成為完整的應用題。例如:一批貨物,運走了10.5噸,---------------。這批貨物原來有多少噸?學生通過已學的數量關系知識並由題中問題展開思維可知條件缺少了「剩下貨物的噸數」,於是便可以補充上一個條件「還剩---噸」。又如:修路隊要修一條長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這是要求學生補充問題的訓練,通過分析,題中有工作總量,有工作時間,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麼,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為問題來補充到題中。
4.改編應用題的訓練。
改編應用題的訓練,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而且還加強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橫向聯系的理解。在訓練中,我經常用的方法是這樣的:
按要求改變原題的某個條件與問題:
如:原題是:學校食堂運來1噸煤,計劃燒40天。由於改進爐灶後,每天節省5千克,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要求學生解答後把原題的第三個已知條件和問題改成「改進爐灶後,這批煤比原計劃多燒10天,每天實際燒煤多少千克?」,改編後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用不同的方法解:
如: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走向學校,小強每分鍾走65米,小麗每分鍾走70米,經過4分鍾,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相距多少米?
讓學生理解題意,提問:要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麼?怎樣求?先讓學後發表意見:發表了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解法是:先求兩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來。第二種解法是,先求出每分兩個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鍾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導學生對比兩種解法的算式,並看看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哪種算式計算簡便?
通過以上幾種訓練,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認識,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綜合的思維方法和分析的思維方法。
總之,教學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只要我們能領會好它的規律,遵循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和認知特點,在教學中結合本班學生基礎能力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地開展教學活動,定能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例題:甲乙兩車從相距137.5千米的兩地相向而行,經過5.5小時兩車相遇。如乙現行3.75小時候甲才出發,則經4小時兩車相遇,求甲乙兩車平均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解答:甲乙兩車速度和為:137.5除以5.5=25千米
則甲乙兩車4小時行的路程為:25*4=100千米
所以乙先行了:137.5-100=37.5千米
則乙的速度為即每小時行的路程:37.5除以3.75=10千米
則甲的速度為:25-10=15千米
D. 小學數學速度與路程時間的關系幾年級學的
1,快、慢兩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並往返行駛。快車每小時行80千米,慢車每小時行45千米。兩車第二次相遇時,快車比慢車多行了210千米。求甲、乙兩地間的路程。
2,甲、乙兩地相距216千米,客貨兩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已知客車每小時行58千米,貨車每小時行50千米,到達對方出發點後立即返回。兩車第二次相遇時,客車比貨車多行多少千米?
3,甲、乙兩車同時從相距160千米的兩站相向開出,到達對方站後立即返回,經過4小時兩車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時甲車比乙車多行120千米。求兩車的速度。
4,甲、乙兩地相距680千米,快車從甲地向乙地開出,2小時後,慢車從乙地與快車相向開出,並經過5小時與快車相遇。已知快車每小時比慢車多行8千米,求快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5,師徒二人合做264個零件,徒弟先做4小時後又和師傅合做了8小時才完成了任務。已知徒弟每小時比師傅少做3個,師傅每小時做多少個零件?
6,小明家離學校2300米,哥哥從家中出發,5分鍾後弟弟從學校出發,二人相向而行。弟弟出發10分鍾後與哥哥相遇。如果哥哥每分鍾比弟弟多行20千米,他們每分鍾各行多少千米?
E. 小學數字有學路程速度時間的問題嗎
F. 小學四年級數學路程速度時間的應用題
大車每小時行
216÷3=72千米
大車到達需要
936÷72=13小時
小車每小時行
312÷4=78千米
小車到達需要
1066÷78=13.7小時
答:大車先到達。
G. 小學路程速度時間問題
路程=速度×時間
相遇問題
1、行程問題:行程問題可以大概分為簡單問題、相遇問題、時鍾問題等。
2、常用公式:1)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2)速度和×時間=路程和;3)速度差×時間=路程差。
3、常用比例關系:1)速度相同,時間比等於路程比;2)時間相同,速度比等於路程比;3)路程相同,速度比等於時間的反比。
4、行程問題中的公式:1)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2)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路程問題:即關於走路、
行車等問題,一般都是計算路程、時間、速度,叫做行程問題。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時間、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再根據這類問題的規律解答。
解題關鍵及規律:
同時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相向而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後):追及時間=路程÷速度差。
同時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後,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時間
H. > 路程和速度成什麼比例關系_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教案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 2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54頁的內容及練習八部分習題。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知道 速度 的表示法,了解 速度 的內涵。 ②讓學生理解和.....·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案(1)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案(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54頁的內容。 教學設想 路程、時間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是學生今後學習行程問題應用題的基?Mü?究問鋇慕萄В?蜒?幸恍└行勻鮮逗鴕恍┥?罹?榻?懈.....·《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教案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4頁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使學生理解、掌握 速度 的含義,並學會用統一符號來表示速度。 2、使學生從實際.....·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案(2)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案(2)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54頁的內容及練習八部分習題。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知道 速度 的表示法,了解 速度 的內涵。 ②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個數量的關系。 ③提高學生分析處理...·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案(1)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案(1) 課題: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內容:速度、時間和所行的路程之間的關系。
I. 小學數學路程問題小學數學里有幾種路程問題
路程問題:即關於走路、行車等問題,一般都是計算路程、時間、速度,叫做行程問題.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時間、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再根據這類問題的規律解答.
解題關鍵及規律:
同時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相向而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後):追及時間=路程÷速度差.
同時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後,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時間
例1:一隻輪船從甲地開往乙地順水而行,每小時行 28 千米 ,到乙地後,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順水多行 2 小時,已知水速每小時4 千米.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題必須先知道順水的速度和順水所需要的時間,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時間.已知順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難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順水所用的時間,逆水所用的時間不知道,只知道順水比逆水少用2小時,抓住這一點,就可以就能算出順水從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時間,這樣就能算出甲乙兩地的路程.列式為
28-4×2=20 (千米)
20×2=40(千米)
40÷(4×2)=5(小時)
28×5=140 (千米).
綜合式:(28-4×2)×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