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把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方法融入到人音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的音樂課教學中
樂器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更實質性的內容,樂器僅是個工具。在這方面內容的確非常豐富,這里僅介紹其中一些典型例子。
①從多聲的節奏朗誦,聲勢轉換成節奏樂的伴奏、合秦:如
|李鋼|換成鼓敲|××|節奏。
|王小 二|換成雙響筒|×× ×|節奏。
|歐陽 幫多|換成串鈴|×× ××|節奏,
全班分三組,每人一件樂器。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三聲部節奏樂隊了。
由於每一個聲部只演奏一個固定音型,無任何技術負擔,教師還可以指揮聲部的進進出出,學生只需跟隨著指揮開始、停止,強弱快慢變化即可,又不看譜,又不會擔心出錯。
如果用這個節奏樂為一首大家熟悉的兩拍子的童謠或歌曲做伴奏,邊說(唱)邊奏,又增加了難度(一心二用),又使音樂更豐富,會令學習更加有趣。
這種語言和聲勢轉換成打擊樂的例子,有時是可以構成一個小型作品
② 通過探索式的學習,了解樂器,比如有個課例叫「鼓的故事」,每人發一個鈴鼓。先看看自己手中這個樂器上面有什麼東西,用手摸摸各個部位,再用各種辦法試試會發出什麼聲音。這時的教室肯定很熱鬧。然後要每一個學生輪流想出一個敲擊的方法。大家摸仿他發出這個聲音。每人要不同的聲音。於是敲鼓皮、敲邦子,用手掌拍,用手指彈,用手指劃鼓皮,晃動鈴響,以至把鈴鼓放地上轉……孩子們會想出各種各樣方法發出聲響,而大家摸仿又是一種新的學習。在這些基礎上,可以用鼓敲各種節奏,大家摸索仿;還可以做音量,節奏變化,學生輪流當指揮。一個鼓象一棵種子,可有很多的發展,開發出一株大樹。
③利用打擊樂器進行節奏訓練的例子還包括節拍的學習,讀譜(節奏譜)的練習等等,奧爾夫的《學校教育》五卷本有許多例子。
下面是筆者將《鴨子拌嘴》(中國民族打擊樂曲)中的一段樂譜簡化後編的一段節奏樂譜,適於小學低年級,譜中個別節奏如 可能會比較難。但他們用聽奏法大致還是可以敲出來的。筆者曾在深圳實驗小學一年級做過一次公開教學課,證明學生的潛能常常出乎大人的意料。
附《鴨子拌嘴》節奏樂譜。(略)
④ 用節奏樂對話,「講」故事。
這又是一個即興的課題,可以兩人一組任意接挑選一件打擊樂器,用它來相互「聊天」,或表現一個敲擊樂「小品」,如一人看報,一人老去吵他,兩人爭執起來,又和好等等。
還可以大家分組設計一個故事,用打擊樂器伴奏動作來表現……象中國的《三個和尚》,《龜免賽跑》等等都是很好題材做即興奏樂練習。其他《暴風雨》、《看球賽》這樣的題目也很適合打擊樂即興。
⑤ 音條樂器的原理同打擊樂一樣,它都是主要應用大肌肉活動,通過敲擊來奏樂,對任何人都是極容易學會的,奧爾夫的音條樂器有個設計非常精緻:每架琴一般十三至十五個音條,每個音條可以摘取,這樣在初學入門時,有時只用2——3個音來奏時,為怕學生敲錯音,即可將其他間音條摘掉。
奧爾夫為孩子們設計的音樂完全是從原本性音樂出發的,比如開始只用
5 3(So Mi)兩個音的歌曲,一學就會。在之後較長一段時間里只用五聲音階編寫歌曲,這些歌曲由於沒有半音,非常容易學習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這種五聲音階歌曲,當做多聲練習時不會產生刺耳的不諧調音響,不像在和聲性的歌曲中有和聲的規則限制。它是一種橫向線性的音樂。這是原本性音樂的特點。
還有就是固定音型的應用,也是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最突出的特點,一段較長的音樂只用一個節奏型反復敲奏,極容易掌握,也容易創作。和固定音型類似的還有五度的長音伴奏,波爾動等形式。在曲式結構上前面也已介紹過了。在音條樂器上這些都是兒童很容易就能設計並演奏出來的,原本性的音樂就是在這樣的樂器上產生出來了。
下面附三首我國奧爾夫學會付理事長李燕治老師編的為我國少數民族兒歌伴奏的樂曲 。(略)
最後想介紹利用打擊樂參與進行欣賞教學的方法。
近二十多年參與音樂的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成為一個新潮流,教師們利用符號做的圖型 譜,利用身體參與外,還大量使用了奧爾夫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器),學生聽著音樂,看著圖形譜,邊敲著打擊樂,就好象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樂隊成員一樣,不但提高了興趣,更由於親自的參與,對音樂的體驗更清晰、深刻。
比如《春節序曲》李煥之曲。是一個復三部曲式,我們先將曲式結構畫出一個圖來(見結構圖譜)。
將其中幾段音樂設計了四個節奏譜:(略)
樂器符號:
Q鼓,-‖-釵;□ 雙響筒(哇盒); △ 三角鐵; 串鈴; ⊥ 單面鈸。
全班分成五個樂器組,另外,有一個敲單面鈸,在B的連接部敲。
學生只根據他們聽到的各段按不同樂器的節奏進入,重要的是教師要非常熟悉整個樂曲。彈見附主旋律譜(供教師用,下面是節奏樂譜)。
這個教案因音樂非常優美,氣氛熱烈,學生們演奏沒任何技術負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效果總是委不錯的。在這樣參與基礎上,音樂已深深印在心裡,再簡單介紹與樂曲相關的結構,創作背景,學生們都是非常樂意聽的。
國外象這類的教案,教材非常多,一改過去被動地欣賞,深入不進音樂里的狀況,深受學生和老師喜愛。
奧爾夫音樂教育進入我國不過十幾年,國內還沒有專門的師資培訓機構,在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方面還有許多路要走。但從接觸過該教法的教師和學生們以及許多教育專家的反映看,它的確給我們帶來一種新鮮的氣息。借該教育體系作橋,可以引導我們更快地趕上世界音樂教育先進行烈,為向跨世界邁進做出我們的貢獻。
B. 奧爾夫音樂教案《庫乞乞》教案並求助此歌的
1.教師要寫自己認復為有重要意義的制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C. 奧爾夫音樂教案《歡樂滿山谷》怎麼寫
活動目來標:
1、看圖折紙源,中間留出一個正方形凸起並兩邊曲折的方法。
2、壓折四角,把三角形壓實摺痕兩邊再向中心折出表帶。
3、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和耐心認真工作的態度。
活動重點:
在中間留出一個正方形凸起並兩邊曲折的方法。
D. 奧爾夫音樂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價值與實踐應用的緒論該怎樣寫
應用的緒論該怎樣寫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內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容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E. 幼兒園中班奧爾夫音樂游戲的教案都有哪些
教學復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制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F. 幼兒園奧爾夫音樂歡樂舞教案怎麼寫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回案例則是對已經答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G. 奧爾夫怎麼教
、《音樂玩笑》課例
音樂玩笑的音樂材料由兩部分組成:a、弦樂;b、電子舞曲。兩部分的順序為abababababab,也就是說弦樂與電子舞曲相互交替出現,這樣就會形成兩種鮮明的不同的音樂性格,在情緒的感知上差別很大,a弦樂的音樂情緒為庄嚴、優美、高雅選自世界名曲,而b電子舞曲部分輕松、滑稽、歡快。在這兩種不同的音樂氛圍下,學生根據聽到的不同音樂性格可以自行進行相應的動作創編,由於剛開始,可由老師先創編一組作為「樣式」。
動作「樣式」:當弦樂出現時,可以模仿演奏小提琴的動作,將雜念拋空,跟隨音樂和節奏,身心投入到「拉奏」小提琴中來;當電子舞曲出現時,立即從那種古典音樂的氛圍中「逃脫」出來進入滑稽輕松的電子舞曲中,動作可以跟隨音樂和節奏做出原地高抬腿的律動來。
知識性目標:訓練音樂音色的聽辨能力;把握節奏的能力;感知音樂情緒的能力;認識音樂結構的能力等。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們的注意力、想像力;培養學生們的運動協調能力等。
課例優勢:在這樣的音樂氛圍中不僅培養學生們不同音樂性格的把握能力以及基本音樂素質的培養,還對孩子身心起到愉悅的作用,使學生們在玩中不知不覺的學習各種的音樂元素,做到寓教於樂。
注意事項:首先是注意節奏的准確性;
其次注意不同音樂風格的表現和把握性。
課例的可發展空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可以隨意的創造。還可以將兩種性格反差強烈的音樂進行創作合成(讓學生挑選音樂,老師來做)。
二、《七個半跳》課例
七個半跳的音樂結構是不斷反復的AB結構,其中A意味著重復,B意味著變化。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一方面在重復中不斷掌握鞏固新的知識點,又為避免重復中的枯燥而呈現新的知識點進行新的學習。A段由節奏鮮明速度稍快旋律朗朗上口的兩個八拍組成,B段由一個半、兩個半、三個半、四個半、五個半、六個半、七個半等七組長短不一的突然消失的長音組成,而這些依次增加的長音的長短都是不固定的,所以充滿了神秘感和懸念。
游戲玩法:三種。第一:打蚊子。當A段音樂開始時隨著旋律節奏雙手交替拍腿,在地十、十一,還有十三、十四小節節奏強烈處跟隨節奏各拍手三下。當B段出現時聽隨長音的長短做出打蚊子的動作,當長音開始時張開雙手尋找蚊子,當長音結束時立即快速拍打一下。A段旋律沒有變化,但是B段隨著變數的增加,由剛開始的一個半長音增加到後來的七個半長音,每個長音都是長短不同富有變化的。都需要學生們的聽辨和反應能力以及高度集中力來做出此律動。
第二:自由漫步。根據AB的不同音樂內容,A出現時隨著節奏旋律自由在教室內走動,在重音處同樣需拍手或者跺腳等(由學生自行創編)三下。B出現時,保持一個動作比如張開雙臂單腳站立停住,直到長音結束,方可恢復原狀繼續行走,在這個游戲中留給學生們的即興創作空間很大。學生們可以自行創編動作七種。
第三:七個部位的游戲。A段時類似以上律動,B段時當第一個長音出現時摸住自己的頭,長音結束時立即松開繼續A。依次類推分別增加摸肩、腰、大腿、膝蓋、腳面、直到觸摸到大地等這七個部位。
知識性目標:培養學生們的節奏感、旋律感以及對曲式結構的感知。
素質目標: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高度的集中力;敏捷的反應能力;基本的節奏感;邏輯序列感等。
課例的發展潛能:還可讓孩子自行設計和以上模式相同的動作創編;也可以加入打擊樂器,跟隨B段,敲出相應的聲音等。
三、《大象》課例
《大象》是具有代表性的將語言、動作、歌唱相結合的課例。其歌詞為:森里裡面我最大,長長鼻子全靠它,我有一對大耳朵,細細地尾巴。教師朗誦一遍讓孩子猜謎語,然後再教給孩子,而每一句歌詞都對應著相應的動作,第一句森林裡面我最大按節奏朗誦出來的同時,雙手摸住胸口然後再大展雙臂表示我最大的意思;在朗誦後三句時也都有對應的動作,孩子們很快能學會朗誦和動作,此時再加入歌唱,無需一句一句教唱,只需跟隨音樂,並由教師帶領孩子們邊唱便做出動作即可,主要在於孩子們的體驗過程,他們是否去按節奏在朗誦,在歌唱,是否在做動作的同時玩的很愉悅。
當這些都學會的同時,還有後半部分,歌詞為「哦啦啦啦啦,哦啦啦啦啦,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這個歌詞所對應的身體律動為第一句跟隨節奏和後三個啦啦啦」同步用兩個拳頭相互撞擊三下,第二句跟隨節奏180°轉身後跟隨歌詞和節奏也是兩個拳頭互相撞擊三下,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樣,第四句直接跟隨音樂節奏做出從站立到蹲下的整個「融化狀」過程的姿勢。
當這些也都掌握了之後,孩子們可以像開火車一樣圍成一個圓圈,然後張開雙腿,彎下腰來,右手伸向前面一位同學的腿下拽住他的左手,而自己的左手伸向自己的腿下拽住後面同學的右手,就這樣成為一個連接起來的圓圈。還是《大象》的音樂跟隨節奏一起走步轉圓圈,此時需要每一位同學的節奏感都要准確,要不然會破壞整個游戲的節奏,在唱到哦啦啦啦啦時,做和上面一樣的律動,完成後繼續轉圓圈,此時會發現圓圈又變成了反向,這和「哦啦啦啦啦」的律動最後一組沒有轉身有直接的關系,然後整體完成五遍後,結束游戲。
知識性目標:對於朗誦和歌唱節奏的把握能力,旋律以及節拍規律的感知能力。
素質目標:培養孩子們的注意力、語言能力、身體協調能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反應能力等。
課例的可發展空間:可以讓孩子們對於後半部分的動作跟隨音樂進行創編,第一部分也可以。也可以換成奧爾夫打擊樂器分聲部的對歌曲進行演奏等。
四、《七個半跳的樂器合奏游戲》
將奧爾夫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共四類,一類是木質類、一類是散響類、一類是金屬類、一類是鼓類)圍成一個圓圈,孩子們坐在打擊樂器的面前,他們看到新鮮的樂器一定很好奇,都會上前去摸、敲、打、掛、擦等等各種大人們都想不到的舉動,這時不要管他們,讓他們好好盡情的「研究」自己手裡的樂器,當一陣時間後他們一定會厭煩了手中的樂器,而是相互的看周圍其他小朋友手裡的「新東西」,這時就讓他們原地站起,然後向右(左)移動兩個位置,然後坐下,這時又是新的樂器了,但他們都玩一遍的時候,肯定就開始亂起來,這時老師要拿起樂器或者鼓棒,放到自己的頭上,孩子們會由於老師做出這個奇怪的動作而跟著模仿,大家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到老師的身上,這時就會安靜下來,然後老師再教孩子們正確的演奏方法。
當孩子們基本上知道如何使用自己樂器的時候,就可以玩《快速傳遞》的游戲,從一位孩子那裡敲出聲音後,順時針旋轉,下一位同學馬上接上一個音還未落下趕緊敲響自己的樂器,就這樣看誰在不打亂規則的情況下最快,孩子們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一定會很興奮,要注意控制好次序。玩過《快速傳遞》後,可以玩《慢速傳遞》的游戲,原理和《快速傳遞》一樣,只不過看誰最慢,姿勢最優美。在有音樂基礎上的孩子還可以加入節拍的重音感,比如四分之二拍為強弱,四分之三拍為強弱弱等在快(慢)的基礎上敲打出這個規律。
根據《七個半跳》的音樂結構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分為不同的聲部,比如剛開始可以用雙響桶(木質類),在三下的重音處可以用鼓(鼓類),在長音處可以用三角鐵(金屬類)等等,都可自行設計,或者讓學生自己設計。然後跟隨音樂成為一個小型的打擊樂團演奏《七個半跳》。
知識性目標: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色的聽辨能力、音樂材料的分配能力等。
素質目標:培養孩子們精細動作的能力,注意力,聽覺能力,反應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等等。
課例的可發展空間:打擊樂器的游戲有多種玩法,可以讓孩子根據音樂去自行創造。
五、《快慢兄弟》課例
《快慢兄弟》的音樂材料為ABABABAB,A的音樂材料是速度非常慢、旋律聽起來給人一種很懶惰的音樂情緒,而B的音樂材料是速度很快,旋律聽起來給人一種都不能停下來,不得不快速跑起來的音樂氛圍,所以兩段的音樂性格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給學生聽音樂之前,可以先給孩子們講個故事,名為《胖胖和瘦瘦》的故事(隨意創編,但是要符合音樂性格),然後告訴他們胖胖啊實在是太胖了,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非常的慢,而瘦瘦呢身體很輕,所以走起路來非常的輕快。然後再放音樂,跟隨音樂一起在教室內隨意的走動,但是不論慢也好,快也罷,都要在音樂的節奏之上去進行,一定要在孩子充分的聽清楚了音樂,而自發的去或快或慢的去行走,而不是「一窩蜂」的「瞎玩」。
知識目標:培養孩子們的不同音樂情緒的聽辨能力、節奏及旋律感、對音樂材料結構的感知能力等。
素質目標:反應能力、大動作的協調能力、共同游戲時的協作能力,感知能力等等。
課例發展空間:不一定非得用走路來代錶快與慢,完全由別的可能性,可讓孩子自行創作設計。
註:由於語言的局限性,課例的呈示並不是很清楚,所以最能體會課例的那種教學目標及音樂境界就是體驗。在這里每一個課例的方法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最重要的就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此外還有像《匈牙利舞第五號曲》、《閑聊波爾卡》、《心的凈化》等都有對應的身體律動游戲,由於動作繁雜就不一一闡釋了。而且也有像《單簧管波爾卡》、《匈牙利舞第五號曲》等這樣的樂曲和繪畫結合在一起的課例也很多。還有經典的十六宮格的課例,還有鏡面、影子游戲等等,都對於孩子的手、腳、口、眼、耳、思維、情感、注意等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強大的功能!奧爾夫教學法所遵循的是順應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不是按照學科知識結構的邏輯規律進行教學的。簡單的說孩子們學什麼最快,最容易接受什麼就先教什麼。
而柯達伊教學法和奧爾夫教學法目前在世界范圍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不同學派,在許多方面有同有異,但其實質是殊途同歸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這二者都不是一種方法,而首先是一種理念,一種哲學。只有充分明白這種理念和悟出了這種哲學,才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奧爾夫教學法,什麼是真正的柯達伊教學法。
奧爾夫體系在發揮和培養師生雙方的創造性、原本性和即興性,在發揮音樂——語言——動作結合的作用以及發揮樂器的功能方面首屈一指,而柯達伊體系在嚴格、扎實地培養歌唱(尤其是多聲部歌唱)、視唱以及整個音樂基礎方面出類拔萃。這兩種教學法能夠完全相互促進和補充!奧爾夫體系如果能和柯達伊體系天衣無縫的結合,將是天作之合、相得益彰。這方面的潛力很大,有待於發掘、實踐和實驗。
H. 中班奧爾夫音樂《熊出沒》教案
1.教師撰寫來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自、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