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數學生成教學數學生成教學策略如何實施
情境是一堂課的來「小天地」源,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貳』 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策略更是課堂生命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專有效的屬教學策略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要施以現代化民主化、科學化、多樣化的教學觀,從而全方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本文就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這一問題作膚淺闡述。
『叄』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1)課堂教學不切實際,形式單一
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就是培養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解決所遇到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學還是以播放幻燈片和牢記書上的公式為主。一般老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時,由於通常是利用幻燈片將問題展現出來並進行解決,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變得單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然後學生課後在進行強化訓練,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學習數學越來越不積極,思考越來越緩慢,使得教學不能有效進行。
三、結語
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改進和傳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老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勇敢的解答問題。同時,還應多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有針對性的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和思考的人才。
『肆』 需一篇關於小學數學學科建設策略方面文章,請多支持!
為進一步全面落實數學課程改革和新課標教材的要求,增強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總結過去經驗與不足的基礎上,以課程實施為中心工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具體制訂我校數學學科發展規劃,努力提高我校數學教育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促進學校內涵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持續、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於新課程的理念,我們學校教師樹立「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遵循以下幾點:
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
2、改變單一的教學目標,強調「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的整合。教學中努力做到兩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3、改變教師中心觀,樹立師生互動、交往的平等觀。
4、樹立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觀,構建致力於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模式。
5、改變傳統評價方式,以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樹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評價觀。
二、現狀分析
新課程實施以來,在上級主管部門、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橫林實小數學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的進步,為學校數學學科的再發展奠定了基礎。
1、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有32個教學班,一、二年級老師語數包干,三至六年級數學分設,有專職數學老師11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 10人,其中本科5人,5人本科在讀。具有小學高級教師職稱的有5人;常州市學科帶頭人1名,常州市骨幹教師1名,常州市教學能手1名,武進區骨幹教師1人;數學專職教師的平均教齡達13年(最短的5年),師資隊伍基本已進入成熟期。
2、教師的教育理念新。通過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們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等理念,都付諸實施於課堂中。從教師們的論文、隨筆和課堂上得以體現。
3、評價方式趨向多元。我校教師在「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評價觀下,除了傳統的知識技能考核外,嘗試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如建立學生數學檔案袋、引導學生撰寫數學反思日記等多種評價方式。
4、扎實的教科研水平。全體數學老師均參與過課題研究,已結題的數學教科研課題有市級《自主建構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獲武進區教科研成果一等獎;區級《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獲武進區教科研成果三等獎;區級《採用嘗試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研究》。現在研究的課題有《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研究》和《數學活動化的研究》。每位教師每年都有論文在區級以上評比中獲獎。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1、教師由於缺乏專家的引領和參與,只能自囿於同水平的反復,邁不開實質性的步伐,甚至有的教師停滯不前。在這樣的狀況下,師資培訓、新生力量的補充對數學課改發展有相當的促進作用,對教師素質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2、學生現有學生1376人,其中外來工子弟316人,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和自身思維方式差距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是數學學科發展規劃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3、數學學習主要是以課堂為主陣地、以獲取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目前還是以卷面考試來評價學生為主要評價手段。教師也在嘗試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如何把這些評價方式有效的結合起來,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4、教與學之間存在的幾對矛盾: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匱乏的矛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與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意識之間的矛盾;縮短學生數學學習的差異和提優補差不能兼顧的矛盾;急需校本化的數學教材的開發與數學資源庫的建設、課程計劃的矛盾。
總之,我校的數學學科發展既面對良好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我校數學學科發展,必須全面規劃,多方位、多層面落實課程改革精神,並利用教師素質這一能動因素,促進數學教育全面而穩定的發展。
三、發展目標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數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將在:課程實施、課程建設、資源建設、課程評價、教師發展等幾方面制定發展目標。希望通過這些發展目標的實施,加強數學學科基礎建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促進教師素質的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推進並深化課程與教育教學改革。
(一)課程實施。
1、正確把握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
《數學課程標准》根據社會發展對數學課程提出的新需求,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提出了數學課程的目標,這幾個目標相互交織,構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共同奠定每一個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各個學段中,《標准》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與以往課程內容比較,每個領域內容都有一定的變化,各學段的要求不盡相同。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實施,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數學教學觀,掌握合理的數學教學策略。
⑴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形成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第一學段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感興趣的事物為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驗、感悟、掌握數學內容,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初步感受到數學的作用,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第二學段以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以發展思維能力為重點。結合實際問題,在認識、使用和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⑵數學教學將由「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學習活動」,重塑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程設計將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導活動」,倡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側重於體現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數學教學以鼓勵學生「觀察」「操作」「發現」為重要形式,並通過合作交流,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個性品質,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需要通過介紹我國數學領域的卓越成績,介紹數學在生活、生產和其他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通過設計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的求知和好奇心,從而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還應當對學生意志的培養和訓練。如注意力的培養,長期反復思考同一問題的意志品質的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形成不怕困難堅韌不拔,刻苦鑽研,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教學在教學中應當挖掘由數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設計教學思想方法的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的主人。
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思維既有明確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見解;即有廣闊的思路,又能揭露問題的實質;既敢於創新,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數學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①重現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問題原型加以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理解數學結論,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②加強建模訓練,培養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應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建模訓練,也可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科技和當前商品經濟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人口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③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聯系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如引導學生測量、簡單的社會調查和分析、核算等。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用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運行機制。
⑴形成「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教」的教學理念。
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數學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⑵建構致力於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
低年級:趣味教學模式。
趣味導入—發現問題,親歷學程—自主探究與交流,游戲應用。
中年級:嘗試教學模式。流程如下:
啟疑
—
嘗試活動
—
變式訓練
—
歸納總結
—
回授調節
高年級:自主建構性教學模式。流程如下:
提供素材,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匯報交流,總結歸納——拓展應用,形成技能。
3、優化課外學習活動。
為了幫助學生全面認識數學、了解數學,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數學課外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與綜合應用能力。
(1)營造學校數學文化氛圍。利用板報,開辟數學活動角。
(2)數學小調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調查專題,主動獲取信息、分析信息並做出決策的學習活動。
(3)各年級有所側重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
(二)課程建設
1、轉變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加工。
教學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改變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 「忠實取向」問題,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倡導教師走向相互適應取向、課程創生取向。
轉變教師唯教材教教材的觀念,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對教材加工處理,使教材內容實現「五化」,即心理化、問題化、操作化、結構化、最優化。
2、開發數學校本化課程。
由於生源復雜,為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差異性,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開發可供學生選擇的數學校本化課程,課時設置在校本課時里。
3、開發數學綜合性學習課程
為了努力體現數學「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與推廣」的基本過程,開發數學綜合性學習課程,逐步發展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第一學段:《我發現了數學》,突出綜合活動,建立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第二學段:《我們動手做數學》,突出數學的綜合應用,學會數學的思考。
(三)資源建設。
1、建立核心資源庫。核心資源用於配合教師現有的教學工作,內容有:
⑴配合國標版教材的便於使用的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案或課件,提供可操作的主要實踐環節的方法和配套材料,符合課標要求、反映課程特點的具有特色的教案。
⑵利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設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有利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體系。建立數學學科網頁,每位任課教師盡可能建立起用於教學的個人主頁,進行網上輔導答疑、網上批改作業的網路輔助教學活動。
⑶ 提供教學實施的組織和管理過程的質量監控的量化指標體系,提供可供師生自主選擇的作業設計、試題、錯題分析集錦 。
⑷提供完整的反映課程教學活動、教學質量的教學文件檔案一套。
2、建立拓展資源庫。拓展資源庫的建設用於提升師生的數學素養,按階段收集簡單的數學史、數學家故事、古代數學成就與有價值的數學古典問題。
資源的建設不僅利於教師的教學,還利於學生的學習,所以除了教師全員參與,更要引領和指導學生參與建設,真正發揮其效用。
(四)課程評價
1、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方式首先必須把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課堂教學的改革目標統一起來。其次,這個教學評價不是終結性的,應該是診斷性、形成性的,不但要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而且要對課堂教學增值的途徑提出建議。第三,評價者與教師在課堂觀察中應有共同關注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課堂上學生的狀態。因此,從觀察教師和學生的狀態兩方面提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⑴觀察學生的狀態。
①參與狀態。一是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二是看有的學生是否還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
②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
③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
④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
⑤生成狀態。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後續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
⑵觀察教師課堂教學行為。
①組織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組織、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②注意中心。教師在課堂的注意中心應從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維。除了觀察教師在自己講授時是否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學生身上,還要觀察當學生自主活動時,教師的注意中心是否在於學生活動的反饋與調節。
③教學機智。必須觀察教師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而且還要觀察他是否靈活果斷地採取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推進教學發展的進程。
④教學態度。我們強調對學生的交往,一是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負責;二是呼喚課堂上教師的熱情與寬容,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坦率與自發性。
⑤教學境界。教學水平有三個相互貫通的層面:授受知識、啟迪智慧、人格生成。觀察教師對這三者整合發展的關注與自覺性,鼓勵教師向更高的教學水平努力進取。其二,把主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作為一種教學境界去追求。
2、學業評價
⑴積極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命題改革,做到基礎性和靈活性、開放性和發展性、層次性和差異性、激勵性和啟發性相結合。
⑵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注重個體縱向的比較,強調學生個體過去和現在的比較,著重與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
①建立學生學績折線圖。我們提出 「在評估中學習」的理念,准備廣泛開展「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形成性測驗,將評估與學習過程有機結合,縮短評估周期,邊學習邊評估,使教師更快地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行為,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計劃;同時設置形式多樣的「折線圖」,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情況,選定合適的奮斗目標,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②建立學生展示台。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展示(包括成果、進步情況等),例如學生數學小日記展示,學習一得展示,數學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等。以學生評學生的方式公開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
③建立成長記錄袋。將學生各個階段的數學學習情況匯集在記錄袋中,作為綜合評價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依據。
④鼓勵學生撰寫數學日記和數學學習反思,學會反思性評價。
(五)專業發展
促進學科的發展,關鍵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以教師主動發展為核心,以校本培訓為載體,通過2—3年的努力,所有教師在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及個人素質上均得到全面提升,培養出一批區、市級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
(1)40歲以下教師本科率達100%。
(2)有1—2名獲得區級及以上骨幹教師或學科帶頭人稱號。
(3)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本校學生或教師舉辦一次學術講座;
(4)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申報並主持完成一項區市級以上課題;
四、 推進措施
1、完善常規管理制度
學校已有一系列的常規管理制度,我們將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備課組、教研組評價制度」、「學科組評價制度」、「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對這些制度進行實踐和檢驗,更有力地促進和保障我校數學學科規劃的實施。
2、教科教研
(1)開展高效、務實和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培訓體系
擬定發展性師資培訓體系,提高培訓質量,促進教師自主的可持續發展,達到觀念先導,能力為本,教學相長,評價科學的目標,使教師能成為一個合乎時代需求、基本把握新課程、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研究型的教師。
(2)開展校本研修活動
①以鑽研教材為主要內容的集體備課活動。以備課組為單位,每一單元內容集體備課一次,總結交流上一單元的經驗,並開展下一單元的備課,由備課組長負責
②每位教師在本學期以數學組為單位上一堂專題性公開課,並評課交流。有教研組長負責。
③每學年組織開展一次數學文化節,為全體師生搭建了一個數學文化的大舞台。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多途徑、多方法、多角度地了解數學、獲取數學知識的舞台,在校園里形成濃郁的數學文化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魅力。初步設想以「愛數學,數學有無盡的樂趣;學數學,數學有無窮的奧妙;用數學、數學有無限的未來」為活動主題,力求做到既面向全體又凸顯個性的數學學習氛圍。活動內容包括了講數學家及數學故事、數學技能競賽、班級數學特色報展、年級特色實踐活動等項目。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深入數學文化,拓寬數學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讓數學學習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
④學校組織實施「六個一計劃」。即是每位教師每個學期做到:至少讀一本好書,上一節好課(公開課),寫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學設計,寫一篇教學論文,至少一篇課堂教學教後感,評一節課。
(3)舉辦教育教學、教研交流活動
①組織教學能手和骨幹教師參加區市級以上的聽課考察交流小組。
②與兄弟學校舉辦聯合教學研討活動,加強區域合作,相互溝通課改經驗,實現區域聯合,資源共享。
③開展中小銜接和幼小銜接活動。
(4)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結合個人申報的課題與問題研究,形成主動反思、自覺實踐的意識,提升教科研水平。研究過程不走過場,不搞形式主義,活動的設計與推進考慮可行性與實效性。課題研究以新課改的理論為依據,以學科專題研究為抓手,以「問題」解決為起點,實實在在進行課堂實踐。
3、設施建設
我校有較為完善的網路管理機制,數學教育教學設備齊全,並逐年增加投入和更新,有健全的常規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學績效獎勵制度,骨幹教師佔一定的比例。
4、規劃評價
本規劃從2006年9月1日起實施,每學期邀請教育局領導和專家開展一次評估活動,對規劃實施進行總結評價,我們將對規劃進行反思調整和提升。
五、分階段計劃
2006.4—2006.7(啟動階段):
調查分析本校數學學科教育現狀,學習前沿教育理論,確定我校數學學科發展目標,制定學科發展規劃。
第二階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
實施學科規劃,重點放在「課程實施」、「課程建設」與「課程評價」上。
第三階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
實施學科規劃,重點放在「資源建設」與「教師發展」上。
第四階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反思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成敗得失,發揚優點,彌補缺失。
第四階段:2008年12月——2008年6月
總結學科規劃的實施成果,並計劃制定下一輪的學科規劃。
『伍』 小學"數概念"教學組織實施基本策略有哪些
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實物,再加上鮮活的例子。學生就能夠通過表象特徵去抽象出共同的特徵,形成概念。學生認知概念後,還要及時強化,讓他們在小組內或同桌間,通過拿物體讓對方說出」什麼是它的體積」。
『陸』 如何開展科學探究數學集體教學活動,包括原則,實施要點,指導的策略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供教師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回平台,提高答教師使用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4月14日,庵東鎮中心幼兒園開展了《指南》背景下的數學集體教學研究系列活動。
此次活動第一環節是數學教研組集體備課。首先由教師選擇相應的數學集體活動,結合《指南》中相關要求進行備課,然後由數學組長組織全體成員之間相互修改備課,最後再進行聽課、評課活動。活動第二環節是進行年段數學集體教學活動評比,全體教師參加了聽課與評課。
在此次活動中,老師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數學集體教學活動,有的注重集體操作的常規,有的注重在操作中對幼兒的觀察,還有的注重數學活動的邏輯性和層次性等。活動完成後,先由執教者進行自評與反思,再分組研討,各位聽課教師暢所欲言,挖掘每個集體數學教學活動的亮點與不足。根據各位聽課教師提出的亮點和建議,執教者繼續對自己的課進行修改和完善。
此次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教師數學活動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加深刻地領會了《指南》精神。在今後的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老師會更好的實施、貫徹《指南》,在《指南》的引領下開展更加具有實效性的數學集體教學活動。
『柒』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三段五環」教學模式
課改以來,我縣小學數學教師認真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我縣教師本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去學習,並給予學生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讓學生充分的經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經過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我縣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加人性化,也更能適應學生的終身發展,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讓學生領悟了數學思想、積累了數學學習經驗。可以說,課改以來,我縣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教學方法有了許多改變,數學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課改的大潮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取得的成績有以下幾點:
1、溶入了教學思想: 經過課改的洗禮,課改的諸多教學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師的心裡,溶入了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師不再是課堂的霸主,課堂上不僅能聽到教師的聲音,更多的話語權已經交給學生。課堂上教師給足時間讓學生思考,創造機會讓學生探索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個性彰顯,充分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你還有什麼想說的?」「你是怎麼想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這些問話,都能給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感受收獲的喜悅。
2、形成了教學模式: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摸索,改變了過去「教師講授,學生聽課,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這一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一些適合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有由學校提出並在校內實施的教學模式:實小的「四環四動」;玉沙的「三段五環」;大垸的「生本課堂」, ……。有教師在教學中摸索、探討形成的一些典型的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探索、分析——交流、小結——鞏固提升」;「提供材料——猜測——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生活——數學——生活」等等。
3、積累了教學成果:課改以來,我縣小學數學教師認真學習教學理論,積極參加各類教研活動,並不斷反思、總結,積累了豐厚的教學成果。一是參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省級課題實驗,積累了實驗成果;二是參加省、市、縣課堂教學競賽,教師們精心設計,自動生成的課堂,為我們積累了很好的教學示範課例成果;三是教師們在教學中善於思考,勤於動筆,撰寫了很多教學論文、案例、反思,在省、市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四是配合相關課題製作的課堂教學課件,豐富了我們的教學資源。
雖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我們的課堂上也還存在許多問題,應引起我們重視。通過整理這一年來的視導聽課記錄,下面就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的改進策略。
一、駕馭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明確編寫意圖,吃透教材,合理用好教材,才可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干擾(研讀深度、理解能力、觀念等),在駕馭教材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理解教材不深入,教學目標把握不準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師把握教材,就是要抓住教材本質的東西。只有把握好教材,才有可能處理好教材。只有對教材進行客觀的分析,才能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可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如果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教學設計就會出現偏差,完不成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例: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五下P61)。某教師在教學中給出了如下定位: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理解分數的意義;會用折紙、塗色等方式表示出分數;能用分數表示出指定的某一部分。在教學時,教師准備好了圓片,正方形紙及實物等。先讓學生用圓片折出四分之一;再讓學生用正方形折出四分之一(學生方法很多),再指出線段、麵包、香蕉的四分之一;接著是相關練習;最後給學生講解什麼叫分數。應該說按設定的目標任務完成很好!但是教師忽視了教材的編排體系,忘記了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規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會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些是本單元開始系統學生分數的基礎,也是本節課的基礎,本節課的目標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把學生對分數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難點是理解單位「1」。所以本堂課的設計重點應該落在為什麼不同的圖形、物體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從而突出都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達到突破單位「1」的目的。
改進策略:反復閱讀,整體把握,正確定位。
2、對教材的編排意圖不明,隨意改編教材
靈活使用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創新的改編教材,讓教學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這是教師應該思考和嘗試的工作。但如果教師不吃透教材的編排意圖,隨意的改編教材,難免會導致教學跑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是誤導學生。
例:三上筆算除法(P74)。教師把例題改為:三一班學生參加學校校園集體舞體操比賽,每排12人,排了3排。三一班共多少學生參加比賽?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過程,教師還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上有3排圓每排各12個的學具紙。教師有意把10個與2個圓之間加大了一點距離。教師告訴學生現在每個圓用來代替一個學生,請你們在上面圈一圈、畫一畫、想一想可以怎麼計算,你是怎麼想的?其實教師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過藉助學生的生活場景引出問題,再引導學生分析演算法和算理,展示出不同的學生在計算時不同的思維,再來歸納出筆算乘法的過程。但是事與願違,最後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有6*6,4*9,3*3*4,10+10+10+6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改編教材和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時,教師忽視了如下幾點:一是學生的直觀思維在學習時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二是學生對口算乘法的依賴(所提供的素材剛好可以用口算乘法:4*9,6*6);三是對教材沒有深層的把握。我們梳理一下教材,就不難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本單元第一個內容是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的數乘一位數;估算:接近整十整百的數乘一位數),這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數乘一位數後,加上已有的知識經驗——兩位數的組成,再配合圖上的3盒12枝彩筆展開的教學。學生根據已有基礎應該能自覺把12分成10和2去思考。但改編後,相當於把整合彩筆打開後混在了一起,加之學生對圈一圈畫一畫也很感興趣,想盡辦法去圈去畫,對這些圓片進行了重新組合,所以最後學生沒有按照教師設想的過程走下去。這樣的改編,沒有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誤導了學生。
改進策略:弄懂意圖,深入研究,慎重改編。
3、使用教材不到位,出現偏差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目標,相同的流程,不同的教師來教,最後出現的結果可能是大相徑庭。存在的差異在哪能兒?除了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和素養存在差異外,更多的是因為對教材的使用情況有異,讓教學出現偏差,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例: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P33)。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又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普遍運用。這個單元的教學從學生具體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的概念,把學生已有20以內數的認識擴充到100。主題圖以100隻小羊為背景,小羊是一年級小朋友喜歡的動物形象之一。因此教師們借用這一主題圖,配合情境圖展開教學,讓學生去認識100以內的數。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們大多採用如下教學流程:出示主題圖——指定區域數一數——估一估,擴大數的范圍——出示情境圖展開具體的學習活動。這樣的流程應該說是合理的,可是在教學中很多教師碰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教師問學生:「同學們我們估一估,大概有多少只羊?」這樣的處理,有利於養成學生初步的估算習慣,這也是培養數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當教師滿含期待的,等待學生各種各樣的估算結果時,沒想到學生異口同聲的答道:「有100隻小羊!」,估算的設想落空了!教學沒能在教師設定的軌跡上運行,教師也顯得非常難堪!另一位教師採用分割呈現的模式,雖然教學程序完全相同,但效果截然不同。這位教師的做法是:把主題圖分幾次呈現,先出示20隻小羊,讓學生數一數、圈一圈。然後說:「在草地上還有好多小羊,比20隻多得多,你猜猜可能是多少?」學生猜出各種答案後,然後突出「多得多」,再出現整體,估計誰猜的對一些,最後再讓學生圈一圈、數一數(整十整十的數)。這樣的處理,讓學生對「多得多」有了初步理解,也讓學生體驗了估算的過程,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大有益處。兩種對教材的不同使用,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
改進策略:用心領悟,深入挖掘,合理使用。
二、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1、情景導入流於形式。
創設情境,這是我們數學教師非常熟悉並廣泛使用的一種導入手段,這也是符合課程標准要求的做法。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新異的情境,可謂絞盡腦汁,最後結果確不讓人滿意。
例如,「倒數的認識」情境導入:一位教師煞費苦心的設計了 「神奇的漢字」,利用這一動畫情境導入。先是出示一個「呆」字,然後變成一個「杏」子;接著出示一個詞「大海」,然後變成「海大」;最後出現一句話「客上天然居」,然後變成「居然天上客」。同學們,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過這種現象。學生在這一指引下,說出了「吳、另、音、部、防,人好、相互、唱歌、牛奶;……」倒著能讀的句子學生沒有想出來,教師又說了兩個:人過大佛寺;僧游雲隱寺。在學生的佩服和贊揚的眼光中,教師說,在我們的數學上也有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倒數」,並板書課題。花了大量的時間,教師終於引出主題了,可惜學生還沉迷於拼湊漢字中,上完新課後,教師安排了一個開放練習,讓學生隨意寫出幾組倒數。結果是除了部分正確的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寫:6和9;15和51;3.45和54.3的。細細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的確,教師精心的設計,情境可謂新穎,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可是學生的興趣並不在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上,加之所選的情境與這節課的學習內涵是不相同的,並且在情境中沒有數學問題,因些不能達到幫助學生認識「倒數」這一目的,也不能引發學生思考,還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
改進策略:貼近生活,蘊含問題,引發思考
2、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在共同完成任務時的責任意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有利於促進學生學好數學。因此,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利用合作學習這一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經常能聽到教師說:「四人小組一起討論一下」「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探討一下**的規律」等,像這樣的指令就是基於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有了這樣的形式,但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給學生的時間不充裕。
有一次在聽「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教師要求小組合作完成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思考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面積關系時。有的組就一個強勢的學生做了,其他的人無所事事;有的組各做各的,互不相干;有的組面面相覷,不知在教師要求的合作中自己應該做什麼。細想,這一過程需要合作嗎?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嗎?
再如,教師讓四人小組分析討論,學生還沒開始進入思考狀態,教師就開始追尋結果,學生也就胡亂的看似討論狀,做做樣子,草草了事。
凡此以上種種都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問題沒有一定的難度,討論就沒有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小組合作往往成了能說會道的小朋友的舞台,其他小朋友的潛能受到抑制。
改進策略:問題明確,給足時間,優化組合。
3、操作流於形式。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及技能,而且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經歷、感受、體驗、探索。操作活動就是幫助學生體驗、探索並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一種很好的手段。通過操作可把抽象的知識放在直觀中去理解,通過操作可以探索規律,並提煉出結論性的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操作活動非常豐富,需要通過操作去幫助學生學習的知識也很多。計算課時可利用操作幫助理解,如:一年級的「退位減法」;幾何知識可利用操作推導公式,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還有統計里的相關內容,如:可能性等等。操作活動安排得當,將會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操作活動安排不當,將費時費力毫無意義。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時,老師創設小明上學選擇什麼路比較近(家與學校分別在三角形路的兩點上)這一情境,幾乎所有學生一眼就看出了走一條邊最近,而教師硬要學生自己想辦法去操作,再比較。有的用尺去量,有的做一個模擬的,拆下兩條邊與一條邊去比。教師在學生操作後,引導學生提出猜想「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本不需要操作的對象,強制操作,這樣的操作有意義嗎?
但如果是在「圓的面積」時,安排學生操作把一個圓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如果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好了,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將有助於圓面積公式的推導,也有利於解題能力的提高。又如,在一年級教「退位減法」時,16-9,讓學生藉助小棒操作,可幫助學生理解6不夠減9,用10來減,再與6相加得7。這樣有利於學生掌握退位減法的真理,和建立向前一位借1當10的初步感知。
改進策略:精選材料,操作有序,做好提練。
三、計算能力整體下降。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面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在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每冊書都有專門計算的單元,從整數、小數到分數;從單一的四則運算、混合運算到簡便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上,計算內容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讓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透出濃濃的計算味。應該說「讀數和計數、知道時間、購物付款和找零、計重和測量、看懂淺易的時間表及簡單的圖表及圖示,以及完成與此有關的必要計算、估算和近似計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進一步學習對數學的需要 。」 可是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水平都很讓人擔憂。有教師抱怨,五年級的小孩連乘法口訣都不會、100以內的加減都不能過關;有家長坦言,自己的小孩計算非常粗心,總是出錯。的確,我縣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整體不強,與課改前比,應該說是整體下降。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除了來自己學生及家庭的影響,更多地應該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教師在計算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少口算能力的培養。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談到的學生計算能力低下的現象,其實是由於我們在教學中忽視口算的重要性造成的。由於學生剛開始學習計算時,年齡較小,記憶隨意性強。這時的口算教學,需要經過反復的練習才能熟記。
改進策略:重視口算,注重落實;反復訓練,達到熟練。
二是重多樣化輕優化。課程標准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一味的追求計算方法的多樣,不管這些方法是不是同等水平的重復,有些甚至是無任何意義的所謂多樣,教師一味的肯定。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學習計算時過度的追求「與眾不同」,忽略了演算法更忽略了算理,再加上書上沒有出現計算的法則,教師也就順其自然,只要學生能做對就行,忽略了對演算法的優化。
例: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P68),學生按照教師的意思給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允許的話,學生還可以在這樣低層次的重復中給出許多看似不同,其實質一樣的答案,都是毫無意義的不斷拆、分後的答案,這樣把多樣化變成形式化後在計算教學中是沒有意義的,不但不能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還會有諸多負面影響。
又如: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P63),在教師的大膽鼓勵下「你還有什麼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提出了除書上以外的24*6*2,24*4*3,12*8*3等(因為學生已經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師大加表揚。的確這些方法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不是我們這堂課的目的所在,我們應該把學生往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計演算法則上引導。雖然書上沒有出現法則,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講或者不小結計演算法則。
改進策略:關注多樣,重視優化;弄清算理,掌握演算法。
三是課堂訓練不到位。教育心理學認為:計算是一種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識轉化為技能是需要過程的。計算技能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研究表明,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即認知階段、分解階段、組合階段、自動化階段。要使小學生計算水平達到自動化階段,進行必要的練習是不可缺少的。要按難易程,有層次的安排一定數量的練習,促進學生計算水平的提高。
例:教學整數乘除混合計算後,學生會做:(25*4)/(25*4)=1;過後讓學生計算:(25+4)-(25+4)時,居然也給出了得1的答案。說明學生僅在簡單的模仿,把這兩類計算弄混了,也就是說在學習加減混合時還沒有達到自動化的水平。所以在計算訓練中要有針對性的、對比性的訓練。
又如:在小數乘法計算時,學生經常把小數點位置弄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設計練習時,可以分層設計。第一層,基礎訓練,給積點上小數點(6.7*0.8=536);第二層,變式訓練,如何加上小數點使積正確(28*93=26.04);第三層,開放練習,填合適的數,使算式成立( )*( )=4.8。
改
『捌』 小學數學實施分層教學有哪些有效策略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學科。數學學者們通過對數量以及數學形狀結構模型的研究,進行對大中型的物質形態以及微型的物質形態進行計算和判斷。然後通過對具體數據的推理和論證得出相關的概念。很多人會認為數學知識很簡單,只有那幾本書的東西,其實在每一本數學教科書的背後都傾注著很多學者的心血。甚至於說每一個概念,每一條定義都是經過學者們反復論證的結晶!
數學這門學科是神聖的,是無數學者研究的成果。它不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給予很多的幫助,對於人類經濟以及社會的進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學好數學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數學是怎樣學好的呢?
基礎理論學起:在學習數學前首先應該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學習,因為數學的每一個理論或者每一個環節都是以前一個基礎理論為前提的,是環環相扣的理論鏈的關系。帶著這種觀點去學習也就不必去死記硬背一些定理、推理之類的知識了,學習起來自然就顯得更加容易了!
避免眼高手低:數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熟悉、理解基礎理論概念只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最終的目的還是用於實際的操作中,或者說用於咱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所以要勤於做題練習,堅決避免眼高手低的學習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數學也不例外!
『玖』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策略
由於小學生在心理特徵和生理發展上存在差異,因此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盡相同,如果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仍是搞「一刀切」,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對數學教學的要求,也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
實施分層教學可以組織討論,讓各層學生各抒己見。 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和住處交流,才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學生對新知疑惑不解,產生問題時,就要抓住時機釋疑,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針對教學的疑點和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組織大家講座讓各層次的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利於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優秀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識更有條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受到群體教育的影響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