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怎樣具備跨學科素養 讀後感
有一次,我去聽一位青年物理教師的課。他講到「擴散」的概念,並強調學生必須記住這個重要概念。他說:「所謂擴散,就是兩種物質的分子彼此進入對方。」我聽罷有些疑惑:關於「擴散」的解釋,在生物課堂上也講過。關於這個概念,不同的學科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解釋?在我的印象中,生物課以及化學課上講的「擴散」意思大概是一致的,即「物質的分子從高濃度區域到達低濃度區域」。比如,肺泡內的氧氣濃度高,氧氣分子就會從肺泡進入血液內,使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課後,我問授課教師:「關於擴散的概念還有沒有別的解釋?」年輕老師被問得一臉茫然。
或許,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他只按照學科要求解讀就可以了,但在學生那裡會不會造成概念的混亂?對於同一個概念,物理課是這樣解釋的,可化學課是那樣解釋的,生物課又有第三種解釋。這就意味著,僅僅一個知識點,學生就要記住三個不同的概念,並且要記住不同的案例。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增加了他們理解知識的難度。我心生疑問:能不能盡量讓同一個概念在不同學科的解釋趨同,以減少學生理解的負擔?我認為,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跨學科素養。
其實,不只是這一個概念出現在不同學科,還有很多知識也都是跨學科存在的。例如,在教師給初一的學生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時,就涉及很多化學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很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師用恰當的語言告知學生,讓學生知道小分子、大分子等概念,繼而理解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儲存了能量,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並釋放能量。有時,教師在生物課上還會引經據典,把古詩文拿來,讓學生了解前人已經發現的一些生物學現象,比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同時,在語文課上也會遇到很多關於動物、植物的描寫,這些描寫涉及生物學知識。
2. 《新世紀教師素養》讀後感
[《新世紀教師素養》讀後感]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什麼?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新課堂的特點是什麼?教師的課堂行為應發生哪些轉換?怎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益?怎樣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閱讀了《新世紀教師素養》,使我學會如何建構生命課堂,並且明確了這些問題,《新世紀教師素養》讀後感。 讀了這本書後,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的同時,又對於漪老師的言論深為折服。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名師之述好矣!其實,畢生的經驗之談,又怎一個好字了得!在教育教學中身為新世紀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優質素養,於漪老師已經闡述得非常詳盡而又獨到。 通過閱讀我覺得師德是教師的根本,師德修養比教師知識和能力更重要。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學校教育中最具有靈魂性的工作,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公民道德教育起重要作用。現在新課程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德育素養,要求我們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涵,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滲透德育。 「師德」自古是教師神聖的象徵,是教師令人尊敬的根本。中國古代就把優秀教師尊稱「聖賢」。那時,教師們也把「聖賢」當作榜樣。但時代變了,教師的身份,工作的條件,社會的要求,現代理念等因素都影響著教師世界觀的形成。那麼,新世紀「師德」標準是什麼?如何擁有適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師德」?我讀了《新世紀教師素養》一書,邊讀邊思考,逐漸對現代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有了許多的體會,這也算是讀書心得吧! 長期以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敬業奉獻,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同時也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學校教育和師德建設都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也就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讀後感《《新世紀教師素養》讀後感》。目前,學校師德建設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也亟待提高。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我從小就喜歡教師這一職業,在這半學期中,我深深感到教師的物質生活清貧,但精神生活充實。每當看到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目光,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時,我都心潮激動,有融入聖潔情境的感覺,似乎生命價值在教師工作中得到了升華。每當淳淳教誨和優良師德潛移默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都欣喜異常,正如古詩所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從事教師職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師工作是社會少有的凈土,一生從教會有無比的光榮和幸福感,是圖清凈的人獲取高尚情操的理想職業。教師職業道德就寓含在甘願清貧,樂於奉獻之中。 讀了這本書使我對教師職業認識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愛不同於一般的愛,是一種博大的愛,這種愛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教師的職業道德內涵中,最大的意義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雖然有時也會因學生的調皮而煩惱;因他們的退步而沮喪;因他們的違紀而失望,有時也會感到很累,很煩。但是高尚教師的心中總會湧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這種強烈的責任不斷激勵著教師用真誠去擁抱每一個學生。家長把孩子交給教師培養,這是對教師的極大信任。教師又怎麼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 「教育是愛的職業。」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道德修養的人生寫照。 讀著這本書,我似乎感覺自己人生意義有了新的寄託。每當我走進教室,面對一聲聲清脆的「老師早上好」;當走進聖潔的課堂,看到一雙雙渴求的雙眸,一顆顆無邪的心靈;當課間泡在孩子中間,看到一個個生龍活虎的身影,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得到陶冶,那麼得到滿足,猶如身在山水之中,心靈也得到洗滌。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新世紀教師的人生意義就寄託在孩子成長之間。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師的教育生命更有限,而教育事業則是無限的。 教師的生命要在學生身上延續,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體現。新世紀教師要在教育崗位上,經絡春秋,苦心耕耘,用教師的創造性工作去促進學生成長 !這一個學年我因讀了《新世紀教師素養》一書而其樂融融。更通過讀這本書達到修身養性而提升了生命質量。
〔《新世紀教師素養》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3. 《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讀後感
[《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讀後感]
「這是一本導引教師感興趣地、自覺地、有效地進行綜合素質修煉的書,《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讀後感。」這是《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一書的編者在後記中的一句話,也的確一語點明了此書的用途與意義。
作為一本綜合性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從引言「我心中理想的中國教師」到開篇第一章「回眸教育發展」直至最後的「攝取教育信息」,可謂涵蓋了關於教育以及教師的特點和發展的方方面面。第一、第二章的內容在以前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書中運用不長的篇幅加以系統而概括的闡述,從第三章開始,此書逐步向我們展示了作為一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的內容、意義,對如何培養自己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在一些問題的分析上又具有其獨到的見解。書中提到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的主要教育觀點,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走近這些教育名家;提到了大量古今中外教育方面的權威論著以及主要思想,讓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接觸教育的理論思想;甚至還提到了許多當今教育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報刊,為我們教育資料的收集提供了幫助。
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部分內容:其一是第四章一些教育名著導讀;其二是第六章關於教師成長探蹤的論述。
從事教育工作幾年,對於讀書時期所接觸的教育方面的內容差不多都已經淡忘了。以前讀書的時候學習的一些理論學說,總不免感覺到空泛,雖然覺得有道理,卻不清楚到底在論述些什麼,對「教育」這個大概念的認識是模糊的。帶著死記硬背而產生的茫然,我跨入學校並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隨著年歲的增長,實踐經驗逐步積聚,但是理論上的修煉卻總是顯得臨時性和局部性。因此當我翻開這本書,再一次閱讀到關於教育論著的文章,結合自己這兩年實實在在的工作經歷,除了重新喚起對這些以前所接觸過的教育論著的記憶,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對這些論著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觸。
盧梭的《愛彌兒》提倡讓兒童享受教育:把兒童當作兒童看,這是教育的出發點;按照兒童可以理解的方法進行教育,這是教育的方法;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進行教育,這是教育的途徑;讓兒童享受到成長中的幸福,在他長大成人時,身心兩健、富於感情、富於立志、愛美樂善,人性無限完善,這是教育的目的,讀後感《《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讀後感》。這句話充分反映了兒童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改革也正是為了讓這幾點做得能夠更趨完善。同樣,這句話給我的感觸也很大,雖然我只是一名新教師,不可能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做很多,但也正因為我是一名教師,我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真正落實這一點,讓「為了兒童」作為教育工作的起點和終點。
看這一章時,同時給了我很大觸動的就是對《學記》的概述。記得還曾是學生的時候背過《學記》這篇文章,在之後學習「教育學」時又多次接觸到其中的一些著名的教育論斷,有幾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現在的我投身教育工作,再次來回顧這篇論著,思味再三,感受自是和當初閉目晃頭的背誦不可同日而語。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完成《學記》一書,每一句都值得我去琢磨、去思索。其中一句「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提倡了教與學的統一,給了我最深的印象。作為教師,如果只教不學,必定會被社會發展的腳步所淘汰。「教然後知困」。的確,在平時的教學中,一些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並不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後出現一些問題,需要適時的思索,及時總結成敗得失。「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反思了,總結了,然後在反思總結中找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將來不再重復這樣的錯誤,從而使自身獲得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會有一些感想,但當時沒有引起重視而忽視了及時反思,這樣就可能導致「知困」後並沒有「自強」而是反復地「困」下去。「教學相長」表達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教學需要思考,需要研究,新時代的老師不應該只是教書匠而已,而是能夠在不斷地實踐與學習中提高自己的人才。其實不只是在教學中,在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教與學互為基礎,互相提高,這點也正是應了本書的主旨。
第六章的內容在以前我已有過接觸,但是本書中的一些觀點還是給了我一些啟迪的。教師這個職業自產生以來就具有其特殊性,教師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教師勞動的主要特點是「創造性」、「示範性」、「連續性」。當今社會迅速發展,帶動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做的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而是需要更高的標准和更嚴格的要求。書中對此方面的描述加入了「高度」一詞,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
的確,教師這份職業是份不尋常的職業,它的工作對象是人,他們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這也就註定了這份職業的特殊與責任。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不是在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發現,而在於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學生。教師的示範性作用不言而喻,身為教師,每時每刻都應明白自己的榜樣作用,教師是學生最直接、最經常的表率,教師的示範是學生成長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現在的教育需要教師具有「經師」、「人師」等多種角色要求。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更具有創造性的教師,來創造更為先進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需要更具有示範性的教師,能夠在各個方面帶領學生朝更為優秀的方向發展進步;需要更具有連續性的教師,做到自始至終連續不斷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為新時代的一名教師,面對當前的教育要求和對教育者的標准,審視自己,思忖過去、展望將來,覺得修煉自身的素質是非常必需的,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還必須擁有相當的對教育現象的分析能力和對科研的設計實施能力。我當以此為目標,不斷改進自己,適應教育,讓自己成為符合新時代標準的教師。
〔《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 《教師人文素養新修煉》讀後感
[《教師人文素養新修煉》讀後感]《教師人文素養新修煉》讀後感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句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人文素養新修煉》讀後感。「一朝聆教誨,終身銘師德」。教師自身素養高低,對於孩子的素養起著關鍵作用。人文素養處在教師整體素養的核心位置,決定著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人們對教師的人文素養要求甚高,所謂「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師的學識多少,人格好壞,修養高低將直接決定學生人文素養的水準。 教師尤其要閱讀經典,文化經典是人們長期以來對世界和人生狀態、意義的描述與闡釋,是人類思想的精華。閱讀經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養,尤其要提高人文素養,並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精神,這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發展的基礎,也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文化典籍汗牛充棟,充溢著濃厚的人文色彩。比如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有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義為上的理想人格,倡導忠、孝、友、悌等人倫價值,探索勤勞、朴實、和諧的道德觀念,崇尚適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等。西方人文流派眾多,人文典籍豐富,對人文思想有新的闡釋角度。他們主張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和西方文化經典,可以從中汲取營養,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和思考,讀後感《《教師人文素養新修煉》讀後感》。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作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我們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5. 求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要和教師職業素質有關的,800字
1、先介紹一下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情節。(100字以內)
2、分析裡面人物形象或某個情節,結合教師職業素質(500字左右)
3、寫下自己要怎麼做。(200字左右)
6. 如何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徵文 讀後感 小學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課改的靈魂。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台,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策略、方法,將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我大膽地進行了嘗試,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交流學習發現,學生通過讀書很快就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講了我認識到一個聾啞人,他喜愛畫魚,畫技高超,畫出的魚就像真的一樣等內容)。學到這里,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內容,此時,我便相機引導:「同學們讀懂了這第么多內容,很不錯,但是用心讀書的孩子才能讀出問題來,你們能嗎?」我這樣一提,學生就明白的我的意思,馬上又拿起書讀了起來,很快又提出了:「為什麼聾啞人他的畫技高土超?魚怎麼會游到紙上?題目是什麼意思?題目又說明了什麼?··· ···」這些問題不是學生容易解決的,於是,我鼓勵學生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在探究中,學生很快抓住了文中的重點句,如:「他老是一個人獃獃地站在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裡游動,而且從來沒說一句話」,「他好像和金魚已經融為一體了。」,「魚游到紙上,先游到心裡」等。學生從這些重點句子中體會到聾啞青年觀察金魚時入神著迷;畫魚時全神貫注,一絲不苟,把金魚畫活了;他作畫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兩忘;看魚、畫魚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這也正是聾啞青年之所以畫技高超的原因:專注和勤奮。而且也是他贏得了大家贊嘆的原因。這樣通過讓學生進行探究,教師點撥,使學生達到了共識:聾啞青年的專注和勤奮,才練就了高超的畫技(把魚畫得栩栩如生)、執著追求的品質,並受到感染。學習了課文後,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說說你平時做事情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獲?讓學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指導生活。
二、引導學生有計劃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學生來說,有計劃的學習要比無計劃的學習好得多。有些學生學習毫無計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根本沒有真正認識到有計劃學習的重要性。高爾基曾說過「不知明天該做什麼的人是不幸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首先確定學習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學習的保障。目標可分為短期和長期,先制定短期目標,在短時間內可完成的一個小目標,然後再制定長期目標,讓自己的學習一步步從小目標走向大目標;其次引導學生恰當地安排多項任務,使學習有序的進行。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不斷發現自己學習上的優勢和劣勢,優勢繼續發揚,劣勢進行克服,長期以往,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會得到培養。
我常常告訴學生,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做到有條不紊、有序有章。學習也是一樣,有了計劃,我們就會按計劃進行學習,就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這樣,我們的學習就不會盲目,學習效率就不會低下,學習成績也會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每學期開學初,針對自己所教的課程特點,在學生拿到課本後,先讓學生瀏覽目錄後統觀全書內容,然後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與學習特點,制訂一個短期學習目標,等學習兩周左右時間後,再讓學生制訂長期目標,並要求學生們必須按照自己所制訂的目標進行學習,經過幾年的嘗試,我覺得效果很好。
三、把握好以課本和課堂兩個中心,提高學習效率。
(一)以教材為中心
於漪老師曾提出「語文教材應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沃土」,這實在是一個精彩的比喻。植物生長需要從土地汲取水分和養料,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也離不開語文教材。好的語文教材蘊含知識、思想、情感、審美等豐富的養料,學生學好語文教材,自然可以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如果語文教材沒有豐富的養料,而是一片貧瘠,學生也難以獲得知識和精神的滋養。所以要發揮語文教材的功能,首先要讓語文教材成為沃土,然後要讓學生植根於語文教材,發揮語文教材的功能
(二)以課堂為中心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一直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但是要切實做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必須做到:
1.首先最關鍵的就是教師能否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的認識,最大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不能走形式,不能刻意追求課堂氣氛的火暴熱烈。課堂是師生思維火花碰撞的場所,一切的發展都應順其自然。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真正引領學生探索思考的、牽著學生思緒走的還是教師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問題」要集中體現本節課內容的主體和生成背景,通過引導啟發、為學生搭建「思維平台」,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認識發展。
2.其次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還應該提升課堂教學的高度。教師只有恰當地提升教學的高度,才能促進學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問題,也就是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最近發展區。從面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得到提升,創新能力得到發展,真正做到厚積薄發!
3.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生活中,都應該時刻以學生為本,因勢利導,充分挖掘教材,把探究的權利交給學生,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情感經驗來深化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語文素養。
4.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資源。但是要依據自己的課堂需要重新整合課件內容,形成新的、能夠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適當地使用課件,課堂效率也會提高。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須幾經歲月,幾經春秋。只要堅持下去,天長日久,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便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它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
四、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生生關系,使自主學習更好的實施
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師生之間情感、思想、信息的雙向交流,教與學是互動且不可分割的過程,教學中的溝通和合作,互動與交往是教學的互動性的體現。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通信息、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角色,而是具有主觀能動的人。教學並不是教師將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通過灌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不斷交往、建構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廣泛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只有參與才能互動,只有參與才能實現主體發展,學生的參與面要達到80%以上。
⑵形式多樣。教師或有針對性的恰如其分的提出問題,或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或鼓勵學生自己實驗探究,或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同時鼓勵學生既要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要虛心傾聽他人意見,反思自己的見解,形成共識,從而較好地實現人際互動、合作學習。
⑶及時反饋。教學過程中及時反饋,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反饋應包含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式多樣如個別交流、組內交流、質疑、傾聽、訓練等。
另外,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促使自主學習得以更好進行。人格平等是任何形式的基礎教育中師生關系的基礎;平等的對話、探討和引導、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平等交往的基礎。教師要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建立一種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平等和諧、互尊互愛有利於營造一個能激勵學生探索的良好氣氛,讓學生感到沒有思想負擔,敢想、敢說、敢問,也有利於創新教育成為可能和事實。
總之,面對課程改革,作為教師,我們要以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人格魅力、積極飽滿的情緒,新穎有趣的方法,公正平等的態度來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領會教育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學會、會學、樂學,在愉快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7. 教師職業素養導論觀後感
教師職業素養導論觀後感,教師職業也很難,現在的學生不想讀書,只喜歡玩手機,一點道得素養觀都沒有
8. 教師怎樣具備跨學科素養 讀後感
1。
未來教師的新要求
教師的新定位、新素養,必然反映為對教師的新要求。把新要求落到實處,新定位才能到位,新素養才能形成。
把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放在重要位置。自教師職業產生以來,任何一個社會時期,都會有對教師的政治要求,但這點在當下對我國廣大教師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在今天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時期,各種政治思潮激盪,西方敵對勢力對教育領域的滲入日益加強,需要教師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對各種錯誤的政治主張做出分析、鑒別,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抵制不良政治思想的影響。 教師是知識的傳承者、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代言人,肩負著學生「成人」的使命,在政治立場上需要旗幟鮮明。無論是黨員教師還是非黨員教師,都應該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重要位置。
把適應變革作為常態。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以後所面臨的問題並不見得比改革以前要少,這已成為事實。對教師來說,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切實樹立教育沒有終極觀念的基本觀點。要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是長期的,沒有盡頭的。 改革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改革也總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一個時期領先的教育觀念,在另一個時期可能恰恰是改革的對象;一個時期教育上的優秀做法,在另一個時期可能恰恰是發展的負累。 教育正是在克服自身一個又一個缺陷的同時,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忽視學生的時候,我們需要大聲疾呼教育中要看到「人」的存在;過度關注學生的時候,我們也要盡力扭轉認識上的偏頗,給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恰當的定位。 忽視教材的文本解讀的時候,我們需要形成教材是藍本也是文本的觀念;但過度解讀教材超越教材的應有邊界的時候,我們則要引導盡量回歸教材的政治、文化、學科等屬性,不能一味地主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從這個意義上說,觀念更新永遠在路上,恆久的、普適的、一勞永逸的教育觀念幾乎是不存在的,教師要經常檢視自身教育教學觀念存在的缺陷與不當並及時加以調整。
把學習當作生活方式。教育學的邏輯起點之一或者說最重要的邏輯起點就是學習,由學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長,由成長而至成人。這可以說是基本邏輯。對教師來說,這個邏輯同樣成立。 有人在形容當今社會的變化時,用了這樣的語言來概括:6年前是古代,6年後是未來。這樣的話雖有言過其實之嫌,但的確反映出信息化社會的變化特點。 在農耕文明時期,教師學幾年可以教一輩子;在工業文明時期,教師學十幾年可以教一輩子;在後工業文明時期,教師只有學一輩子才能教一輩子。以前,我們定義學校的時候,是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的;在今天,學校已不再單一指學生的學,也是指教師的學,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結伴成長。 與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打交道,總是給我們留有這樣的深刻印象:他熱愛學習、酷愛讀書,學習慾望強烈,持續學習能力強,善於通過學習反求諸己,變革自身。 我很同意一種觀點: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讀什麼樣的書、怎樣讀書、讀了多少書,決定了你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教師真正把學習當作生活習慣、當作精神追求了,本領恐慌不再,能力素質也會不斷得到提升與發展。
社會參與和貢獻素養。以往教師多將自己限定在學校圍牆之內,不太關注政府事務,甚至對社會上的種種弊端熟視無睹,認為那是官員和政府的事情。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要求教師參與到政府事務中去,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去,在社會參與中體現自己的價值,甚至由於教師的特殊身份和知識佔有的便利條件,成為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引領者。 同時也要求教師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學校周邊環境建設,通過發揮自身的教學資源優勢,服務社區居民,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為社會做貢獻。
自我管理素養。如今,教師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各種各樣的困惑也越來越多,而外在的激勵手段相對匱乏,專業水平越高,能夠給予自己指導的專家越少。 此時,教師的自我管理素質和能力就顯得愈發重要,能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約束好自己,激勵好自己,直接影響其專業發展水平。 自我管理注重的是教師的自我教導及約束的力量,亦即行為的制約是通過內控的力量(自己),而非傳統的外控力量(校長、專家),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能夠有效採取行動。 教師的自我管理素養涉及很多內容,如目標管理,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並不斷積極向這個方向邁進;時間管理,能夠區分任務的輕重緩急,對時間做出統籌安排,對工作不會有拖延症;溝通管理,善於針對不同溝通對象採取不同的溝通行為,對影響溝通的事情抓苗頭、抓早、抓小;情緒管理,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在情緒激動或失控情況下採取不當行為,冷靜地對事物做出判斷;健康管理,認識自己的身心狀況,經常鍛煉保持健康體魄,經常進行心理自我調適,保持積極樂觀情緒等。
跨學科素養『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來看,教師既需要為學生提供單學科知識,也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科間的聯系,在學科與學科的有機關聯中形成對問題的真正掌握。 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指向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另外,從社會實踐和生活實際中也可看出,所有問題的解決都不是靠單一學科,都是基於不同學科的有機結合綜合性地分析和探討,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教師進一步擴大和提升跨學科素養,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學科本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跨語文、跨數學等方面的素養,要對生活的各個層面(時事政治、經濟發展、科技動態、鄉土人情……)所涉及的各種知識有所把握,要細心研究如何從學科相聯系、相交叉、相滲透之處提出探究問題。非語文、非數學的老師要研究本學科應用語文、應用數學的特點,在提高學生本學科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數學素養的提升。美國當前正在蓬勃興起的「共同核心標准運動」,即制定和實施各州通用的全國性統一核心教學標准。 目前已出台了語文和數學兩個學科的核心標准。其中語文核心標准除了本學科的要求外,還有跨學科的語文素養標准,對6-12年級的其他文科(包括歷史和社會研究學科)和理科(包括科學和技術學科)的閱讀和寫作提出了要求,具體明確地提出了在其他文科和理科的情境下學生需要掌握的各項語文能力。
媒體素養。自媒體正在使教師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變模糊,使教師個體行為與公共行為的距離變短。 教師增強自身的媒體素養已變得迫在眉睫。在這里,教師媒體素養指的是教師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度與能力,既指教師面對傳媒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也指教師在認識媒體的基礎上對媒體的巧妙運用,大體可分為基礎、核心及關鍵三個層面。其中,各種領域的知識積累和教育教學的閱歷是基礎要素;把握各種媒體的特性,正確解讀各種信息並恰當運用,培養對媒體信息的批判意識和批判能力,提高對不良信息的辨認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時學會有效地利用媒體信息為教育教學服務,這些是其核心要素;有著追求當代教育新鮮信息的強烈願望是關鍵要素。
信息素養。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信息化社會,信息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有研究表明,現在每18個月產生的信息,相當於人類社會有文明記載以來所有信息的總和。信息每天都汗牛充棟般產生,假如哪一個教師還死守著「術業有專攻」「聞道在先」的信條,以為學生不了解的你了解、學生沒掌握的你掌握,用師范教育的幾年知識就可以「包打天下」的話,就無法適應學生的要求,也無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 生活在信息化社會的學生,每天都接受著大量的信息,他們的信息素養甚至比教師都高。融入信息社會,提高信息素養,已成為教師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基本前提。
「信息素養」一詞,是美國圖書館學會1989年提出的,如今已被普遍接受。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素養至少表現為以下內容:有獲取新信息的意願,能夠主動地從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查找、探究新信息;能夠較為自如地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辨別和分析,正確地加以評估;可靈活地支配信息,較好地掌握選擇信息、拒絕信息的技能;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並樂意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信息。
創新素養。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的研究發現,教師在創造性動機測驗中的成績,與學生的創造性寫作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這一發現表明,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制約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沒有教師教育教學上的持續創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很難發展起來。這也意味著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單一注重知識傳授和再現的行為,不能再把知識點的分解和講解作為自己教學的主要目標甚至是唯一指向,需要切實將教育教學看作持續創新的過程,將每次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當作創意生成的過程。 教師的這種創新素養主要表現為:對教育教學具有挑戰心、好奇心、想像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把學生當作創新主體,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張揚創新的主體性;寬容學生的失敗,鼓勵學生適當冒險,營造教學中激勵創新的氛圍;把教育教學看作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反思、變化更新的創新過程;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形成激活學生創新慾望、培育學生創新潛能的作用力;自己在教學中持續不斷創新,把每次教學都當作創意設計和實施的過程等。
9. 《素質教育下的教師道德》讀後感500字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版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權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10. 小學生安全素質教育觀後感
2015年,發生在昆明的明通小學踩踏事件、上海的外灘踩踏事件,是震驚全國的重大傷亡案件。特別是昆明明通小學踩踏事件,和我們就在同一個城市,死傷的都是差不多一樣大年紀的孩子。這些重大事件的後面,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凡涉及兒童的交通事故每五起就有一起兒童死亡,燙傷、跌落、溺水這些又是怎麼發生、應該如何避免呢?
今天,我觀看了湖南衛視播出的《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特別節目。節目中大力士競賽、氣球保衛戰等數個模擬游戲,揭開了各種踩踏事故中引起大量傷亡的原由;在模擬游戲的後面請出的安全防護專家向我們展示了遇到擁擠、踩踏的時候應該如果進行自我保護;在預防兒童溺水、交通意外等方面,節目又通過「魯魯貝貝奇遇記」小故事,對我們進行了有關如何預防交通安全的教育;而針對兒童誤食誤吞玩具、釘子這樣高發的致命意外,急救人員手把手的演示,也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在意外出現的時候不至於手忙腳慌„„還有燙傷、高空跌落等等各種寓教於景的小故事,更讓我們了解到: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危險無處不在!作為家長,我們在提高警惕、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同時,更應教育孩子如何避免各類危險的發生以及自救。
看完這個特別節目,通過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重視和學習和這些方面相關的安全知識;因為多學一次安全知識,我們就能多些機會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平時多進行安全知識的演練,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就多了一次逃生的機會!這不僅是對中小學生的教育,也是對所有成年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