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統編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教案
一、教學重難點:
1、清楚、完整地編寫科幻故事,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展開大膽、豐富的想像,表達一定的意思或中心。
2、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反映人們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美好的願望。
二、思路:
1、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2、安排好表達順序,確定好故事人物,想好故事情節。
3、想像作文要做到內容具體,切忌說空話。你想像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就要把你頭腦中勾畫的那個新事物具體描繪出來;你想像未來你在做什麼,就要具體描寫你的言行。
4、想想哪些是重點情節,詳細地寫。哪個是重點人物,需要細致描寫這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等。
三、習作要求:
1、故事情節要生動,不能讓人看後覺得索然無味。
2、要在故事中確定幾個角色,要有各自的名字,不能只用「他」、「你」這樣一類的代詞泛指。
3、大膽發揮想像,中心要突出,詳略要恰當。
4、作文內容要具體生動,表達人們健康美好的願望。
四、課堂小結:
科幻故事要有豐富的知識作保障,讓故事的主人公在超越時空的范圍內,發生有趣的故事。現在還沒有發生,或者將來也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能寫。
因為許多的發明創造最初都是從幻想開始的,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美好的想像也有可能變成現實。雖然如此,但我們的想像也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以現代科技發展為依據。
五、教學反思:
「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啟迪思維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想像才能展翅飛翔。因此在習作初始,利用科幻圖片(或科幻視頻)創設情境,運用了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
從指導學生放飛思維、構思故事入手,先說後寫,從口頭作文到書面作文,有序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邊看邊說邊想,可以看得見學生靈感的火花在閃耀,他們在想像中編織著神奇的夢,激發了學生對編寫科幻故事的熱情!
㈡ 怎樣上好一節小學科學課(五六年級上冊)
要提前做好教案,科學課一定要讓學生感興趣,因為不是主科,所以可以盡量的幽默風趣一些。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可以盡量的吸引學生眼球,可以用圖片,視頻等手段來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
㈢ 求小學湘教版4,5,6年級上冊科學教科書課題目錄
湘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教案(全冊) 2010年4月 目 錄本學期的教學總目標... 2開學第一課... 2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 41-1一棵「頑強「的小樹(第一課時)... 41-1一棵「頑強「的小樹(第二課時)... 51-2從「南橘北枳」說起... 71-3走進池塘... 81-4假如大樹都倒下(第一課時)... 101-4假如大樹都倒下(第二課時)... 11第二單元 營養與健康... 122-1 食物中的營養 (第一課時)... 122-1 食物中的營養 (第二課時)... 132-1 食物中的營養 (第三課時)... 142-2 消化與吸收 (第一課時)... 152-2 消化與吸收 (第二課時)... 162-3 飲食與健康 (第一課時)... 172-3 飲食與健康 (第二課時)... 18第三單元 地表變化的奧秘... 193-1 地表在變化... 193-2 地震 (第一課時)... 213-2 地震 (第二課時)... 223-3 火山... 233-4 岩石也變化(第一課時)... 253-4 岩石也變化(第二課時)... 263-5 走進礦產... 273-6 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28第四單元 能量... 304-1 能量家族 (第一課時)... 304-1 能量家族 (第二課時)... 314-2 熱能變、變、變... 324-3 電表轉呀轉... 344-4 太陽能的利用... 354-5 打開能源寶庫(第一課時)... 364-5 打開能源寶庫(第二課時)... 37第五單元 月球... 385-1 探索月球的秘密(第一課時)... 385-1 探索月球的秘密(第二課時)... 405-2 月有陰晴圓缺... 41第六單元 我們怎樣做判斷... 426-1 我們怎樣做判斷... 426-2 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44期末總復習... 45模擬考試卷... 45試卷講解... 45找了好多天,只找到六年級的。教案打不下... ...
㈣ 五六年級科學要做四五個小發明,要製作方法,對生活有幫助的,急!!!
五六年級要想四五個小發明家製作的方案,一定要對生活的經驗非常的足,而且思考能力一定要有。
㈤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演示
第三單元 宇宙
1、地球的衛星——月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過程與方法:
1、 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並且整理有關的信息。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知道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判斷是必要的。
2、 知道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3、 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搜集整理月球的資料,根據資料的特徵製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學難點】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和整理。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有關月球信息的圖片、錄像資料、書籍等
學生准備:課前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顆嗎?
(學生思考後回答: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圍繞著地球運動,是地球的衛星。)
2、有關月球的詩歌、神話故事有許多,誰能背一首詩或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請幾位同學講故事或者背詩:《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吳剛伐桂》等故事;《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軍行》(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談話:從這些故事和詩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月球。那麼,月球到底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球的衛星——月球》。
(板書課題)
4、閱讀課本第46頁中的插圖,說說在探索月球的歷程中,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發生了哪些變化?
(梳理板書: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
5、討論:從這些工具的發展過程中,你知道了些什麼?
6、師:對這些工具,你有沒有補充的內容,說給大家聽聽。
7、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月球的認識是怎樣發展的?
(預設: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數據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妙的了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
二、製作我的「月球卡」
1、師:課前讓大家收集了有關月球的信息,你們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組內將課前收集的月球資料按照教師給定的方法進行交流和分類整理,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輪流發言;發言者要說明信息的來源;有沖突的地方要記下來,然後分類整理。)
3、各組派一名代表,匯報交流本組收集到的信息。
4、師:從剛才匯報的情況看,同學們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月球的運動;二是月球的基本情況和相關數據;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關人類登月的故事。
5、下面請大家根據各組交流的情況,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製作,將有關的信息填寫在活動記錄中。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月球卡」製作,根據自己或小組內的月球資料,選擇所需要的信息,製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結:通過製作「月球卡」,我們發現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很多方面與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課外進行「月球卡」的展示評價活動。
2、在討論中產生的分歧是否已經解決? 請大家課後繼續搜集更多的有關月球的資料。
板書設計:
1、 地球的衛星——月球
一、對月球的探索歷程:
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
二、製作月球卡:
月球的運動、基本數據、地形特點、人類登月故事等
2、月相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並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用於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准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後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麼?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並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麼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並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麼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准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裡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並交流: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麼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麼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麼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准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麼形狀;然後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麼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於: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麼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並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麼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麼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鍾,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裡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麼?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後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並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後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3、我們來造「環形山」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2、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1、建造月球環形山的模型,並提出有根據的推測。
2、根據現象推測環形山的成因,學習合理地控制多種因素,創造性地用多種方法造「環形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學重點】通過造「環形山」的體驗活動,探究環形山的成因。
【教學難點】建造月球環形山的模型,並提出有根據的推測。
【教學准備】
有關環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模擬環形山成因的實驗材料:沙、細石子、皮球、小鐵球、玻璃球、注射器、細膠管、水、捲尺等。
【教學過程】
一、月球上的環形山。
1、談話激趣:古人用肉眼觀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陰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樹,現在人們已經能近距離觀察月球了,讓我們來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麼樣的?
2、(教師出示環形山圖片),這是一張宇航員近距離拍攝下來的月球圖片,從中你們觀察到了什麼?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徵。
4、提問:為什麼人們將月球上的山脈稱為環形山?
5、進一步分析圖片,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何特點?
6、教師補充有關環形山的資料。
7、小結環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二、製造「環形山」。
1、提出:我們來造「環形山」好嗎?
2、討論:怎樣人工製作月球上的「環形山」模型?用什麼方法?這個方法的根據是什麼?
3、集體交流,並作出判斷:哪些方法比較符合月球的實際情況。
4、制訂造「環形山」的計劃:選擇哪些模擬實驗的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模擬了月球上的哪些環境?如何做好這個實驗,才能使造出來的「環形山」和月球上環形山的特點比較符合?
5、根據自己設定的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製造「環形山」。
(實驗方法:1、噴水法:將注射器連接膠管並把膠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將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觀察現象。2、撞擊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觀察現象並記錄……)
6、評價學生造好的「環形山」,主要從相似性方面評價。
(說明:學生模擬實驗的環形山應體現出和圖片中的環形山類似的特點:分布隨機、大小和深淺不一等。)
三、提出環形山成因的假說。
1、交流:你們小組是用什麼方法來造「環形山」的?在造「環形山」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2、說說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擬出月球上的環形山。
3、推測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推測的理由是什麼?在你的假設中,有哪些是需要進一步去尋找證據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推測嗎?
5、對學生的假說進行評價。
四、閱讀有關環形山成因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對環形山的成因進行了大膽的推測,下面我們看看科學家提出了哪些假說?他們用了哪些證據來支持假說?有哪些證據是我們模擬實驗中沒有注意到的?
2、學生閱讀課本52頁環形山的成因資料(或播放有關環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3、思考:你們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測嗎?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麼?
板書設計:
3、我們來造「環形山」
一、環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二、成因:火山噴發說、撞擊說(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2、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
3、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與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學准備】
有關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電筒、觀察記錄表;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1、設疑激趣: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月相變化,知道月球的圓缺變化是在一個月內發生的,可是有時在一個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圓缺變化的全過程,你們看過嗎?這叫什麼現象?
(板書「月食」)
太陽是否有時也會有圓缺現象?(出示日食發生過程的圖片)這叫什麼現象?
(板書「日食」)
你們聽說過日食和月食嗎?關於日食和月食你有什麼問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課題板書)
2、講述:我們先來研究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3、(播放日食發生的過程錄像)討論並交流:日食發生過程有什麼特點?從這些特點中你有何推想?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整理並適時補充日食發生過程的一些其他事實性資料。
5、小結日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特點:(1)太陽被一個物體擋住了;(2)擋光的物體是圓形或球形的;(3)擋光的物體是運動著的;(4)擋光的物體看上去和太陽差不多大;(4)地球、擋光物體和太陽差不多在一條直線上。
6、提出問題:根據日食的特點,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麼形成的?
(分析過程預設:(1)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弧形的,說明擋光的天體是圓的。(2)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與太陽一般大小(3)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綜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輝。)
二、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
1、剛才有同學認為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樣用模擬實驗的方法來證實我們的推測?
2、分小組設計模擬實驗的計劃,設計時注意:
(1)用什麼實驗材料來做這樣一個模擬實驗?
(2)如何做實驗
?
(3)在實驗中估計會出現哪些現象?
(4)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能說明日食發生了?
3、學生分小組進行模擬實驗:一生用手電筒代表太陽,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用玻璃球繞乒乓球轉動一周表示月球繞地球一周,看看在什麼情況下看不見太陽。
(模擬實驗要注意:所用的擋光物體要比被擋光物體小;擋光物體是運動的;擋光物體是圓形或球形的。這一過程中,並不一定就會發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轉到電筒光和乒乓球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並且三者之間的距離合適時,保證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時,才會發生「日食」現象。)
4、交流:(1)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2)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發生了日食?(3)這時太陽、月球、地球各處於何種位置?(4)在什麼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日食的形成原因。
(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於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於是就發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閱讀課本54頁日食的成因。
3、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們從圖中還有什麼發現?
(1、發生日食時,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時看到,只有處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據自己對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斷日食總是發生在農歷初一(朔)。)
5、過渡:那麼月食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國有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在印度,某些部落認為月食是一條龍吞食了月球,幸運的是有一個英雄砍掉了龍的頭,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現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談話:請同學們推測一下月食發生的原因。月食發生時,三個天體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學生思考推測。
(預設:在月球運動過程中,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月球的光,這時地球上的人們就會觀察到月食現象。)
3、用模擬實驗加以證實。
4、你能將月食發生的示意圖畫出來嗎?(學生嘗試畫出月食成因示意圖。)
5、根據示意圖說說月食的成因。
6、討論: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麼時候?
(月食總是發生在農歷十五(望))
六、總結拓展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獲?比如對模擬實驗有何認識?
2、思考:為什麼有日環食現象而沒有月環食現象?
(月食發生時,月球運行進地球的陰影中。由於地球在月球軌道處的投影總比月球大,所以月環食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板書設計:
4、日食和月食
日食(農歷的初一前後)——月球居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月食(農歷的十五前後)——地球居於月球和太陽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5、太陽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過程與方法: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並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收集和整理資料,並進行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3、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並可以逐漸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
【教學難點】根據八大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及各行星赤道直徑數據表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八個鐵絲製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師事先考察製作太陽系模型的室外場地。
學生准備: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的資料,小組內先進行交流。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太陽系。
1、提出問題:地球在不停的圍繞太陽運動,那麼還有哪些天體也在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動呢?
2、課前同學們都進行了有關太陽系資料的收集,現在讓我們來開個有關太陽系的交流會,請各組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資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圖片的形式展示。說說:
觀察;
http://www..com/s?wd=%C1%F9%C4%EA%BC%B6%CF%C2%B2%E1%BF%C6%D1%A7%BD%CC%B0%B8%D1%DD%CA%BE
http://wenku..com/view/9641531655270722192ef743.html
http://wenku..com/view/e7f7b223bcd126fff7050b7c.html
http://www..com/s?ie=utf-8&bs=%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f=8&rsv_bp=1&wd=%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E5%AE%87%E5%AE%99&rsv_sug3=6&rsv_sug1=5&rsv_sug4=352&inputT=1503
求採納!O(∩_∩)O謝謝。。。(*^__^*) 嘻嘻……
㈥ 小學五六年級科學課怎麼上
五六年級了,你就拿張簡單的石膏體,比如正方體,圓柱體,一些讓他們畫畫素描,臨摹一下,或者寫生,培養一下興趣就可以..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要具有一定
㈦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第1課放大鏡
科學概念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科學概念
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
科學概念
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
科學概念
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科學概念
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6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科學概念
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科學概念
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徵,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
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
科學概念
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
的許多秘密。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變。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科學概念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第2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第3課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
科學概念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第4課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第5課鐵生銹了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第6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第7課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科學概念
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
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
第8課物質變化與我們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第三單元 宇宙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第1課地球的衛星 月球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第2課月相變化
科學概念
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第3課我們來造「環形山」
科學概念
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第4課日食和月食
科學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第5課太陽系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第6課在星空中(一)
科學概念
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7課在星空中(二)
科學概念
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8課探索宇宙
科學概念:
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
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膨脹著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
環境。
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於采
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第1課一天的垃圾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第2課垃圾的處理
科學概念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第3課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
科學概念
減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減少丟棄和重新使用。
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大量垃圾。
第4課分類和回收利用
科學概念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這樣可以減少垃圾、節約資源。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和對一些有毒垃圾的處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第5課一天的生活用水
科學概念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㈧ 小學五、六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匯總
科學五下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回憶:課上蘋果切成不同大小塊,沉浮狀態不變的實驗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物質世界中,有的物體沉,有的物體浮;兩個(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體積相同時,重的物體容易沉在,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時,體積大的容易浮,體積小的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回憶:潛水艇有一個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壓載艙里就注滿水,潛水艇重量增加,所以可以迅速下潛。排出水,重量減輕就上升。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回憶: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能浮在水面。我們會發現,改變形狀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排開水的量比沉入水底(實心)的橡皮泥排開水的量較多。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
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5、(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回憶:馬鈴薯在一定濃度的鹽水中浮起來了
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第二單元 熱
1.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而是衣服能阻擋我們身體熱量的散失。
2.冷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會變化)。
3.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回憶幫助:我們經歷過的實驗
4.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回憶:各小組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表演
5.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6.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這就是(熱傳遞)。
7.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幫助理解:你能分別舉幾個熱傳導、對流、熱輻射的例子嗎?
8.(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9.(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所以可以做保暖材料。(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 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比如看太陽等
2.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3.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4、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5、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6、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7、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8、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9、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0、(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1、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2、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3、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4、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5、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16、(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晝夜交替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它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6、(天體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7、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8、(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9、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幫助回憶:地球上怎樣的線分別是經線和緯線。
10、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1、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2、(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3、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4、(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5、(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6、(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7、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18、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0、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1、(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六年級下冊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
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宇宙中的天體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現象是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
㈨ 2018年 下期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綜合講義(五)答案。
2018年下期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綜合講義(五)答案,
具體可詢問學校教務處,
最直接的是問你的科學老師。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