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用做具體的朗讀技巧指導嗎
不用,只要認真讀,體會文章意思就可以!
B. 如何提高學生的情感朗讀(
一、通過正確閱讀打好語文基本功
小學生在充足的字量和普通話發音正確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朗讀課文。這對學生的朗讀提出了要求,可以用普通話連貫和通順地朗讀,重視情感運用和抑揚頓挫。在現實中有的學生咬字不清晰,長期這樣講話也會不清楚。對於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二、教師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激勵
通過激勵性語言,可以對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行激發。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通過激勵措施的實施,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朗讀。學生都喜歡被教師表揚。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朗讀之後,如果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激勵性和贊美性的點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信心充足的情況下,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更高,以後朗讀也會更加投入,朗讀效果也會更好,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課文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教師加強朗讀的指導和示範
小學生的特點是知識不豐富和知識面窄,但是有很強的語言模仿能力。因此,在學生朗讀前,教師的示範和指導非常重要。教師的示範性朗讀要重視語音的准確性、連貫性、停頓和重音等。在教學中很多學生不能讀出文章的感情,他們也不知道怎樣通過聲音讀出文章的感情。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朗讀示範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讓整篇文章的感染力更強。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也能通過帶感情的朗讀激起自己的情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更透徹。
四、學校重視家庭和學校的聯合督促
家校的聯合督促,可以使學生更加重視訓練閱讀能力。小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只依靠語文課的指導是遠遠不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家長的督促是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在家裡度過,家庭和家長作用的發揮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生可以在家裡強化閱讀訓練。
綜上所述,對於小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因為小學生必備的能力就是閱讀。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指導和示範,引導學生增強朗讀能力。這個需要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感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語文朗讀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C.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一、教師備課要備讀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小學教學中讀的基本目標,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任務完成的標准。」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方法,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學生讀得不符合要求時,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提一下「要注意讀出感情」等要求後,讓學生再讀一次就過去了,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備課時,就要把「讀」作為一項重點目標來考慮,要重點備「讀」。如一篇課文要讀幾遍,每一遍要用什麼方式來讀,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式讀,准備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哪些句段要重點讀,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朗讀等都要備好。教低年級的教師備課還要備范讀,如范讀哪些語段,怎樣讀,為什麼要范讀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三、教師范讀引導
語言文字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媒介,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內涵等,往往可意會而難以言傳,非得通過朗讀體會不可。但是,小學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知識結構、情感體驗等,又決定了他們對許多課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礙,所以有時候一篇課文已經講完,而學生仍舊只是一知半解。於漪老師曾說:「教師本身對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才會有多深。」教師范讀,正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質朴、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以激發和感染。教師如能在范讀中「讀之以情」,學生就會「感之以趣」、「 趣之以讀」、「讀之以思」。因此,范讀是文本理解的一個重要導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熱愛崇敬之情。我在范讀時,眉眼舒展,始終帶著甜美的微笑。此時,我觀察到孩子們的小臉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當讀到最後一句「讓花香飄進你的夢里,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時,我提高了音調,腦袋也不經意地隨著韻律晃動,臉上的笑容更為燦爛,眼睛也帶著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學生所感應,當孩子們捧起課本朗讀時,笑意已在眼中閃爍,崇敬之情已在臉上浮現。總之,老師范讀時語感要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老師的朗讀技巧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得著。老師要通過范讀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入景入情」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扶讀」下,就能夠把課文朗讀得更好。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既能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成生動的有聲語言傳遞給學生,也能把教師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從而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豐富的情感想像,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具體、深入。
D.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教師范讀,感染學生: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
2、依據教材,指導朗讀: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
3、重點段落,著重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准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4、熟讀成誦,激發興趣:如《少年閏土》,作者用簡練、朴實的文筆,刻畫了一個勤勞樸素,健康活潑,聰明可愛的農村少年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朗讀這種閱讀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多次與文字接觸,讓閏土的可愛形象逐步地再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想鍛煉朗讀能力,還需要孩子平時多讀多練才行。就像是教小孩子學漢字,都是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行的。我教我家寶寶學漢字的時候是用得MAO小帥學漢字這個APP,課程非常有趣,寶寶很喜歡,而且有好多功能,學習之後還能通過玩小游戲去復習呢。經過這樣大量的練習後,寶寶就會記住很多漢字啦。
E. 求一些需要帶感情去閱讀的文章,我想學會帶感情的去朗讀。謝謝
「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准》小學各學段閱讀教學的共同目標,這足見它的重要性。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感悟了文章,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得到審美愉悅,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導朗讀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更難!這是許多老師的困惑。顯然,怎樣有感情地朗讀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朗讀的感情從哪裡來
不少老師認為「感情」從認識中來,只要「讀懂」了內容,也就能讀出感情來。一般的教學思路是:呈現(確定)讀的內容——理解意義——讀出感情來。
如呈現《女媧補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裡,女媧突然被一陣「轟隆隆」的巨大響聲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現了一道道深溝。山岡上燃燒著熊熊大火,田野里到處是洪水。許多人被火圍困在山頂上,許多人在水裡掙扎。女媧難過極了……
初讀這段文字以後,教師問:你看到、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女媧心裡感受到什麼呢?當學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媧心裡又難過又著急」以後,教師便要學生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在閱讀理解中獲得文字所負載的某種信息或意義以後,進行諸如重音、停頓等讀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是許多老師朗讀指導的路子。然而,這條路走得並不輕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認識「到位」了,卻仍在課文外面繞圈子,進不去自然也就讀不出感情來。這是常見的現象。
什麼是「感情」?它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產生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變化。閱讀中能促使學生心理反映和心情變化的「外界刺激」是什麼呢?作用於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負載的信息或意義。眾所周知,課文大多是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徵,作者是通過描繪意境、塑造形象來表情達意的。確立和認同這一理念具有關鍵的意義。現代語文閱讀學認為,文學作品是信息或意義不確定的文本,它內涵深邃,有許多認知的「未定點」。閱讀時獲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義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確定性,需要學生慢慢去解讀。再說,理性層面的認識很難讓小學生立即轉化為朗讀的情感。上面這段課文要是讓學生通過想像,置身於「天塌之災」的可怕情景中,想像「創造了人類」的女媧目睹了「許多人被火圍困」、「許多人在水裡掙扎」的心情,朗讀時難道還不動感情嗎?這說明閱讀的理性化傾向,或者認識與情感的分離阻隔,是朗讀難以出感情的症結所在。
二、感受形象、體驗情感是朗讀指導的主要途徑
語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動而辭發」。閱讀則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審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讀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這是一個過程,課文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字里行間作者所傾注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第一步是學生「潛入課文」,觸摸言語形態,引起閱讀沖動;第二步感受形象,體察情感,內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讀,激情在朗讀聲中得到釋放。「感情」一詞由「感」與「情」所組成,朗讀先「感」(感知課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讀的形式來宣洩,變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課文形象、體驗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讀指導的關鍵環節。
由此可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閱讀的一種高峰體驗。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臨險峰觀賞到奇麗的景色。孤立地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或者蜻蜓點水式感知課文,游離於課文語言文字、課文形象之外,學生少有真情實感,用一種矯情、虛情來朗讀,是有悖朗讀的規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的具體方法,要根據學生年級、課文、教師自身條件有異而變化,不能一概而論。根據上面的認識,以下略舉犖犖大者以供參考和研討。
1.充分自讀自悟,漸入佳境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正確」、「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讀的不同層次,也體現了朗讀指導的漸進性。「有感情地朗讀」基於「正確」、「流利」,不可越位,否則欲速則不達。我們應改變眼下動輒讓學生快速讀課文,讀了就說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趕著學生悟」。宋代學者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讀「流利」了,教師可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畫面,把語言文字轉化為生活圖景。觸景生情,由感生情。葉聖陶先生說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是也。在學生自讀自悟想像畫面以後,教師可適當進行朗讀的指點。如這樣提醒學生: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哪些詞呀、句啊,要懷著感情來讀?還可以走到學生身邊去聽聽,個別交流、指點,了解學情為集體朗讀指導做好准備。
2.交流朗讀體會,相互啟發
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要交流朗讀體會。學生個體自讀時難以准確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有時找不到讀的感覺是難免的。這就需要學習夥伴在讀中相互比較、相互啟發,一個學生讀得到位會立刻感染大家,讓大家豁然開朗。教師應及時點評,以點帶面進行指導。譬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二、第三段:
村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家家有了鋒利的斧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林一棵一棵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林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林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房屋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教師指名朗讀課文,要有重點地抓住詞語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如當讀到「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林一棵一棵砍下來」時,讓學生說說帶點的詞語是怎樣讀的。學生可能會這樣說:這些詞語我讀得重一些,從「拎起」、「一棵一棵」這些詞語中,我讀出了他們砍樹是不假思索的,想砍就砍很隨意的。我是懷著批評的態度讀的。又如讀到「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學生可能會想: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人們無休止地在砍樹木的情景,心裡很難過。再如讀到「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時,學生也可能會說:本該讀得高興,可是實在高興不起來,因為靠砍樹得到的東西遲早會失去的,災難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降臨……精讀課文的朗讀指導,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是把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感情和指導朗讀結合起來。
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體驗
移情是朗讀指導的重要方法。朗讀指導需要通過課文言語創設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聲音的、有色彩的,學生讀著讀著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譬如寫人物的課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個性及其言行和神情。如《從現在開始》,讀中體會動物世界中獅子、貓頭鷹、袋鼠、小猴子說話的神情和語氣。如:第一個上任的是貓頭鷹。他想到自己成了「萬獸之王」,神氣極了,立刻下令:「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跟我一樣,白天休息,夜裡做事!」教師可引導小朋友進入大森林裡動物們競選「萬獸之王」的情景,問:誰來當貓頭鷹,看他怎樣下達命令?等學生朗讀以後,評議「貓頭鷹」下達命令時是否「神氣極了」。又如讀《船長》一課中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
黑暗中人們聽到這樣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洛克機械師在哪兒?」「船長叫我嗎?」「爐子怎樣樣了?」「海水淹了。」……船長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還有多少分鍾?」「二十分鍾。」……「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
讀好這些簡短的對話,關鍵在於引領學生進入一個人們「驚恐萬狀,一片混亂」,輪船隻剩二十分鍾就要下沉的危難情景中去,想像船長就在我們眼前,他鎮定、果敢、忘我、富有經驗。朗讀只有用堅定、有力、快節奏的語氣和語速才能把船長的形象凸顯出來,我們才能真正感受這個「偉大的靈魂」。
聯系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小朋友更為有效。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轉移到課文的朗讀指導上來。如《三個兒子》:「一桶水可重啦!媽媽們提著沉甸甸的水桶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老師啟發說:你們見過媽媽提水嗎?誰來當一回媽媽,試試提一桶水的感覺;請這位媽媽把提水的感覺用課文里的話告訴大家。有了生活體驗也就能讀出感情來了。
三、范讀是教師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讀指導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親身示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導。教師范讀有這樣一些好處:一是為學生樹立了榜樣,便於學生學習模仿。范讀很受學生歡迎,往往報以熱烈的掌聲。二是以情激情。范讀讓學生一下子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找准朗讀的感覺。教師讀畢,學生情緒激昂,躍躍欲試。大凡名師都是范讀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讀指導乏術,那麼你的范讀就是最後、也是最有效的一張「王牌」。教師的示範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學生朗讀時隨機示範
教師以平等者的身份參與朗讀,或與學生對讀、分角色讀,還可以引讀、領讀等。如《珍珠鳥》一課中的句子:「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竇桂梅老師是這樣指導朗讀的。
師:讀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膽小的,你該怎麼讀才不嚇著它們?
(學生讀得有些重)
師:氣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讀的話,我讀得還要輕,因為經是那麼嬌小,那麼怕人,我會這樣讀:「我便用吊蘭……」
竇老師讀得「小心翼翼」,學生鼓掌。
支玉恆老師教學《匆匆》時,把指導學生朗讀與自己范讀結合起來。如學生讀了第二段,支老師說:朗讀不是聲音越高越好,得根據文章的感情色彩讀。比如像這樣的感情,是很深的感情,讀的時候就不能讀得太實了,要讀得「虛」一點。接著支老師范讀:默默地算著,八千多日子已從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讀出來了,學生眼前為之一亮。
2.范讀全文或重點片斷
假如課文比較深,生字新詞比較多,教師宜在學生初讀前范讀,其作用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字、讀通句子、增強語感,也為有感情地朗讀打下基礎。目前學生的朗讀水平不理想,低年級學生唱讀現象較為普遍,教師范讀尤為重要。假如課文並不難,重在讀得情意濃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可在課中范讀。教師覺得自己的范讀不甚出色,那麼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讀錄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備課備朗讀十分重要
教師朗讀得有聲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備朗讀有這樣幾件事要做:一時讀中揣摩課文句子的含義,分析人物的心理,體會語言的情感,自己先進入角色,激發起自己的強烈感情。這樣,朗讀時才會情緒飽滿,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傾注到朗讀中,努力與課文中的感情一致。二是琢磨朗讀方法。指導學生朗讀強調真情實感,不必過多強調朗讀的方法。但對老師來說,在朗讀中表達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還得講究朗讀方法。教師掌握了方法自然會滲透到學生的朗讀指導中去。朗讀的聲音技巧主要表現在重音、停頓、快慢、高低等在表情達意時的變化上。朗讀有輕有重,才能使語意鮮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變化。語速變化可以區別人物特徵,還可以區別情緒、氣氛。如快讀以表達興奮、歡樂的情緒,緊張熱烈的氣氛;慢讀表達悲傷、沉重的心情,平靜、凄涼的氣氛等等。三呢,不得不說「功夫在詩外」。練好朗讀扎實的基本功,是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的必須條件。教師不是演員,不是播音員,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讀效果不能忽視這方面的素養和能力的培養。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實質上是閱讀步步深入的過程,是綜合性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它需要熟讀,需要精思,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它需要情感體驗,需要馳騁想像……抓住了這個小小的切口,整個閱讀教學的品質就會得以提升。
F.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
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
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
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G. 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
朗讀,抄是把文字轉化襲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
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於情感的傳遞。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而且朗讀中,可以讓某個字突出出來,讓人更加能理解讀的文字的意思。
發掘特洛伊城遺跡的德國人希泊來,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了許多國家的語言,用的便是朗讀的方法。他即使閱讀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聲朗讀,一直念到深夜。聽說,希泊來數次被房東趕出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結果,每一種外語,他僅用了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就都學會了。
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也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這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
H. 淺析如何進行小學低段閱讀教學
走出低年級朗讀誤區,讓閱讀教學健康起步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是否能夠健康起步,更是直接關繫到整個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而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主要就是朗讀教學。這是因為朗讀不僅是一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種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方法。對於朗讀,語文課程標准中有這樣一項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低年級又總是從朗讀入手再逐漸進入默讀的。看來,朗讀成為貫串語文教學各個階段的重要目標是不爭的事實。
朗讀的作用沒有人會輕易否定,而且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朗讀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有人還把「書聲朗朗」作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准之一。其實,中國語文教學更為重視朗讀,這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會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漢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於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言皆若出於吾之口,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因此,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想其意的朗讀,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方法體系中的「讀占鰲頭」。
「讀」在語文課堂上越來越「熱」,這比之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有不可忽視的「誤區」,嚴重影響著閱讀教學的健康起步。概言之,有如下三大弊病:
一是唱讀現象比較普遍。在低年級課堂上,經常會聽到學生一字一頓地讀書,形成有節奏的唱讀,破壞了正常的話語節奏,影響了整體閱讀感悟。二是朗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在課堂上朗讀形式花樣繁多,但朗讀教學質量低下,不管是哪種文體,都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三是朗讀指導機械匱乏。在課堂上,有些老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從課文情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教師不知道讓學生實現「讀出感情來」需要「教什麼」,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有的學生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讀得怪腔怪調,反而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力。
上述種種不良現象的存在,使得朗讀教學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軟肋,這不是語文教師不了解朗讀的重要性,而是忽略了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走出這種「無效朗讀」的誤區,還朗讀教學於精彩呢?
一、少齊讀,多自主讀
李伯棠先生在《小學閱讀教學簡論》一書中說:「在課堂上要少齊讀。因為
在感情處理上不能強求一律,同時也可防止濫竽充數的現象。」的確,經常齊讀,不光易於形成唱讀的不良習慣,而且也不利於做到一邊讀一邊想,不利於學生根據個人體會對課文進行不同的感情處理。
閱讀是學生個人通過語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種活動。閱讀的速度應由讀者自己根據情況適當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讀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則可以讀得慢些;有些含義深長的句子還可以停下來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學生捆在一起齊讀,勢必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到與別人協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橫隊向前齊步走時,每個人都要左顧右盼,以求步調一致。學生在齊讀時是如此心態,哪能顧得上體會語言文字、讀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朗讀訓練主要應採取自主讀的方式。尤其是自學性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班級里,朗讀水平很高、能打動同學和老師的學生是極少的,大部分學生的朗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或讀多,或讀少,或讀錯,或讀倒了;或斷斷續續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沒有起伏。這就必須有教師的悉心指導和熱情鼓勵。在學生沒有事先自主性參與的前提下,就要求學生做朗讀展現,使大部分學生不敢或不願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師在讀前先設定一些「挑戰性」的目標,如「誰能把這段話讀通順,誰就是一個小小朗誦家」等,這樣抓住了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喚醒了他們心底里渴望成功的願望,「不用揚鞭自奮蹄」,就令學生在追求的過程中調動起了朗讀的積極性,從而在自主朗讀中讀出感覺,讀出味道來。
二、少講解,多示範讀
徐世英先生曾對講解和朗讀做過精闢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
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徐世英《談談朗讀教學》)
的確,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
朗讀的要領後,要求學生站起來朗讀,而學生的朗讀效果卻不很理想。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長句或含義深刻的句子,往往會讀破句或讀不出應有的語氣。如《兩只鳥蛋》中有這么一句話:「媽媽看見了,說: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一位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說說媽媽說這句話時要讀出怎樣的語氣,然後讓學生用著急的語氣來讀這句話,可一連叫了幾個學生,都讀不出著急的語氣。學生不急老師急了,她說:「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鳥蛋,我一定會這樣說。」說完她就自己示範朗讀,沒想到學生都為她鼓掌。她高興地問學生:「為什麼給我掌聲?」有學生說:「你讀媽媽的話時皺著眉頭,又說得那麼快,我也感到著急了。」又有學生說:「你把『一定、焦急不安』這些詞讀得很重,我感受到媽媽真的很著急。」隨後,她又請學生來朗讀,學生個個從神態到語氣都表現出了「著急」。
可見,好的范讀能以聲傳情,以聲啟智。在學生的朗讀達不到老師標准時,老師該怎麼辦?老師何不抓住時機,親自露上一手。讓老師充滿激情的范讀來打動學生的心,用老師的情感來激活學生的情感,用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的激情,在老師的「以『聲』作則」的帶動下,學生就能辨析自己與老師在語音、語調和情感上的差異,從中領悟正確與偏頗,語感也就悟出來了。這時老師的范讀,好比教練指導運動員投球、跳高做的示範動作,具有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作用,這比純粹地告訴學生要讀出什麼語氣效果要好得多!當然,教師也可以用放錄音的辦法或讓朗讀好的學生來范讀。俗話說,先入為主。教師抓住啟蒙階段,對學生施以正確的朗讀訓練,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可謂功莫大矣!
I. 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加強
要求學生讀准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專種形式的屬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J. 淺談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對低年級教學要求指出:「喜歡閱讀,感到閱讀的樂趣。」「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的,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朗讀以規范學生的口語,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語文的感悟,還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可見朗讀訓練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的訓練。一、低年級學生朗讀中存在地問題 有時候上課聽著小朋友們的朗讀,我真有點喘不過氣來。當他們讀課文時,不是把每個字的音拖得很長,就是特別快,句子之間不留一點空隙。我也經常在想,為什麼孩子們老是讀不好呢?為什麼老是拖調呢?為什麼有的學生就像和尚念經一樣,停也不停呢?我想原因可能是,有的孩子讀得不熟,自然而然速度就慢了;有的孩子為了加快朗讀地速度,卻經常發生添字漏字地情況;還有的孩子預習過,因此他們就讀得特別快,他們在讀得途中不知道該在哪兒停頓,只是把字連起來正確的快速的讀完而已。二、糾正錯誤的讀書方法,加強朗讀訓練1、注重范讀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課文,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豎起書憑眼睛掃視成篇成段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我們允許他們「點讀」,一字一句的讀,不加字,不漏字是「讀正確」。因此學生的朗讀只能是「一字一頓」了。但這樣是不行地,我們還要求做到既不讀錯,又能讀的連貫、通順。那麼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教師不可一字一字的教著讀,因為這一舉動將深深烙在學生的頭腦中,使學生自己讀書時也是一字一頓點著讀。學生課文雖然會讀了,但始終停留在讀對的層次上。其次,教師可採用「范讀」的方式來進行朗讀指導。通過「范讀」可以讓學生領會語句的停頓、重音及語調的變化,對於那些字數較多的長句子,「范讀」是最好的方法。我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劃劃詞。讀讀句子,隨後讓他們找找哪裡是詞與詞連讀的地方,劃出來,再讀讀句子。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朗讀會大有起色。最後,有效的克服朗讀中「一字一頓」的現象。漸漸的,我發現學生的模仿能力真的很強,越讀越好。是的,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利用好我們教師本身的資源,感染學生,讓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2、 由短語到句子 由於剛開始學習朗讀,學生往往會將感情過分的「宣洩」出來,這就會造成「拖腔拖調」現象。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容易受周圍因素的影響,越是想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越是會「拖腔拖調」。在朗讀中,拖調最嚴重的就是助詞或輕聲,應該讀得輕而短,但學生卻拖得特別長。如:「我的蘋果」,學生讀成「我的——蘋果」;「青青的小草」,會讀成「青青的——小草」。像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先讀好詞語,再放到句子中,這樣效果非常好。比如在教學《雨點》時,我先讓學生讀好詞語「落進、睡覺、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躍」,讀的時候告訴他們吐字要清晰,乾脆利落,詞與詞之間要停頓。讀好詞後再讀課文,我適時地進行范讀,如「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邊示範邊說「里」是輕聲,讀的短一些,看到逗號停頓一下,後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覺」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但也要稍微停頓一下,「睡覺」讀得輕一些。從詞語、短語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逐步訓練學生的朗讀,相信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會大有進步的。3、 教師適當的點撥 理解是認識,朗讀是技能。有時學生能理解課文表達的意思卻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應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使學生知道停頓、輕重、語氣等在朗讀中要如何隨著表達的需要而變化,從而提高朗讀的感染力、表現力,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一般情況下,描寫突然發生變化、著急、遇到危險情況的句子,常讀得快些,急促些;表現高興、興奮、誇耀的句子,音調讀得略高;表現悲痛、沮喪的語句可讀得低沉些、緩慢些。具體怎麼讀應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如「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邊示範邊說「里」是輕聲,讀的短一些,看到逗號停頓一下,後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覺」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但也要稍微停頓一下,「睡覺」讀得輕一些。在朗讀時,提示學生注意提示語,如「『去年的那棵樹,原來是你的爸爸呀!』小鳥叫起來。」指導學生朗讀時聲音應該響亮一點。標點符號可以幫助確定停頓和語調,各種標點符號都有自己一定的讀法,要教會學生掌握這些技巧。如「『是的!是的!』小馴鹿也激動起來。」這里連用兩個感嘆號來表現小馴鹿的激動心情,在朗讀時可讓學生兩個「是的」連讀,再加上點頭的動作,小馴鹿激動的樣子就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了。教師適當的點撥是非常重要的,長此以往,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讀的技巧。三、朗讀興趣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去開啟兒童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由於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很短,要想讓他們對枯燥的文字感興趣很難做到。我們可藉助學生這種模仿力強、好勝心強的優點,採用比讀、挑戰讀、請讀得好的同學領讀等方法,來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比如「我想變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學生讀的很平淡,顯現不出雨滴的透明,也感覺不到睡在綠葉上的舒服的感覺。於是我選了一位讀得好的學生,一位讀的一般的學生進行比讀。經過他倆一讀,同學生發言踴躍,各抒己見。「睡在一片綠葉上」應讀得慢些,輕一些,才能體現出舒服的感覺。通過比較,師生的點評,學生朗讀中的「拖腔拖調」現象減少了,學生開始注意調整朗讀的速度,把握恰當的音量,語感的培養自然也在其中了。教師還可以運用多種朗讀方式,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目前,小學生朗讀能力較低,唱讀現象很普遍,主要原因是低年級階段,教師沒有把好朗讀訓練關。因此,從一年級起要重視朗讀教學,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低年級是朗讀教學的起步階段,只有打好基礎,幼苗才能生根發芽,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