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我的手兒巧公開課教案
一)課堂教學要求
【教材分析】
「我有兩件寶」由總起頁、「神奇的手」和「人體司令部——腦」三部分組成。三部分內容分別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角度選取與兒童生活關系密切的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感受雙手和大腦對人學習、生活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它們是多麼的神奇,正是有了靈巧的雙手和發達的大腦,人才不同於其他動物,才使得人能夠勞動和創造。本活動主題目標就在於讓學生通過事例、一些有趣的活動體驗人的手腦的神奇,感受多動腦、勤動手的樂趣。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自己的雙手,為自己有一雙靈巧的雙手而高興。
2.初步感知動手與動腦的關系,感受勤動手的樂趣。
【教學重點】
感受勤動手的樂趣。
【教學准備】
1.一些常見的學慣用品、生活用品、玩具、水果等;面具1個;
2.製作含有視頻《孔雀舞》等資源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建議】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
畫一張自己的手的圖畫。想一想自己的小手可以做哪些事。
二、課中體驗,深化感悟
課的開始,採用一個有趣的謎語導入「兩棵樹,十個杈,不長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來激發學生對手的興趣,對本課的教學充滿好奇心。並自然地引出課題。緊接著提出問題:你的小手會干什麼?用這個自身生活體驗的問題讓學生馬上就有表達的慾望。課件出示 「手的用處多」這一內容,讓學生觀察和認識: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勞動,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做許多其他的事情。通過拉拉勾、再見等手勢展示「會說話的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的小游戲感受「會認東西的手」;通過對《孔雀舞》舞蹈的欣賞認識「會表演的手」。通過「動手健腦——『反舉手』游戲」,引導學生認識到「手的活動聽大腦的指揮」。讓學生感受到人手的奇妙,認識到手是多麼的重要,從而產生勤用雙手的願望。最後小結:我們的小手如此神奇如此重要,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雙手。
三、課後踐行,內化感悟
晚上和家長在燈下玩「手影」的游戲。通過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動手的樂趣。
2. 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明白集體的事應大家商量,知道集中制這一生活中的基本原則。
2、學習一些與大家商量辦事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3、增強學生具有協商和參與的意識。
4、具備有事同大家商量的能力,主動發言,學會商量。
教學重點:
通過呈現學生商量的情境,讓學生懂得在商量事情的時候要學會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學會表達,能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學會協調,當自己的意見不被別人採納時,要心胸開闊,做到少數服從多數。制訂「聽說守則」的目的是讓學生對研討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並能踐行。
教學難點:
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協調,學習大家商量辦事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初步培養學生遇事學會商量。
教學准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生成問題
導語:集體的事需要大家商量。大家在商量的時候,要有一個寬松的氛圍,以使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而有些時候,大家在商量事情時會遇到一些問題??
1、課件逐一出示P.32、33圖,並配以場外音。
2、討論:同學們,你們在商議班級事情時,還會遇到哪些問題?
二、 解決問題
1、 思考明理。想一想:
(1)假如我在發言,別人打斷我的話,我有什麼感受?我希望別人怎麼做?
(2)假如因為沒有採納自己的意見就生氣,周圍人會有什麼感受?
(3)如果只顧自己說,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別人會怎麼想?
(4)怎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說服別人呢?
3. 小學品德與社會關於責任教育的講課教案或課堂實錄
小學品德與社會《要有家庭責任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認知
1、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2、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1、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2、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1、 主動承擔家務。
2、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3、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准六年級「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關於「有家庭責任感」等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設置的。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課中已經進行了有關「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自己良好的表現給父母帶來歡樂,生活上不比吃穿」等教育。這些都是從具體做法上講的,本課則是從理性認識上闡述的。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自覺的對家庭負起責任來。培養學生關心家庭中發生的事,主動為家庭分憂解難,體諒父母的疾苦,這對學生全面形成負責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課文主要從家庭的主人不分年齡大小在家庭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每一個人在享受著家庭的溫暖的同時,也要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出一份力量等角度來闡述的。
少年兒童如何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力:1、主動承擔家務。2、當家庭遇到困難時,要盡力分憂解難。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教法建議:
1、講本課的觀點時都要圍繞家庭責任感來闡述。不能只重復以前的教育。
2、本課的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課前應對學生作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
3、要注意給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
教學設計示例
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教學目標〉
認知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主動承擔家務。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當好家庭小主人。
教學難點:強化家庭責任感的意識。
教育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大家可曾想過,自己對家庭負有責任?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不論年齡大小,對家庭都負有責任,要有家庭責任感。
板書: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2、(投影)出示思考題:有的同學說:"家裡的事情是大人們管的,我只是個孩子,不用管。"這種說法對嗎?(讓學生議論片刻回答。)
小結:上面的這一說法,認為自己是個孩子就不用管家裡的事情,這是缺乏家庭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是錯誤的。作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兒童,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
二、通過課文、 明確觀點
(一)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對家庭負責任?可結合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家庭的主人。作為家庭的小主人,要與父母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而且,要為家庭生活美滿出一份力。)
小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是家庭的主人,對家庭的事情就要關心,就要參與,就要與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
板書:家庭的小主人,要對家庭負責任。
(二)我們如何為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出力呢?學習課文3至5自然段。
1、主動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並把這看作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1)你打算怎樣做?(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小結:現在家務勞動的內容仍然很多,如洗碗、掃地、擦桌子、整理房間……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板書:主動承擔家務勞動
(2)(投影)說一說:你在家裡經常做哪些家務事?你是否把做家務看成是自己份內的事?
(學生把自己的實際情告訴同學,結合課文第5自然段的學習,教師表揚做得好的學生。)
2、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過渡:在正常情況下,樂於做家務是具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但每個家庭難免會發生一些令人憂愁的事情或遇到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主人,又應該怎樣做呢?
(1)學生分小組議論、選代表在全班上發表意見。
小結:當家庭發生為難的事時,我們決不能認為這只是父母長輩的事,而應盡自己的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2)錄音播講"老舍的故事"--課文第7自然段(教師展示課本插圖並讓同學知道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
(3)提問:聽了"老舍的故事"之後,你認為我們應學習老舍的什麼好品德?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板書)
板書: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4)你家裡是否發生過為難的事?你是怎樣做的?你認為你的做法合適嗎?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把真實情況告訴同桌及全班同學。)
小結:(肯定和表揚做得好的同學)我們既要向老舍學習,也要向身邊的同學學習,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學生,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
過渡:在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的同時,我們必須經常告誡自己,不要給父母添憂添難。
(1)(投影)查一查:你是否有過給父母添憂添難的言行?
(學生議論,自查後告訴同學。)
小結:個別同學確實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想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但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覺地為父母增添了為難的事情。個別同學往往不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向父母提出了過分的要求,這也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要為父母分憂解難,就應該時時想到家庭的經濟條件,不要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
板書: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2)錄音: "劉剛的故事"--課文第9自然段。
(3)提問:劉剛很想買旱冰鞋,但為什麼卻對父母說:"不想要什麼了"?
(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具體回答。)
歸納:劉剛是個能考慮家庭經濟條件,體諒父母困難,不向父母擔過分要求的好孩子。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具有家庭責任感。可見,劉剛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4)(投影)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劉剛一樣的同學?有什麼具體的事例?
結合課文第10自然段引導學生找身邊事例。
小結:在我們身邊,有些同學了像劉剛一樣,為了不使父母為難,從不亂花錢,不擺闊氣,不與別人攀比,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這些都是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有家庭責任感?我們怎樣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出力?(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總結:有家庭責任感是優秀少年兒童必備的品質,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長大才能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的家庭責任感。
三、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一)述說:(投影)
1.作為家庭小主人,怎樣做才算對家庭負責?
2.你在家時能當好家庭小主人嗎?做得怎樣?
學生根據板書要點回答,對照自己,自查自糾。
(二)學《新三字經》有關內容:
具有家庭責任感,也是《新三字經》要求我們應該做到的。
(投影)……家務事、樂擔承、洗碗筷、掃門庭、家愛我、我愛家……
(三)評議:
1.[投影出示第59頁"評一評"引導學生評議。
(1)劉東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小主人,應當具有家庭責任感,主動承擔家務,面不應該把家裡的活兒推給爸爸媽媽。劉東不僅不主動承擔家務,隔壁的老奶奶提醒後,仍不去做自己應做的事。這就更不應該了。
(2)李琴的決定是正確的。她能考慮到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是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好孩子。
(四)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請你講給同學聽。也請你對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懂得要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的道理。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將來必定是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從小當好家庭的小主人,將來才會當好社會的主人。今天為家庭盡力,明天就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願同學們從小做起,做一個具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注意發現家中有哪些自己可以主動做的事,自己盡力做好後,講給父母聽。
2、向媽媽表示,自己主動承擔一份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並請他們監督,自己做得怎樣。
3、利用一次小隊活動,調查一下有家庭責任感的同學,將她或他的事例寫成稿投給紅領巾。
廣播站。
4、收集一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講給大家聽。
4. 遼海版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六大古都》教學設計
http://bbs.she.com.cn/simple/?t66707.html
5.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習慣,如驕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學會與人交往。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 「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觀察、去探索、去得出結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明白和夥伴玩要有禮貌,講文明,注意安全,並通過活動體驗和夥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標: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文明的解決玩中出現的矛盾,學會與人交往。教學方法: 「興趣是步入創造大門的台階。」對於剛踏進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他們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為了使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會與人交往。本節課中,主要運用交談、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建構,使學生掌握初步的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天真活潑、喜歡好動是他們的特點。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盡量營造一個趣味盎然、輕松和諧而又積極主動的情境,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學過程: 根據一年級兒童特點和本教材特色,圍繞「在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的主旨我設計了和同學聯系、高興地玩、安全地玩、有創意地玩四個教學環節。(一)活動一 和同學聯系 上課的開始我就用樂樂小朋友與媽媽的談話錄音引入課題。然後出示小朋友和同學通電話的情景,(播放課件)愛恩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生動有趣的聲音和圖片滿足了兒童精神需要,深受學生的喜愛。我藉助富有表現力的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從知、情兩方面為教學的展開作好了鋪墊。緊接著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猜一猜,他們會怎麼說呢?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情境表演,這樣自然地將學生帶進生活中來,讓學生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動二 高興地玩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活動中我們必須讓孩子進入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因此我設計了兩個讓孩子進入生活的活動情景:①說一說、評一評,②我們去做客。在整個活動中注重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在說一說中,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一個問題:「你和同學最喜歡玩什麼游戲?」然後組織學生同桌互相說。在評一評的時候,我先要學生讓學生看錄像,找出錄像中到同學家玩的學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應改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到同學家做客應講禮貌,再設計「我們去做客」這一課堂活動,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到別的小組那裡做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當一名受歡迎的客人。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僅處在萌芽狀態。他們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需要具體形象相輔助才能順利進行。據此,我在小結時屏棄了老套的言語式表達方式,而是採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電教設備,這樣學生在樂意接受中觸發情感的升華。(三)活動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並不等於掌握,「臨岸羨魚,不如歸而織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教學中只有密切聯系兒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將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再現,從而使學生在心靈深處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中的一些危險的游戲,並說出一些生活中學生玩過的危險游戲,讓學生感觀,然後讓學生判斷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四)活動四 有創意地玩 學生在明白了玩的時候要講禮貌,注意安全這個道理後,我要學生說說圖片列舉的一些游戲,並說說還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安排了學生玩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鞏固今天學生的內容。教學效果預測: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活動」為主線,貫穿於兒童生活中,讓兒童在活動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然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須持之以恆。
6. 小學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以前老教材一般按明理——導行之類的來分,現在新教材不講究了回,都是以活動形式來劃分答。但總的來說,一般都要按照以下規律,即: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比如說四年級的「和為貴」一課,就是活動一:搞清楚什麼是「和」?活動二:為什麼要「和」;活動三:怎樣去「和」。大致就是這樣,具體課文要看具體內容的,但過程不外乎如此。
7.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
8. 教案精選:小學思想品德《美好生活哪裡來》教學設計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寫詳案.一般說內來,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容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板書和板畫的設計(10)課後分析及教學參考資料.
9. 未來出版社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怎樣面對煩惱優秀教學設計與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來自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的第一課《怎樣面對煩惱》,本單元主要是教育學生能夠正確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煩惱、困難、壓力和失敗,學會自我調節,提高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怎樣面對煩惱》一課旨在教育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惱,遇到煩惱並不可怕,關鍵是敢於面對它,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使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教學要生活化,避免說教,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談話要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樹立樂觀向上的態度。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 對待學習中的煩惱(學困生、學習障礙)學習中遇到困難,導致學生厭惡學習,不按時完成作業,逃避學習。
二、 對待生活中的煩惱(貧困、留守、單親、導致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與說話,課堂上不善於發言同時也不與同學交流.)
三、 成長中的煩惱(如:個字矮小,身體殘缺、導致自卑)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惱。遇到煩惱並不可怕,關鍵是敢於面對它,解決問題。
2.學習消除煩惱的方法。
3.初步形成面對煩惱的正確心態和積極調整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