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你是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

你是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

發布時間:2020-12-02 04:12:23

『壹』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對比閱讀

(三)是解決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及教研工作中,我們發現:教材理解得不準確、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是阻礙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兩大瓶頸。
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本年級、本冊、本單元教材的知識、方法的橫向與縱向的梳理、比較、綜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教材內容與形式上的特點,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握知識的內部體系,使得對教材的理解總是不夠到位,總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們以為:樹立「比較」的意識,經常用「比較」的眼光去看我們的教材,隨時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徑。
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嚴重缺失,除了教師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還源於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和語感比較弱。一般而言,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國際上比較重視後兩種閱讀,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前兩種閱讀途徑。而比較閱讀不屬於「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范疇,而是一種思考性閱讀,具有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性質,這正是目前學生所缺失的閱讀方式。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可以說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嶄新途徑。
二、課堂教學
(一)基本內容
課堂上,字、詞、句、段、標點的比較是大家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較閱讀的內容。
1.字詞的比較
從字、詞入手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增、刪、改、換、調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不同字詞表達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從而准確理解內容、情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比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這三字,僅僅從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分,學生在書寫、運用時仍舊會出錯,若從「形義結合」的角度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明白它的含義,從而就能有效地避免問題。
本——木字下面加一橫。「木」表示樹木,「本」表示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根、主幹。
樹根、主幹就是一樹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木剛剛長出小芽,還沒長大,是「沒」「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長橫。本意是樹梢,樹的尾梢、末梢。
引申義表示:東西的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突出特點,加深或強化了漢字的音形義,尤其是形與義,大大減少或避免了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中描寫松鼠活動特點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著閱讀下面兩句話: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只要有人搖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學生通過對「觸動」和「搖動」的比較,很容易就體會到了松鼠的機靈、用詞的准確。
2.標點的比較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看似簡單的符號,卻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標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比較」的眼光關注標點符號,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標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暢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第12冊《蜀僧》的教學中,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標點的妙處:
「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請讀出不同的語氣,並說明理由。
通過朗讀理解,學生明白了:同一個句子,因標點的不同,竟然就能表達或疑問或嘲笑或諷刺這樣完全不同的意思。
課文學完後,教師把一份資料發給了學生,資料記載的是一個傳說:
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漏寫了。乾隆皇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聰明,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學生讀後均驚嘆不已。
接著,在《珍珠鳥》的學習中,我們又進行了如下教學:
下面兩個句子,請你多讀幾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原文)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改後)
短暫的沉寂之後,學生紛紛舉手:(原文)(1)說明作者很喜歡雛兒;(2)感情強烈得多;(3)有驚奇的意思;(4)是驚喜、恍然大悟;更有學生總結道:標點雖小作用大!
3.句的比較
細讀文本,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句子、細節裡面,它們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感人之處。找到它們並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內涵,品味表達的妙趣,培養語感,提升欣賞鑒別能力。
例1,《鼎湖山聽泉》中有這樣的句子:「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匯成一片美妙的音響。」
教學中我們引入了原文:「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老師問:「你更喜歡哪一句?」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句子,因為簡潔,還能引起想像;有的喜歡原文,因為描寫細膩生動,畫面感強,讓人彷彿看到那個情景。
此處的比較,除訓練學生的語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常說『生動形象』,這回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形象』了。」「平時我挺羨慕別人作文寫得特別具體,現在我覺得,『簡單』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課,文中有這樣兩處細節描寫:
①朱丹輕輕走進屋,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課堂上,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自己比較著讀讀兩個句子,看看有什麼發現?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重復寫到這個細節呢?
生1:作者前後兩次強調這個細節,我認為是獨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對待木笛,是因為木笛在朱丹的眼裡,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而是一件聖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生2:行動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小心」一詞生動地表現了朱丹對木笛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
生3:在考場上,他卻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毅然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終試,從中我們更感受到了朱丹濃濃的愛國之情。
關注到文本中這樣的細節,無疑可准確把握人物特點,使課堂魅力無窮。
4.段落的比較
段落的比較材料很多時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識」,需要教師細心去尋找。而一旦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描寫手段、組材方式、表達效果等獲取深刻認識,從而實現知識及思維方法、成果的遷移、運用,提高其理解、欣賞評價、習作能力,使思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級的《神秘的死海》一課,一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關注到書下註解:「……選入課文時有改動。」並設置懸念:改了哪?為什麼改?之後,出示原文,引導學生與課文做比較,發現原文中寫傳說的第3自然段選作課文時調到了第1自然段,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開頭引人入勝的特點,滲透科普類說明文的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從而為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介紹「奇妙的鹽」打下了較好基礎。
例2,京版第12冊選編了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一文,無獨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選編了此文。兩個版本較明顯的一處不同是結尾。
人教版教材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北京版課文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京版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但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卻有難度:究竟「是什麼」陪伴著我的心?為什麼是「理想的」風箏?(課後作業有要求)
當教師把這兩處不同展示給學生後,不僅難題迎刃而解,原來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
接著,我們引導學生對兩個版本不同的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麼?」學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後興趣盎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孩子們見解雖不見得多麼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認識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獨有的見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貳』 如何確定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學生識字、寫字、詞語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閱讀和寫作更需要一點一點地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所教學年段的總目標,還要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落實好教學目標。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二、教師要制定好每個單元和課時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前五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綜合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個部分。

教師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教師還要注意知識的適當擴展。

(2)你是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擴展閱讀: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叄』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積累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那麼,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認為從以下幾方面來做比較有效。
一、教會學生在聽中積累語言。現在電視、廣播、網路、MP3、MR4、錄音機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通過這些傳播媒介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是沒有任何負擔,反而能從聲情並茂的講解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的個性,知道事物的善惡,對所聽的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未講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會有再聽的慾望。學生耳熟能詳,就會從中積累語言文字,有時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受。
二、熟讀背誦在背誦中積累。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後,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教學的高妙之處。很多專家都痛心於語文課堂很少聽到琅琅書聲,一些範文佳作,雖經語文教師二、三課時口乾舌燥的講析,但仍有學生不能熟讀課文。我要求所教中、高年級學生有選擇地盡量多背,或記住大意復述課文,並且根據學校安排把小學生應該背誦的80首古詩詞落到實處。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
三、增加學生課外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呂叔湘先生說過:「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積累語言材料光靠課內加強對課文的朗讀和背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課外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閱讀。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因為,只有博覽群書,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基於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盡量擴大自己的課外閱讀面。我為學生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我堅持做到以下四點:1.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給學生留出閱讀的時間;2.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其會讀會摘錄。如就全書來說,往往以瀏覽性的默讀為主,對那些語句優美生動的段落,應反復誦讀,摘錄文中的成語、名言警句、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式、含有關聯詞的句子等,還可寫一些體會文章;3.提出語言積累的具體要求,對所摘錄的好詞好句好段,要求學生每兩周進行一次自我梳理,歸類「入庫」,每學期末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翻箱倒櫃」,使積累的語言文字不至於「發霉爛掉」,從而提高積累的長久性。4.每周定時檢查,並作好統計,在班上公布,給認真的學生加星。這樣做,促使了學生更自覺,更認真地進行閱讀,保證了學生閱讀的數量和質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平時,我了解到學生對某些作家、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自主閱讀心理,就圍繞這些熱點舉辦專題講座進行指導,這樣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不可或缺,還能對正確選擇閱讀,科學指導閱讀產生明顯的正效應。
四、放開手腳讓學生多說,從說中積累語言。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說話是對語言材料的一種使用,它能讓學生一方面運用積累的語言,另一方面進一步積累語言。說話處在一個不斷建構的動態過程中,其終端就是所謂「內部語言」。說話在其建構過程中不斷向「材料倉庫」提取合用的材料,並不斷前行,由含糊變得逐漸清晰起來,按照一定的順序,用一定的「所有」語言表達出來。為此,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如開展課前五分鍾系列演講訓練,讓學生按座位順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備自己課外閱讀的精彩片段;每周舉行一次好詞好句欣賞會,讓學生將自以為優美的詞、句、段與同學一道仔細品味;每兩周舉行一次故事會,或詩歌朗誦會、好詞好句接龍比賽、辯論會等。活動中,人人必講,這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促使學生讀相關方面的書,而且鞏固並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在這些活動中,我為學生創設了表現自我的舞台,設計說話情境,讓學生暢所欲言,有條理地說,倡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閱讀中獲取的知識,談收獲,議看法,評瑕瑜,讓學生一方面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另一方面在「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況中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與渴望,同時也在說話中幫助學生積累了新的詞彙、短語、句子,掌握了新的語言結構,既提高了學生說話的技能,又達到了鞏固平時學習的語言材料的目的。
總之,培養和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途徑很多,這需要我們老師在執教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大膽創新。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去尋找總有適合於你和你的學生積累和發展語言的途徑。

『肆』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主題式閱讀

小學語文(人教版),一個單元一般包括單元導讀、4篇課文、課後練習、語文園地等內容,需14個課時。怎麼教?請看兩種迥然不同的教學。
案例1:普遍教學
平均1篇課文3個課時,語文園地2個課時。教學流程大致如下:第一課時,老師范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然後再讀讀課文;第二課時,復習生字新詞,講讀課文;第三課時,繼續講讀課文,做作業。——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就在這樣的教學流程里徘徊。
案例2:單元主題教學
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組織教材,進行拓展式「主題閱讀」教學。我們可以這樣教學: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同樣14課時,以「痛恨戰爭,呼喚和平」為主題,讓學生默讀《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兩篇課文,再讓學生輕聲朗讀《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兩篇課文。讀後,以「哪篇文章、哪個段落、哪個句子、哪個詞語讓你產生『痛恨戰爭、渴望和平』的感情」為線索,分享討論4個課時,之後,讓學生自讀與之配套的校本教材《新語文主題閱讀》里的8篇文章,還是以「痛恨戰爭,渴望和平」為主題,又進行4課時的分享討論。在這8課時里,學生從這篇文章討論到那篇文章,從課內討論到課外,從口語表達到書面表達,進行著多種方式的互動交流。接著,老師用4課時,和學生一起背誦與教材配套的校本教材《主題式·經典誦讀》里岳飛的《滿江紅》、餘光中的《鄉愁》、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3首詩歌。剩下2課時,學生做作業,老師檢測教學效果。
兩種教學最大的區別是課程觀不同。教學1是以課文為單位,一篇一篇地教,只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編輯意圖、思路。將課文從單元中剝離出來,其教學過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識劃分成細密的模塊,把鮮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後,裝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來學,至於課外閱讀,聽之任之,成了一個盲區。
教學2是把整個單元作為一個系統,將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教材的編輯意圖融合,以單元主題為「魂」,遵循「整體性原則」,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單元主題好比一根藤,課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進行整體設計。而且,把與教材配套的另外兩套校本教材中相關聯的兩個單元,組成一個「大單元」,也用「單元主題」串起來,整體施教。其教學過程,用大語文觀統領教學的各個環節,把各個知識點放在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來指導。在相同的時間內,學生的閱讀量是傳統教法的4倍以上。我們把這種教法叫做「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兩種教學,反映了兩種課程觀,前者是「教教材」,以傳授知識為本,把一套教材當作課程的全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後者是「用教材教」,以人的發展為本,拓展和豐富了課程資源。這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語文教育的根本是什麼?筆者以為,就是要按照兒童的心智成長規律,幫助兒童認識語言,傳承文化。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精神生命的成長史。請看一些名人的成長史與他們的閱讀史。唐德剛說他自己能成為歷史學家,寫出不盲從、有見識的專著,得益於他心裡裝著《資治通鑒》這部大書。張愛玲找到了《紅樓夢》,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家夢,她說她差不多年年看《紅樓夢》。讀書讀到總想讀自己讀過的某幾本書時,就已經進入了書籍與命運同在的境界。書籍是有生命的,每一本書都是在遇到能讀懂它的人才顯示出生命的活力與魅力。所以,「主題閱讀」呼喚「少一點講解,多一些誦讀;少一點提問,多一些閱讀;少一點模式訓練,多一些文化建構」。如於永正老師所言:「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不可少,但語文能力的形成,靠語文實踐。讀課外書應該是最重要的家庭作業。」所以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勢在必行。

『伍』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學評價能充分發揮評價激勵、鞭策、導向、指引的作用,使學生得到更健康、更穩步的發展。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教學評價呢?首先,教學評價要有系統性。語文教學評價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所以語文教學評價要兼顧全局,動態掌握,絕不能囿於語文教學的小圈子裡,為教學而教學,為評價而評價。其次,教學評價要有前瞻性。學生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隨時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在進行教學評價的同時,我們一定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充分考慮到我們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哪些影響,而這些影響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這樣,才有可能讓我們的教學評價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三,教學評價要有客觀性。客觀的評價是評價之所以存在的基礎,如果失去客觀性,那麼再美妙的語言、再華麗的詞藻都將失去作用。教學評價最忌想當然,更不能只看錶面現象。如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的浮動,成績上去了,我們就要看是怎麼上去的?上去了多少?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還是一種偶然,或者是打了小抄? 如成績有所下降,也要分析一下,是題型變化所致,還是學習不認真了,或者做題馬虎出錯?第四,教學評價要有公正性。公正性是一切評價的生命,如果失去了公正性,那麼任何評價都毫無價值。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我們教師也是一樣,先入為主的傾向是在所難免的,但這卻絕不是一種應有的觀念,我們教師應盡量避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在自己的主觀意識里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一定要記住:偏食不長肉,過於驕縱對學生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而對那些差生,也要記住:都是人生父母養的,他們的身上同樣寄託著祖國的未來,也同樣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第五,教學評價要有連續性。教學評價應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不能僅僅限於對一本作業、一次考試的簡單評價。如果過於短期化,各相關評價之間往往會相互脫節,甚至互相矛盾,學生將無所適從,評價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如,我曾教過的一個學生,作業的字跡一直很亂。有一次,他的作業有了一點點的進步,我沒有簡單的給他一個「優」了事,而是依舊給了「良」,然後在下面加上一句:「可以看出,這次你的作業寫得很用功,相信你的字會越來越好!」對這樣的學生,如果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而教師沒有及時表揚的話,學生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如果一次定位過高,則該生很可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再不思進步。同樣,對那些偶有退步的學生,在評價時也一定要將評價的節點放在學生長期發展的軌跡中來看待,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有的放矢。第六,教學評價要有多元性。學校教育是一個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學科教學同樣也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同樣涉及到許多層面的問題。一個語文成績偏低的同學,往往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優勢。如我曾教過的一個學生,語文成績並不是很理想,但她的朗讀卻很有特色,在對她進行評價時,我就側重於她的朗讀技巧進行評價,然後兼顧其它。這樣的評價更能讓學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從而知道該如何去發展自己、完善自己。而評價多元性的另一個方面是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在以教師為主導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生生評價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年齡相仿、學識相近、環境相同,而且彼此之間長期相處,更容易深入具體地做出自己的評價,所以評價也就更有針對性。引導學生搞好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有利於學生更好地融入群體生活中,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時,要教育學生認清兩點:一是如何正確評價別人,另一個是如何正確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要使學生明白,哥兒們義氣要不得,多聽聽不同的意見更有利於健康成長。第七,教學評價要有技巧性。好的教學評價是一種藝術,能育人於無形;如果一味的單刀直入,怕只能適得其反。所以,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一定要講究技巧,讓學生樂於接受你的評價。還說一個人的成績的上升,如果你知道這可能是他打了小抄的結果,但也不能過於直截了當,適當的旁敲側擊效果可能更好——「你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這是你努力的結果,更希望你能獲得更大的進步!」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是從別人那裡借用來的,也大可不必因此而大發雷霆,在作文的後面寫上一句「作文寫得真好!如果這是你寫的,那該多好啊!」相信大多數學生看了會有所思考的。教學評價的技巧,一要看基調,二要看尺度,三要看方法。是批評,還是表揚?這是最應該弄明白的。然後要考慮批評或表揚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人們常說「響鼓不用重鍾敲」,那碰到「不響的鼓」手自然就該下重點兒了。往下是第三點,敲重鼓不等於用蠻力,如果將鼓敲破,那以後就沒得敲了!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力道,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總之,語文教學評價是一個長期性工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以「愛」字當頭,多看、多聽、多想,真正使教學評價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陸』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柒』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語用教學

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貫穿於中小學的教學之中。然而我國的語文教學,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現狀,教師花的精力不少,學生學習的時間也不少,但是卻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為何,原因就在於語文教學尚停留在語形、語法和語義的教學上,而不是真正落腳在語用教學上。
也正因為中國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教學方向指向不明,因此2011年小學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目標和語文課程性質進行了重新定位,這個定位中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就是說要突出「語用教學」。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語用教學呢?
一、重視朗讀感悟
我國有句話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句話道出了閱讀對於語言運用的重要性。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原因就在於「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逐步加深對詞義、句義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種修辭的妙處,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識透語境,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妙處。筆者在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體味語言的運用。
二、教會學生品析
中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運用,有著很深的奧妙,一句話為什麼這樣說?好在哪,為什麼不能換一種說法,不好在哪?,一句詩為什麼要用著一個字,為什麼不能換一個字。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在語境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教學中,筆者經常帶領學生分析文章或詩詞中詞句的運用,引導學生感受坐著的語言運用的不俗之處。比如在教授古詩二首《鳥鳴澗》、《暮江吟》時,首先讓學生讀詩,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詩句美麗的意境,一起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筆者問道:「王維的詩歌一向被譽為詩中有畫,讀完王維的《鳥鳴澗》後,你們感受到一副怎樣的畫面呢?」,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一幅秋天夜深人靜的畫面」,「對,整首詩突出了一個『靜』,但是作者卻是以動襯靜,那位同學能舉例告訴老師詩中如何以動襯靜呢?」,「老師,詩中寫道『桂花落』、『月出』、『鳥鳴』」,「非常好,這就是這首詩歌最獨到之處,也是千古流傳之處,作者處處在動,然而整首詩卻給人以靜的感覺,大家要學習這種表現手法」。在教授《暮江吟》時,筆者又問學生:「誰能找一個字,代替『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啊,有的同學說「照」字,有的同學說「灑」字,有的同學說「映」字,筆者然後又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用哪個字好?」,學生都不約而同說「鋪」字,筆者告訴同學:「對,詩中說道是『殘陽』,因此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所以在寫作時,我們也應該結合不同的語境進行用詞」。通過引領學生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之所在。
三、引導學生模仿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寫作可以模仿,對於小學生而言,正是語文打功底的時候,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本中精彩的語句,模仿作者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在模仿中進行遣詞造句,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在第三小節教師就會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仿寫:小朋友,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裡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編編詩歌嗎?
歌聲會,看到 。
歌聲會,看到 。
生可能會寫:歌聲會把帶您帶回草原,看到一群群牛羊。
生也可能會寫:歌聲會領您走進樹林里去,聽到小鳥們唧唧喳喳地歡叫聲。
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設法在點點滴滴中滲透「語用」,才能讓語文教學之路越走越寬。

閱讀全文

與你是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