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激勵機制方法
對小學生加強激勵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吉利作用下,學生可以有更強的動力去學習和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激勵機制,最常見的就是獎勵和鼓勵。
『貳』 小學課程評價制度
一、 學校校本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開發實施小組具體承擔。
二、 學校校本課程的評價標准要分學內科制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
三、 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准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四、 校本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容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六、 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
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叄』 學校建立怎樣的質量提高激勵機制更加科學合理
問候朋友。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作為「人才孵化器」,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才質量的高低,而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大小和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因此,在學校的全面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設計與建立一套科學的、高效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學潛能,是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科學的激勵機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力資源理論認為,人力資源是社會的戰略性資源,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激勵是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它是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是指激發教師發展行為的心理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激勵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混淆教師需求的「實質」.個體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某種需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總是從低層次開始的,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後,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目前我國學校管理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即把教師的需求首先假設為「經濟優先」,這一假設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沒有從教師需求的實質出發來看問題.總體而言,教師是一個知識群體,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對科學文化知識有著濃厚興趣,追求自由、民主、文明.職業與教育經歷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的需要具有與一般人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上所產生的成就追求與自我實現動機在他們的需要中佔有特別突出的地位.當然物質需要同樣不可或缺,輕視對物質需要的滿足是對教師人性的扭曲與誤解.但教師的物質需要總是包含著豐富的精神內容,教師總是強烈渴求與精神需要直接相關的物質需要.因此,教師的獨特性決定了他們的第一需求決不是「經濟優先」,而是「自我實現」.只有把握了教師需求的實質,才能很好地實現教師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和諧統一.
2. 現行的評價考核機制存在誤區.一是對教師的評價往往以偏概全.教師的勞動是復雜的,既有教學的,也有科研的,還有自身的專業發展等.但現行的評價制度往往忽視了教師工作的全面性,只進行單方面評價,易引起教師的不滿.二是在評價形式上走過場.部分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年度考核的認識不夠,在評價考核中走過場,從而造成評價結果簡單、主觀、片面,並沒有達到實際目的.三是只重視眼前效應,忽略了對教師長遠發展的規劃.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樹立正確的觀念,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受到許多因素制約,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在評價教師時只重短期教學業績,將會形成錯誤的評價導向.這不僅會對很多教師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也使很多教師錯失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因此,對教師的評價應該是動態的,不僅要看教師當前的工作業績,更要注重其基礎和發展潛力.
3. 以物質激勵為主的激勵機制已成為激發教師的瓶頸.從人的本質屬性上看,物質需要既是人的第一需要,又是個體從事一切活動的主導動機.所以,把物質作為激勵的主要形式,也是很多學校願意採用的一種激勵手段.它主要包括正激勵和負激勵兩種形式.但從人的社會屬性上看,人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單一的物質刺激已經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實際上,學校在使用物質刺激的過程中,耗資巨大,效果卻不佳,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建立科學的教師激勵機制的對策
1. 構建新的激勵機制.物質激勵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部分學校在使用物質激勵時過於平均,這是極不利於提高教師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的.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單一的物質激勵已經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學校應該構建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作為專業知識性人才的教師更注重精神需求,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同時隨著社會競爭不斷加強,教師自我完善的需求也逐漸增強,因此,只有構建新的物質刺激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創設和諧的工作環境,才能使教師在適合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身潛力.
2. 創設適合不同類型教師的激勵模式.需求是因人而異的:女性教師對報酬較為看重,而男教師則更注重自身的發展;高學歷的人較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學歷相對較低的人則更加看重物質利益.由此,學校的激勵機制也應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實際工作中,一般採用的正激勵手段有:工作激勵、榮譽激勵、尊重激勵、培訓和發展機會激勵等;而負激勵手段有:批評、降級、降薪、淘汰等,且要慎用負激勵.事實上,只要依據學校的現實狀況,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就能尋找到合適的激勵模式,從而使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學校的發展目標得到創造性的實現.
3. 科學評價教師的工作價值.對於教師工作的評價,影響著教師的發展,甚至左右著教育的發展方向.建立健全的教師評價機制,是良好激勵效果的有力保障.因為評價具有導向、激勵、監督、調控等功能,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能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指明方向,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是教師評價一定要體現公平、合理、科學的評價原則.評價既要體現出教師的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的高低,更要顯示出教師倫理道德水平、教育教學工作績效、教師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潛力.以何種方式顯示評價的結果也是決定教師評價成敗的關鍵,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師評價主要採用量化分值法、定性評價法和等次排序法三種形式來顯示評價結果,學校要根據自身實際確定.應當說明的是,形式本身無所謂好與差,關鍵取決於評價內容和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取得最好的評價效果.
二是改革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主要有兩種,即獎懲性評價制度和發展性評價制度.獎懲性教育評價制度是以獎勵和懲罰為最終目的的總結性評價,以管理人員為主導,動力是自上而下的、來自外部的.發展性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並滲透於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它非常重視對過程的評價與調控,達到促進發展與改進的目的.學校應順應國際教學評價發展的形勢和主流方向開展評價研究,主要的指導思想包括: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整合;評價功能由重視甄別轉向注重發展;重視評價情景的真實性;在對結果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要注重把對過程的評價用於教學效能的核定.改革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既不能只關注獎懲,而忽略了評價的根本目的;也不能只談發展,不注重發揮獎懲的激勵和約束作用.而應以發展性評價為主,以獎懲性評價為輔,評價中要特別重視結果的反饋,同時應將評價的結果適當地作為獎懲參考,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
三是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教師的工作績效.就目前多數學校對教師的評價現狀來看,雖然管理者一直強調評價一定要兼顧德、能、勤、績四個方面,但實際上評價的最終依據仍然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並以此對教師進行排隊,劃分出各種等級,還把這種評價結果與教師的升職、晉級、評優等掛鉤.於是,「優勝劣汰,獎優罰劣「」能者上,劣者下「」末位淘汰」等考評導向也隨之應運而生.這樣的評價,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給教師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造成了教師之間的相互攀比、相互提防、鉤心斗角,在知識、技能上相互保留.這樣的評價不利於教師的發展、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以及教師科研團隊的形成,從教師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也使得教師對學校評價產生恐懼感、厭惡感和逆反心理,形成敵對情緒.此外,還有可能增加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輕則使得某些評價結果不理想的教師情緒低落、工作積極性降低;重則導致一些教師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從而最終影響教師群體優勢的發揮.學生的學習成績雖然與教師工作效果有確切的關系,但學生作為有自我積極主動性的受教育者,影響其成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且極為復雜的.學生成績好與差,不是由教師單方面因素造成的,學生成績的好壞與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一對應關系.學校不能完全憑借學生成績來對教師的工作業績進行評價,而要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眾所周知,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他們專業發展的方向和水平也不盡相同,管理者必須要以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教師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教師激勵機制應注意的問題
1. 遵循科學的激勵原則.激勵制度的科學性首先體現在原則的公平上,學校管理者在制定評價標准時,應聽取多方意見、博採眾長.學校管理者要在吸取多方面的有益的建議之後,經過深思熟慮精心制定一套被教師所認可的激勵制度.同時不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決不能讓制度隨人而變化.只有依靠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才能激發教師的潛力,將外在的激勵力量轉化為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部動機,最終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提高,使教師的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 發揮學校文化氛圍的激勵作用.學校作為知識文化的聚集地,它的教育者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群體,他們一般對高雅的校園文化都有著強烈的渴求.而學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就是用文化去塑造人,塑造的對象不僅包括學生,也包含了對教師的塑造.學校文化氛圍的塑造是學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營造一種被大多數教師所認可的,以構建和諧校園為內容的,以新課程改革為主線的,以全面提升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為目標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校文化真正融入教師個體的價值觀時,才能促使教師把學校的目標與個人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也只有這樣,校園文化才能真正發揮其激勵作用,真正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3. 創設和諧的評價激勵機制.構建和諧校園是學校建設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發展的最終要求,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所謂和諧校園主要是指是以學校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協調、整體優化組合,是以學校、教師、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為培養目的的整體效應.像其他社會活動一樣,教師的行為也是不斷通過評價反饋來進行調整的,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要由制度來保障,和諧的評價制度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又是學校和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肆』 (善於激勵與評價-小學語文) 常用到的教育教學評價有哪幾種方式
1、即時口頭評價的方法;2、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3、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4、學生完成作業的評價;5、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
『伍』 如何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目標指導我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數學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每一數學教師應積極開展在數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本身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滲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數學學科的特點,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時機,運用恰當的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呢?現將本人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談談膚淺的認識。
第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寓德育於情感教育中。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包括數學教育。可以說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果我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適時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就能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同時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數學課前,教師充分的准備,課堂上採用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幽默的數學教學語言,既能使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又能讓學生在心裡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學生以後的工作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參,從中發現德育教育的素材!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為一名教師,只具備基本素質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對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著深入並且廣泛的認識,同時,還要具備挖掘其中德育內容的能力!數學學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門科學性的學科,所以蘊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隱藏"起來的,這就要求老師要有能力將其挖掘出來,進而展現給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現舉幾個具體的我在教學中的事例。
實例一:我在講解"勾股定理"一節時,搜集了很多的國內外相關資料,西周的商高在發現這個"定理"時,要比歐美各國家早近五百年!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們了解我們祖國古代數學的輝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諸如這樣的數學史教育,我就經常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在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實例二:我在講解概率這一部分內容時,就經常自己篇題目給學生!我曾編過這樣的一道題目,以世界跳水比賽為背景,眾所周知,中國跳水隊是我們的夢之隊!我搜集了相關資料,列出了很多中國選手和外國選手在以往進行過的比賽中的勝負情況,最後讓學生計算中國選手在各項比賽中得到冠軍的概率!這樣的一種做法,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計算成為了一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非常好!
實例三:在講解校級公開課《相似三角形應用》一節時,我採用了《九章算術》中的「四表望遠」,它記載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體會著數學知識的歷史延伸同時,又贊嘆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學方法而眼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第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的求學信心,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嘗試成功。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學習,公式,法則,數量關系的分析,都要啟發誘導學生嘗試探索,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這樣,學生才會敢於參與,樂於參與。 其次,創造良好的課堂文化氛圍,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不要以個人的偏見,教師輕視和鄙視學生,這是最沉重的打擊,它最有可能摧毀學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更應該具有一片愛心,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在師生關系中,只有教師的"愛生情"才能贏得學生的"向師心"。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的夥伴關系。作為一名教師,學生回答問題時講錯了,也應該讓他們講下去。在回答過程中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對全班學生都會有很大啟發,這樣既可以培養和鼓勵學生勇於提問,勇於講出新觀點,更有利於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一旦形成,對學生自信心的影響比單個人的觀念影響會更持久,更重要,會更有力地推動數學學習。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只要我們精心設計,就能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另外,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的目的。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摘要: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怎樣進行德育教育
劉汪然
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麼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准備,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裡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並不佔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教學時分秒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後6位小數的人。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四,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四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後,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後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後通過計算一個班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後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知識競賽,講一講數學家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運用多種激勵性評價方式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要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可見,實施激勵性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解決學生不愛學習數學的關鍵所在。通過實踐證明: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出發,對學生的數學作業實施激勵性評價,可以消除學生的失敗感,樹立成功感,對建立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明顯的收效。
一、以欣賞的目光看孩子們的數學作業
讓一些中差學生能及時交上數學作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師還是用老眼光居高臨下地看孩子的數學作業,把分數壓得低低的,好像少給分數就是「要求嚴、水平高」。有的老師用「優、良、中、差」下評定,獲「優」的學生寥寥無幾,激勵評價成為極少數學生的專利品,大多數孩子在「書寫太差,太粗心」之類的否定性評價中失去信心。心理學家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稟賦就是賞識的渴望。寫了作業渴望得到老師的賞識,是學生寫作業的近景性動機,也是直接動力之一。」激勵性評價就是要滿足學生的這種渴望,幫助他們體驗做作業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要「蹲下來」看孩子,以欣賞的目光看兒童的習題。在充當讀者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於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熱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細讀孩子的作業,尊重他們的勞動,照顧他們的情感,善於發現數學作業中的「亮點」,無論書寫,還是准確率,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以達到激勵成功的目的。
二、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數學作業
寫評語是作文評價的重要環節,對數學教學同樣適用。可是,有的老師要麼不寫,要麼把評語當成宣洩情感的工具,把書寫差、錯題多的怨氣發泄到孩子的身上,用「書寫太,重寫!」「你這么馬虎,能做對題嗎?」這類「批評性」的評語來「教育」學生,使學生作業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其實,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評價,激勵的語言都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之成為克服困難和發奮進取的動力。評價時,教師要從鼓勵學生進取為出發,以原有基礎上進步為准則,針對學生的實際,用多把尺子衡量,用發自內心的激勵性語言寫評語。基礎好的學生可用「欣賞激勵式」評語,如:「書寫如此工整,好樣的!」對問題較為突出的數學作業,我們可用「肯定提示式」評語,如:書寫工整,解題思路清楚,說明你是個善於思考、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簡化一下過程就更棒啦!」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用「鼓勵提高式」評語,如:「你的書寫大有進步,出錯的題也減少了,要繼續努力呀。」評語改革後,孩子們愛讀數學作業中的評語,愛學習數學了。一個同學說:「每次作業發下來,我就興奮地一次又一次地讀老師的評語,老師的評語給了我學好數學的勇氣,是我學習的動力。」實踐證明:激勵性評語對小學生學好數學產生的作用是深遠的。
三、用「肯定評價」給數學作業下評語
以往給學生數學作業的評定基本是單一的評分制,孩子看了分數就算,教師的勞動近乎白費,大多數孩子只能在傳統的評價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久而久之,學習的畏懼感就會產生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調整思路,以激勵成功為評價目標,強調不管多差的數學作業,只要態度認真,總能找出「亮點」,哪怕是初步的成功。因此,可以用「_____成功」作側面評定,如:參與成功、書寫成功、畫圖成功、改錯成功等。把「分數、等級評價」改為「星級評價」,達到基本要求或進步要求的都是「星級作業」或「超級作業」;對沒有達到基本要求的數學作業當面輔導,進行「二次評價」。這樣,學生們學習時興趣盎然,不斷爭取「多星級」,作業過程變成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達到了以「小成功」激勵「大成功」的目的。
四、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
多元化評價機制指變過去唯一的教師評價為多主體評價的做法。我們在課堂上擬定評價標准,強化自評、互評訓練,老師再加以指導,也可把作業帶回家讓家長參與評價。這樣,孩子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激勵和更多的建議,大大增強了他們完成作業的信心和動力,使他們更多地與他人分享數學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學的激勵評價機制體現了新課程面向全體、照顧差異、著眼發展、注重過程的理念,使評價成為滿足兒童心理需要和激勵成功的手段。實踐證明: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激勵性評價,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優化作用。
如何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激勵性評價
發布者:陳慶祥 發布日期:2012-11-21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過去,我們教師往往只是注重對教材處理、教法選擇的研究,而對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語言研究較少,特別是忽視對激勵性語言的研究和使用。其實課堂上,教師的語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勵性語言能使學生茅塞頓開,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對學生產生心理的催動和激勵作用,能鞭策學生並使其終生不忘。一句傷害性的語言能使學生消極沮喪,停滯不前。由此可見,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中應以鼓勵性語言為主,這樣才能激發起課堂活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運用這一評價方式呢?
一、課堂激勵性評價的語言要得當,避免盲目、無原則
心理學家伯利納通過實驗證明:受到鼓勵的學生學習勁頭高,主動性強,自信心有所提高,學習成績也會不斷提高。教師的激勵性語言還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成功。的確,激勵性評價可以激活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各極性。但是,一味、盲目、無原則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並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也不能真正引起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的興趣。記得有一次到鄉下去聽課,授課老師十分有激情,整個課堂氣氛活躍、熱鬧。從課一開始到結束,表揚聲不絕於耳。學生讀了幾個生字詞、回答聲音響亮些、還是回答對了一個問題等,教師都會毫不吝嗇地為其豎起大拇指,並伴隨著一連串的贊美語言:「棒!棒!你真棒!」「你太厲害了!」「你真了不起!」有時甚至還興師動眾地發動全班學生一次次鼓掌。我想這種盲目地表揚,雖然激了課堂氣氛,但未必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正所謂「物極必反」,凡事都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未必是好的了。許多人認為激勵就是要把學生往好的方面評價,不好要說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張旗鼓地表揚、鼓勵。誠然,這種積極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但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切實際的表揚不僅不能真正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有時甚至會把學生帶入學習的誤區,反而不利於他們進一步成長。由此可見,不當的激勵性評價,其帶來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把握好這門語言藝術,避免盲目、無原則地鼓勵。
二、課堂激勵性評價要有層次,要因人而異
課堂上教師的激勵性語言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千萬不要拘泥於一種形式,出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傾向。這就要求我們在鼓勵學生時要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鼓勵,要鼓勵得准確,鼓勵得有層次,誇到點子上,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上。比如:在對待那些回答得精彩,准確無誤的學生,我會充分地給予肯定:「這么難的問題你都能分析得這么透徹,真了不起!」「你懂得可真多啊!老師都想為你喝彩。」對於那些聲音小聲的學生,我會說:「你的聲音真好聽,如果能再大聲點相信會更棒的!」這樣的評價肯定會讓學生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記得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請了三位同學來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一位同學只說了事情的起因,就結巴了,站在那兒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我和藹地說:「沒關系,你能動腦筋說出事情的起因已經很不錯了,誰能說得更完整一些呢?」第二位同學說得十分具體,但有些羅嗦。我又啟發說道:「你說得十分完整,真是好樣的。如果能更簡潔些就更好了?」第三位同學概括得既完整又簡潔,我立即給予肯定:「你概括得既完整又簡潔。真不錯!」這些評價點出了問題的焦點,語氣委婉,卻能一語道出存在的不足。使學生對如何改進有了明確的方向。這樣做既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了他們的學習信心,又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達到樂學的目的。
三、課堂的激勵性語言面向性要廣
課堂上有這樣一種現象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總有一些學生沒有機會或因為某種原因不願意參與到回答問題或板演等課堂活動中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需要注意的就是讓自己的鼓勵性教學語言照顧到大多數同學。這些學生沒有參與課堂活動中,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鼓勵。因此作為教師,平時要細心觀察,從學生的多方面表現進行關注,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關注。如:有的同學上課認真聽講,細心觀察,我們可以說「真是會聽講的小精靈!會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有的同學愛整潔,本子保存的很好,我們可以說「你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不容易!」有的同學筆記做的很好,我們可以說「你的記錄很有特色,可以獲得『牛津獎』」!像這樣,從多方面立體地評價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嘗到被賞識的喜悅滋味,從而誘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手段,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不同性質的教學評價,會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活動,因此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全面。
課堂上教師的激勵性語言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而且是一門藝術。教師不但要激勵得當、避免盲目,還要激勵得有層次,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學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統一教學的規范性和創新性。
『陸』 如何在教學中創設運用合理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
讀完這本書, 我被書中的一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故事是這樣講的:讓孩子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魅力,孩子自然會被它吸引,主動遨遊於知識的殿堂。大家都知道偉大的富蘭克林,但是誰都不會想到他在幼年的時候也不喜歡學習。他有時候拿起書來想看,但是只要外面有夥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就會把書一扔,第一個飛快地跑出去看。他家裡雖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還是為孩子買了好多有意思的書籍,並把這些書籍放在很顯眼的地方。有一天,小富蘭克林跑了進來,對他母親說:「媽媽,你能告訴我埃及金字塔是怎麼一回事嗎?我的一個夥伴在考我。」他母親就給他講解起來:「這個埃及金字塔其實就是埃及法老的墳墓,但是它的樣子很是奇特……」他母親把關於金字塔的各種知識都仔仔細細地告訴了他。小富蘭克林聽得很入神,心裡想:「哇,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有趣的東西啊!我怎麼以前不知道呢?」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真是太厲害了,怎麼什麼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後變得像你這么聰明,有著這么淵博的知識。」 「孩子,媽媽不是什麼都知道,媽媽知道這些也都是從書上看來的。其實書上的知識很豐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只要你去看,去發掘,就能變得和媽媽一樣懂得這么多,甚至比媽媽懂得還要多。」 「是嗎?媽媽。」小富蘭克林更加不解了。 「當然了,媽媽沒有去過埃及,本來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事情,是書籍給了我知識。孩子,剛才你說你希望成為像我這樣的人,那麼你就要從現在開始多多地看書,汲取裡面的精華,把它變為自己的東西,這樣你就~定會比媽媽厲害。」母親繼續引導他。 「好的,媽媽,我知道了。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地看書,把這些知識都學到我的腦子里去。」小富蘭克林高興地回答。從此,小富蘭克林對書籍有了興趣,經常拿來書籍翻閱,津津有味地學習裡面的內容。他母親看到這些,心裡很是安慰,但是小富蘭克林還是有點兒缺乏自製力,有時會被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所以他母親經常在他看書的時候對他說:「孩子,你現在在看書,不要去管別的事情,你看完了才能和小夥伴們玩,好嗎?」 「好的,媽媽。我喜歡看書。」小富蘭克林大聲地回應著。然後母親就會把他的玩具放到別的屋子裡去,同時把房間的窗戶關好,盡量不讓別的事情來影響孩子的學習。就這樣,小富蘭克林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不會再因外界而受影響,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富蘭克林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需要後天悉心的培養和呵護。我想我們教師更應像富蘭克林的媽媽那樣抓住機會,適時地引導教育他們,運用合理的激勵措施,讓他們充分肯定自己,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自然就會被知識吸引,他們就會滿懷信心地邀游於知識的海洋。我班有一名學生叫劉世豪,他智力有點差,他讀課文磕磕巴巴,你聽了都替他感覺累,字寫得亂七八糟,考試二十分是一大關,說實話有時我真想放棄他算了,可這又不是我的良心所允許,所以我只好硬著頭皮拖著他往前走。但這一年來他的進步令人很驚喜,課堂上我一句一句的教他讀課文,給他最大的鼓勵,只要有點進步,我就讓同學們送給他熱烈的掌聲,我又接著說道「很好,你真是好樣的,繼續努力!」寫作業我讓他寫的比別人少,只要工整就行,然後在班級里大肆表揚鼓勵,正是這不失時機的表揚和鼓勵培養了他的自信,讓他感到自己的能力並不比別人差,只要努力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好」學生。這樣一來,他為了受到老師的表揚也為了證實自己的能力,早讀課他大聲的一句一句的練習讀課文,課間別人玩時他在那練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和鍛煉,他現在課堂上積極舉手要求讀課文,雖然不是最好的,但同學們已經看到他的進步,給予了他肯定,最讓人感到高興的是,他的作業現在是我班同學學習的榜樣,雖然他寫的還是慢,但很工整,而且能獨立完成。在這個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表揚激勵的效果,今年期末考試他終於考及格了,這讓家長和老師都感到十分意外和欣慰的事情。
『柒』 如何完善中小學教師評價 激勵機制
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張建生 一、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和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是遵循國家的總體教育方針、依據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標准,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要素及其發展變化、對整個教學流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評估的過程。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素質教育評價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對於中小學的具體科目的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激勵、診斷、改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評價項目制定正確、評價標准科學、評價活動實施恰當,才能有效地通過評價的診斷機制,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問題,分析構成問題的各個要素及其主次關系,進而找出產生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公正、客觀、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轉變、更新專業認知領域和教學行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後的教育觀念,按照新的標准確定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目標,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使教師更好地將素質教育總體目標和學科的具體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擺脫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科學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評價,也有利於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科研部門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進一步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為教學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提供一個客觀、合理的依據。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所謂全面性,指的是在評價教師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總的指導思想上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認真研究落實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再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具有較全面的學科知識,是否具備較高的教學技能,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第四,要考查教師是否重視恰當的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注意點撥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2、發展性原則。有些學者把這一原則看作是教學評價最重要的原則,因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理所當然地追求學生的發展。那麼,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也必須以發展作為參照系。在 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教師和學生在當前水平基礎上的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這一轉變,從評價「過去」和「現在」轉變為評價「將來」和「發展」。『誠如加德納指出的那樣,到目前為止,「考試往往用來找出人的弱點而非長處」,而發展性評價希望被評價者能夠認識自己的優勢,釋放自己的發展潛能。』 ① 評價 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評價學生學的行為、教師教的行為,以激勵師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3、開放性、多元性原則。課堂教學行為不是僵死的毫無懸念的模式,由於參與雙方尤其是學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創造力,不可避免了決定了課堂教學中會有大量的不確定性。意圖用一個固定的標准來框定評價所有的教學行為肯定是不恰當的,這就必然要求評價的標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開放性本身一體兩面的是評價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評價又、蓋了多方面的內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價值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定性評價是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概念、程度等做價值判斷,並把這一判斷描述出來。但是定性評價有時候表述出來會讓他人有不確定的感覺。『所謂定量評價,就是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確定成具體(量)化指數,然後按照指標說明打分,通過測算,統計出分數,參照分數和查閱圖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斷,得出基本結論。』 ② 隨著評價理論和測量技術、理論的發展,定量評價在課堂教學 評價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由於教學活動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很多東西難以進行量化顯示,定性評價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異性原則。在教育領域,差異是處處存在的。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時,就避不開這種差異。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差異性因素很多,有客觀的,比如:城鄉差異,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差異,先進教學設施和落後教學設施的差異,優秀生源與普通生源的差異。還有主觀上的差異,如教師的教學理念的差異、教學風格的差異以及教師之間的性格差異等等。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既要注意課堂教學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師的教學個性,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形成自己教學的特長乃至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 三、目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教學評價改革與教學改革的不同步 『當前我國中小學普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是從20 世紀50 年代初以來經過幾十年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逐漸形成的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結構以及教師教學基本功等幾個方面的評課要求。這一評課要求,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的一個總結概括,它是對過去在凱洛夫教育學課堂教學五環節基礎上形成的評價標準的實質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內在運行機制,並在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保證課堂教學基本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③ 從20 世紀末期開始,我國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教育改革。1999 年,國家頒布《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並緊鑼密鼓的在兩年內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18 個科目的新課程標準的實驗稿,對教材內容也進行了大量的調整,統編教材不再一統天下,各地紛紛組織編寫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廣大一線從教人員對新的教學方法也進行了豐富多樣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有了豐富的感性經驗。然而,教學評價的發展卻顯示出明顯的滯後性。由於傳統評價標准巨大的慣性作用,以及評價理論自身發展的相對緩慢,直接導致了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的不同步。新課程強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鼓勵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呼喚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人的全面發展。而既有的評價標准卻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價值追求,重視知識體系的講授,忽略學生人格、情感的培養。評價的目的只是對被評價 者的過去進行鑒別,而不是為了幫助被評價者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不夠好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理想的研究範式,但是目前兩者結合的不太密切。由於定性評價的主觀性和價值偏向性,在實際操作中受評價者自身因素影響太大,有時候甚至陷於盲目,而且沒有相應的消除干擾的對策。我們認為,定性評價不能脫離定量評價,沒有定量研究做基礎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評價時,各項指標的權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3 具體操作中的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 由於評價者自身素質問題、程序組織問題甚至個人好惡等影響,在評價課堂教學時有時候出現以偏概全、平淡膚淺、敷衍了事、只褒不貶等問題,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流於形式,變成走過場,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4、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夠 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指親自參加或體驗教學實踐活動並能有針對性的做出一些評價和對評價結果做相應的解釋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評價主體是教師所在單位的領導和其他教學人員,這個組成結構顯然還不夠完善,理想的成員應該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教學業務負責人、各級教研員、中小學校長和教務管理人員,還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這樣的組成結構,強調的是評價的多角度性,強調評價中的對話與交流,強調以前評價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評價的發展性連續性不夠強 由於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由對現狀的鑒別向對未來的發展轉化,因此,教學評價有必要體現其內在的發展性和連續性。但是目前評價是處於靜止狀態的,是對單一某次課的評價,它只能表現出教師當前的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應被評價者過去的表現,也難以准確預測和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無論對教育研究來說還是對教師本人的專業發展來說,都是一個不利因素。 四、課堂教學評價的組成要素及權重: 對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信息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視角來分析相關因素。比如從信息學的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科書和教師、學生都是信息的載體,教師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向學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知識信息、語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學生也隨著這一進程不斷做出反饋。信息的交換和輸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因此,師生間的交流是否順暢和諧,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成效高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課堂教學要有助於學生培養主體意識,培養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最後都歸為一點:課堂教學是檢驗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綜合尺度,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考核師生雙邊活動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課程教學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從以下幾個要素去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教和學的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師的價值取向。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課堂教學的指針,它制約著其他要素,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它的權重0.15. 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主要從兩方面來看: 1、目標的制訂:要看是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和習慣。這就要求目標明確、恰當。 2、目標的落實:主要看教學重點難點能否正確判斷和把握、教學方法能否合理選擇、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是否始終圍繞目標進行,以及學生達到所預期目標的程度。 具體評價時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1) 教學活動開始就要給學生明確預期的目標 (2) 目標要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具有彈性,充分考慮差異性。 (3) 設計目標要充分考慮新課標要求的三個維度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實際載體,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內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備一定的廣度,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多少。教學內容的權重0.30. 對此項指標的評價,要圍繞一下幾點來思考判斷: 1、 教師能否對教學內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難點突出。 2、 教師是否注意到教學內容的前後銜接。 3、 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4、 教師能否把內容生動直觀的呈現給學生。 (三) 教法與學法。權重0.20. 1、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式,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服務,又具有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首先,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適應教學內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學論》中曾經指出:對以語言傳遞信息的內容,可以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對於需要直接感知的內容,可以用演示法;對於技能課,可以用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還有適合欣賞的陶冶法,適合探究內容的發現法、探究法等。此外,還要講究各種方法的結合。 其次,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要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數優秀學生。要確保所有同學都受益,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學差異性的要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創造力。 2、學的方法是學生學習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法,在傳統教學評價中對學法的考慮幾乎是忽略不計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學生的自我發展,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學評價重心應該從「評教師」擴展到「評課堂」,這樣學生的學法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我們的評價視野。引入對學生學法的評價,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準的深化,也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准內容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教學評價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 學法的形成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努力發現學生學習的特點,推究其中的規律,然後再與學生交流探討,適時點撥。二是靠學生自己的探索。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經過多門學科的學習,聽過多個教師的講授,再加上大量的練習和考試,會逐步感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權重0.2 教學過程是處理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過程由一系列相互銜接的教學環節組成。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更加強調教學進程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傳統的教學是結果教學,它的最高意義在於一切課堂教學環節都面向最終結果,在授課結束階段通過主講教師的總結得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結論。這個過程中教師基本上唱獨角戲,即使不時有學生的問答也不過是點綴或鋪墊,都處於次要、從屬的地位。新課標提倡採用過程教學,這個過程則相對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主張教師的權威性,在整個過程中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並且懂得知識形成的基礎以及和其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師生共同的情感體驗、人文關懷,伴隨著各種價值觀的碰撞。 課堂教學進程的評價也從四個方面去進行: 1、考察課堂環節是否活潑而不死板,充實而不空洞。看環節與環節之間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探求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摸索方法的過程。 3、考察是否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是否注重對學生做出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評價。 4、考察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情況。主要看學生參與度。如何評價學生的參與度呢?到目前為止,對學生參與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達法,比如說「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發言積極」。這種描述往往因缺乏具體支持載體,說服力不夠。沒有親自聽這節課的人很難從這種描述中了解真實的課堂情況。因此,研究「學生參與度」需要明確具體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圍繞教學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問題的質量如何?是否足夠具體鮮明的針對性?是否主動參與信息的獲取、處理、匯總與交流?學生對課堂作業的態度如何?是否認真、主動完成? 6 7 6 7這些因素的明確,對科學地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五)教學效果。目標、過程、方法的最終歸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標、內容、方法和教學進程的綜合反映,是各種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顯性和隱性結果。以往的評價多採用教學效果這個概念,更多的評價著力點還是教師。新課程下的效果評價重心應該向學生轉移,學生的表現是評價課堂教學的最終的衡量標尺,也是衡量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標尺。但是這個轉移,絕對不同於以往的通過學生成績來論英雄。我們認為,教學效果的評價,要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否把注意力、興趣投放在所學習的內容和過程中,這是課程情感態度體驗和培養的過程;要考察學生是否明白要做什麼、為什麼去做、怎樣做?要考察學生能否與他人有效合作,培養社會化的人格;學生的學習結果與自己的預期目標、教師的預期目標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當然,在評價效果時,要堅持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有機結合。 (六)課堂教學取向 課堂教學取向,是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的發展取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這一關鍵要素的行為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改革的成敗,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的教學行為是我們觀察、分析、評價課堂教學時要重點關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即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現在許多教師在備課時認識到不僅要備教材而且更要備學生,但從教學實際行為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卻往往是:「備教材」主要是記住教材上的標准答案,「備學生」就是如何把學生引向「標准答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於那些不符合「標准答案」卻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有創造性、有個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視就是給予否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背誦「標准答案」 的過程。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也就是從重學生學會轉向重學生會學,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3.由重視對答向重視對話轉變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對話」 意識。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只有在課堂上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生活才成為師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 信息時代,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不斷的知識更新,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認為教師是知識之源,兒童是等待教師灌輸知識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觀點在信息時代已經站不住腳。教師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傳遞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應成為挖掘資源的向導、尋求真知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轉載
『捌』 小學班主任評價獎勵機制
小學班主任工作評價機制
一、指導思想: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中起著指導的作用,並負有協調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溝通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之間聯系的作用。為使班主任工作管理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業務理論素養,我校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小學德育規程》和我校實際情況,特製定王屯小學班主任工作評價制度。
二、評價對象
全校班主任教師。
三、評價原則
1、客觀公正、嚴格認真原則。
3、評價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四、結果運用
最新範本,供參考~
1/5頁
1、評價結果作為教職工評價中班主任工作能力考評的自評、互評參考,校評的重要依據。
2、作為每月班主任工作質量考評。
2、此評價結果將作為評選優秀班主任和優秀班集體的重要依據。
3、教導處根據評價內容作好相關的檢查記載。
五、量化評價內容
(一)、計劃與總結
開學前圍繞學校整體德育計劃,制定班主任工作計劃,學期結束認真撰寫工作總結。根據檢查計劃撰寫及執行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二)教育活動
1、 根據學校整體要求及實際情況,定期進行守紀、守法、安全教育,認真備好,上好班隊活動課。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2、 加強班級管理,班中無曠課、逃學的學生。(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情況除外)。學校根據人數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三)日常工作
最新範本,供參考~
2/5頁
1、 認真抓好清潔(包括:做好保潔工作,公地、教室無亂丟、亂吐、亂刻、亂畫現象)、兩操工作,
2、 落實學校財產管理制度,維護好班級物品(門、窗、課桌、椅等),桌椅損壞、電燈故障情況出現及時處理。以上情況學校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四)文化建設
加強班級育人環境建設,班級布置保持整潔完整。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五)評價工作
認真開展學生德育評價,學期結束客觀、公正、准確、真實地對學生進行操行評定,評語能反映個性,不一般化。及時、規范、全面具體填好學籍檔案,符合要求。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六)團結協作
與科任教師適時溝通了解學生情況,解決教師反映的學生違紀情況。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七)家長工作
做好與家長交流工作,對待家長平等、熱情,組織好定期的家長會,做好家訪工作,每學期家訪10人次,並有相
最新範本,供參考~
3/5頁
應的家訪記錄及家長簽字,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八)小幹部培養
健全班級組織,建立班委會制度,明確班幹部職責,每月召開一次班委會,進行總結及小幹部培訓,作好會議記錄。學校調查訪問學生進行核查,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九)按時完成任務
對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按時完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學校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十)樹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特色突顯的班風。根據對學生、教師、家長、學校的評價確定班風的優、良、合格、不合格
【本文檔內容可以自由復制內容或自由編輯修改內容期待你的好評和關注,我們將會做得更好】
最新範本,供參考~
『玖』 小學生評價機制
小學生綜合質量評價方案
一、 指導思想:
小學生質量綜合的實施是一次通過建立一整套比較科學、全面的評價標准體系和評價方法,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的實施。正確地實施小學生質量綜合評價,有利於幹部教師更新觀念,有利於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的結合,有利於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由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
二、 綜合質量評價的具體措施:
(一)思想品德評價與教育活動相結合
教育活動是學校實施教育的重要載體。它貫穿於學校育人活動始終。思想品德評價必須與教育活動相結合。
1、 思想品德評價標準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
(1)要為學習貫徹《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禮儀常規》、《校規》、《校訓》等教育活動相結合。
(2)要與傳統節日相結合,如:三月五日「學雷鋒」,三月八日「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進行興趣特長關心集體的教育)「七一」黨的生日(進行熱愛黨、尊敬國旗,熱愛祖國教育)等。
(3)要與學校的各項傳統教育活動相結合。如:「五自教育」、「爭做先進集體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與主題班隊會相結合,針對班級品德發展的弱項精心設計活動,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使之向著評價目標發展。
2、 操作方法:
首先復習評價方法,接著可讓教師引導學生簡單議論,近期學校中班級所開展的活動,進行評價標准相對照工作,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評價,最後集中進行小組、集體評價。在教師、同學、家長,本人的綜合評價中,得出全面、客觀的結果,為每個學生指出努力方向,從而提高評價實效。
(二)如何開展知識能力評價
1、 知識能力評價做好幾個結合
(1)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A:診斷性評價,指開學初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運用多種形式對學生上一學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全面了解,進行情況分析,指出主要成績和不足,把分析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知識能力掌握的現狀,並對自己制定小目標,師生共同的增設學習質量而努力。
B形成性評價是指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計劃、方案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狀況的評價,其目的就是及時反饋信息,以便及時強化、調節、矯正,使計劃和方案不斷得到完善達到預期目標。
C總結性是指教學活動進行到一定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分析。檢查教學工作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並對評價對象做出鑒定性評價,以確定學生成績和發展水平。
2、 一般評價和重點評價相結合
(1)教師安排:學科評價工作要有一定順序,要依據學生的年級特點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由表到里,從能夠接受到樂於接受,到主動參評。
(2)學科評價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處理,充分發揮學生自評的優勢,對於重點的評價要做到重點帶一般的作用,重點評價的內容是隨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及學校教學重點的轉移而變化。
(3)對於學科重點評價的內容教師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操作內容具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樹立實現目標的信心,明確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3、 學生評價和廣大教師參與相結合
實施學生知識能力評價所有的任課教師都是組織者和實施者,每位教師都擔負著全面育人的任務。共同完成對學生知識能力評價的任務。
(1)廣大任課教師要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性評價,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同時,抓好「兩頭」的學生,並以「點」來推動「面」的工作。
(2)在學科評價中廣大教師要注意收集信息,積累資料,使學科評價更有實效性。
(3)形成評價網路,調整評價方案,對重點評價項目和一般評價項目的確定,集中評價的時間、頻率、隨機調整評價方案。
(4)各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師的記分辦法,使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並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學習方法結合起來。
4、 知識能力評價和考試內容方法改革相結合。
對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評價,從學習習慣,平時學習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相互關系中反映學生知識能力的全貌。從而做出客觀的切合實際的判斷,真正促進學生發展與進步。
考試改革中需注意的問題
(1)在內容上:既要考察知識,又要考查多種能力,對學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夠反映出來的質量,也要考查試卷上難以考查的質量(如:朗讀、演講、動手操作、創作等多種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視期末成績,又要重視平時學習成績,改變一張試卷定學生優劣的現象。
(3)與教學改革同步:在學習活動中,既要重視智力因素的發展,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將學習習慣,上課聽講,發言等學習習慣的表現納入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評價之中,真正地做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