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年級剪貼報作品:孝老愛親始於心,勤勞節儉始於行
剪貼板可以找一些孝心的圖片剪貼下來,旁邊寫個小故事
B. 孝老愛親核心價值觀作文
記得孟子說過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之幼以及人之幼」。可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社會上十分重視尊老愛幼。如建了許多養老院和孤兒院,讓那些老人能安享晚年,讓那些被狠心父母拋棄的孩子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度過快樂的童年。公交車上也專門為老弱病殘人特別准備了幾個座位。電視里也經常播放一些好心的叔叔、阿姨通過希望工程或慈善機構捐款、捐物讓失學兒童策反校園……但是社會上也常常出現一些不尊老愛幼的現象。
記得,一天清早我背著書包上學時看到一個老人吃力的在垃圾堆里認真的翻看什麼,只穿著一件破圍裙,飄落下來的幾根銀發隨風隨動,腳上穿著破舊的拖鞋,在寒風中彷彿述說著她的苦楚。我過去問:「老奶奶這么大年紀了,您怎麼干這種活?」「唉,為了生活呀!」「那您沒有兒女哪嗎?」「當然,三個兒子,都成家了!」「那您怎麼不在家享福呢?」「享福?他們都大了,成家了!,誰都不願養我這個老骨頭了。」我氣憤地說:「那是違法的,您可以去告他們呀!」「唉!都是自己的心頭肉呀!……」聽了老奶奶的話,我帶著幾分憐惜悄悄地走了。
我想:老人們為了他們的兒女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當父母年邁時,做兒女的這樣對待他們心安理得嗎?讓人難以想像,讓人氣憤哪!
我希望大家攜起手來,相互幫助,都能尊老愛幼,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讓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
C. 兩路口5年級孝老愛親作文600字。
星期五,張老師給我們看了《孝老愛親》這個電視節目,我們看的津津有味。內
最讓我感動的是,孫茂芳的一容舉一動。40年來,孫茂芳養著18名孤寡老人,幫助了33名孩子完成了學業,幫助了脾氣古怪的嚴奶奶去除了腳上的臟東西,讓嚴奶奶的腳疾很快的恢復。40年以來,孫茂芳把這些孤寡老人當做自己的爸爸媽媽來看待,他細心地照顧著老人,溫暖著老人。孫茂芳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一切。
後來,我又看了孟佩傑的感人事跡。8年以來,孟佩傑的養母把孟佩傑養到了13歲,如今孟佩傑已經19歲了。但孟佩傑的養母卻身患重病。
看了這些故事,我們班上的一些默默流淚。這兩個人告訴我:做人要助人為樂。
D. 求一篇孝老愛親的文章自己寫的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現許多皇帝的謚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遊子吟》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庄公。鄭庄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捨不得吃。庄公很奇怪,問他是什麼原因,穎考叔說:「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么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庄公聽後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麵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濟上的專用語說,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為什麼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為它出於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於衷。
一本書上說: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最低。現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都不能做到,更別說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後還需要父母來養活的人。
因為老年人,是對我們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我們的國家,共和國的大廈是用他們辛勤的勞動甚至生命建造起來的。今天,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勞動能力了,全社會就應該關心他們,有能力的人就應該照顧他們,讓他們幸福地度過晚年。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老人。尊敬老人;我們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學歸來,都主動向長輩問好;尊敬長輩,聽他們的話;有好吃的,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爺爺、奶奶做事。乘坐公共汽車時,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等等。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湖南韶山。在短暫逗留的日子裡,他特地請家鄉的老人吃飯。在他向一位70多歲的老人敬酒時,那位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全心全意地照顧鰥寡孤獨的老人,用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句話來衡量和要求自己多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
我國已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切實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讓他們度過幸福、美滿、安詳、健康的晚年,共享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會發展規律,就是尊重歷史。父母生養了子女,子女必須孝敬父母,這是兒女們應該盡到的責任。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智慧和經驗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築成了社會的生命線,老年人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需要人們去關愛。
老人,是我們的長輩,他們辛勤勞動了一輩子,為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對老人的關心與照顧,又是繼承前輩們"財富"的需要。「老年人是一座活著的圖書館」、「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
所以我自豪地告訴大家,敬老愛老的美德是黑夜裡的一盞燈;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美德,其實就是需要幫助時,伸過來的一隻溫暖的手;需要談心時,遞上來的一顆火熱的心;需要關心時的一句親切慰問。只有在這種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才能遠離孤獨,才能欣慰地走完屬於他們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歡聲笑語。
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敬老,愛老,助老。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讓我們在新世紀高舉敬老愛老的旗幟,獻出我們全部的愛心與孝心,拋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觀念,弘揚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為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世界處處陽光燦爛,愛心閃爍!
自小喪母,父親棄她而去,為了報答養父的養育之恩,考上大學的她,在離校幾十公里的農村租了一間房子,帶著癱瘓的養父求學。為了給養父看病,她賣過報紙,發過傳單,端過盤子,拿著獎學金的同時還兼做著4份家教。大學畢業後,她又毅然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帶著病榻上的養父來到農村中學任教……這是剛剛獲得「2006年中國年
度教育新聞人物」稱號的湖北省高中女教師陳敬道的真實事跡。
陳老師的故事讓人聯想起不久前鄭州大學某學院給學生布置的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這份主題為「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業,內容之一就是讓他們在大年初一那天按照中國的傳統禮節向父母磕一個頭,以此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此之前,某校也曾因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的特殊作業而引起較大的反響。
從「帶父求學支教」到「帶母遠游過春節」,從「為父母洗一次腳」到「給父母磕一個頭」,有關「新時期孝道」的話題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孝親敬老緣何知易行難
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磕一個頭」的特殊作業,並非事出無因。不少學生對如何行孝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很多人只是單純地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武漢市一項關於青少年孝親敬老行為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人能寫出父母生日的准確時間,68%的人知道父母最愛吃什麼;但是65%的人經常與父母頂撞、發脾氣,70%左右的人從來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孝親敬老知易行難的問題突出。
「道理其實我也懂,但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畢竟很多想法和父母他們那代人還是不一樣的,一不小心就會吵起來。」浙江大學新聞系的小吳同學認為這種現象還是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分析,造成這種學生孝心與孝行背離的根本原因是轉型期社會的結構斷裂和價值迷失,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孝道教育都有所缺失。比如很多學生從來沒有在家裡聽過有關「孝親敬老」的傳統故事;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課程設置中往往忽視「孝親敬老」的思想教育。同時,家長對子女嬌縱溺愛和言傳身教的弱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夏學鑾建議,家長應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形式對子女進行「孝道」教育,例如在子女生日之時要讓他們了解母親的懷胎之苦、生子之難。中小學應該把「孝道」納入學校的道德教育中,要把「卧冰取鯉」、「烏鴉反哺」這樣動人的故事編寫進中小學課本,讓青少年知道什麼是孝順以及如何盡孝道。
內容與形式孰輕孰重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內核」。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范。例如在韓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說,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系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
對此,分析人士舉例說,中國的成人在升國旗時常常要面對這種尷尬的場面,不知道自己的手應該往哪放,而美國人一般儀態整齊一致,右手統一放在左胸前以示敬重。這很大程度上是禮儀規范缺失帶來的尷尬。
長期從事青年理論研究工作的北大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浩雷博士則認為,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讓學生學會感恩,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溫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形式上不能也不可能要求統一。
「平等」的砝碼有多重
「給父母磕一個頭,有人說從形式上看這是不平等的,我以為最可怕的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北京大學山鷹社的小媛同學說,「我覺得孝道中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價值觀、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
小媛的母親至今還保存著一封女兒寫給她的三千多字的家書。小媛去年申請參加了山鷹社赴新疆科考隊。女兒要遠征去那有雪山的地方,父母自然很是為女兒的安全擔憂,起初怎麼都不同意。
「親愛的媽媽,我明白你們是因為愛我而不支持我去的,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不顧及你們的感受。但媽媽,去看看純潔的雪山一直是我心裡的一個夢想,相信女兒,為了你們,我一定會為自己負責任的……」正是這封長長的家書,最後打動了她的父母。2006年暑假,小媛和她的隊友們一起踏上了新疆之路。她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其實這也正是父母所希望的。
然而,孝道的天平上,「平等」這一砝碼究竟有多重?
「能夠強調尊重父母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注重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這體現了當代學生在行孝上的一種理性和進步。」王浩雷說。但同時,他認為平等也是相對而言的。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所應該盡的責任是完全對等的。
北京林業大學的成甲同學很贊成「人格平等」一說:「以放棄自身權利和人格自我矮化為代價來行孝,那是封建時代等級關系下被扭曲的意識,實在不可取。」
「盡管現代家庭教育強調『民主型』,但是如果這種民主型家長和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沒大沒小,或者甚至出現角色錯位和角色顛倒的狀況,則會滑向『放任型』的極端。」夏學鑾對這種「絕對平等」表示擔憂。他認為,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是「五常」倫理關系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從定義上就不可能是晚輩與長輩之間完全平等的互動關系。
據某報報道,春節臨近,某知名高校的校內廣告欄上赫然出現了「租個女友過年回家見見父母」的告示。究其原因,竟然是「父母年事已高,去年春節已經為我立下『軍令狀』,要求帶一個女友回家團聚」。為顯孝心租女友回家過年,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卻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什麼才是行孝道?今天我們如何行孝道?
有專家根據《論語》的論述將我國傳統孝道的內容大致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孝悌並稱不可偏廢(孝養、孝敬、孝容、孝思);二是無違父母(孝順、孝繼);三是為父母守孝(孝喪、孝祭);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王浩雷認為,繼承傳統孝道應當避免兩種趨向。一是認為孝道是落後愚昧的,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時代性,不加選擇地接受。
「對父母什麼都順從,一輩子守在父母身邊,子承父業,在事業甚至婚姻上都聽父母的等等,這些都不能說是真正的孝道。」小吳認為,這些傳統孝道中不合理的元素都應該堅決摒棄。
夏學鑾認為,當代學生踐行孝道,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在當前形勢下,「孝道」包含著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尊敬和理解。順從是「孝道」的第一境界,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就可以說是孝順了;尊敬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日常態度和行為上,比如吃飯讓長輩先動筷子,出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去向和回家時間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說錯了,自己受了點小冤枉,也不要當場頂嘴,要暫時接受,等事後再行解釋。
「針對時下孝道衰微的狀況,我們對『孝道』首先需要有選擇地繼承,其次才是『超越』。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孝道』,本身就是對『孝道』的超越。」夏學鑾說。
夏學鑾特別指出,「感恩盡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和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容上是有繼承性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不懂得對自己父母感恩盡孝的人,又怎能指望他會忠於祖國,服務人民呢?因此,當前開展孝道教育,對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近日,各大媒體都陸續報道了河南煤礦工人謝延信三十多年如一日照顧亡妻親人的事跡。一諾值千金,一踐卅余載,在很多人為現代社會傳統孝道的缺失擔憂嘆息的今天,對比謝延信,我們是不是也都該問一句:新時代需要怎樣的孝道?我們需要為孝道「補課」嗎?
E. 關於孝老愛親 散文(其實是尊老愛幼的散文啦~~自己寫的,復制來的都行)~\(≥▽≤)/~
傘
天下間最真摯的是母愛,最無私的是母愛,最偉大的是母愛,最永恆的更是母愛。而經過那次後,我對母愛的感悟就更深了……
那天,天空正飄著雪花。我打著傘回家,一不小心,傘掉進了淤泥里,被泥巴弄得很臟。回家後,我怕媽媽罵我,想洗干凈。但是這樣冷的天,下水該多冷呀!於是,我悄悄地把傘放到門的角落裡。
夜晚,我正要睡覺,忽然聽見「刷刷刷」 有節奏的聲音進行著。我尋聲躡手躡腳地來到衛生間,扒開一條門縫往裡看,媽媽正在刷傘。只見她躬著腰,一隻手緊握住板刷,板刷上沾滿了黑色的淤泥,手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另一隻手配合地按住雨傘,傘斜放在盆里,盆中的水幾乎變成了污水,可媽媽還在認真地刷著。她的手一下下地搓傘上的泥,不時用腰抵住牆。她的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滲下來,她緊鎖著眉頭,一絲不苟地刷著。潔白的傘面慢慢顯現出來,黑色的淤泥慢慢被抹下去。媽媽漸漸露出欣慰的笑容,鎖住的眉頭又舒展開了。
突然,媽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抽回了那凍得絳紫的手,她的眉頭皺成一團,呀!手上裂開了好幾道血口子,還有那麼多的老繭!媽媽強忍著痛,一下一下哈著氣,彷彿這能減輕痛苦似的,又把手伸到冰涼刺骨的水中去了……我緊抵住嘴唇,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切。媽媽的手一次又一次地縮回伸出,她忍受著多麼大的痛苦!最終媽媽還是忍痛把傘清洗干凈了,潔白的傘面上綻開著幾枝高雅素潔的百合,可是這百合能比得上媽媽對我的愛嗎?不能!百合再高雅素潔,能比得上母愛的真摯感人嗎?世上的東西都不能與偉大的母愛相比!慢慢的,我的眼眶濕潤了,不知怎的,心中總是難安……
這時,媽媽扶著牆艱難地站起來,可倚靠著牆不能動了,我拭乾淚,急忙推開門,扶住媽媽,無意間卻碰到了她的手,天啊!這還是媽媽那柔軟、細膩、溫暖的手嗎?我哽咽著說:「媽,您的手……」媽媽吃了一驚,後又笑著說:「孩子,怎麼把你吵醒了?真對不起。我只是想倒水,不礙事。哦,手……手沒事的……你快去睡吧!」「怎麼行呢?傘是我弄臟的,可卻是您刷的。還有您的手怎麼會沒事呢?……您回屋睡吧,我扶您。」我強忍住要留下的淚,把媽媽扶到床上,轉身時用餘光看到了媽媽欣慰的笑容……我端起盆,忽然明白為什麼媽媽老用腰抵住牆了,我的淚水呼地涌了出來——原來那是媽媽的腰疼病又犯了……
媽媽,您讓我對母愛有了更深的感悟:母愛是浩瀚的大海,我就是一條舟,依偎在大海的懷抱;母愛是寬廣的天空,我就是一片雲,飄浮在天空的邊際;如果母愛是溫暖的陽光,我就是一棵草,享受著陽光給予我的愛。
其實,我覺得母愛更像是一把純潔的雨傘,處處都有它的身影,也是默默地奉獻著,而且同樣的真實、美好……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自小喪母,父親棄她而去,為了報答養父的養育之恩,考上大學的她,在離校幾十公里的農村租了一間房子,帶著癱瘓的養父求學。為了給養父看病,她賣過報紙,發過傳單,端過盤子,拿著獎學金的同時還兼做著4份家教。大學畢業後,她又毅然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帶著病榻上的養父來到農村中學任教……這是剛剛獲得「2006年中國年
度教育新聞人物」稱號的湖北省高中女教師陳敬道的真實事跡。
陳老師的故事讓人聯想起不久前鄭州大學某學院給學生布置的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這份主題為「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業,內容之一就是讓他們在大年初一那天按照中國的傳統禮節向父母磕一個頭,以此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此之前,某校也曾因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的特殊作業而引起較大的反響。
從「帶父求學支教」到「帶母遠游過春節」,從「為父母洗一次腳」到「給父母磕一個頭」,有關「新時期孝道」的話題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孝親敬老緣何知易行難
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磕一個頭」的特殊作業,並非事出無因。不少學生對如何行孝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很多人只是單純地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武漢市一項關於青少年孝親敬老行為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人能寫出父母生日的准確時間,68%的人知道父母最愛吃什麼;但是65%的人經常與父母頂撞、發脾氣,70%左右的人從來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孝親敬老知易行難的問題突出。
「道理其實我也懂,但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畢竟很多想法和父母他們那代人還是不一樣的,一不小心就會吵起來。」浙江大學新聞系的小吳同學認為這種現象還是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分析,造成這種學生孝心與孝行背離的根本原因是轉型期社會的結構斷裂和價值迷失,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孝道教育都有所缺失。比如很多學生從來沒有在家裡聽過有關「孝親敬老」的傳統故事;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課程設置中往往忽視「孝親敬老」的思想教育。同時,家長對子女嬌縱溺愛和言傳身教的弱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夏學鑾建議,家長應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形式對子女進行「孝道」教育,例如在子女生日之時要讓他們了解母親的懷胎之苦、生子之難。中小學應該把「孝道」納入學校的道德教育中,要把「卧冰取鯉」、「烏鴉反哺」這樣動人的故事編寫進中小學課本,讓青少年知道什麼是孝順以及如何盡孝道。
內容與形式孰輕孰重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內核」。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范。例如在韓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說,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系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
對此,分析人士舉例說,中國的成人在升國旗時常常要面對這種尷尬的場面,不知道自己的手應該往哪放,而美國人一般儀態整齊一致,右手統一放在左胸前以示敬重。這很大程度上是禮儀規范缺失帶來的尷尬。
長期從事青年理論研究工作的北大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浩雷博士則認為,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讓學生學會感恩,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溫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形式上不能也不可能要求統一。
「平等」的砝碼有多重
「給父母磕一個頭,有人說從形式上看這是不平等的,我以為最可怕的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北京大學山鷹社的小媛同學說,「我覺得孝道中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價值觀、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
小媛的母親至今還保存著一封女兒寫給她的三千多字的家書。小媛去年申請參加了山鷹社赴新疆科考隊。女兒要遠征去那有雪山的地方,父母自然很是為女兒的安全擔憂,起初怎麼都不同意。
「親愛的媽媽,我明白你們是因為愛我而不支持我去的,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不顧及你們的感受。但媽媽,去看看純潔的雪山一直是我心裡的一個夢想,相信女兒,為了你們,我一定會為自己負責任的……」正是這封長長的家書,最後打動了她的父母。2006年暑假,小媛和她的隊友們一起踏上了新疆之路。她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其實這也正是父母所希望的。
然而,孝道的天平上,「平等」這一砝碼究竟有多重?
「能夠強調尊重父母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注重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這體現了當代學生在行孝上的一種理性和進步。」王浩雷說。但同時,他認為平等也是相對而言的。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所應該盡的責任是完全對等的。
北京林業大學的成甲同學很贊成「人格平等」一說:「以放棄自身權利和人格自我矮化為代價來行孝,那是封建時代等級關系下被扭曲的意識,實在不可取。」
「盡管現代家庭教育強調『民主型』,但是如果這種民主型家長和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沒大沒小,或者甚至出現角色錯位和角色顛倒的狀況,則會滑向『放任型』的極端。」夏學鑾對這種「絕對平等」表示擔憂。他認為,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是「五常」倫理關系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從定義上就不可能是晚輩與長輩之間完全平等的互動關系。
今天我們如何行孝
據某報報道,春節臨近,某知名高校的校內廣告欄上赫然出現了「租個女友過年回家見見父母」的告示。究其原因,竟然是「父母年事已高,去年春節已經為我立下『軍令狀』,要求帶一個女友回家團聚」。為顯孝心租女友回家過年,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卻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什麼才是行孝道?今天我們如何行孝道?
有專家根據《論語》的論述將我國傳統孝道的內容大致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孝悌並稱不可偏廢(孝養、孝敬、孝容、孝思);二是無違父母(孝順、孝繼);三是為父母守孝(孝喪、孝祭);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王浩雷認為,繼承傳統孝道應當避免兩種趨向。一是認為孝道是落後愚昧的,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時代性,不加選擇地接受。
「對父母什麼都順從,一輩子守在父母身邊,子承父業,在事業甚至婚姻上都聽父母的等等,這些都不能說是真正的孝道。」小吳認為,這些傳統孝道中不合理的元素都應該堅決摒棄。
夏學鑾認為,當代學生踐行孝道,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在當前形勢下,「孝道」包含著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尊敬和理解。順從是「孝道」的第一境界,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就可以說是孝順了;尊敬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日常態度和行為上,比如吃飯讓長輩先動筷子,出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去向和回家時間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說錯了,自己受了點小冤枉,也不要當場頂嘴,要暫時接受,等事後再行解釋。
「針對時下孝道衰微的狀況,我們對『孝道』首先需要有選擇地繼承,其次才是『超越』。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孝道』,本身就是對『孝道』的超越。」夏學鑾說。
夏學鑾特別指出,「感恩盡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和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容上是有繼承性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不懂得對自己父母感恩盡孝的人,又怎能指望他會忠於祖國,服務人民呢?因此,當前開展孝道教育,對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近日,各大媒體都陸續報道了河南煤礦工人謝延信三十多年如一日照顧亡妻親人的事跡。一諾值千金,一踐卅余載,在很多人為現代社會傳統孝道的缺失擔憂嘆息的今天,對比謝延信,我們是不是也都該問一句:新時代需要怎樣的孝道?我們需要為孝道「補課」嗎?
F. 孝老愛親代表發言稿200字
孝老愛親演講抄稿
尊敬的襲各位領導、同事大家下午好!
承蒙各位領導的厚愛,很榮幸被評為道德建設中「孝老愛親」的其中一例,感謝黨委提供這個平台給我們鍛煉和學習的機會。
孔子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做人的一個准則,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親和力的具體體現。我並沒有古人「卧冰求鯉」的感人事跡,也沒有做得比在座的各位來得優秀,我只是做了生活中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就孝老愛親的個人三點體會向各位領導同事匯報一下。
我的體會之一是:孝老愛親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體會之二是:孝老愛親可以和愛崗敬業緊密結合;體會之三是;孝老愛親的外延是樂於助人。先匯報一下我的體會之一:孝老愛親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
G. 孝老愛親的作文怎麼寫
珍愛那夜的月在微雨的秋夜中,在堅實的房檐下。我與奶奶嘔氣,只披一件薄皮衣,趴在涼涼的窗檯上。秋風拂著面頰,秋雨洗著發梢,也滴滴潤濕了眼際。許久從身後傳來陣陣低沉的咳嗽聲,我的心一陣抽搐,但沒有回頭,只是輕輕地關上了窗戶。我感覺,那裡有一雙模糊的眼。「孫子,天冷了,聽話,把外衣披上。。。。。。」顫顫的聲音,緩緩的腳步,抖動的雙手,正是這雙千百次溫暖我的手,又一次搭在我的雙肩,摟緊我,慢慢地,暖暖地。。。。。。不知何時,風已停,雨已逝,雲已散。月光如銀,屋檐如篩,篩下一根根銀亮的琴弦。時而有小飛蟲扮著纖纖細指撩撥出秋的《月光曲》,悠揚的旋律迴旋在靜謐的夜空中,回盪在相通的血脈中。「也許,多年以後,等咱家孫子長成男子漢了,也會有這么個下雨的晚上,你會獨自一人想起這一刻。」「那你呢,奶奶?」我懶懶地倚在奶奶肩上,問道。奶奶沒有回答我,只是摟緊我,摟緊我,渾濁的雙眼平靜地望著那鉤霜月,而我好象突然觸到奶奶心中那份痛惜,就像不幸的預言轉瞬就要成為現實。哲人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知心。」多少年才能修得血脈相通呢?為什麼我敢輕易傷害的人竟是我最親愛的人,只是因為只有這個人,會一次又一次地諒解我,摟緊我。可是,就是因為這顆心永遠不會背棄我,我才一次又一次地傷害她。今夜,當我真的獨自面對這彎雨夜的同時,奶奶可否在遠空看見我,可否告訴我:在我的生命中,還會有幾顆這樣的心?我一定會加倍地呵護她們。離家時分開學了,媽在為我收拾行李。「你學校讓繳三百嗎?給,這是五百,餘下的輸到飯卡里。再給你五十塊零花錢。」媽把錢塞到我手裡,又說:「放好。現在社會上可有壞人,坐車留意點。不要把錢放在書包里,要夾在衣服里。唉,你怎麼這么沒用!哦,對,放好了,別忘地方!」我對媽抱怨道:「別羅嗦了,你要相信你的女兒。我這么大人了,難道這點錢還管不住?」媽一愣,隨即又似不耐煩地說:「去吧去吧,把桌上的餃子吃了。東西我都給你裝好。」我不情願地小聲嘟噥道:「吃,吃,大清早的,誰家這么早吃飯呀?餃子,早上吃餃子還不把我噎死呀!」「她爸,站那兒千啥呀?快去把湯盛一碗,讓她快吃去,省得給我添亂。」爸笑容可掬地小跑進廚房,小心翼翼地端了碗餃子湯遞給我,然後就像我的「僕役」般側立在我身旁。我像賭氣似的,狼吞虎咽地往嘴裡塞餃子。媽瘦削的身影在眼前晃來晃去。「眼鏡呢?裝進去了嗎?瞧,洗頭膏還沒裝呢!」我趕緊咽下一個餃子,著急地說:「媽,那是姐的,她回來還要用呢!」「那……對,書裝進去了嗎?不要把書忘了!」媽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問東問西,害得我不得不重復起立、坐下的動作。真是,早知這樣,還不如我自己裝。「你怎麼還站這兒?快去吃,鍋里還有。」媽不知怎麼有空兒瞧見爸,便把「命令」一個個下達。我憋住笑,把最後一個餃子使勁塞進嘴裡,悄聲對爸說:「快去吃吧!要不然媽又下命令了。」爸趕緊接過我的碗,滿面堆笑地說:「吃飽了嗎?鍋里還有!」媽眉頭一皺:「自個顧不住自個,吃你的去吧!熱湯熱水的,待會涼了還要重熱。」爸「啪」地立正,向媽敬了個不倫不類的軍禮。「是,偉大的導師同志!」媽無可奈何地笑了。「怎麼這么大人了,還這樣!」爸和我也不由得大笑起來。「走吧!別忘到那兒打個電話回來。」媽追出來,說完了最後一句叮囑的話。車開出老遠了,我無意中扭頭看了一下。媽還站在那兒,在初春料峭的寒風里,正抬起一隻手在擦眼。我不由地想:『這拭去的,是剛才忙碌的汗水呢?還是眼淚呢?也許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H. 孝老愛親感謝師恩演講稿
九月十日,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在這歡慶的節日里,一張張賀卡,一束束鮮花,都無法表達我們對老師衷心的愛戴和感激。老師,今天是你們的節日,鮮花為你們而盛開,旋律為你們而奏響。
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您為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著,您像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成長,又使樹枝上掛滿豐碩的果實。老師,是您啟迪我們真正領會了大自然的恩惠,從此我們讀懂了每一片綠葉,每一片彩雲,每一朵浪花。老師,是您滿懷愛心地創建了一個又一個溫暖的集體,讓我們在集體生活中,享受著著歡笑、歌聲和陽光。
老師,是您把我們領進知識的殿堂,數學課上,您把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有趣;語文課上,您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英語課上,您讓我們領略了異國風情;科學課上,您讓我們感受了宏觀與微觀的魅力。
沒有華麗的舞台,沒有簇擁的鮮花,三尺講台就是老師奉獻人生的天地。面對幾十雙迷惘而渴求的眼睛,您用自己如歌的聲音,播灑愛的陽光、智慧的甘霖。
伴著這旋律,我們學會了用真誠去追求,用心靈去歌唱。
我們念著綠葉情,在老師的雨露滋潤下,一張張綠葉憧憬著美麗的嚮往。在你們的培養下,我們茁壯成長,在你們的鼓勵下,我們盡情描繪宏偉藍圖,自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每一次成功,每一個坎坷,無不伴隨著老師悉心的教導和耐心的幫助。回想起老師說過的每一句話,無不讓我們感到熟悉和親切。講台上、書桌旁、寒來暑往、春夏秋冬,老師們灑下心血點點,我們的心靈也在老師堅定的眼睛中,找到了知識和理想的天空!老師,是您用知識的甘露,澆開我們的理想之花。老師,是您用心靈的清泉,陶冶我們的高尚情操。像天空一樣高遠的是您的胸懷,像大海一樣深重的是您的恩情!感謝您,敬愛的老師!
最後,祝所有的老師工作順利,節日快樂!
I. 感動中國人物中孝老愛親模範故事50字
20年行孝床前,悉抄心照顧婆婆的富陽市洞橋鎮的好兒媳羅冬香;不婚不娶,照顧病重老母,演繹反哺情深的縉雲陳家三姐弟;悉心照料患病親人,扛起家庭重擔的麗水市蓮都區的蔣小娟;常年照顧患有智力障礙的婆婆,任勞任怨,不離不棄,用質朴的行動踐行著親情的承諾和責任的台州市路橋區的孫嬌麗;身患疾症,家承巨債,卻依舊堅持將弟弟妹妹撫養長大的溫州張青青。
除此之外,還有為了愛情遠嫁浙江,痛失丈夫和公公後毅然決然帶著婆婆改嫁的海寧市黃灣鎮曹偉麗;陪伴了身患抑鬱症的父親,又陪伴母親走過兩次被上帝宣判的死刑的嘉興青年倪盛;改嫁前悉心照料患重病的婆婆,轉嫁後,悉心照料前夫家90多歲的爺爺和不太喜歡與人交流的四伯的台州市黃岩區的許紅玉;把老人、孤寡殘疾、流浪人員當成親人,奉獻社會、扶貧濟困的椒江康平托老院院長陳雪蘭;14歲便帶著癱瘓母親上學,學業家庭兩不誤的衢江區的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