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為什麼天生就認識繁體字,沒人交過我也沒自學過,小學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繁體字就能讀出來,難道這是前世
簡體字是由繁體字簡化而來。這很正常。
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1955年我國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二是減少筆畫。1964年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到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畫的簡化字。
《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訁[訁]、飠[飠]、糹[糹]、釒[釒]等14個簡化偏旁,其中很多字來自草書楷化和文獻中筆畫簡單的的俗字、異體字、古字、假借字,其他字則來自當代人的創造。《通用規范漢字表》實行的是有限類推簡化,即凡收進字表的繁體字都依據《簡化字總表》規定的原則類推簡化,比如"驦、驌、鸘、鷫"四字分別簡化為"驦、驌、鸘、鷫"。而字表以外的字,不再類推簡化,例如不把"驡"類推簡作"龍+馬"。
早在宋、元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俗字",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整理。20世紀20-30年代,當時的國民政府公布了《簡化字表》,由於備受爭議,這一計劃並沒有得到實施。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政府分階段公布了簡化字,並在大陸范圍內加以推廣。上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批二簡字,如"展"字曾被簡化為"屍"字下面加上"一",被當時的人們形容為"屍橫遍野",這樣的二簡字都被廢除了,台灣、香港、澳門則沒有進行漢字簡化。
❷ 我國現在提倡小學學習「繁體字」,對此你有何看法
小學是來一個人剛剛跨入學堂的起點自,這個問題真是十分之具有研究性,我們小的時候老師經常說:「你們祖國的花朵」(咳咳,題外話)
就是否學繁體字我以前也考慮過,但是還沒有考慮到別人是不是要學這個深度。現在就說說我的想法吧。
首先繁體字的正確說法是「正體字」。
繁體字是中國自漢朝以來一直沿用到建國第一次簡體字改造這漫長的2000多年吧,光是這份深沉的歷史沉澱就讓人咋舌。
繁體字有很多字確實要比簡體字繁了一些,否則他們也就不會去簡化了。我覺的現在很多簡體字都需要重新來規劃一下,因為它們都不是很科學。
我舉個例子:比如「沖」有水才能沖,所以左邊是三點水,可是我很驚訝那些老傢伙們為什麼把這個改成了兩點水,我們知道兩點水一般都是「冰」「冷」「凝」這些來表示。
所以我建議,小學生要學「簡體字」,要學更科學的「簡體字」,而不是現在這樣可笑的部分殘缺的字。
❸ 小學語文哪年實行繁體字改為簡體字
1958年秋季開始實行
❹ 閱讀以下兩則材料,完成後面題目。材料一:簡體化漢字已使用了幾十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郁鈞劍、
(襲1)「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引發社會熱議。 (2)答案示例一:小學生學習繁體字是歷史的倒退。當初簡化文字,倡導寫簡化字就是為了提高書寫效率,使漢字學習、掌握更加容易,現在重提小學開始學習繁體字會使漢字的發展「開倒車」,是一種逆時代潮流而動的行為。 答案示例二: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有助於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繁體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學習繁體字可以讓大家從小知曉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由來,進而促進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光大。(答案不唯一) |
❺ 現在的00後和10後的小學生她們學習的都是簡體字她們是不是從來都沒有講過繁體字
上課是不會教繁體字的,教材裡面也沒有關於繁體字專門的課程,不過也許會在其他地方接觸到版一點,權如果說家長有文化的話建議沒事可以教一點繁體字,雖然說現在不用繁體字,但有時候萬一接觸到了繁體字也不至於尷尬或者怎麼樣的。
❻ 小學一年級需要認識多少個漢字呢(簡體)
大概二百多個
❼ 現在的00後的小學生她們學習的都是簡體字嗎
現在的小學同學寫的都是簡體字
其實這樣進行已經很長時間了
應該現在都是這樣的
❽ 請問一下,簡體字和繁體字,現在的00後小學生,她們使用繁體字還是使用簡體字
他們用的都是簡體字,好認識好學
❾ 為什麼從小學簡體字的人看得懂繁體字啊,大家都是這樣,一直沒整沒有為什麼
因為簡體字都是在繁體字的基礎上簡化而來的。
繁體字的結構復雜,而簡體內字的筆畫少且多容數還帶有繁體字的一些大致形態,所以從簡體看出繁體比較容易。而如果你要沖繁體字中看出對應的簡體字的話,需要你有比較強的聯想能力,思考如何將一部分繁瑣的結構用一個簡單的結構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