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教師如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一、正確引導學生學習
1、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應提倡「學生學習為主,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平等、友好、合作的氛圍。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首先,應引導學生養成提前預習和課後回顧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前預習課文,有助於使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在課堂中就能有針對性的提問;課後回顧有助於使學生鞏固一天所學的知識。然後,應精心准備和設計好每一堂課,課前仔細參閱教材和教學資料,適當運用多媒體網路資源等。再者,在激趣導入、課堂流程、課後輔導、作業布置各環節都應注重學生樂於學習和學到知識技能。
3、充分利用課堂40分鍾。
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心聲,也養成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努力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和諧、安全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要學、想學、樂學,並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有趣地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和諧、樂學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4、注重引導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發展。
主要是通過抓習慣養成教育,使學生在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安全防範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
5、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特別是後進的同學,這些學生總希望能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肯定。面對這樣的孩子,要解決他們身上問題,就得充分地尊重他們的情感需要,對症下葯,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請他們回答問題,並及時進行表揚; 讓他們在喜歡的活動中看到自己優秀的一面,重獲自信。只有相信和尊重他們,才能教育他們、改造他們。
6、認真抓好後期復習。
在後半期的學習中,帶領學生認真、切實地做好復習工作,加強後進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爭取後進學生能在復習中有一個大的進步。按照不同層次和目標對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復習,努力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好最後一關。
二、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1、用三顆心去感化學生、去教育學生。
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它是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也是搞好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應努力做到愛每一個孩子。放心,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放手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以促進學生個體的知識發展,帶動群體知識的發展。耐心,由於各自家庭、各自際遇的不同,在生活中、集體中,每個學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善於發現、耐心輔導。
2、重視遠程教育網上資源的利用。
網路資源豐富多樣,經常從網上查閱資源,老師增長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生增長了見識,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激發了興趣。
3、培養和建設師資隊伍。
主要是通過抓教師的分流、整合,使師資結構有明顯的改善;抓教學、教研,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抓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現代教育教學技能。
4、建立合理的教學常規工作制度。
教師教學常規工作制度,對教師的行為起著指引作用。教學常規工作制度要規定教師的工作內容、工作程序、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工作標准。常規工作制度要符合本校實際,要能為教師所接受,對教師既要有約束性,又要有激勵性和鼓動性。教學常規工作制度要涉及到教師的進修培訓、教學行為、教學研討、師德表現等方面,有了制度,就有了方向。
5、落實量化考核方案,嚴格檢查。
制度要落到實處,必須嚴格檢查督促才能得以實現。工作制度重點起指引方向的作用,還應針對工作制度,制定相應的考核方案或標准。考核方案或標准應做到細化和量化。這樣的方案便於檢查和操作,以便使每一位教師的工作得到客觀、公正的衡量。對教師工作進行檢查時,嚴格按考核方案進行,以保證制度的實現。
三、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是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根本
1、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發揮的教師積極性也是學校工作的難點和關鍵。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因此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也非常重要。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學校育人氛圍的創造、學校激勵制度的建立、教師啟發誘導等多方面努力的結果。
總之,運用了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建立了合理的教學常規工作機制,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就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完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任務也就指日可待了。
Ⅱ 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進措施有哪些建議
①策略之一:調控課堂提問的頻度
頻繁的提問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討論式的課堂,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事實上,成功的教學經驗表明,提問過多不僅煩瑣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因而課堂提問的次數應當適量。
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設計思考量大的問題,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避免問題過於繁瑣。這樣的提問才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只有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
②策略之二:注意調控提問的等候時間。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只停留1、2秒就開始點名回答。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於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准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所以,老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提示或者對所提問題進行思考。
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一方面要根據問題的難度適當控制提問的等候時間,也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以提高學生回答的准確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從提出問題到指定學生回答,至少應該等待3~5秒鍾為宜。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那麼留給學生的等待時間以10秒左右為宜。
③策略之三:恰當配搭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在有效的課堂提問中,所提問題的開放程度是影響提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封閉性問題是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而開放型問題是指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閉性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既定的、有確切答案的知識而設置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關調查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較低時,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是7:3;而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較高時,二者的最佳比以6:4為宜。
④策略之四:利用鑒別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沉默率。衡量課堂提問有效性最簡單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課堂提問的沉默率做出判斷。
所謂課堂提問的沉默率,是指課堂提問後學生沉默的次數與提問的總次數之間的比。沉默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發出問題信息以後,學生由於信息接收不暢、信息理解出現困難、偏差或者根據現有信息無法做出判斷等而出現長時間的「無語狀態」。
例如,在一節40分鍾的數學課上,某教師提問20次,而學生沉默了16次,課堂提問引起的沉默率達到了80%。多數問題的思維含量普遍偏低,問題缺乏啟發性,無法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或者是提問引起長時間的沉默,或者回應人數寥寥,或答非所問,不知所雲,讓聽者雲里霧里。實際教學表明,這種提問幾乎都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Ⅲ 你認為目前中小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改善
目前中小學教學存在教科書的內容安排系統性不夠,尤其是數學書各章節的內容在每一學期都如蜻蜓點水一般,而且有重復之嫌。最重要的是課後的習題設計的還不如書店中有些課外輔導書,並且配套的基礎訓練中的題型難易程度更是或高或低,對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解題能力的「雙基」效果不太對路,更遑論現在「四基」能力的培養了。核心在於編書的是一類人,開展評測的又是另一類人,因為教學理念的不同未能做到很好的統一和協調。要想改善,竊以為需要自上而下的統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集中優質資源進行篩選和培訓,真正地對一線教師開展有價值、有意義的繼續教育,從而落實有效地教學。一句話,教學的核心是「人」,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只有把人的內在的教與學的需求和興趣激發調動出來,才是有效、務實、靈動、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既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學校適應和立足社會的生命線。近年來,必須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的呼聲越喊越響,但實際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教學質量等於學生考分的質量觀仍未根本改變;二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尚未建立起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三是市場經濟對師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因此,針對目前社會上尚未形成新的教學質量觀,考分的指揮棒效應仍十分顯著,大綱、教材及考綱、考試又高度統一的狀況,只能從學校自身著手,通過優化學校的教學環境,轉變質量觀,深化教學管理和改革,變分數教育為素質教育,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 目前在一些領導和教師頭腦中存在的學生考分等於教學質量的觀念,是阻礙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重要思想原因。它不僅導致課程、教材改革的相對滯後,唯升學率愈演愈烈,學生學業負擔越減越重,而且嚴重挫傷了一大批富有理性,具有較強敬業精神,能自覺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教學和教學改革的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因此,樹立正確的質量觀,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思想基矗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己任的中小學教育,目的是為學生打好以下基礎:(1)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包括思想品德、智力、體力、文明禮貌等方面的基礎;(2)進一步學習,尤其是終身學習的基礎;(3)就業的基礎,包括就業的思想准備和技能准備。作為中小學教育主渠道的學科教學,教學大綱對其任務也作了明確的規定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思想教育。這說明評價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只看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考分是不合理的,是與教育方針、教育目的相悖的。另外,從教學活動的過程來看,教學質量的形成主要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教學態度以及有關的教學設施、教學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評價教學質量不僅要看學的怎樣,也要看教師會不會教,怎麼教。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盡快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可操作性較強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而幫助學校領導、教師牢固地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 二、抓好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學過程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信息,通過教學媒體把信息傳遞給教學對象的活動。教學質量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綜合體現,不僅表現為學生學的怎樣,還應體現教師教的怎樣。教學質量的高低,既決定於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怎麼樣,也受教師的素質、工作態度、情感等的影響,還受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而在這眾多的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抓教學質量時,必須把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和學科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抓好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倡導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優化工作、生活環境的同時,著力抓好:1.教師的崗位培訓。既要抓教師的學歷進修,提高學歷達標率,更要抓學科專業知識的更新,提高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具備與21世紀中小學教學相適應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2.抓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不斷提高教師的微格教學技能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3.教師的教科意識和教研能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要充分利用教科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正效應,用身邊人、身邊事強化廣大教師把教學與教科研究相結合,以教科研究作為提高教學水平的得力支撐點,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究活動,以教科研究促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向教授型教師的轉變。 當前,特別要注重創造一個有利於青年教師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教師間不公平的競爭已日益成為導致中青年教師流失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主要原因。對於目前各種教學評優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如優質課的評比,變成演戲課;優秀教案的評比,違反備課的基本原則,不顧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等的差異搞新八股;教壇新秀的評比,偏重上課,輕視科研能力和成果等等,以及把這些評優活動的結果與教師的晉級、職評、分房等相掛鉤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應認真加以對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方法,以增強實效。 三、強化教研組功能,落實教學常規 教學工作最直接的是通過各科教學來完成的,教學質量是各學科教學質量的綜合體現。教研組作為學校基層教學組織,不僅是研究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的基地,還承擔著學科教學管理的職責。強化教研組的功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基本落腳點。首先,要選好帶頭人。校長必須堅持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選擇熱愛教育、教學業務水平高、熱心於教學科研、有較高理論修養和開拓創新精神、甘為人梯、群眾關系好的中青年教師任教研組長。其次,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既強調責任,通過制定有關職責規定和條例,使教研組長和每位成員都知道該做些什麼,怎麼去做,同時,又給予教研組相應的權力,如學科教學管理權,教師任課任職的決定權等等。其三,教研組的工作要突出一個實字,做到四有:有工作計劃,有活動記錄,有定期總結評估,有專人檢查;四定:教研活動定時間、定地點、定對象、定內容;四抓:抓重點課題的研究,抓集體備課,抓對大綱、考綱的研究,抓學法指導的研究。努力做到三個轉變:1.教研組由學科教學教研活動的維持會轉變為職能全面的教育教學管理單位;2.教師由自由的單干兵轉變為整體協同作戰的集團軍;3.教學活動由一般的常規教學向科研型教學轉變。其四,要拓寬思路,優化教研活動,如組織讀書(報刊)筆記和讀書心得交流會,舉行教科研究輔導講座,開展四個一活動(每學期讀一本教育理論書,記一萬字的讀書筆記,寫一篇教學總結或論文,編一份質量評價檢測題)。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時期的教學內容確定不同的教研重點和活動內容與形式。 按教學常規辦學,是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的又一個落腳點。用教學常規來規范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師的教學活動,可以制約和糾正目前在一些學校中存在的單純突出智育,片面追求考分,或教師不認真備課上課,對學生放任自流的傾向,使教學質量得到基本保證。要使教學常規得以落實,首先,要提高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對按教學常規辦事的內涵及其意義的認識,樹立向教學常規要質量的意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學校內部各層次的教學常規。針對當前中小學的實際狀況,應重點抓好以下三方面的教學常規的完善和落實:1.學校教學管理常規,以明確校長室、教導(務)處的工作職責及具體操作規范,使制定教學計劃,安排課程表,組織公開課、觀摩課,舉行全校性的考試,教學質量分析,收集整理教學檔案,安排教師的任課任職,主持教學科學研究,評估和推廣教改成果等都有據可依。2.教師教學常規。就是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質量測度與分析等教學流程環節制定出具體的要求與實施細則,以利於對教學活動實行全程管理。3.學生學習常規。使學生明確如何預習、聽課、復習、練習、考試等,減輕學生的學業心理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其三,要走向常規要質量效益的路,運用教育評價,加強檢查督促,使教學常規落到實處。當前,在抓教學常規的落實中,要注意防止只做表面文章,以應付檢查及各種評比的現象。其四,要處理好教學常規建設與深化教學改革的關系。要在深化教學改革中堅持和完善常規,在依靠和加強常規管理中促進教學改革。與此同時,還要抓各種制度建設,以優化落實教學常規的環境。 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實踐活動的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是形成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取得較高的質量效益,關鍵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具體策略是: 1.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如果主體意識不強,被動接受,學習興趣不濃,憑自己的志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則教師教的再好,學的效果也不會理想,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引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弘揚學生學習主體的意識,交給學習思路,指點學習方法,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因此,教師要有牢固樹立學生是主體的意識,並把它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2.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課堂教學是以某一學科知識為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過程,通過課堂教學,要完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乃至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等多項任務。課堂教學的多功能性,決定了要取得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就必須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使影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對學生產生最佳的整體效應。課堂教學整體優化是指:(1)教學目標的整體優化,做到教學目標全面、恰當;與前後課程的教學目標總體上保持有機的統一;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設有不同的教學目標。(2)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即能根據教學目標准確地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做到分量適度,深度得當,重點突出,保證學生既能獲取足夠的有效知識,又能及時消化吸收。(3)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不同學科的課和不同內容的課,其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不盡相同的,不僅要恰當地確定教學的主要環節,還要合理地安排各教學環節的次序,使組成課堂教學的諸要素及其組合方式得到優化。 3.重視教學反饋的作用。重視和強化教學反饋,是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的關鍵性措施。教師要樂於和善於接受反饋,要掌握多種獲取反饋信息的方法,如觀察法、測試法、提問法、交談法等;善於根據學生的一些外部表現推斷他們的內心世界,捕捉學生中的反饋信息。同時,要對反饋信息進行篩癬歸類、比較,及時作出處理,以指導教學節奏、教學進度的調控和教學方法的變換,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始終朝著預定的教學目標運行。
Ⅳ 對提高學校(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什麼好的建議
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區屬各中小學:
為進一步提升我區中小學的辦學水平,全面推進我區基礎教育高質量、高水平的均衡發展,根據「教育教學質量年」的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現就全面提高我區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校本教研為基礎,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教學管理體制,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教育強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質量立校」的辦學意識,以加強課程領導、聚焦課程實施,優化常規管理、有效教學研究、教育質量監控、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把質量意識落實到各項工作中,構建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完善的課程體系、發展性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制度的辦學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課程領導,優化課程文化。
1.進一步完善課程實施方案。學校課程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和特色發展的具體綱領和藍圖。各校要進一步明確辦學理念,依據學校的發展目標,科學規劃學校課程發展的願景,完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健全課程管理制度,豐富課程資源,形成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整合互動,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並進的課程結構,構建基礎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並舉的多元學校課程體系。
2.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強化學校課程執行力。國家課程是實現國家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強制性。校長是課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學校要正確處理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之間的關系,嚴格執行省、市頒發的課程計劃,開足開齊開好規定的課程門類,充分發掘校內外課程資源,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課程保障。
3.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服務課程實施。教師既是課程的具體執行者,也是課程的創造者,學校要立足校內外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的需求,在按要求實施國家課程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和非專業優勢,在學校的課程框架內,按課程的基本要素,整合各方資源,建立豐富的、有特色的社會力量資源庫,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可選擇的教育教學資源。
(二)落實常規管理,優化教育管理制度。
4.深刻認識抓好教學常規管理,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意義。嚴格執行省、市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的相關規定,教育局適時開展中小學教學常規檢查、表彰活動。
5.加強教學常規的管理。各校要根據省、市教學常規管理的有關規定,結合學校實際,重新修訂教學常規管理辦法,細化教學「五個」基本環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健全集體備課制度,嚴格備課要求,實現有效教研;二是要改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三是要嚴把作業的批改與講評關,適度調節教學進程和調整教學行為;四是要開展有效輔導,採取「抓兩頭、促中間」的輔導策略,落實「培優」「補差」;五是要科學組織檢測,注重教與學的「診斷」與「矯正」。要加強「五個」基本環節的組織實施過程的檢查與反饋,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育教學行為,以精緻化的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學效益。
6.各校切實加強備課組建設,精心選配備課組長,落實組長責任制;要加強備課組活動的過程監控,從嚴落實集體備課流程 「教師預備、教師說課、備課組討論、備課組共享、個人加減」等五個環節,增強教師的團隊協作意識,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和效率。
(三)加強教學研究,優化教育教學過程。
7.加強校際間、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進修學校、各校要進一步完善學校、片區和區級三級教研網路的管理辦法,健全公民辦學校片區帶動及片區負責校與學科教研組的協調機制;要堅持推行開放周制度和同類型課題協作研討制度,不斷創新校際間、區域間的協作交流機制,促進資源的共享與交流。
8.加強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教師進修學校、各校要加大教學改革的研究力度,加強對市區立項課題和學科微型課題研究的指導與管理;各學段要加大對課程目標如何達成的指導力度,通過開展「學科教學要求」的研究工作,幫助教師更有效地實施新課程;要加強新課程實施的總結與反思,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支持和指導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高教師課程的執行力;要堅持組織開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片區或區級有效性的系列研討活動,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9.加強畢業班和銜接問題的研究。加強對高初中畢業班教學工作的研究與指導,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學要求和考試大綱等指導性文件,注重各類質量檢測的分析與反饋,組織畢業班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的研討與交流,促進校際間、學科間相互取長補短。繼續開展以各學段「銜接」為主題的教師研修活動,從課堂教學、教材、學習方法等方面進一步深入開展幼小銜接、中小銜接、初高中銜接的探索,以點帶面,將中小學教育教學銜接研究不斷引向深入,積累和推廣各學段教育教學銜接的典型經驗。
10.積極關注非智力因素的效應。各校要積極探索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健康發展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管理機制,加大研究力度,採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行和不斷優化全員德育的管理模式,積極化解非智力因素的負面效應,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人格品質,為學生有效學習、快樂成長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保證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Ⅵ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有效性
[摘 要]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麼是有效教學」,「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數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策略
誇美紐斯說:「……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著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謀而合。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與發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它所關注的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思維技能,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收獲或收獲不大,即使教師教得再苦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苦,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教學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
三、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於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有方,寓教於樂,「開竅」有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
那麼,如何使課堂教學散發吸引力?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呢?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有效教學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教與學的關系入手。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的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同時教師也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的特點,去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各類學生的特點。以下是筆者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想法
策略一:改革備課思路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眾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而傳統的備課重點是備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備課。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備課時首先要考慮這切課准備安排幾個學生的活動,每個活動怎麼安排;其次要考慮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老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然後把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為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一個基礎准備。即使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才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創造積極有效、開放互動的課堂氛圍
1、創設積極有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既輕松又和諧。教師的語言要親切,運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創造性活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師生間良好的交往。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師生雙方思想交互、碰撞的歷程。在課堂上,他們彼此不斷捕捉對方的想法,從而產生交流、滲透,使學生通過動手、思考、表達,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換算》一課時,我曾經進行過嘗試。我出示了一枝事先買好的價值10元的鋼筆,要學生猜猜看我是怎麼付錢的。活動過程中,變換一定的條件(我有1張5元或我只有硬幣等等)。學生參與相當踴躍,利用學具,找出了各種不同面值人民幣的付錢方法。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人民幣的簡單換算,而且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又與生活融為一體,並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3、動態的開放課堂
在一堂關於《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公開課上,教師在預設教案時,設計了讓個別學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體,說出它的特徵,其餘同學根據他的描述猜猜是什麼立體圖形。教師並沒有考慮到學生可能無法較清晰地說出具體特徵。這時摸的同學不知道怎麼說,下面的學生很著急,有些學生坐不住了,開始發問「它能不能滾動?」「有沒有平平的面?」……然後教師順水推舟,抓住機會調整教案。學生興趣盎然的問答,活躍的思維成了課堂的亮點。
策略三:精練的教學語言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精心設計的語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講得清晰、有條理,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講得生動、活潑,啟發學生去追問、去探尋,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大大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創設這樣有意思的情境:古時候,有個父親為了獎勵認真學習的孩子,買了他們最喜歡的大餅。先取出一個大餅平均分成2份,給了老大一塊。饞嘴的老二說:「父親,我想吃兩塊餅。」於是父親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4份,給了老二2塊。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說:「父親,給我3塊餅。」父親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6份,給了他3塊。這時老大說:「父親,四弟最小,應該給他6塊。」父親又將第四個餅平均分成12份,,給了老四6塊。老四甭提有多開心了,他覺得父親給他的最多。話音剛落,不少學生就按耐不住脫口而出:「他們都分得一樣多!」教師馬上問道:「誰能說說一樣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來嗎?」於是,整個課堂充滿了濃濃的探究氛圍。
策略四:擅於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學重點
1、突出重點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看電影」一課,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看圖說一說、算一算;例2是畫一畫、填一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景中學習有關「8」和「9」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以例1為重點,師生共同探討得數是「8」的算式。對例2(教學得數是「9」的算式),老師要大膽放手,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學生不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抓好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要從整體著眼突出單元的教學重點。比如教材第七單元「植樹」一課,教學「8加幾」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湊十法」。由於在前一節課中已經重點講授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生也初步掌握了「湊十法」,所以教學這節課,我們可以採取學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組交流的形式,來體會「8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再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7加幾、6加幾、5加幾的計算方法。這樣,不但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 學中就應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 學中就應把這「新」的一點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突出重點不是只抓住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 學中把教 材重點孤立起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教學新知識就必須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舊知識 ,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2、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是有效教 學的重點
教學中的智力因素很豐富,例題中有,習題中也有年級教材中有,中低年級教材中也有。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這也是符合《標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實驗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標明讓學生「試一試」、「說一說」、「想一想」、「拼一拼」等等,這裡面就包含著智力因素,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例如新世紀教材第一冊《搭積木》中例題2就包含著很多智力因素,如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在觀察相碰撞求和圖後,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一輛車和一輛車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三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四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4+3=25。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幾乎每頁上都有。我們在教學中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推理、遷移等能力。如果這些內容教師不讓學生去「試一試」、「說一說」、「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全新的知識去講解,就達不到教材對學生智力培養的要求,就不能體現教材的編排意圖,就達不到教學目的要求。
當然,以上幾點思考只是筆者個人的膚淺觀點。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課,哪怕是千錘百煉的示範課,當我們課後靜靜反思時,總會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找尋策略、解決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Ⅶ 如何改進農村小學教學方式
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現狀簡析: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根基和辦學的生命線,積極深化課程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著力提高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這和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學校制度的健全,和社會、家長、教師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Ⅷ 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怎麼改進
一、教師教學拔高要求,教學繁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教材處理要簡約而不簡單。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以簡馭繁。其次,教師如果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學繁雜」的問題。
二、教師教學死摳教材或無度拓展。
有些教師認為,凡是教材中出現的內容,都是正確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識,都是重要的。因此,從字詞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題讓學生回答,把學生當作規范答題的機器,不考慮問題的難易度以及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給教師樹立一個必須遵從的「權威」,而是搭建一個創造性勞動的「平台」。新課程倡導開發的教材觀,要求教師做教材的主人,成為教材的鑒賞者和開發者,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三、朗讀指導重技巧,情感體驗不深刻。
當前,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以讀代講」的重要性,並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加以實施。但在實踐過程中,更多的教師將重點放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上,如重音、停頓、節奏等,或是籠統地提出朗讀的要求,如「讀得美一些」、 「讀出作者……的感情」等。這樣的指導,不能觸及文本的深層,學生的朗讀只能是飄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對課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朗讀技巧的指導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從重點的詞句入手,從學生的情感體驗著眼,結合文本的內容和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和啟發,體會語句暗含的意思,學生的讀才有根。在實踐中可嘗試以下做法。
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創作的相關背景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藉助媒體手段和教師語言等創設情境甚至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開啟學生想像的大門讓學生換位體驗。在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加以點撥、指導,引領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達到以讀代講的目的。總之,只有用心靈引導心靈誦讀心靈,才能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
四、教師教學過分依賴教材和備課資料。
在備課時,一些教師大致看看課文,就急於讀教材,甚至照著教參寫教案,搞"教材搬家」。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方法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於沒有消化,還是人家的,肯定不會收到好的閱讀效果。
五、教師對教材把握不準、處理不當。
仔細分析一些課例,許多課的問題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處理上,有文意把握不準、教材理解有誤、切入點找的不好,缺乏整體把握問題。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六、追求形式,浮華空泛
閱讀教學時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教師神采飛揚、學生積極踴躍、教學進程順利,課後反饋卻很不理想。為什麼?環節設計似乎沒什麼疏漏,學生的發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小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手段本身無錯,關鍵在於教師運用是否妥當。有的老師過於追求形式,使語文課堂呈現浮躁之氣,其間欠缺了思考——冷靜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充足「讀」(尤其是默讀)的時間,發言順應老師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講,過分形式化的課堂,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不斷受到沖擊,容易產生思維疲憊。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是根據老師的暗示,猜測老師想要什麼樣的答案,而不是考慮自己收獲了什麼。沒有思考,何來感悟?浮華之下,自然只剩了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