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需一篇小學英語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心得體會匯報
英語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心得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英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功的關鍵,是需要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搞好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素質,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2012年秋季,我縣很榮幸地率先成為全市的省級課改實驗區,我校作為實驗區先進學校之一,在縣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等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凝心聚力,扎扎實實做好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確保師資培訓工作與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使教師與新課程同行,煥發出新的生命。
一、平等交流、討論、對話、合作,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教師為本體,則是我校開展校本培訓的指導思想和出發點。在培訓中,主要採用平等參與的方式,讓教師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和做法進行探究。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師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
師資培訓的形式力求多種多樣,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促使教師全身心參與培訓工作。1、專題講座。我校在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骨幹培訓、縣課改通識培訓、縣新課程學科培訓的同時,扎實開展好校本培訓,請專家、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幹教師、經過培訓的輔導員主講,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培訓者將學習內容製成幻燈片,圖文並茂,提綱挈領,突出重點,使教師能很好地領悟其精髓,深入了解各學科改革的突破點以及對教學的實施建議等,從而指導教學實踐。2、觀看錄像。放映能引起爭議的錄像片斷,錄像中教師的行為反映出教師有嘗試新課程理念的願望,但不夠完善。觀看後組織教師分組討論,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進行反思,明確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新要求。3、教學觀摩。強化「三課」(研究課、匯報課、示範課)管理,積極開展「假如我來上這一課」討論,同時,選派骨幹教師外出聽課,並以上課、寫體會等方式匯報學習所得,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4、案例分析。精心搜集一些教學案例,定期組織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並作點評,幫助教師從感性的經驗中生成理性的認識。5、經驗分享。根據課改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如何在一年級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探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師在課改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難,定期組織教師沙龍,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暢談自己的想法,交流各自積累的經驗,把自己的看法與做法和大家分享。6、教學反思。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促進其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對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教師從教學中學會什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學反思作為培訓的一種形式,要求每位教師經常對自己教學中的課堂結構、教材處理、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法設計、提問和練習設計等方面進行回顧與反思,寫成心得,並定期在教研組中交流。不少教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方案在省、市、縣級的雜志或評比中發表或獲獎。
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經過一次次的「頭腦風暴」,我校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不再是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正確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上,將4的加法寓於孫悟空分桃的活動,使識字與生活、游戲緊密聯系,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今年的縣級優秀課的評比中,獲得了語文、數學、藝術學科的第1名。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學校扎扎實實進行師資培訓是分不開的。
二、邊培訓、邊實驗、邊開發、邊研究,加強培訓資源建設。
由於我校採用的是平等參與的培訓方式,因此,培訓者與參與者的角色發生很大變化。培訓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提供者、標准答案的發布者或核實者,也不再是傳遞上級行政命令的「二傳手」,培訓者成了參與者的「協助者」、「協作者」。「受訓者」也發生了角色上的變化,他們成了「參與者」,是培訓者的「合作夥伴」,是培訓內容和形式的主動創造者,因而,他們也就成了非常豐富的培訓資源。給一定壓力,予一方舞台,教師就能將積累的能量釋放出來。我校舉辦了「走進新課程」系列競賽,在演講、備課、上課等競賽中,教師互相探討,團結合作,在活動中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師對省市專家上課改匯報課、對縣上課改示範課都獲得好評,在縣課改學科優秀課評比中奪魁,課改實驗骨幹教師向城區教師匯報培訓學習所得,這些都是充分調動了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使其也成為師資培訓資源之一。
由於教育經費緊缺,我校的辦學條件並不夠好,但在師資培訓方面卻在逐年加大投入。受場地限制,我校圖書室不大,但圖書數量多、內容新、品種齊全,為教師獲取有關新課程的信息創造了條件。我校教師人均每月借閱圖書三冊,每月業務摘記、心得兩千字。此外,我校還加強了網路建設,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鼓勵教師上網了解外地課改信息、課改動態,積極撰寫課改論文。我校還擬將建立自己的網站,各教師自製網頁,交流實驗體會,展示實驗成果。
三、加強對培訓的科學研究工作,形成良好運行機制。
以學校為主陣地,以教師為本體開展培訓,這種校本培訓模式有如下特點:1、培訓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2、培訓與教研活動相結合。培訓與教研融為一體,在培訓活動中進行教研,在教研活動中培訓學習。3、個體學習與團隊研討相結合,既有個體的自學自練,又有集體活動。只有通過教師自覺地、主動地、自主學習與研究,並積極參加集體培訓活動,在集體培訓活動中交流、研討,在集體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參與」,使培訓活動落到實處,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4、培訓時間安排和培訓形式靈活方便,可以安排大塊時間培訓,也可隨時隨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交流;既可集中培訓學習,又可分散學習、交流和研討。在培訓中,我校採用了平等參與的方式,這種方式能使教師親自體驗新課程所追求的新理念,從而促進他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此類方法。如我校一青年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引導學生交流最後一個音節時,讓願意領讀的同學上台讀,學生「嘩」地一下子全上去了,看著空空的座位,老師索性坐在學生的座位上,說:「老師來做學生,你們做老師領我讀……」,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師資培訓中,我們還盡可能使用一些具體的學科實例,對有關問題進行更具情境化的闡釋。比如,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如《低年級詩文賞讀》閱讀指導教學片斷,《到小熊家裡去》一課的節奏練習片斷等),指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我們努力使師資培訓工作走上科學化軌道,進一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實效。
四、加強對培訓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
沒有嚴格有效的管理機制,培訓就會流於形式,師資培訓目標、任務就得不到落實,完善的嚴格的有效的管理是使師資培訓系統形成良性循環的關鍵。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師資培訓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並組織制訂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和建設制度,針對新課程制訂了相應的考評辦法和激勵機制,同時領導小組合理分工,加強對師訓工作的檢查、督促和考核。定期聘請省、市、縣教育局領導來校,對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進行評估、跟蹤指導和專題研究。2012年9月初,縣教育局領導評估我校師資培訓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對我們的培訓工作提出了加強系統性及學科間融合性的要求,我們在師資培訓工作中努力實踐著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廳專家到我校調研我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時,在審閱師資培訓計劃、培訓記錄,對教師調查問卷,與教師進行座談後,專家對我校的師資培訓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寶應就使教師的教學理念迅速提升,教學方式迅速轉變,真正出乎我們的意料……」
成績屬於過去,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課改的深入,對教師的要求越高,師資培訓任務就越艱巨。我們將進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訓形式和培訓手段,形成「實驗、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良好運行機制,推動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讓教師在新課程中成長,在新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貳』 小學聽微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早期經典閱讀》有感,作文300字
4月25日,我校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語文教育學教研室主任鄭艷老師受盤錦市教育局邀請,在線上為廣大讀者帶來了題為《讓童年邂逅閱讀——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早期經典閱讀》的講座,此次活動同時作為2020年遼寧師范大學「回歸經典閱讀,溯源華夏文明」全民閱讀季系列活動之一在線上同步分享。
講座伊始,鄭艷老師從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心性和提升學習力、核心競爭力四個角度分析大力倡導早期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她強調,閱讀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成長至關重要,理應引發家長更多的思考與關注。
接著,鄭艷老師結合個人經歷,從兒童閱讀現狀、時代特點等多個角度分析倡導經典的因由和思考,開卷有益的時代已過去,鄭艷老師建議家長在選取閱讀文本時應選擇經典巨作,做到不偏食、不搪塞。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教育者應盡早用經典來占據孩子們的頭腦高地,讓他們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感受最純正的母文化,通過經典作品哺育精神成長。
隨後,鄭艷老師就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經典展開深刻補充和探討,她提出,引導孩子閱讀時應以興趣為引導,支持多種多樣的閱讀方式和讀書方法,將閱讀、理解、背誦三者有機結合,積極樹立閱讀目標、創設家庭讀書氛圍,力爭抓住孩子閱讀的關鍵期,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與生活方式。
在講座的尾聲,鄭艷老師耐心解答家長學生的疑惑,同時,殷切囑托遼師學子要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秉持一顆育人的真心,愛學生、愛職業,做一個無悔、無愧的中國教師。在家長和同學們的不舍中,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書聲琅琅,生命浸染書香;書香彌漫,童年詩意成長」,經典閱讀不僅與兒童健康成長密不可分,而且是人們的終身財富。成功沒有捷徑,而閱讀或許就是制勝的秘訣,在閱讀季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捧起書本,共同釋放和延續文學經典的生命力。
『叄』 關於小學生聽講座的感悟報告
修改如下:同學復們聽了校長制的演講產生的自信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修改理由:我們來抓一下句子主幹:「感覺是難以形容的」。很明顯這個句子主幹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我們看一下主語「感覺」,感覺前面的字應該都是形容「感覺」這個主語的。「同學們聽了校長的演講產生了自信的感覺」,我們讀幾遍看看,這分明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哪是一個主語啊!!為了將這個完整的句子變成主語,我們將「了」改成「的」,這樣「產生的自信的感覺」就是一個正確的主語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肆』 東關小學聽安全教育後的感受150字
國之古語:人命大於天!雖簡單幾個字,卻道出了各行各業不可忽視的安全問題。閱古覽今:從大的方面來說,國之盛狀是「國泰民安」,人民是「安居樂業」;從小的方面來說,家人外出,也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可見安全是人之根本,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在培養祖國棟梁的校園,「安全」更似警鍾長鳴,不能有絲毫鬆懈之處。作為教師,只有抓好安全教育工作,才能讓學生安心學習,茁壯成長。自參加工作十年來,我對安全教育有如下幾點小小的體會。
一、校園的安全教育與教學質量必須雙管齊下。
正如「安居樂業」一詞中的「安居」與「樂業」是相輔相成的一樣,若不「樂業」,能「安居」嗎?同理,一個學校,學生以「學習」為主,學習是學生的「業」;教師以「教學」為主,教學是教師的「業」。抓好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對各種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自主地學習。讓學生養成愛看書,愛查閱資料,愛追蹤討論、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但須注意,中國是歷經長久的科舉考試,以及前期的應試教育,令許多人走入了「死讀書,讀死書」的胡同中。教師在抓教學質量時也會走入一天到晚都是作業的魔鬼似訓練,雖然讓教室里的孩子們變乖了,不到處惹事了,但低視力的、低能力的學生卻是一大片。這是教育中的糟粕現象,我們應該拋棄。古人常提「棋、琴、詩、畫」,「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韜武略」等,以及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無不說明了教育的多方面發展。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在各科教學方面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激發興趣。學生只有愛學習-樂業,才會杜絕在校打架斗毆,無所事事的不良現象。才會讓校園真正平安。
二、必須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
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鑄就人的性格,顯示人的魅力,體現人的修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人受益終身。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孩子們良好習慣的養成關系著祖國未來的社會風氣。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方面應該賞罰分明,公平公正地對待,才能讓孩子們「知榮辱,辨是非」,只有愛憎分明,才能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三、普法教育迫在眉睫。
面對是非觀念弱,榮辱感不強的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孩子,身體的成長讓他們對許多事產生好奇感。在農村,由於一些家長的亂開玩笑的語句,更讓孩子們帶進了校園,不加辨別地說和做。給其他同學帶來傷害。我覺得,學校應該定期開展法制教育,讓孩子們明白「肖像權」、「名譽權」等,加強法律意識,安定校園環境。
四、亟待整頓的家長教育。
目前,在很多的家庭中,一是獨苗苗成了公婆的手上明珠,父母的心中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溺愛現象隨處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談不上嚴格。二是父母天天沉溺於麻將館,地主桌,對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孩子放學要麼守在喧鬧的麻將桌旁,兩眼發困不能回家,還挨賭輸了的父母的氣;要麼鑽進網吧,也昏天黑地玩游戲,看圖像;要麼獨守「空」房,飽一頓,飢一頓;要麼三五成群,從這個山坡,浪盪到那個街角,打架斗毆沒話說。三是留守兒童,公婆管其生活,卻不能引導心靈的成長。孩子對公婆的逆反心重,不聽公婆絮絮叨叨念陳舊的教育。特別是放任自流性的家長,學生在學校鬧事,教師請家長,家長「忙」,總請不來;教師家訪,家中大門緊閉。學校與家庭這一教育環節嚴重脫鉤,加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難度。故,家長理應接受「培養孩子」的教育。
五、師德是教師的靈魂。
「潤物細無聲」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寫照。我們常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沒有身正何謂范?一位教師,哪怕學富五車,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修養),是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何談敬仰?作為教師,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修養),潛移默化中,學生也會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還會引以為榮,減弱學生的正義感。
面對學生,教師要「肚裡能撐船」。寬容學生,公平公正對待每位學生。當我們的孺子犯錯時,我們應該弄清事情的原委,給他講清楚「錯在什麼地方」,並指明「他應該怎樣做」的方向。只有學生認識到錯誤,才會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切不可以教師自身對學生的好惡來評價學生,一旦學生與教師處於對立面,教育只有失敗,更談不上安全教育了。
『伍』 聽張教授講座《中小學教師如何做教科研》有感
張教授給我的印象是親和、幽默,極具學者風范。整個演講精彩紛呈,讓我至今還回味無窮。 感受一:導入新穎 張教授在開場白里先做自我介紹,介紹完畢,觀眾鼓掌,但掌聲七零八落,張教授調侃說掌聲不夠熱烈。講自己在德國參加教師培訓的故事,說人家德國人的掌聲熱烈,而且有節奏。「掌」字,上面是一個「尚」,下面是一個「手」,意思是大家要舉起高尚的手。他提議,讓台下的人為他再來一次鼓掌,要求掌聲再熱烈些,時間再長些。現場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演講開始,張教授先出示了兩個字:忙(盲,茫)與覺悟。忙,從字面上看是心亡的意思,他說:「如果別人問我忙嗎?為了忌諱死亡,我都說,還可以。」忙的時候要捫心自問:「我為什麼這么忙?我能不能不這樣忙?我該如何忙?」要學會梳理自己的工作,合理地安排事務、統籌地安排時間,要學會智慧地「忙」。覺,學字頭,底下見,悟,我心。張教授說:「如果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忙,那麼就要停下來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想一想怎樣改變這種現狀,而人的一生是一個長長的修為過程,終其一生,了解世界,了解別人,但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是覺悟。」忙的時候要捫心自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能做點什麼?」 感受二:平易近人 張教授的演講至始至終都是站著講的,完全沒有想像中的大師慣有的架子,特平易近人。演講中肢體語言運用的也非常好,不時與台下的觀眾互動。 演講的思路很清晰,內容充實。 一談教師要不要做教科研? 張教授舉了一個案例:在一所當地很有名氣的學校里,一位參加工作才四年的教師有事請假,學校臨時請回一位有四十年教齡職稱是中學高級的退休教師來代課。誰知老教師上課不到四天,聽其課的學生及其家長就有意見了,學生說聽不懂老教師的課,還希望讓原來的老師來上課。家長要求學校立即換老師。這件事在當地的網路上引發關於教師工作是否專業化的熱議。 張教授說:教師的專業化不會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自動產生,如果老教師不注重教科研,跟新教師比,他教育教學水平不會比新教師的強到哪裡去。只是幾年的經驗被重復若干次而已。敬業但不專業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二談教師如何做教科研? 張教授通過一個圖像來說明教學時間、教科研時間與教師工作年限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新教師工作的頭五年特別重要。頭五年工作環境好,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就能少走彎路。 張教授推薦「三輪備課」方法很適用,尤其適合剛畢業的師范生。所謂三輪備課,大意是:在第一個三年內,教師要嚴格按照備課的要求扎實備課,並且要寫教學反思,記下學生做作業時犯的錯誤,學生在單元測試中出現的問題也要記在備課筆記中。此謂第一輪備課。在第二個三年中,教師只需在第一輪備課的旁邊修修改改二度備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等無需重新抄寫,但是要將當年中考出現的與本課時相關的題目寫在原教案的旁邊。此謂第二輪備課。在第三個三年中,教師要反思前兩輪備課,做一些理論性的思考和研究,從第五年或第六年開始,就可以動筆寫論文了。那麼我們的教學才會是真正有效的,我們寫出的論文和研究的課題才不會是紙上談兵。此謂第三輪備課。 論文怎麼寫?張教授講了很多。一是寫論文要基於應試。作為應試教育的最前沿,教師寫論文不能迴避應試。二是寫論文要基於學生,要研究自己所教的學生。三是寫論文要基於教材。四是寫論文要基於閱讀。「若要教的好,只有讀的好。」「無讀不丈夫。」建議教師今後要多訂專業類雜志。重視平時資料收集,嘗試建立檔案袋。 講演過程中,張教授總是把教師搞教科研比喻成武俠小說的武林高手修煉武林神功。「真正高水準的老師就是一支粉筆、一支香煙。」 「做老師不是靠苦勁,而是由許多智慧的東西。」…… 晚上回家,打開電腦,整理學習筆記,白天的場景再次在腦海中呈現。短短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張教授妙語連珠,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教科研的向陽窗,也更加堅定我今後繼續走教科研之路的信心!
『陸』 去小學主要是聽課學習應該怎麼介紹自己
去學學,主要聽課學習應該想要自我介紹的話,這個你得先學習這方面的內容,作為好一個心理准備,才能夠做好
『柒』 如何教育一年級的小學生我家的孩子不是很好管的,他非常聽老師的話,可是對家長的話不願意聽。
您好!我是一名小學教師, 我在教一年級時發現許多孩子進入小學後,開始興致挺高,可幾天下來卻發現,孩子們總是丟三落四,不是把鉛筆盒丟在家裡,就是忘了老師讓帶什麼東西,老師上課講了什麼也說不出來,上學的興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別膽小、孤僻,有什麼事情也不對老師說,則不敢跟別人說話,不會和同學交往;有的孩子不會聽講,不做作業不說,上課隨便下位、說話、喝水,老師今天講,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學忘帶書本和學慣用具,還抱怨爸爸、媽媽昨天晚上沒給他裝進書包。有些孩子特別自私,自己的東西別人稍碰一下就要向老師告狀,既不知道謙讓、更不懂得關心別人……也就是我們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為什麼孩子上了小學變得不聽話,不好教育了呢?
剛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問題?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較快適應小學生活呢?這就是今天我跟大家一起交流的話題:一切為了孩子。
一.幼小銜接中孩子面臨的變化
處於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孩子,通常面臨六個方面發生變化的問題:
1.師生關系的變化 :
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成為一種親情關系。學習活動對孩子的要求比較簡單,孩子的學習活動非常輕松、愉快。
而進入小學就不一樣了,從老師到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非常高,這就使孩子有了一定的壓力和負擔。小學老師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的機會較少,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主要在課堂上,師生個別接觸的時間很少,新入學的孩子就可能會不太適應.
2、課堂教學的變化
在幼兒園,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活動方式,提倡的是在玩中學,學中玩。
在小學是正規的課堂教學方式,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和讀、寫、算等基本技能訓練,課間休息和游戲時間很短,孩子面臨的是每天上午四節課,下午兩節課的課堂教學,課下還要完成一定量的作業,
3、行為規范的變化
在幼兒園,孩子有許多自選活動的時間和權利,而到了小學,學生的自選活動就很少,大部分時間必須服從統一的要求。(我校班主任老師會進行專門的行為規范訓練。)
4.人際關系的變化
孩子入小學後與在幼兒園朝夕相處的同伴分離,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主動結交新朋友,盡快融進新的班級氛圍中去.
5.家長和老師期望值的變化
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家長和老師主要考慮的是孩子的營養、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兒園吃好、玩好、學習好、與同伴相處好,我們所期望的是孩子活潑、快樂、健康。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學,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值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更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為了學習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看電視的時間等。
6.學習環境的交化
進入小學,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由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如果孩子不能較快適應,那麼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學習障礙。
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由於這些方面的變化,孩子進入小學後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都是很正常的,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正確看待,耐心細致的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使孩子較快適應小學生活。
二、幼小銜接中,家長應該做好哪些准備
幼小銜接並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因為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公益廣告:一個孩子的媽媽給她的媽媽洗腳,孩子看到了也主動端水給媽媽洗腳,當那個滿臉稚氣的小男孩說出"媽媽洗腳"這句話時,不知打動了天下多少做父母的心.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典範.)
1、心理准備
(1)克服焦慮。新生家長的焦慮往往是因為過分關注孩子的入學問題而造成的。孩子要上小學了,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件很重要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順利適應的,家長不要過度擔心。另外,我們小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遠非想像的那麼枯燥辛苦,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學習辛苦」的負面強化。學習應該是一種快樂,家長應該用自身輕松的心情告訴孩子小學學習生活是愉快而值得嚮往的。
(2)謹慎攀比。由於競爭的激烈,同事朋友之間免不了就孩子的學校、老師等進行比較。家長要慎重地把握好比較的尺度。否則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所謂距離產生美。得到的東西總沒有得不到的東西好。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選擇,這會給孩子和家長將來更快更好地融入學校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3)懂得欣賞。孩子要上小學了,進入一個新環境免不了會有許多的磕磕絆絆。與其嘮嘮叨叨地整天念叨他,不如從點滴細微處開始觀察欣賞他的進步,給他一份支持和自信,讓這樣的自信鼓勵他自己去解決更多更難的問題。(贊賞表揚要具體。如表揚孩子進步了不要籠統的說,要具體說他哪方面進步了,比如:你的字寫的真漂亮啦,你真愛勞動啦,老師表揚你聽講人真多了等等。給孩子正確的導向。以後他知道怎麼去做,做得更好。)
(4)耐心等待。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有遺傳、年齡、性別、家庭教育等等。家長不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好,人無完人,何況孩子。否則只會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對於孩子的缺點,家長既要堅持不懈的引導,也要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過程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這個道理.
(5)重視人際交往。家長通過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為教育打良好基礎.父母尤其要重視與孩子相處,用身教來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如要求孩子有禮貌,家長也要對人尊敬有禮;要求孩子關心幫助別人,家長首先也要做到.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這樣孩子才能很快的喜歡小學的老師、同學,從而喜歡學習,喜歡小學生活。
另外,平時家長要和孩子多聊天,尤其是孩子新入學的第一個月,幫助孩子正確了解學校,知道小學是學習的地方,小學生是以學習為主的,要做作業,還會考試,要認真學習,才能有所收獲,成為一個優秀的小學生。
(7)進行有效溝通:
教育孩子80%靠溝通,20%靠引導. 首先家長應該明確溝通的目的:
1.滿足孩子被了解的慾望。
2.表達關愛,給予精神鼓勵。
3.釋放壓力。
4.正確引導。
溝通的方法:
1、學會理解、尊重,與孩子平等相處
我在教一年級時我們班一個家長說起她的孩子很讓她頭疼,原因是她讓孩子做什麼她總是不想去做,或者即使做了也很不情願。我就問她是怎麼讓孩子去做事的,她說平時在家裡她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快去寫作業。」我建議她再請孩子做事時不妨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好嗎?」」,把命令的口氣換成委婉商量的語氣,相信會好很多.後來這個家長去這樣做了,孩子果然變得願意做事了.
「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好嗎?」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的口吻,而喜歡受人委託。「受人委託」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需要,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孩子也一樣。當一個人被尊重被需要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所以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是「教育者」的角色,居高臨下,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可見只有理解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平等和諧相處.
孩子不喜歡聽的話:
你怎麼這么笨? 學習不好,什麼好事都別想
你這個懶蟲,從來都不幫我做點事 光音樂學得好,有什麼用?
如果考100分,我就獎勵10塊錢 你學習去吧,其他事不用你管
孩子最喜歡聽的話:
勇敢一點孩子,你能行 錯了沒關系 ,只要改正還是好孩子
孩子,老師表揚你課堂聽講認真,媽媽真為你高興
你的字寫得又正確又干凈漂亮,太棒了 你真是個好孩子
「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是孩子最愛聽的一句話。
父母願意把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孩子,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把這句孩子最喜歡聽的話說給了他呢?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動物。心靈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呵護與賞識。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愛的精神,這種精神像植物的根一樣,扎得越深越廣,結出的果實也就越大。
一句話,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那麼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孩子上了一天學回到家,父母該怎樣跟孩子交流溝通呢?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我回家就是問:作業寫完了沒有?有沒有錯題呀?這樣的問話能引起孩子的好感嗎?孩子他願意與你交流嗎?他會覺得你像個警察。我建議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才能真正跟孩子做到有效溝通:
1.你今天在學校看到什麼好事情?(正面引導)
2.你在學校有什麼優秀表現?(及時表揚)
3.你今天有什麼收獲?(及時鼓勵)
4.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助的嗎?(消除心理壓力)
2、學會傾聽,也要學會真情告白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常見的錯誤——說教,而且是空洞的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被好好地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這就是親子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善於傾聽,並不意味一味遷就、放任而不要批評和教育。在與孩子說話時,家長要善於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避免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與其批評孩子不如給孩子講一個說明道理的故事。介紹書《小故事大道理》 《心靈雞湯》 《感動小學生的100個故事》系列等等。
3、學會擁抱和耳語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里邊寫道:「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以由此緩解和平息。人在情緒、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因為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還都有些含蓄,所以這種對孩子的愛往往表現在物質上,而缺乏精神上的關愛。對於孩子,尤其是已經成為學生的剛入學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的肩上,注視著他(她)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愛你,我們知道你能行!」當孩子進步或者取得成績獲得獎勵時,要毫不吝嗇的豎起大拇指,真誠的贊揚孩子:「孩子,你真是媽媽的驕傲,好樣的!」要知道,就是那麼一個看起來很不經意的動作,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會給孩子心靈上帶來莫大的撫慰、溫潤。(育人要育心的道理)
2、學習上的准備
在學校讓老師感到頭痛的不是那些在入學前缺少知識的孩子,而是那些對學習根本沒有興趣,不愛動腦思考的孩子。如何讓自己的孩子知識廣,興趣旺,能力強呢?我想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習必備的能力和素質,孩子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力和素質,就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1)培養孩子傾聽能力。良好的傾聽將是孩子將來高質量的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因此,家長在平常與孩子交流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如平常要求孩子聽別人說話時眼睛看著說話人,不隨便打斷別人說話。與人交流後就交流的內容給孩子進行簡單提問,以檢測孩子是否聽清聽懂了.再比如聽完故事後,請孩子簡單復述聽到的主要內容等等。
切忌: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不要羅嗦反復地說。(話說三遍,比水都淡。)
(2)培養孩子閱讀能力。
「開卷有益」,只要讀書就會有好處。「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這些名言都說明了讀書的益處.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提倡「識寫分開」。就是要求認識的字,不一定要求會寫,目的是為孩子構建立體的閱讀構架。比如一年級的第一冊教材,本著「多認少寫」的原則,要求認識400個常用的漢字,會寫其中的100個,這就突出了識字這個重點,這么多的字怎麼讓學生記住呢,只有多閱讀!
那麼在學校課外閱讀的時間畢竟有限,這就需要家長每天至少應該給孩子安排有20分鍾左右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我們班有好多家長雖然工作或者生意有點忙,但是他們多數都在我的建議下為孩子准備一些圖文並茂、有意義、有童趣的拼音讀物,如童話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這些內容淺顯而又圖文並茂的書籍都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增加孩子的閱讀機會,並在孩子的房間准備小書架,使他能隨意地挑選並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並且把每天晚上臨睡前的20分鍾定為親子閱讀時間。家長讀故事給孩子聽,或者讓孩子大聲朗讀,培養自信。認識的字直接讀出來,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讀完後家長可以提些簡單的問題。讀得好說得好要及時鼓勵,如在書上畫個笑臉、星星等進行獎勵)。實踐證明,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能形成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並能訓練孩子的注意力,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我教學的班在一年級學完拼音後,就開始在我的指導下寫拼音日記,那些寫得好的孩子都是每天堅持讀書的孩子。)
所以,我們家長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識字興趣,讓孩子在生活中識字、在游戲中識字、在閱讀中識字。能認識更多的字,能看更多的書,是對一年級孩子的教育目標。
(3)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意注意,一種是有意注意。
要完成學校的學習活動,靠的大多是有意注意。3——6歲的孩子,無意注意佔優勢地位。例如:孩子對新奇有趣的事物都會注意去看、注意去聽,只要他感興趣就會較長時間地進行這項活動。
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時人的大腦會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時間長了會感到疲勞。因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加以指引和訓練,不提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完成任務,無意注意是很難轉變成有意注意的。
因此,孩子剛入學,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發展有意注意,使孩子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開始採用游戲形式比較好。如在桌子上放4到5樣玩具,讓孩子看1——2分鍾,然後請孩子把頭轉過去,你拿掉其中一個玩具,再讓孩子轉過頭來,要求他說出桌子上的變化。游戲可以增加難度,如玩具的數量多一點,拿掉玩具後再把留下來的玩具位置調換一下,觀察的時間可以逐步縮短。
一般孩子都比較喜歡聽故事,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聽錄音故事來發展他的有意注意。在聽故事前先提出幾個問題,讓他帶著問題聽,聽完後回答你的問題。還可以要求他邊聽邊記住故事的內容,然後把故事復述給你聽。
只要你能根據孩子的情況經常和他一起做有利於注意力發展的游戲,相信孩子的注意力會很快提高。
(4)培養孩子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依靠表達。進入小學,進入一個新的交際圈,表達自然就顯得重要起來。通常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獲得了別人的肯定,自然就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學校悶聲不響的孩子很難讓老師、同學在短時間內了解他、喜歡他;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別人很可能會覺得他笨,認為他懂的少。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害怕到學校去。 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給孩子創設口語表達的機會,幫助他組織語言,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讓孩子接打電話,帶孩子逛商場讓他去跟營業員阿姨交流,讓他去交錢。出去旅遊讓孩子主動跟導游交談,多了解旅遊地的風土人情 等.
(5)訓練孩子正確寫字姿勢:
寫字是一種知覺動作的學習,時機適當而不教,會坐失良機,太早教會帶來很多困擾。最常見的是兒童執筆姿勢與筆順的錯誤,使老師們要花更多的時間指導、糾正,有的甚至到初中、高中都改不過來。當然,在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孩子已經有一些寫字方面的准備活動,但是,作為家長一定首先注意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姿勢。
寫字姿勢:
頭正、身直、肩平、臂開、足安
寫字歌:
寫字了,寫字了,
頭要正,腳放平
眼離書本一尺遠
胸離桌子一拳頭
手離筆尖一寸長
註:在家裡,我們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在拿出書本寫字之前先背誦寫字兒歌,邊背邊做,家長一旁糾正,長期堅持孩子定能養成良好寫字姿勢。其他習慣也一樣,貴在堅持,一般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堅持三個月以上。只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就會幫助孩子較快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可謂一勞永逸。
3、生活上的准備
幼兒園的孩子,生活上處處要依賴成人。而入小學後,情況一下子發生變化。放學後,跟著隊伍要自己過馬路回家,在校要自己整書包,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養和逐步過渡,也是很重要的。
平時,每天讓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飯和穿脫衣褲,整理床鋪,包括整理書包文具一定要讓他自己來,家長不要包辦代替,逐步建立自己科學、方便、習慣的生物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改變一下,讓孩子按照學校作息制度起床、睡眠和吃飯。早晨早起,早餐讓孩子吃飽,午餐前不吃零食,晚上早睡覺,少看電視。還可以教會孩子認識鍾點,使他養成時間概念。准備個小鬧鍾定時催孩子起床,學會掌握時間,以後上學不至於遲到。建議父母最好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以便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
(出示自己學生的作息時間表,合理安排學習娛樂時間。)
4、物質上的准備
主要是准備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適、簡單、實用為主。過於花錢的東西,孩子弄丟弄壞很可惜,復雜的用品孩子不會用為時過早,還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物質的准備也不一定完全要買新的,家裡有舊的也可以利用,不要造成孩子對物質的追求。服裝要簡潔大方,方便孩子活動,不要追求名牌,以免孩子互相攀比,養成不良習慣。因為物質上的富有,並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富有和成功,使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物質觀,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
四.教育孩子要有「三心」
首先,對待孩子,要有耐心。耐心,是人有修養的表現,對孩子的耐心,也是愛的最大的體現,粗暴地呵斥、打罵都是耐心缺乏的表現。在網上還看到一種說法,有的網友說,有時會把在工作中受的氣帶回到家裡,並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這種行為是非常錯誤的,應該避免。有耐心的父母就算不知道多少教育理論,如果能耐心的與孩子對話交流,肯花時間了解孩子,孩子也會樂意將自己的心思與父母交流,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至少在人格心理方面是比較健全的,在長大以後,他們表現出的健康人格會對他們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愛心。這就要求我們要多擠出時間陪陪孩子。這並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而是要一點一滴切實做到的。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因為孩子還小,缺乏自覺性,需要家長不時地提醒督促,並給予耐心的講解指導,把一些行為規范和紀律要求融在故事中,教給他做人的道理,使他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行動。和孩子多待在一起,對孩子多加鼓勵,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孩子自然就會把他的問題和疑惑告訴我們,以便我們溝通、解決。再次,對自己和孩子要有恆心。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榜樣,想要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好,就必須先管好自己的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果必致,這樣孩子看在眼裡,就能記到心上,家長對於他們的要求,他們才能出色地做到。比如我們很喜歡看電視,但為了孩子學習,我們就決定和他一起不看電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孩子在學習的自覺性上有了明顯進步,我們也感到欣慰和驕傲。總之,一切貴在持之以恆,只要我們做家長的能夠有恆心,有耐心,有愛心地教育、指導我們的孩子,那麼,相信我們的孩子就一定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
五、怎樣才算幼小銜接好了呢
我們可以用這樣三句話來檢測:
一是「學習感興趣」
即對學習內容本身充滿著好奇和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懂就問;
二是「活動能合群」
就是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能與家人、親友、老師、同學和睦相處;
三是「生活有條理」
也就是能獨立自主地安排妥恰包括學習在內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著、盯著才去完成。
總之,讓孩子順利地由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學校、老師和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老師和家長的心情一樣,我們有著共同的出發點,共同的願望,那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最後送您一句話我們共勉:每一朵鮮花都有屬於自己的春天 , 每一個孩子都有擁抱成功的機會!
『捌』 小學生如何聽好老師的課小作文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上好作文課
首先,重視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學生作文感到頭疼的原因就是沒有興趣,而無興趣的根源在於寫作不入門。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指出的「兒童學習任何事物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興致高,心裡想做的時候。」「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寫作情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到有趣的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發現並抓住寫作材料,產生寫作慾望。教師因勢利導,指導興味作文。引導學生緊扣寫作話題,大膽地走進生活,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找到寫作的素材。自由命題,喜歡說什麼就寫什麼,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寫作天地。
其次,重視作文的生成過程。以前,常見到學生作文時,一動筆就落在了作文本上,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碰到天黑就住店。作文寫成後,連讀第二遍的習慣都沒有,更不用說用心修改了。導致的結果是,老師爬彎了腰,學生放下了心,作文下發後,學生只看等級與評語,再無別感。更有學生為了應付上交,常常剽竊.轉抄他人作文。為此,老師應對學生的作文跟蹤,讓學生寫成腹稿後,反復閱讀,認推敲,達到自我滿意的程度再定稿。
第三,重視作文寫法的指導。 寫作就是努力寫自己想寫的話,每次寫作應鼓勵學生富有創意的表達。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生活,親自去感受體驗生活。正如叔本華說:「讀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寫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作文須有章法,而不是材料的拼湊。教師批閱學生的作文,應發現學生作文中的敗筆和成功之處。做好評語中的指導交流,同時讓寫作優秀的學生談談自己寫作時的想法,這樣有助於全體學生分享成功的經驗。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寫好作文必須注重寫作素材的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要多閱讀,多積累,作文就不再苦,不再難了。學生有了寫作的材料,寫出來的作文就不會枯燥無味,胡編亂造了,我們教學作文也不會覺得那麼難了。
『玖』 說說小學音樂教學中有哪些收獲和啟發
從某種意義上說,聽是一種聲音入耳的自然的生命活動,聆聽則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動。聆聽在歌曲教學中太重要了,聆聽能讓人感知,繼而對歌曲有所認識,產生理解、記憶和聯想,為表現歌曲奠定基礎。在上述案例中能夠算得上聽,但談不上聆聽。試問,這樣的聽,聽之前沒有有效的問題情境,聽之中也沒有有意識的引導體驗,聽之後更沒有意義地討論探究,整節課只聽這么一次,能叫聆聽嗎?教師只是在簡單地完成讓學生「聽」的任務,而沒有有意識地讓學生聆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