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本節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專證光的屬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重、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激光筆。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及夾子,一張黑色卡紙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蠟燭、黑色光屏、帶洞的卡紙)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貳』 小學科學 教科版 五年級教案光時怎樣傳播的
一、教材解讀:本節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證光的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重、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激光筆。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及夾子,一張黑色卡紙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蠟燭、黑色光屏、帶洞的卡紙)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電燈就會照亮我們的房間,那麼這些光又是從哪來的,怎麼照亮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激趣:教師手裡拿一個激光筆照射在黑板上問,我用激光筆照射黑板,你知道光的行走路徑是怎樣的嗎?
二、推測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根據以上事實,你認為光的傳播路徑是什麼樣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呢?我們要設計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
用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直接或間接地看到光傳播的路徑?或者讓我們看到光不能轉彎?
四、用各種方法實驗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三張白色帶洞的卡紙,一張黑色的卡紙做屏,四張卡紙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射第一張白色卡紙,觀察手電筒的光是否照在黑色卡張上,說明什麼?
移動第二張卡紙,觀察光照射在什麼位置?將第二張卡紙歸回原位,移動第三張卡紙,觀察光照射在什麼位置?將第三張卡紙歸回原位,這兩個實驗說明什麼?
2、將黑色卡紙放在塑料管的一端(稍有一點距離)用手電筒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照射,觀察光是否照在卡紙上。
將2根塑料管接好,再將黑色卡紙放在塑料管的一端(稍有一點距離)用手電筒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照射,觀察光是否照在卡紙上。
以上兩個實驗又說明了什麼?
小孔成像實驗方法
將黑色卡紙做為屏,前面放一張帶洞的卡紙,在前面放一支蠟燭,點燃蠟燭,使蠟燭的光通過小孔照射到黑屏上,你觀察到了什麼?向左移動一點白色卡紙,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通過今天的實驗我們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麼你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嗎?
『叄』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4,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版活體和殘權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肆』 五年級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教案設計 教科版
教學分析:題材體裁,內容形式,結構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版學方法:引導法等,權教學准備:CAI等多媒體課件,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a.課前准備,b.師生問好,二,導課,情景展示圖片,學生觀看思考回答想像,三,進行新課,a.出示課題,b.教師採用圖片法,引導法,啟發式,談話法,討論法,敘述法,示範法,講解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c.學生個別先掌握內容,分組掌握內容,全班掌握內容,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進一步掌握內容,d.本節課內容豐富難易安排合理 形式新穎不拘一格,結構緊湊不拖沓,分層分部分版塊,e.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掌握全部知識內容,實現本節課制定的教學目標,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f.拓展延伸,四,二度創作,五,小結反思。
『伍』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土壤中有什麼》 教學設計和反思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和稀釋平板計數法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
法。
直接計數法中常用的是顯微鏡直接計數法,這種方法是先將待
測樣品製成懸液,然後取一定量的懸液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圖1-
3-1)。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數目來計算出單位體積內的微
生物總數。直接計數法所需設備簡單,可迅速得到結果,而且在計數
的同時能觀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特徵,其缺點是難以計數微小的
細菌。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純培養懸浮液中各種單細胞菌體的計數。
間接計數法最常用的是稀釋平板計
數法,它是根據微生物的培養特徵而設計
的計數方法。這種方法在樣品中含菌數較
少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計數。
應用稀釋平板計數法計數時,需要
將待測樣品配製成均勻的系列稀釋液,盡
量使樣品中的微生物細胞分散開。再取一
定稀釋度、一定量的稀釋液接種到平板
中,使其均勻分布於平板中的培養基內;
或是將一定量的稀釋液,與溶化後冷卻至
45℃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傾入無菌培
養皿中,搖勻、靜置待凝。經過培養後,
就由單個微生物生長繁殖形成菌落,這樣
的一個菌落就代表著一個微生物個體。統
計培養基中出現的菌落數,即可推算出檢
測樣品中的活菌數。
FOR EXAMPLE:]
土壤中好氣性細菌的計數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是極其豐富的,這些數量眾多的
微生物對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測定土壤中的含菌量可以
作為判定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材料器具
土壤樣品;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附錄二)、無菌水;培養皿、
移液管、天平、錐形瓶、試管、酒精燈、恆溫培養箱、搖床等。
活動程序
1.制備土壤稀釋液
取土壤表層5~10 cm 處的土樣。准確稱取1 g 土樣,放入盛有
99 mL 無菌水的錐形瓶(250 mL,放有小玻璃珠)中,用手或搖床振盪
20 min,即製成102 倍的稀釋液。
用1 mL無菌移液管,吸取10 2倍稀釋液0.5 mL,移入裝有4.5 mL
無菌水的試管中,配製成103 倍稀釋液。
用同樣的方法可製成稀釋倍數為104、105、106 的系列稀釋菌液
(圖1-3-2)。
圖
移液時,要將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
於前一次,讓菌液混合均勻並減少稀釋中的誤差。每配一個稀釋度要
換用一支移液管。
2.取樣及倒平板
將無菌培養皿編號,依次為104、105、106,每一號碼設置三個
重復。
用無菌移液管三支,分別吸取稀釋倍數為104、105、106的土壤稀釋
液各0.2 mL,注入到相應編號的培養皿中(每個稀釋倍數各三個培養皿)。
將已滅菌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溶化,待冷卻至45~50 ℃左
右,傾入到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 mL,輕輕轉動培養皿,使土壤
稀釋液與培養基混合均勻。
3.培養
將上述接種好的平板培養基冷卻後,倒置放入28~30 ℃的恆溫
培養箱中培養24~36 h,直至長出菌落為止。
4. 觀察記錄
將實驗中得到的菌落數填入表1-3-1。
結果分析
1.選取具有合適菌落數的稀釋倍數並計數。
在計算結果時,從接種的3 個稀釋度中選擇一個合適稀釋倍數,
統計出菌落數(圖1-3-3)。選擇的原則是:
過
(1) 細菌、放線菌、酵母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30~300 個菌落為
宜。黴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10~100 個菌落為宜。
(2) 同一稀釋倍數各個重復的菌落數相差不太懸殊。
2.將統計出的菌落數按下列公式計算,得出每克樣品菌數。
每克土壤樣品菌數= 某稀釋倍數的菌落平均數×稀釋倍數
『陸』 五年級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教案設計 教科版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專型性,不要事屬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