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案
你好,提高方法如下:
1、教師進行崗位培訓,既要抓教師的學歷進修,提高學歷達標率,更要抓學科專業知識的更新,提高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具備與二十一世紀中小學教學相適應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
2、抓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不斷提高教師的微格教學技能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3、提高教師的教科意識和教研能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要充分利用教科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正效應,用身邊人、身邊事強化廣大教師把教學與教科研究相結合,以教科研究作為提高教學水平的得力支撐點;
4、要創造條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究活動,以教科研究促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向教授型教師的轉變。
謝謝,希望您能夠採納!
㈡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研究活動方案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計算能力方 面達到「熟練、比較熟練、會」三個層次,在計算的范圍上做了「四個為主和三個不超過」的明 確規定。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計算教學」成為一線數學教師探討的問題,下面是粗 淺認識。 1.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與情境創設 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 貼近學生生活。 要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 相關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起對數學的興趣。如:教學 《兩位數加二位數的口算》時,創設情景:①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條船嗎?② 二(3)班和二(4)班能嗎?此計算內容,從乘船這個現實生活中提取學習材料,藉助生 活情景激發探究熱情。在設計情景時,通過一條船能坐 68 人和四個班各個班的人數這些相 關數學信息引出計算內容。提出問題後重點解決 31+23 和 32+39 是怎麼計算的?生 1: 1+3=4,30+20=50,50+4=54;生 2: 32+30=62,62+9=71。師:如果把此情景放在解決 問題的課上,主要解決為什麼要這樣列式 31+23,是因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數合 起來就可以知道能否合乘一條船,所以要用加法做。評析:從具體情景中引導學生分析提供 信息與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來引導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使計算教學與情境創設有機 結合。 2.小學數學教學利用游戲活動進行計算教學 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的社會化游戲, 可安排一些饒有趣味的動手、 動口的 游戲,培養學習興趣。如,①練習口算時,採取開火車的形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既獲得 了玩的樂趣,又使知識得到鞏固,大大提升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更加喜愛數學。②在 學習整數四則計算後,組織一次計算比賽。在比賽時,學生積極參與並仔細檢查,成績出來 以後,生 1 春風得意;生 2 懊惱萬分,只恨自己當時沒有再認真一點檢查。評析:這樣在 游戲活動中進行了計算教學。 3.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使演算法抽象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算理不清, 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具體情況, 在計算教學中重 視算理和演算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王老師上示範課《分數與除法》時,開始從一個 同學的生日引出分蛋糕這一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生活的 需要。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 3÷ 4 的算理,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把 3 塊餅平均 分給 4 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引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出兩種含義。 評析:此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悟 新知識。 課件的生動演示更能讓學生明白分餅的過程。 另外有的計算題會讓學生對算理和算 法了解不夠深入。如:75+25×3 往往很多同學做成(75+25)×3,以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 律。 原因是對乘法分配律的算理理解得不透徹。 因此在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 條橋梁,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 過程。 4.小學數學教學中關注演算法多樣與演算法優化的組合 《課標》指出:因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 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在計算教學中,從某一教學內容 來說,也許沒有哪一種演算法是最好的,最優的,從演算法教學的整個系統來看,必然有一種方 法是最好的,最優的,是學生後繼學習的需要。因此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既要重視演算法的 「多樣化」,也要重視演算法的「優化」。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何統一?關鍵在於演算法的交流和計算方法的體驗上。 演算法多樣化是由學生的知識儲備、 生 活經驗、 看事物的著眼點、 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會產生的, 而演算法交流和演算法體驗是理解、 優化演算法的重要基礎,學生在交流和體驗中逐步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思想,學生才 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教學質量才會提高。如:教學 3/4-1/2 時,通過獨立思考, 得出兩種計算現象, 在兩種計算現象的辨析中想到可通過折紙塗色, 化小數這兩種方法得出 正確的得數,在思辨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體現學生的個性。評析:在各種方法交 流之後教師並沒有馬上指出通分是比較優化的計算方法, 而是把優化的權力交給學生, 在充 分體驗與感悟下自覺地進行優化。 接著師: 有用化小數計算的嗎?為什麼?及時引導學生對 多種演算法進行梳理, 使學生深刻體會運用通分的方法是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優的, 同時 讓他們逐步學會「多中擇優,優中擇簡」的數學思想方法。 5.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把握計演算法則要害 小學數學大綱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把握法則,再以法則 指導計算。學生把握計演算法則要害在於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麼要這 樣算。如:教學《用兩位數乘》時,讓其理解兩點:①24×13 通過直觀圖使學生看到是求 13 個 24 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 33 個 24 是多少,再求 10 個 24 是多少,然後把兩 個積加起來,生明白: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再相加,這樣使學生看 得見,摸得著,通過例題教學,使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把握演算法。 ②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 用另一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一個因數個位上 的數所得積對齊寫在個位上,用十位上的數去乘一個因數十位上的數所得積對齊寫在十位 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評析:通過反復練習,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 握法則。 6.小學數學教學中強調估算和驗算,保證准確率 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 工作和生產中, 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 量和計算的數量,進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如:估計一定空間的人數,一段距離 的長度、一個房間的面積、一定款項可購的貨物數等。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來越 突出,在估算教學中,要認真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進行准確判斷,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 如:693 擴大 8 倍大約得多少?993×8 應等於 7944。要學生用估算的方法檢查積的最高位 有沒有錯誤,先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判斷,993 接近 1000,用 1000×8 等於 8000,993 小於 1000,積小於 8000 是正確的。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養成了估算和驗算的習慣, 是計算正確的保證。 7.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評價,明晰算理 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評價,明晰算理。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師出示:計算 3+4= ;0.3+0.4= ;3/10+4/10= ;師引導:3 個 1 加 4 個 1 等於 7 個 l;3 個 0.1 加 4 個 0.1 等於 7 個 0.1;3 個 1/10 加 4 個 1/10 等於 7 個 1/10。師又出示:計算:1/4+1/5 生生互 動討論得出。生 1:1/4+1/5=0.25 +0.2=0.45 師點評: 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小數加法, 將未知轉化成已知, 能夠解決問題。 生 2: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法,從而解決問題。師引導學生比較兩位同學 的思路, 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小數或同分母分數加法, 實質上將不同的計數單位轉化成 相同的計數單位, 再進行計算, 運用了轉化策略, 將未知轉化成已知完成計算。 但深入思考, 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真的清晰嗎?師綜合學生的回答,通過評價點撥出算理,使學 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同時明晰算理。 總之,在計算教學中,應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 聯系現實生活,聯系游戲活動,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 讓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計算的課堂變得讓 學生有所期待。
㈢ 小學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分哪些步驟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㈣ 小學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分哪些步驟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內到的學習問題而容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㈤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㈥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實施方案怎麼寫
一、活動主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教研內活動,提高教師研究教材容、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對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大程度地推進學生的發展。
3、建立「教研、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型、學習型、討論型的教研氛圍。
三、活動時間 2012年5月23日 四、活動地點 固本小學 五、參加對象 全體數學教師 六、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我們學校數學教研組的實際情況,通過觀摩課,開展「以課改理念看課堂」為主題的評課活動,從優、缺點兩方面評價課堂教學,及時給執教老師指出不足,真正創設良好的教研氛圍。
七、活動過程
數學組老師集體備課—李來翠老師上課—全體教師聽課—李來翠老師說課—全體教師集中評課
八、活動要求
1、執教教師備好課,備課教案交1份到教研組。 2、全體教師參加聽課和評課,填寫好聽課記錄。 3、執教教師寫說課稿1份交教研級。 九、活動經費
1、活動統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員:參與活動教師 2、活動費用具實憑票報銷。
㈦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基於社會發展對教育目標的新要求。即在現代社會要學會「終身學習」,即讓學生學會學習要比學會知識本身重要得多!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也必然引起我們對小學生學習方式的關注!
2.基於對當前課堂教學的反思。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學習」的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削弱了小學生提出疑問與另做解釋的勇氣,另一方面造成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正制約著小學生的發展,應該改善。
3.基於新課程改革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把轉變學習方式作為一大目標,我國進入21世紀也開始啟動新一輪課改,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4.基於「十二五」教育方針中陝西教育實施減負課堂的需要。科學高效的課堂必然是輕松、愉悅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應該是毫無壓力,無成績負擔,把學生盡可能從重復、單一、枯燥的作業與書本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課題的支撐性理論。
1.新課改關於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表述。《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現代認知學習理論和心理學理論。主要有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奧蘇伯爾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等。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藉助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情境、協作、對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的四大要素。
4.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正常條件下,只要有適當的外界刺激和個體本身的努力,每一個體都能加強自己的任何一種智力。多元智能理論為這策略的運用和學習方式的選擇、革新提供了腦科學依據。
三、課題研究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2.活動性原則
3.開放性原則
4.民主性原則
5.發展性原則
四、研究的具體內容與預期目標
(一)研究內容
1.小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狀況及成因的調查研究
2.小學生學習方式體系和優化的研究
3.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
4.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的研究
5.信息技術在小學生學科學習中有效應用的研究
(二)預期目標
1.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和優化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能力。
2.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使教師學會尊重學生的學生個性,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3.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根本的轉變。①學會主動學習②具有靈活的學習方法③具有探究學習的能力④具有合作學習的習慣
五、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
六、課題研究的措施和過程
時間:以一年為課題研究時段
(一)確定相關研修人員。
(二)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三)完善教育設施,加快信息化步伐。
(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