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數學用到設置懸念教學的

小學數學用到設置懸念教學的

發布時間:2020-11-30 13:43:51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設置懸念

一、激「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 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為什麼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後水面卻上升了?」一「石」激「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塊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有寬度,還有的說因為有厚度、有面積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麼有關系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兒,及時導入新課,並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後能夠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問」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麼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麼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後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綳得很緊,而且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得也很深刻。 三、示「錯」 教學時有意搜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論,使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沖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出致誤原因,克服思維定勢。如我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錯的復習題:36-36÷3。許多學生的計算步驟如下:36-36÷3=0÷3=0。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強信息「36-36」削弱了計算順序這一信息,造成了計算的差錯。而只有個別學生的計算步驟是:36-36÷3=36-12=24。出現這兩種情況,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順水推舟,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這兩種計算哪種正確。頓時,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第一種解答正確,有的說第二種解答正確。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我順勢引入新課:「到底哪種解答方法正確呢?我們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後,就知道答案了。」接著開始講授新課,教學效果很好。實踐證明,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容易做錯的題目,展示錯誤,造成「懸念」,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四、設「障」 教師要准確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出示兩組題:(1)1.6÷0.25,15÷0.15;(2)10÷3,14.2÷22。學生很快計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發現怎麼除也除不完。「怎麼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造成「懸念」,使學生在學習循環小數時心中始終有了一個目標,激發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五、求「變」 求「變」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學習了分數應用題後出示兩個條件:男同學20人,女同學16人」,讓學生根據所給條件自己提出問題,並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1)男同學是女同學的幾倍?(2)女同學是男同學的幾分之幾?(3)男同學比女同學多幾分之幾?(4)女同學比男同學少幾分之幾?(5)男同學比女同學多百分之幾?……這樣的變換使學生再度陷入問題的探索之中,而且這種求「變」,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思維潛力的發揮起到一個創景設情的作用。

㈡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操作情境

所謂的問題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學生形成認知中突然提出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問,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並作為自己學習的目的的一種情境。它能促使學生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在情境中融合為一體。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切實開展有效學習,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望。我們不能強迫學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個個知識點灌輸給他們,只有當學生迫切需要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創設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基於目前教材已改革,需要我們教師建設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出適合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問題情境。情境創設中,我們要把社會中心的「用」,學科中心的「序」和兒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結合起來。也就是:問題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以及數學的應用性,突出數學的應用價值;情境創設的內容安排要注意數學學科的系統性,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情境創設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取材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水平,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1. 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創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學生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學生的興趣激發、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角的認識」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班級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內學生的周圍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同時讓同桌倆相互說說從中發現了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黑板、國旗、桌子、課本、作業本、三角板、紅領巾等,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後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發現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2. 編擬童化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例如,人教版低年級新教材中許多主題圖,都可以編成童化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時,可以編個「猴子比聰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媽媽給兩個猴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猴孩子猜帶來的是什麼禮物?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梨、桃、香蕉。猴媽媽接著說:咱們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並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也請咱們班的同學們評判一下,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多媒體展示猴子們是如何數的,用什麼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我們有幾只呢?都數成了兩只,誰也沒有數對。這時教師及時問同學們,他們為什麼沒有數對呢?請同學們幫幫猴子們。猴媽媽又問,我們每隻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同時教師鼓勵引導同學們都來幫猴子們想一想。多媒體展示3隻猴對3個桃子,3隻猴對2根香蕉,3隻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於3,3大於2,3小於4。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猴子們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於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
3. 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有助於把探求新知和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的情感結合起來,啟發吸引學生喜歡學、樂於學,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的過程中,在鞏固記憶5的乘法口訣時,可採用多形式對口令游戲,且師生共同打手勢判斷對否的方法,說5的乘法口訣。練習時,可以使用不同的組合形式進行對口令。如師生對口令,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說得數,然後讓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說得數。也可採用男、女生互對,同桌互對,小組互對等。對口令的過程中,師生要評判對口令是否正確。這樣做,教師與學生的活動溶為一體,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與學生的全體參與相結合,使學生在多形式的互動中,訓練了思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且根據所學的知識迅速准確地回答問題的能力。
4、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麼關系?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麼關系?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准確又全面。
5、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里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於引發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徵」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裡面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並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麼秘密的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一課,教師布設了讓學生隨便說一個多位數,師不計算就能判斷這個數能否被2整除,當學生對老師的這一快速判斷持有疑問,利用計算機驗證又准確無誤時,定會被老師的敏捷反應充滿欽佩,定會沉入到一種思考當中,為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研究奠定思維基礎。
6、巧設室外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數學課堂的室外活動情境,易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內涵,利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請3名同學分別組織全班其餘24名同學進行隊列訓練(不能重復),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發現,每行站的人數和行數成反比例關系,並利用這一關系快速解答了老師指令下的隊行每行人數。緊接著老師又指著旗桿說:「若學校想要更換新的旗桿,你能幫助算一算旗桿應有多長嗎?」「以小組為單位先研究方案,在確立實施的方式方法。」學生很快利用桿高和影長成正比例這一知識設計出方案。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之中,與只讓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
七、利用新舊知識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過去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試試。」再如,當學生在學習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時(退位),可以啟發學生從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時(進位)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能給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利用問題、設立疑點、猜測、驗證、錯例反證、考察等等創設問題情境,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已有很多現成的素材。例如:一年級教材的小貓釣魚、花壇里有多少棵花、認識公交車線路、森林運動會、動物到大象家作客、白雪公主、為媽媽折千紙鶴、收集廢電池等等。這些情境的創設,我們可以進行有感情的口述,有的可以放大成掛圖,有的可以再製成多媒體課件,這樣可以讓學生覺得身臨其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管怎樣,根據需要,只要合適就行。
總之,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實際,即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應從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創設富於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問題情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探索,且在問題情境的激勵下,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㈢ 中國教育聯盟,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設置懸念

「懸念」作為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由學生對所解決問題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而產生的,而教學中,適時地創設「懸念」,將會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學生渴望不斷探索,追求知識的心理需求。
一、設「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要使學生生「疑」,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激「疑」,可激「疑」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設「疑」。
二、精「問」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教學中適當地選擇、安排提出好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好勝心和創造力,是創設懸念的有效方法。
三、制「錯」
教學時有意搜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論,使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沖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出致誤原因,克服思維定勢。
四、創「難」
創「難」可在某堂課或某段知識前拋出,使學生看到所學知識最高點,經常保持一種學習的未完成感。
五、求「變」
求「變」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的始終感到「新」、「奇」,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六、留「尾」
留「尾」指在每節課(或每段知識)結束時,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餘味」,為後繼課塗上點「神秘色彩」,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用到設置懸念教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