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科學植物單元《我看到了什麼》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麼》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課。本課以生活中常見的大樹為觀察對象,以一個初學科學觀察學生的一般發展過程為線,通過幾個依次遞進的結構活動,讓學生經歷並體驗一次科學觀察活動方法及其意義的過程,為後續科學學習活動奠定良好基礎。本課也是植物單元的起始課。植物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樹又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體。對大樹的觀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關於這棵樹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方面的事實性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樹看做一個生命體。教科書表達的一個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獲取有限的信息;回憶看到過的事實,能夠豐富我們的信息;實地觀察能夠獲取更多更豐富的信息。希望學生在與看圖片的對比過程中,體會到實地觀察與從圖片上看對信息的獲得是有很大區別的。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是真正的觀察,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對觀察手段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這一點上,許多學生不認為聞、聽、嘗、摸等手段也是觀察方法。當我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各種觀察方法去觀察一棵大樹的時候,學生會體會到,科學課上的觀察必須是全身感官都要參與的觀察,從而豐富學生的觀察手段。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大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2、簡單了解樹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2、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3、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4、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從圖片中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2、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3、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用各種科學方法觀察這棵樹
教學難點:嘗試用感觀感知樹
四、教學准備
1、物色校園中或校園周圍可供學生觀察的大樹,教師課前實地看一下,考慮活動中學生可能會產生的安全問題,加以預防。
2、准備一些觀察活動中學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觀察工具。
3、教學PPT,人體器官圖(或者是課前簡筆畫)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我看到了什麼(圖片上的大樹)
1、談話:同學們,在校園里、在路上、在公園里,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大樹,你有沒有仔細地去看過它們?有沒有想過要去仔細地看看大樹?
2、(PPT展示),仔細看看圖上的大樹,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麼,是什麼樣的。比比誰看得仔細說得多。
學生看教師投影圖,說說所看到的相關信息,比比誰說得多。
(預測:學生說的信息以樹的結構為主,如樹干、樹葉、樹冠、樹根等)
3、小結:從圖片中,我們獲得的有關大樹的信息很有限。
Ⅱ 小學一年級科學植物是活的嗎教學設計
植物會生長繁殖,具有生命特徵,所以是活的。
Ⅲ 一年級科學上植物是活得嗎教學設計
1能說出植物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植物的特徵及其變化。
2通過搜集證據證明植物是「活」的。
Ⅳ 科學《校園里有哪些動植物》課件PPT教案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寫詳案.一般說來,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
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奇妙的植物》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種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養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活動准備:
1.各種植物的葉子、果實、花瓣等(如:草葉、紫甘藍、草莓、枸杞、花瓣等);
2.錘子、木棍、石塊、白色棉布若干;
3.小桶一隻,黑板一塊
活動過程:
1.觀看魔術表演,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變一個魔術。(老師從小桶里拿些綠色的葉子包在白色的手絹里,通過搓、擰等方法,使手絹上染上綠色的花紋。)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幼兒猜測)
2.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師:葉子里真的躲著神奇的顏色嗎?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變?請你們從椅子下拿出籃子,看看你的籃子里有什麼?
師:每個小朋友的籃子里都有一塊白手帕和許多綠葉子,你們也來變一變,看看手帕和葉子有什麼變化。
幼兒操作。
3.藉助工具探索各種植物中的色素。
師:我們已經在植物的身體里找到了綠色,咦?那植物的身體里會不會藏著其它顏色呢?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教師小結
4.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師:植物色素有什麼用呢?
幼兒講述。
活動反思:
孩子們在草地上玩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衣服上有了綠色的斑點;在田野里採摘桑葚的時候,也會留下滿手的紫斑,他們既苦惱又好奇,為什麼小草的綠色會跑到衣服上來呢?為什麼桑葚的紫色會跑到手上來呢?其實在我們童年的時候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Ⅵ 小學科學:《植物怎樣「喝水」》教案
可是,我發現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里,是是怎麼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麼,你們見過的根是什麼樣的嗎? 3、學生匯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 相關:◇ 植物怎樣喝水 >>詳細◇ 探索活動:植物怎樣喝水 >>詳細◇ 探索活動:植物怎樣喝水 >>詳細◇ [大班]大班主題活動計劃: >>詳細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後利用莖輸送水分,並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知識:經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學會周密思考。 情感:體會到植物也和人一樣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領,意識到搞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認真的態度,體驗合作交流的落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後利用莖輸送水分。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教具准備:植物的根、小量筒、紅水、食用鹽、小刀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探究 一、導入問題: 1、同學們,我們校園里種了很多花草、樹木、工人師傅經常給它們澆水。可是,我發現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里,是是怎麼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麼,你們見過的根是什麼樣的嗎? 3、學生匯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學們說的樣子呢?還有沒有其他特點,老師這里准備了很多新採集的植物的根,現在分發給大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植物的根是一樣的嗎?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並把觀察結果記錄在書上表格里。 2、分發材料,分組觀察記錄。 3、匯報與交流。 4、歸納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樣的,有的根主根粗,側根細(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細差不多(叫須根)。根也有共同點:根都很長、很多,根的尖端長有許多白色絨毛(叫根毛)。 5、提問: (1)根很多、很長,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麼好處? (2)根毛壁薄,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麼好處? 6、從根的特點上看,根具備「喝水」條件,但根長在土壤里,我們看不見,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設計實驗 1、怎樣設計實驗才能證明根能「喝水」呢? 2、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你為什麼這樣設計? (2)哪一種方法既科學又簡單? (3)選擇什麼樣的植物做實驗? (4)選擇什麼樣的內器裝水便於觀察? (5)怎樣知道試管內的水有沒有減少? (6)怎樣才能防止水不從其他地方散發(蒸發)掉? (7)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讓我們能看見水是否進入植物體內? 4、各小組領取實驗材料,並製作實驗裝置。 5、預測一下:試管里的水將會怎樣變化?可能會看到哪些現象? 四、課外探究 因為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所以請大家把裝置放在教室窗檯上,定時觀察,並認真做好記錄。下節課繼續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證明 一、 引入問題。 1、 上節課,同學們做的實驗結果什麼樣的? 2、 學生匯報和交流(邊展示邊說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莖、葉脈里都有紅水) 3、 這些現象能證明什麼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輸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學生作出推測。 二、觀察探究 1、你認為莖可能有什麼樣的構造? 2、學生猜測 3、莖裡面到底有沒有大家推測的構造呢?下一步該怎麼辦? 4、學生匯報與交流。 5、我們發現有兩種切法:橫切和縱切。 6、學生分小組活動:切開莖,並仔細觀察。 7、討論:這些構造可能有什麼作用? 三、歸納小結: 1、根據我們的研究,討論總結: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2、匯報和交流。 3、將獲得的結論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4、給自己塗「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需要「喝水」。需要營養,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想一想:我們以後該怎樣對待校園里的花草樹木?
Ⅶ 2017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植物是「活」的嗎》教案
目標:
1、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各種植物的種子是不同的,並能區分。專
2、讓幼兒了解植物生長屬離不開陽光、空氣和水。
3、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習慣和體會成功的喜悅,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慾望。
活動准備:
1、事先搜集有關植物生長的資料和圖片。
2、准備各種植物的種子若干。
3、花盆、紙筆若干。
Ⅷ 小學科學"植物怎樣生存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多數的植物能自己製造養料,養料是由植物綠色的葉依靠陽光、空氣、水製成的。
2.知道綠葉能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潔凈空氣,氣孔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
3.了解海爾蒙的科學實驗,初步了解植物氣孔在放大鏡下的樣子。
4.經歷對植物養料的探究過程,主要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
5.培養學生不懈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