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數學應用題教學反思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學好應用題直接關繫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應用題的教學,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應用題的授課效果,讓學生愛學應用題、樂學應用題、學好應用題。本文根據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果做了一番探討。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幫助
在傳統的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常常採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演練應用題的數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導致他們對應用題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懼怕心理。因此,如何消除學生對應用題的消極心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應用題,成為了教師的當務之急。為此,教師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上,提倡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常言道,「探索是數學的生命,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好的問題能給學生的思維提供正確的方向和動力,能引發他們的探索與思考。因此,一方面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面對相同的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因此教師在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師要想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就要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學習數學不應以接受式為主,要給學生充分探索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應用題。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例如在教學關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周長的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測量或者手工製作,體驗這部分知識的應用。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弱點與難點,並加以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此外,對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想法,教師要從中找出值得贊賞與肯定的地方,然後再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原因,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理解,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反省認知能力,為自主探索奠定基礎。
二、豐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
應用題是學生學習、應用數學知識的載體,傳統的題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在書本上的,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要豐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使呈現方式更為新穎、靈活、現實,以滿足小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點,提高他們學習應用題的興趣與效果。
1.用實物演示應用題
實物演示以具體的物品為教學道具,在應用題的講解中運用較頻繁,有助於學生直觀地理解題意。尤其在低年級的應用題教學課上,實物演示更能提高小學生的形象興致,激活他們的思維。例如在教「利息」一課時,只要出示一張存單,讓學生自己從存單上找出有用的信息,並計算利息,學生就可以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
2.用圖表呈現應用題
在一些有關數字統計的應用題中,教師可以運用圖標呈現應用題,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量間的關系。在統計圖表知識教學時,例如有一道題是計算某市2000年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我就帶領學生畫出了數字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數字的變化和走向一目瞭然,還可以計算出當地某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氣溫低了百分之幾。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圖表方式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把家裡的用電、用水量調查清楚,製成表格後,來計算出平均費用,或者出示殘缺的用電發票,根據已有的信息推算出發票上的全部信息。
3.用多媒體模擬場景演示應用題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應用題教學的改革帶來了契機,使得應用題由此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有些應用題單憑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憑口頭講解又很難解釋清楚,而如果利用多媒體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喜歡的、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動的情景,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題,全身心地投入到應用題的解析中,有的教師會用攝像機把外景拍下來,藉助多媒體在課上放出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師精心製作課件,把光聲磁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如在教學「相遇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兩個卡通人物,讓他們從兩個小鎮出發,相向而行,走路時可配上腳步聲,形象地展示了整個過程,再利用計算機的優勢,把剛才走過的路按每小時一段進行分割,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對解題方法的掌握也將會更加牢固。
4.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展現應用題
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往往都以散亂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了培養學生選擇、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以列組是形式為學生提供一些應用題的素材。如出示一組條件和一組問題,讓學生選擇有用的條件或問題進行編題訓練,完了再進行解答。以此讓學生體驗相同的條件、不同的問題,或者不同的條件、相同的問題,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5.引入開放式應用題
以往的應用題一般都是固定的問題、固定的答案,學生只要按照相關例題的解答方式「套」過去即可,這樣既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利於對解題方法的活學活用。開放式應用題指具有現實背景意義的條件不充分或多餘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的應用題。在應用題教學中,開放題的引入為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多向學生滲透開放式的應用題,甚至可以將問題改編成開放式,供學生自由發揮。
如在學習折扣應用題後,安排這樣的問題:學校組合學生代表28人進行秋遊,公園門口寫著:學生票每張10元,團體(30人或30人以上)票打八折,你該怎麼買票呢?請你設計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學生出現此下幾種方案:
買團體票:10×80%×30=240(元)
不買團體票:10×28=280(元)
通過不同方案比較,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嚴密的邏輯思維,同時認識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實際意義。又如讓學生解答:小明花20元錢買了2元和3元價格的兩種杯子,問小明買了幾個杯子?這道題不止一個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答案,最終通過討論得出最佳方案。
這類開放題需要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去猜想、嘗試、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貳』 如何搞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摘要: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的學科,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而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更是要求小學數學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中學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而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水平,對提高小學數學的整體教學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革教學方式,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效率,是勢在必行的。本文中我們主要論述了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重要性、現狀以及改革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措施。
關鍵字: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用題不僅是重點更是教學難點,老師主要的授課方式是採用例題講解,反復練習的方式。而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解題能力。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重要性
從某種角度來說,數學這一學科可以被人當作一種語言,與外語不同的是,數學這一語言是通過精心的設計來得到的。而小學是每一個學生進行學校學習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數學學習將直接影響學生後續數學學習的興趣,更是打好數學學習基礎的關鍵所在。
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而且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閱讀和理解能力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應用題的題型一般來自於生活,所以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給予學生一定的挑戰性。通過對應用題進行訓練,能夠鞏固學生的解題思路,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深化,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往往受到老師講課的限制,約束了學生在應用題當中的自由思考,糾其根本原因,在於老師的講課脫離了實際,與應用題的初衷嚴重不符。自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成熟以來,教師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就常常是以題海戰術為主的。老師在講課中,通過對應用題的反復聯系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脫離了實際,嚴重缺乏生活的氣息,進而導致了應用題的優勢難以發揮。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不僅如此,教師的講課內容脫離實際,對學生的吸引力嚴重下降,無法將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整合為所學的數學知識,對教學效率的提高造成了消極影響。
對於一部分的老師來說,忽略了應用題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單純的認為提干過長會導致難以理解,降低課堂效率,因而會將某些應用題簡單化、統一化,僅僅將一些解題公示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夠形成自有的解題思路,因而某些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很一般,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
三、改革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措施
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改革也進行了數年,但是實際的教學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我們提出了幾項改革措施。
1、重點培養學生的多樣化的解題思路
在新課改中,應用題解法的多樣化是一個重要特點。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對同一題目,進行多種演算法的解題,令學生能夠有一個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體系還沒有完成形成,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不要將學生的解題方法固定化,防止學生在解題當中出現生搬硬套的做法。老師要做的主要工作在於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當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發揮自身能動性,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題方法。
通過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令學生將生活與數學應用題相聯系起來,將數學融入到生活當中,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應用題給學生所帶來的優勢。
2、可利用圖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當中,可充分的發揮圖示圖例的作用,幫助學生有效的識別各種問題信息,通過綜合分析應用題當中的各種數量間的管理,由此學會獨立的分析問題,獨立的思考問題,獨立的解決問題。
在教學當中,老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充分認識圖示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圖示的作用,並不是要將圖示的作用灌輸給學生,而要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圖示,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太完善,主要依靠感覺以及動作來認知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注重安排學生進行操作活動,利用形象的圖示直觀的讓學生理解問題,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結語: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創新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積極的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保證打好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
『叄』 誰有小學六年級應用題方面的課題方案
《小學生解答應用題錯誤的調查研究》的課題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1、背景
(1)、通過資料顯示,學生中對應用題普遍具有畏懼心理和漠視心理,為了應付考試只有簡單地套用「類型」解題,缺乏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及對解題策略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優良思維品質的培養,造成解答應用題錯誤率之高,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之淺,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之弱的現狀。很難實現讓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目標。在小學教學活動中,培養解決問題能力也處於一種核心地位。然而許多教師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仍運用傳統方法,學生往往憑生搬硬套就能解決基本概念問題,教師無意之中強化了學生機械模仿與不深入思考的思維習慣。雖然佔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和精力,學生解題正確率仍很低。這充分暴露了應試教育在思維技能培養上的缺陷。
(2)、正對這一現象,我們應意識到:注重學生解答應用題方法的指導及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新課改的需要。要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必須了解學生解題能力如何。由此,我們數學組提出開展《小學生解答應用題錯誤的調查研究》的探究活動。通過對錯題的調查分析,找出問題原因,尋求對策,提高他們的思維技巧。
2、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1)、改變在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解題興趣、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2)、通過調查,掌握學生解應用題的情況。在研究的過程中針對「好、中、差」三種類型學生解答應用題時的問題所在,進行個案分析,縮短認知距離。
(3)、通過調查分析,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練習方法。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學習模式。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4)、通過調查,分析和了解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水平、解題知識和技能類化水平。使學生在遇到各種類型的應用題時,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解答,逐步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關注他們學習過程和結果,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通過師生的活動與實踐,進一步了解應用題的結構,從而提高小學應用題課堂教學質量。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理論意義:
課題《小學生解答應用題錯題的調查研究》,將針對小學生解答應用題錯誤的分析,既有利於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於對差生的學習障礙進行診斷,提高他們的思維技巧。有利於改革課堂教學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煥發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實踐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實施,將會探索出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找到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最佳途徑。具有可操作性和應用價值。在實踐上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發展,從而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觀點、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生活、事物,進而提出數學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
三、國內外同領域的現狀及情況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問題解決已成為國際數學教育的一種潮流。美國從80年代起,就非常重視問題解決。美國數學教師協會1980年頒布的《行動議程》中的第一項建議就 是:「問題解決必須成為學校教學的核心」。在最新的課程標准中,它也是五項教學目標之一,同時也是其13 項課程標准中居於首位的標准。對於造成一步或簡單兩步計算應用題錯誤的原因,國內早有研究。研究者認為,解應用題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類型以及對應用題中時間、空間的敘述不能正確理解。
趨勢分析:
國內外歷來的數學課程都把解決問題列為重要目標。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無論是總體目標還是分目標,都明確表述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這一目標。
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聯系:
⑴、本課題在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上與他們的研究是相同的。
⑵、可以借鑒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經驗。
區別:
⑴、本課題研究的是「學生在解答應用題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的原因分析。而其他課題的研究是「培養學生解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
⑵、現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與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相差一定距離,本課題研究的具有很強的必要性。
⑶、本課題將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調查和分析,擬在小學生解答應用題困難原因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究出新課標下的教學模式,打破教師把應用題分類、運用解題公式的格局。注重教學方法,不僅要靠教師傳授,更要靠學生主動的感悟、理解和實踐、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切實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的發展為目的。
⑷、本課題研究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行為的變化為外線標志,以以研究他們的思維過程為切入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理論依據:
1、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是教學生學」。當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也多次提出:「教為了不教」,主張讓學生學會學習。
2、著名的當代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會如何學習本身要比『學會什麼』來的更重要的多」。
3、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4、創新性教學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指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第二,是指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時如何做到創新與優化,進而培養以創新性學習為核心目標的教學方式.
5、「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辯證統一的教學觀。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體現在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安排學習計劃、內容,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等。學生主體地位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地學習才能實現。
6、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而是由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藉助一定的力量(包括教師)和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
政策支撐:
《標准》將學生數學學習的目標分為四個方面:即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對 「解決問題」與「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及「情感與態度」並列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能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世界,提出各種問題;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
保障體系:
1、現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與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相差一定距離,本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強。
2、課題組成員素質高,均是具備大專學歷,多人正在自修本科,有的教師多次參加課題的研究,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均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
3、學校領導重視教科研工作,並提供可靠的政策、經費保障。
4、我校具有較強的科研氣氛,有利於實驗的研究。
5、我校地處經濟開發區,是銅山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學生家長普遍重視教育。本課題研究旨在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社會和家長的支持。
6、2006年11月2日,我校與銅山縣鄭集實驗小學舉行了簽約儀式,正式成為教科研「手拉手」友好學校。我們曾與烏克蘭巴甫雷什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結為聯誼學校。我校又是徐州市師范大學教育實驗基地。因此,我們大家的課題將得到眾多教育專家的指導,他們可以給我們提供理論支持,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支持和合作。
四、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通過調查、訪談與課堂分析等方法,從解答應用題的一般策略「條件和問題的收集。分析數量關系。擬訂解答計劃。解答。檢驗與評價。」這五個方面對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能力作描述性的記錄與分析,針對解題錯誤原因,找出及時補救的策略。旨在為《課程標准》的實施教學實踐提供豐富、翔實的研究資料和一定的教學建議。引領本校廣大數學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努力轉變教學方式,促使教師在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從而提高我校的數學教學質量。
內容:
一、工程應用題的內容設計的策略。
二、解答工程應用題的錯誤的原因的分析的有效途徑。
1、對於不同類型的工程應用題,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測試。
2、抽出差生,根據不同類型的應用題,再分別對他們進行個案分析,找出錯題的原因。
從學生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和過程進行測試,對學生的解題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解題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水平,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
3、組建學生個人數學學習檔案。
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以後,應該對自己的學生有了深刻的了解,但還需要組建學生個人數學習檔案,並進行適當的分類、比較,做成表格。
4、學生解答工程應用題的的錯誤總結。
三、小學生解答工程應用題學習評價的策略。
五、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認真學習建構主義理論、現代認知心理學,《新課程標准》等一些相關理論或文件精神,摘錄對課題研究有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供學習和借鑒,做好資料收集和存檔工作。
(2)行動研究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勤於將自己從課題研究中獲得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3)、調查法:以全體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數據和資料進行匯表。
(4)、觀察法:通過對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表現,進行全面、細致和深人的觀察,從而獲得比較充實、比較客觀的事實材料,確定其得以發展的條件。
(5)、個案分析法:以個別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建立個案,對其應用題的解答分析,進行追蹤記錄,對個體情況進行全面深刻的分析,為驗證課題提供依據。
(6)、經驗總結法;認真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各階段的得失,不斷調節研究步伐,最後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本課題的研究,還採用書面測試法、訪談法與課堂分析法等方法。
六、具體措施:
第一階段:(2006.5——2006.9):准備階段。
⑴、確定課題名稱,研討撰寫課題方案,擬定試驗計劃。
⑵、成立課題實驗研究小組;
⑶、搜集相關理論資料。
⑷、課題組成員擬定實驗方案,准備申報,進行課題論證;
⑸、搞好課題前測。
第二階段:(2006.9——2006.12):確定研究實施方案
⑴、實驗開題並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培訓。同時認真學習《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等新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以及教育科研的理論與方法、案例研究的相關理論等,為本課題實驗的實施做好准備工作。
⑵、根據方案、課題實施計劃開展研究工作,根據各學科特點進行分解和細化。 編制研究目標細化量表。
⑶、認真作好記錄和階段性總結。
⑷、定期召開課題成員會議,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
第三階段:(2006、12—2007、7)研究的具體實施階段
⑴、探討課題的適用性;構建子課題模式 示範引導;全員參與;推廣深化
⑵、修改研究方案,調整研究方向。
⑶、構建學科子課題模式,進行全方位研究。
⑷、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廣,促進研究深化。
⑸、階段性成果鑒 定、推廣、子課題模式構建。
⑹、聘請相關專家進行理論論證.
第四階段:(2007、9—2008、1)課題研究的矯正、成果總結和推廣階段
對研究過程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再研究 跟蹤調查
①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再研究。
②召開成果推廣和鑒定會。
③對研究對象進行定性評價。 統計數據,寫出相關的總結材料。
第五階段:(2008.3——2008.7)模式研究的總結階段。
⑴、撰寫研究總報告。
⑵、向上級申請課題的結題驗收,評估並總結推廣科研成果.
七、人員分工
課題組長:秦雯
負責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報告的組織和撰寫。
課題組其他成員負責方案的執行、研究個案的收集整理。
八、預期研究成果:
1、 優秀課例、課件(光碟);
2、 教學設計集、論文集;個案集。
3、研究報告。
『肆』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課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課
應用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使學生不怕應用題,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能正確分析等量關系是解應用題的關鍵。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過程。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只有對題目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學生對題目中的某一種數量關系不夠清楚,那麼也不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而要分析等量關系首先要理解並熟記一些常用的等量關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每份數×份數=總數、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以及幾何圖形計算的有關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關系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養學生解一般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產手機54萬部,前10天每天生產1.5萬部,餘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當學生弄清題意後老師就提問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餘下要生產多少和需要的時間)用哪個等量關系?(餘下要生產的量÷餘下的時間=平均每天要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題里沒告訴我們又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一共要生產的前10天共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前10天共生產的又沒告訴我們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每天生產1.5萬部×10天=前10天共生產的)一個題目分析下來要用到好幾個等量關系,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分析等量關系學生才能找到解應用題的途徑,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養學生解分數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分數應用題的等量關系的分析要找到題中的關鍵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數應用題時,我要求學生先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的量,然後再寫出三個字的等量關系即「1」×=量。例如我國領土遼闊廣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東西相距多少千米?從分率句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單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數」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數乘52/55等於東西相距的千米數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數×52/55=東西相距的千米數。不管是分數乘法或分數除法應用題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關系,只要找到了等量關系再根據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單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計算。
(三)培養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應用題找等量關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可以順著題意找,找到等量關系後設未知量為x與已知量共同參與列式。例如,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它的等量關系順著題意,用原有的重量減去賣出的重量就等於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據等量關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養學生列表或畫線段圖的能力
畫圖分析應用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整個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應用題是比較抽象的,用列表或畫線段圖分析能幫助學生弄清題里各數量間的關系。
(一)一般應用題中有關實際數與計劃數的問題可以藉助列表進行分析
例如,食堂買來280千克大米,計劃吃7天。實際每天比計劃少吃5千克,這批大米實際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數 天數 總千克數
計劃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實際 比計劃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從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實際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計劃每天吃的,用計劃每天吃的減去實際比計劃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從而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列式為:280÷(280÷7-5)。用這種方法分析這類應用題即使程度再差的學生都能解答,特別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分析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藉助線段圖能夠幫助學生弄清有關數量和標准量的關系,找到解題的途徑。教學時,經常指導學生作線段圖訓練,使學生掌握作圖的基本方法:必須先畫表示單位「1」的線段,注意線段的規范性以及作圖的靈活性,運用補、截、移、疊等作圖技巧,講究作圖的科學性。同時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分析思考,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的思維與作圖同步進行。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啟示性。
三、注重培養學生對比辨析的能力
對於易混、易錯的題目,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變式題組讓學生練習、比較,從而掌握解題規律。例如(1)少年宮舞蹈隊有23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合唱隊有多少人?(2)少年宮合唱隊有84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舞蹈隊有多少人?通過對比使學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數已知用算術解(2)的一倍數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數應用題中學生非常容易混淆的兩道題:(1)一根繩子8米剪去1/4,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8米剪去1/4米,還剩多少米?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數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發散思維是解決問題時沿著各種方向、不同途徑去探索和思考。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聯想訓練以及一題多解訓練,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靈活性。如,飼養小組養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隻,其中黑兔的只數是白兔只數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種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設白兔有x只,則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歸一法:從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從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佔一共的1/6,白兔佔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數的方法:從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單位「1」,而黑兔的只數是白兔只數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數,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數。平常教學時多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並對多種解法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最佳的解法。從而使學生懂得,在解應用題時,要盡可能地選用最簡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養學生驗算的能力
驗算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自我評價能力的重要步驟。驗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舉例加以說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這道題時往往有學生出現2100×42%%=882(千克)的錯誤解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呢?從而判斷答案是錯誤的。再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理解「42%%」的意義,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幾的數,得出油菜籽千克數×42%%=油的千克數,找到了正確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這樣就能做到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
『伍』 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個問題
小學應用題教學是數學學科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每個數學教師都有同感,由於應用題與小學數學所有基礎知識緊密相關,類型較多,且方法靈活,所以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之一。基於以上認識,我將結合一些例題,來談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審好題
根據不同題目、不同年級、採用恰當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內容與要求。有些老師在講應用題時,不注意從問題本質出發,而是從形式上、表面上作出一些不完全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束縛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會造成知識上的錯誤。例如:有個老師總結加法應用題的規律是:「求一共是多少或求一個數多幾的數」用加法計算。這種提法很不全面,造成學生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到「一共」或「多幾」就列成加法算式,而且實際並不如此。又例如,在教學了分數應用題之後,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有一天,老師帶了600元錢到傢具公司買傢具,便看見那裡的傢具都在降價。忽然,老師看見一套傢具組合,老師很喜歡。衣櫃200元,梳妝櫃的價錢是衣櫃的4/5,床的價錢比衣櫃貴1/5。請你幫老師預算一下,老師帶的錢夠不夠?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弄清問題的本質,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規律。切忌從形式上表面上出發,貽誤學生。
二、思路清
解答應用題的思考方法步驟要清清楚楚,有根據有條理,這是培養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一環,也是應用題教學重點。有的老師在講應用題時,忽視審題,急於計算。講例題的時候,只讀一兩遍題目,沒有認真的審題,弄清題意,就急於計算,尤其是簡單的應用題,很多老師忽視了從問題的本質去切合實際進行分析。對問題的分析,學生要有思考的餘地,才利於學生對數量間的關系的理解。因此,不能急於計算。如果簡單的應用題的分析欠了債,復合應用題的分析就成了堆。反映在學生中分析應用題往往不從題目的全部內容去思考,而是只抓住題目中的局部和表面的條件就做出判斷。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的應用題的時候後,我們可以盡量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或數據,讓學生結合表格來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氣污染指數,某一個班學生測驗的平均成績等等。再例如「小青買了兩本練習本,一枝毛筆,共用了四元錢。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筆是兩元錢,問一本練習本是多少錢?」這種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單一而且封閉,都是文字敘述,兩、三個條件再加上一個問題。如果這種題目反反復復,出現的次數多了,學生的心裡就會產生厭煩。如果是那樣的話,做出來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對於同樣一道例題,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現,如圖文應用題。這樣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颼颼的數字羅列的應用題變成了活潑生動,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三、強訓練
訓練的形式多種多樣,口頭說理,口述算式,操作教具,書面解答等都是訓練,從形式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反正智力的過程來看,一般是從感性知識逐步內化;從操作教具的動作技能到口頭有聲有色的敘述,逐步內化成心智技能。因此不僅要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而且必須安排書面解題的訓練,才能了解他們心智技能情況。同時練習應有層次、有坡度。在解題過程中,老師只滿足於對問題作「清一色」的教法,不注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上狠下功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清一色」的教法,是「封閉式」,不是「開放式」不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不適應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這一教學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小華家養了35隻母雞,4個月一共產蛋3640個,平均每隻母雞每個月產蛋多少個?」時,題目一出現,應該先讓學生思考,人人動腦,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3640÷4÷35的解題方法。解這題時,還可以先求出每隻雞4個月一共產多少個蛋,再求出每隻雞每個月產多少個蛋。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別的方法,這樣就可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顯然,「清一色」的教學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得不到發展的。
四、重反饋
不僅要掌握學生口頭說理的反饋,還要包括書面作業的反饋,同時從反饋的面來看,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解題情況。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正確解答應用題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思維訓練,創新思維獲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證。要重視解題過程的評價與反思,除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學會欣賞,體會成功的喜悅等情感、態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學中,評價教學應用題的質量的主要標準是看學生應用題考試的分數。於是,便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不少學生應用題的分數很高,但是,實際上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是很強。有的時候,學生一旦遇到新的問題,變束手無策了。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局限性,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將「純文字化」的表達模式有機地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情景劇表演等有效地結合起來,廣泛地採用於教學之中。這樣,既直觀又形象,而且還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地呈現出素材,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生的需求。
總之,在應用題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擺正角色——做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使我們的學生變得「聰明些、精明些」,使 他們的成長更為自信而成功地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升。
『陸』 淺論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成與敗會直接關繫到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及發展,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積極的從學生的解題興趣出發,教給學生解題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不斷的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學效率。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談幾點教學見解。
一、注重學生解題興趣的激發,提高教學效率
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見興趣對於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起點,是學習認知事物的基本動力。新課程改革強調小學數學教學應以人為本,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興趣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在快樂中求知,我們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也是如此,也需要學生的解題興趣作為支撐,提供學習的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想有效的落實並開展應用題部分的教學,那麼,我們就應積極的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結合學生的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從學生的解題興趣入手,充分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的方式有許多,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介入課堂,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相結合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創設出一個個引人入勝「最佳心理狀態」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此外,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二、教給學生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數學知識講究的是靈活運用,不是死記硬背,因此方式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在激發學生解題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應注重傳授學生解題的技巧和一般方法,使學生充分掌握解題的一般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對於解題的技巧來說,讀題和解答題意是基礎,分析數量關系和選擇演算法是關鍵,列出算式和進行計算是重中之重。而要讓學生有效的掌握這些關鍵,教學中,我們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即要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語言文字,弄清數量關系,弄清題目的隱含條件等等。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題目。即在「審題」的前提下,對題目中的各量進行分析,利用簡圖等,找出各量的關系,能說明題中各數表達的意思等等。再次要引導學生掌握列式、計算的一般技巧。即根據題目要求列出相應的算式,計算則是對算式進行求解,這就要求平時要多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包括心算、口算、筆算。最後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檢驗並作答。即將計算的結果放到題目中或生活中進行校驗,看結果是否符合題意和生活規律,經檢驗無誤後這道題,才能解答完畢。應用題是各式各樣的,但是解題的思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要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就會准確、快速的解題。
三、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現代教育學家「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最佳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 我們也知道,真正的數學學習不是對於外部授予知識的簡單接受和累積,而是主體主動的建構。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巧妙的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也尤為重要,這是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根本途徑。為此,教學中,我們教師在講授之餘,我們還應充分的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巧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學習。例如,六年級一班今天投擲壘球訓練,要求按性別分兩組進行,男生30人、女生20人,老師准備了20個壘球,你認為怎樣分配壘球較合理?讓學生自主思考分配壘球的策略,讓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男、女生各分到多少個壘球?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避免學生思維的僵化,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四、聯系生活,加深學生認知
知識源於生活,也運用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特別是小學數學應用題,基本上都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實例。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還應注重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性,積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加深學生的認知,使之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比如,「某旅遊景點的門票價為:成人票每人80元,兒童票每人30元,那麼小紅與妹妹、爸爸、媽媽一起去景點旅遊,需要多少門票錢?」教師可以將此與學生的旅遊經歷進行結合,讓學生想像旅遊的場景,回憶生活實踐,進行知識的遷移,進而完成這樣的題目。通過這樣的引導,生活實例現身課堂,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學生的認知,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結: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准確把握應用題教學方向,不斷的總結、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不斷提升。
『柒』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課
應用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使學生不怕應用題,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能正確分析等量關系是解應用題的關鍵。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過程。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只有對題目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學生對題目中的某一種數量關系不夠清楚,那麼也不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而要分析等量關系首先要理解並熟記一些常用的等量關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每份數×份數=總數、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以及幾何圖形計算的有關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關系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養學生解一般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產手機54萬部,前10天每天生產1.5萬部,餘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當學生弄清題意後老師就提問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餘下要生產多少和需要的時間)用哪個等量關系?(餘下要生產的量÷餘下的時間=平均每天要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題里沒告訴我們又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一共要生產的前10天共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前10天共生產的又沒告訴我們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每天生產1.5萬部×10天=前10天共生產的)一個題目分析下來要用到好幾個等量關系,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分析等量關系學生才能找到解應用題的途徑,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養學生解分數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分數應用題的等量關系的分析要找到題中的關鍵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數應用題時,我要求學生先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的量,然後再寫出三個字的等量關系即「1」×=量。例如我國領土遼闊廣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東西相距多少千米?從分率句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單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數」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數乘52/55等於東西相距的千米數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數×52/55=東西相距的千米數。不管是分數乘法或分數除法應用題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關系,只要找到了等量關系再根據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單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計算。
(三)培養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應用題找等量關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可以順著題意找,找到等量關系後設未知量為x與已知量共同參與列式。例如,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它的等量關系順著題意,用原有的重量減去賣出的重量就等於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據等量關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養學生列表或畫線段圖的能力
畫圖分析應用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整個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應用題是比較抽象的,用列表或畫線段圖分析能幫助學生弄清題里各數量間的關系。
(一)一般應用題中有關實際數與計劃數的問題可以藉助列表進行分析
例如,食堂買來280千克大米,計劃吃7天。實際每天比計劃少吃5千克,這批大米實際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數 天數 總千克數
計劃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實際 比計劃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從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實際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計劃每天吃的,用計劃每天吃的減去實際比計劃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從而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列式為:280÷(280÷7-5)。用這種方法分析這類應用題即使程度再差的學生都能解答,特別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分析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藉助線段圖能夠幫助學生弄清有關數量和標准量的關系,找到解題的途徑。教學時,經常指導學生作線段圖訓練,使學生掌握作圖的基本方法:必須先畫表示單位「1」的線段,注意線段的規范性以及作圖的靈活性,運用補、截、移、疊等作圖技巧,講究作圖的科學性。同時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分析思考,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的思維與作圖同步進行。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啟示性。
三、注重培養學生對比辨析的能力
對於易混、易錯的題目,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似是
『捌』 怎樣解決小學數學應用題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最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突出多讀、多思。讓學生在多讀,多思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掌握規律,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下面我談談孩子們應該如何讀題?
(一)運用直觀媒體,理解應用題的題意,從當前教學中反映的問題來看,應注意讀題和直觀媒體緊密結合,依題解題,讀題要加強。不能一字一字地讀,也不要只讀一遍。要讀出停頓。如按標點符號停頓;按句子成分停頓;按內容的邏輯停頓。可多讀幾遍,在讀的過程中使用直觀媒體,幫助學生理解題內容,操作時可把一句句話和媒體正確對應,讀時可以圍繞難點,重點詞語,勾畫內容之間的聯系。 (二) 讀題後的思考
第一,思已知 就是讓學生在感知已知條件的基礎上,展開思維,「你聯想到了什麼?」它是學生讀懂題意,找到已知條件與問題聯系的途徑之一。例如: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8.84厘米,這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是多少厘米?學生在讀完「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時,就會聯想到它的底面周長等於高,也就是底面周長和高都等於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從而實現了已知條件與問題的緊密聯系,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第二,思問題 就是根據問題,展開思維,找到問題與已知條件的聯系。它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問題入手分析,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數量關系和生活經驗,找到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如果兩個條件都是未知的,下一步該怎麼做?這樣一步一步地分析,就能找到要求的問題。例如:甲乙兩車分別從相距420千米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6小時相遇,已知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要求乙車的速度,需要知道甲乙兩車的速度和與甲車的速度(或需要知道乙車行的路程和所行時間)。速度和是未知的,甲車的速度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出速度和;而要求速度和?就要知道總路程和相遇時間,這兩者都是已知的,問題就解決了。 (三) 解題後在思考
第一,思多解 思多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不少的應用題客觀上存在著多種解法,我們應啟發學生一題多思,一題多解,在多解中比較各種解法的優點和缺點,選擇最佳解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
第二,思變通 應用題是千變萬化的,多練只會苦了學生,累了自己,精練才會事半功倍。「一題多變」就是精練的好方法之一,它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而且可以防止學生思維的定勢。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將某一應用題的已知條件或問題變一變,讓學生對比練習,提高遷移能力。
第三,思規律 解題後,要啟發學生思考解題思路,不但要學生知道該怎麼做,而且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認真總結規律,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樣有利於強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應用題
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分析、推導、綜合數量關系,由已知求出未知的過程。應用題的解答不僅要綜合運用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意義、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還要具有分析、判斷、推理、綜合等思維能力。所以,應用題教學不但可以鞏固知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那麼,如何進行應用題教學呢?為此,筆者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精心設計了應用題七環教學法,收到了可觀的教學效果。
應用題七環教學法是在心理學理論和《數學課程標准》的指導下,根據應用題的特點,從應用題生活化的角度,針對應用題在小學中的地位,對應用題給師生帶來的困惑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得出的。它以學生為主體,以加強思維訓練、發展學生思維為重點,著眼於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基本環節是:導→讀→思→說→記→找→研。現分述導
導,即導入新課,是老師有機連接各個環節的橋梁。其目的是為學生探究新知識指明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新知識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導的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敗。因此,對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千萬不可小覷,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不僅要讓導的內容與新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其有利於學生進行遷移類推,而且要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使學生感到既容易學,又有趣;
既有用,又有價值。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導的方式,或者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啟發,或者充分使用學具、教具進行設疑,或者運用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吸引學生,或者環環相扣,以舊引新。總之,不論運用什麼方式,只要能達到導的目的,導得自然,一般來說,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導入方式。 2、讀
讀,指讀題目,是應用題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其實,要把應用題讀通、讀透,還是比較困難的。有的學生之所以做錯,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讀題時走馬觀花,沒有讀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多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
讀,要講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學,大多數的學生讀題時都不注意停頓,語感非常差,使得數學意識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題意。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以讀的指導: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個人讀,也可以分組讀;還可以全班齊讀,形式不拘一格。此外,還要注意讀的語速。通常情況下,語速以稍慢為佳,以能准確感知信息數據及問題為標准。因此 ,讀的時候一定要全面、仔細,既不加字也不減字,對於較深的題目,甚至要咬文嚼字。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學生讀題後,思考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該如何表述,該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如何用線段圖描述題目,題目中有什麼樣的數量關系,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答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中心環節。學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的經歷和思維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思維現實化。只要是上數學的老師,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掌握數學知識時,往往感到困難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缺乏思維活動的自覺性與周密性。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者,設法調動學生的大腦器官。不但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餘地,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產生遐想,引發思維的火花,而且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對學生負責。切忌以教師的說講來代替學生的思,力求「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4、說
說,指學生用語言對自己的思考進行表達,屬於口頭動腦,是對題目的再理解,是最積極的思維表現。「人的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與言語密不可分。」「言語使思維更凝縮。」「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人們利用它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可見,語言能促進思維的發展。說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師評價學生愛動腦筋,勤於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從學生平時說的積極性這一角度來進行評價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說的訓練,尤其是學困生,更應該激發他們說的慾望,使他們不僅僅是想說,而且是要說;給他們一個說的舞台,讓他們充分表現自己,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因此,說的時候應盡可能採用個人說的方式進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此外,還要要重視說的依據,也就是根據什麼來說的。只有把依據弄得一清二楚,學生才能明白應用題是如何體現基礎知識點的,才能判斷自己思的結果是否正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加深對應用題的理解,學會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建立自信。 5、記
記,指將學生說的內容簡單明了地寫下來。就條件和問題來說,記的實質是對原題進行刪節、組裝、製作的過程,是對原題的一種精加工。就整個這一環節來說,記的目的是變復雜為簡單,加深記憶,強化理解,以便於學生觀察、分析和綜合運用。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通過「讀」「思」「說」的訓練後,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亂的,因而運用時常常丟三落四。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題也並非要像書上那樣詳細地寫出來,而只需要進行簡單地記載即可。記,還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表現之一。通過觀察記的內容是否完整簡潔,可以看出學生提練語言的水平。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記的能力,尤其是較復雜的應用題,記就更有必要了。記,最好在草稿本上進行,當然,如果覺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業本上進行,但一定要注意題目中具有隱蔽性的那種條件,記的時候應當把預設部分寫出來。
例如:「一個兒童體內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體重的4/5。這個兒童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在這道題中,「占體重的4/5」是一個預設條件,應該把預設的部分「水分」補出來,記為「水分佔體重的4/5」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掃清第一道障礙。 6、找
找,指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出題目的突破口和單位「1」等,進而找出題目中
的數量關系(等量關系),屬於分析的過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是學生理解題的攔路虎,通常是帶比、分數或幾倍等的語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找出這種句子進行理解。單位「1」是用來衡量的量,一般是緊接分數或幾倍前的那個量;有比時,通常是相比的幾個合起來的總量;或者就是題目中的總路程、總工作量等。總的說來,和誰進行比較,誰就是單位「1」。單位「1」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基礎之一。學生是否找准單位「1」,常常影響解題的對錯。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要引導學生弄清用來比較的量,教給學生識別比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單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題目中存在著兩個甚至三個單位「1」,解題時要注意單位「1」的統一。數量關系是應用題的靈魂,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學生解答應用題最大的困難。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關於數學方面的文化遺產,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用知識來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能獲取數學基礎知識,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從具體題目中找數量關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確無誤的數量關系,才能根據數量關系進行正確的解答。
找數量關系的方法有三種: ①對已知條件和問題逐一找; ②對已知條件和問題綜合找;
③明確單位「1」,畫線段圖找。畫線段圖時,一般是先任意畫一條線段來表示單位「1」的量,然後確定應該分的段數……單位「1」的量畫好了,再畫其他的量。
例如:「一條褲子的價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這道題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個預設條件,是題目的突破口,應注意理解;應該把「上衣」看作單位「1」。學生這樣理解後,自然能找出「褲子單價=上衣單價×2/3」這一數量關系,或者畫出下面的線段圖,找出數量關系。 7、研
研,指學生根據信息數據,利用找到的基本數量關系及某一條件或問題,研究出其他的數量關系,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靈活運用後學知識,嘗試多種多樣化的解題方法,是解題思維的拓展,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其具體做法可以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系對數量關系進行變式,也可以是對題目中能進行轉換說法的條件(多數是
帶幾倍分數或比的條件)進行換說法,也就是運用多種方法表達所學知識,)3找出新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
例如:「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本題中有一個明顯的數量關系:「大豆面積 玉米面積 = 100 」利用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可以得到兩個數量關系:「大豆面積 = 100 - 玉米面積」和「玉米面積 = 100 - 大豆面積」。題目中的關鍵句是「播種面積的比是3:2」,也是一個預設條件,補完整就是「大豆面積與玉米面積的比是3:2,即,大豆面積:玉米面積=3:2 。對這一條件進行換說訓練,又可以得到以下說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積:大豆面積 = 2:3
②大豆面積是玉米面積的3/2(豆=玉×3/2;玉為單位「1」) ③玉米面積是大豆面積的2/3(玉=豆×2/3;豆為單位「1」)
④大豆面積比玉米面積多1/2〈 豆=玉 玉×1/2;豆=玉×(1 1/2);玉為單位「1」 〉 ⑤玉米面積比大豆面積少1/3 玉=豆-豆×1/3;玉 = 豆×(1-1/3);豆為單位「1」 ⑥大豆面積3份,玉米面積2份,共5份。
又如:「一張課桌比一把椅子貴10元,如椅子的單價是課桌的3/5。課桌、椅子各是多少元?」本題中的「 椅子的單價是課桌的3/5」這一條件也可以理解為「椅子單價:課桌單價=3:5」這樣又可以像上一例一樣進行探究,從而找出多種多樣的數量關系,這樣不僅加深了理解,豐富了解法,更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總之,研究出的數量關系越多,「腦野」越開闊,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優秀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上七個環節,並非是孤立的,每一環節都可能會有其他環節的相隨或參與。《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七環教學法中,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經常以思為中心,讓說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感觀,使學生的腦、眼、口、手齊頭並進,勇於讓學生以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動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思維,拓寬解題思路。學生遇到應用題時,才能迎刃而解。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我們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的終身教育的起始站,學習數學不應僅僅是為了獲取有限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的教學更要注重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本領,獲得終身受用的可持續學習的發展性學力,即讓學生學會學習,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和終身學習打下基楚,由此,「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通過實踐教學獲得的經驗,我認為應用題難學的學生佔63%,很多學生家長也認為輔導子女學習應用題比較困難。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題材內容不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往往有些題型的內容在我們農村孩子從來都沒有見過或接觸過,也就是說現在教材中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就增加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缺乏興趣,缺少與其學科的聯系與溝通,從而影響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只有普遍採用一問一答的講解;二是教學目標注重解題技能、解題技巧的訓練,忽視應用意識、應用能力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三是解法不活,解題思路不夠開闊,學生僅僅是模仿解題,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思考想像的機會,更沒有主動探究、創新思維的時間與空間。影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導致學生對應用題理解困難。四是應用題的呈現方式主要以城市為主,把農村的教育忽略,缺乏與農村知識的溝通,導致學生學得不明不白。教學模式單一,多為一例一練,應用性不強,學生學的時候好像明明白白,用的時候無從下手。因此,應用題的教學應該從上面這幾個問題去思考。從而增強應用題的應用味,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題教學的效果。
如何使應用題更應生活化呢?我認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喜歡充滿樂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教材中應用題的選材,作一下改編。例如教學相差關系的應用題時,老師提供給學生幾條信息:蘋果有20筐,梨子有12筐,蘋果比梨子多8筐。應該把「筐」改為「顆」或「個」就把學生帶入了身邊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使應用題有了「應用味」。?此外,應用題應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多樣的、靈活的呈現應用題,能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跟著學生的思路走,適時予以點撥,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既擴大農村孩子的眼界,又擴展孩子的知識面。這樣就能使得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如何教學應用題
小學三年級應用題是整數應用題的總結。在這一階段把整數應用題中的一般應用題和典型應用題作了一個全面的匯總。所以小學三年級應用題的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涉及一般應用題到典型應用題,從一步應用題到幾步應用題,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從普遍到特殊,從簡單到復雜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不斷地歸納、綜合,讓學生從已學習到的解題方法中找出規律,把握特點。
在小學三年級數學整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應注意抓住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方法,教會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切入點。我們知道解答一般思考應用題的方法是:問題〈--〉已知。解答過程是:1、讀題,2、分析,3、解答,[列式],4、檢查。而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最難的是要教會學生把這個程有機的結合。於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讓學生知道解題過程中各個環節中應達到的目的,使學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一班栽樹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兩個班一共栽樹多少棵?」
這道應用題時,我就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要學生思考:這道題說的什麼事?有幾個班栽樹?拿個班栽得多?「一共」是什麼意思?求「一共」用什麼方法?這一串問題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把解題的方法也有機的結合起來。教會了學生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教會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從問題〈---〉已知的一般的解題方法。
小學三年級應用題中還涉及到許多典型應用題。如:路程除以速度=時間,總產量除以工效=工作時間,總產量除以單產量=數量,總價除以數量=單價。之所以把它們叫做典型應用題,是因為這類應用題有著極強的規律性。雖然這類應用題也可以用解答一般應用題的方法來解答,但如果學生把握到它的規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關系式來分析、解答就會更加簡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個,每個10元。著些水瓶一共可以賣多少元?(這道題是求總價,關系式是:總價=單價乘以數量)
這樣根據數量關系式就能輕松的解決這道題。當然一般典型應用題都不是一步的簡單應用題,這就要求學生要熟練地、准確地應用各種關系式子。在教學中教師要准確的定義關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如:「速度」,「單價」,「工效」等等。並列舉生活中有關慨念的例子,讓學生判斷、理解,逐步掌握、運用,以利於學生更好的解決典型應用題。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見,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素質的提高,有賴於教師素質的提高。希望我們不斷的研究教材,探索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更好的貫徹素質教育。
如何教小學生解應用題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等。因此,可以說應用題是生活的需要,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其實應用題的學習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素質。因此,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我認為應用題的教授一定要加強其思維的訓練,語言的訓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步驟:讀——劃——思——解,現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應用題。
1:讀
應用題是用語言表述的一類題型,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讀題便成為解應用題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很簡單,但數學應用題的讀並非泛泛而讀,它要求講究一定的方式,數學中的讀不講究抑揚頓挫、優美動聽,但需要用心、用腦、集中注意的讀,一般來講要讀三遍:第一遍初讀,對題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應逐字逐句的讀,重點理解每個詞、術語的實際含義;第三遍連貫起來讀,重點掌握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例:星火煤廠上半年原計劃產煤6.6萬噸,實際每月比原計劃多產2.2萬噸,照這樣計算,完成上半年計劃需用幾個月?
在讀這個題目時需要通過大腦反映弄清四個問題: (1)這道題敘述的是哪個單位的什麼事?
(2)題目第一個條件是什麼?「上半年」和「原計劃」又是什麼? (3)題目第二個條件是什麼?關鍵詞是什麼?誰和誰比?比什麼?比的結果怎樣?
(4)問題是什麼?「照這樣計算」是什麼意思?
劃。顧名思義就是把什麼圈出來。這一步對小學生而言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省略的,它是在讀完題後進行的,是在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題意,抓住重點的關鍵。例如:在教《分數加減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目,一塊地公頃,其中種大豆, 種棉花,其餘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這道題主要是讓你區別給你的分數是分率還是一個數。這個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必須把有單位名稱的數字圈出來,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數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進行加減法。同時劃出「幾分之幾」明白的告訴學生求的是一個分率,和 公頃無關。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提醒學生在今後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以免出現不該有的錯誤。
思:
學生讀題後,獲取了一知和問題後,接下來就是在大腦中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也就是思。一般來說,思有兩種思考方法:
(1)順著思考,即由已知——結論,從已知中獲取信息,一步步推出過程量,慢慢靠近所求結果:
例果園里有4行蘋果樹,每行18棵,還有2行梨樹,每行12棵,蘋果樹是梨樹的幾倍?
解:我們可以用圖把思考過程表示如下(順推) 已知
4行蘋果樹 2行梨樹 每行18棵每行12棵 蘋果樹總數 梨樹總數 蘋果樹是梨樹的幾倍?
(2)倒推法,即從問題入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些什麼條件,這些條件是題目中的已知的,還是未知量,要知道這個未知量又需要什麼條件,需要什麼樣的數量關系來解決,直到在題目中找到已知:
同上例:執果溯因(倒推圖解) 問題: 蘋果樹是梨樹的幾倍? 蘋果樹有多少棵? 梨樹有多少棵? 4行蘋果樹 2行梨樹 每行18棵每行12棵
已知
綜上,思考應用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中心環節。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者,設法調動學生的大腦器官。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餘地,為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
解,指的是學生的解答。或許學生認為這一部分他們是最會的。其實要把一道應用題完整的寫下來,讓老師給你滿分。同樣需要錘煉。學生需要把剛才思考的過程用數字的形式表示出來。在解應用題時,題目中沒有出現過的數學是不可以出現在題目中的,即使是顯而易見的數字也需要你進行一定的說明。這是數學的嚴謹性。所寫的式子,要讓別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這樣才是一個漂亮的式子。應用題寫的時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學生的解設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數後面並不需要有單位名稱。但如果是一般的式子,單位名稱則需要寫上去。當然求比率、分率等是沒有單位名稱的。最後是寫上完整的答句。其實要完成一道應用題,每一個部分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更需要學生通過前面的認真讀、仔細劃,努力想才能最終完整的寫完。
其實,要完成一道應用題,每一個部分都是不可忽略的,而做到以上步驟的前提是掌握基礎知識和各種基本用演算法則,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訓練和督導,每講完一道題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對該類型題進行再分析、進一步解剖題干、挖掘其等量關系,並進一步總結;例如:「相遇問題」,題後思考總結:1、什麼樣的題目表述的是相遇問題?2、這類問題的等量關系是什麼?3、拿到這樣的題目該怎樣列式計算?4、它與「追及問題」有什麼異同等等?
總之,學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也就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應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