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班教案憫農二首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藉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藉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飠"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一顆星"的'顆'。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傑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穀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穀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後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後一筆是點。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1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點評:教學時要通過教師范讀,聽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掌握讀法。注意詩中的兩個"四和死"的讀音不同,可藉助漢語拼音讀准字音。
⑵ 蒙氏古詩《憫農》教案
<
1、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
2、確定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教學目標的來源,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存在;依據教學目的,確定「教什麼」即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它有導向、激勵等多種功能;「如何教」則是從教學策略、方法或教學模式方面採取有效措施,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是針對如何解決教學問題而採取的方法措施。
3、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
4、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5、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又能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
⑶ 舞蹈教案怎麼寫 舞協幼兒考核鋤禾
一、舞蹈教案的組成部分教學對象 教學內容(新課內容) 教學目標(目的)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准備(音樂或樂譜、道具、設備等) 訓練方式 教學過程 教學總結(課後進行) 二、准備教案時該注意事項 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對象以及教學時間合理的安排,一節課的新課內容不宜過多或過少。 注意新課與以學知識的過渡和銜接。 用簡練的語言介紹新課的內容和背景。 教學重點要突出,不要東教一下西教一點。 講述動作、剖析動作要掌握規律,由於舞蹈運動多是從地面方位和人體方位起始的,因此教新動作也要從腳開始,有一個順序。千萬不要講一下頭,講一句腳,講一句腰,再講一句腿的,沒有順序沒有規律不僅容易遺漏,而且使學生得不到要領,造成混亂。 根據自己的學習和教學經驗對教學難點作出正確的估計。 如果有伴奏老師,應提前與之溝通。 三、適當在教案中插畫舞蹈動作簡圖和隊列調度簡圖 四、如何書寫新舞蹈組合內容舞蹈組合所用音樂的節拍,如:2/4 或3/4 全曲共有多少個八拍,包括前奏和結束部分。 按節拍用標準的舞蹈術語簡單書寫舞蹈動作和體態要求。
⑷ 古詩《憫農·春種一粒粟》的中心思想及詩意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
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⑸ 托班鋤禾的教學反思
一、 突出學法,持續發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注重課內得法,課外得益。因為是一年級學生,於是我就把進行學法指導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即讓學生如何掌握一般的古詩學習方法。教學伊始,首先讓學生背誦學習過的古詩,激發學生的學習古詩興趣。然後質疑學生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是什麼?學生都會說只是一行一行地背熟。於是教師揭示新的學習方法:了解詩人—正確朗讀—想像意境—感悟詩情—積累背誦。學生在掌握了這樣的學法以後,就能自讀古詩,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 運用動畫,突破難點
由於學生對農民勞動的情景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如何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這是教學的難點。而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較發達。於是我特地設計了農民在烈日下除草的動畫,以及糧食的生長過程,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讓學生發揮想像,農民伯伯在糧食的生長過程中,還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又會如何克服?既讓學生體會了勞動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