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技術應用在古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斷提高。今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越來越多地走進學校,直進課堂,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促進教育技術的信息化,並逐步打破「一塊黑板
❷ 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經被很多教師所採用,它對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在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時,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走入了一些誤區。下面對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而忽略了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重在其「實用價值」,並非其技術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學課件的製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簡單軟體即可完成的課件就沒有必要非要採用其他更高級的軟體,只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發揮網路的優勢,使資源共享(現在的網路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較實用的化學教學軟體)。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特別是一些課件的評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認為軟體越高級、會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學課件搞成信息技術成果展覽。其實這偏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畢竟只起輔助作用,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要認真鑽研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運用最科學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去教書育人,刻苦鑽研業務,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教師教學理念、思想的現代化,要遠勝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所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對教師的計算機等現代化工具的應用水平提出了挑戰,同時,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難想像,一個教育思想落後、業務水平低下的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對提高課堂實效會有什麼效果。
二、忌濫用信息技術,忽略與學科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根據學科教學需要,充分發揮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媒體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由於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課型都能使用信息技術去輔助教學。現實授課中有的教師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特別是公開課,簡直成了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天下,也不管課堂內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更不顧信息技術的出現是否在恰當的時機,一味地追求信息技術的效應,結果事與願違。筆者曾聽過一節「原電池」的公開課,教師在用實驗演示了原電池形成後,應該讓學生思考其形成的過程,這正是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問題的好時機,而上課教師卻直接採用信息技術模擬了原電池形成電流的過程,講解得很仔細,感覺好像不錯,實際上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這就是信息技術使用的時機沒有把握好。還有很多的時候實際上沒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用了反而多餘,使學生感覺教師是在演戲,無形中教師扮演了「解說員」的角色。此外,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由於信息技術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們認為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和課型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教學中特別是高中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有很多內容是學生能夠看得懂,或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或其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了的,或只需要教師作簡單指導便能融會貫通。這部分知識是根本用不著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的,否則就會「畫蛇添足」或者是「殺雞用牛刀」。所以,信息技術在和學科教學的整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一是界面製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艷、亂;二是一定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2)要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新授課中使用信息技術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復習課則可選擇信息技術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3)要做到授課內容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統一。要根據授課的內容而定,要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該用則用,不該用就不要勉強。使用時力求做到「五度」:時間上有寬度,活動上有廣度,氣氛上有熱度,內容上有深度,結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顛倒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系
從目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看,製作的教學課件無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製作的課件,另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而製作的課件。從應用的數量看,前者無疑居多,但這類課件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實際應用中往往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就會減少,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因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難以發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這一點是永恆不變的。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輔助工具,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❸ 怎樣運用信息技術來增強語文課中古詩詞的趣味性
語文教學負載著傳播中國古代文化的責任,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語文課本中獨佔一席之地。它們或寄情於花草,或抒發個人壯志遭遇,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審美享受,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講的多,詩味則太淡;講的少,味是濃了,只怕學生體會不透。由此看來,光靠常規教學的講解,想讓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學好古詩詞是有一定困難的,而藉助多媒體的優勢,優化教學,就成發挖掘詩歌意境的一種有效途徑了。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更直觀更形象地演繹詩歌的內容。
教學情境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的,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由於受傳統教學的影響,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記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重教輕學,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弊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學習被動。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而古詩文有著非常明顯的節奏,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奏響詩詞的主旋律。我們可以用音樂的優美旋律烘托出詩歌美妙的意境,豪放的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沉鬱的配上悲涼凄清的曲子,清麗的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傷感的配上悲涼凄清的曲子,因詩而異,這樣立體地作用於學生的視聽,最能關之以情,動之以心,會之以意。
如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上課前可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為課前營造了壯美但又有點凄涼的氛圍,使學生獲得音樂美的同時,也獲得一種情感體驗。而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_明月幾時有》時可播放動畫誦讀,那頓挫有致,聲情並茂的男聲朗誦,將感染每一個學生,「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的幽怨,令人感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更令人激越振奮。我還曾聽過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送別詩時,播放了歌曲《陽關三疊》。那反復詠嘆的歌詞,優美滄涼的旋律,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了詩人對朋友遠去的惆悵之情,進而達到了升華感情的目的。
二、化難為易,減輕負擔,有利於詩詞的背誦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應減輕學生的負擔 ,提高教學效率。心理學認為,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他們在一節課中持續注意的時限只有二十分鍾。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這個最佳時間進行教學,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由於受教學媒體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課文重點之處,老師認真講解,仔細分析,學生拚命記筆記,背筆記。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做過一個關於知識保持記憶持久性的實驗: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和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詩詞一般都是要求背誦的,通過圖片演示,加上學生的想像,再由學生講解他們對詩詞的感悟,一首詩或詞往往能當堂背下來,而且記憶深刻。這比傳統的死記硬背要好得多。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採用「古詩填趣」活動,列出一組詩句,每句詩中有一兩個空缺,要求學生將相應的圖形拖至詩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這樣一組詩句:
1.留連戲( ) 時時舞,自在嬌( ) 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2.明月別枝驚( ),清風半夜鳴( ) 。(辛棄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 ) 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
每一句詩中都有空缺,這時,學生只要將「蝶」、「鶯」、「鵲」、「蟬」、「蛙」、這些圖形拖入相應位置,圖形即變為文字,詩句也就完整了。這樣,學生不僅背熟了詩句,還增加了對詩歌的感性認識。
三. 拓展延伸,查找資料,有利於積累古詩詞
信息資源有百川匯海,囊括五洲的特點,網上豐富翔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古詩詞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無論你需要什麼資料,都能迅速,准確的查找。古詩文無論在時代歷史,作者背景,還是在字詞運用,句式特點上都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而且每一篇古詩文所引發開來了聯想是無限的,是每個閱讀者獨有的,學習者完全可以藉助多媒體網路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個性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也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有條件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網路上學習古詩文。而沒有這個條件的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預先查找學習的相關資料,或在課後根據學習中的需求尋找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再次之,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教師自己學習的收獲,引導或激發學生去課外再發現。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上課前我先要求學生課前上網去查找各種與太陽有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課外延伸的環節「關於太陽」,我自己在網上查找了關於太陽的詩詞、歌曲、散文、知識短文,知識短片等各種形式的資料製作成一個交互性較強的課件。這篇文言文並不難懂,加上學生課前查找了不少資料,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進行的很順利,學習後對「關於太陽」的話題拓展得很開。在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收獲後,我也請同學們看了我自己的製作,同學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做法我經常用,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已經養成了自己通過多媒體網路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的習慣。學生動手能力強了,收集的資料多了,信息量也隨之增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相應提高。
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古詩教學的情境創設提供了極大得便利,使枯燥的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讓一首首好詩、好詞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流進學生的心田。盡管信息技術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但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難免稚嫩與不足,我們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解、設計和應用也存在一些誤區、障礙,所以我們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語文教學的特點及學生心理特點,注意因「材」施教 ,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好,要用但不能濫用,製作和使用多媒體,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就是這篇教材適合用多媒體則用,不適合則不用;能用小黑板、投影儀、錄音機解決問題就不用多媒體;能用文字表述的不用多媒體,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本著實效的原則,決不能讓多媒體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總之,對於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學手段,我認為還是應該一分為二的看清它的利與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帶著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揚利去弊,用好這一高科技的教學手段,讓多媒體這朵奇葩在語文古詩園地里開花結果,讓信息技術教學為語文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❹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讓古詩詞教學鮮活起來
製作古詩詞ppt課件,播放相關朗誦音頻,有條件的可以播放視頻
❺ 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
古詩以凝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被視為我國文化的瑰寶。由於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煉,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詩中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雨人情感到疏遠,這造成了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而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通過圖像、畫面、聲音、動作的綜合運用,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同時因為它具有的可視性、可聽性、直觀性的優點,而被引進課堂,這無疑使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語文學習也步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它的出現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就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課前查詢詩人和寫作背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詩教學,課前布置學生到網上查詢、搜集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大綱對高年級提出較高的閱讀要求,「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於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詩人的有關資料,學生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從《唐詩三百首》、《唐詩鑒賞》等書上找,還有的將資料編輯製作成小卡片。通過查資料,他們了解到這首詩,作於唐代763年春天,當年杜甫52歲;在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失地,叛軍頭目紛紛投降,第2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相繼投降;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萬分,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向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而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指出的:「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教育家贊可夫也指出:「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古詩的語言是文言文,學生難以理解,而古詩的意境鮮明生動,有很豐富的意蘊。要想使學生學好古詩,必須藉助電教媒體,展現場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欣賞意境,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
《絕句》這首古詩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孩子們很難體會詩句的內涵,想像它的意境。因而,老師在上課時播放悠揚的輕音樂,幻燈屏幕上映出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畫中青山綿延起伏、山腳綠水環繞,柔嫩的柳枝,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這時再將一幅兩只黃鸝鳴叫的投影片復蓋在山水畫上,並不時抽動片子,這時學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現兩只黃鸝鳥,在不停地跳動,樣子十分活潑可愛,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再讓屏幕中的遠山腳下,出現一幅「一行白鷺展翅飛向藍天」的畫圖,學生會全神貫注地看著畫面的變化,那跳躍的黃鸝,飛翔的白鷺,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美麗景色之中,欣賞了詩的意境,很快理解了古詩的內涵,陶醉在優美的聲、畫、樂意境之中,獲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在教學古詩《早發白帝城》這一課時,課前我先用掃描儀將課本上圖中長江三峽,小船順流而下的彩色圖片掃下來,還復制了峰巒疊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長江水及兩岸蒼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壯觀景色的圖片,將它們都輸入計算機里。課堂上,我用動畫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張張彩色圖片,同時播放范讀錄音,並插入切合課文內容的音樂。這樣的導入新課,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強大的求知慾望,同時,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趣。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以其形象直觀的形式,美妙的圖畫,艷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對小學生古詩文學習,有著獨特的效果,也能使學生對所學的古詩產生濃厚興趣。
三、運用多媒體,用音樂和畫面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
1、畫面展示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麼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對六月西湖的景緻作了極力渲染描寫,表達了內心抑制不住的贊嘆之情。學生誦讀有聲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寫意的國畫:十里荷香,畫面色彩淡雅渲染,虛實相襯,學生在詩畫的對照中,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2、音樂渲染美
音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學中恰當運用音樂,能夠較快地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如:古詩《早發白帝城》,全詩格調明快,課前我剪輯了一段歡快的音樂,在范讀課文時播放,這樣學生對全詩中的喜悅氛圍應有了深刻領悟,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喜悅心情。
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音律,有利於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朋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先播放古箏樂曲《陽關三疊》,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著孩子們的心弦,喚起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到了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彷彿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一直佇立江邊,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的情景。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中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的教學效果,也給我們農村小學的語文古詩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
❻ 信息技術課怎樣通過古詩《從軍行》導入新課,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及救國志向
學生看一下古代從軍的辛苦場景,大雪紛飛,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但是現在社會就不一樣了!
❼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古詩詞情境化教學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古詩詞情境化教學,需要開發專門的軟體。
這是可以實現的。
找專業人士開發吧。
❽ 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和古詩文教學該如何整合
武漢星際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科技信息技術企業,公司主要從事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的研發以及系統集成,公司堅持從客戶立場和需求出發,憑借對專業技術的深刻理解和大量工程的實踐經驗,為客戶提供專業技術咨詢與支持、規劃與設計、設備銷售、安裝調試、系統集成和測試、應用系統開發及軟體信息平台建設等一系列的服務。
日前,武漢星際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成功實施了中國煙草總公司職工培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漢口華中里小學等教學網點信息發布系統項目。
❾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導入講授和評價環節
信息技術支持的導入環節優化(一)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本課的名稱:《古詩兩首》(《牧童》、《舟過安仁》)
本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 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童真童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請說明導入環節在這堂課中的意義,以及信息技術如何起到優化作用。(300字左右)
一:課前交流:
課件出示一首描寫童年的小詩,請學生用心地讀一讀,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你眼中的童年是什麼……
二: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是一曲曲歡樂的歌,童年還是一首詩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乘著古詩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古代,去感受一下古代兒童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1課:古詩二首 (師板書課題)
在本課課前交流中,我將利用PPT出示一首描寫童年的歌謠,讓學生們通過朗誦這首歌謠,喚起自己對童年的回憶,從而引起下一個話題,讓孩子談一談自己眼中的話題,然後,順其自然,進入本節課的學習。這樣能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引起他們交流的慾望。利用PPT加入童年歌謠,讓話題更具體、生動,能更好的提高本節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第二步:技術支持的導入設計
導入語
時間
信息技術支持
一:課前交流:
課件出示一首描寫童年的小詩,請學生用心地讀一讀,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你眼中的童年是什麼……
二: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是一曲曲歡樂的歌,童年還是一首詩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乘著古詩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古代,去感受一下古代兒童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1課:古詩二首 (師板書課題)
5分鍾
1、請大家用心讀一讀這首描寫童年的小詩
2、在你眼裡,童年是什麼?
信息技術支持的講授環節優化(二)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本課的名稱: 《古詩兩首》
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1. 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童真童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請簡述講授環節的目的和內容,並說明在講授環節中,你是怎樣應用信息技術的,以及信息技術是怎樣起到優化作用的(300字左右)。
詩歌是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小學生從詩歌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也是培養其創新精神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主張讓孩子死記硬背詩歌和詩意,而應重點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然而古文古詩畢竟難懂,這就要藉助信息技術的支持,有了信息技術,我們可以把古詩變成一幅畫,變成一個動畫故事,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游戲和欣賞中就能輕松的感悟詩情,接受熏陶。《牧童》描述了一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小牧童,《舟過安仁》則向我們介紹了兩個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小舟童。本課教學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到古詩中孩子們活潑的童真和他們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體會詩對童年生活的嚮往。因此在這首詩的講授中,我將多方面藉助信息技術,如藉助優美的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和詩意,感受作者的心情,藉助音樂進行配樂朗讀來升華學生的情感等等,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