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學習體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美術教學設計提出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還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過去的單純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的很累,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就必然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設計時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使學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發展。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過程與方法不改革,課程改革就等於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課程內容的改革,還要重視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改革。 美術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改革做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一)課改後目前美術教學中存在的新誤區 教師們普遍認為,新的課程觀必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對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理念和評價要求也都能認同,教師們對新課程的實施有著高漲的熱情,但是缺少的還是一些具體的可供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操作簡便又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法。有個別美術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在教學中習慣於要在學生中分個你高我低,習慣於教師 一言堂的教學方法。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誤區: 1.誤解自主學習,忽視教師主導。有的教師上課在沒有作具體指導、具體要求的情況下,便讓學生自己動手創作。這種自流式的教學,缺少教師啟發學生對知識技能進行藝術探求的機會,缺少思維的啟迪,缺少想像力的開發,表面上學生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不明顯。 2.誤解能力培養,忽視雙基落實。為了強調自我表現,有的教師將美術學習等同於游戲,忽視引導學生學習美術的知識與技能,這種做法顯然是不正確的。有的教師片面理解《標准》的精神,認為新課程不以傳授美術知識、技能為目的,而要降低美術作業的難度,強調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活動方式,於是出現了課堂上學生興高采烈、熱熱鬧鬧,但整個教學即沒有難度也缺乏美術學科的內涵,不能為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現象,背離了《標准》總目標的要求: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還要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美術素養。 我們知道教學的難度通常指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難以達到的程度。 教學的深度通常指學生對美術本質規律的認識程度,具體又表現在對各種美術作品的形式規律、主題內容及其文化意蘊的認識程度。三者之間,我們主要關心的是作品的主題內容,比較忽視作品的形式規律和深層的文化意蘊。 但遺憾的是,我們有的教師在上欣賞課時,停留在引導學生只是關注作品內容的表現,如畫的是什麼(風景、景物還是人物),畫了什麼故事,或作品的題目是什麼。一旦作品的主題內容與題目相符,就產生一種看懂了的滿足感。可以認為,這樣的觀賞很膚淺,沒有深度。因此,要提高學生對美術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僅僅停留在主題內容這個層面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美術作品的形式規律及其文化意蘊兩個緯度進行探索。 當然,新美術課程的知識不僅僅指製作美術作品的技能,還包括美術與文化、美術與自然相關聯的知識;而技能也不僅僅指製作美術作品的技能,還包括欣賞、評述美術作品的技能,學生自主學習美術的技能,運用美術知識技能於其他學科學習中,或解決生活中所遇到問題的技能等等。 4.誤解合作探究,忽視活動成效。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討論時間沒保證,任務沒有分工,有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任務繁重,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誤解了合作探究,忽視了活動的成效。參與者少,旁聽者多。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這種活動目的性差,有活動沒有體驗,沒有反思。缺少活動實踐的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的統一,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教師對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過程的實踐指導不夠。 小組學習,由於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聽眾,即使他們發表了意見也得不到重視,在小組匯報時成績差的學生的意見往往被忽視。 5.誤解學科綜合,忽視視覺審美。個別教師由於過於強調學科之間的綜合,出現了知識容量過多、時間不夠、學科特點不明顯,而匆匆過場的現象。教學時因對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處理欠妥,有時過於強調專業知識的技能要求,有時又忽視了學科知識的落實,教學指導只重表面現象,缺少對學生視覺審美的感受和體驗,美術課上的不倫不類。 新課程實驗區大多數學校的美術教室,還沒有配備相應的多媒體設施,尤其是農村學校,即使該校有著素質較好的美術教師,有了相應的美術課件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對於以視覺審美為主要特點的美術學科,其課堂教學的效果影響就更大。 6.濫用現代媒體,忽視傳統手段。有的美術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還只是停留在把計算機當作普通的打字機和投影機使用,對計算機強大的美術功能效果,對相應美術軟體的應用和開發知之甚少。有的教師有了課件後,就忽視了對傳統美術教具的使用,缺少了對實踐操作的示範和指導。電教媒體引入課堂,用好了,能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但媒體畢竟是手段而決非目的,為媒體而媒體的做法,不但吃力不討好,還會弄巧成拙。 上述誤區導致了我們的教學設計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我們應該認識到,在中小學進行的美術教育只是一種國民美術教育,我們的教育對象中絕大多數人目前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美術上,將來也不一定以美術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我們對學生所實施的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我們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未來生活有幫助的,有利於他們身心發展的。這次美術課程改革中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轉變我們的觀念,要更多地從教育的角度來認識美術課程,而不是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待美術教育。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多地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組織課程內容,才會淡化學科中心,才會關注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才會努力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會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傳統的美術課,同學們似乎已經習慣在書桌前寫寫畫畫。這次,孩子們聽我說這節美術課要由教室搬到學校操場的沙坑裡上,頓時歡呼起來,他們就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從教室里飛了出去。
❷ 如何做好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
如何做好來中小學美術教學自設計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❸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教學設計題怎麼答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之簡答題備考指導
一、考情分析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簡答題總共三題,每題10分,總分30分,占總卷面的的1/5。難度適中屬於記憶性題型。具有以下特點:題目涉及廣泛,答題知識點明確,較單一。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點記憶能力,因此,需要大家對於所學知識點能夠熟練掌握。
根據最近幾年的簡答題分析發現在以往試題中出現過的簡答題基本不會出現。考試內容主要分布在:教育基礎、學生指導、班級管理、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與反思這幾大模塊;並且隨著教師資格考試的發展,小學教育學知識與能力的簡答題考查的知識點會在教育理論的基礎上越來越廣范。因此考生在復習時應該有所側重點,合理復習。同時在作答時應該注意書面書寫的作答規范要求:分條列點、條例清晰、字跡工整。
二、真題分析
【2017上小學】簡述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分析:本題屬於教學評價,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以多維度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因此在作答時只要答出該理論的提出者以及其基本理論即可
【參考答案】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七種相對獨立的智力,一:語言智力,二:邏輯-數學智力,三:視覺-空間智力,四:音樂智力,五:身體動覺智力,六:人際智力,七:自知智力。每種智力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國新課改「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支持。
【2017上小學】簡述班主任了解、研究學生的主要內容。
分析:本題屬於班級管理,考生在作答時要考慮全面,可以從學習,品德,家庭,心理等方面分析。
了解學生個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個體的思想品德、個體的學習、個體的身體狀況、個體的心理、個體的家庭。
對學生群體的了解包括:對正式群體的了解、對非正式群體的了解。
❹ 《如何做好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
美術教學設計的特點意義是什麼?在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方面,試舉一例加以 說明 美術教學設計的特點意義:1 、認真做好教學設計,就能夠有利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教學課程的前提。2 、做好教學設計就是增強我們每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3 、教學設計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文字組織,語言表述,知識積累,同時促進學習 4 、做好教學設計是從合格教師到優秀教師的過程,每個優秀教師都是從教學設計中成長起來的。 在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方面,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一、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藝術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與所學內容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增強其情感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美術日常教學中,無論是欣賞一件美術作品,還是用造型去表現一個場景或主題,往往都要聯繫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在欣賞現代繪畫大師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畫中各種造型令初見者費解,在欣賞這幅畫之前,我讓學生首先談談人在痛苦時的一些表情、感受。拉近學生與畫面所反映主題、生活的距離,讓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生活有貼近之處,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畢加索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種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表達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而立體主義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方法。 二、運用直觀物品演示情境 直觀性物品在各種教學中都需運用,但美術運用得更廣泛,它包括范畫及過程范畫、模型、投影片、 cd、錄像帶等其他輔助教具。通過這些直觀性教具的運用,學生將會使一些抽象又難懂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和簡單化。在美術教學中,有許多問題,如以語言表達顯得十分復雜,但通過直觀性的圖表或工具來反映十分簡單與清晰。例如在將素描五大調子時,運用一隻白色石膏球和一個聚光燈教具,石膏球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會呈現出明顯的五個調子,這樣給學生分析,既形象又直觀。而過程示範也是在美術技能教學中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美術教學中有許多難以表述的東西,看過示範形象便能直觀地解決問題。比如,中國畫教學,毛筆和宣紙性能的掌握,需要教師反復示範,學生通過反復實踐訓練才能領悟其法。如果沒有示範,任憑你任何精講細練,學生也很難了解筆、墨在宣紙上的微妙變化。 三、藉助文學作品展示情境 文學作品與美術之間有著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美的,它們都藉助不同的形式表達、抒發各自的情感。利用它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讓學生在表現春天的景色之前,朗讀一些有關春天的優美散文、詩歌,體驗到春天的美好、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情感由此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用視覺形象去表現立體的春天。 四、利用音樂效果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藝術,它激盪心靈、撫慰情緒,對渲染情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說美術是形象的藝術,音樂則是抽象的藝術,如能把音樂語言與美術語言很好地溝通起來,教學就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藝術是相通的,美妙的音樂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不同風格的音樂會呈現給觀眾不同的畫面。我在上《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這一課時,精選了三段音樂,先播放自然界的風、雨、流水、蛙鳴等天籟之音以及聖 .桑的《動物狂歡節》選段,學生描述所想像的畫面,同時展示一組相關畫面(自然界的圖像和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再播放雅尼音樂,學生聆聽音樂,用簡潔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感受:飄渺、激情、空靈、令人陶醉等。從雅尼音樂獨特的現代風格引出19世紀末的繪畫。這樣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美術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具體的方法豐富而復雜,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其創造性思維,陶冶情操,使他們都能快樂和諧地發展。
❺ 小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式有哪些
教學中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有∶多媒體導入法、直觀導入法、歌曲、音樂導入法內、背景知識容導入法、問題導入法、自由談話式導入法、情景劇表演導入法、講故事導入法、直接導入法、情境導入法、懸念導入法、質疑導入法、審題導入法、介紹作者導入法、朗誦導入法、「溫故知新」導入法、化學實驗導入法、社會事件導入法、謎語競猜導入法、激趣導入法、科學史料導入法、類比導入法、導入法、導入法等等。
❻ 小學的教學設計題怎麼做
1、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我們要把學生帶到哪裡,我們首先應知道學生現在在哪裡。這生動地說明了教師只有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以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預設出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學習起點主要有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學習的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學習進度應具有的知識基礎。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識基礎。在信息迅速發達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寬了,在某些方面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師更快、更多。他們的學習准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有的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現實起點往往高於學生的邏輯起點,教師與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補的,教師事先所設定的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起點。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把學生拉回來「跟著重復」的現象,這都是重視現實起點不夠造成的。所以在備課前,我們更應該客觀地了解學生,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背景,並不時地把自己換位成學生,從孩子的視角去看教材,思考問題,猜測他們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充分預設,這樣會使自己備課更有針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准確地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我認為教師可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分析:
首先應分析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現實」也許就是他們的「生活經驗」。但是我們清晰的看到,並不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對學習者起著促進數學學習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正確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確地把握住學生的學習 「起點」。(確定位置,數對 第幾組 第幾個 排 列)
預測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前調查而獲得。課前調查是指在上課前運用訪談或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找准教學的起點。學生已經清楚的知識,不需要重復講;學生較模糊、有爭議的認識和未知的內容則需重點研究、討論解決。
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新課前,可以對學生做一些這樣的調查:
(1)你畫過圓嗎?
(2)如果你已經畫過圓,用什麼工具畫圓的?
(3)你知道或者聽說過「半徑」、「直徑」、「圓心」這些名詞嗎?
(4)請在右邊圓上畫一條直徑和半徑。
通過課前調查我們會發現學生對「圓」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許多學生有過畫圓的經歷,因此教師一改把畫圓作為課堂教學重難點的傳統做法,直接從畫圓導入新課。
這種課前探底的教學策略,使教師較准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
新課伊始的「導入」環節也是進行教學探底較好的時機。我們清楚地知道在每一節課之前進行調查不很現實,所以在上課伊始創設情景,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准教學的起點。例如我們在教學《年月日》時,「同學們,你們了解哪些關於年月日的知識呢?」此時的學生躍躍欲試,教師則可以藉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找准教學的起點,有了全體學生的實質性的參與才能真正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2.客觀分析教學內容,領悟並用活教材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強、邏輯嚴密的學科,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我們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節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是要細致研究知識間的種種聯系,把握知識的貫通和延伸。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各種聯系,把知識貫穿起來,使它們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以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並能靈活運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材處理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對教材的編排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准確的定位,既要有知識技能的目標,又應有發展性的目標,整體把握教學重、難點,著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需要在教學中「濃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處理」,只需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稍作點撥即可。
【案例】 《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變的規律與這部分知識緊密聯系,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
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和發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規律。教材安排了兩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尋找相等的分數,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分數的大小相等關系,為觀察、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然後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並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根據教材的編排,本節課教學重點就應放在性質的探索過程以及用語言清晰地表示性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難度,因此還要引導學生聯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3、正確處理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的關系,准確定位教學目標
在充分理解課標、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准確的目標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一直以來,很多老師一直把「順利地上完一節課,學生表現出色」作為一節公開課的目標,往往忽視了在表象後的更深層元素,即學生到底有多大的收獲?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教師在制定目標時也往往滿足於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像《有餘數除法》一課,不少老師將教學目標僅著眼於「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除法(包括有餘數除法)橫豎式的讀寫法、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些知識技能目標,忽視「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這樣教學設計帶來的結果是:學生獲得的僅僅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僅僅是知道而沒有感悟。
因而在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中,我們的著眼點是不僅要使學生學會這些知識點,更要突出「過程性目標」。如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應該這樣定位:藉助「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有餘數除法的產生過程,理解余數的意義;再者,對於「余數比除數小」這一特點,要引導學生經歷「擺一擺—觀察—猜測—歸納」的「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余數的特點。(三維目標不能只成擺設,備課一始要首先關注,一定要注意糾正只關注知識性目標而忽略過程性目標,至於情感態度價值觀,蘊含在過程之中。
❼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作為小學一門新開設的學科,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的一個圖書館里曾有這樣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據此,為完成《綱要》規定的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能力,必須牢固地立足於平時課堂教學。而在課堂教學中尋找並運用一種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深入,其課堂教學從不規范到基本規范,教學方法從無到有,教學模式從借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具有信息技術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本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二年多的教學實踐中,以信息技術的課程目標為依據,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積極探索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根據平時教學的總結,歸納出以下六種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供大家交流,在此只能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傳統講解法
傳統講解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它作為一種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學方法,同樣適合新興的信息技術學科,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於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它不用藉助其它教學設備就能完成教學過程,如教學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日常維護和病毒預防以及計算機的用途、網路道德等。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於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漢字輸入法分析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教學語言要注意「生動」、「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對教材的內容必須深加工,這樣教師才能教的輕松,學生聽得愉快,記得牢固。
二、廣播演示法
廣播演示法就是教師利用網路演示軟體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過程,如畫圖、WORD、POWERPOINT等應用軟體的啟動、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紹、各種編輯操作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了解各種應用軟體的功能用
操作方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講解新課,也可放在課程的導入階段,只要教師組織一些新穎的導入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有利於讓學生同步進入教學過程,防止個別學生在做其它操作,達到全班學生的學習能與教師的授課內容同步。
三、同步教學法
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操作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新知識教學過程,在復習中學生存在比較難於理解的過程也可採用此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義。此教學法有兩種應用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很廣,對於操作性較強的信息技術學科,針對某個具體的軟體中的某一項具體的功能,操作步驟和過程比較多,界面變化頻繁,教師難於講解,採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講解一步,操作一步,學生跟著操作一步,教師講解輕松,學生一聽就能明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這對有條件的學校來說,採用這種教學模式解決教學過程中重難點效果非常顯著。
另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看著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適用於更為廣泛的農村學校,因為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教師不需要網路演示軟體和計算機投影儀。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與第一種模式基本一樣,只是教師在教學中先指定幾名優生配合,教師講解一步,全班同學在優生的配合下同步操作,在講解時,除了講解具體功能及作用外,由於部分學生沒有直觀的視覺參照,每一步操作都要強調滑鼠的所指向和點擊的具體位置,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師要找好參照物或說清楚具體方位。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控制好操作進度,決不能出現一些同學操作在前,一些同學操作在後,這樣是無法進行教學的,所以要充分搞好組織教學,提倡互助互學,發揚傳(一個同學會了立刻傳授給旁邊的同學)、幫(對於極個別操作有困難的學生,旁邊的同學要進行幫助)、帶(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一些優生,讓他們帶動周圍一片)。處理好組織教學其教學效果與第一種教學模式完全一樣還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若組織不好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不會有良好效果反而會使課堂很亂教師上課很吃力。
四、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讓學生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任務。
以上流程圖的設計正響應素質教學提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在其中被看作
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所以,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在每節課前,先通過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分析和設計,安排學生自學課本上的知識,並准備好適當難度的任務。在課堂講授之後,將任務交由學生自行解決。在整個問題的學習、分析和解決過程中,教師只起到一個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將主動思維和探索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發展。這樣,不管最終學生得出或未得出結論,教師都要與學生進行如何完成任務的交流,以最終對整個任務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評價,並給出相應的反饋。通過這樣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思維意識,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基礎學習工具,是服務於具體任務的,可以用於多個學科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培養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教會學生不再把學習的重心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上。
在實施過程中「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為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例如:以小學信息技術第三冊第七課《製作個人通訊錄》的學習為例,在學習「製作個人通訊錄」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給表格設置自己喜歡的底色」,這個任務包含「製表格」和「設底色」兩步操作,並強調「自己喜歡的底色」,體現了與學生的關系,同時也為下面的操作,即對通訊錄的邊框和底紋設置這節課的重點作鋪墊。在每堂課中就可以分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具體任務,要求學生當堂課內給出解決的方法。又如保存網上資料的模塊綜合練習時,可以讓學生設計製作一份小報,要求有圖、有文、有藝術字、有分欄等,其內容和版圖完全由學生自由發揮。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於每個模塊的綜合學習階段。在最終學習結束時,要求學生結合語文、數學甚至體育科目的相關內容,當然也可以是其它領域的內容,製作一張電子版報。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不但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課堂內容,也使他們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運用到其他領域,獲得了更大的提高。
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像、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只有把這個過程完全交給學生,才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研究性學習法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是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與以往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所以說,「讓每個學生有進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價值取向。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必修課程,它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後基於問題解決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並學會解決生活中與信息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要想讓學生對信息課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僅靠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意識的開展信息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研究性學習模式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堂的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社會類問題等。在這一模式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也就是說,教師安排的任務可以是具體信息課的任務,也可以是與其它(例如語文、數學等)科目的問題。任務一旦提出,教師就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整個動態過程交給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甚至把相關的幾個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任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研究如何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同時完成了幾個學科相關知識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教學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而需要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課題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解決方法熱情。就其整個過程而言,研究性學習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從研究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實施,到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進行,而教師僅對學生題目的選擇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所遇到的一切問題,課題結束時也使學生擴充了自身在課內外的知識。
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教學是溝通學校與社會、書本與實際、人與自然的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它與通過間接的傳授途徑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最大不同在於,它是通過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完成的、是對於現實的感受和認知。同時,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一方面需要學生情緒、情感的參與,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的情感發展和新的情感獲得的過程。情緒和情感的獲得會對學生的認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信息技術書本學習所不能比擬的。
六、分層合作學習法
「分層」實質上是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實現個別化教學的一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對學習材料、學習方法、達到目標的程度和達到目標的期限有靈活選擇的機會和餘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以及教學方法的確定都可以從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的高低應有不同的要求。針對學生在學習效率不同,學習內容的容量也應有多少不同。針對學生認知能力,在自學、討論、練習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學目標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之一。目標分層就是將傳統教學中統得過死的劃一的教學目標,改為可由學生選擇的彈性目標。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允許由學生來進行選擇,就決定學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興趣學」。教師的任務從主要是講解和講授,轉化到主要是指導學生學習,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給予個別輔導。學習方式也從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轉化到主要是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分小組學習是「分層」教學比較可行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
❽ 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有哪些基本原則
1.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答:學習知識與認識事物相統一原則
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 語文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統一的原則
課內外語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2.聯系實際簡述如何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
在班上舉行演講、朗誦、背誦、知識競答等活動有利於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你抓其中兩三點講一下優點就行了,建議你提問的時候寫上你需要多少字的文章
3.現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請你簡要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答: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 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並不是消極被動地受教育的,而是主動參與和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的學習要取得成功,需要教師的指導影響,但最終還要取決於學生自己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牽牛上樹」的做法是缺少科學依據的,況且如果「牛不喝水,是摁不下牛頭的」。 現代社會的信息化特點使原來的教材內容由質量上的優勢轉化為數量上的劣勢,教師傳授的局限性與知識的迅速擴展更新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學校的教育觀念要讓位於終身教育的觀念,對於學生主動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成了壓倒一切的主要教學需求,於是,「教學的重心由教材移向學生」(柯南爾:《二十世紀的教育》)。因此,解決教師與學生兩因素存在的矛盾關系,才是現代教育的一個不老話題。
學生主動性作用的發揮,主要取決於學生是否學會怎樣學習,即是否「會學」,而「會學」功能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知識方面的「學會」功能,非智力方面的「願學」功能,智力方面的「善學」功能和技能方面的「能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