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課
一、精彩導入,真正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 品社課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必須實際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前調查,無論是問卷還是談話,都應該在課前有所了解,課上才能有的放矢。讓學生自由結組調查、討論自己關注的某一方面問題,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匯合起來,然後各小組派代表到講台上匯報等等。課堂上的熱烈交流,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也體現了合作的樂趣。
二、注重探究,獲得科學精神、態度現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但是,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孩子們說說平時經常玩哪些游戲?每次都玩得開心嗎?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哪些規矩?如果碰到個別人不守規矩,大家會怎麼樣?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我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討論。游戲中的規矩就是一種規則,參加游戲的人必須共同遵守,否則,游戲就不能進行下去。同樣,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也有規則。如:公共交通的規則,體育比賽的規則,娛樂活動的規則等。這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公共交通、體育比賽、娛樂活動、公共財物會怎麼樣?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得出:沒有規則,生活就會非常麻煩。我窮追不舍,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校里能不能沒有規則?如果完全沒有規則,同學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老師們想什麼時候上課就什麼時候上課,行不行?與同學們關系最密切的學校規則是什麼?
三、加強課堂訓練,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教師要結合插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和闡明道理及觀點後,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觀點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醜的能力。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和補充課後練習,讓學生認真思考、回答。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後找難以辨別或模稜兩可的問題。如講拾金不昧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實際例子,由淺入深,設計如下練習:(1)一個同學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鋼筆拾起來交給了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在路上拾到一塊手錶交給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這樣學生由易到難,對所設計的練習逐一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並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現代化手段讓思品課生動起來 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一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沉悶空氣,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像。如:我在上「珍惜水資源」時,展示漫畫「舉不動」,表明世界人口總數2000年已達60 億;展示漫畫「垃圾包地球」、播放動畫「這樣就合法了」,表明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再播放實況錄像「在中國…….」,看人們是如何浪費水資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亂砍濫伐森林等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我們面臨嚴峻的資源、人口、環境形勢,從而落實到教學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整節課,學生在驚嘆、感慨中,踴躍發言,激烈討論。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沉浸其中,依依不捨。體驗成功的思品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代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還要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
五、大力開發農村資源,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 因地制宜,利用農村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果園、林中,親身投入搬玉米等實踐性課堂中讓學生受到教育。把農村田間變成兒童可參與的學習空間。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中,可採用綜合評價方法。①調查問卷評價。如:這冊書中哪幅畫你最喜歡,哪幅圖最不喜歡,怎麼改?②展覽會評價(師評、學生互評、自評)。如畫一幅最有創新意識的畫;製作一件最喜歡小物品(要求可以獨做,也可以合作);從自己成長資料袋中拿出最有價值的一件作品。③激勵每個兒童,自由創作作品(可由家長合作進行)。④講述參加一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如:搬玉米、幫媽媽做家務活等。⑤到學校資源室考查知識,如找一找哪些種子是秋天的果實,哪些種子是夏天的果實,從各種樹葉顏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樹葉標本。⑥測評每個兒童自身興趣、愛好。老師找准學生閃光點,最後給予描述性的、以鼓勵語言為重點的評價。
六、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
B. 如何提高學生品生,品社課的學習效率
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狀態,和諧的課堂氣氛與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健康、活潑、主動地發展。
一、善於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學生學習保持最佳狀態的關鍵,它可以感染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可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游戲、猜謎、錄像、音樂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教育情境,使在課的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以人為本,精心設計課堂活動。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和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只有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知識才能真正領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觸及和調動,態度和價值觀才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
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活動,比如:采訪、調查、辯論、表演、辨析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成長,讓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學生個性得以自由飛揚,使課堂多姿多彩。
三、尊重差異,多元評價。
理解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的獨特見解,捕捉學生回答的亮點,使學生成為課堂資源生成者,讓課堂涌動出生命的活力。
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在學生交流匯報中,採用生生評價和教師評價,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全體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無論是表演,還是傾聽,都能夠有目的的參與活動。
四、創設情境,情感升華。
人的認識是一種復雜的活動,不僅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還是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不僅是理智的活動,而且是情感活動。
在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全面通過情感陶冶,充分調動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使學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緒愉快飽滿和精神放鬆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五、課後之實踐,知行結合。
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在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實現知行結合。
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
總之,以學生發展為本,才能真正的提高品德與社會的有效性
C. 如何在品社課堂中進行學生品德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利用插圖、點化明理、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運用討論、明白事理、培養道德品質,情境渲染、同伴互助、鞏固道德品質,榜樣示範、自我修煉、提高道德品質,從而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D. 如何讓品生,品社課上得生動而形象
4月10在臨沂市沂州實驗學校里的多媒體教室里座無虛席。這里正在舉行山東省品社優質課評選。我有幸參加了這個活動,受益非淺,感觸頗深。新課改以來我們的品生、品社課取得了巨大進步,這幾天的優質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的小學品生課的特點。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而是教師引導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可利用的資源。品生、品社教材圖多字少,一方面吸引了學生,特別是中低段的學生,喜歡看彩圖,對文字的理解還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學會開發課程資源,不能單單局限於教材中的那幾幅畫。在這些課堂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能夠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能聯系兒童的實際,及時將必要的內容補充進去,豐富學生課堂活動的內容,加深學生對道德的認識。在聽的這些課中,我發現每位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很充分,他們能從一個很小的切入口把課堂內容充實起來。如:《努力才會有收獲》一課的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有獨到的見解,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從班集體榮譽的取得過程到國家經歷困難時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這些資料的補充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將活動主題努力才會有收獲從個人的努力提升到集體、國家,讓學生加深了對努力才會有收獲的道德認識。
二、以境激情,讓學生輕松的學習
情境品社就是:藉助視、聽、觸等立體性感受作用於品社課堂中,從情感上施加影響,使小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品社教育的一種方法。對於小學生而言,創設各種品社課堂情境,能豐富小學生的情感內涵,激發良好的情緒。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讓學生從感覺到知覺都能有深刻的反映。把課本中的圖片製成多媒體課件,適用圖像,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如:濟南市章丘教研室牛紀軍在執教的山人版品德與社會三下《生活中的垃圾》時,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臨沂美景圖片,一幅幅美景勾起了孩子們對美好景色的嚮往,然而話鋒一轉,接著出示一幅幅垃圾圖片與美景形成鮮明對比,引出探究話題。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在認清垃圾危害時又補充了白雲湖的故事。教師一邊講述故事,先講了昔日的白雲湖是個美麗的地方,一邊播放視頻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白雲湖的美麗。正當學生陶醉於白雲湖景色之美時,這個昔日碧水藍天、荷紅柳綠的北方小江南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垃圾村、垃圾鎮。接著播放圖片,地下水被污染,村民們只能買水喝,癌症、死胎,各種怪病層出不窮,因為長期與垃圾打交道,許多村民們換上了各種皮膚病。研究表明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而最能引發這些興趣的則是外界的情境。這節課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搭建了一個平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此,一名優秀的教師就是要以引發興趣和維持興趣作為重中之重,讓小學生投入到教師設置的課程中去。情境教學就是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方法,這樣讓學生輕松學習。
三、親身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
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了解社會,以便能在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實踐出真知,學生把學到的品德和社會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利於自己的認識有質的飛躍。例如孫文錦執教的山東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我的鄰里鄉親》一課時,鼓勵學生把自己與鄰居間的矛盾說出來,然後自己親自找解決的辦法。在分享自己和鄰居的感人故事時,讓學生講講發生在鄰里之間的故事,感受到鄰里之間不同的情感。同時,還選取班上典型的同學,對他的鄰居進行現場電話連線采訪,聽一聽鄰居對自己的評價,讓學生懂得與鄰居和睦相處的好處。
另外,在這些課中教師還通過參觀,訪問,參加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獲得與「品德和社會」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這樣學生的道德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才會有大的提高。
四、教學形式「活動化」
活動是兒童認識的源泉,是兒童發展的基礎,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兒童天性愛玩、生性好動,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品生、品社教材的活動性特點很突出,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材呈現形式,都非常強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獲得體驗,提高道德自覺性。教材的這一特點,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過去說教式、語文式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兒童直接參與的感受體驗活動、游戲娛樂活動、模擬操作活動、動手製作活動、表演欣賞活動、討論交流活動、作品展示活動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做,玩中思」,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動中創出新的情感。 如楮鵬老師執教的《聚焦交通問題》,其中有一個環節是「我的調查」,教師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通過自己去調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交通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呢?教師通過讓學生課前准備、課中教師示範、自由組合討論研究,然後通過學生展示、學生評價、學生表達、教師引導等過程,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活動時間和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大膽發言,積極表達的能力。
又如在殷曉靜執教的《花草樹木點頭笑》中有一個環節是做「護綠小使者」,為了讓學生將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留住,讓學生爭當護綠小使者,設計宣傳標語寫在卡片上,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護綠的行列里來。然後,進行作品展覽,給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愛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 再如在教學《誠信是金》一課時,教師通過電視劇《喬家大院》中的一段視頻走進今天的課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商人喬致庸用誠信贏得了生意興隆,體驗到了誠實的行為人人稱贊,誠實是每個人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質。總之,在這些課例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藝術手段,寓教於樂,寓教於學,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識性,實踐性達到有機結合。
通過這幾天的聽課,我越來越覺得品生、品社課是不可缺少的,它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關注了時代的脈搏,同時也解決了許多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品生、品社課包羅萬象,小到學生的穿衣、刷牙,大到整個世界,所以品生、品社課對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作為教師只有了解兒童的世界,才能真正走進這個世界。只有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認識和感悟,尊重他們喜怒哀樂的心理感受,尊重他們在兒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才能引導他們更好地成長,教學活動才能有效。今後我要多給研究教材,多學習,多了解世界,讓學生在品生、品社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覺得品生、品社課不可缺少。
E. 品生品社學科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將如何改進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能開設,但課時數不足。根據山東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要求,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每周三課時,但個別學校只開二節課。品德課被「挪用」的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只有75%的教師是完全按照課表上課的,其中36%還經常上不全,老師常會留些時間給他們做其他學科作業。學校對品德課堂教學情況、教師備課情況、作業批改、學業評價等常規管理明顯不到位。
F. 人教版小學品生品社教學資源有哪些
一、「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設計體系
品生/品社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綜合交叉,螺旋上升」說的是,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年段中將會重復出現,但是這種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是螺旋的,提升的。因此,同一主題下,每個年段的教學目標不能孤立存在,目標的設定要考慮整個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考慮學生自身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經驗,針對不同年段的同一主題,要抓著力點,側重點,把握住年段目標,並在落實過程分層施教,採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教學方式,以便真正實現「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課程宗旨。
• 螺旋上升的設計理念同樣體現在一個單元各個主題的活動中
例:五(下) 《向人民英雄致敬》教學目標上也是相互聯系,逐步提升的.首先, 「勿忘國恥」 ,知道了1840年以後我國遭受的列強欺凌和所蒙受的恥辱、危害.接著, 「覺醒的中國人民」了解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尋求救國之路的豪邁氣概;再次,通過「光輝的歷程」,了解了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才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接著,又通過「黃河在怒吼」,感受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經歷重重險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最後,通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進一步理解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含義
二、「抓住主線,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教學策略
課改以來,人們對課程資源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無論是文本的、非文本的,還是有形的和無形的,幾乎在所有的課堂中充斥著。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乏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熱情,但往往卻身陷「處處皆是課程資源」而不知如何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的情形中。課程資源的選擇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及實效性的發揮等,都影響著課程目標的達成效果。而品生/品社課程的生活性、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品生/品社課程資源是廣泛的、多樣的。針對豐富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該怎樣做呢?教者要圍繞著課程的教學目標,抓住一條主線,通過課程資源,使學生主動地自主地構建一個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相互關聯的網路,形成立體的多元的思維方式,以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例如在學習《從統一到鼎盛》、《秦漢一統》、《唐朝盛世》這部分主題時,學生要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概況,就必須廣泛地收集資料,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去感受我國歷史的輝煌、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些內容多而繁雜,時代久遠,生澀抽象。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時,也往往只是羅列事例,就事論事,沒有對課程資源進行細致加工深入理解,即使利用了課程資源,也僅限於對資源的分類、匯報,在點、面中記憶、感受,而不是形成一個立體的、鮮活的、生動的情境,不是運用手中的課程資源進行思考闡述,從而做出決策和判斷。那麼這些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呈現給學生呢?教者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把握「如何考察、評價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這一條主線,讓學生進行層層剖析。每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我們的心中都應該是栩栩如生的,都應該讓我們感覺到他與眾不同的特點。關於他的事功、學識、見地、性情、修養等,我們都要有所了解。歷史人物決不應該只是一個曾經做過某件事情的人的名字而已。我們在學習時,讀到這個人物時,就如見其人一般。以秦始皇為例,我們就要思考:他都做了哪些事情?(統一六國、修建長城等)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他如何做這些事?這些事對當時及後來有何影響?他留給我們後人怎樣的啟發?如果把這些人物、事件和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感也就形成了,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而課程資源只是為我們完成任務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幫助學生掃清了認知、理解、研究、建構等的障礙,滿足學生探究興趣和主動學習的需要。
再如,在學習《環繞地球看世界》這一主題內容時,情感、態度、體驗要達成的目標是「體驗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教學時,教師往往和學生一起收集了很多關於各個國家地理、氣候、風景、人物、產品、衣著、飲食、風俗等的資料、照片、錄像、實物等,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就像往一個大籃子里拋物品,滿滿一大筐,種類齊全,花樣繁多,每個方面都涉及,每個內容都點到,沒有層次感,沒有梯度,沒有側重點。教學內容泛化,課程資源成了大比拼、大雜燴。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要素和實施課程的條件,是屬於工具性、手段性的。在選擇課程資源時,要使課堂教學猶如一篇優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應當考慮:利用什麼樣的資源最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主題目標,二應當考慮:這些資源如何圍繞目標,通過一條主線來呈現,三要考慮這些資源的主次、梯度、側重點。針對這類主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自然狀況,(在這里的地理知識不要上成地理課,意思是地理要講,但不要詳細講。)然後結合這些特點闡釋它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與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們是如何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以日本為例。物質資源方面:島國---會發展養魚和捕魚產業;雨水多——種水稻,達到自給,小麥和玉米要進口;優良港口——發展船運和造船業;多地震,多海嘯——國民危機意識、環保意識及團結意識……學生根據主線和自己的認知水平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由近及遠、由靜到動、由局部到整體地處理好課程資源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而不是去記憶一些零碎的知識或去訓練單一的孤立技能。
又如教學《傳遞文明的紙》這類內容的教學又該如何抓住主線,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呢?我們可以圍繞紙的產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究;紙是誰發明的?在紙發明以前,人們如何記錄信息和書寫的?(甲骨文,碑文,鼎文.)紙為什麼會逐漸代替了龜甲,獸皮,絲綢,竹簡呢?它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在探究中穿插學生的體驗活動,即了解了紙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不能盲目、泛化,又不能千篇一律,要圍繞目標,抓住主線,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使課程資源的潛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和顯現。
三「道德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基本理念
關於「道德」,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人們的自律或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生活,就是人們生存、活著。人的生存總離不開衣食住行,人活著,就會有喜怒哀樂,就需要滿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生活就必須與環境發生作用,這個環境不僅是自我的,也關涉到他人,這就要求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而道德是這些規則中主要的、根本的規則。如吃了蒜的人,一般不主動到公共場所去,原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考慮到會影響他人,一種是考慮到有損自己的形象。道德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面對面地談話、互相握手致敬,當我們愛與恨、思考和活動,我們的閱歷體驗,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的喜好與厭惡等等,無不完整地、現實地、具體地、處處地在生活的過程中體現。道德是以生活為沃土而生存的,脫離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比如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只注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性學習,只注重正面教育,教師往往以道德權威者、真理的化身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無視學生的各種想法、情緒或心理。如關於「孝敬」這一道德教育,以前我們總是用傳統的小故事、小事例去說服學生,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忽視學生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學生沒有「孝」的需要和動機,找不到和書中一樣的理想的事例,覺得「孝」起來很困難、很抽象,「孝」的道德教育也就沒了生命力。有的甚至還與他們在生活中已形成的道德倫理發生沖突或「碰撞」,使學生產生種種的困惑、迷茫,迷失了「自我」。其實「孝」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只要讓學生再現親歷的典型事例,包括他們所做的、所遭遇的、所追求的、所愛的、所忍受的,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經驗、情感、價值和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交流,去體驗,去感受,去溝通,去自省,道德的判斷、道德的選擇、道德的行為,便會在他們的生活中逐漸地自然地清晰起來、成長起來,獲得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道德教育的價值也會得到完整地體現。在日本,小學生就留有「每天擁抱媽媽3分鍾」的家庭作業。隨著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個月、半年、一年以後,甚至更長,我想兒童會有許多的不同的感受,「孝」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便會在內化的過程中自覺地豐富起來、升華起來。
我們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生活中,通過對學生的品德施加有目的、有方向的影響,來實現學生對自己品德的主導構建。生活本身是學生成長的「養料」和資源,也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資源,同時生活又是人的生活,道德的價值就是要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並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他們的真實生活。換句話說,「道德具有推進個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無端干擾它。」(弗蘭克) 。為人、為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的道德,不但離不開生活,並且還要高於生活。
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是兒童生活的錘煉。
四、教學實效性的思考
1、利用模擬實踐活動,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托爾斯泰:"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動力,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因此,教師的職責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興趣因素,想方設法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感受到上課是一種享受,願意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採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直接動機;變換導語,巧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結合實際質疑問難導入等。例如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我設計了用手語對學生說「我見到你們很高興」,在學生不懂老師手勢的情況下,讓學生體會老師當時內心的著急與苦惱,再激發學生去探究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導入《走近殘疾人》這一課,學生就能較快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模擬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教學中,我有目的地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用學生親身的實踐去鞏固道德認識,去規范自己的言行,促進知行統一
在教學《人人都應該懂得的道路語言》這節課時,我嚴格把握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滲透自我保護意識。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司機模擬演練活動。幻燈片場景為公路,不時變換交通標志,全班同學參與,手握方向盤,見到交通標志要說出標志的含義及如何行駛。學生們兩手在胸前握著方向盤感覺就像真的司機行駛。這個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了交通標志,而且強化開車要小心,進行了注意安全的教育。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其樂融融。
2、重視問題的設計
社會課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解決問題是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核心。從既有知識與現實認識的矛盾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本課程特別提倡的。
E·R·漢密爾頓說:「教與學的全部過程貫穿著提問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恰當地選擇提出問題的時機,科學准確地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評價,就可以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過程,溝通師生知識上、情感上的交流,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高質量、針對性強的提問,不僅能引起學生注意,積極的思維,而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實現,成為學習的主人。
3、重視板書的作用
板書不但是教學重點的顯現,好的板書,對學生認知的提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精心設計板書,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非常重要。例如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的板書,我設計了兩個心形圖案。代表殘疾人的心形圖案中隨教學進行,寫入「困難、痛苦、堅強」等詞語,而代表我們健康人的心形圖案中,也相機寫入「同情、尊重、贊美」等詞語。在教學的總結階段,我引導學生把我們心中對殘疾人的「同情、尊重、贊美」送入殘疾人的「心」中,教師隨機把「同情、尊重、贊美」填入代表殘疾人的心形圖案中,並引導學生體會:殘疾人的內心會發生哪些變化?三年級的小學生能很自然想到「困難、痛苦、」變小了,更有學生想到「堅強」變大了。這種教學效果讓在座的老師沒有想到。
4、課內外結合,樹立「大教育」的觀念。
社會就是大課堂,要想學好《品社》這一科,不能使學生局限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將教材作為一個範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一方面把課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品社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它的內容涉及知識極為廣泛。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文本比較簡約,它所起的作用僅僅是一種提示和引導,給教和學都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把社會生活中當前國情、國策、國內外局勢以及人們關心的敏感話題,把本校、本社區和本地區的相關課程資源及時地充實進來,將課外知識融入到課內教學。同時要作到讓課堂知識在課外得以實踐。在課堂上,通過種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通過學生的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和整合,凸顯教育意義,變得更加清晰,課後,教師想方設法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延續到課外,使這種知識得以鞏固和升華。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收獲走向生活,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終點不是下課鈴響的那一剎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生命里,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服務。例如:在學習第九冊《幫助殘疾人》時,課堂上讓學生談談自己打算以怎樣的行動幫助老人或殘疾人,以怎樣的行動計劃去實施,然後指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殘疾人,伸出友愛之手幫助他們,把行動落實到實處。教學《生活中的安全》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安全常識之後,布置學生回家與父母一起尋找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等等。
5、引導家長重視,帶動孩子學習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的慾望導致許多家長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對本學科的不了解,導致本學科被許多家長說成可學可不學的學科。為了教育家長,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方面,就要動點腦筋了,一種方法是與語文教師溝通合作,結合教學內容共同布置寫一寫的作業,如結合愛家鄉教育要求學生寫一寫「家鄉的變化」、「家鄉的特產」,結合遵守規則教學布置學生寫一寫「自學課上」、「放學路上」的觀察所得。也可以通過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調查問卷等方法進行滲透,達到教育家長,重視本學科的目的。例如學習《生活中的安全》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調查問卷: 1、在. 「健康與安全」 、「 學習成績」 、「文明守紀」 、「自理能力」4個選項中,家長認為孩子的( )最重要。理由是什麼?2、你認為孩子應知道哪些安全小常識?這些課外作業的布置讓家長了解本學科教學目的及其在孩子學習及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與教師形成合力,共同要求孩子學好本學科。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有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一致觀點,認為在小學所有課程中,社會學科是對社會情況和社會事件做出最敏感和最快反應的學科。對於教師而言,它一直是開放的,具有挑戰性的;對於學生而言,它既是學生梳理生活的平台,也是藉此眺望社會的窗口,是一扇走向社會的大門。
五.關於品生與品社教學活動的設計
值得關注的若干現象:
1、活動豐富、多——萬箭齊發一觸即收之感
2、問題提的大——學生發言、發問活躍,涉及面廣,問題深淺程度不一,導致教師無所適叢,無法歸納、整理
3、活動本身的妥當性,教育性——三年紀學生丟手絹;教學過程中的養成和社會性發展(為體會同學相處,故意損壞同伴的畫。)
4、課上意外的處理——例如:要求學生蒙眼體驗盲人,如果活動中發現有的學生把蒙眼布扒開縫兒,怎麼辦?
5、追求一節課的完美——1、《愛護小動物》。帶小動物到課堂,手掐著小動物的脖子,發出慘叫,漠視動物的痛苦;生打碎了魚缸,魚死了,師不在意,主題活動形同虛設2、體驗耳聾,問學生聽不見的請舉手?有沒有聽不見?3、《爸爸媽媽撫育我》安排學生給家長洗腳,讓學生說出感受,想像的成分很多,年輕的家長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學生就找不到真實道德體驗,還不如采訪大人。
如何評價教學活動
應當看:
活動的方式是否恰當,是否圍繞教學目標
活動的時間是否充分
活動的要求是否合理
活動的指導是否到位
參與活動的學生是否興奮,精力是否集中
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設計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活動
二、活動內容要體現生活性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價值。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正是基於對課標的正確解讀,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從兒童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中鮮活材料結合起來,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於兒童接受
三、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
本節課,整個教學活動,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通過聽歌曲、講故事、聽故事、討論、交流、匯報、采訪、朗誦等形式
四、活動過程重視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撥動孩子們的「情」弦,以情感人、以情促思、以情導行。
G. 為什麼要在品生,品社教學中進行游戲活動
一、來「用教材」,而不是「教自教材」
二、以境激情,讓學生輕松的學習
三、親身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教學形式「活動化」
品生、品社課是不可缺少的,它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關注了時代的脈搏,同時也解決了許多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品生、品社課包羅萬象,小到學生的穿衣、刷牙,大到整個世界,所以品生、品社課對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作為教師只有了解兒童的世界,才能真正走進這個世界.只有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認識和感悟,尊重他們喜怒哀樂的心理感受,尊重他們在兒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才能引導他們更好地成長,教學活動才能有效.今後我要多給研究教材,多學習,多了解世界,讓學生在品生、品社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覺得品生、品社課不可缺少.
H. 小學品生,品社課堂教學的導入主要有哪些方法
故事導入法
以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導入新課的學習。
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能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
漫畫導入法
以形象詼諧,機智幽默,蘊涵著深刻道理的漫畫、動漫導入新課的學習。
既增添了課堂教學趣味性,又能啟發學生思維,具有明顯效果。
歌曲導入法
根據教學內容,恰當的播放一些格調高雅、積極向上的優秀歌曲導入新課的學習。
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融洽師生關系,又可以釋懷學生心靈,在輕松愉悅環境中感悟新知,獲得學習的樂趣。
實例導入法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導入新課。
有利於改變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也體現了知行一致的原則。
小品導入法
以形象直觀、生動鮮活的小品表演的方式導入新課。
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學生的心思,吸引學生眼球,引導學生思索,展開課堂教學。
游戲導入法
藉助簡單的游戲導入新課。
生動活潑,突出了學生的直接感受,學生在興奮的情緒中,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便會主動積極地思維和理解新知識。
談話導入法
以教師有目的的引導性談話直接導入新課。
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產生學習動力。
影視導入法
以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中與歷史知識相關的情節導入新課。
烘托課堂
I. 如何讓品生,品社課上得生動而形象
一、復「用教材」,而不是制「教教材」
二、以境激情,讓學生輕松的學習
三、親身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教學形式「活動化」
品生、品社課是不可缺少的,它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關注了時代的脈搏,同時也解決了許多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品生、品社課包羅萬象,小到學生的穿衣、刷牙,大到整個世界,所以品生、品社課對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作為教師只有了解兒童的世界,才能真正走進這個世界。只有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認識和感悟,尊重他們喜怒哀樂的心理感受,尊重他們在兒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才能引導他們更好地成長,教學活動才能有效。今後我要多給研究教材,多學習,多了解世界,讓學生在品生、品社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覺得品生、品社課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