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科學課有效性教學的幾點做法(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
②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論文
小學科學課實驗教學的幾點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實驗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通過認真觀察、認真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學課教學中筆者作了如下幾點嘗試,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探究潛能
教學中有些內容不便於直觀講解,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就需要老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演示實驗,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運用直觀教具,演示給全體學生的實驗,使學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探究的潛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冷與熱》中的《溫度和溫度計》時,我採用演示實驗教育學生怎樣用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讀取溫度的溫度數。在第四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中《蠶的生命周期》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電教手段的作用,圖文並貌、形象直觀的演示了蠶寶寶的一生。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發掘了學生的潛能。
二、創造條件開展分組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學生課堂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環節。通過學生實驗,學生能更細致地觀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現象,驗證一些規律,熟悉一些簡單儀器的使用和性能。為此,在指導學生分組時實驗時,我都提出明確的要求,講清楚實驗的目的和研究的問題,交代儀器的名稱以及使用方法,並提供材料超市供學生自由選材,為學生分組實驗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我在教學《磁鐵》一課時,我把事先准備好的磁鐵和各種材料如銅片、鐵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並告訴學生們盡可能的多去設計試驗方法,來探究磁鐵的性質。學生開始設計實驗,選取材料,開始實驗。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經過一階段實驗,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完成實驗報告。
三、多種渠道開展實驗,培養學生探究習慣
學生要開展除課堂實驗以外的多種形式是的科學實驗,實驗內容一般是指那些簡單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沒有危險的,或是長期堅持的,用一些簡單的器材可以獨立完成的實驗,課外實驗和學生生活關系更為密切,更能培養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繼而將其培養成習慣。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種子的一生》一單元時,我讓學生在家裡自己種一些植物的種子,讓他們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由種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開花結果,並收獲種子,每一點的變化都讓學生細致地觀察並作詳細地記錄。最後,將所有學生的實驗成果都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評比。這不僅讓學生完成了實驗任務,並培養了學生的熱愛勞動的習慣,懂得了植物生長的一生。再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仔細觀察和認真實驗的習慣。
科學課實驗教學可以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新課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較強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較長的時間;他們在面對一個科學研究任務前,會提出問題,會制定一個周到的計劃,會付諸研究活動;他們在面對一個科學甚至社會問題的時候,會用質疑的眼光去審視。這些起步教育對於學生、老師,乃至我們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上述就是筆者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一些看法。
③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論文
在農村小學,由於實驗器材等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的開出有一定的困難。那麼,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和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而懸念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
二、有效調控實驗過程,做好實驗評價。
1、實驗目的抓得准
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而掌握規律。在我們的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還是放大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④ 怎樣寫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小學科學論文,大家最關注什麼
1.從關注的內容看,分為六大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教材。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學意外各2、記錄、數據收集與整理、教學現象、紀律、教師指導各1;教學環節或全過程2)。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
2.從論文的形式看,分為理論探討型、實證研究型、經驗總結型三大類。
(1)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可以包括什麼是該
(2)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訪談、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
(3)經驗總結型可分為: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實踐反思、教學隨筆、個案分析等形式。
二、優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
1.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源於教學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實。
《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課外活動,做到人無我有。
《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德育滲透,人無我有;
《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關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
《《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學生評價,做到人新我實;
2.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少有「正確的廢話」。
3、論文的例證新穎,引證有說服力,論證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
三、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
(一)選題與標題
1.問題:(1)選題過大過寬,例如《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2)選題追風,如《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
2.建議:角度要小而新,小題大做。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
3.標題:第一,在內容上,標題應准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第二、在語言上,標題應注意准確、簡潔、完整。《「與思維同行」: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秀」的反思與糾正》這樣的副標題
(二)行文
1.問題表徵:(1)概念界定不清,與標題不符
(2)分類標准不統一,面面俱到
(3)引用不嚴謹,實踐性不夠
(4)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建議沒有針對性
(5)有文學化傾向
⑤ 小學科學論文
小學科學論文:怎樣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我國的教學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教育起主要作
用。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的。
一、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
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尋根覓底地追問這是為什麼?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慾是十分可貴的。從自然教學出發,就能推動自然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如上「食物的營養」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澱粉,我讓每個同學把手指洗干凈,再把碘酒塗在手指上進行消毒,隨後讓每個同學把飯粒放在桌子上擺整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同學報告,飯粒變臟了,手指也變臟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麼回事?此時此刻同學們都產生了奇妙的感覺,要研究的問題竟是如此奇妙,還能不情緒高昂,精神振奮?
二、寓教學於游戲之中。
游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自然教學中適當採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導入新課就可以採用游戲的形式,如教「影子」時,教師先請同學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裡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學生猜出了很開心,就會由被動的看看聽聽,變為主動的說說做做。
三、創設「問題的情境」也能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的情境」就是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或事物,使他們不能單純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面前的問題或事物,從而激起學生渴求知識的需要。例如教「雷電的秘密」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雷鳴電閃,古代的外國人認為這是上帝在發怒。中國古人說這是雷公公與閃電娘娘在懲罰壞人。 1752 年 7 月的一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雷雨中把一隻綢子做的大風箏放到雲中,在風箏上安上一根尖細的鐵絲,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雷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呢?學生都經歷過雷電現象,這時經過教師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卻難以回答,產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維也處於積極狀態。教師進行「雷電」的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接受。
四、採用實驗的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自然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出許多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實驗來。如教師演示「熱噴泉」的實驗。在一隻盛有少量水的燒瓶上塞上帶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師用熱水澆在燒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從玻璃管上噴出,就像噴泉一樣。學生看了實驗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這是什麼道理。這時教師進行「熱脹冷縮」知識的教學,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更能提高學習興趣。好動是兒童的特點,自然教學中安排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動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如上「二氧化碳」一課時,讓學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蠟燭放在大燒杯里點燃,然後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著大燒杯壁倒下去,結果越低的蠟燭越先滅,學生在快樂的實踐中進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及作用。
五、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自然教學中,電化教學可以通過聲、光、圖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比如教學「鳥」這一課,首先放鳥的錄像,千姿百態的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百鳥之中,樂於跟隨老師去學習鳥的知識。
自然學科的內容本身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它包羅萬象。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動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只要教師善於組織這些內容,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後,不能停留在興趣上面,要不斷引導,把這種直接興趣發展成為愛好自然科學,並進而成為學生的志向,把學習跟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聯系在一起。
模 擬 下 雨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氣乾旱,蒸氣往上飄而形成的。
今天科學課上,老師讓我們回家做一個小實驗《造雨》,並詳細地講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做實驗了。我先從冰箱里拿出幾塊冰,把冰放進一個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個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陽台上。可我等了好一會兒,還不見雨滴,真有點惱火,我拿起話筒,打給我的同學黃秋陽,問他實驗有沒有成功?他回答沒成功。我又打給了其他幾位同學,實驗成功了沒有?同樣,他們也沒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頭來,看起科學書。一看書,我才知道,實驗沒有成功的原因是什麼?由於傍晚的太陽光太弱啦!水蒸氣沒法增加。怎麼辦呢?我思來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氣的辦法,請媽媽幫助在煤氣灶上加熱。這樣,玻璃杯里就起霧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霧很快就變成了小水點兒,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會兒,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來了。我高興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媽媽看了,也很高興,直誇我肯動腦筋。
經過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啟發: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不要氣餒,多學習,多想辦法,敢於實踐,就能獲得成功。
不 倒 翁 與 重 心
親愛的同學,你聽說過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嗎?哥倫布將雞蛋打碎才能豎起來,其實,不用打碎也能豎起來,但是大約要花五分鍾的時間,真是太麻煩了。因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時,雞蛋才能豎起來。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時,雞蛋就倒下了。所謂重心,是指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個物體,它不但能夠站起來,而且怎麼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說,聰明的你肯定會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無論你怎麼使勁推它都不會倒,甚至你把它橫過來放,倔強的它又會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為什麼不會倒下來呢?
哦!一方面,是因為它上輕下重,底部有一個較重的鐵塊,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狀,當它受力向一邊傾斜時,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穩定平衡狀態的位置運動。由天慣性,它要來回幾次擺動後,最終又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
啊!原來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一定要多做科學實驗,多學科學知識,好好學習,才能造福人類。
大 氣 壓 力
讀了《一堂實驗課》這篇作文後,我懷疑球外大氣壓真的能將兩個半球壓在一塊兒。
今天我把大氣壓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結果嗎?慢慢看吧。
放學後,我約了幾個同學做大氣壓力的實驗,我先拿出兩個鐵的半球,這兩個半球大小一樣,空心的,半球頂部拴了根粗繩。開始了,我從氣孔中慢慢抽出空氣,又趕緊用橡皮塞塞住氣孔。最後,用鐵球頂部的繩子拴在桌子腿上,准備好了,我朋友個個爭先恐後地搶著做,我看他們那麼亂,就把他們一個一個排好,按次序來。我一聲令下,第一個就使勁地往旁邊拉,鐵球就像鑄在一起,紡絲不動。我們都為他加油,可最後還是沒有拉開。第二個人上場了,他用力拉了好幾分鍾,都沒拉下來。這時,我火冒三丈,一會兒用牙咬,一會兒用文具盒打,還用石頭打,都沒變成兩半。就這樣,一個個的都失敗了。還有最後幾個人了,鴉雀無聲,一個都不敢拉,他們暗想,就這么個鐵球,竟然沒有拉下來。我想,書上的辦法說不定真的有用,我膽怯地碰了碰繩子,朋友們給了我勇氣,我拔開橡皮塞,這時只用很小的勁就拉開了鐵球。
事後,大家問我:「為什麼能拔開?」我卻說:「天機不可泄漏。」
黃豆為什麼不發芽
上星期,我做了一個新奇的實驗——孵豆芽。
外婆給了我一些黃豆種,我嫌少,還要從媽媽扎緊的塑料袋裡去拿,媽媽說袋裡的豆是不能孵出豆芽的,我不信,偏偏要做實驗。於是,我將兩種黃豆分開了,孵起來。
根據書上的介紹和老師的指導,我把浸脹了的兩種黃豆分開放進兩層濕稻草中間,每天早、中、晚各淋一次水。我想,一樣的孵法,怎麼可能不長出一樣的豆芽來呢?
第二天,我輕輕地翻開豆芽上面的稻草,外婆的黃豆種已膨脹到它原來的兩倍大了,許多豆粒的腰部長出了短短的、粗壯的芽。可是媽媽的黃豆,只發胖,不發芽,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四天,外婆的豆芽又長高了許多,可媽媽的那些黃豆,卻變顏色了,由淡黃色變成深黃色了,還有幾粒變成淡黑色了。看來,真要被媽媽「不幸言中」了。
第五天,第六天,時間一天天過去了,用外婆的黃豆孵的豆芽,越長越高,越長越嫩,玉柱金頂,漂亮極了!而媽媽的那些黃豆卻腐爛了。我這才相信,媽媽講的是真的了,可這是為什麼呢?我只好去向媽媽請教了,媽媽笑眯眯地說:「豆種盡管已經幹了,可還是要呼吸的,你外婆的豆種掛在屋檐下,空氣新鮮,呼吸當然不成問題。而那塑料袋裡的黃豆,因為袋口緊扎著,不通氣,它們沒法呼吸,早就憋死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若有所思地說。
真沒想到,曬幹了的黃豆也會憋死。生活中真是處處有科學啊!
`
``````
捏 雞 蛋
同學們看了我這篇作文的題目一定會說:「雞蛋怎麼能捏呢?」誰都知道雞蛋薄薄的殼,一碰就破。「其實呀,這裡面還有個科學道理呢!不信的話你就往下面看吧!
那是爸爸帶我到成才書店裡買的《世界奇妙》。我一回家就忙著看,突然我看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上面說:「一個大力士能把磚塊打碎。可有個人叫他把雞蛋捏破,可大力士怎麼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決定找個機會試驗一下。
機會終於來了,一天爸爸買回一袋雞蛋,我便向媽媽請求要一個雞蛋做一次小實驗。經過我的苦苦哀求,媽媽終於同意了。
我先拿來一個碗,為的是防止捏時被捏碎了,那些蛋黃撒一地。接著我把雞蛋放在手裡抓住,這時,我的心「砰砰」直跳,手裡全是汗。雞蛋破碎的一幕彷彿出現在我的眼前,為了弄清楚雞蛋能不能捏碎,我雙眼一閉,手用力一捏,然後等待雞蛋破裂的聲音響起。但令我吃驚的是,我睜開眼睛時,雞蛋竟沒破,可我還是有些懷疑,准備再做一次實驗。
我又把雞蛋放在手上(這回我用的是兩只手),然後咬起牙,睜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量去捏雞蛋。可我盡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隻雞蛋還是安然無恙。這真讓我又煩惱又驚奇,我只得去問爸爸。
爸爸聽了我的話後,笑著說:「這其實是一個科學原理。雞蛋雖然很薄,但它是一個橢圓形的,當你去捏它4,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勻地分布在雞蛋各個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殼形建築物就是運用這個原理建成的呀!」聽了爸爸的話,我真的相信了書上的故事了。
啊,世界真奇妙。
這個網站上還有更多呢
你可以去看看```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145&id=104446
⑥ 小學科學教師評職稱的時候怎麼發表學術論文
1. 撰寫,寫作內容當然以作者從事的研究工作與成果形式為准,這個不作討回論。
2
2. 投稿,首先決定投那份個答刊物。作者一般在撰寫論文時就要做出決定。主要決策有二個方面:一是刊物級別,另一個是刊物方向。
3
3. 投稿回應,這是編輯部的事。作為投稿人也必須清楚知道所投期刊對投稿的回應時間與方式,否則稿件投出後心裡沒底。
4
4.審稿及初審費費。稿件收到後編輯要初審,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它們刊物的發文方向及稿件的宏觀質量。
5
5.修改。如果發來修改意見,你的稿件有門。
6
6.發稿周期:對了說了這么多還沒說發一篇文章倒底得多長時間,其實我也不說不清。
7
7.好發的期刊: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期刊都這么仔細認真,如果你只想發文章,不關心質量,那你可以仔細研究哪些期刊屬於好發類型的,對你發文會很有幫助的,的確有一些交錢就能發的刊物。
⑦ 急需關於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論文。
【內容提要】:探究源於問題,有問題才會引發探究的興趣和深入。如何讓學生了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順利地完成探究活動,並使探究充實有效,是一線科學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更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重要過程和方法。
【關鍵詞】:探究學習 提出問題 有效教學
科學探究學習中,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更是貫徹整個探究活動的主線。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問題才會去試圖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建立假設進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收集有關證據用來檢驗假設,因此如何使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在有限的時間里展開有效的探究,是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的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在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方面有獨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主觀的動性和創新意識的開發和培養,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產生問題並提出問題。
一、在觀察中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兒童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是科學探究的問題 「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面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學生總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可是,如果教師在科學教學開始就讓學生直接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會由於缺乏對認知對象的充分感知和細致的觀察,他們提出的問題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並且渴望得到終極的直接的答案,這種做法將是影響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與科學課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相違背。所以要想學生們主產生問題就必須注重觀察——有觀察對象、觀察目的、觀察要求等。
問題的產生源於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的觀察,在觀察中才能獲得對認知對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確、具體的問題。學生由於細致觀察,而獲得了大量感性認識,對觀察到的現象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作出合理的解釋,當解釋不了時,問題就產生了。由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問題就會集中而明確,充分突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
我們在進行有結構材料的探究活動教學時,總是採用這種教學過程:先進觀察方法的指導,然後進行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它是有一定的引導性和暗示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通過對結構材料的觀察所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在《認識常見的岩石》一課是,我把一塊大石頭放在桌上展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後提出的問題有:這塊岩石從哪兒搬來?岩石有哪些特點?岩石有哪些種類?岩石有什麼用途……基於親身的感知,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明確的現實性和科學性,而對這些問題,我讓學生思考:哪些問題比較適合我們在課堂內解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篩選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使課堂教學緊湊而有效。
二、在矛盾沖突中促使學生產生問題
當現實與已有的認識、經驗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矛盾。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製造這種矛盾、利用這種矛盾,更要突顯這種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問題,從而建立探究的目標和方向。
在突顯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已有的認識、經驗,然後就針對性地選擇事例或現象,列舉常見現象按常規容易出現錯誤或意外的結果。
如要求學生對 「加穿衣服讓我們熱起來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後,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假設衣服能給我們增加熱量,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論證——那麼衣櫃里掛滿衣服,為什麼衣櫃的溫度不會上升?這與假設的結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設不能成立,這矛盾的基礎進而提出要證明衣服能否給身體帶來熱,我們應該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實驗來進行觀測呢?這種通過思維論證,又通過實驗驗證,學生深切體會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這些新問題能促使他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這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所追求的目標嗎?
「問題——解釋——思維論證——實驗驗證——產生新的問題……」這樣一個連續的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養成科學學習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三、在探究過程中促使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
科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說:「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為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情況一樣。」
在《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中,在這之前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在關注物體本身上,學生也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在第一個活動中——同一個馬鈴薯在不同液體的不同狀況的現象出現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很自然就會提到液體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變化,這與前面所學的有關物體沉浮的知識聯系起來了,展開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的探究。這樣前一個探究結果很自然的就延伸到下一個問題了。
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雖然早有定論,但今天是學生直接探究活動中自己發現並提出的,他們雖然不是科學家可他們確確實實直接在搞「科學」,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教師所追求嗎?在探究學習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並主動提出問題,從而養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古人雲:「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做學問的開始,是吸取知識的動力。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發現總是是思維論證和假設的基礎,是科學探究的前提。
「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問題是探究的起點,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學教學熾,要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使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善提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書目: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
2、張紅霞 《科學究竟是什麼》
3、韋 鈺 《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
⑧ 論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觀察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的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
小學低年段學生,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他們對事物外部的形象、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學課的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級教材的內容中,其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的課時占總課時數的50%。這說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內容是占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激發動手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物體進行觀察,以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同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如《植物的葉》一課,課前,師生可共同採集各種植物的葉子;課堂上,通過做「給葉子找媽媽」的游戲,讓學生認識這些葉子都是什麼植物的葉,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觀察這些葉的形狀像什麼,比較這些葉有什麼不同。學生學習興致盎然,不但認識了教材中的幾種葉形,還可以認識當地其他常見植物的葉子。再如《觀察螞蟻》一課,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住在什麼地方,了解螞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課時,讓學生充分講述自己了解的螞蟻趣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可抓住機會提出問題:「螞蟻長得什麼樣?它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各個部分又是什麼樣的?請用放大鏡按從前往後的順序仔細觀察。」學生會立刻對螞蟻的身體產生濃厚的興趣,仔細地觀察起來。所以,根據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觀察自然事物的興趣,是使學生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的極好機會,從而培養其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三、加強觀察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讓學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同樣非常重要,在科學教學中應該教給低年段學生明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
怎樣才能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呢?「觀有法」就是指對方法而言,是指學生用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樣去觀察?觀察重點是什麼?運用哪種具體方法?「察有序」是指觀察的先後順序,即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觀察中比較什麼,觀察後討論什麼,總結什麼。
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大致可分為兩種觀察方法:一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二是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如《金魚》一課中,培養學生「把整體分成部分按順序地觀察」的方法。學生看到金魚後,對它美麗的顏色很感興趣,教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提問:「金魚漂亮嗎?你喜歡嗎?它為什麼會在水裡游?」然後,及時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觀察軌道上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細看看,魚的身體像什麼形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觀察的重點上來。接著引導學生按順序地觀察:「魚的身體分幾部分?每部分上都長有什麼?你能按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觀察嗎?」這樣,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具體,方法適宜,學生就能慢慢習慣進行有順序地觀察,從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是學生認識的又一方法。對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觀察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特徵。
四、適時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觀察的實效
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
⑨ 小學科學優秀教學論文科學課中如何應用多媒
、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要「務實」 在用多媒體課件時,不一定是課件越漂亮越好,場面越壯觀越好,關鍵在務實。但很多老師製作課件,不惜花時間、花精力對課件進行包裝,追求「新、奇、特」。過分注重畫面絢麗壯觀,對知識的涉獵更是面面俱到,整個課堂熱鬧非凡。在課堂上,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畫面的瀏覽上,把課堂掌握的重點卻拋之腦後。因此,製作多媒體課件要務實,讓實用性課件成為多媒體教學的主流,課件要求不必特別美觀,涵蓋的知識不必很多,只要能使抽象、難懂的內容變的直觀、易懂,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內化所學知識就夠了。
⑩ 小學科學小論文
雪為什麼是白色的?
前幾天下大雪了,同學們玩得都很開心,可誰知道雪為什麼是白色的呢?
誰都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冰也是無色透明的。雪是由無數極小的冰晶組成的,為什麼變成白色了呢?
讓我們來看兩個現象。
夏天,我們用刨冰機將冰塊做成冰霜,吃起來會感到透心涼的舒爽。不過,這時你會看到,這原來無色、透明的冰塊所變成的冰霜,白花花的,好象染上了白色!
有時候,不小心把一隻無色的玻璃杯打碎了,當把那些玻璃碎屑掃成一堆,這時你也會看到,原來無色透明的玻璃,變成了白花花的一堆了,是誰給玻璃染上白色了?
我翻了很多書,又查了電腦,終於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說簡單點,這就是光線玩的把戲,是光線替冰霜、碎玻璃染上了白色!
雪花和玻璃屑變成了白色,是光線照射方式的改變造成的。玻璃和冰塊能透過光線,但是只有在平整光滑時,才是無色的,因為那時光線是平平穩穩地透過去的。如果是不平整、甚至是毛糙的玻璃,光線透過去時,就會出現不規則的折射、反射,於是就顯出白色來。而且越毛糙、越細小,顏色就越白。磨砂玻璃看上去就比普通玻璃白得多;雪花也是非常細小的冰晶,同時它又有很多稜角,自然是雪白雪白的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更多的秘密。
媽媽的口腔潰瘍
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 五(3)班 金夏偉
自從四年級起,我時常聽見媽媽說她舌頭痛、嘴唇痛。尤其是夏天,幾乎隔三差五地都聽到和看到媽媽痛苦的樣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試圖給媽媽找出原因,我對此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小作者是個關愛母親的好孩子,一個非常尋常、不被人我所察覺的問題確成為了他的研究問題。我們的問題往往就產生與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經過了六個多月的觀察,我發現,媽媽經常說自己舌頭和嘴唇痛是因為媽媽生出了口腔潰瘍。而且,經我觀察,一開始媽媽舌頭上只是出現了一個橢圓形的白色斑點,後來就慢慢擴大,周圍的黏膜變成紅色,過了一、兩天後,白色斑點的潰瘍慢慢的變成了黃顏色,隨後四周的黏膜便高了起來,潰瘍中心的部位凹了進去,然後,媽媽便開始叫痛了,吃東西時更是痛苦。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個經過呢?(有了問題,小作者順藤摸瓜,對口腔潰瘍進行了細致地觀察)
我開始進一步地調查媽媽出現口腔潰瘍的原因。我猜測,媽媽經常會生出口腔潰瘍與工作有關,但是同樣是繁忙的工作,為什麼只有媽媽會經常生出口腔潰瘍,爸爸和其他人卻很少生口腔潰瘍呢?在媽媽連續好幾次生出了口腔潰瘍後,我通過觀察發現,口腔潰瘍往往是在媽媽上好夜班後的頭兩三天,便會生出。而且,同樣是夜班,我發現後夜班上好之後出現口腔潰瘍的概率比前夜班上好之後生長出口腔潰瘍的概率要高得多。因此,我初步作出判斷:媽媽經常生口腔潰瘍的原因與媽媽的睡眠時間有關系。(小作者的猜測、假設是非常到位的,說明他平時就是一個善於思考問題的好孩子)
得知了原因之後,我又產生了新的疑問:睡眠不足會導致什麼呢?我繼續觀察。又經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每當媽媽上好後夜班之後,回家來便馬上睡覺,但又經常睡不好。起床後,媽媽自己也經常說自己的頭十分暈,迷迷糊糊的,十分地困,但想睡又睡不著。而且,我發現,媽媽這時的心情也非常煩躁,態度也比往常要不好,有時還無緣無故地罵人。再到吃飯的時候,媽媽的胃口也不好,原來可以吃很多,這時吃得就比原來少了。並且在這幾天時間,媽媽經常會頭痛。通過了這些事例,我又得到了一點:睡眠不足會使人的心情十分地煩躁,胃口不佳,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因而,在這段時間里,媽媽就會經常生出口腔潰瘍。
掌握了這些情況後,我心想,媽媽的口腔潰瘍不只是自身因素,應該還與這段時間吃飲食有關才對。我便開始上網查閱,並且還來到了圖書館瀏覽有關資料。我知道了治療口腔潰瘍應該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與摩擦,所以應該盡量地少吃刺激性調味品,比如辣椒、酸醋、姜、蔥、咖喱等等;少吃炸雞腿、炸牛排或其他太粗糙太堅硬的食物。並且要注意營養搭配,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品,不能偏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盡量少吃筍類,比如冬筍、毛筍、筍干,腌製品,比如咸魚、鹹肉、鹹菜,還有柿子和蟹類等易引起口腔潰瘍加重的食物。(調查研究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我將我的調查及看法與媽媽談了之後,並且要求她試者按照我的建議去做,一個星期之後,媽媽的口腔潰瘍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
綜合以上各種情況,我得出了三條結論,要避免口腔潰瘍必須做到:
第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操勞。
第二:要注意堅持合理的飲食結構,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少吃筍類、腌製品。
第三:要培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因為情緒因素不但影響神經系統,而且可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和營養障礙,情緒不良,精神緊張,所以應該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
希望媽媽和有類似病痛的人們今後要樹立信心,努力消除不利因素,按照以上幾個方面積極改進,一定能夠減少甚至避免發生口腔潰瘍。(一個小小的生活中的問題,經過小作者詳細、周密的調查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科學地研究就是要向他那樣:善於思考、勤於動手、大膽嘗試、勇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