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提高發散思來維能力是源提高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吉爾福特的觀點,發散性思維具有三個特徵:變通、獨特、和流暢。在這三個特性中:變通,指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其思考變化多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易受思維定勢和功能圍著的束縛,因而能提出不同風格的新觀念。獨特,獨特能力表現為對事物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認識事物、反映事物。流暢,指創造能力強的人,心智活動少阻滯,能在短時間內表達出較多觀念,反應迅速而眾多。故有人把這三個特徵稱為發散思維的「三維度」:變通度、獨特度、流暢度,我認為從我縣農村目前的數學教育現狀看,要培養學生創造力,首先就應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 然而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隨機滲透發散性的解題思路,教給學生捕捉「靈感」的方法呢?
B.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摘要: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關鍵詞:激發 培養 訓練 轉化思想思維的積極主動性、創新性、擴展性、想像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並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C.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培養孩子發散思維
李鳳華(廣州市海珠區赤崗小學,廣東廣州510000) 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課前預習逐漸成為小學生學好新知識的必要途徑,學生憑借個人的學習能力,對教材先大體了解、熟悉一遍,有利於提高個人的聽課質量和學習效率。久而久之,無疑對語文成績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就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標准,闡述小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 一、抓住重點內容預習 我們辦事情都要有重點、區分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善於把握主流,擊中要害,才能把事情辦好。學習也是如此。預習,顧名思義,就是事先學習新知識。對於小學生而言,預習就是課堂學習的預備階段。新課程標准改革明確規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具備這種能力更為重要,而預習則是一次很好地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機會。 一直以來,小學生確實也懂得適當地預習,只是不見得能真正抓住關鍵部分,他們往往通篇預習,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這很明顯耽誤了時間,而且也完全沒有必要。什麼叫課前預習的「重點」?這個問題需要由語文教師提前給學生說明。通常意義上,教材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詞,課文的層次結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所運用的修辭、表現手法等,都能稱得上重點。同時,這些很多也是教學的難點,在預習時,學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不能省略步驟,先從識字、寫字開始做起,再到會「無障礙」閱讀課文,最終才是弄清文章的結構脈絡。在預習中,學生會時刻把工具書放在手邊,不會的生詞或者詞語意思及時查閱,並立刻記住,從而為課堂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例如,學生在預習人教版《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文章的重點就在於司馬光遇到掉入水缸里的小孩的反映,是像其他孩子那樣碰到危險場面就驚慌失措地逃跑,還是穩如泰山,積極想出合理的辦法把孩子救出來。另外,司馬光救人的方式也同樣是重點。學生必須明了這一點,可結合當今社會碰到有人落水,是見義勇為還是冷漠地離開。在預習完成之後,學生可以聯系這個社會現實談談自己所受到的啟迪:當然是像司馬光那樣,但要講究方式和策略,在確保個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發揮聰明才智,選擇行之有效的方式救人。學生若是能理解這一點,便把整篇課文的主旨基本理解透徹了,也會為學習節省不少時間。 二、有計劃、有目標地預習 一般來說,小學語文在學完一堂課時,教師都會把下一課要講的重點任務提前告知學生,當然也包括預習的內容,這樣大家帶著預習的目標去預習,能夠有方向性和側重性,避免走彎路。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預習目標的設置大都著眼於對於教學重點的把握和理解,其目的性則是引領學生對課文開展有規劃性的探討,並逐步形成自己對於課文的理解,會回答文章的情節、講述的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等問題。 例如,預習人教版《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學生要時刻牢記教師布置的預習目標,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帶著教師安排的問題進一步探索:周總理參加傣族人民的節日,當地群眾以什麼樣的形式歡迎總理的到來?從這篇文章中能知道哪些常識?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經由這些問題的創設,大家在預習中就會胸有成竹,從劃分課文的層次,再結合課文段落的細節描寫,從簡單到復雜整體突破。必要時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搜索傣族潑水節這一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節日,了解雲南傣族的風俗習慣,也為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做好鋪墊。學生應把自己碰到的疑難和重點都註明,力爭在課上通過教師細致的講解和自己的獨立思考得以順利解決。 三、分小組進行預習 小學生平時學習都會分為幾個小組,教師就該以學生所在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布置預習的任務。小組預習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學習的能力,增進彼此間的熟悉和了解,並做到互相監督、互相幫助。若在遇到難題時能夠共同探索,就能培養起大家的集體榮譽感。教師還要根據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對事物感興趣的特徵,利用小組間探究問題的機會,把學習扎實、勤奮的學生分別劃分到每一個小組,這能發揮他們的帶頭示範作用,引領小組其他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勤奮學習。比如,在預習《王二小》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歌曲的MTV 播放給大家看,製作好預習的課件,讓會唱的學生可以跟著唱,這便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課文中去了。播放完成後,要把文章插圖展現給大家,並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的輔助,通過預習都能知道課文每一個自然段都講述了什麼。再讓他們分析具體內容,大家輪流朗讀課文,對問題各抒己見,使每一位組員都能在學習之前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印象,在課堂學習中也會緊跟教師的思維和步伐,提高個人的教學效果和學生聽課的效率。 四、分層次開展預習活動 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所有課文都要分層,不論是「總分總」還是「分總」的結構,准確地分層對於課文的學習會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學生通過學習以前的課文也知道,文章層次結構的劃分必須有一個依據,給文章分層次也沒有固定答案,只要能言之有理就行,這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對於理解文本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預習《貓》這篇課文時,學生需找出文章的線索———作者從三個方面具體表現貓的性格古怪,並以此作為劃分層次的根據,這有利於理解文章結構,解決疑問。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的作用不容忽視,學生的預習能力必須在自我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同時也有利於充分發揮大家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D. 怎樣培養小學生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亦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在創造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從已有的信息出發,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范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
1. 發揮想像力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像。」
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一道有趣的題目「磚都有哪些用處?」,要求同學們盡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馬上有的同學想到了磚可以造房子、壘雞舍、修長城。有的同學想到古代人們把磚刻成建築上的工藝品。有一位同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磚可以用來打壞人。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來看,這位同學的回答應該得高分,因為他把磚和武器聯系在一起了。
一位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一條活魚,女兒走過來看媽媽殺魚,媽媽看似無意地問女兒:「你想怎麼吃?」「煎著吃!」女兒不假思索地回答。媽媽又問:「還能怎麼吃?」「油炸!」「除了這兩種,還可以怎麼吃?」女兒想了想:「燒魚湯。」媽媽窮追不舍:「你還能想出幾種吃法嗎?」 女兒眼睛盯著天花板,仔細想了想,終於又想出了幾種:「還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魚片。」媽媽還要女兒繼續想,這回,女兒思考了半天才答道:「還可以腌咸魚、曬魚干吃。」媽媽首先誇獎女兒聰明,然後又提醒女兒:「一條魚還可以有兩種吃法,比如,魚頭燒湯、魚身煎,或者一魚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歡怎麼吃,咱們就怎麼做。」女兒點點頭:「媽,我想用魚頭燒豆腐,魚身子煎著吃。」
媽媽和女兒的這一番對話,實際上就是在對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既要靠老師,也要靠家長。要善於從教學和生活中捕捉能激發學生創造慾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契機,讓他們也有機會「異想天開」,心馳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產生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越單一,想像力也越有限。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像,對作品進行再創造。
2. 淡化標准答案,鼓勵多向思維
學習知識要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應倡導讓學生提出與教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敢於和同學、和老師爭辯。
單向思維大多是低水平的發散,多向思維才是高質量的思維。只有在思維時盡可能多地給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則…」之類的問題,才能強迫自己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別人未想過的問題。
老師在教學中要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建立自信,承認自我,同時鼓勵學生求新。訓練學生沿著新方向、新途徑去思考新問題,棄舊圖新、超越已知,尋求首創性的思維。
有一篇題為 《一切為了考試》的中學生作文,記述了一個「奇怪的夢」:
「記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驚詫。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別式是什麼?
茅盾原名?——教科書上寫著:沈雁冰——老師說是沈德鴻,無所適從。
烈日當空。氫氧化鋁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電視節目是《血的鎖鏈》,父親不讓看電視。春眠不覺曉,多困啊!又是可惡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監考老師嚴峻的臉。一張53分的數學試卷,我嚇得大哭…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我只有一個腦子,怎麼塞得下這么多的化學方程式。憲法為什麼是國家根本大法? 一切為了考試。」
文章生動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個中學生的夢境。這是一個中學生在殫精竭慮的拼掙和無奈時的吶喊。作者將強烈的創新意識,大膽的思維方式引進作文,思想信馬由韁,縱橫馳騁,內容騰挪閃錯,時空交替變換,意境奇幻詭譎,傳神地表現了一個中學生臨考前不勝重負的心理,讀後發人深思。
3. 打破常規、弱化思維定勢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前提
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說過: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有一道智力測驗題,「用什麼方法能使冰最快地變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熱、太陽曬的方法,答案卻是「去掉兩點水」。這就超出人們的想像了。
而思維定勢能使學生在處理熟悉的問題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並使問題圓滿解決。所以用來應付現在的考試相當有效。但在需要開拓創新時,思維定勢就會變成「思維枷鎖」,阻礙新思維、新方法的構建,也阻礙新知識的吸收。因此,思維定勢與創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創」與「造」兩方面是有機結合起來的,「創」就是打破常規,「造」就是在此基礎上生產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來。因此,首先要鼓勵學生的「創」,如果把「創」扼殺在搖籃里,何談還有「造」呢?
4. 大膽質疑
E.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的發散思維反思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以集中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這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對於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激發、智力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而發散思維卻正好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盡快聯想,盡多作出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方案」的特點,因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在誘導樂於求異的心理傾向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贊可夫這句話說明了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樂於求異的心理傾向作為一種重要的內驅力。教師妥善於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誘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對於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的求異因素要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對於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則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學生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並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在面臨具體問題時,就會能動地作出「還有另解嗎?」「試試看,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的求異思考。事實證明,也只有在這種心理傾向驅使下,那些相關的基礎知識、解題經驗才會處於特別活躍的狀態,也才可能對題中數量作出各種不同形式的重組,逐步形成發散思維能力。二、在誘導變通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變通,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要對問題實行變通,只有在擺脫習慣性思考方式的束縛,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約以後才能實現。因此,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後,要注意誘導學生離開原有思維軌道,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變通。當學生思維閉塞時,教師要善於調度原型幫助學生接通與有關舊知識和解題經驗的聯系,作出轉換、假設、化歸、逆反等變通,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設想。如對於下面的應用題:王師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這批零件的2/5,這樣,剩下的工作還要幾天可以完成?學生一般都能根據題意作出(1-2/5)÷(2/5÷8)的習慣解答。此時,教師可作如下誘導:教師誘導性提問學生求異性解答①完成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數是剩下零件數2/5÷(1一2/5)的幾分之幾?③剩下零件數是已做零件數(1-2/5)÷2/5的幾倍?④能從題中數量間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關系嗎?⑤從題中幾種量中能判斷出比例解法(略)比例關系嗎?通過這些誘導,能使學生自覺地從一個思維過程轉換到另一個思維過程,逐步形成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往返調節的變通能力,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極為有益的。三、在鼓勵獨創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盡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於低層次的,但它卻蘊育著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如解答「某玩具廠生產一批兒童玩具,原計劃每天生產60件,7天完成任務,實際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玩具?」一題時,照常規解法,先求出總任務有多少件,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然後求出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列式為60X7÷6-60=10(件)。而有一個學生卻說:「只須60÷6就行了」。他理由是:「這一天的任務要在6天內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躍的,省略了許多分析的步驟。他是這樣想的:7天任務6天完成,時間提前了1天,自然這一天的任務(60件)也必須分配在6天內完成,所以,同樣得60÷6=10,就是實際每天比計劃多做的件數了。毫無疑問,這種獨創性應該給予鼓勵。獨創往往蘊含於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散。四、在多種形式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以達到誘導學生思維發散,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1.一題多變。對題中的條件、問題、情節作各種擴縮、順逆、對比或敘述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了的情境中,從各種不同角度認識數量關系。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單獨做需要12小時,乙單獨做需要10小時,丙單獨做需要15小時。如果三個人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完成?解答後,要求學生再提出幾個問題並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甲單獨做,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甲單獨先做了3小時,剩下的由乙、丙做,還要幾小時做完?甲、乙先合做2小時,再由丙單獨做8小時,能不能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通過這種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問題的結構和解法,還可預防思維定勢,同時也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2.一圖多問。引導學生觀察同一事物時,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細地觀察,認識事物,理解知識,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教學「6的認識」時,教師在講述老師和學生一起打掃教室的圖意時,啟發學生觀察圖畫,要求學生能回答下列三個問題:①圖上有幾個老師,幾個學生,一共有幾人?②圖上有幾個男人,幾個女人,一共有幾人?③圖上有幾個掃地的,幾個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幾個擦黑板的,一共有幾人?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學生不僅能較系統地感知6的組成知識,而且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3.一題多議。提供某種數學情境,調度學生多方面的舊知、技能或經驗,組織議論,引起思維火花的撞擊。如算式27+3,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表述意義: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幾個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幾倍?⑤3與一個數的乘積是27,求這個數?⑥多少個3相加的和是27?⑦學校有27隻花皮球,平均分給一年級的三個班,問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4.一題多解。在條件和問題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題途徑。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個好方法。它可以通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甲乙兩地相距200千米。一輛貨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3小時行了全程的2/5,照這樣的速度,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解法一:200+(200X2/5+3)或1+(2/5+3)從倍數關系考慮可得解法二:3X〔200+(200X2/5)〕或3X(1+2/5)用列方程的法得解法三:設行完全程需要X小時。200+X=200×2/5+3從時間+路程=單位路程所需的時間,可得解法四:3+2/5如果把全程看作5個單位則可獲得下列解法:解法五:(3+2)x5解法六:3x(5+2)解法七:2/3=5/X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多方面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會失之偏頗。在思維向某一方向發散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維的配合,需要嚴謹分析、合乎邏輯的推理,在發散的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中,也需要通過比較判斷,獲得一種最簡捷、最科學的方案與結果。所以,思維的發散與集中猶如鳥之雙翼,需要和諧配合,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到新的水平
F.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發散性思維
在小學教育階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主要就是以培養發散思維為主。
1.張開想像的翅膀,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從這句話當中,我們不難理解想像的重要性,多年的實踐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小學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五彩池》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像五彩池的水還可以呈現出什麼顏色,學生的想像多姿多彩:有蘋果紅、葡萄紫、乳白色、淡黃色、嫩綠色,還有半白半綠、半藍半紫、半黃半紅……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想像是創造的源泉,小學生在天真爛漫的想像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自己的發散思維。因此,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處,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課文內容,充分發揮各自的想像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2. 引導多途徑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思考問題,思路寬闊,不局限於某一點、某一方面,思維就不是線性的,而是沿著多條路徑思考最終到達理想的目的地。
2.1 打破傳統的定勢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只考慮一種思路,去鑽牛角尖,應提倡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比如,認識一個新的詞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意義相近的且熟悉的詞語中去領會和吸收,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意義相反的且熟悉的詞語中去領會和吸收,還可以通過描述它的形狀,顏色,大小,作用,功能等方法來理解和消化。我們的許多老師在教學中都採用了這樣類似的方法,來打破傳統的定勢思維,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2.2 正視不同個體的求異思維。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體現了文章的閱讀需要通過讀者的想像、思維、情感的參與來進行再認識、再創造。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人雲亦雲。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就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特徵培養他們的個性思維,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認知同一個問題,有效的培養求異思維,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3 培養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即拋開總是所提供的條件和習慣的思路導向,進行反向思維的一種方法。如《黃河象》一文中對黃河象化石的由來的假想,也就用到了逆向思維。當我們看到高大、完整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時,自然就會想到化石在地底下埋藏了很多年,由此想到大象怎麼會陷進泥沙里呢?那可能是去喝水吧!為什麼要喝水呢?那自然就是渴了,渴又是怎樣造成的呢?那就是當時氣溫極高,氣候炎熱。根據這個假想,科學家們推斷出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在這個假想推理過程中,就充分調動了學生逆向思考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緒在廣闊的想像中自由翱翔。
3.延遲評判,促進學生發散思維
對學生進行延遲評價,就是當學生做出一件事或說出一種想法後,不要急於進行評價,更不要輕易做出否定的評判,而是讓它處於一種自然發展狀態,這對於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要允許學生有思考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和評價。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爭議、辯論,讓學生的創造思維在爭議、交流中迸發,在充足的思考和學習交流中完善、成熟,在自我判斷和評價過程中得以進一步深入、拓展。
G.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發散思維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以集中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這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對於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激發、智力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而發散思維卻正好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盡快聯想,盡多作出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方案」的特點,因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在誘導樂於求異的心理傾向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贊可夫這句話說明了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樂於求異的心理傾向作為一種重要的內驅力。教師妥善於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誘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對於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的求異因素要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對於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則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學生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並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在面臨具體問題時,就會能動地作出「還有另解嗎?」「試試看,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的求異思考。事實證明,也只有在這種心理傾向驅使下,那些相關的基礎知識、解題經驗才會處於特別活躍的狀態,也才可能對題中數量作出各種不同形式的重組,逐步形成發散思維能力。二、在誘導變通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變通,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要對問題實行變通,只有在擺脫習慣性思考方式的束縛,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約以後才能實現。因此,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後,要注意誘導學生離開原有思維軌道,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變通。當學生思維閉塞時,教師要善於調度原型幫助學生接通與有關舊知識和解題經驗的聯系,作出轉換、假設、化歸、逆反等變通,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設想。如對於下面的應用題:王師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這批零件的2/5,這樣,剩下的工作還要幾天可以完成?學生一般都能根據題意作出(1-2/5)÷(2/5÷8)的習慣解答。此時,教師可作如下誘導:教師誘導性提問學生求異性解答①完成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數是剩下零件數2/5÷(1一2/5)的幾分之幾?③剩下零件數是已做零件數(1-2/5)÷2/5的幾倍?④能從題中數量間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關系嗎?⑤從題中幾種量中能判斷出比例解法(略)比例關系嗎?通過這些誘導,能使學生自覺地從一個思維過程轉換到另一個思維過程,逐步形成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往返調節的變通能力,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極為有益的。三、在鼓勵獨創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盡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於低層次的,但它卻蘊育著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如解答「某玩具廠生產一批兒童玩具,原計劃每天生產60件,7天完成任務,實際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玩具?」一題時,照常規解法,先求出總任務有多少件,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然後求出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列式為60X7÷6-60=10(件)。而有一個學生卻說:「只須60÷6就行了」。他理由是:「這一天的任務要在6天內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躍的,省略了許多分析的步驟。他是這樣想的:7天任務6天完成,時間提前了1天,自然這一天的任務(60件)也必須分配在6天內完成,所以,同樣得60÷6=10,就是實際每天比計劃多做的件數了。毫無疑問,這種獨創性應該給予鼓勵。獨創往往蘊含於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散。四、在多種形式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以達到誘導學生思維發散,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1.一題多變。對題中的條件、問題、情節作各種擴縮、順逆、對比或敘述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了的情境中,從各種不同角度認識數量關系。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單獨做需要12小時,乙單獨做需要10小時,丙單獨做需要15小時。如果三個人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完成?解答後,要求學生再提出幾個問題並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甲單獨做,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甲單獨先做了3小時,剩下的由乙、丙做,還要幾小時做完?甲、乙先合做2小時,再由丙單獨做8小時,能不
H. 訓練幼兒發散性思維大班教案
目標: 1、嘗試用各種材料設計、製作時裝,並扮演模特秀一場 2、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多元思維,並有一定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有一定的表現慾望 難點:能設計、製作出新穎、與眾不同的時裝 准備: 1、孩子有一定設計服裝的基礎 2、各種材料(各種紙、布、膠水、雙面膠、剪刀等等) 3、各種小裝飾、vcd(看時裝表演,引起興趣用)磁帶(最後模特走台用) 過程: 一、看時裝表演錄相,引起設計時裝的慾望 1、老師:今天請小朋友看一段錄相 2、幼兒觀看錄相 3、談話:這是什麼表演,你喜歡嗎?為什麼? 二、大膽創新、設計、製作時裝 1、老師:讓我們也來設計、製作時裝吧! 2、幼兒設計、製作時裝 3、老師巡迴指導 (1)、要求幼兒設計出新穎、與眾不同的時裝 (2)、鼓勵幼兒合作設計出時裝 4、老師:小設計師,你設計了什麼時裝? 5、幼兒簡單介紹自己設計的時裝 三、扮演小模特,來一場時裝秀 1、老師:我們來扮演小模特,來一場時裝表演好嗎? 2、幼兒在背景音樂中,進行時裝表演。 2 大班綜合教案:好玩的指印畫 活動目標: 1、通過指印的添畫、組合,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2、通過對圖畫內容地大膽描述,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准備: 視頻轉換儀、印泥、白紙、勾線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嘗試印指紋 1、出示印泥,引起興趣。 師:這是什麼?(玩印章時用的印泥)今天我們要用印泥來印指紋。【採用直接導入的方法開始本次活動,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們對印泥比較熟悉,另一方面是為了迅速引發孩子們玩印泥的興趣。】(評:這個環節比較直接,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紛紛想嘗試一下印指紋。) 2、教師示範指紋印的步驟,提出要求。 師:先來看老師是怎麼印的。先用大拇指蘸印泥,再印在紙上稍微往下壓一壓,不要移動,不然印出來的指紋就會不清楚了,最後用抹布把手上的印泥擦乾凈。【在幼兒動手操作之前,教師邊示範邊用簡潔的語言提出要求,便於幼兒完成任務。特別是手不能移動這個要求很重要,否則印出來不清楚就前功盡棄了。】(評:當老師示範了一遍之後,小朋友都歡呼了起來,覺得印指紋很神奇,也很好玩。) 師:一個指紋印好了,真有趣!讓我再來印一個。記住:先用大拇指蘸足印泥,再落在紙上稍微往下壓,注意不要移動,最後用濕抹布把手上的印泥擦乾凈。【教師第二次示範印指紋,重申了印指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加深了幼兒對印指紋注意點的認識。】(評:看完老師兩次示範印指紋,小朋友的興趣都來了,有的小朋友一邊仔細地看老師示範一邊在輕聲地重復老師所提出的印指紋的要求,看來老師所提的要求起作用了。) 師:這兩個指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橫著印的,還有一個是豎著印的。【簡單的陳述讓幼兒了解指紋可以有不同的印製方法。】 3、幼兒操作。 師:你們想不想也來印一印?(想)那就趕快動手印吧!【根據老師剛才所提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幼兒開始操作印指紋。】(評:由於小朋友們明白了印指紋的要點,所以大多數幼兒印得都很好。也有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二、想像並添畫指印 1、教師示範一個指印的添畫,引導幼兒想像。 師:有沒有都印好了?趕快來看老師變魔術了。看看我會把這些指印變成什麼?變變變,變成什麼了?(一個小人)我添了幾筆就把指印變成了一個小人。再變變看,又變成什麼了?(氣球)加了一條線就變成了一個氣球了,真好玩!【在孩子們都印好了幾個指紋之後,用變魔術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身上,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環節的教學。】(評:幼兒被魔術一下子吸引了過來,在老師添畫之後,幼兒都能說出添畫的是什麼,覺得添畫很有趣、很好玩。) 師:那小朋友們來想想你能不能也在指印上添上幾筆,把它變一變,變成什麼呢?【引導幼兒思考能不能在自己的指紋印上添上幾筆變成其他東西,發展幼兒的想像力。】(評:這個問題拋出來之後,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大家都在議論可以變什麼,幼兒在交流時迸發的想像力真令老師刮目相看,皮球、螃蟹、瓢蟲……許多想法都是老師事前沒有想到的。) 2、幼兒添畫,教師有目的引導。 師:啊,原來我們只要簡單地添幾筆,就能把指印變成這么多有趣的東西,那讓我們也來做一回魔術師,試一試自己的本領,請你們把你想的變出來,好嗎?(評:這一環節顯示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大部分小朋友能自己獨立添畫,但也有個別幼兒開始只能照著其他小朋友添畫,這就需要老師注意在活動中的個別指導了。 3、幼兒介紹。 師:誰願意上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指印添畫?我們請***,你把指印變成了什麼? 師:我發現這兩個指印印在一起了,你把它變成了什麼?變成了一隻小鴨,真棒!原來,我們不但可以把一個指印添畫成一樣東西,還可以把兩個、三個、四個,甚至許多個指印連在一起添畫成其它東西。那麼小朋友再來想想看,你能不能把二個、三個、四個甚至許多個指印連在一起添畫成別的東西呢?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還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在發現有個別幼兒把幾個指印連在一起來添畫的時候,就馬上引導孩子想一想,幾個指紋連在一起可以添畫成什麼,難度提高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也得到了挑戰和鍛煉。】 4、幼兒討論,教師個別指導。【難度提高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會更大了,因此老師利用幼兒討論的時間對個別孩子加強指導。】 5、幼兒交流多個指印的添畫,老師給予肯定。(評:小朋友的點子較多,有的小朋友把兩個指印上下疊加變成了一隻梨,有的小朋友把好多個指紋並排印好後畫上了很多腳變成一條毛毛蟲等。) 【整個第二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引導幼兒通過自身的生活、學習經驗,進行廣泛地思考並嘗試,達到提高幼兒想像力的目標。】 三、指印添畫並創編故事 1、師:小朋友的想法真多,那就請大家把我們剛才想的放在一幅畫中,編成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記住一定要先想好你故事中有些什麼,然後再印、再添畫,最後再編故事。圖畫中的內容可以是一個指印添畫成的,也可以是兩個指印添畫成的,還可以是許多個指印添畫成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是本次活動難點所在。】(評:小朋友有了前面添畫的基礎,大多能想出要添畫什麼內容,在添畫的時候也都各顯神通。) 2、師:先畫好的小朋友可以編故事了,在編故事的時候注意要用簡單的幾句話把故事中的內容講清楚。【提醒添畫好的小朋友先開始編故事,由於剛進入大班,幼兒的口語言表達、詞彙量的發展都還處於較低的水平,因此為減少他們的困難,只要求孩子們簡單地講述故事就行了。】 3、師:都好了嗎?誰來講講自己的小故事?(2-3名幼兒講述)(評:幼兒對於添畫都能完成得不錯,不過在編故事這個環節,不出意料,能較詳細地講述故事的幼兒很少,大都只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進行講述。) 4、師:***小朋友講了一個《 *** 》的故事,裡面有……真好聽!我知道你們都想來講講自己編的小故事,那就請你把故事講給你邊上的小朋友和客人老師聽吧,大膽一點,快去講吧! 總評: 本次大班綜合活動《好玩的指
I.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發散型思維
如何培養發散性思維
1. 發揮想像力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像。」 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一道有趣的題目「磚都有哪些用處?」,要求同學們盡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馬上有的同學想到了磚可以造房子、壘雞舍、修長城。有的同學想到古代人們把磚刻成建築上的工藝品。有一位同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磚可以用來打壞人。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來看,這位同學的回答應該得高分,因為他把磚和武器聯系在一起了。 一位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一條活魚,女兒走過來看媽媽殺魚,媽媽看似無意地問女兒:「你想怎麼吃?」「煎著吃!」女兒不假思索地回答。媽媽又問:「還能怎麼吃?」「油炸!」「除了這兩種,還可以怎麼吃?」女兒想了想:「燒魚湯。」媽媽窮追不舍:「你還能想出幾種吃法嗎?」 女兒眼睛盯著天花板,仔細想了想,終於又想出了幾種:「還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魚片。」媽媽還要女兒繼續想,這回,女兒思考了半天才答道:「還可以腌咸魚、曬魚干吃。」媽媽首先誇獎女兒聰明,然後又提醒女兒:「一條魚還可以有兩種吃法,比如,魚頭燒湯、魚身煎,或者一魚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歡怎麼吃,咱們就怎麼做。」女兒點點頭:「媽,我想用魚頭燒豆腐,魚身子煎著吃。」 媽媽和女兒的這一番對話,實際上就是在對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既要靠老師,也要靠家長。要善於從教學和生活中捕捉能激發學生創造慾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契機,讓他們也有機會「異想天開」,心馳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產生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越單一,想像力也越有限。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像,對作品進行再創造。
2. 淡化標准答案,鼓勵多向思維
學習知識要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應倡導讓學生提出與教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敢於和同學、和老師爭辯。 單向思維大多是低水平的發散,多向思維才是高質量的思維。只有在思維時盡可能多地給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則…」之類的問題,才能強迫自己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別人未想過的問題。 老師在教學中要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建立自信,承認自我,同時鼓勵學生求新。訓練學生沿著新方向、新途徑去思考新問題,棄舊圖新、超越已知,尋求首創性的思維。 有一篇題為 《一切為了考試》的中學生作文,記述了一個「奇怪的夢」: 「記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驚詫。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別式是什麼? 茅盾原名?——教科書上寫著:沈雁冰——老師說是沈德鴻,無所適從。 烈日當空。氫氧化鋁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電視節目是《血的鎖鏈》,父親不讓看電視。春眠不覺曉,多困啊!又是可惡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監考老師嚴峻的臉。一張53分的數學試卷,我嚇得大哭…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我只有一個腦子,怎麼塞得下這么多的化學方程式。憲法為什麼是國家根本大法? 一切為了考試。」 文章生動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個中學生的夢境。這是一個中學生在殫精竭慮的拼掙和無奈時的吶喊。作者將強烈的創新意識,大膽的思維方式引進作文,思想信馬由韁,縱橫馳騁,內容騰挪閃錯,時空交替變換,意境奇幻詭譎,傳神地表現了一個中學生臨考前不勝重負的心理,讀後發人深思。
3. 打破常規、弱化思維定勢
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說過: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有一道智力測驗題,「用什麼方法能使冰最快地變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熱、太陽曬的方法,答案卻是「去掉兩點水」。這就超出人們的想像了。 而思維定勢能使學生在處理熟悉的問題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並使問題圓滿解決。所以用來應付現在的考試相當有效。但在需要開拓創新時,思維定勢就會變成「思維枷鎖」,阻礙新思維、新方法的構建,也阻礙新知識的吸收。因此,思維定勢與創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創」與「造」兩方面是有機結合起來的,「創」就是打破常規,「造」就是在此基礎上生產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來。因此,首先要鼓勵學生的「創」,如果把「創」扼殺在搖籃里,何談還有「造」呢?
4. 大膽質疑
明代哲學家陳獻章說過:「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能力的培養對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質疑常常是培養創新思維的突破口。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全對的。真理有其絕對性,又有其相對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處,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書本,引導學生發表獨特見解,這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 在質疑過程中,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師創造性地教。質疑能將機械性記憶變為理解性記憶,讓學生嘗到學習、創造的樂趣。 反省思維是一種冷靜的自我反省,是對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結論採取批判的態度並不斷給予完善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學生學會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5. 學會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也叫逆向思維。它是朝著與認識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不同凡響的超常見解的思維方式。反向思維不受舊觀念束縛,積極突破常規,標新立異,表現出積極探索的創造性。其次,反向思維不滿足於「人雲亦雲」,不迷戀於傳統看法。但是反向思維並不違背生活實際。
編輯本段事例
我國生產抽油煙機的廠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絕對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戶每隔半年左右還得清洗一次抽油煙機。美國有一位發明家卻從相反方向去考慮問題,他發明了一種專門能吸附油污的紙,貼在抽油煙機的內壁上,油污就被紙吸收,用戶只需定期更換吸油紙,就能保證抽油煙機干凈如初。這就是反向思維的典型實例。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其中的關鍵技術是將鍺提煉得非常純。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導體專家江崎和助手在長期試驗中,無論怎樣仔細操作,總免不了混入一些雜質,嚴重影響了晶體管參數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採用相反的操作過程,有意地添加少量雜質,結果會是怎樣呢?經過試驗,當鍺的純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時,一種性能優良的半導體材料終於誕生了。這是反向思維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國朗訊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那裡培養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十大發明。很多理工科畢業生把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看做是一種無尚的光榮。貝爾實驗室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發機構,它有什麼特點呢?在貝爾實驗室創辦人塑像下鐫刻著下面一段話:「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有的東西」。 讓我們也常常潛入「森林」,另闢蹊徑,去發現、去領略那前人從未見過的奇麗風光吧,這時,你就可以歡呼:「啊,這片天地是我首先發現的,大家都來看吧!」
J. 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小學的學生要學會散發性的思維,其實也就是讓學生懂得學習之後舉一反三,我們可以通過更多的一些學習的事例,解題的方法一題多解的形式去促進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