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效果
新一輪教育課程基礎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機。走進數學新課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 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提供主動探究的空間。許多教育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術的心理上寫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整的字一樣。這說明學習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例如我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大象過生日的情境,大象是同學們都喜歡的動物,而過生日又是每個小朋友熟悉的事情,這樣就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 課程標准小學數學教科書關於計算教學編排的主要觀點是
小學數學中計算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計算在數學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因此,計算存在於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現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學生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和估算技能。相比較而言,老課程標准對學生計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如計算方法、技巧與速度等,而現在卻很少提了。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現在計算正確率下降、口算速度減慢等等。
由於先進而簡便的計算工具日益普及,社會生活對計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因此新課標調低了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但學生對計算的興趣並沒有因此而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
計算存在於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計算,因此,計算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正是這重要的一環,恰恰是老師們最為頭疼的地方,也偏偏是學生們最不願意學習的知識。
一方面,對老師來說,計算教學是最不容易教學出彩的地方,我們很少見到有計算教學的公開課。不是老師們認為講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它過於「明白」了,一目瞭然,運算順序是什麼,要注意什麼,哪個地方最容易出錯,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都認為這部分知識很簡單,根本不用老師來教。學生明明會算,也非常清楚應該注意什麼,可就是錯誤不斷。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計算教學處在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呢?
1、計算教學依賴於情境。
有的教師片面認為,計算教學離不開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有的課堂上情境設置是牽強附會的,有的純粹是為了引出算式,經過一番不著邊際的「看圖說話」,等到從情境引出算式,已經花去了10多分鍾時間,影響了教學的進程。
2、演算法多樣化變成「形式化」
對演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學生展示同一思維層面的演算法,教師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維層面即質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種方法,教師就要千方百計牽引。有的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意圖,想一些低價值、原始的方法來充數。這樣一來,往往討論一道題目就要花費10—15分鍾。而且演算法「多」了以後,也不及時優化。在計算時,有的學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教師只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3、課堂練習時間無保證
有的教師很少安排學生的課堂練習,片面認為現在計算教學的要求降低了,學生做習題有機械、重復訓練之嫌,翻來覆去說「算理」,擠佔了練習時間,影響了學生基本計算技能的形成。
4、忽視口算練習
有些教師和學生口算意識淡薄,忽視口算的正確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課堂上很少安排時間進行口算訓練。有的一年級學生連2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熟練,有的二年級學生連乘法口訣也沒有做到脫口而出……,口算是計算的基礎,這樣的口算水平勢必影響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5、教材的編排
計算內容基本都是獨立成章,先學加法、減法,再學習乘、除法,都是比較單純的學習和練習。只要是一進入這一部分的教學,師生之間就只有練、練、練,很少有關於算理的探討、交流,只有學生練習熟練與否的情感體驗,最終導致兩種情況:一種是優生練習熟練後的心浮氣傲,一種是學困生動筆就出錯的心驚膽戰。
6、評價方式的滯後
新課程標准在降低了計算的要求後,制定了新的評價標准。而在上級部門組織的測試、平時的檢測中仍然在使用老課標的評價標准。這讓我們一線的教師感到非常困惑,這種困惑帶來的就是教學過程中的無所適從。
二、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反思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去糾正呢?
1、加強口算訓練
口算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基本技能。在四則運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筆算,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準確與熟練程度的制約。因此,必須加強口算的教學和訓練,切實打牢計算基礎。
小學口算的教學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基本口算和簡單速算。作為筆算基礎的基本口算,要求學生做到准確熟練、脫口而出。速算的內容主要是應用運算定律、性質及一些特殊的法則所進行的簡算速算。
要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地堅持訓練。教師每節課可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用3~5分鍾時間進行基本的口算訓練。 學生熟記使用頻率高的有關數據,在四則運算中能更好地掌握解題方法,使他們能更准確、快速而靈活地計算。例如熟記1π~20π的數值,便於教學「圓」與「圓柱、圓錐和球」這兩個單元的內容,能大大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
2、培養思維能力
計算要經過觀察、比較、想像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因此計算教學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其過程體現了思維過程的順與逆,思維水平的高與低。在計算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思維的發展,能提高計算能力,而計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1)提倡獨立思考:新課程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為了提倡學生獨立思考,提高思維能力,展示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結果,老師不能引導學生尋求「低層次演算法」。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課堂的,他們不僅有原有認知結構作基礎,還有自身的思維潛能作基礎。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法。要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要捨得放手,要相信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多獨立思考,盡可能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計算遇阻時,再讓學生相互討論,老師盡量做問題的共同研究者參與學生的探討交流,最後讓學生歸納自己得到的結論。
(2)關注質的提高:目前,計算教學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導學生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維,從質的方面提高。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它為我們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能有的放矢地採用各種手段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如何從質的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呢?第一,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要認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實質——數學思想方法怎麼樣,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善於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第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種演算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 要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潔、容易、快速的方法。
(3)注重簡便計算的練習: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計算式題進行觀察、思考、判斷,決定能否簡便計算,從而合乎邏輯地進行分析、推理,盡快找到計算的捷徑,以確保計算的正確、迅速與計算方法的合理運用,以便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進而提高計算效率。
3、學以致用,讓學生鞏固計算方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應用,應用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應該是計算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注意對教材進行深加工,挖掘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在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中鞏固計算方法。
例如,學習了「利息的計算」後,我設計了「儲蓄」的數學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模擬儲蓄計算應得的利息、應納稅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發現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息。這個發現對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使學生對利息的計算方法更加熟練,而且深切體會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經常聯系生活實際精心設計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的數學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4、保證適量的練習
目前的數學課堂,在情境引人、演算法多樣化上面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往往是前松後緊,匆忙收場。學生課堂練習時間嚴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課鈴聲一響,教師才布置練習,導致練習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強課堂練習。
(1)留有足夠的時間:學生的練習是別人無法代替的,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實現「當堂訓練」,就會成為「夾生飯」。沒有時間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要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們有必要留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如每節課留5—8分鍾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計算練習,並隨時隨地反饋練習中的問題,教師進行糾正。
(2)提高練習質量: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練習,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前提下,從提高質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視練習內容的選擇。包括封閉性問題,半開放性、開放性問題等,以封閉性問題為主,開放性問題為輔;其次,練習形式多樣。計算教學不要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避免計算的單一、枯燥。從基本練習、針對練習、變式練習到拓展練習等層次要分明,難易程度要適合學生。教材上的、教師和學生設計的題目都要有,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要注意練習的趣味性。在練習時添加一些新穎活動,諸如小競賽、小游戲等,使學生的情緒、情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
(3)有針對性的練習:在計算教學中,除對一些易錯題堅持反復練習外,還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針對性練習,以便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如計算360÷25×4時,不少學生往往做成:原式=360÷100=3.6,這是由於「25×4」這個強干擾因素的誘發,使學生忽略了運算的順序造成錯誤。一般來說,學生初次練習時發生的錯誤,在教師指導下,比較容易糾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復的某種錯誤,特別是這種錯誤在頭腦中已經生根,則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所以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特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式題,可組織對比練習,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4)計算練習後的反思:加強練習之後的反思,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於總結經驗,提高練習效率。
5、注重為學生構建計算知識的「網路」
數學知識就像是一張縱橫交錯的網,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網點,網點上的一條條知識鏈,連接起了一個個的網點,從而形成一張密密的「知識網」。如學習加法,就為學習乘法做准備,學習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就為簡便計算埋下伏筆,學習通分就能很順利地完成分數加減法的學習……因此教學中不要只注重某一環節,某一節課的教學,要抓住一條線,一個網路去消化理解,不僅要注重「外延」,更要重視「內涵」。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善於統攬全局,為學生構建計算知識的「網路」。
6、培養良好的習慣
培養學生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水平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1)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先看清題中的數字和運算符號,想想什麼地方可用口算,什麼地方要用筆算,是否可以用簡便運算等;然後再動筆計算;最後認真檢查。
(2)培養認真計算的習慣:在四則運算中,碰到數字大、步驟多的計算題時,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靜思考、耐心計算。即便是簡單的計算題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則口算,不能口算的應注意認真計算。計算時,要求書寫整潔,格式規范,方法合理。同時,採取一定的措施,強化學生規范打草稿的習慣,以保證計算的准確及檢查時的方便明了。
(3)培養耐心檢驗的習慣:我們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計算後認真檢查驗算的習慣,把檢驗當作計算題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檢驗要做到耐心細致,逐步檢查:一查題目中數字是否抄錯;二查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有誤,發現錯誤要及時糾正。同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驗算的方法,如重演算法、逆演算法等,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查驗算的習慣。
(4)重視培養學生在計算中應用估算進行計算習慣: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手段。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估計出得數的大致取值范圍,為計算的准確性創造條件。教師要適當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和、差、商等知識的規律,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當然,估算只能發現計算中的明顯錯誤,並不能代替計算和驗算,只有把估算、計算、檢驗相結合,才能保證計算的正確、迅速,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與能力。
計算教學是重要的,同時又是困難的。我們教師要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計算教學,以學生的眼光看待計算教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學生充分的溝通,圓滿的完成計算的教學。
小學數學中計算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計算在數學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因此,計算存在於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⑶ 如何改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
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培養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在數學考試中不難發現學生由於計算出錯而丟分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作為一位數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計算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計算教學的順序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教學方法也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如:一年級的絕大多數學生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 和退位減法,能做100以內比較容易的加、減法 .2.依靠實物計算有所減少。 3.有些兒童能夠部分地或完全擺脫實物計算,進入抽象數的加、減計算。他們的推想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二年級學生在做乘法應用題時,有的能用連加法計算,有些採取另外一種加法是把人數作為相同數相加。
二、嚴格教學要求是前提
教學大綱在計算教學上要求達到三個層次,具體地說,就是根據每一部分所佔的地位、作用區別對待,對 一位數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達到熟練;對於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萬以內的加減法和用 一兩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要求達到比較熟練;對於三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只要求會算。在小學階段 ,特別是小學中低年級,是計算教學的重要階段,必須過好計算關。
要過好計算關,首要的是保證計算的正確,這是核心。如果計算錯了,其它就沒有意義了。但如果只講正 確,不要求合理、靈活,同樣影響到計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學生用湊十法和用看加算減 計算,有的則靠擺學具或掰手指、腳趾、逐一數數做加減法,計算結果都正確,但後者顯然達不到要求。又如 :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中,有各種計算方法,可以從低位算起,也可以從高位算起,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在三四個數的連加中,關鍵是會湊整,如果不會湊整,也影響到計算的正確度,要做到 比較熟練也是困難的。學了運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後,如果不會運用,即使計算正確,也達不到教學要求。因此 ,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
三,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在小學階段,學生面臨各種各樣計算題。要得到計算結果,首先要考慮運用什麼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演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學生能夠正確計算的前提。有些學生在考試中計算題做錯,並不是真正的不會算,而是由於運算定律或是運演算法則沒有弄清,導致計算出錯。只有把有關的基礎知識講清楚,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生計算才不會出現差錯。
如學生在計算250×24時,很多學生是這樣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這部分學生知道這道題能夠用簡便方法計算。但在計算時由於乘法分配律用錯而導致最後的計算結果錯誤。試想,我們的老師在教乘法分配律時,如果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質,知道該定律是把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相乘變為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相乘的和,學生在計算時就不會出現上述錯誤。
特別是學生到了高年級,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已經非常豐富了,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急於求成,而應幫助學生學會整理已學的基礎知識,做題時能靈活運用。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並做到先復習後練習,練習中刻苦鑽研,細心推敲,不要輕易的問別人或急於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在計算的時候要讓學生養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習慣。所謂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題目中的數字和符號;第二再想一想用什麼方法或有無簡便方法以及計算時應注意什麼,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等;第三步進行計算;第四步進行演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教師還要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一些數字和運算符號。教師還要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學,審題在前,分析在後。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板書簡明,重點突出。
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計算教學,以學生的眼光看待計算,讓學生在體驗快樂,感受趣味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導學生去品味數學內在的魅力,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
⑷ 如何進行小學計算教學.ppt
1.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與情境創設
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貼近學生生活。要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起對數學的興趣。如:教學《兩位數加二位數的口算》時,創設情景:①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條船嗎?②二(3)班和二(4)班能嗎?此計算內容,從乘船這個現實生活中提取學習材料,藉助生活情景激發探究熱情。在設計情景時,通過一條船能坐68人和四個班各個班的人數這些相關數學信息引出計算內容。提出問題後重點解決31+23和32+39是怎麼計算的?生1:1+3=4,30+20=50,50+4=54;生2: 32+30=62,62+9=71。師:如果把此情景放在解決問題的課上,主要解決為什麼要這樣列式31+23,是因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數合起來就可以知道能否合乘一條船,所以要用加法做。評析:從具體情景中引導學生分析提供信息與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來引導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使計算教學與情境創設有機結合。
2.小學數學教學利用游戲活動進行計算教學
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的社會化游戲,可安排一些饒有趣味的動手、動口的游戲,培養學習興趣。如,①練習口算時,採取開火車的形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既獲得了玩的樂趣,又使知識得到鞏固,大大提升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更加喜愛數學。②在學習整數四則計算後,組織一次計算比賽。在比賽時,學生積極參與並仔細檢查,成績出來以後,生1春風得意;生2懊惱萬分,只恨自己當時沒有再認真一點檢查。評析:這樣在游戲活動中進行了計算教學。
3.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使演算法抽象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算理不清,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具體情況,在計算教學中重視算理和演算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王老師上示範課《分數與除法》時,開始從一個同學的生日引出分蛋糕這一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3÷4的算理,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引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出兩種含義。評析:此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課件的生動演示更能讓學生明白分餅的過程。另外有的計算題會讓學生對算理和演算法了解不夠深入。如:75+25×3往往很多同學做成(75+25)×3,以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原因是對乘法分配律的算理理解得不透徹。因此在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條橋梁,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
4.小學數學教學中關注演算法多樣與演算法優化的組合
《課標》指出:因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在計算教學中,從某一教學內容來說,也許沒有哪一種演算法是最好的,最優的,從演算法教學的整個系統來看,必然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最優的,是學生後繼學習的需要。因此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既要重視演算法的「多樣化」,也要重視演算法的「優化」。
如何統一?關鍵在於演算法的交流和計算方法的體驗上。演算法多樣化是由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看事物的著眼點、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會產生的,而演算法交流和演算法體驗是理解、優化演算法的重要基礎,學生在交流和體驗中逐步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思想,學生才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教學質量才會提高。如:教學3/4-1/2時,通過獨立思考,得出兩種計算現象,在兩種計算現象的辨析中想到可通過折紙塗色,化小數這兩種方法得出正確的得數,在思辨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體現學生的個性。評析:在各種方法交流之後教師並沒有馬上指出通分是比較優化的計算方法,而是把優化的權力交給學生,在充分體驗與感悟下自覺地進行優化。接著師:有用化小數計算的嗎?為什麼?及時引導學生對多種演算法進行梳理,使學生深刻體會運用通分的方法是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優的,同時讓他們逐步學會「多中擇優,優中擇簡」的數學思想方法。 5.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把握計演算法則要害
小學數學大綱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把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把握計演算法則要害在於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麼要這樣算。如:教學《用兩位數乘》時,讓其理解兩點:①24×13通過直觀圖使學生看到是求13個24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3個24是多少,再求10個24是多少,然後把兩個積加起來,生明白: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再相加,這樣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通過例題教學,使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把握演算法。②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用另一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一個因數個位上的數所得積對齊寫在個位上,用十位上的數去乘一個因數十位上的數所得積對齊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評析:通過反復練習,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法則。
6.小學數學教學中強調估算和驗算,保證准確率 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的數量,進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如:估計一定空間的人數,一段距離的長度、一個房間的面積、一定款項可購的貨物數等。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估算教學中,要認真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進行准確判斷,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如:693擴大8倍大約得多少?993×8應等於7944。要學生用估算的方法檢查積的最高位有沒有錯誤,先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判斷,993接近1000,用1000×8等於8000,993小於1000,積小於8000是正確的。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養成了估算和驗算的習慣,是計算正確的保證。
7.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評價,明晰算理
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評價,明晰算理。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師出示:計算3+4= ;0.3+0.4= ;3/10+4/10= ;師引導:3個1加4個1等於7個l;3個0.1加4個0.1等於7個0.1;3個1/10加4個1/10等於7個1/10。師又出示:計算:1/4+1/5生生互動討論得出。生1:1/4+1/5=0.25 +0.2=0.45師點評: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小數加法,將未知轉化成已知,能夠解決問題。生2: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法,從而解決問題。師引導學生比較兩位同學的思路,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小數或同分母分數加法,實質上將不同的計數單位轉化成相同的計數單位,再進行計算,運用了轉化策略,將未知轉化成已知完成計算。但深入思考,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真的清晰嗎?師綜合學生的回答,通過評價點撥出算理,使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同時明晰算理。
總之,在計算教學中,應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現實生活,聯系游戲活動,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讓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計算的課堂變得讓學生有所期待。
⑸ 解決問題教學與運算意義教學緊密結合的作用
你應該想要的是這一篇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反思
椒江區第二實驗小學 戴華炳
摘要:新課程實施後,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少教師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全部打包封存,重起爐灶,在教學中重形式,輕實效。筆者再次解讀新課程標准對應用題教學的要求,反思小學數學傳統應用題教學的優缺點和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結合教學實例提出應用題教學新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新課程
數學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中心環節。隨著全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已日益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問題。《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是進行應用題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應用題教學,許多教師在教育教學方式上追求「花樣百出」,尤其是一些作為樣板,起著示範作用的公開課,注重課堂的形式,忽視數學的實質。很多教師對新課程理解得不夠深刻,導致課堂上把握不準,而又否定了傳統的一切。
(一)情境創設過度
「創設情境」成為當前數學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老師們在賽課或上公開課時,如果沒有創設情境,都會擔心聽課者會怎麼評價這節課,總是挖空心思去思考。生動有趣的情境,能使得課堂更有活力,但忽視情境創設的目的。有些教師不管是什麼內容,片面追求情境,為采擷、提取數學素材,把教材丟於一邊,甚至把購物作為必不可少的情景,片面追求教學的生活化而忽視學生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脫離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有些教師把情境的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擺設,光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上,很少考慮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切性」,創設的情境沒有或不能很好地服務教學目標,有些更是流於一種形式。有些教師創設的情境設計不嚴密,不能在短時間內把知識的發生過程詳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時間過長,或過程乏味,起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浪費了教學的時間。
(二)教材把握不準
新教材不單設章節教學應用題,分散到例題和練習題中;不分類型出現應用題,不同類型的應用題會同時出現;新教材中很多以圖畫形式出現,條件和問題在畫面中,不同序的應用題特別多。以前教師感覺應用題教學難,現在教師心裡更不明確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知如何面對不分類型的應用題教學。我們部分老師不適應新教材應用題教學的編排特點,不能准確把握教材,在教學中削弱了應用題教學。新教材常將應用題作為第一情境,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僅僅把「第一情境」作為一種「導入」手段,或作為一塊「敲門磚」。不能很好地把握應用題在學生構建數學模型過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師只要活動的過程,不去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其結果是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只是一個孤立的「個案」,沒有及時加以必要的「梳理」與「整合」,沒有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並構建數學模型,缺乏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的策略與方法。
(三)對傳統精華的否定
新課程實施後,教師的教學的理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但對傳統教學的精華,許多老師全盤否定,教學往往另起爐灶。雖然新課程理念下的應用題教學在教學理念和教學組織形式上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傳統應用題教學的許多優良傳統是值得繼承的。但很多教師不敢用,也不想用。比如過去強調學生認真審題,重視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教給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如整理數據、用示意圖表示、列表的方法等),現在教師更多地重視學生個性化的處理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不夠重視。在傳統應用題教學中以指導思考方法為重點,最為典型的是分析法和綜合法,讓學生掌握解答應用題的基本規律,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傳統課堂中這樣的精華,在新課程中很多教師不敢把運用到自己的課中,特別是上公開課,怕別人說自己理念落後,在實踐中失去自我,這實際上是對新課改的褻瀆。
二、新課標對應用題的要求
《標准》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筆者用「應用題」這個詞表述),是《標准》的一個特色。對這部分內容的總體要求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可以看出應用題教學的教育價值定位應更加准確,教育理念應更加明確,呈現形式應更加靈活。更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問題意識、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使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教育目標溶於一體,相得益彰,為個性化的的人格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新課程對應用題的編排(要求)有如下特點:
(一)應用題學習作為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和工具
應用題學習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學會解題,而更多地體現出作為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和工具。應用題教學功能的轉變決定了它在新課程體系中會有全新的面貌。《標准》倡導的「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問題解決」式學習模式,數學知識的呈現形式更多地以「原型——模型——應用」的方式出現,應用題將成為其中「原型」和「應用」的主要角色;這意味著應用題在數學中的角色將發生變化。
(二)題材范圍從四則運算應用轉向知識綜合融會
應用題教學與運算等教學緊密結合,學生在建立數學概念、原理和方法的過程中理解和解答應用題,發展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和運算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生活題材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題的內容涉及到「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的每一個方面,涉及到計算的應用、概念的構建、法則的推導等等,成為各部分知識有機聯系的融合劑,改變了過去應用題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不再是孤立的教學過程,而是融和在各個領域中。
(三)題型從標准格式變得更豐富形象
呈現方式除了文字式的,還有情景性的,拓寬了問題的結構空間。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如圖片、游戲、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觀形象、圖文並茂,素材十分的生動有趣。如:王大爺在菜場買了2千克雞蛋,如果剩下的錢還夠他買3.5千克茄子,他一共帶了多少錢?如果他帶了22元錢,那麼剩下的錢還夠他買多少千克扁豆?(情境圖中呈現雞蛋、茄子、扁豆的價錢)題目不一定是結構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復雜的,數據需要取捨,解決模式可能不唯一,答案可以不相同。解題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不再是單靠算式來表述,可以是文字、算式結合,可以是文字、圖表結合。
(四)教學模式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
將應用題教學納入一般「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形成由學生自主探索、嘗試、發現與建構的過程,真正體現「應用」性。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對信息材料的處理能力和數學模型建立。同時允許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學同一道應用題,可以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可以僅僅是一種習題的練習;解題的過程可以是探索性的嘗試、發現與解決的活動,也可以只是同一種策略、方法、思考;鼓勵學生利用直覺、進行猜想、預測、合情推理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一些探索的方法,重視行動、提問、研究和實踐。
三、課標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新策略
「應用題」這種題型不可能從小學數學中消亡,教師更不應該不敢提「應用題」這一名稱。應用題教學的許多優良傳統依然必須繼承。比如,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因素,發現數學問題的主要矛盾,分析數學問題中的內在聯系,以及學會一些構建數學模型的具體方法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小學數學課改時,老師引導學生去「自主地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探索隱含的數學模型,然後試圖去解決的學習過程,體現數學化的過程」值得繼承的好辦法。「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恰恰是「建立模型」這個重要階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被「弱化」,甚至忽視了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筆者結合新課程人教版教材談談在今後的應用題教學中應當注意幾點。
(一)情境創設要適恰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有不少專家呼籲數學課堂要扎實、有效,不能一味的追求情境的新奇,片面的追求出奇制勝。「實用」既指素材在教學中實用,又指素材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一些反映周圍世界真實情況的問題情境。比如「平均數」的教學,就可以創設如下情境。
比一比,哪組同學每分鍾口算成績好?
甲組:
姓名 王明 李小華 王力 張立晴 李金銘
每分鍾口算道數 12 17 18 19 14
乙組:
姓名 黃文文 於蘭 方軍 陳名鍵
每分鍾口算道數 20 16 15 13
讓學生通過討論,怎樣比較兩組的口算成績,知道人數不同不好直接比總數,產生該怎麼比的問題,切入新課。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作導入,學生容易理解,時間省,效果好。
總之,良好的學習情境要服務於教學目標,要聯系教學內容選擇素材,聯系生活實際、特別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水平,切不可讓「情境」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迷糊了學生;同時,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張弛有度,忌「流連忘返」。
(二)教材把握要准確
新課程教材把應用題分散編排,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不同內容下的應用題又有不同的編排意圖。比如三年級的「平均數」是編排在「統計」這一節,作為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改變傳統的平均數教學的模式化的要求,不再片面強調「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而是強調平均數的應用價值,體現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計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組數據本身的總體情況,也可以作為不同組數據比較的一個指標,教學時要注意體現這一點。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
教師讓學生說說對「本屆國家青年男子籃球隊隊員平均身高2米,最高的隊員蘇偉身高2.12米。姚明04~05賽季平均每場得分18.5分,05~06賽季平均每場得分21.8分。……」的理解。特別是「姚明04~05賽季平均每場得分18.5分。05~06賽季平均每場得分21.8分。」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姚明並不是每場都得18.5分或21.8分;姚明今年的平均成績比去年好,球越打越好了。教師適時的指出:姚明今年的平均成績比去年好,這個「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在對不同的生活事例的解釋中,讓學生感悟「平均數」,利用探究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事例的過程,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
(三)傳統精華要繼承
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因素,發現數學問題的主要矛盾,分析數學問題中的內在聯系,以及學會一些構建數學模型的具體方法等等,都可以成為小學數學課改時,老師引導學生去「自主地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探索隱含的數學模型,然後試圖去解決的學習過程,體現數學化的過程」值得傳承的好辦法。應用題的傳統教學的線段圖法,分析法,綜合法等,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各種方法是相互滲透,相互儲存的,藉助於圖形、圖表、多媒體演示等策略,來幫助解題。合理運用聯系、分析、想像等基本解題策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一種具有廣泛遷移性的解任何題都需具備的能力,是一種終生受用的本領。
比如:「平均數」教學中,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可以這樣展開:教師課件出示三堆不等的積木(2塊、7塊、3塊),問:要使每堆的積木相等,你有哪些辦法?學生展開討論後,回答: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也可以把三堆合起來再分。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方法一是把第2堆移2塊到第一堆,移1塊到第3堆,每堆4塊。讓學生仔細觀察移的過程,然後指出這個4就是2、7、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再讓學生說說7、8、9的平均數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暴露學生的思維,體現「平均數」移多補少的本源;同時數形結合,把「形」的操作過程過度到「數」的思考過程。方法二也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操作,再讓學生用式子把過程表示出來,體會平均數的作用,理解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1.【美】波利亞:《怎樣解題——數學教學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朱小蔓:《對策與建議:2004-2005年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分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3.竇盼英:《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法的研究與實施》,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
4.《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5.《數學課程標准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006年6月獲台州市教研室論文一等獎,2006年發表在國家級雜志<小學數學教育>第6期
⑹ 如何有效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的計算能力意義
計算在生活生產勞動中運用最為廣泛。在小學,計算更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學生的計算能力直接關繫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果。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計算能力是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之一。所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能忽視。
目前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問題,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普遍下降,直接影響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數學進一步的學習,導致中、高年級的數學學困生越來越多。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農村家庭留守兒童較多,老年人不能很好配合學校在家訓練、抓好學生基礎計算;
(2)農村低年級學生對計算沒有興趣,學生受年齡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響,自製力差,課堂上無法約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題,影響了40分鍾的質量;(3)農村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鑽研,一味強調演算法多樣化而忽視了引導學生演算法優化,結果計算錯誤率偏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大大降低。基於農村小學數學計算課堂現狀,低年級計算教學只能以校為主。那麼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計算能力呢?對此,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簡要分析:
1 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可是,根據這幾年教學經驗,學生由於沒有良好的習慣使計算題錯誤佔大多數。筆者分析原因是:有些學生是因為計算時粗心大意,把數字寫錯了,或把運算符號寫錯了,書寫也不規范;有些審題習慣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動手去做;有的沒有驗算習慣,題目算完了事。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
1.1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心理品質
指導學生做每一道題時,首先要看清楚題中的每一個「運算符號」(包括有無括弧);其次要看清楚題中的每一個「數字」。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例如,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抄錯符號。所以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看清楚每一個「運算符號」和每一個「數字」是提高做題正確率的首要前提。學生抄題時,讓學生先讀算式,然後再邊讀邊抄算式,抄完算式後再回頭與原式對照一下,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心理品質。
1.2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檢查和驗算不僅是保障計算正確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種促進學生理解計算過程和計算技能的手段。小學生由於意志力弱,注意易分散,不能自覺堅持檢查,常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或驗算時,直接照抄前面算式中的數,往往不能達到檢驗的目的;或者說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檢查和驗算。因此,在教學中多教給學生一些驗算的方法,如:估算可以減少計算中的低級錯誤,培養良好的檢查習慣。
事實上,良好的計算習慣不僅對於學生的數學成績穩步提高大有益處,更能從小就培養他們對生活認真負責的良好態度,而這一點可使學生受益終生。
2 加強計算教學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基礎
計演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機械訓練,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除了使他們能准確理解和掌握算理計演算法則,並能夠靈活運用法則外,還要使他們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時還應注意訓練他們具有一定的記憶力。而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學來實現。
3 培養興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豐富多彩的數學游戲不是城市小學教學中的專利,農村低年級計算教學也可設計朴實、簡單,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游戲。農村教師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的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如小雞找媽媽,娃娃過河,對口令、猜數(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是小醫生(乘、除法豎式的教學)、教師還可根據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口算大王」、「算24點」大賽,增強數學課的趣味和魅力,釋放學生所有的學習熱情,不知不覺、自覺自願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農村低年級計算課堂教學也能擁有數學游戲精彩,農村低年級學生也能從有地方特色的數學游戲中樂學,從而提高農村低年級計算課堂教學的效益。
4 加強練習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技巧
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的形成,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如;打鐵等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只需要反復機械的重復練習,而計算這樣的心智操作技能,就必須開展以積極的,靈活的思維活動為主的練習,才能逐步形成。所以,為了促進學生熟練掌握計算的技能,加強練習是十分必要的,練習時要注意科學性,講求實效。
加強口算練習。運用新教材教出來的學生,口算能力似乎不如往屆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老經驗,要想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提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口算練習。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筆算、估算的基礎,筆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確、熟練的口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一定的口算基礎,筆算、估算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僅是學習任何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而且,計算的合理、簡捷、迅速、正確反映了一個人的數學素養。
培養農村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這就需要農村一線教師精心設計計算課堂教學,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興趣,從而提高計算的有效性,學生的計算能力才能提高。
⑺ 小學數學,怎麼樣進行計算課的教學
計算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貫穿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依賴於計算活動的參與。新的《數學課程標准》對計算教學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並能運用數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今,學生計算能力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從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談起。
l 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
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調、記憶還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強信息干擾、思維定勢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為例加以說明——
1、感知粗略
要進行口算,首先必須通過學生的感覺器官來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糙、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系及特徵,因而頭腦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體性。而口算題本身無情節,外顯形式單調,不易引發興趣。因此,學生口算時,往往只感知數據、符號的本身而較少考慮其意義,對相似、相近的數據或符號容易產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錯。如一些學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寫成「65」,把「109」當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調。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的不穩定和較差的分配能力是產生口算差錯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學生注意不穩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圍不廣,易被無關因素吸引而出現「分心」現象。在口算過程中,需要經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時分配在不同的對象上。由於小學生注意力所顧及的面不廣,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時,往往顧此失彼,丟三落四。例如單獨口算6×8和48+7等口算題,大部分學生能算準確,而把兩題合起來時,算6×8+7,學生往往得45,忘記進位而造成差錯。
3、記憶還原。
記憶的目的不僅是信息的貯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確地提取。學生貯存信息的過程中,由於生理、時間、復習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貯存的信息消失或暫時中斷,從而丟頭忘尾,造成「遺忘性差錯」。特別是連加、連減、進位加、退位減、連乘、連除等口算題,瞬時記憶量較大,如口算28×3時,要求學生能暫時記住每一步口算的結果,即20×3=60,8×3=24,並在腦中口算出60+24=84。而這類口算題出錯的原因,主要是中間得數的貯存與提取不完整或遺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維過渡的橋梁。從運算形式看,小學生的口算是從直觀感知過渡到表象運算,再到抽象運算。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其思維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表象常成為其思維的憑借物。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產生差錯。如一些一年級學生口算7+6、8+5等進位加法時,頭腦中對「分解」→「湊十」→「合並」的表象模糊,想像不出「湊十法」的具體過程,因而出現差錯。
5、情感脆弱
口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結果。有些學生在做口算題時候,由於存在急於求成的心理,當數目小、算式簡單時,易生「輕敵」思想;而當數目大、計算復雜時,又表現出不耐心,產生厭煩情緒。口算時,一些學生常不能全面精細地看題,認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確合理地選擇口算方法,進而養成題目未看清就匆匆動筆、做完不檢查等陋習。
6、強信息干擾
小學生的視、聽知覺是有選擇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強弱程度影響他們的思考。強化了的信息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數想減得0,0和1在計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這種強信息首先映入眼簾,容易掩蓋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學生並非不懂得「先乘除後加減」的順序,而是被「同數相減等於0」這一強信息所干擾,一些學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視了運算順序,錯誤地口算成18-18÷3=0。
7、思維定勢負作用
定勢是思維的一種「慣性」,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准備狀態。這種准備狀態可以決定同類後繼活動的某種趨勢。在540÷60、450÷90、360÷40等題之後夾一道300-50,很多學生往往錯算成300-50=6。
l 正確處理計算教學中的四種關系
當前計算教學中,要想上好一節計算課,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創設情境與復習鋪墊的關系、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的關系、形成技能與解決問題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創設情境與復習鋪墊的關系
現在的計算教學幾乎不見了傳統教學中的復習鋪墊,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創設。因此,很多計算課都創設生活情景,常常是創設「買東西」 或者是「逛商場」的情境,硬要從生活中得到一些數據用來計算或者一定要聯系生活,難道這就是新課標的理念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有利於意義建構。的確,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新課標也非常強調,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為數學的來源,一是來自數學外部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數學內部的矛盾,即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這兩方面的來源都可能成為我們展開教學的背景。
例如「負數」的教學,傳統的教材中很少 出現在小學教學,現在課程標准規定在小學階段要引進負數。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可以作為揭示負數的素材;同時,從數學本身出發,為了解決諸如「2-3」不夠減的矛盾,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也同樣是小學生易於感知的問題情境。這里,選擇兩種角度之一引進都是可取的。
【案例】內容: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小數乘整數和小數除以整數
【方法一】引入一個買風箏的生活情景。一個風箏3.5元,買3個這樣的風箏要多少元?在教小數除以整數時也出現了王鵬早鍛練的生活情景。用學生感興趣的事引入教學,在完成計算教學的目標的同時也教學了解決諸如單價×數量=總價,路程÷時間=速度等應用題,正所謂「一箭雙雕」。
【方法二】在教學這兩個內容的教學中用舊知識的遷移,在新授前作一個復習整數乘除法計算的鋪墊,通過對比練習,學生掌握積的小數點如何確定,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才是這節計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單位的轉化理解算理,這是可取的,也是現實的,無可非議。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究竟能兼顧多少?方法二的復習鋪墊是有必要的。試問有些學生連整數的乘除法都不過關,又豈能談小數的乘除法呢?為什麼會連整數的乘除法也不過關呢?新課標對學生的計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計算器的加入教學,有些老師的認識不夠,日積月累,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事實證明有時候鋪墊時有必要的。但常常有的老師走進了誤區,為了使教學更順暢,設計了一些過渡性、暗示性問題,給學生設置了一條狹隘的思維通道,使得學生無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結論。這樣的一個鋪墊,無疑成了抹殺學生廣闊思維的一筆。這些都是教師在選擇用情景導入還是復習導入要考慮和注意的問題。
可見,創設情境和復習鋪墊並不是對立的,不是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選擇怎樣的引入方式取決於計算教學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起點。
二、正確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第一學段「內容標准」中說:「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在第一學段「教學建議」中再次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改革初期的熱門詞語。
數學課程改革實施的初期,大家對「演算法多樣化」感覺很新鮮,計算教學一改過去「教材選定演算法——教師講解演算法——學生模仿演算法——練習強化演算法」的機械模式,出現了非常可喜的變化,「演算法多樣化」已成為計算教學最顯明的特徵。
【案例】 「兩位數乘法」的教學片斷:
首先,教師通過問題情境: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大約有多少瓶,然後列出式子24×18,設法算出結果。經過老師的精心「引導」,出現了多樣化的演算法,老師花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進行了展示:
(1)24×10+24×8=432
(2)20×18+4×18=432
(3) 24×20-24×2=432
(4) 24×2×9=432
(5) 24×3×6=432
(6) 18×4×6=432
(7) 18×3×8=432
(8)24+24+24+24+……+24=432(18個24相加)
(9)18+18+18+18+……+18=432(24個18相加)
還有些同學用了豎式計算出結果。最後,老師說「你們喜歡用什麼樣的演算法就用什麼樣的演算法。」課後交流時,老師認為「現在計算教學一定要演算法多樣化,演算法越多越能體現課改精神。」通過詢問課堂上想出第八、九種演算法的學生:「你真是這樣算的嗎?」學生說:「我才不願意用這種笨方法呢!是老師課前吩咐我這么說的。」連續問了好幾個學生,竟沒有一個學生用這種逐個加的方法。那麼前面的幾種演算法真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嗎?
第8、9種方法有哪個學生願意用這種笨方法呢!在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已經知道了乘法的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那麼第8、9種的方法完全沒必要在這節課中展示出來。其實學生用第1、2種方法就完全能明白兩位數乘法的算理,列豎式不就更簡單了嗎?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計算教學中少數老師對演算法多樣和演算法優化這對基本矛盾的認識模糊。演算法多樣化應是一種態度,是一個過程,它的本意是指群體中不同個體間的方法的多樣化,而不是指每一個體的方法多要多樣化,不要求學生對同一計算掌握多種演算法。演算法多樣化的本質是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創新,而不是千篇一律。演算法多樣化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老師不必煞費苦心「索要」多樣化的演算法,也不必為了體現多樣化,刻意引導學生尋求「低思維層次演算法」。即使有時是教材編排的演算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中沒有出現,即學生已經超越了的「低思維層次演算法」,教師可以不再出示,沒有必要走回頭路。
在如何更有效地處理演算法多樣與演算法優化這對矛盾上,我們應該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學生思維憑借的依據來看,可以分為基於動作的思維、基於形象的思維和基於符號與邏輯的思維。顯然這三種思維並不在同一層次上,不在同一層次上的演算法就應該提倡優化,而且必須優化,只是優化的過程應是學生不斷體驗與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規定和主觀臆斷的過程,應讓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演算法。具體體現在
1、計算方法的優化。
演算法的優化是讓學生在群體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在個體感悟的前提下實施優化。因為優化是學生對知識結構的再構建過程,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行為和自主的活動。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演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與感悟的過程,不是群體或教師的優化。對於個體而言,是個體對原有的計算方法進行優化的過程,是個體學習、容納他人計算方法的過程,是個體思維發展、提高的過程。如果不對演算法進行優化,那麼我們的學生就沒有收獲、沒有提高。
2、傳承優秀教學文化。
中國優秀教學文化非常豐富,乘法口訣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的計算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我們在三年級進行了「巧算24點」的數學游戲介紹,計算中的技巧方法講解;五年級進行了兩個兩位數相乘的巧算:十位數互補,尾數相同,其計算方法是:頭乘頭後加尾數為前積,尾自乘為後積。如48×68=3264。計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為前積,8×8=64為後積,兩積相連就得3264。還有兩個頭相同,尾互補數相乘的巧算;兩個十幾的數相乘的巧算等。讓學生在發現探索中學習掌握,事實證明,這些優秀的教學文化不但能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眼、腦、手、口、耳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對於培養我們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有幫助。
三、正確處理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的關系
曾有一些教師認為,計算教學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只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後,反復「演練」,就可以達到正確、熟練的要求了。結果,不少學生雖然能夠依據計演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因為算理不清,知識遷移的范圍就極為有限,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具體情況。
算理是指四則計算的理論依據,它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演算法是實施四則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為演算法提供了理論指導,演算法使算理具體化。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明確了算理和演算法,就便於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計算的多樣性才有基礎和可能。因此,在計算教學中重視算理和演算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案例】《分數與除法》
首先這位老師從一個同學的生日引出分蛋糕這一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分餅。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出的兩種含義,這個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課件的生動演示更能學生明白分餅的過程。
【思考】在這節課中學生在不斷地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地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在合作、比較、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也給學生留出了操作空間,因此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理解得比較透徹。而本環節中,用動手操作來解釋答案到底是四分之三還是四分之一成為必然,而不是依樣畫葫蘆,照著課本「例行公事」或按著老師的旨意被動行事。這樣的動手操作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具演示、學具操作等直觀刺激下,學生對算理理解得十分清晰。但是,可能好景不長,當學生還流連在直觀形象的算理中,馬上就面對十分抽象的演算法,接著的計算都是直接運用抽象的簡化演算法進行計算。如在四年級利用運算定律簡便計算的教學時,這方面的教學讓很多老師都很「頭痛」。學生在剛學的時候,掌握得不錯。但很多式子在一起要判斷能簡算的簡算時,很多學生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正是學生對算理和演算法的了解不夠深入。如:75+25×3往往很多同學做成(75+25)×3,以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原因是對乘法分配律這算理理解得不透徹。因此,在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座橋梁,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
總之,計算教學既需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則,更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到抽象演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演算法的切實把握。
四、正確處理形成技能與解決問題的關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不再設置專門的「應用題」領域,而是注重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現在的計算課,能否擔當起以往應用題教學的重任?如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與形成計算技能之間的矛盾?計算本身的問題如何解決?
不難發現,為了體現計算與應用的密切聯系,在計算教學時不少教師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後,馬上就去解決大量的實際問題。表面上看,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了培養,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學生常常是算式列對了,計算錯誤率卻很高。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並未達到目標,於是再反過來進行大量的訓練,使得不少學生短時間內似乎計算正確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實際上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計算技能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更嚴重的是這種簡單化的處理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育心理學認為,計算是一種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識轉化為技能是需要過程的,計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規律。誠然,過去計算教學中單調、機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復性的過度訓練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計算教學時只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對計算技能形成的過程如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也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先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專項和對比練習,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體驗,適時縮減中間過程,進行歸類和變式練習,最後讓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掌握相應策略。
如:在第九冊的《稍復雜的方程》中的3個例題中都無一例外地擔負著雙重任務,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等量關系,學會列方程,同時還要教會他們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節奏的調控,重難點處應把握好輕重緩急。如果是一課時完成兩個任務,學生吃不消,尤其是班額較大的班級。因此,可分開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先解較復雜的方程,先讓學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落實基本技能目標。第二課時再完成列方程解決問題。這樣下來的問題確實少很多,這樣令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現在的教材是希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計算的技能。
總之,計算教學中正確處理以上四種關系對於數學課程改革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從數學教育本質的角度出發,以計算教學基本矛盾的解決為導向,促進計算教學的深入改革,為切實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選擇有效的計算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
l 解釋改革以來教師在計算教學中的困惑
一、估算19+17時,很多學生直接算出36,這時教師該怎麼辦?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估算和精確計算的關系?
首先要講清楚估算的要求,讓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估算是對運算過程與計算結果進行近似或粗略估計的一種能力。當前國際數學教育中十分重視估算,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有大量事實是不可能也不需要進行精確計算的。無數事例說明,一個人在一天活動中估計和差積商的次數,遠比進行精確計算的次數多的多。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進行精確計算或沒有必要算出精確結果時所採用的一種計算方式;精算則是根據需要准確計算出結果的計算方式。兩者在教學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精確計算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估算的需要。
而精確計算(包括口算和筆算)能力是學生必要的計算技能,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
二、現在的教材在計算教學中都沒有出現計演算法則,對此,教師該怎樣處理?
數學法則反映的是幾個數學概念之間的關系。計演算法則是用文字表述的運算規定,它是在算理指導下對運算過程實施細則作出的具體規定,所反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質。因此現在的計算教學淡化了程式化地敘述算理和計演算法則,強化的是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演算法的掌握,強化的是學生在計算過程的經歷過程和主動探索。
對於教材中沒有出現的計演算法則,只要讓學生理解算理並掌握演算法就行了。
至於敘述和概括計演算法則,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別是低年級。
三、計算課,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准確率?
關於計算的速度和准確率,是衡量學生計算能力形成的兩個重要維度。計算教學改革的總體趨勢是對計算的快捷性要求有所降低。
對於一些基本口算要讓學生達到快速和正確的要求。即在小學階段的口算內容中,兩個一位數相加與其相對應的減法和表內乘法與其相對應的除法是四則運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稱「四張九九表」,這「四表」是一切計算的基礎,務必使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而對於筆算,不必過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重要的是讓學生正確計算,逐步提高速度。
四、計算器進入課堂後,學生平時可以使用嗎?怎樣才能解決現代教學工具和筆算的矛盾?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規定,在第二學段中指出「能藉助計算器進行較復雜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簡單的數學規律。」因此,有些版本的教材從四年級開始就引入計算器的教學,以幫助學生進行計算和探索規律。只要有必要,學生平時當然可以使用。不過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計算器,不能完全依賴計算器。
1、處理好筆算和計算器運算的關系。
對小學生來說,掌握一些簡單筆算方法,是學習數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扎扎實實打好基本功也是必要的。而對於一些比較繁雜的運算,就可以由計算器來代替。
2、培養學生運用計算器探索數學規律的習慣。
在一些教材中,編排了一些讓學生運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題材,讓學生運用計算器進行計算、觀察、猜測和驗證等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探索式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學生較難掌握的計算知識,如與圓周率有關的計算,要多練嗎?
一方面,對於學生較難掌握的計算知識,要加強針對性練習,如有關圓周率的計算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記住一些3.14的倍數6.28、9.42、12.56、15.7、18.84等等;另一方面,對於計算復雜的內容,要減輕學生繁雜計算的負擔,如有關圓周率的計算可以用計算器幫助計算。
總之,要上好一節數學計算課,需要研究計算的有關理論,分析影響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真正原因,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採取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找准計算內容對他們的潛在意義,引導學生將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計算知識形成知識網路,用聯系的觀點對待計算問題,想必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⑻ 如何加強小學計算教學
、課題提背景
1、培養計算能力數教項重要任務今習數重要基礎據平檢測期末考試質量析情況看計算能力普遍較低疑給習發展造巨障礙要迅速效提高計算能力更發展思維面積提高數教質量數教必須加強計算教作突破口
2、通本課題研究努力提高計算能力培養口算、算筆算能力促使潑、輕松愉快習慢慢喜歡數計算產興趣提高習績今習奠定扎實基礎
二、研究目標
1.尋找造數計算速度慢計算確率低原
2.尋找能夠提高數計算速度計算確率教突破口教訓練等策略:(1)口算能力訓練突破口加強口算訓練(2)控制定訓練量培養定數(3)重視思維能力訓練同數計算訓練重視訓練握基礎性突針性尋找規律性適綜合性
三、研究措施
1.堅持口算練習抓懈
培養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口算訓練要堅持經練習逐步達熟練數課標要求教計劃、步驟、目組織教與訓練聽算、看卡片口算、看題默算反復強調先確快
2. 強化基礎知識提高筆算能力
計算教口算筆算基礎筆算重點筆算數教具極其重要位作用管未科技何發達筆算能力始終必備種能力
(1)使理解數基礎知識掌握技巧形計算能力首要條件
每種計算都依據相應概念、則、性質、公式等基礎知識進行些基礎知識理解確掌握透徹進行計算讓理解、掌握關運算性質、定律、技巧才能具體計算應用些知識尋求簡捷合理提高計算準確性與加快計算速度
(2)加強練習技能訓練形計算能力關鍵
比數四則計算碰些計算則確計算結錯誤情況錯原約、通或互化等基本技能;數除特別除數數除錯除數變整數除數沒同擴相同倍數造商錯所計算練習要加強基本計算技能訓練
(3)熟記用數據提高計算速度
四則運算熟記些用數據僅助於達確、迅速要求助於較掌握計算技能技巧比:、積整百、整千特殊數據(:75+25=100 25×4=100 125×8=1000 );圓周率近似值3.14與位數積及與12、15、16、25、36幾見數積;母2、4、5、8、10、16、20、25簡數數值些數與數互化
些數結管平作業現實使用頻率高熟練掌握、牢記能轉化能力計算產高效率
3.展計算競賽
於枯燥味計算掌握計算往往隨便應付造更計算錯誤適展些計算競賽往往能更調習主性提高計算興趣達提高計算準確率目本期我准備班內展兩計算競賽提高計算興趣切實提高計算準確率競賽注意易現錯誤整理起析歸類再針性進行補救提高計算能力掃清障礙
4.熱情鼓勵加強愉快習體驗
於由於粗錯教師要熱情鼓勵平作業批改要肯定其處增強自信提殷切希望促其改缺點
五、預期效
1.培養口算能力切實打基礎
2.培養參與則、公式推導真明確算理
3.幫助熟記用數據提高計算速度
4.重視錯例析做症葯
5.培養自覺檢查驗算、獨立糾錯誤習慣
6.培養養總結反思習慣
⑼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提高計算準確率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小學生綜合能力的首要前提。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計算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計算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准確率不高原因分析
1、粗心大意、書寫潦草沒看清題目。
在做計算題時 ,一些學生態度輕視,計算題並不是不會做,而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一些學生書寫潦草看不清題。比如:把「5」寫成「3」,將「6」寫成「0」;把「+」寫成「×」等。在很多時候,脫式計算中上一行的數字到下一行就寫錯了,或者將不同的數字寫成同一個數字。有時乾脆漏掉一個數字。
2、概念不清,運算順序掌握不好。
有些學生平時知道運算順序先算乘除再算加減,而類似7.89-6.89×1.5時,有的學生就會先減後乘。尤其是簡便運算方法的錯誤,以為能夠進行簡便計算,將運算順序搞錯。比如在進行小數簡算的過程中,(0.4+0.12)÷0.4可以簡算成0.4÷0.4+0.12÷0.4而在做0.4÷(0.4+0.12)時就沒有簡算方法
3、多受負遷移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已學知識的影響,即學習中的遷移。如果已學的知識促進知識的掌握,就是正遷移,反之即負遷移。計算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負遷移的干擾,影響計算的准確性。比如:計算小數乘法的時候,不少的孩子就經常會把小數點對齊,出現小數加法時的計算情況。
針對以上問題,應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1.端正學習態度,抓好書寫。
學生的板演,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確保不漏數,不抄錯題。比如在學習小數的乘除法,就要求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特別是商中間有零的。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
方法一:打草稿的習慣。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歡打草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有的直介面算,有的在書上、桌子上甚至在手心裡,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大多數的計算題,除了少數學生確實能夠直介面算出結果以外,大多數學生恐怕沒有這個能力。針對這一情況,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要准備好草稿本,認認真真地打草稿。
方法二:檢查、驗算的習慣。檢查方法是:先驗算。經過驗算就能確定題是否做錯。如果有錯再檢查題目是否抄錯,題目沒錯再檢查方法。驗算是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準確率的一個法寶,老師一定要讓學生用好這個法寶。
方法三:理解算理,優化演算法。算理是運算正確的前提和依據。學生頭腦中算例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老師先教學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c+b×c,再講明算理:用括弧裡面的數分別和括弧外面的數相乘,再相加。學生明白了算理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12.5×(0.8+4) =12.5×0.8+4,學生就明白怎樣的題可以做簡便運算,怎樣的不可以做簡便運算。
3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1)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每天利用課堂三分鍾時間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題是很有必要的。這些口算題可以是卡片、聽算。然後任意抽一組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答,答完計時,看哪組學生答完十道題用時最少。
(2)筆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筆算是計算重點,本學期主要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和簡算,這部分一內容是學生們特別容易出錯的,稍微不細心,就有可能打錯一個小數點、少寫或多寫一個零等等這些錯誤。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學生計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數字是否抄對了;二查符號是否准確;三查運算順序是否正確;四查結果是否算對和寫上。
(3)簡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簡算是依據算理,演算法的不同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及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使計算的過程簡化、簡潔的計算方法。在本段數學教學里,主要運用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等進行簡算,而乘法分配律學生出錯的機率更大。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與熟練掌握這些運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簡便計算方法,並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簡算練習,讓學生在計算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與必要性,強化學生自覺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4)估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估計出的數的大致取值范圍,為計算的准確性創造條件
4、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症下葯
一般地說,學生在練習時產生的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師指導下,有些比較容易糾正和克服,有些則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特別是這種錯誤在頭腦中已經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學中善於及時了解、收集筆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預見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通過集體「會診」,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試題,則組織對比練習,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糾錯題型上的練習我通常這樣設計對學生的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總結出預防同類錯誤的方法。在練習形式上安排有多種形式:可做單項練習,如判斷題、找出各題錯誤處、改錯題等練習;也可以做綜合練習;可以把各類錯題印在作業紙上,課上發給學生改,也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作業本、錯題本,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重新分析訂正等.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應該貫徹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既要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只要認真鑽研,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⑽ 小學數學如何做好數的運算教學
計算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貫穿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依賴於計算活動的參與。新的《數學課程標准》對計算教學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並能運用數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今,學生計算能力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從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談起。
l 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
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調、記憶還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強信息干擾、思維定勢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為例加以說明——
1、感知粗略
要進行口算,首先必須通過學生的感覺器官來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糙、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系及特徵,因而頭腦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體性。而口算題本身無情節,外顯形式單調,不易引發興趣。因此,學生口算時,往往只感知數據、符號的本身而較少考慮其意義,對相似、相近的數據或符號容易產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錯。如一些學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寫成「65」,把「109」當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調。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的不穩定和較差的分配能力是產生口算差錯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學生注意不穩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圍不廣,易被無關因素吸引而出現「分心」現象。在口算過程中,需要經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時分配在不同的對象上。由於小學生注意力所顧及的面不廣,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時,往往顧此失彼,丟三落四。例如單獨口算6×8和48+7等口算題,大部分學生能算準確,而把兩題合起來時,算6×8+7,學生往往得45,忘記進位而造成差錯。
3、記憶還原。
記憶的目的不僅是信息的貯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確地提取。學生貯存信息的過程中,由於生理、時間、復習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貯存的信息消失或暫時中斷,從而丟頭忘尾,造成「遺忘性差錯」。特別是連加、連減、進位加、退位減、連乘、連除等口算題,瞬時記憶量較大,如口算28×3時,要求學生能暫時記住每一步口算的結果,即20×3=60,8×3=24,並在腦中口算出60+24=84。而這類口算題出錯的原因,主要是中間得數的貯存與提取不完整或遺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維過渡的橋梁。從運算形式看,小學生的口算是從直觀感知過渡到表象運算,再到抽象運算。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其思維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表象常成為其思維的憑借物。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產生差錯。如一些一年級學生口算7+6、8+5等進位加法時,頭腦中對「分解」→「湊十」→「合並」的表象模糊,想像不出「湊十法」的具體過程,因而出現差錯。
5、情感脆弱
口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結果。有些學生在做口算題時候,由於存在急於求成的心理,當數目小、算式簡單時,易生「輕敵」思想;而當數目大、計算復雜時,又表現出不耐心,產生厭煩情緒。口算時,一些學生常不能全面精細地看題,認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確合理地選擇口算方法,進而養成題目未看清就匆匆動筆、做完不檢查等陋習。
6、強信息干擾
小學生的視、聽知覺是有選擇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強弱程度影響他們的思考。強化了的信息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數想減得0,0和1在計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這種強信息首先映入眼簾,容易掩蓋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學生並非不懂得「先乘除後加減」的順序,而是被「同數相減等於0」這一強信息所干擾,一些學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視了運算順序,錯誤地口算成18-18÷3=0。
7、思維定勢負作用
定勢是思維的一種「慣性」,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准備狀態。這種准備狀態可以決定同類後繼活動的某種趨勢。在540÷60、450÷90、360÷40等題之後夾一道300-50,很多學生往往錯算成300-50=6。
l 正確處理計算教學中的四種關系
當前計算教學中,要想上好一節計算課,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創設情境與復習鋪墊的關系、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的關系、形成技能與解決問題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創設情境與復習鋪墊的關系
現在的計算教學幾乎不見了傳統教學中的復習鋪墊,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創設。因此,很多計算課都創設生活情景,常常是創設「買東西」 或者是「逛商場」的情境,硬要從生活中得到一些數據用來計算或者一定要聯系生活,難道這就是新課標的理念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