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發布時間:2020-11-27 22:57:16

Ⅰ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

「質量是教育的靈魂,質量是教育的尊嚴,質量是教育的生命,教學質量是教育教學工作永恆的主題」。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是當前教學的基本思想,它在為基礎教育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為農村學校的教學帶來了諸多的挑戰。農村學校教學條件落後,教育資源短缺,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都制約了新課程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農村的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而教師對於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缺乏了解,導致農村的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此,我結合自己的實踐,提出自己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良好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取得較好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將受用終生,而良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從一年級抓起」。不良習慣一旦形成再糾正,那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結合數學教學,培養良好的習慣,包括那些內容呢?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磚研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認真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習慣」。以及學生樂於課前准備、活於課堂探究、勇於課後延伸、及時復習和獨立完成作業等習慣。 課堂上或是作業中,對於同一道題,不同學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卻「殊途同歸」,自然包含著學生各自不同的獨創因素,即創新意識,對於學生敢於另闢蹊徑的做法、想法,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表揚。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錯誤的見解,教師都應從不同側面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讓情感在這里交融,知識在這里增值。切忌抹殺學生的獨到思維。另外課後練習適當增加拓展創新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勇於探索鑽研一題多解,以題簡意深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得新穎、獨到、變通的回答。從而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採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把有意義接受學習和有意義探究學習相結合,防止機械接受學習和機械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營造主動學習氛圍。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因此,教學中,我們教師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局面,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時,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啟發、反復推敲的問題布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以免流於形式。 2、合理設計鞏固練習,注重變式訓練。 學習新知後的鞏固練習設計,應注重應用的層次性,一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內容可用適當的情境呈現;二是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有利於新知識拓展延伸的練習,發展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學習活動,還應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戰性,要給學生留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三、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學習後進生是指智力發展正常而成績欠佳這類學生。他們之所以成為後進生,主要有以下原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對學習缺乏興趣,主動性差;學習能力弱。根據課堂教學經驗可以把他們大體分為以下三種:無動力型後進生,學習不得法導致的後進生,外因導致的後進生。 後進生是最敏感、最易受傷害的一個學生群體,他們最需要的正是教師的理解和關愛。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觀念,對待學習上的後進生,要充滿信心,滿腔熱忱地、科學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一旦他們體驗到被愛的感覺,就會親其師,信其道。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轉變後進生自卑心態 教師應通過研究每個後進生的特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幫教計劃。 在課堂上盡量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之產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表揚和認可,後進生更是如此。不論是那一類型的學習後進生,要消除他們的不良反饋心理,教師就要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教學心態。要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認識到後進生是動態的,可變的,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尤其在課堂上。他們反饋信息的積極性高不高,應先從教師自身去找原因。要多同情、多理解、多照顧,要及時、正確地進行評價,肯定其點滴的成功之處,這樣,他們的「懼怕」和「對抗」心理才會逐漸消失,學習的自信心才會不斷提高。 其次、要讓他們賞識教育,點燃希望的火花 每個學習後進生的身上都會有閃光點,教師要善於捕捉,學會賞識。通過賞識教育,讓後進生們看到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控制思維的層次,讓後進生有話可說。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教師對後進生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都要以適當的方式加以肯定,讓後進生感到自己正走向成功,從而對學習充滿信心。善待後進生不能僅限於課堂教學中。課余時間,也有意識地讓後進生充分得到表現。如:讓他們替老師提小黑板,幫學生發作業本,為大家管理教室

Ⅱ 怎麼寫農村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探究的調查報告的前言

一般的話是根據大量的練習來做的。

Ⅲ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尊重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二、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的一個新亮點
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四、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學的重點

Ⅳ 如何使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講解之我見

【內容摘要】
「有效的課堂教學的課堂教學是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讓學生獲得更好地進步和發展」①,針對對我校數學教學課堂現狀調查研究,通過理論和課堂實踐,總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現狀 課堂教學 有效 解決策略
【正文】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獲得更好的進步和發展,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和方法,使課堂成為行之有效的課堂,是值得每位執教者深思,有效的課堂教學也是推進新課程實施標準的要求,通過本人對目前任教環境的調查現狀,筆者認為要適應新形勢下的課改要求,改革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對於農村來說非常必要,以下根據我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體的做法:
一、現狀分析
我校地處農村,現有學生大約300人,擁有教師18人,雖然在當地也算是規模不小的農村完小,但對我校各高中段數學課堂教學現狀進行調研,發現,數學課堂教學仍存在不容樂觀的現狀,課堂氣氛比較呆板,老師的創新精神不夠強,課堂自主探索積極性不夠強,雖在賽教中也使用了課件等現在先進的手段,但大多流於形式,為上課而上課,平時的課,還是缺乏創新精神,新的理念不能貫穿課堂,主要表現為,學生提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突出,教師教,學生學的現象普遍存在,課堂中學生間的活動很少,基本上都是教師問,學生答,評價的語言等比較單一,學生學習的氛圍不濃厚,積極性和創造性都不能很好凸顯出來。
二、解決策略
針對目前課堂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舊的教學模式,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轉變觀念,理論與實踐相聯系
轉變觀念,需要用新的理念充實頭腦,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因此,業務理論的學習是必要的,同時,應自覺參加優秀課例的學習,收看新理念下公開示範課,從本質加以改變和更新。俗話說,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有效課堂的提出給每位教師新的挑戰,我們不僅是學習這些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理論知識真正應用於課堂教學。比如,過去的數學課堂是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模仿,將知識輸灌給學生,而新課改後,要求學生自主的學習,通過動眼、動手、動口等,通過互助合作交流等方式,自己去探索,尋求知識的獲得經驗。那麼,作為教師,如果將這種觀念不轉變過來,就無法引導學生真正的學好知識,因此,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實踐中,尋求新的教法,人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只有在新理論的指導下,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知識建構型」教學,提倡先學後教的教學理念,而情境刺激在知識建構型教學中起促進作用,它能夠激活學生的活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創設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便於學生樂於接受,刺激他們積極的探索,尋求新知識的解決途徑。比如,我們在學習五年級上冊梯形面積一部分時,課前提出「同學們,老師想讓大家設計一份手抄報板報,參加十月份的書畫比賽,那麼在設計的時候,要求有一個梯形狀的,你想怎麼去做」「老師,如果我設計這個手抄報,那麼要安排這個梯形狀的位置,還得設計它所佔的大小,也就是梯形的面積」「很好,要設計這個面積的大小,怎麼來計算呢?」「我們也要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很好,那麼你們利用自己課前准備的學具,拼一拼,剪一剪,看你們有沒有信的發現」頓時,學生們自覺的以小組為單位,拼一拼,剪一剪,很快就投入到課堂探索中去,因為,在推導三角形面積時,學生已經能利用轉化的思想,因而,在學習梯形面積時,學生很快就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利用轉化思想來進行操作。如此以來,老師可以不費很大的力氣,就可以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聯系實際,使教學更貼近生活
「有效的課堂活動應盡可能模擬和貼近學生的真實世界,以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學習任務,給學生創設盡量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的情境下進行活動。」有位教師在一節公開課有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本節課學習是五年級數學的《分數再認識》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讓學生討論,要求是,以學生家庭為單位,說說每人所佔的分數意義,如果以班級為單位,以小組為單位等,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真實實例為體驗,感受不同的分數單位,所表示的意義各不相同。比如,家有三口人,那麼該生佔三分之一,小組有12人,那麼就佔十二分之一等,如此設計,將分數單位的認識與學生的親身參與結合起來,更利於學生理解知識,培養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並能產生學生發現、探索、思考的愉悅感。
(三)精心設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為,教學環節的設計必須綜合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考慮那個地方讓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內容鼓勵學生提問,哪個環節設置討論交流等。在進行三角形面積的時候,我將這節課設計了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課前情境創設,出示三角形彩紙,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先動腦思考,應該怎麼去解決問題。第三個環節,小組討論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同伴中展開討論交流,後進行展示。第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對總結的結論提出質疑。第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進行應用和練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主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通過驗證、親手實踐才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更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體現主人翁的意識。
(四)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進步
「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小組合作交流是數學課堂常見的活動,它能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取長補短,有效教學要求學生要學會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初次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時候,往往流於形式,而如今小組之間,同桌之間互助交流已經蔚然成風。在以小組進行合作交流的時候,在優劣組合的小組活動中,往往出現優等生唱獨角戲的現象,不能代表劣等生的發展。以優優組合,劣劣組合,其優點,可以發揮各自特長,優等生可以互相質疑,而對劣劣組合的學生,教師給予點撥,指導。同時,小組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給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平台,比如,在教授三角形面積時,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拼一拼,然後展示各自成果,「將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是,任意的兩個嗎?」那好,隨即,老師拿出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三角形,學生馬上意識錯誤了。「那該怎麼來表述呢?」「兩個一摸一樣的三角形」「兩個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如此,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和准確性,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五)多元評價,讓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可以通過師生、生生、自評的這些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總結,及時予以反思,從評價中讓學生獲得經驗,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取得自我實踐後的成就感,產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學生更注意老師及同學對他的看法,尤其,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所以,每次上數學課,我都會及時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在一個肯定中,表揚中增強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自評,比如設計類似的問題「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依據是什麼」「新知識與已學知識有什麼樣的聯系」「還有其他的解決途徑」等問題,貫穿數學課堂的始終,讓學生不斷的反思,養成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總結,只有敢於實踐、勤於思考,我們一定會找到更佳的教學途徑,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創造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適應現代的教學。

Ⅳ 現代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反思的開題報告

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初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初探 內容提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圍繞「數學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題策略,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問題。從問題提出——解決及應用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正 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課程具體目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基於這一基本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獲得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一、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呢?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生活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多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產生。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採用現實再現、猜迷、講故事、游戲、競賽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主產生問題,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教學《連乘應用題》時,教師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星期天,你媽媽讓你去買兩箱牛奶,那時你會思考那些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發言:每箱牛奶多少錢,至少該帶多少錢?;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錢?每箱牛奶有幾瓶?至少帶多少錢?······這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切題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及時提問,「你准備怎樣解決以上問題?」通過討論得出兩個方法:看標價說明;問售貨員。這時可呈現兩種情境: ①通過調查知,每箱牛奶48元,買2箱。 ②通過調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買2箱。並提問:「你能根據以上兩條信息,解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馬上提出:根據調查①可解決買兩箱牛奶共需多少錢?;根據調查②可解決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買一箱需多少錢、買兩箱需多少錢?等數學問題。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決了以上問題•……這樣,教師通過創設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購物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2、發揚民主意識,培養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能力。「好學多問」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學生提出問題標志著其思維的萌發,小學生數學問題的提出直接體現他們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能力。但是,由於小學生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課堂表現為「怕提問」。要學生提問,就要培養學生敢於提問的勇氣和膽量。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態度,給學生一個個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自主提出問題的學習行為。曾有這樣一個課例: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位學生對「四萬萬同胞」的「四萬萬」提出了疑問,許多學生發出鬨笑。這位教師不但沒有責怪學生愚昧無知,反而鼓勵了他,同時在解決「四萬萬」就是「四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為什麼用四萬萬而不用四億「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提問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決心。可見,只有當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時,教師才知道學生「疑」在哪裡,「惑」於何處。才能對所教知識進行有效的指導、點撥和調整。反之,如果教師把學生的一些發自內心卻又異想天開的問題,看作是旁門左道,是「有意搗亂」採取壓制的方法,那麼,久而久之,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會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殺,成為真正接受知識的「容器」。所以,發揚民主意識是學生敢於提問的前提,是開啟思維之門器官的鑰匙。 3、引導學生積極反思,進一步掌握提出數學問題的針對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反思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對本堂課所涉及的數學問題進行自覺反思,逐漸明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哪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使以後提問更貼近所學數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善於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二、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僅僅是教學的開始,「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靈活地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其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的結論,更多的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原始狀態,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每一個人都應當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這樣,在鼓勵個性發揮的意義之下,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才成為可能。怎樣豐富學生「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在靈活多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盡量使每位學生發揮其思維的最大潛能,使他們感到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已成為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思考的重要課題。 首先,要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尋求方法。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進入角色以後,教師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師在叫「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講解式」(擺小棒)的呈現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發現式」,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爸爸讓明明計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會兒,向同學們求助,誰有妙法幫我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積極思考,此刻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等形式,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間多向交流。最後,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數手指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等等。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後,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正是學生自主創新的一種體現。 問題一旦經過一番努力後被解決,學生就會有緊張愉快的體驗,有成就感、自豪感、價值感,這些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源動力。 其次,可建立學習小組。學生的發展存在者不平衡性,無論哪個班的學生,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生活、對數學問題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在課堂上,面臨著要解決的一個個數學問題,學生的解決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為了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可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建立學習小組,小組中學習水平上、中、下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推薦一個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組長,讓不同水平的層次的學生的信息聯系和反饋信息在多層次、多方位上展開。這樣,小組成員對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進行適時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與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經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探索中解決數學問題。皮亞傑認為:「認識一個客體,必須動之與手」、「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變傳遞結論為鼓勵發現新知。事實證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很多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探究而獲得。如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可以不直接告訴學生,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對自己的圓柱模型進行自主操作,討論「有什麼方法驗證圓柱兩個底面是否相等?」這樣學生通過剪、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地討論、探索,得出「把上下兩個底面剪下疊起來,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兩個底面的直徑、半徑、周長,是否相等」;「上下兩個底面的對稱軸是否相等」等多種檢驗方法,並從中得出「圓柱上下兩個底面面積相等」這一結論。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動眼,解決了問題,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一內容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題:「請在下面平行四邊形上畫一直線,使分成的兩部分面積相等。」於是學生紛紛投入「如何分」的學習活動中,熱烈地討論、大膽地嘗試、獨立地操作、積極地思考……結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題方法。(如圖) ……得出,這樣的線可畫無數條。 但教師並不到此為止,而是接著提問:這些平分線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再次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只要是通過平行四邊形中心點的直線,都能平分這個平行四邊形,同時孕伏了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了。三、引導學生合理地應用知識,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現實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數學課程標准) 學生學習數學不但要弄清課堂所提的問題,掌握現成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運用課堂上所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地、有意識地認識周圍的事物,理解並處理有關問題,使所學知識成為與生活和社會有密切聯系的內容,真正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用之於生活」。在這方面,教師要自覺做到學生「用數學」的引導者。例如,學了「統計知識、價格與購物計算、長度、面積、體積、容積等測定」後,我們要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把數學用之於生活,我們可以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長、寬;量一量黑板、課桌、書本的長和寬;量一量家中傢具的長和寬、爸爸媽媽的身高;測一測爸爸媽媽的體重;算一算逛街所購貨物的價格等,在「用數學」中,體驗所學知識的作用,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又使學生從中品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又如,在學習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後,一位教師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溝通數學與現實的聯系,他編制了這樣的題目:「今天,爸爸把這月領到的工資1850元存入銀行,所存定期三年,那麼三年後的今天,爸爸取錢時,可取回多少元?」 這樣的問題,與生活非常貼近,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通過調查,了解銀行利率,並應用自己剛學的百分數知識,通過實際計算,學生不僅鞏固學習知識,了解了金融知識,從而增長了見識,培養了實際應用數學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知識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究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應用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和諧地發展。

Ⅵ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能力如何提升

摘 要:農村小學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生在很多方面與城裡的學生相差很遠,這與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少,知識面狹隘,反應能力差,再加上農村學生大多是留守孩,沒有父母陪伴監督學習,家務繁重,因此教師碧璽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提高其學習效率,同時,老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在於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而學校教育在教育類別中又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正是它的傳播者,特別是對
於廣大農村地區而言,教師的作用更加重要。那麼,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該如何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點給出自己的想法。
一、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
教材作為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它是傳授知識給學生的重要載體,是教師教學的最基本的依據,所以,教師要增強教學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研究教材,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制定適當的教學方法,設計好的教學思路,這樣才能在正常教學下去談論提升教學能力。
二、教師應當機智應用教學方法
一堂好課,效率高的課,往往是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足了功夫,可以說兩堂課間的差別大部分是在教學方法上的較量,教師如能處理好教學方法的變換,這堂課往往便是好課,優質課。所以教師,應當機智的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而有些教師對待每一批學生的教學方法都是一成不變的,殊不知,每一個班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教師應當適當的變換方法。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學方法盡可能地適合大多數的學生,而對於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環境或者是專門針對這些學生制定適應於他們的教學方法。對於教師來說,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教師不應當因為自己教學方法的問題而造成某些學生學習方面的困難。教師是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應當符合這一要求。
三、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
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在學習數學時的表現就會有很大的差別。教師應當多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而有些學生善於跳躍式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是速度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強,卻容易因為馬虎粗心犯下錯誤,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有利於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把學生喜歡的事物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娛樂和游戲中學習,這比單純地講解教材中的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師應當做好課外的工作
要想讓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取得好的效果,單純地依靠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應做好准備工作。教師應當在課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預測哪些知識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應採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並認真寫好教案設計。在上課的時候會用到哪些教具,教師也應當在課前准備好。而在講完一堂課之後,教師應當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分析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並且及時與學生交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課外做好這些工作就會減輕自己和學生在上課時的負擔,學生們學習的時候也會很輕松。從這一點來看,教師的課外工作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課上的工作。
五、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
對於任何一名教師來說,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教學工作做得完美無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教學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總結出:哪些經驗適用於所有的教學情況,哪些經驗適用於哪種特殊情況。有了這些經驗,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才更能把握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向。在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也要借鑒其他教師的方法和經驗,尤其是那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取得過優秀教學成績的教師,他們身上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反思,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讓學生也跟著自己一起進步。新時期採取的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也應當不斷地進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師接受專業的培訓、認真研究教學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並且了解學生的動態;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課內和課外各方面的工作;積極參加教育科研,總結教學經驗,從各個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並且讓這種教學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得以運用。在教學中取得更顯著的成就,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並且為學生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師基本的要求。
六、教師應當積極參與教育科研
「開展教育科研是興教、興校、育人的根本保證。」教師不僅要善於教,而且要善於研究教;不僅要培養學生,而且要通過科研,培養自己,教研相長。一方面,教師研究的問題直接來自教育教學實踐,是為解決具體問題服務的,它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才有價值。另一方面,教師的科研應體現在如何將已有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盡快地轉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師在教育科研中應是一名學習者。首先,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學習者角色是一種自主式的學習主體。教育科研是一個不斷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正是「學習」的本質所在。其次,教師作為自主式的學習者是貫穿教育教學過程始終的,只有學習行為日常化,教師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唯有如此,教師才不是在自己的領域里被動的工作,而是主動地創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燒得什麼也沒有的蠟燭,而是用科研不斷照亮自己前進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個只對教材做膚淺了解、按教案簡單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為攀登教育科學高峰的實踐者。

Ⅶ 如何創設鄉村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小學數學論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化,廣大農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發現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但是,在我的小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部分農村數學教師對數學課堂認識不到位,仍然以講教材為主,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與此同時對數學課堂創設情境有著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出現。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現狀引起了我的思考: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為什麼要創設情境?目前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情境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價值的情境?
一、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得到進步與發展。創設一個好的情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誘導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播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今天,創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設數學課堂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
二、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現狀分析:
課改後,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中老年教師,這些教師雖然數學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大部分沒有上過師范院校,好多是民辦轉正,另一部分青年教師,這些教師的原始學歷大都是中師水平,後取學歷雖有大專、本科,但幾乎全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數學專業為數很少。這兩部分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雖然經過新課程培訓,但是由於只是通式培訓,形式上的培訓,這些數學教師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思想上根本沒有足夠重視,培訓效果甚微,這部分教師的少數人認為創設數學課堂情境不好給學生傳授知識,導致自己對新教材的各種情境看不明白,上課時不要情境一味的講授,使學生被動的接受;這部分教師的多數人認為創設數學課堂情境就是講授課本上的各種情境,仍然一味的講授,使學生被動的接受。青年數學教師雖然接受新事物較快,但是只憑聽幾節新數學課,看幾節新數學教學實錄就進行生搬硬套,不進行深刻的領悟、自覺地學習、冷靜的反思,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這部分教師大都認為創設數學課堂情境就是是導課,提出數學問題,只是在每節課的開始創設出各種形式的情境,追求花樣多,熱鬧,但缺乏實效性,提出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進行主動數學思考,或者說通過情境提出問題後直接進行講授,學生仍然會生被動的接受。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化,大部分教師得到了發展,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創設課堂情境的必要性,但是在我的小課題研究中,我通過聽課、問卷、座談發現:許多農村數學教師仍然在講解教材上的情境,沒有把教材上的情境進行理解加工,沒有進行故事化、操作化、觀察化、發現化、探究化處理,更沒有進行本土化處理;創設的情境不能引起學生的主動數學思考,沒有挑戰性,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喚醒學生,沒有激發出學生的興趣,這些情境是靠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造出來的;部分教師對創設情境有著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許多情境的創設只是起到導課的作用,當教師導入新課後,該情境也就隨之消失,剩下的大量時間還是脫離情境單純的學習數學知識。我認為情境的創設不應只有課的開始階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知識的探究,應用過程中,都可根據具體情況創設合理的情境來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總而言之創設的情境沒有數學價值,不能很好地服務教學,不能完整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生成隨機創設。
三、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價值的情境?
有價值的數學情境就是指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很好地服務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挑戰性的情境。它不僅僅是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認知起點、思考性的問題、故事、游戲、操作活動、一個探究活動、課堂上的即時生成等都可以是有價值的教學情景。這些情境的創設要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現實生活中,從課堂教學的即時生成中提煉創設適合學生探索、思考,易於激發興趣、活躍思維的情境。那麼,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價值的情境呢?針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現狀採取以下做法:
1、真正的培訓和自覺地學習、反思、實踐。
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先培訓後上崗,雖然各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也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這些培訓大部分是形式上的培訓,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進行真正的培訓。只有真正培訓,才能促進教師的發展。特別是縣級數學培訓,校本數學培訓更要有實效性,要讓每個數學老師徹底改變思想,真正行動起來,真正受益,真正發展。同時每個小學數學教師也要主動地學習、體會、實踐、反思新課程理念和自己的數學教學行為,特別是要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認真的閱讀思考,深刻的領會,尤其是自己所任教的數學教材。要經常參加一些名師的聽評課活動,經常聽一些專家的講座,經常反思自己每節課的教學情境,不管是青年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都要有發自內心的觀念——必須終身學習。只有真正的培訓和自覺地學習、反思、實踐才能提高農村數學教師自身的魅力,創設數學課堂情境才能游刃有餘。
2、尋找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
有情境的素材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需要我們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去思考,去加工,要把這些素材處理成有數學味,有挑戰性的情境,要能激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原型,感受到數學本身的魅力。這些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數學教材的圖文中,在數學課堂的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要有敏銳的數學眼光去捕捉,需要我們走到學生身邊去,和他們平等的對話,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把教材上的圖文進行生活化、故事化、游戲化、動手操作化處理,需要我們處處留心皆情境。例如在農村學校的教室、操場,在農村的市場、超市,在課堂中學生的疑問、錯誤,在北師大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各種情境圖等都有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我們要不斷的積累並進行加工創新。
3、堅持「七原則」確保創設的課堂情境有數學價值
通過我多年對教材及教學的實踐和對小課題的研究發現:農村小學數學課堂要創設有價值的情境必須堅持六個原則。目標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生活性原則,思考性原則,挑戰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目標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數學教學情境是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求教師對自己創設的情境,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趣味性原則就是說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要求教師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生活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情境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思考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教學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激起學生的主動數學思考;挑戰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情境要有挑戰性;發展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情境要符合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要有新意、有現代氣息;靈活性原則就是說創設情境不只是提出數學問題,還要根據課堂的即時生成靈活的創設。

Ⅷ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利用現有資源

教學資源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也是新課程開展的前提。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施范圍和實現水平。傳統數學教學忽略了數學與生活、與社會的密切聯系,造成我們的學生強於基礎、弱於應用,強於答題、弱於動手,強於考試、弱於創造的局面。《數學課程標准》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該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更能讓學生自主的時空與平台,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和利用身邊的資源,更恰當地使用進行教學,使數學課堂變得生機勃勃、異彩紛呈。
一、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
多姿多彩的教學資源只要能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它的作用發揮得有效,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學生身邊和學校周圍的這些資源,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使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和生動。1、校內課程資源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的先進或落後,都可以找到和學習數學有關的資源。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總是有的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在學習中,學生本身的眾多特點、班級活動、老師遇到的各式各樣東西。或是學生收集的等等都可以變為現成的資源。例如:在教學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可以讓學生把事先收集到的各式各樣的盒子,進行觀察、操作、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這樣的資源到處都有,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
的地開發和利用。還有學生自身的許多特點,可以作為活動對象。例如調查學生的身高和體重,讓學生親自量、親自稱。還有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為什麼不周全的考慮作為教學資源呢?有一位老師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使用八開紙和彩色粉筆作為當課的教學資源。每位學生手中有一張八開紙和一支彩色粉筆。對折第1次,把一半的塗上顏色,觀察陰影部分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1/2)。對折第2次,觀察並和第一次比較,這時陰影部分又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2/4)。對折第3次,是(4/8)。對折第4次,是(8/16)等等,最後把幾次折出的陰影部分的大小進行比較,結果得出是這樣的:1/2=2/4=4/8=8/16等。最後讓學生觀察分子和分母有怎樣的變化,從而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只要恰當地利用資源,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校外課程資源也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使這些資源變成學生活動的情境和背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自然、社會緊密聯系。例如:學習《統計》之前,可以讓學生在公路口旁進行觀察,在十分鍾內,有多少輛摩托車通過,有多少輛小車通過,有多少輛機動車通過,等等。先讓學生進行收集資料,再進行整理,然後進行統計。又如,有一位老師教學幾十加幾時,事先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撿小石子,一袋裝幾十顆,另一袋裝幾顆,並在袋的外面標好具體的顆數。一個一個輪流上台演示給同學看,讓大家邊看邊說。一節生動形象的課盡享在愉快之中,其實自然資源能恰當的利用,學生的收獲也是不小的。社會資源也不例外。3、各種智力資源也該適當使用
數學的學習活動涉及到不同領域的內容,特別是學生的實踐活動,其中有許多不可缺少的精彩的亮點的活力,有時需要家長或社會上的其他人士的幫忙,才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例如:展開這樣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進行調查本屯的人口情況,並進行統計。如果學生頭腦比較精靈,直接拿筆記本找社長幫助,回來按年齡段進行分類並作好統計。若你挨家挨戶去調查,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學生有些活動實踐需要智力資源的幫助,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二、調動家庭資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的縮影。每家每戶都有一本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帳目。家庭大事小事的發生多數與數學有關。現在很多家庭的大人總溺愛孩子,促使他們對家庭的事情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怎樣用數學幫爸爸、媽媽分析和解決家庭的瑣事,為父母減輕負擔。作為小學數學骨幹教師,應該有責任和義務組織學生利用數學手段來調動家庭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多了解家庭和關注家庭。如:上學期我頂阮老師的四年級的數學課,在學習了小學四則運算之後,讓學生算算我家的開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他們懂得父母的血汗錢是來之不易的,懂的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同時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心中自然而然產生感恩情感。又如,我剛剛上過的二年級下冊《減法》中,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回家去查看自家的水表、電表,計算用多少方水、多少度電。這樣可以讓學生增長不少見識和起到教育的作用:(1)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2)提高學生計算能力;(3)一滴水,一度電使學生明白了聚少成多的數學道理,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浪費資源可恥,節約資源光榮的節能和環保意識。
三、共享網路資源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電腦、網路已大量流入農村。《數學課程標准》強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於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數學與網路密不可分,一方面,數學是網路存在、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網路上也承載著大量的數學資源,用好這一部分資源,對學生素養的提高必將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如:組織了中國古代的數學家的活動,讓學生在網路中尋找相公資料,然後在交流中共享成果,在整個活動過程,學生一次又一次被這些偉大的數學家以及他們創造的數學文明深深打動,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產生了強烈的學好數學的驅力。
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和利用資源進行教學和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創造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享受到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絢麗多資的科學光輝與無所不能的現實力量。

Ⅸ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做法

作為學生教育的引導者的我們,要經常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經歷,大膽動手改變教材的編排體系,精心裁剪教材的例題,重組農村小學數學的,運用各種切合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方法,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下面談談我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使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具體做法: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生活化
在教學方法上我堅持運用啟發式教學,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盡最大努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善於提出農村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調動學生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始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為最終目的,我鼓勵他們大膽猜想"農村學生有城裡學生所不具有的優勢",要求他們敢於質疑,積極地進行思維的求異性的訓練。我在數學教學時特別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會自我學習,自我探究,自我歸納,從而促進自我發展。我在教學手段上,特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相信這樣一條"動起來,更精彩"的原則,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讓他們初步養成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圓後;講圓的畫法時,讓學生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什麼時候用什麼工具來畫過不要求大小的圓的?孩子們的思維的火花被激發開來:有的孩子說我用鏟鍬的兩個尖角在泥地上畫過圓的,有的說我用釘子和稻草來在地上畫過圓的,還有的說我利用臉盆的邊緣在廢報紙上來畫過圓的……再讓學生藉助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後,利用剪刀等工具動手畫圓,剪圓,再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議一議,同桌討論交流,從而准確地找到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多種感觀參與這堂課的學習當中來,這樣學生所獲知識印象深刻,掌握的效果好。雖然農村小學的教學條件不象城裡小學那樣好,但我在教學還是盡量地使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優秀的課件,將有的數學教學內容化難為簡,還增加教育教學的現代氣息,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二、教學內容應生活化
雖然教材的教學內容是已經呈現在書上了的,但我在數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我班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因地制宜地轉化舊觀念,做到"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大膽而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尤其是考慮到農村小學兒童身體親自經歷,用心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兒童自我的聰明才智的體現。如在數學"按比例分配時"我將例題改為農村孩子常見的配製農葯的問題,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家要為禾苗噴農葯,買葯液20克,葯和水之比是1:100,問可配多少葯水?需要多少水?"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農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信手拈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高漲,紛紛動手操作,這樣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好,也可以為將來培養的新式農民,懂科學種地的農民。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時,我們老師要從多方面尋找數學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應用數學,真切感受"生活到處有數學"。這樣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學習的能動性將大大提高。
三、數學應用應生活化
我們每一個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在教完"圓的周長和面積"後,讓學生到操場測一測學校操場的周長和面積,體會一下跑道的周長和運動場的面積的面積分別是指什麼,該怎樣來求,聯系學生的實際,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到操場跑一跑,看一看,測量一下,體驗周長和面積具體指的是哪些。這樣做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一種快樂享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數學作業設計應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就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要精心設計作業,考慮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使作業與生活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應體現農村生活的特色,抓住農村孩子的生活細節,真正體現農村學生的需要,我們教給他們生活中的數學,才是孩子們自己的數學,也才是孩子們需要的數學。小學數學源於孩子們的生活,又必須回歸於他們的生活,這樣的數學才富有活力。我們每一個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時,應該根據農村的實際,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著眼孩子們的未來出發,教師應多設計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真正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動性,促進他們的創新能力的提高,為他們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探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