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錢該怎麼花優秀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錢該怎樣花》教學反思
《錢該怎樣花》四年品德與社會中的一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中提出要學生了解花錢應該有計劃,合理的支出,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本節課的教學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活用教材。課前下發調查表,學生先填上自己想要的東西,回家後調查父母想要的,並把調查的內容填寫在調查表裡。學生通過課前的調查報告,體會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多種需求。但並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有所放棄,有所選擇。這遠比教材出現的三幅圖,讓學生觀察是不是人們所有想要的都能滿足更具有針對性。調查報告的使用,使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培養了自學能力。
二、師生關系平等,充分給學生表達的空間。在進行教學的第二個活動時我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特別想要的、特別喜歡的東西,可父母卻不給你買的事情?其他同學幫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中有一個男孩說:「他特別想要一雙旱冰鞋,可是父母卻不給他買。」他的夥伴說:「你媽媽不給你買的原因是怕你影響學習。」另一個夥伴說:「可能是他很貴吧。」男孩說:「不貴,只有30元錢。」我適時的引導:「既然不貴,為什麼媽媽不給你買呢?」一個女孩說:「怕是不安全吧!」一個學生說。我又問:「冰鞋必需買嗎?」「可以不買,要看家裡的經濟條件。」從他們的一問一答中,讓我看到了他們的童真,並為此而感到欣喜。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其個性都得到了健康、自由的發展。
2. 小學品德,誰知盤中餐的教學反思
時間如流水般淌過,轉眼間中段考也已結束,成績也已經公布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數。為什麼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於是,我開始自我檢查。
我每到考試的時候總因緊張而很著急,為此,我想出了幾個辦法。1.解答題時,不要急於下筆,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這道題的主要步驟,然後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來,不忽略每一個細節,盡量把每一道題都答得完整;2.平時多做一些不同類型的題,這樣就會對大多數題型熟悉,拿到試卷心中就有把握;3.適當做一些計算方面的練習,讓自己不在計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這幾點,我一定能把考試中的失誤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會盡力做到以上幾點的。
但我想單單只靠以上幾點還是不夠的,我還就該擁有幾點科學應試技巧。於是,我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出了幾點。第一點:拿到考卷後,應把考卷整體審視一遍,看一看哪些題目比較容易,哪些題目比較難。第二點:先從簡單的題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數全部拿過來。第三點:遇到難題,實在不能馬上寫出來的話,不要死死地盯著那道題,而忽略了別的題,應把所有會做的題做完才努力解答那道題。第四點:考完後,認真地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把題目看錯或抄錯。
在下這次的期中考試,我考得很差。我看著自己的試卷,真得有點不敢相信。直到看見幾個鮮紅色的大叉,才完全醒過來。
一次考試中,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里,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我一向語文很好,可是這次鬼使神差的,語文竟然錯了很多不該錯的地方。經過我的仔細反思,我想這和我閱讀題目不認真有著很大的關系。這點也同樣延伸到了數學和英語方面。很多計算和語法上的小錯誤讓我丟掉了不少分數。
我知道老師對於我有著很大的期望,可是我還是沒有考好。對於這點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錯誤就要改正,所以,通過考試我也想了很多以後一定要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試不細心讀題目的壞習慣。有時候我往往看著題目前面就順手把後面的問題寫上了,但是卻錯了很多。這也許也和答題技巧有關系。總之,通過以後的練習,我一定要在考試的過程之中認真審題,自習讀題,把題目看準、看好。時間允許的時候要多檢查幾遍,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類似於這樣的無謂的錯誤。
對於各科老師,我希望老師不要對我失去信心,雖然我這次考得並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實力。下一次考試,我一定會努力的!
3.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錢該怎麼花優秀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錢該怎樣花》教學反思《錢該怎樣花》四年品德與社會中的一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中提出要學生了解花錢應該有計劃,合理的支出,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本節課的教學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活用教材。課前下發調查表,學生先填上自己想要的東西,回家後調查父母想要的,並把調查的內容填寫在調查表裡。學生通過課前的調查報告,體會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多種需求。但並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有所放棄,有所選擇。這遠比教材出現的三幅圖,讓學生觀察是不是人們所有想要的都能滿足更具有針對性。調查報告的使用,使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培養了自學能力。二、師生關系平等,充分給學生表達的空間。在進行教學的第二個活動時我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特別想要的、特別喜歡的東西,可父母卻不給你買的事情?其他同學幫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中有一個男孩說:「他特別想要一雙旱冰鞋,可是父母卻不給他買。」他的夥伴說:「你媽媽不給你買的原因是怕你影響學習。」另一個夥伴說:「可能是他很貴吧。」男孩說:「不貴,只有30元錢。」我適時的引導:「既然不貴,為什麼媽媽不給你買呢?」一個女孩說:「怕是不安全吧!」一個學生說。我又問:「冰鞋必需買嗎?」「可以不買,要看家裡的經濟條件。」從他們的一問一答中,讓我看到了他們的童真,並為此而感到欣喜。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其個性都得到了健康、自由的發展。人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錢該怎麼花優秀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4. 小學品德與社會今天我進步了嗎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一、生活教學,提升情感。
《小學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准》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對於這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很努力的去體現小學品生課的生活性這一基本特點,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例如課上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教學時我採用了課前調查、課上講故事、師生對話、小組交流、榜樣激勵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首先由《幸福拍手歌》引入課題,接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課本13頁上的「今天又有新發現」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秘密,感受學習的快樂。然後,通過游戲來體會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在第二個主題活動中,讓學生通過故事去領悟我們每天只要付出努力,就會進步一點點。隨後讓孩子交流分享進步的快樂,並布置課後填寫學習檔案,讓孩子逐步形成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最後同唱《進步拍手歌》,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課堂。這些活動設計都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以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的積極性,觸動了他們的心靈,他們也在愉悅的活動中有了自信心、上進心;同時發展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情境教學,提升情感。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像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盪,認識的升華。也只有精心創設情景,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我在教學《今天你進步了嗎》這一課時,注重心情體驗,讓學生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課前,我准備了《幸福拍手歌》,結束時我准備了《進步拍手歌》,讓學生去聽、去唱、去演,把學生的情緒和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快樂心情始終圍繞著學生。情景教學,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凈化了心靈!
三、出現的問題:
現代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不缺少來自各方的愛,缺少的是情感的體驗,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我在教學《今天我進步了嗎》一課中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學中,效果就會比較好。
總之,品德教育應關注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活動的真實進程不斷豐富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以豐富的活動賦德育以情境、情感,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涌動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5. 誰有 科教版 小學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 課本中 至少三篇課文的教學反思
《上學去》案例及反思
《上學去》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年級下冊"我上學了"第一單元主題下設的三個活動主題之一。上小學是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的嚮往,但對於初入小學的兒童來說,雖然對上學嚮往已久,但也心存疑慮。他們對全新的小學生活既充滿了好奇,又不免膽怯和緊張。針對孩子的種種心理,本課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幫助他們解除困惑,體會上學的快樂,激勵他們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這是本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
學情分析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很大的跨越。上小學是孩子們的希望,他們憧憬著學校給他帶來嶄新的一切,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神秘感,但上學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和坎坷不安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本教材特地從分享自己上學第一天的感受,初步感受學校生活等方面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在交流中讓學生把那種坎坷不安的心理給消除掉。
對於剛入學的新生來說,他們不懂得正確形容自己的心情和不安的心理,這就要教師設計一些台階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表達。因此,我從兒歌入手並盡量設計一些比較輕松愉悅的活動,以圖文為載體讓學生說說自己上學時的心情。
教學目標
1、在老師的幫助下,和同學分享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感受。
2、體會角色的變化,感受成長與變化帶來的喜悅。
3、初步了解學校生活,憧憬學校生活,體驗愉悅情緒。
4、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敘述我上學的第一天的心情是怎樣的。
[教學難點]
讓學生動手製作課程表。
教學過程
一、以情境為開端,激發學習興趣。唱《上學歌》
二、以圖文為載體,展示學校生活。 (課件展示小明上學的各個情境圖)
1、 畫面上定格在上學前的准備圖。2、畫面定格在上學的路上的情境圖。
(有的小朋友和小明一樣高興,可有的小朋友也會遇到煩惱。請從桌上的心情臉譜中找一個貼在你胸前,然後跟大家說一說,你為什麼有時候很快樂,有時候不開心。(生發表意見,對那些說出自己有點不適應的同學,老師可以鼓勵,如:學校里的老師同學都是你的好朋友,不用怕。等等))3、畫面定格在學校門口的情境圖上。(這時師要鼓勵生大膽暢想、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還可以上導學生對小學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三、以介紹為途徑,形容我多快樂。
1、點擊課件:出示兒歌:《大家一起玩更快樂》
2、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歡一起玩、一起學習吧!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大屏幕上的音樂唱唱這首《大家一起玩更快樂》好嗎?(大家可以站起來,用動作隨意比劃,只要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就可以。)
四、以製作為契機,培養創造思維。
1、怎樣愛護新書呢?
點擊課件出示兩副圖:一幅是同學愛惜書的情境;一幅是好幾個同學圍在一破壞書的兩個情境。在學生一翻討論後引導學生感受新書。
(1)摸一摸:光滑細膩;
(2)聞一聞:紙墨清香;
五、以小結為課尾,升華活動主題。
1、說一說。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了解了學校里的生活。那麼,上學了,你最想干什麼?
2、請小朋友們把我們熟悉的上學歌再唱一遍。
3、貼一貼。
師:孩子們,今天是我們上學的第一天也是我們《品德與生活》的第一節課你覺得自己開開心嗎?誰來說說?(老師就把事先准備好的笑臉貼那些敘述自己是如何開心的那些同學的胸前)
(3)翻一翻:圖文並茂。
小結師:書是我們學習的好夥伴,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要愛惜書本。
2、動手製作課程表。
《上學去》教學反思
本案例反映的是一個注重讓學生充分經歷、體驗,敘說自己上學第一天心情是怎樣的,並讓學生在愉快的狀態下製作課程表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很多學生一回家後,都把課程表拿出來向家長展示。產生這樣的教學效果,課後自己細細的回想一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闡述自己上學時的心情,特別重視學生的交流,在課上,教師的言不語不長,善於創設交流時機,營造和諧氛圍,鼓勵不同意見的發表,讓矛盾充分暴露,並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
本節課自己實現了課堂角色的轉變,學生角色的轉變,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能與學生很好地交流和溝通,課堂氣氛活躍,自主學習得到了充分體現。我覺得體驗要真正的落到實處,而這節課我是讓學生真情實感的說說自己第一天上學時的心情、摸一摸光滑細膩的書、聞一聞紙墨清香、翻一翻圖文並茂的書、製作課程表等活動讓學生親歷整個學習過程。
《神奇的手》教學反思
《神奇的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手兒巧」的第一個主題「我有兩件寶」中的內容。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在生活中嘗試一物多用,廢物利用。」以及「會使用簡單的工具。」等方面的內容,旨在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的角度選取與兒童關系密切的內容,引導學生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說出雙手和大腦能做很多的事,它是多麼神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多動腦,勤動手的樂趣。
一、教學目標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手,但手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又往往容易被孩子忽略。因而,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其參與動手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手,初步了解手的作用,充分體驗動手活動的樂趣,從而為自己有一雙健康神奇的手感到高興和自豪,並以此培養孩子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情感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豐富多採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內容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圍繞「神奇的手」這一主題,結合一年級兒童巳有的生活經驗,組織了「會做事的手」、「會認東西的手」、「會表演、會說話的手」三個活動。在「會做事的手」這一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說說自己的小手會做什麼事。當學生饒有興趣地訴說出自己的小手會做一些什麼事情時,老師一句「想不想現在動手做一做呀!」,激發起孩子們想做一件事給大家看一看的慾望。「會認東西的手」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玩摸物的游戲來體驗「手會認東西」這一認知過程的。「會表演、會說話的手」這一活動,我先用課件出示播音員用啞語播音的畫面,讓學生感覺到「手會說話」。接著課件出示義交警用手說話指揮交通的情景,讓學生體會以「手會說話」作用大、很重要。老師用手錶演和與學生用手交流來激發孩子們用手錶演和說話的興趣,於是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動起來,自由說話、表演,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三、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我的教學形式服從內容,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本課通過激趣導入、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游戲體驗、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展示、欣賞等活動形式開展主題活動。在導入時,我依據一年級兒童年齡小,愛動好奇的特徵出了一則謎語給小朋友猜,為了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又分小組比賽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激發他們動手的慾望,輕松自然地把孩子們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動手操作中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畫或寫、或折或剪等,用一個生動活潑的立體活動的課堂場景,詮釋「會做事的手」這一主題。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讓兒童在現場表演,這既是孩子們挑戰自我,向同伴推介自己、正確評價自己的過程,也是向同伴學習,學會欣賞他人的過程。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體驗,在玩中感受。先進的計算機多媒體設備資源,增添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兒童的視覺美感,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人人都有一雙手,是本課的特有的教學資源。編謎語讓學生猜、互相摸手談感覺、活動手指、用小手做自己喜歡的事、用手摸東西、用手說話、用手錶演等活動的設計,讓這一特有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後,巧妙地利用今天很多老師到現場聽課這一資源,讓小朋友用手「再見」來結束本課的教學活動,各種資源的效整合,讓教學活動過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孩子們也就更加樂學、愛學、善學!
6. 小學品德今昔對比教學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裡話"發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裡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鍾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小學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采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匯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32字)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局限在課堂的40分鍾,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贊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三:小學五年級品社教學反思(1052字)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製訂了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准,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准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嘗嘗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四:小學品生和品社課的德育反思 (1115字)
在小學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品社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回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展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