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教學的論文

小學科學教學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27 20:45:37

① 怎樣寫好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小學科學論文,大家最關注什麼1.從關注的內容看,分為六大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教材。其中:課堂教學22篇(教學目標2、教學方法4、教學過程11、教學評價2、環境創設 2 、課型研究1 );課外活動2篇(自編1、教材延伸1);學生學習與評價 8 (後進生1、學習方法1、價值觀1、證據意識2、觀察能力1、質疑能力1、前概念1、評價1);教師專業發展2篇(兼職教師學習1、學習途徑1);課程資源1;教材3(德育滲透、概念、學科整合)。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學意外各2、記錄、數據收集與整理、教學現象、紀律、教師指導各1;教學環節或全過程2)。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對教學的「有效性」探討是焦點,在題目中出現「有效「兩個字的就有7篇,佔18.5%。 2.從論文的形式看,分為理論探討型、實證研究型、經驗總結型三大類。(1)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可以包括什麼是該教學現象(概念)?為什麼會產生這一教學現象(概念)?這一教學現象(概念)的類型、價值等問題的理性思考。對教師來說,按照為什麼研究?它是什麼(內涵與外延)?我們該怎麼做?的思路撰寫教學論文,尤其應深入思考前兩個問題。40篇文章中,一等獎《小學科學教學中師生非邏輯性對答剖析》屬於該類型。(2)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者通過觀察、訪談、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具體包括調查報告、教學診斷和實驗報告三類。教學調查報告如:《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蠟燭燃燒的條件—— 關注小學生對「燃燒概念」的相異構想》;《談學生養蠶上簇率不高的成因及對策》教學診斷如:《基於課堂後測的評課範式》;《基於數據收集的科學課型探討》;《小學生實驗數據作假現象探因及教學策略》等;這40篇文章嚴格地說,沒有實驗報告。(3)經驗總結型可分為: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實踐反思、教學隨筆、個案分析等形式。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自身的某些教學行為有成功感,以大量的例證說明事理。例如:《讓「概念」為「探究」掌舵 ——對「科學概念教學」的認識與實踐》《科學課中促進師生有效交流的對策》、《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實踐反思是指教師從各種教學實踐中觀察或體驗到困惑,對其進行分析、並提出教學建議。《芻議小學科學課的有效記錄》;教學隨筆的文章一般比較短小、觀點鮮明、內容單一,往往根據某一具體事情引發出來的議論。(做個「無事生非」的老師);個案分析是指選擇某一典型教學對象作為研究重點,通過對其學習行為的研究,提出教學對策。如:《在推測與驗證的思維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也談農村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當前,對於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的基本情況來看,涉及的研究主題范圍比較廣,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的關注與科學課堂教學的深化研究成為亮點。但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規律研究的興趣仍顯薄弱。論文的類型比較豐富,然而佔主體的仍是經驗總結類文章。 二、優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1.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源於教學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實。《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課外活動,做到人無我有。《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德育滲透,人無我有;《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關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學生評價,做到人新我實;2.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少有「正確的廢話」。如《小學科學教學中師生非邏輯性對答剖析》;《讓「概念」為「探究」掌舵 ——對「科學概念教學」的認識與實踐》。《在推測與驗證的思維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一文,如果能從個例的研究提升為一類,則能增加文章的分量,因為概括的水平越高,推廣就越有價值。3、論文的例證新穎,引證有說服力,論證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大多數優秀的論文具備這一點,特別是《基於後測的評課範式》值得大家一讀。三、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一)選題與標題1.問題:(1)選題過大過寬,例如《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2)選題追風,如《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2.建議:角度要小而新,小題大做。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建議從以下幾個視角試試:從行動中選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教研經歷;對教學改進的策略:基於前概念的教學;最煩惱的問題:農村小學科學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堂調控;最感興趣的問題,獲得成功的方法,你警覺的現象,震動你的新理念;從別人的研究成果中選題:例如材料設計、情境創設、評價研究從其他學科的研究選題中嫁接。翻閱年度獲獎論文的標題,各門學科的論文,凡是能獲獎的,都有某一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研究,如果這個領域其他學科研究成熟,而本學科還剛剛開始乃至空白,不凡就此研究展開。要定期查閱教學刊物,獲得理論和實踐的補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選沒有自己的實踐而東拼西湊的話題;不選自己不認同又不知所雲的話題、不選題太平常而一說就完的題;不選自己似懂非懂的題、不選理論性太強的題。3.標題:第一,在內容上,標題應准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第二、在語言上,標題應注意准確、簡潔、完整。《「與思維同行」: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秀」的反思與糾正》這樣的副標題有點畫蛇添足;第三、在表達形式上,標題應注意新穎性、生動性。但不要弄巧成拙。如《讓「概念」為「探究」掌舵 ——對「科學概念教學」的認識與實踐》這樣的主標題就顯得生動而准確。(二)行文1.問題表徵:(1)概念界定不清,與標題不符 (2)分類標准不統一,面面俱到(3)引用不嚴謹,實踐性不夠(4)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建議沒有針對性(5)有文學化傾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撰寫論文是予以矯正。寫論文與一般文學文章不同,學術的嚴謹,需要理性思維的參與、需要實證精神,不要簡單用枚舉思維,僅羅列教學現象而無分析和歸因,文章就會顯得隨意、主觀臆斷。不要簡單地引用某某人的話,要有參考文獻,這樣會使文章看上去有深度。建議養成「五常」習慣:常閱讀、常收集資料、常反思、常整理與分析資料、常修改。

② 小學科學論文 700字

周末,我看了一本書,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杯子里盛滿水,用紙蓋住杯口,然後,把杯子倒過來,水不會流出來。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思議,薄薄的一張紙怎麼可能托住一杯沉重的水呢?
我將信將疑地開始做起來。首先,我找來一個透明的玻璃杯子和一張長方形的白色紙,來到廚房,在杯子里注滿自來水,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那張紙蓋了上去,然後,用手輕輕地蓋住杯口一會兒,把杯子倒了過來,倒數一、二、三、四、五,把手放開,嗨!神了,紙頭真的把水托住了,這怎麼可能?小小的一張紙怎麼可能托住一杯水呢?我又試了幾遍,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真理。
為了炫耀我的實驗的成功,也為了我的實驗成功的把握率高一點,我決定用半杯水在爸爸,媽媽面前表演一下我的魔術。
為了把氣氛搞得富有神秘感,我學著魔術師的樣子,放了音樂,還拿了根筷子作為魔術棒,把杯子倒過來讓他們看清楚,把白紙放到他們眼前讓他們看清楚,然後倒入半杯水,把紙蓋上去,按剛才的順序用手輕輕按壓,倒過來,為了提高魔術的驚險性,我把杯子放在頭頂上,數一二三,放手!頓時,我傻眼了,我成了一隻落湯雞,我呆住了。爸爸,媽媽捧著肚子笑得喘不過氣來。
媽媽說:快快換衣服。爸爸說:快快上網查一查。
原來:一張紙是頂不住一杯水的,而真正起到神奇力量的是大氣壓,當水杯灌滿水蓋上紙後,杯中的大氣壓就低於杯外的大氣壓,杯外的大氣壓就壓住了紙,水就流不出來了。半杯水比一杯水輕,但是,半杯水,還有半杯是空氣,大氣壓就幫不上忙了,於是,水就流出來了。
通過這次實驗,我懂得了兩個道理:
一是,有關大氣壓的問題,大氣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為人類創造著魔力,比如:用吸管喝飲料,中醫火罐療法,輸液等等。
二是:更讓我懂得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憑空想像,要有根據,要善於觀察事物,善於研究,從而發現問題。

③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科學課有效性教學的幾點做法(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

④ 小學科學小論文

神奇的凸透鏡

2005年夏的一天,我在家裡悠閑地待著,覺得無聊,便找了一個凸透鏡開始玩了起來。一會兒把吊蘭放大,變成巨大的草叢;一會兒又把小魚放大,變成一條巨大的「鯊魚」……

不久,我玩累了,就隨手把凸透鏡放在桌子上。不一會兒,媽媽過來看我了,她看到放在桌子上的凸透鏡後,急忙把它收起來,還對我說:「棟棟,以後別把凸透鏡放在受陽光直射的地方,很容易著火的!」

聽了這話,我心想,凸透鏡為什麼能使物體著火呢?我就問:「媽媽,凸透鏡怎麼會使物體著火呢?」媽媽回答說:「因為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太陽光可以看作平行光,平行光通過了凸透鏡後就會聚於一點,這一點也就是焦點。這一點產生大量的能量,達到一定溫度就能夠把易燃的物體燒起來。」

聽了媽媽的話,我有點半信半疑。於是我決定自己親手做一個實驗!

我先把紙平鋪在地上,再用凸透鏡把光聚集在紙上。可光卻偏偏不聽我的話,我要它聚在一起,它卻偏偏散開來,開狀就象掃把星。不過我還是有耐心的,一會兒向左偏一點,一會兒又向右偏一點,終於,我成功地把太陽光給濃縮成了一個小小的光點。

好一會兒紙還沒有燒著,我想,會不會是太陽光不夠熱呢?於是我便用手摸了一下紙,哇!差點燙傷了我的手。

我只好先回到家裡。後來,我從書上查到:「白色的物體容易反射光線,而黑色的物體容易吸收光線!」

我高興極了,決定用黑紙做第二次實驗。同第一次實驗一樣,我也是先把紙給平鋪在地上,再熟練的把角度調到最佳位置,讓陽光變成一個小小的圓點。最全我等了一會兒,紙果然燒了起來。

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太陽光聚集在一起真的能把紙燒著,只是要等一些時間。媽媽又告訴我為什麼要等一些時間後才會燃燒,原來 是因為要達到物體的燃點後,這個物體才會燃燒。

我想,如果以後出去野炊忘了帶火柴的話,我就可以用凸透鏡來點火了。

啊!總算是明白了凸透鏡為什麼能使物體著火了,我好開心啊!

⑤ 急求一篇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葉公好龍

⑥ 小學科學論文

稀土對花卉植物開花期的影響

上海寶山區海濱二中 張蕾菁 吳軍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鮮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鮮花色彩艷麗,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長久的缺陷。人們為延長鮮花的保鮮期,曾使用過不少試劑,如阿斯匹林等。我們則嘗試用稀土來延長植物的開花期。

稀土是一類稀有元素。農用稀土主要是鑭和鈰元素的化合物。它對植物生長有一定促進作用。為了解它對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響,我們做了以下實驗。

一、實驗材料

農樂粉狀物(一種稀土肥料),金盞菊,燒杯。

二、實驗過程和記錄將農樂配製成5種不同濃度的溶液,將金盞菊朵插入,另外設一對照組。列表如下:花直徑為3—4cm

農樂溶液
情況記錄
對照

50mg/100ml
花盛開,1周後凋謝
花6天後謝

100mg/100ml
花剛開,2周後謝,花盛開

時比對照組略大
花6天後謝

150mg/100ml
花盛開,1周多後凋謝,葉色好
花6天後謝,枝上葉比前較差

200mg/100ml
花盛開,1周多後凋謝,葉色好
花6天後謝,枝上葉比前較差

300mg/l00ml
花盛開,1周多後凋謝,葉色好
花6天後謝,枝上葉比前較差

三、分析和討論

從上述實驗記錄可以認為:稀土對鮮花的開放時間有一定的延長作用。從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長開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徑也略有擴大。金盞菊施加稀土後一般能延長開花2--4天。我們認為,這與稀土能促進植物生命活動,促進葉綠素形成,增加有機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葉色較深)有關。稀土也許有促進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機養料的作用。我們還發現,稀土濃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長花朵開放的時間也越長。至於濃度到達多高才會有負作用,我們還得在以後作進一步研究。

稀土是一種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對植物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張、吳二位同學用農用稀土——農樂做延長花卉植物花期的試驗,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從文章來看,這兩位同學確實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

當然,和大多數初次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同學一樣,他們在實驗方法和實驗報告的表述方面還顯得不夠成熟。不過這沒關系,以後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多看一些課外書籍,他們一定會做得更好。與許多同齡人相比,他們已經領先一步了。

首先,從報告的內容來看,作者只進行了一種花卉——金盞菊的花期實驗,所以,報告的題目似改為「稀土對金盞菊花期的影響」更貼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個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學研究報告中是不能隨意亂用的。把稀土對某一種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對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這叫以偏概全,往往會釀成大錯。

第二,極稀溶液的濃度應用ppm(百萬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為500ppm。

第三,在報告中應該明確記錄用金盞菊做試驗的數量和次數(至少10株金盞菊,反復多次)。

第四,花的開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謝期,它們的具體日期要記錄明確、完整。注意,實驗記錄中的數據必須是明確的,如「6天」「23小時」等,不能出現「1周多」「10多天」之類比較含糊的數據,要不然「稀土越濃,花期越長」有何根據?

(選自《中學科技》1994年第4期)

二 整篇作文

自選題目,利用最近一段課余時間(半個月或—個月),嘗試寫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

題目的選擇很重要,可結合自己特別有興趣的某門學科的學習、鑽研,或者結合學科課外興趣小組的課題研究活動,或者根據自己平時對某種自然現象的觀察、研究,選擇研究范圍和研究深度適合自己水平、條件的題目。然後參照課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點,去認真搜集並分析材料,提煉出有一定價值的觀點,安排好合適的結構,快速起草並細心修改,最後認真謄清。課文後所附例文可供參考;還可以結合課外閱讀,參讀一些報刊上新近發表的科學小論文。

下列題目供參考:

1.沙塵暴的成因與防治

2.××江的污染小議

3.怎樣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談敬畏生命

5.析生物鏈

⑦ 小學科學論文

媽媽曾給我出過這樣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做了實驗。

我從牆角處捉來一隻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蓋有玻璃,便於觀察)。沒等蜘蛛織網,我又撿來一隻死的小蟲、一隻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蒼蠅,第二天,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昨天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於是,我又將死蒼蠅拿起來輕輕地放在網上,可蜘蛛還是一動不動,緊接著,我又用筆輕輕地觸動了一下網的邊緣,咦,蜘蛛好像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收回,網停止了顫動,信號斷了,它就停了下來,不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我又用筆尖觸動網上死蒼蠅的身體,網開始顫動,蜘蛛就開始向這邊爬來,我又把筆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噢!我終於明白了:原來蜘蛛是靠網的顫動來產生感覺的,靠織網而捕食的。於是,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為了證實蜘蛛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便匆匆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乎乎的絲將蒼蠅捆住,接著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這個實驗證明蜘蛛吃動的昆蟲。

我們探密小組又到圖書館、書店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書籍。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寫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於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後吸進消化道內,最後吃剩下的體殼,就被完整的棄留在蛛網上了。這些充分證明: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證實了蜘蛛只吃活動物,而不吃死的昆蟲。

⑧ 急求~!!小學科學教育的論文

我給你一些思路,剩下的你自己完成。
1.科學教育的前景
2.小學開展科學教育的必要版性
3.成為科學教育教師的權重要性
4.如何開展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專業相對於文科(語文英語)或者理科(數學)確實有些不好說。定位介於物理化學生物學科之間然後又學的不深。不過好好乾。

⑨ 怎樣寫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小學科學論文,大家最關注什麼
1.從關注的內容看,分為六大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教材。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學意外各2、記錄、數據收集與整理、教學現象、紀律、教師指導各1;教學環節或全過程2)。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
2.從論文的形式看,分為理論探討型、實證研究型、經驗總結型三大類。
(1)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可以包括什麼是該
(2)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訪談、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
(3)經驗總結型可分為: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實踐反思、教學隨筆、個案分析等形式。

二、優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
1.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源於教學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實。
《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課外活動,做到人無我有。
《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德育滲透,人無我有;
《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關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
《《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學生評價,做到人新我實;
2.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少有「正確的廢話」。
3、論文的例證新穎,引證有說服力,論證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
三、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
(一)選題與標題
1.問題:(1)選題過大過寬,例如《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2)選題追風,如《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
2.建議:角度要小而新,小題大做。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
3.標題:第一,在內容上,標題應准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第二、在語言上,標題應注意准確、簡潔、完整。《「與思維同行」: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秀」的反思與糾正》這樣的副標題
(二)行文
1.問題表徵:(1)概念界定不清,與標題不符
(2)分類標准不統一,面面俱到
(3)引用不嚴謹,實踐性不夠
(4)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建議沒有針對性
(5)有文學化傾向

⑩ 急需關於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論文。

【內容提要】:探究源於問題,有問題才會引發探究的興趣和深入。如何讓學生了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順利地完成探究活動,並使探究充實有效,是一線科學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更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重要過程和方法。

【關鍵詞】:探究學習 提出問題 有效教學

科學探究學習中,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更是貫徹整個探究活動的主線。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問題才會去試圖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建立假設進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收集有關證據用來檢驗假設,因此如何使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在有限的時間里展開有效的探究,是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的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在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方面有獨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主觀的動性和創新意識的開發和培養,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產生問題並提出問題。

一、在觀察中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兒童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是科學探究的問題 「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面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學生總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可是,如果教師在科學教學開始就讓學生直接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會由於缺乏對認知對象的充分感知和細致的觀察,他們提出的問題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並且渴望得到終極的直接的答案,這種做法將是影響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與科學課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相違背。所以要想學生們主產生問題就必須注重觀察——有觀察對象、觀察目的、觀察要求等。
問題的產生源於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的觀察,在觀察中才能獲得對認知對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確、具體的問題。學生由於細致觀察,而獲得了大量感性認識,對觀察到的現象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作出合理的解釋,當解釋不了時,問題就產生了。由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問題就會集中而明確,充分突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
我們在進行有結構材料的探究活動教學時,總是採用這種教學過程:先進觀察方法的指導,然後進行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它是有一定的引導性和暗示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通過對結構材料的觀察所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在《認識常見的岩石》一課是,我把一塊大石頭放在桌上展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後提出的問題有:這塊岩石從哪兒搬來?岩石有哪些特點?岩石有哪些種類?岩石有什麼用途……基於親身的感知,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明確的現實性和科學性,而對這些問題,我讓學生思考:哪些問題比較適合我們在課堂內解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篩選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使課堂教學緊湊而有效。

二、在矛盾沖突中促使學生產生問題
當現實與已有的認識、經驗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矛盾。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製造這種矛盾、利用這種矛盾,更要突顯這種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問題,從而建立探究的目標和方向。
在突顯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已有的認識、經驗,然後就針對性地選擇事例或現象,列舉常見現象按常規容易出現錯誤或意外的結果。
如要求學生對 「加穿衣服讓我們熱起來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後,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假設衣服能給我們增加熱量,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論證——那麼衣櫃里掛滿衣服,為什麼衣櫃的溫度不會上升?這與假設的結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設不能成立,這矛盾的基礎進而提出要證明衣服能否給身體帶來熱,我們應該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實驗來進行觀測呢?這種通過思維論證,又通過實驗驗證,學生深切體會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這些新問題能促使他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這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所追求的目標嗎?
「問題——解釋——思維論證——實驗驗證——產生新的問題……」這樣一個連續的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養成科學學習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三、在探究過程中促使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
科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說:「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為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情況一樣。」
在《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中,在這之前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在關注物體本身上,學生也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在第一個活動中——同一個馬鈴薯在不同液體的不同狀況的現象出現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很自然就會提到液體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變化,這與前面所學的有關物體沉浮的知識聯系起來了,展開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的探究。這樣前一個探究結果很自然的就延伸到下一個問題了。
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雖然早有定論,但今天是學生直接探究活動中自己發現並提出的,他們雖然不是科學家可他們確確實實直接在搞「科學」,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教師所追求嗎?在探究學習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並主動提出問題,從而養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古人雲:「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做學問的開始,是吸取知識的動力。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發現總是是思維論證和假設的基礎,是科學探究的前提。
「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問題是探究的起點,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學教學熾,要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使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善提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書目: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
2、張紅霞 《科學究竟是什麼》
3、韋 鈺 《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教學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