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教學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幼升小准備不是簡單的語數外啟蒙那麼簡單了,在上小學前可以嘗試培養孩子一些專小學生的日常,讓他屬有相對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和准備小學生活。
語文:拼音基本學習;識字,是孩子閱讀學習的一個基礎。
數學:10以內加減法,基本數數。
英語:接觸過,會一些簡單的對話和單詞即可,零基礎的孩子也可以跟得上。
書寫水平:大班以後要有意識有步驟的訓練孩子書寫習慣。一定要會寫字,而是接觸過筆,訓練過手部肌肉,畫畫也是一種書寫,一定要有書寫的意識和基礎。
運動技能:很多小學在一年級都有明確的某項運動要求。
學習習慣:每節課45分鍾,寫作業的習慣,不遲到不曠課。
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的調整,自理能力,交際能力(主動表達)。
心理准備:對比幼兒園,師生比、師生關系都發生了改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從家庭個性化標准向社會標准在轉移比重等等。
❷ 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去立德樹人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形象。做好老師,是每一個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也是每一個老師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
第一,做好一名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老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
第二,做好一名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良好的價值觀。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麼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別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一名老師,要有扎實學識和技能。老師自古就被稱為「智者」。俗話說,前人強不如後人強,家庭如此,國家、民族更是如此。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
第四,做好一名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老師的愛,既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衷心祝願每個教師都能成為符合黨和人民要求、學生喜歡和敬佩的好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師。
中國歷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求學者一般尊稱教育者為「師父」,他的涵義是以師為父,還有一種說法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迫使每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行為,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由此可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舉手投足均會列入學生的求知視野,並且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關繫到學生的未來。
以上。
❸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什麼
課程標准中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需要教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種目標。圍繞三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感情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課堂應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有情感的互動和生命的對話。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能力的達成與精神的鍛造,構成了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演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樂章,演繹不可重復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把知識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課任務,那麼顯然忽視課堂所承載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的課堂可以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應該是活躍和熱鬧的,如果我們穿上新鞋走著老路,課堂必然成為灌輸式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三維目標完成也是單一的。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學生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而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位數學教師教學《射線》,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了一條線段的端點,讓學生閉目想像,從這個端點出發可以向左或向右無限延長。然後,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物體?有的學生答陽光;有的答夜間手電筒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後,教師讓學生概括出射線的特點:一個端點,是直的,向一方無限延長。這樣的教學,很自然地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兩個轉化:把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我們的課堂不能唯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依託進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強與學生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的聯系。其中,既要有內容的延伸、知識點的擴展,也有過程的展示、思維的發散。形式的靈活多樣,增進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它是本,我們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參對教材的說明理解的層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入地鑽研教材,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廣、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磨課必不可少。所有名師的教學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應邀參加「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執教[清]納蘭性德《長相思》。王老師首先查閱網路和藏書,積攢下1萬多個評鑒《長相思》的文字。然後又深入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納蘭詞》,閱讀並深入剖析了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先生的《說詩》,倘若沒有細讀的底子,倘若不曾走進納蘭的生平空間,倘若無法將《長相思》和納蘭的其它詞作建構起互文關系,我們一定看不到長相思課堂上的靚麗與精彩。當然,這些背後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價值的取向。
如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深入備課,達到文本的言語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內涵,好像出自於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豐滿、更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是張弛有度,信手拈來盡可驚。我們也更不必擔心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沒有知識儲備的問題,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滿滿。
其次,重點、難點把握好。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要知道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有時重點就是難點,有時重點不是難點,重點的地方怎麼重起來,難點的地方不能繞著走,要把難點深入淺出的破解開。一節課講完了,不能讓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知識,至於如何運用,至於迷惑的地方老師也沒講開。重點不重,難點依舊難,那麼課堂是何來高效,很可能是無效的。長春版小語教材,內容很豐富每冊基本都是安排十二個板塊,有的是十一個板塊。內容文質兼美,但有些內容也很深,如《苦糖》,學生苦澀回憶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麼來處理呢?如何讓學生感同深受?這就是教學的難點。
再次,要有一種洗課的意識。當我們的備課足夠深入之後,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會產生很多教學構想,這時洗課就很重要。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使課堂不臃腫,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捨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哪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關鍵是要找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線或點,然後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整首詞這個「醉」字是關鍵,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醉字組詞:喝醉、陶醉、沉醉。誰醉了?為什麼醉?對我們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是很平常的,為什麼翁媼會醉?作者也會醉呢?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進來了。這一個「醉」字,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了它,以它為發散點。整首詞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構建高效課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教師情緒對課堂的影響。魏書生老師在《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說:「積極樂觀,笑對人生,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其實,一個老師心境如何,對於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測試,擁有良好心境的教師,由於心境的自我內化作用,會感到班級的「調皮生」也不再那麼讓人討厭,對「後進生」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這樣就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亢奮狀態,必然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心境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情緒可以是昂揚高亢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脈脈溫情,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的靈魂在場,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溝通和碰撞得以實現。
❹ 現在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的困惑有哪些
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困惑一:觀念陳舊,方式封閉
對策:發散思維,實行開放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學生與教師的合作使教師很滿意。如一些教師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頁「$以內的加法」時,先讓學生看圖片回答:%&'左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右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一共有幾個紙鶴!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後,再用同樣方法教學#(&)$。最後教師指揮學生完成書上的做一做,教師說一學生動手做一,教師說二學生動手做二……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的框子內轉動,這種過於統一、注重封閉的教學都是不利於他們的發展的,不但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賴或習慣於跟著老師走。
小學生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於身心的特徵等原因,往往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於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從而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這將有利於學生不囿於已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新課程教學體現的是開放的文化,只有開放才有空間,才有選擇,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求知,學生能想的讓他們想,能說的讓他們說,能做的讓他們做,真正實行開放式教學,以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困惑二:定理背誦,缺乏理解
對策:自主構建,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一些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更快地掌握知識,就要求他們背公式、背定理,這一拔苗助長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們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且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甚至是厭惡。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奧蘇伯爾所說:「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新知識的固著點、同化和順應的途徑、方式、方法、習慣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課程標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思想。只有這樣獲得的數學才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活的知識,有用的知識。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擅長於用形象思維立體地理解數學;有的學生更趨向於用邏輯思維抽象地理解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適應學生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數學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時間》一課中,有學生對1時——1時半這一過程是這樣理解地:長長瘦瘦的是分針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個矮矮胖胖的時針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經跑半圈了,老公公還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顯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構過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存在著距離感,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徹。對於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經過重組後在頭腦中留下的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困惑三:方法單一,效率低下
對策:貼近生活,增強實用性
為什麼學生越學越沒有了靈氣和活力?為什麼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能體驗到快樂?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不善於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習慣於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認為只要學生在做題時都能做對,那就是好的教學。把本應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課堂。
據香港的一項針對當地學生的調查表明,學生以數字、符號、公式等來形容數學,將數學簡化成運算. 亦有一些響應帶有「課堂數學」的強烈影子,例如認為數學是「用公式計算」和「背方法」的學科,以及「很多計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確」等,這大概是由於他們的數學觀多來自於課堂教學,而「課堂數學」大多是教導學生如何去運用定理和公式,題目答案唯一。而談到數學具有實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學生。
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應盡量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聯系品德與生活課中的超市購物這一情境,規定每個小朋友只能帶20元,又羅列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商品,然後要求他們去購買。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購買方案。緊接著又問,如果只能買三樣東西,並且不能超過15元,你會選擇哪三樣?最後再問,如果要用最少的錢買數量最多的東西又該怎麼買?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激起了孩子們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見問題的興趣。正如古羅馬教育家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就是說,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才能感動學生學習科學;在數學課程中只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困惑四:處理教材,捨本逐末
對策:根據實際,恰當處理
傳統教學強調「教師應當緊扣教材」,而新課標強調必要時適當地突破教材。後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小則更換一些簡便易行的題目,大則適當地改變教科書中某些課時的編排次序等,這確實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標准提倡創造性處理教材,不但把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搞得支離破碎、無重點,並且將教科書上很好的內容也處理掉了。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不利用課本上的題目,不按照教材編排意圖,而是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並掌握特徵,然後出示一個正方體實物用同樣的方法教給學生。最後教師問學生:「正方體是一種怎樣的長方體!」學生都答不上來,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特殊的」三個字。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把教材處理後進行教學,是新觀念下的教學行為,但實際上是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對立起來讓學生學,把課本上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密切聯系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等重要句子都給「處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後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處理教材「熱」,以致捨本逐末,而要根據實際的需要恰當地處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需要教師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設計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樣教學的,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特徵是什麼?是否有助於學生發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學改革的案例,就會發現,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組織,學生還可以這樣學習。思考一下,以往教學中學生是什麼角色,教師是什麼角色,是不是可以嘗試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並想一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之後會發生什麼。把思考付諸於行動之後,迎刃而解地不單單只是困惑……
一、教學觀念轉變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封閉,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子內轉動。這種教學嚴重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麼,教師應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呢?
二、合作學習收效難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很多教
師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是流於形式,表現在:時間上沒有保證,一個問題給學生討論,學生才開始說就打住,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問題不分難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很容易的問題也拿來討論,浪費時間;交流缺乏平等,所謂的合作學習,變成了幾個優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數學生成了看客;說是主動探討,實際是被動應付。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討論,並不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三、解決問題過程難
「應用題」歷來是數學教材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是在新理念指導下從目標、內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課標》中把應用題確定為「發展性領域」中的「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相應地,新教材中已經不再單獨設立應用題教學的章節,往往以計算伴隨著應用相融合的形式編排。這就對一線教師頭腦中長期存在的對應用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困惑。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應該怎樣教學呢?
四、優差學生共進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
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經形成。但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好學生的機會更多,得到了超常的發揮,學困生成了旁觀者,得不到獨立思考和表現的機會,獲益少。這樣,學生的成長也就形成了兩極分化。在數學教學中,究竟該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共同進步,得到全面的發展呢?
❺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展開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節完整的新授課,應包括導入新課、新授課和鞏固練習這三個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課是主體,導入新課是為了引出新課,導入新課雖不是主體,但它卻是整節課堂教學 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入新課的成敗往往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成敗。因此設計好上好導入新課這一部分內容是十分重要的。
❻ 什麼是小學教學點
小學教學點:
一、重視學習,革新觀念,提升理念。
理念是先導,學習是保證。為進一步轉變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讓所有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本學期,我們十分重視和加強教師的理論和業務學習,採用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的辦法,提倡寫學後反思,讓先進的教育思想牢牢紮根於每位教師心中,從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導自己的實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1、加強對《課程標准》的學習,新的《課程標准》是我們廣大教師近階段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教學的依據,本學期我們充分利用雙周六下午業務學習時間,組織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藝術等學科的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對各年級段的教學目標、要。
重難點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解讀,尤其是一年級新課程的教師,我們採用了比較系統的講座(如觀看國家級有關《課程標准》解讀的錄像資料等),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的學習,廣大教師對《課程標准》的要求有了新認識,大家一致認為《課程標准》的要求符合時代的步伐和要。
對當前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具有指導意義,十一月份教導處組織全體教師對《課標》進行書面測試,合格率100%優秀率70%以上,收到預期的效果。
2、重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終身學習大眾教育是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教學思想,本學期開學初,全體教師集中階梯教室學習充電,周校長作了《爭當新課程改革的促進派》的理論講座,從新課程的編排體系、新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內容、要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 。
教師的教學方式等方面作了分析和培訓,受益匪淺另外我們還分批分層次組織教師觀看有關新課程的理論錄像資料,要求每位青年教師必須自學一本教育理論書籍,其他教師必須每月讀好幾篇與本學科相關的且有指導意義的論文和教學案例,寫好教學反思,填好自學理論表,同時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參考。
通過學習交流、總結、反思等系列活動,讓教師的觀念得到更新,知識得到長進,理論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長。
二、重視研討,改革方式,推進課改。
在研討中發展,在反思中成長。這是我校對廣大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提出的目標。本學期,我們十分重視各種形式的研討活動,每次集體備課前組織本學科骨幹教師座談,暢談各自的教學設想;每次教研活動前,組織青年教師說課,骨幹教師點評,讓每位教師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
1、認真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集體備課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利用雙周一下午集體業務學習時間,由教導處安排青年教師暢談教學設想並說課,骨幹教師提出修改意見和新的創意設計,回校後各課任老師針對各班學生實際各自備課、上課,(形式類似沙龍座談,老師們發言熱烈踴躍,效果明顯)二是由教研組提出集體備課任務後。
同年級老師先以校或輔導片為單位進行商討,然後指定教師寫出教案,再大組集體交流,為了使每位教師均有鍛煉機會,一般採用輪流的辦法進行,集體備課的教案,必須體現教師的指導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和本課設計意圖三方面內容,由一人執筆寫出的教案其他教師必須在備注欄內詳細寫出修改意見及自己的上課思路,本學期各學科集體備課累計二百餘次,其中新課程集體備課佔40%以上,通過集體備課活動,開闊了教師的眼界,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機會,教師們樂於做,願意做。
2、積極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本學期為扎實穩步推進我校新課程改革步伐,各學科舉行大小教研活動累計二十餘次(含金秋開課日和雙周六業務學習),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每次教研活動前先由教導處組織學校領導、骨幹教師、教研組長深入村孝輔導校、中心校教研組聽課並當面提出修改意見,實驗教師利用雙周六下午業務培訓時間向全體教師開課,教導處組織百節好課教師和校級上好課教師評課,10月下旬我們專門邀請 了市教研室有關教研員來校指點迷津。
❼ 小學自然教學提出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什麼
所謂「情·知教學」,概括地說就是把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起來進行教學。它與傳統教學有著明 顯的區別。傳統教學只把教學的著眼點集中於認知目標,重視認知因素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犧 牲情性目標為代價。盡管傳統教學理論有時也講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過是當作認知的輔助手段而 已,並不把它作為教學目標看待。「情·知教學」與之不同之處是,主張教學目標應當是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 的統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和諧共進,從而實現學生的素質培養。正是這種鮮明 的特點,決定了它已經成為指導教育教學的先進的指導思想。
「情·知教學」的教學思想與《小學自然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大綱》
要求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這是教學的認知目標;要
求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科學態度等,這是教學的情性目標。在低年級的自然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情·知教
學」和《大綱》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更好地完成自然課的教學任務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七個方面來完善 自然課的「情·知教學」。
1.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2.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
3.給學生以充分表現的機會;
4.實施信息傳遞的「立體結構」;
5.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6.教會學生學習;
7.「學」與「習」的統一。
下面結合《磁鐵游戲》一課談談在小學低年級自然課中應如何實施「情·知教學」。
一、明確目標,做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同時並舉
正因為「情·知教學」要求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明確認知目標(掌握知
識、開發智力),又要明確情性目標(培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質),使二者同時並舉,
統一實現。根據《大綱》要求並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明確《磁鐵游戲》一課的認知目標和情性目 標。
(一)認知目標
1.讓學生了解磁鐵的形狀;
2.知道磁鐵能吸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磁鐵吸鐵的實驗,教給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
(二)情性目標
1.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培養一年級學生持久地進行學習活動的意志品質和敢想、敢做、會做的自信心。
只有明確了目標並將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於教學過程中,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二、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和諧共進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情與知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和諧共進的。要達到和諧共進,必須藉助一定的手段 或創造一定的條件,根據《磁》一課的教材特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 與情性過程的和諧統一。
(一)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知心理因素是先天素質在後天環境中逐漸養成和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創 設良好的物理環境,人際關系環境和問題情境等,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得以較好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低年級兒 童的心理特點是活潑、愛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讓他們老老實實坐上一堂課確實不易,所以在 教學中努力創設適宜低年級兒童學習的環境尤為重要。只有利用各種手段使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好奇心。才能 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認知活動,同時實現情性因素的培養。從這一點出發,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筆者創設了一種 適宜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環境。
1.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和學具。有趣的、形象直觀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 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筆者自製了新穎的魔術教具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教具,並為 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如各種形狀的磁鐵、小木塊、橡皮、鐵片、鐵釘、螺絲帽、玻璃、塑料尺、燒杯 、鋸末等。諸多的教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繪制顏色鮮艷、直觀形象的圖片。筆者針對磁鐵常見的形狀製作了顏色鮮艷、形象逼真的卡片,結合 磁鐵的性質設計了三幅直觀的、易為學生理解的掛圖。
3.創設集知識與趣味於一體的游戲活動。根據本課的三個性質筆者設計了三個游戲,寓知識於游戲之中 。
4.運用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筆者准備了一段擬人化的電視片,將磁鐵的應用知識通過聲、像途徑傳遞 給學生。
5.舉行饒有趣味的競賽活動。本課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教學形式,鞏固學生已學得的知識,並開發學生的 思維。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這種適宜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興趣盎然,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就連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也 躍躍欲試。可見,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和諧共進。
(二)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教材的思考性因素是指教材內涵或由教材所引發的在「教」與「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教材的情緒 性因素是指教材內容能引發學習者情緒變化的因素。教材既是認知因素的載體,也是情性因素的載體,為了使 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同時活躍起來,就必須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比如,在導入《磁鐵游戲》一課時,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編了一個小魔術,這個小魔術利用磁鐵隔著紙能吸
鐵的原理將鐵末吸到紙上,同時在紙上顯示出課題的拼音字母。這樣做的目的是:其一,引出了本課課題;其
二,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驚奇不已;其三,驚奇之後,學生頭腦中會出現「為什麼」,他們的思維處於極
其活躍的狀態。為了找到答案,學生產生了認知的需求,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這個小魔術利用了教材的
情緒性因素,通過磁鐵在學生心中的神秘感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活躍了學生的思 維,激發學生去探索,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開發智力。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自覺並充分地發掘和 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才能達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實現的目的。
(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 的這種精神。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只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才會提高學生獨 立思索、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1.給學生群ti表現的機會。為了落實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 參與學習,都有表現的機會。在《磁》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多個分組實驗,讓實驗組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次或 兩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了體現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都讓學生自己去想、去 說、去做,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如在講授磁鐵的性質時,教師將抽象的知識融於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
通過做一做、說一說發現磁鐵能吸鐵。教師只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講解、示範和指導。這樣做既強調了學生的主
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如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後,他們實驗用的鐵釘需要收拾,教師並不直接
命令學生如何把釘子裝好,而是將表現的機會充分地給予學生,讓他們自己想一個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把鐵釘收
拾好,學生通過運用學得的知識把問題自行解決了。這樣做既鞏固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 學生積極表現的心理需求。
2.給學生成功表現的機會。成功的表現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高昂的學習熱情。這一點對於 後進生更為重要。在上課時,難度較小的問題,筆者盡量讓學習差的學生回答,並且多表揚他們。通過成功的 表現讓他們在老師同學中「抬起頭來走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自己能學好自然的自信心。
總之,上述的種種做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和諧共進,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三、辯證統一,促使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健康發展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時認知在先,當認知心理活動高速進行時,情性心理便
得到相應的加強,儲蓄著新的能量,並培養著較為穩定的性格;有時情性在先,高昂的情緒和堅強的性格,在
一定條件下,又會把能量迴流給認知活動,激起智慧的火花;有時,認知與情性齊頭並進,互為條件,合而為
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情」與「知」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的。在某些情況下,認識因素常常作為一種意識力
量啟迪著或抑制著情性的方向和能量;在另一種情況下,情性又常常以某一種心境,加強或抑制思維的強度和
效率。比如在課前,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認知活動還處於抑制狀態,這時教師有意安排的一個新穎、有趣的魔
術表演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的神態反映出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促進思維進入了活躍的狀態,
這就是情性引起了認知活動的活躍,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動機就可以推動認知活動的高速進行。學生掌握「磁鐵
的兩個性質」的過程,也並非是單純的認知過程,隨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對磁鐵的好奇和興趣也越來越
濃,情性因素也相應地增強,以至於產生了想動手試一試的動機。所以當教師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收拾桌面上
的鐵釘時,學生一個個樂此不疲;當教師讓其停止時,還有些學生不肯放手,這正是認知因素對情性因素作用
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有時認知與情性同時活躍起來。如在教師操作玩具鵝的時候,學生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容
,同時手舉得高高的,不等教師發問學生已經在下面小聲嚷著:「老師手中有磁鐵!」這個時候,學生的情知
因素同時得到鞏固和發展。如果每一節課,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都能和諧相關,互相促進,保證認知目標和情
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久而久之,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就會健康發展,學生的素質將得到培養和提高。
❽ 小學數學教學重點確定的依據是什麼
小學生數學素質多維評價指標,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指標上的發展,促進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也促進其綜合應用數學能力的發展;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又直接影響著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水平及綜合應用數學進行思考、解決問題的達成。由此可見,小學生數學素質多維評價指標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體系,實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四個目標的整合,促進,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全面發展。
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在教學評價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視的評價主體之一。在教師的評價上,我們著重關注的是如何讓教師既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又善於捕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評出每個學生的個性。基於此認識,我們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四個目標:要求教師用簡潔精煉、富於激勵的語言評出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獨特個性;從平時、期末、總評三個時段里評出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情況;在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里評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水平。
學生的發展是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後歸宿,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疑是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學生敢「創」,樂意去 「創」,思維才會異常活躍,才會利用豐富的想像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而這思維活躍的產生,要教師給予他們良好、充足的活動空間,足以支持思維的活躍性和持續性。
❾ 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導小學教學
新課程中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用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來指導數學教學呢?我在此談幾點體會。
一、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什麼是有價值的數學?我認為生活中的數學,有趣的數學,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學好的數學才是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繼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新的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增加實踐性、操作性和探索性」「學生學習數學應當成為學生探索數學的過程」。由此可見,探索性的學習才是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習。
如教學「平行線」時,教師可打破常規,採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進行教學;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桌面上鋪一張白紙,並隨手扔兩根小棒在紙面上,最後用筆把它畫下來,再看它們的位置有什麼關系?通過由動到靜的活動,學生能清楚地知道在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主要有兩種:相交和平行。從而使學生明確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這樣設計,重在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進行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學習,給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們不是在聽數學,看數學,而是在動手做數學。
二、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必需的數學包括對數學價值的基本知識,發展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動用數學語言讀、寫,討論和交流的本領以及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是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在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中去感受、體驗數學的價值,數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一門探索模式的學科,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社會創造價值。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教師可先出示3÷1=3,然後放手讓學生舉例商是3的算式。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分別說出了很多算式。如:9÷3=3、12÷4=3、24÷8=3......再引導學生觀察討論:這些算式的被除數、除數都不同,為什麼商不變呢?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啟發學生去發現商不變的性質。這樣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展開討論,培養學生會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從而完成一個從特殊現象到普遍規律的歸納過程。歸納推理具有「發現」的功能,具有某些證明功能,是一種有效的認知策略。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方法,才能快捷有效地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在現實生活中解決某一問題時需要的數據、事項、關系往往很難手頭齊全,這時應應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去探索數學,並學會與同伴搜集整理信息,著手解決問題。
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可出示這樣一道題,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全班學生平均身高是多少?接著請同學們選擇:A、(140+142)÷2=141B、缺少條件,不能做C、全班學生平均身高在140厘米到142厘米之間,但不能確定。然後小組討論交流,得出正確答案後回答:(1)為什麼選擇C?為什麼說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不能確定。(2)補上條件,就能求出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3)在什麼條件下,算式A也是正確的,你能用什麼方法來證明?這樣教學不僅是使學生理解了「求平均數應用題」的一般思考方法與特殊方法之間的關系,而且學會在普遍性原理指導下,從特殊出發靈活地思考問題。通過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個性是人的真實存在形式,不同的人在得到不同的發展意味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承認學生的差異,教師應樹立這樣的觀念;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如教學「12-7」時,可允許學生不同的方法計算:「互逆法」(想加算減),「破十法」(拆被減數)12-7=2+(10-7)=5「連減法」(拆減數)12-7=12-2-5=5,「轉化法」(差不變)12-7=12-10+3=5,還可以允許學生用手指算......這樣的數學旨在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學習的實踐中感悟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❿ 小學哪些教學內容適合探究式教學
一提到數學教育,人們關注的是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學業成績如何,至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價值、地位都無情地忽略了,學生更多體驗到的是數學學習的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而對兒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數學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則從來沒有為孩子想過.數學,究竟給我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是給學生一堆金子,還是給學生一個點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我們是否口服心服一個新的觀念?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比獲取知識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兒童才能體驗到數學奇境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那麼,怎樣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教材,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呢? 一、創設探究情景,激發探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奧加涅相曾說過:「數學教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前提.課堂上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主動參與的火焰點燃,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教師常用一種手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知識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源,從兒童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例入手.通過生活展現情境,故事演繹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對話情境的途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教師創設以故事激趣(課件出示,猴兄弟賣餅廣告圖)的情境.小兔最愛吃蘿卜做的餅了.一天它來到森林裡的「賣餅店」,想買好吃又便宜的餅,但給猴兄弟廣告難住了,不知買誰家的便宜.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幫它嗎?請看廣告:猴哥的廣告:「快來買餅吧! 120 元可買 60 個.」猴二的廣告:「特大優惠! 1200 元可買 600 個.」猴弟的廣告:「大減價了! 12 元可買 6 個.」教師問: 1 、「你覺得買哪一家的餅便宜.請你算一算. 2 、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們.這樣故事導入新知探索,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促使學生急於參與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實施探究操作,引導探究行為.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行動與思想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操作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使他們的眼、手、腦、口並用,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要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有關的算理,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思和創造力.如數學三角形的認識時,一開課,我就讓學生拿出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組不同的圖形,能拼多少個就拼多少個.同學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許多圖形……這些豐富多彩的圖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重視探究過程,不斷升華體驗 影響課堂的優質、高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不會學數學,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會學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常用分析、綜合法、實驗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的培養,還要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操作、思考、觀察、嘗試、討論、交流等探索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若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要求學生課前准備幾個紙圓,上課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對圓已有哪些認識?(會有學生說圓心、半徑、直徑.)你能想辦法找到圓心、半徑和直徑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紙圓進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學習活動.(1)通過折一折,使學生發現比較長的摺痕是圓的直徑,短摺痕是圓的半徑,摺痕相交的一個點是圓心;(2)說一說,讓學生仔細觀察摺痕,同桌互相說一說什麼是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3)量一量摺痕的長短,學生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學生發現在同圓或等圓里,所有的直徑或半徑都相等.這樣設計,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的意識. 四、創設階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可作為認知的對象,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表達、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歸納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適時指導,並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克服障礙,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學「能被 3 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先出示一組比較簡單的數: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讓學生判斷這一些數中哪些能被 3 整除,並能發現規律,此時會有學生說「個位上的數是 3 、 6 、 9 的數能被 3 整除」,也會有學生提出「 12 的個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質疑.教師再給出這樣的一組數: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讓學生判斷、驗證.學生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認為能,而又被驗證的結果所否定.這時,這一矛盾立刻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數會不會與 3 會有關系,如果有關系,又有什麽樣的關系呢?(會有學生說:這些數是 3 的倍數),你能舉出能被 3 整除的數嗎?讓學生大量列舉數例,然後仔細觀察這些數,看一看有什麽特點,相信你會有所發現.學生經過舉例、驗證、交流、總結,在尋找結論的同時,不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平台,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才能促使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