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教學網

小學科學教學網

發布時間:2020-11-27 02:32:34

1. 如何將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課相融合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我國教育部已決定,分三個層面在全國中小學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融合,這個決定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將極大地影響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科學教學中就像使用粉筆、黑板、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糅合"的概念,這就是"課程融合"的核心。"課程融合"的教學方式是我國面向新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小學科學教學朝著自主、特色、個性化的教學方向發展。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融合
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會出現一些離現實、離生活比較遠的教學內容,同時,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科學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於教材編寫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及時、准確地反映出來。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與信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因此,科學學習材料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基礎最必需的內容。
例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科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和第四單元《探索宇宙》,這些教學內容比較宏觀,離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因此我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宏觀的宇宙現象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我在教學中,先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信息,從學生最關注的信息入手,讓學生研究火山噴發和地震現象的形成過程。把復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不僅讓學生對地球的地殼運動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更使學生經歷了認識地球、探索宇宙的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
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科學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和現代化手段,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改變傳統的科學教學內容,不但使科學教材"活"起來,更讓學生的科學學習置身於信息化的時代,同時也可拓展教師的知識視野。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方式的融合
21世紀人類社會是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關心人、尊重人,一切為了人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旋律。信息化融合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有嶄新的教學方法、形式,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作為創新型教學的嘗試,它摒棄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而是採用近年來興起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標。所以我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科學知識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科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太陽系大家族》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學習項目,以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提出的研究項目。然後,師生一起利用網路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融合的網路信息領域,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教學目標規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達到標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與價值。所以,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教學方式進行融合,不但可以呈現一種寬松的研究氛圍,還可以努力滲透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思想。如《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礦產資源》以及《太陽系大家族》、《探索宇宙》等,讓學生通過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的自主探究科學的過程,引導他們從地球環境、資源的形成與對人類的重要性問題的考慮,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科學評價、決策的能力和科學要以人為本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探究性課題的融合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並領悟科學的本質。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中,我們更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程融合,讓學生進行探究性課題的研究。
例如我們學校「科學工作室」的社團活動中,公布研究的課題"地球探密"、"太陽系的成員"、「恐龍時代」等。全校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組合成研究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在不同老師的指導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或在校園網的留言板上寫出經過研究後的成果留言。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科學拓展型課題的融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滲透科學研究成果與他人共享的思想,可以培養他們的科學志趣。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融合需注意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融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感到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⒈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的融合進行教學,其中計算機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而且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欠熟練,尤其是小學生,往往因相關同步知識不具備而使輔助教學本身遇到障礙。
⒉從科學課程的教學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是要發揮計算機長處,而不是拋開傳統教學的一切只要用計算機就行了。
⒊網路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但重復現象較多,質量比較低,不能直接用於教學。若是全部由教師進行自製,又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術水平的制約,不能精確地表現出設計的需求,還會耽誤本身的教學任務。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科學教學能較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自覺自願地加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中來,使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有效教學。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融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融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最佳途徑。教育環境和教學內容是滋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溫室,只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和教育方式,相信我們的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工作,一定也會開出燦爛的花朵!

2. #科學教師#怎樣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水平

結合自己的一點經驗與體會,之前教六年級科學,覺得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一回定要讓學生會寫答字,雖然已經是六年級學生了,但是容易寫錯別字,比如日冕的冕不會寫,或者寫錯,這都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在考試過程中因為寫錯字失分的同學特別多。
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會像語文課一樣抽時間聽寫。
經驗不足,請多指教。 來自職Q用戶:祝女士
主要是實驗,興趣引導,培養探究精神 來自職Q用戶:周先生

3. 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其一,是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多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其二,是課程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為了更好地貫徹和落實新課程這一基本理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重要性便愈顯突出,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們對學校、家鄉的資源利用得當,會易於培養學生愛科學、愛學校、愛家鄉和愛祖國的情感,進而形成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價值觀。可見,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提高科學學科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科學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以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看問題、想問題。在科學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開發與利用好科學課程資源是一個關鍵環節。《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在闡述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課程實施的建議時便多次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為了使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共獲得智力背景,科學教育不能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要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的積極性,並根據農村和城市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與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共同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與發展。其實「課程資源」並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利用了很多類型的課程資源,如教材、實驗室、圖書館、網路、軟體等。針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特點,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開發與利用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於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於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於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目標和新課程理念,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應具有以下特性:(1)生活性,即課程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且能引起學生強烈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慾望。(2)探究性,即課程資源的開發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問題。(3)開放性,即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體現在內容上,而且應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在課內或課外,探究場所可以是學校、家庭或社區,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進入學校,步入課堂。它的許多優點在很多學科早已得到了充分體現,諸如,模擬性強、可操作性強、能提供海量的網路資源、具有先進的智能性等等。這些優越性,也為科學學科搭建了寬廣的教學平台,每一位優秀的現代教育者,都不會輕易放棄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所以,在《科學》日常教學中,我們可將常規媒體與電教媒體有機的結合起來,合理利用,以達到優化科學課堂的目的。
1.現有資源的有效使用。
新教材的每一冊科學教師用書都配了一張光碟,裡面有很多有價值的資源。以科學三年級上冊為例,這一冊的光碟里有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蝗蟲的身體構造及活動,天氣單元中的各種各樣的雲和各種各樣的天氣,古代的紙和書,古代的造紙過程,現代的造紙過程等等。在教學完《米飯的觀察》一課時,可讓學生觀看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不僅能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觀看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後,明白大米的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愛惜糧食。教學《我來造一張紙》時,讓學生觀看古代的造紙過程,現代的造紙過程,既可讓學生了解造紙技術,擴大他們的視野,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巨大作用,同時又可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的思想教育。其它各冊都可根據具體內容有選擇性的使用。
2.通過課件或視頻資料變靜為動。
科學教學中的有些內容是無法讓學生觀察到的。如:種子發芽的過程、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雖然學生親自種植了,但實際上他們觀察到的仍是一個靜態的、不連續的過程。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本人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利用網上下載的資料製成錄象和視頻教材,讓學生觀看,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他們無法觀察到的種子發芽生長、花蕾綻放的過程及情景。在教學《形形色色的動物》、《形形色色的植物》時,本人也採用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為教材上所謂的形形色色數量的確是非常有限。而且有些動物我們的學生很難見到。在教學《運動和力》時,我將滑動摩擦實驗通過特寫鏡頭攝制下來,把接觸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現在學生面前,物體相對運動時的接觸面摩擦過程就看得一清二楚,從而達到了化抽象為具體的目的。再如:像《日食和月食》製成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學教材上有很多這樣需要開發的教學資源,當然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需要老師的文化素質,更需要老師的犧牲精神。
3.科學學習網站的開發、利用
專題學習網站是近些年來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教學資源。將科學教學中一些不便於直接觀察與研究的內容,或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內容等,分成一個一個專題,並以網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習或作為教學媒體與資源用於課堂進行教學,是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和作用,進一步拓展科學教學資源的又一新的重要途徑。
如在教學《我們知道的太陽》、《愛護珍惜動物和植物》、《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等內容時,我們可以將事先在網上收集的相關資料,按知識天地、學習方法導引、問題探究、學習效果評價、互動交流等類似模塊製作成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交流等多種意識,從而達到更好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應該積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學生和教師資源。
多種多樣的資源為我們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進行科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時間、場地、物質和設備等資源為條件性資源;作用於科學課程,並且能夠成為科學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如科學教師、學科專家、學生、家長、社會人士,以及各種各樣的教學材料等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是科學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沒有這些條件保證,就談不上科學課程實施的問題。與條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比,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創造空間。其中,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兩種性質的學生和教師在整個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
1.努力開發與利用教師中的課程資源
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科學教師的素質水平決定著科學課程實施的程度。
小學科學課程單從知識體繫上講,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標准領域,並強調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涉獵的知識面相當寬廣;小學科學課程對教師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小學科學課程賦予了教師課程設計的權利和任務,加大了教師的創造空間。在知識結構上,要求教師要審視和了解各個學科和各個領域;在教學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網路系統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在教學功能上,要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等等。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決定了科學課程資源的識別能力、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學教師的素質與水平就顯得非常緊迫。所以實施小學科學課程,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
對照這些標准和要求,許多科學教師的素質與之相差甚遠,特別是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並不理想,專職教師有限,兼職教師居多,不具備相應的學科背景,很難勝任科學教師的角色。因此,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通過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來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加強小學科學教師的職前與職後培訓,提升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這是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首要任務。
2.努力開發與利用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
建構理論認為:知識是靠建構而不是傳遞的。教學並不是簡單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幫助學習者從他們自己的經驗中去建構自己。因為知識建構是從活動中產生,所以知識是嵌入於活動中,我們無法將知識從經驗中予以分開,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學生的經驗實際上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等,這是教學的起點,因為新知識的獲取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從而把學生的經驗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統整起來。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者愛好某種活動的一種強烈的傾向。他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發生、發展起來的,需要的對象也就是興趣的對象。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可見,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前提,是學習的源動力,是發揮潛質的誘因,是創造的先導。要想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
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且學生作為課程資源具有不同於其他資源的特點——內生性,即可以使各種課程資源能動地產生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已有的經驗、心理認知結構和興趣,發揮學生作為課程資源的最大優勢。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日趨進步,教育本身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課程和新形勢對我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樹立新的課程思想和觀念,加強課程建設,在實施小學科學課程之際,加強對於課程資源問題的理論研究,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是非常有意義的。科學教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隨手可得的,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勤於動手、勇於探索和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夠尋求到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更多、更好的途徑,同時也一定能更充分的利用好各種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

4. 小學科學教學的幾個注重方面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鍾的溫度變化.(到5分鍾時;到8分鍾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中演示實驗的教學反思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並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系。多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5.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6. 如何才能上好小學科學課

《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讓他們愛學、學好這門功課?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
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7. 《小學科學教學論》作業答案 北師大網路教育

1、A,2.A,3.B,4.A,5,D,6,B,7.A。8.D。9.B。10,A。11,A。12.A、13.D.14。B。15,D。
1特徵是啟發式教學,體現在實驗教學,圖片教學,提問教學等幾個方面。
2主導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多元性原則藝術性原則

1STS課程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聯系。
一是在講述科學事實、概念和原理時,滲透有關的技術、成果及其相關的社會知識,使科學的學習滲透與之相關的技術應用和社會影響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各種理論知識時,了解這些知識分別在實際生活的什麼地方得到應用(科學與技術、社會)。
二是在講述技術內容時,闡述這一技術中所蘊涵或應用到的科學原理、這一技術主要的應用領域,並指出科技發展史上這一技術的出現對科學進步所產生的推動作用,以及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正負影響(技術與科學、社會)。
三是講述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時,指出社會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分別用到哪些學科知識和技術,社會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可以轉化為哪些理論問題或技術問題,如何轉化(如把某些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或轉化為科學問題)。同時,指出在科技發展史上,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的出現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如何成為根本動力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社會與科學、技術)。
2一、主動性原則

主動性原則是指學生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通過主體意識的培養與確立,把課堂教學過程看作是自己自主學習與掌握知識的過程,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達到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的目的。

二、獨立性原則

獨立性原則是指學生在科學教育的學習活動中能堅持獨立性,以自主學習為主,不依賴別人。在行為上表現出能獨立地進行思考,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地承擔並完成科學調查、探究、社會實踐等活動。

三、參與體驗原則

參與體驗原則,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學生在科學教育中,積極參與各種學習和實踐活動,並表現為在發現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從中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一種積極傾向和主動行為。參與體驗包括參與意願、參與動機和參與能力三大要素。
四、實踐性原則

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原則要求學生從讀科學變為做科學,通過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探索、實際操作,親自獲取知識和經驗,並且運用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解決周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鍛煉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8. 淺談如何利用網路進行小學科學教學

導入新課,決定了學生能否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整節課教學效率的高低版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而微課權,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它由於圖文並茂、動靜結合、聲形兼備的教學特點,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所以,在小學科學的導入環節,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播放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製作好的微課視頻,來代替傳統枯燥古板的書面語,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科學新知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常見的動物》時,一上課就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微課視頻,視頻呈現了各種動物的鏡頭,如,青蛙、金魚、兔子、山羊、鯉魚、蟾蜍、壁虎、蜥蜴、老虎、獅子、熊貓、大象、犀牛等,同時配有一段簡短的介紹這些動物的影像片段,看著眼前的這些各種各樣的動物,學生都顯得十分興奮,都目不轉睛地盯著投影屏幕,於是我趁機說道:「同學們,動物世界就是一個龐大的王國,那麼除了這些動物還有其他什麼動物?每一種動物身上又有哪些奧秘?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對這些問題一探究竟。」這樣,我通過在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微課視頻,深深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會全神貫注地學習接下來的科學內容。

9.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教育

良好的教學秩序需要教師的用心經營。就目前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現實而言,教師要堅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和「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兩條教學基本原則,在具體的教學細節上加強對學生常規學習行為習慣和科學學習方式的指導,努力做到讓學生「活」而不「亂」,讓課堂「動」而不「鬧」。
一、有人考察過國外的小學科學教學,他們發現兒童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聲很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教學狀態之有序。難道我們的兒童天生是個吵鬧者?其實不然,他們小時候也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擺弄玩具,也會用半天時間痴迷地看小螞蟻爬動……浸泡在科學的世界中樂此不彼。回歸安靜,表面上看只是強調了教學秩序在「聲音」這一維度上的表現,有的人甚至會批評安靜的課堂背後隱喻著「思維的停滯和情感的冷漠」,但我們同樣難以想像,在高分貝的環境中學生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利於孩子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他們天生是個探究者,是個傾聽者。說得嚴重些,正是我們的教學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會吵會鬧的無蠻嬰孩。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安靜的課堂與重返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完全是兩回事。
二、「有序」與「和諧」無疑是相近的兩個詞。課堂做到了和諧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無序,正是因為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不懂謙讓,不肯傾聽,不願順從……,這些現象多了,教學秩序便無法保證,更別談教學的靈動性和流暢性了。孩子的個性的確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培植自我主義的溫床。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約束,合作、溝通、交流、評價都陷於形式,甚至連形式也很難堪實現。表現欲強固然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但如果不加以調訓則更不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和心理成長。「調則和諧,放則滋生」,教學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其長遠價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維的課堂總是讓人感覺上去很有品質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維彌漫的課堂,不管教學設計有多麼精巧,感覺上去總覺得缺少了一股「精氣神」。當學生忙於思維的時候,還有誰會去擔心教學秩序的問題呢?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所執教的科學課,其最大的特質就在於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不斷地推動他們去思考和聯想。也許他們的教學手段是如此的傳統無奇,又或許他們為學生准備的器材很平常,但他們卻總能在教學的不經意間暗置玄機,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與設問中把學生引向最終的目的地。有一點是應當明確的: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並不是越熱鬧越好,在活動中最好能有思維上的訓練參插其中,這樣的科學課才顯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課,還是現在的科學課,只要教師說一聲開始實驗,用不了一秒種,我們的學生便會一站而起,簇擁一團,這似乎成了這門學科無法擺脫的鮮明印記。很多教師對於出現這種情形都無計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學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說:「只要學生有興趣,上桌子也不要緊。」此話過矣!現在的問題不是扶植學生的興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高度熱情。勿須諱言,學生過度強烈的參與意識所帶來的已不再是探究價值的提升,相反已經拖滯了科學學習的效率。」

10.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教學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